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2: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篇(1)

英文名称:Finance Forum

主管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9190

国内刊号:11-4613/F

邮发代号:80-312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目标实现过程,它是将人民币的使用推向国际,使之能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并能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或储备货币。目前来看,虽然人民币在境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使用,但这种流通与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民国际化并不是等同的。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并不单纯的使其成为世界货币那么简单,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要求人民币现金要在在境外(国际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度和使用率;其次是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单位的世界金融市场规模要不断的扩大,以人民币来计价的各种金融产品要成为国际上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最后它要求在世界各项贸易交易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方式的比重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上三点是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标准,尤其以后两者要求为重。从目前国际经济市场来看,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已经上升到货币竞争,这也是该领域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倘若一国货币能够替代其他众多甚至所有国家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那么它将完全改变世界货币储备和使用格局,最终也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来看,多样化的货币体系能够保障国际经济形式的稳定发展,从而限制发达国家国内政策对国际经济市场的影响和以及该国货币霸权的滥用。面对世界经济的该种格局,人民币应该积极参与到这种多样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来,否则将会被排挤到世界经济发展体制的边缘。这种被动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该体系成员国之间形成了成熟的发展规则,不但随时可能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可能将对我国在世界经济市场的地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面对这种国际形势,走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占据主动位置、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从目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来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正处在起步阶段,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趋于稳定。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将会受到世界政治、经济以及金融等多样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该过程将是漫长而又曲折的。从综合条件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其国际化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金融市场的开放幅度逐渐增大。面对国际经济形势,中央人民银行于2010年8月《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这说明国家已经放宽了金融市场的准入度,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有关境外金融机构进驻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试点。这一试点具体包括境外中央银行及货币当局、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银行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目前来看,银行之间的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的最大债券市场,仅2009年一年的融资额就高达4.5万亿人民币,而同期交易所的债券融资却只有638亿人民币,并且这一差距在2011年有扩大之势。国家实行这一政策会增强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持有欲望,吸引国际上流通着的人民币资金回投至中国的债券市场,从而增加了国内银行之间经济市场的资金来源,对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进一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为国内经济市场提供了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同时也为国际上人民币持有者提供了投资中国市场的资本和工具,实际上已经为人民币度过了金,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了坚实的市场条件。

第二,人民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务院于2004年通知,正式开启人民币国际化的尝试。经过八年的努力,如今已初步确定了以香港作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以及储蓄、基金、信托等金融工具的人民币国际化设计。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可谓喜忧参半。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于2011年7月签订了《人民币清算协议》,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已经完成,香港也已经具备了办理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全部功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竟然能完实现这样的发展进程,多少会令人存在着不安与担忧。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欧、美等西方发达地区都放缓了对外投资的步伐,国际各大金融市场的交易额日益减少。为了减缓国内的经济压力,美国政府逼迫中国政府将外汇利率从标榜美元转变成一揽子浮动政策,造成的后果是人民币升值、价格浮动增大,对人民币的境外结算与价格稳定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面对此种情况,中国政府做出了过激的反应,开始仿效欧、美等国一味地增加人民币的发行量,却很少考虑这些新发行的人民币流向,使得国内出现货币通胀的危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增值。金融市场投资明显减少,反而使得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受益匪浅,房价一路飙升。人民币国内、国外价值的差异,使得其信用出现严重危机。此外,一些过激的、盲目的经济调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使得原本可喜的人民币国际化前景,再此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

三、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目前来看,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保障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我们迫切需要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定人民币价值,创造信用环境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保障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那种国内、国外价值不统一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取得在国际上的认可。要保障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就必须加强国内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稳定的货币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交流,消除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币值的担心与疑虑,进一步改进国际金融市场的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一个稳定、值得信赖的国际国内环境。

(二)改革人民币汇率,完善金融体系

由于境外人民币需求数量难以预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到美元汇率的联动,这就使得国内出现通货膨胀风险的几率大大提高。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必须先实现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迫在眉睫;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有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体系做支撑,在此基础上增强人民币的境外认可和使用程度,进而实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这是从制度、体制上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保障,也是保障人民币占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

(三)建立国内协同与国际合作监测体系、加快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

篇(3)

如今经济的核心就是金融,金融结构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而金融结构的提升毋庸置疑能加快经济发展的效率。地区金融结构及经济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及明显的相关性。本文对江西省金融结构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

江西;金融结构;经济

一、江西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金融发展现状

1、金融总量。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江西省全省生产总值仅为88亿元,而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全省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653亿元,同比增长108.65倍;与此同时,2010年全省境内存款金额从1979年的17.23亿元,同比增长196倍,存款金额达到7,786亿元。

2、金融增长速度。

江西省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江西省境内金融企业和机构得到了迅猛发展,金融业的市场成交额与企业规模与日俱增。以江西省保险业为例,1979年江西省内金融业增加值仅为1.2亿元,而2010年其增加值已经上升至242亿元,涨幅接近205倍。其中,仅1997年江西省金融保险业上升值达到87.1亿元,对比1979年增加值,同比增长约74倍。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江西省金融增长速度受到了较大影响,增速放缓,相关企业增加值上升率也不断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整个江西省境内金融企业陷入危机。直至2005年,这种影响才逐渐消失,江西省金融增长速度开始稳定,企业增加值上升率也有所好转。

3、金融结构。

存贷比在一般状况下是用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余额之比进行表现。存贷比偏低,意味着金融机构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偏高,并且此时储蓄对于投资的转换率偏低,资本对于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削弱。而对于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值构成了这些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对于这些金融机构而言,较高的存贷比有利于利润的增长,因此增加贷款数量并且降低存款数量是其提升利润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存贷比偏高,将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量,金融机构所对应承担的支付风险也将随之提高,一旦这种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将会出现倒闭现象,甚至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存贷比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以工商银行为例,对其存贷比最大值进行了人为限定,当前最大值为0.76。

(二)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

首先,江西省GDP上升率和国家GDP上升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样,均在1994年达到峰值,其中江西省当年GDP上升率为31.15%,全国GDP上升率为36.42%。截至2010年,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5.93%,其中江西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5.95%,高出国家平均水平0.02%,两者基本保持一致;其次,这30年来,江西省GDP总量历年所占的全国GDP总量一直在2%上下波动。其中,1979年达到峰值,当年占全国GDP总量的2.61%;1995年达到最低,占全国GDP总量的1.89%。除此之外,江西省人均GDP与我国人均GDP之间的差异性正在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之前,江西省人均GDP与我国人均GDP之间的差额集中在0~500元之内,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江西省人均GDP的1.5倍,超出金额达到8,581元。

二、金融结构对经济上升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投资起伏和经济上升起伏影响。

国有机构投资在社会整体投资中的占比长时间位于下滑过程,但一直位于31%之上的水平。伴随国有经济分布的整合,在1991年全年中,国有机构的比重急剧下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优化,2004年我国国有资产占社会全部资产的比例基本稳定,此后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国有资产比例又逐渐加大。以2008年为例,采用江西省工商总局的权威计算,公司有效注册资本中,国有公司资本占比是48.2%,江西省个人公司、港澳台公司及外商公司的资本各占29%、7.2%及8.6%,因此我国经济主体形式依然为国有制。随着国有资产整合的进行,国家资本集中占据了中上游产业群,国家资本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依然非常明显。在2010年,金融机构的普遍存款总金额下半年总计金额达到72.8万亿元,其中国有资本存款42.1万亿元,占全部存款的56.0%,因此江西省是采用国家掌控的国有大型银行为核心的银行结构。

(二)货币供应量长时间高增长的宏观不稳定性因素

1、高货币存量与资产价格起伏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当前政府所实行的金融政策,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上升,其中信贷作为一种投资调配方式在整个过程中被反复利用,这种方式的反复积累导致了超高货币供应量的产生。货币存量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起伏;与此同时,高货币存量势必会让整体价位水平保持高位。用更加宏观的GDP平减指数来观察,一方面是高企的价格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是更加严重的资产价位的膨胀。从此角度看,反过来看高货币又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平稳。

2、高货币增长率对宏观波动跨期平滑和宏观稳定效应的实现。

从20世纪90年代后,江西省的有效经济周期起伏产生了稳定化的趋势。学术界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胡向斌等(2009)通过研究,认为经济周期稳定的要素存在多样性,消费者趋于理性化、投资冲动降低、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周期性稳定。张龚伟等(2011)通过分析,认为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化状态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发展,这种优化能够增加我国经济市场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左建平(2011)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我国主体经济的稳定是保证江苏省经济市场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江西省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和局限因素

1、正规金融体制的问题分析

(1)金融控制和制度歧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西省存在着独特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导致了江西省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渐进性。为了充分服务于经济发展,长时间以来,政府采用行政方法,对金融体系实施了很多干涉,金融控制及制度轻视就是当中的一部分,为了加快投资及更充足的引导资本参与建设领域,江西省长时间使用行政手段压低银行利率,造成银行利率普遍低于市场利率,存在明显的金融控制现象。在这种控制下,大量低息贷款被强行支配,优先输送到当地优先发展产业之中,比如制造业,导致产业发展不均衡。

(2)信息不对称。

江西省作为发展中城市,经济及金融信息比较欠缺,相关信息获取成本偏高。金融公司在面对中小型企业或农村商户时,无法有效获取对方信息,导致放贷困难或出现死账,既给金融公司带来了损失,同时严重制约了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在Aryeetey与Udry的研究中提出,当借款人信息无法获取时,金融机构应该参照当地经济条件类似、信息已经明确的潜在借款人,将借款人与潜在借款人进行整体对待,参照潜在借款人的资质向借款人进行放贷。

2、非正规金融问题分析。

非正规金融指的是存在于民间、并不属于国家注册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以江西省为例,这些非正规金融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和问题:第一,非正轨金融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其所经营的项目往往打着法律的“球”,甚至触犯法律,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甚至产生社会危害;第二,非正规金融是受信息、交易成本等因素约束的,这致使其只可以在很小的领域内才能有效率,即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及行业中处在劣势。首先,它无法有效面对将会产生的金融风险;其次,它仅仅能够在小范围内实现资金周转,缺乏效率;再次,规模性差,不具备规模效应。

三、江西省金融结构优化建议

(一)推动市场比例调节,促进金融结构优化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造。

对于当前江西省金融市场而言,必须优先完成银行产权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作,其产权结构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式和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必须严格根据市场特点进行优化改造。产权关系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决策体制、操作体制及激励制约体制,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宗旨及运营观念,从而对商业银行的良性运行效率及资源支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遵照市场规律,大胆改革,努力推进江西省金融机构的社会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切实构建长期、合理、稳定的银行产权结构模式,促进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深入。

2、促进民间金融机构发展。

为了保证江西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丰富金融市场组成,发挥民间资本对国有资产的良好补充作用。与此同时,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制定行业准则,引导民间金融机构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与国有金融机构共同推动江西省金融市场的繁荣。

(二)以结构整合为重点,加快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1、依据市场,不断调整发展策略。

次信贷危机的爆发告诫所有金融从业者,市场中绝不存在任何完美的定律,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对抗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趋势。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我国经济及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脉络,提升运营转型的前瞻性及系统性,随时进行策略调整和革新,保持银行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加强资本管理能力。

银行从业者必须加强对于资本的管理能力,通过EVA、RAROC等科学手段,对银行利润、风险进行有效预判,减少银行的无限拓展,提高各支行的风险判断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与此同时,应对信息不全等情况下出现的信贷业务,银行必须综合判断其风险、收益与范围,努力保持三者的有机平衡,努力提高银行的风险规避能力,促进银行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利用增量整合改善江西省金融结构。

结构整合指的是相对规模的整合,其通常用两种方法实施:

1、各个部门以不同的扩张速度保持各部门绝对规模的同时扩张;

2、每个部门相对规模此消彼长,即某些部门的绝对规模逐渐收紧,而另外一些部门的绝对规模拓张。

当前江西省金融结构整合应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实施,即保持存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部门扩张,同时调节扩张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对原有结构进行隐性优化,降低整合难度。

作者:瞿芳芳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礼卿,李建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姜学军,刘丽巍.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王广谦.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篇(4)

摘 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了各实体经济的衰退风险。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金融危机的传递不可避免,势必会导致全球资本流向发生变化,带来全球资本市场的调整。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市场上近年来历次受国际影响的俄罗斯,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却相对较小,受损的程度也相对轻微。这种状况,除了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外,也与其金融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密切相关。

关键词:次贷危机;俄罗斯;资金市场;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7.125.9;F83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6-0033-04

2007年,受投资推动和油价上涨的影响,俄罗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了实体经济衰退的风险。从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2007年8月起,美国金融动荡开始影响俄罗斯的资金市场。

一、俄罗斯资金市场较稳定

(一)财政金融形势较好

2007年,俄罗斯银行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资产规模大幅度增长,营业利润明显增加,证券市场也同样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国际储备呈现增长趋势(见图1)。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出口商品首先是石油价格创历史新高,以及私人资本的大规模流入[1]。2007年年底,俄联邦国际储备规模创历史记录,为4 7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8%)。2007年1月1日基础资金为41亿卢布,联邦资金在上年基础上增长了14亿卢布,达到55亿卢布,增长了33.7%。2007年现金规模增长34.5%,其中俄联邦中央银行国际储备增长了56.8%,2008年1月1日达到4 764亿美元。尽管如此,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偏低,对货币的需求增长仍相当迅速(见图2)。

(二)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但影响不大

2007年,由于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石油美元收入大幅增加、服务价格上涨较快、国际资本流入较多等原因,俄通胀控制难度较大。实际通货膨胀率超过了政府在年初确定的控制在8%以下的目标,达到了1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15.6%(2006年为8.7%),2007年成为自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食品价格对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一年,而非食品价格平均增长6.5%(2006年为6%)。前几年增长最快的是居民服务支出,2007年服务支出增长13.3%(2006年为13.9%)。2006年通货膨胀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粮食、建筑材料、汽油等价格的上涨及一系列服务支出。2004―2007年,铁路运费和学前教育费是通货膨胀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项支出在此期间增长了两倍多(见表1)。2008年,中央银行计划把通货膨胀水平降低到6%~7%。如果根据2007年下半年通胀的大幅加快和2008年不现实的补充预算支出,较合理的预测为10%~12%。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相比,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仍然相当高,但由于居民收入水平高于通货膨胀率,其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不大[2]。

(三)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2007年,俄联邦依靠能源产品创纪录的出口规模,其国际收支平衡趋于稳定(见图3)。从2002年起,贸易和收支平衡的盈余首次减少到7.6%和18.7%。在能源高价格的背景下,出口额增加了16%,但增加的幅度却由于2007年初石油价格的下降而比2006年减少了1/3。同时,联邦中央银行继续积累国际储备。2007年收支盈余为76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8.7%,其中贸易盈余由1 392亿美元减少到1 287亿美元,减少7.6%;商品出口由303.9亿美元增加到354亿美元,增加了16.5%;进口由1 647亿美元增加到2 253亿美元,增加了36.8%。多年来俄罗斯的贸易平衡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等主要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变动。从图3可以看出,国际石油价格和俄罗斯贸易平衡是相互联系的。在吸引外资方面,2007年外资投入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吸引外资达1 869亿美元,比上年的705亿美元增加了165%;除第三季度受8月份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有所减少外,其他三个季度均呈上升趋势[3]。资本流出量有所上升,从2006年外贸总额的2.9%上升到5.1%,最多的发生在第三季度。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资金市场的影响

爆发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及一系列发达国家财政部门限制了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俄罗斯)信贷、基金等自由资本的总量,资本向国外的流动和信贷机构在吸引国外市场资金上出现的困难影响了俄财政部门,2007年秋季开始,俄通货膨胀加快,8―11月间出现了各银行货币市场的短缺,消费物价指数达到1998年俄大规模财政危机后较高的一年。以上现象也表现出俄财政体系对于改变资本流动的脆弱性。

(一)资本流出增加

国际资本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促进了资本从俄罗斯的流出,作为“危机外逃”,意味着银行客户为了获得外汇而使资本流出国外。这引起对于卢布资金需求的增长(见图4、图5)和资本流大幅度波动。

(二)再融资利率降低

2007年,俄罗斯银行在更大规模上和以相对较低的利率实现了大银行的再融资,以利于从整体上支持银行部门的偿还水平。在此情况下,给予一些银行在利率赢利方面可能的差别,可使银行部门保持相对平静的状态。

俄联邦对资金的需求大多数是通过中央银行贷款满足的,特别是通过直接回购业务。在危机情况下,这种贷款对银行来说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当然,俄罗斯银行的利息对货币市场具有更大的影响,这种情况证明了俄罗斯中央银行在执行财政信贷政策方面提高利率政策是有效的。在此情况下,联邦中央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扩大作为保证回购业务的有价证券的清单,降低保证金的贴现率,扩大直接回购股票的数量。上述所有措施增加了中央银行贷款的供应。换言之,2007年8―11月直接回购业务规模的急剧扩大,不仅增加了信贷组织方面再融资的需求,而且增加了中央银行贷款市场的供给(见图6)。在2004年流动资金的危机时期,俄联邦银行市场的直接回购业务规模不超过每天400亿卢布,而2007年秋季则达到每天3 000亿卢布。

尽管中央银行信贷供应的可能性增大,外汇业务税率下降,储备金标准减少,但一直到12月份,俄罗斯银行间贷款市场的情况持续紧张。每月底银行间贷款市场利率就像直接回购业务规模一样急剧增长(见图7),特别是11月底直接回购业务规模提高到超过了8月的水平。在此情况下,从10月起,俄罗斯银行开始不仅以抵押债券发放贷款,而且以期票和要求贷款协议的权利的形式开始发行信用卡,稳定银行间贷款市场的态势使得12月上旬政府发展银行拨出的资金进入市场。

(三)外债增加

2007年1月1日,俄联邦外债为3 097亿美元(占GDP的30.4%),而私人债务为2 611亿美元(占GDP的25.6%),同时,10月1日国家外债规模上升了527亿美元(占GDP的4.3%),而私人债务为3 781亿美元(占GDP的30.8%)。继之国家总外债增加到4 309亿美元(占GDP的35.1%),这种外债水平按照国际标准来说是稳定合理的,但相当一部分私人债务部分带有国家的性质:2007年10月1日带有大量国家参与的公司债务为1 327亿美元,比个人外债部增加35%。因此,这种债务的增加也增大了俄联邦经济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宏观经济波动时,俄罗斯尽管有充足的准备金和保持支付平衡盈余所需大量的资本来源,但仍被波及并产生了一定的后果。

从2006年起,经常帐目下的货币盈余不再是国家补充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当前,这一作用主要由资本和财政手段业务计算差额完成。当前业务计算的差额由2006年第一季度的305亿美元下降到2007年第四季度的220亿美元。在此资金规模中俄联邦稳定基金在这一时期从176亿美元增长到228亿美元。可见,在经济中靠当前业务计算差额的货币化所完成的清偿力在2006年底实际上已经停止了。

在流入资本规模不稳定使当前业务计算差额继续减少的情况下,产生了对银行体系再融资新的工具的要求。在此情况下,稳定基金将继续充实,并以此消除经济中的清偿力。

(四)增加了通货膨胀预期

近年来卢布汇率的稳定,是俄罗斯国内外期待进一步降低美元对卢布的汇率的经济动因。它不仅刺激了短期资本流入俄罗斯,促进了货币供给的增长,提高了通货膨胀预期,而且为降低价格上涨速度增加了难度。从2006年与2007年俄联邦通货膨胀进程可以看出,从4月份开始物价只是低幅上升,而9月份上升幅度明显加快(见图8)。

为此,俄中央银行逐渐提高再融资的成本,以应对税率上升的压力,刺激贷款机构实行相应的贷款政策。除此之外,在俄罗斯银行部门降低外债增长速度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一些贷款组织负债而限制外国贷款,从而导致外汇风险的降低。近几年来,发展收支平衡可能实现几个计划表,其中之一与计算收支平衡当前帐目的正盈余相关。而一旦能源价格出现下降,则保持支付平衡当前计算正差额的计划表(因为它的减少不大)也完全可能下降,从而导致在卢布稳定背景下的进口增加,以及由国内公司到国外支付份额的增长。

三、俄罗斯金融信贷政策方面的主要措施

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俄罗斯共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都是由俄罗斯的经济虚弱所导致的。2007年,俄罗斯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资进入步伐不断加快,银行业获得较大发展,资产规模大幅度提高,营业利润明显增加,从而使其资本市场未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同时,以下所有措施使俄银行体系较安全地度过了金融危机期。

(一)公布居民消费支出的基本结构

2007年初,俄联邦统计局在历史上第二次公布了居民消费支出的基本结构,这是增加计算消费物价指数透明度的重要方法。公布的资料表明,2007年居民消费支出中粮食产品的比重将由于非粮食产品和居民服务消费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居民支出的真实结构。

(二)俄中央银行逐步提高欧元比重

2005年俄罗斯中央银行放弃卢布只与美元挂钩的政策,开始采用钉住美元和欧元双货币篮子的货币政策,根据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加以调整。2007年2月8日,俄中央银行再一次改变了对美元篮子结构,并使其作为俄罗斯银行执行外汇政策的业务方向。在篮子中,欧元的比重从40%上升到45%,而美元的比重则相应地从60%减少到55%。

(三)力促卢布成为国际结算工具

随着卢布汇率的坚挺和加速升值,俄政府希望能使卢布成为国际结算工具。从2007年2月12日起,俄卢布被列入比利时第五大银行Euroclear国际结算的国际托管和结算中心的支付货币。除此之外,经纪公司ICAP 2月14日通过了在现贷经纪系统EBS平台上的电子商务中放行俄罗斯卢布的决定,允许美元与卢布两种货币在同一天内完成支付业务。这一进程反映了市场参加者对卢布业务需求的增长,它必然会导致作为流动性支付手段的卢布地位的提高。

(四)继续公布黄金外汇储备管理结构和统计结果

2007年,为了提高俄罗斯银行业务的透明度,俄中央银行继续公布黄金外汇储备管理结构和统计结果。自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俄罗斯银行的储备资产增加了1 294亿美元,其中包括利息收入和重估债券的109亿美元(占总增长的8%)。在大规模外汇进入俄罗斯的条件下,汇率收入对于改变黄金美元储备是微不足道的因素。但在外贸形势不利和资本来源减少的情况下,管理储备的结果毫无条件地将起更大的作用。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监管储备资产的业务收入分别占美元的5.3%、欧元的3.1%、英镑的4.2%和日元的0.3%。

(五)俄罗斯银行两次降低再融资利率

2007年秋,在银行间贷款市场情况不利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对俄罗斯银行贷款商业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提高俄联邦中央银行利率政策意义增大。鉴于国际金融市场上危机的出现,秋季贷款机构对中央银行的需求急剧上升,而再融资利率的增长阻碍了银行增加借债,俄罗斯在银行间借贷市场可能加速货币供应的程度相对缓和。俄罗斯银行将再融资利率于2007年6月29日从11%下降到10.5%,又于7月19日降为10%,这一手段提高了在货币政策中利率的作用。而再融资利率降低的同时,俄联邦中央银行贷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

(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

2007年7月1日,俄联邦国家杜马》2008年国家统一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的文件。文件指出,俄罗斯银行未来两年的主要任务是更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预计2008年为6%~7%,2009年为5.5%~6.5%,2010年为5%~6%),鉴于2007年秋通货膨胀的急剧升高,预计2008年消费物价指数会从8%上升到10%。

(七)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2007年下半年,俄罗斯银行针对其面临的流动性资金短缺问题,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银行部门。2006年秋,俄罗斯银行已经根据信贷机构的义务把政府银行准备金的标准从2%提高到3.5%,平均增加了0.2%~0.3%。从2007年7月1日起,根据各信贷机构所承担的义务,又相应提高了俄联邦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将俄联邦的美元和外币的义务标准定为4.5%,个人义务定为4%。中央银行试图以此减少国内贷款的急剧增长并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具有相似的发展背景和转型经历,同样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挑战,如何在转型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政策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两国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从俄罗斯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得到的启示,抑制通货膨胀、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当的汇率,应是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Гайдар Е Т.Российск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2007 Году.Тенденции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M].Москва,2008:156-163.

篇(5)

----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几点思考**县建设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联系,结合工作,就如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出几点初步认识。

一、注重从国民经济全局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房地产市场调控如果单纯就市场自身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与国民经济整体的联系,就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目前,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18%,占我县生产总值近9%,已成为我县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当经济繁荣局势抑制需求时,抑或经济衰退有待拉动需求时,房地产投资均是重中之重。同时,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充分显示,房地产市场是重要的资产市场,与信贷、证券等金融市场高度关联,有关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因而,在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工作中,要将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摸索出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规律性,实施“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市场调控,促使房地产市场调控主动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宏观经济目标而服务;要将房地产市场纳入金融资产市场统筹考虑,灵活审慎地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尽可能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严防房地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传到至虚拟经济。

二、注重从民生角度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推动房地产领域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如果成为住房领域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虽然大大提升了住房生产、分配、消费环节的效率,但亦造成住房资源向少数人过度集中,而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践表明,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低收入者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达到基本的居住水平,若政府不加以干预,就会逐步演化为社会问题,最终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而,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中,要大力推进住房保障,通过非市场化手段解决部分低收入且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要保持住房价格的相对平稳,使其与国民收入增长相协调。可以让一部分群众能够通过住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尤其应引以注意的是,要处理好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关系。推进住房保障,并不是要取代住房市场,而是对市场缺陷的一种弥补。市场机制依然在住房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住房保障则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促进住房领域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三、注重从经济规律出发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企业;民间金融;正规金融组织

近几年来,我国二元金融制度和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经 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1] 更多中 小企业为生存纷纷开辟新融资渠道。这就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产生、发展与规模扩大提供了 生长的空间,同时,大规模游离于正规金融组织以外资金的存在,也为民间金融市场活动提 供了 充足的资金来源。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与活动)的总量规模进行统计推 断,其范围在2001―14000亿元之间,较为可信的范围为8000―14000亿元。[2] 这已经 充分说明民间金融数额巨大是个不争的事实,它的存在一方面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功能 的不足,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农村正规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扰 乱了正常的金融活动。

一、研究基础概述

农村中小企业是我国农村重要的经济主体,其发展繁荣不仅是农村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二元金融制度下,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农 村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获取资金困难重重,造成了农村发展资金的严重短缺,制约了农 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大量企业纷纷向民间融资,这为农村民间金融提供了生生不息的 源动力。

Atieno(2001)、Isaksson(2002)、Gilles(2002)、徐彬(2007)、冯庆元(2007)和潘士 远(2006)等国内外学者都对民间金融内涵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民间金融是经济主体在寻 求 不到体制内金融制度或者主流金融供给支持情况下的自发衍生物。[3][4]结合我 国情况,我 们可以认为农村民间金融就是相对于官方金融而言的,存在于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发生 于各类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各种 投资和资金借贷活动。国内外学者E.S.Shaw 和R.I.Mckin_non(1973)、张杰(2003)研究 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金融体制及金融运作机制缺陷才是农村民间金融发达的 根本原因。[5]易宪容(2006)研究认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垄断全国60%以上的银 行金融业 务,对于农村区域来说,这种垄断性就更加突出。商业银行因经营目标的原因,营业网点撤 离农村区域,这为民间金融提供了发展的空间。Jayaratne and Wollken(1999)研究发现 ,银行规模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Masahiko、 A.Petersen和R . G.Rajan(1995)认为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并通过市场手段能很好地解决西方国家小企业的 融资难的问题。[6]国内学者林毅夫、李永军(2001)等学者认为中国应 借鉴发达国家的关系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 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韩俊(2008)指出满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必须把 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社区性的金融企业等等。

二、农村中小企业巨大资金缺口为农村民间金融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一)正规金融组织的经济利益驱动加速了农村民间金融发展

农村中小企业因地处农村,在我国长期实行的工业先行的发展战略下,决定了其发展资金来 源只能是内源式。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和农村中小企业远离城市造成其处在我国正规金融组 织服务范围之外。从另一角度看,主要原因在于正规金融组织的利益最大化目标,造成正规 金融组织能提供的资金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资金需求,因此形成了 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

假定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银行,其经营目标为利润最大化,企业也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 目标。农村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借鉴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不同的是这里只考虑资本 投 入对产出的影响,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的劳动生产要素视为一个常数,函数中的A也包 括 了这个劳动常数的因素。在这里,生产函数中的次数γ表示资本对于产出的弹性,不同的行 业γ的值不同,同一行业γ均为常数。I为农村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贷款全部投入 生产),P为生产成功的概率,Y为产出。A和r都是代表其生产函数特征的常数,R和T分为正 规金融组织的贷款利率和放贷成本率。农村中小企业生产获得成功的时候,产值为AIγ, 当生产失败产值为零。农村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农村中小企业预期产出模型:Y=AIγP01-P(1)由于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灵活性强,一般假设不用投入固定资本。同时,我们假设所 有农村中小企业的预期产值是一样的。

首先看农村中小企业的借款决策:

1.农村中小企业所需的最优贷款(令最优贷款为I)

max{(AIγ-IR)P-IA(1-P)}(2)

令函数对于I的一阶导数等于0,得到:

Ir-1=A(1-P)+RPrPA(3)

2.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预期利润为:

Eπ(I,R)=PIR+(1-P)IA-IT(4)

预期利润是R的函数,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必然希望不断提升R,减少放贷成本T。但同时农 村中小企业也是理性的,不会负担过高的贷款利率,所以只有在预期利润大于零的时候 才会进行贷款,即满足条件:

RAγIγ-1+A-AP(5)

只能取R=AγIγ-1+A-AP(6)

否则农村中小企业便会退出贷款市场。分析(6)式可知,当P变小即企业风险变大时,R的 取值才能增大,如果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一味增大R将会导致企业退出,或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将(6)式代入(4)式得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额和贷款预期收入之间 的函数:

Eπ(I1)=(AγIγ-1+A-AP)(IP)+(1-P)I1A+I1T(7)

分析该函数,对I1求一阶导数,求出I1得:

Ir-11=TAPγ2>0,而且,I1>0(8)因此可以求出I1,当I1=I时,Eπ(I1)取最大值。因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 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预期利润Eπ(I1)是一个先单调递增,再达到极值,然后再单调递 减的函数。那么,银行从自身利益最大化 的角度出发,会使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额I1尽量接近I,不过低也不过高,那么农村 正规金融机 构就不会无限制地满足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从图1可以看出,银行以自己利润最大化为目 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将为I1,它小于农村中小企业最优贷款需求额I。因此 ,农村 中小企业的最优资金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发展过程将会存在着一个资金缺口。农村中小企 业要想实现 最优的资金需求,必须从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这势必加快农村民间金融市 场的发展。据河南省中小企业局对全省中小企业调查结果来看,94.1%的中小企业反映资金 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 2.16%,84.6%中小企业必须通过自有资金和民间渠道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特别是农村 中小企业这一比例更高。[7]

图1 对小企业贷款的利润函数

(二)农村中小企业借贷的高利率加速了民间金融发展

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各种合会、私人 钱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组织中,利率通常高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对于国有企业、 大企业而言,农村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弹性较小。若提高民间借贷利率,国有企业、大企 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对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急剧下降;相反,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变动 不大。因此,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可以过滤掉民间金融市场上的国有企业、大企业,将资金提 供给急需资金的农村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借贷的每次数额都不大,管理费用 几乎与大额贷款一样高,这使得成本转嫁到了利率上,需要借款人进行支付。同时,民间金 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和法律的保护,缺少合格的担保和抵押,因此 存在极大的风险,高风险自然要求有高收益。2004年以来,民间借贷月利率一直在10‰左右 徘徊,2005年1月达到12.112‰的历史最高点。2006年处于相对低位在9‰左右徘徊,2007 年 因我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开始回升,到2008年1月达到11.77‰,逼近历史高位。民 间借贷利率最低也高于银行利率4倍以上,有的甚至高出10倍。[8](如图2)对应于民间借贷利率高位运行,民间资金规模也一直居高不下。到2008年7月,温州民间借 贷规模已经突破600亿元。经过6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温州地区各项存款增势出 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统计说,5月,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 款余额1858.91亿元,同比少增21.71亿元;比年初增加102.62亿元,同比少增79.44亿 元; 余额同比增幅16.46%,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12.3个百分点。 4月份,温州出现了近年来的 存 款首次负增长。 因此,农村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也带动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 展。另外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具有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等 特点,这能使地方性中小企业迅速、快捷地筹措资金。

图2 民间借贷利率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民间借贷监控报告汇总。

三、农村民间金融创新加快农村中小企业发展

为了更方便地分析民间金融对农村企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假设民间金融也经过储蓄的方式集 中在农村民间金融部门,然后由农村民间金融部门投资到农村中小企业。借鉴Jones and Ma nuelli,Barro and Sala-I-Martin生产模型,[9](1008-1038)假设农村中小企业 的生产函数为:Y=AK+F(K,L)(9)

其中,Y表示产出,K和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A表示生产效率。F(K,L)是新古 典生产函数,即F(K,L)规模报酬不变,式子(9)也可以表示为:

y=AK+f(k)(10)

其中,y=YL和k=KL分别表示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f(k)=F(K, L)L。

假设农村民间金融的储蓄率为s,那么整个民间金融的总储蓄为sY,但是Pagano的研究表明 ,并不是所有的民间金融部门储蓄都可以转化为投资,只有0

因此,经济中人均资本的增长率为:

k=K-L=IK-L=μsA+μsf(k)k(12)

其中,为了分析方便且不失一般性,假设农村中小企业劳动的增长率为0,由式子(12) 可知随着投入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资本增多,资本积累的速度越来越慢,由式子(10)可知 由于投入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因此,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其资本 积累的速度越来越慢。

根据式子(10)可以把农村中小企业人均产出的增长率表示为:

y=A+f′(k)Ak+f(k)(13)

因此,当K∞时,经济达到稳态,即企业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增长率相等:

g=y=k=μsA+μsf(k)k,两过对μ求导 可得:gμ=sA+sf(k)k>0

这表明民间金融部门的创新可以加快其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资本积累速度 ,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产出增加。产出的增加又会提高资本平均报酬,从 而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因此,民间金融的创新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可以看 作民间金融创新的水平保持不变农村中小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即A的增加。显然,由内生经 济增长理论可知,A的增大肯定会促进企业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显然,这与真实的世界比 较吻合。农村中小企业贡献GDP的30%,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却只占5%,绝大部分发展资金 来源于民间金融。因此,我们可以说民间金融的不断创新,将会加快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壮 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资本积累增加和生产规模扩大,又会产 生更多的资金需求,因此二者之间形成新循环。[11]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民间金融产生有其制度基础,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的严 格管制等制度安排缺陷,造成了农村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严重短缺, 这为民间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作为实体经 济 组织其经营目标都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实现经济利益前提下,所提供给 农 村中小企业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同时农村中小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必须 从民间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所以,农村民间金融源于金融抑制,它是在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 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可以说是内生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农 村民间金融的不断创新又加快了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当然民间金融 中

一部分例如私人钱庄、社会集资等可能会造成地区性的金融风险,对地区的经济产生负面影 响 ,由于民间金融的发展内生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对民间金融应该采取“疏 ”的办法,而不应该采取“堵”的办法,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外生变量而不应该是内生变 量。对内生变量的干预只会使得经济变得更差。我国政府或许应该从世界各地吸取经验教训 来更好地“疏”民间金融。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民间金融运行机制,尽可能限制或 减少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成立适合农村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需要的地区性 中小银行。设定合理的产权结构和科学地管理机制,引进民间资本和吸引自然人注资。 同时,地区性中小银行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 融资环境的改善,缓解其融资难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地区性中小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地区性银行强调区域性,能有效地防止“虹吸现象”,使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海星,王 亮.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N].广州日报,2008 -0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20 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Barro, Robert J. and Xavier 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 Boston: McGraw- Hill, 1995.

[4]潘士远,罗德明.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4).

[5] 张 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 .[7]徐洪水.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J].金融研究,2001(11).

[8]郭 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 0).

[9]Jones, Larry E. and Rodolfo E. manuelli,“A Convex Model of Equilibr ium Growth: 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 8.

[10]Pagano, 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 European Ec onomic Review. 1993,37.

[11]郭 为.民间金融、金融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J].现代经济探讨,2004(5).Study on Interaction of Private Finance and Rural Sm 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篇(7)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中国近期第二次面临流动性问题。而在钱荒背后,则反映出中国式货币政策的困局。一方面我国广义货币存量M2已经高达108万亿,继续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M2同比增长超越年初13%的预定目标,达到13.6%。而与上述情况相悖的则是货币市场的缺钱窘境,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仍处于高位,“中国钱最多却最贵”的议论也频繁被提及。

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2013年逐渐复苏,均采用了QE等大规模刺激手段。而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复苏趋缓,在货币当局已明确表态不会出台刺激计划的前提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需要更为科学的转向?

流动性悖论

诚然,央行已经感觉到市场的资金压力。2013年12月20日开始,央行连续3天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解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但该工具仅针对12家大型银行使用,流动性紧张只是局部缓解,整体市场仍将延续偏紧的态势。

随后,央行又选择了逆回购,2013年12月24日开展21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缓和了市场资金紧张情绪,一度攀升多日的货币市场利率闻声回落。

两度资金面紧张引发的恐慌,让不少市场人士认为“钱荒”或将成为持续性问题。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向《英才》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未来监管机构将加大对影子银行及货币市场投机性活动的监管,这意味着银行间拆借利率波动或将持续。这将迫使金融机构加大风险管理,最终借贷成本也会水涨船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算了一笔账:2013年三季度中国有103万亿的存款余额,除去71万亿贷款余额,20多万亿的存款准备金以及5.4万亿的自有资金,剩下可供贷款的资金只有2万多亿。

“这种算法有一定误区,如果都是活期存款可以这样算,但是存款扣完贷款不能真正代表流动性,很多货币是由市场交易产生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告诉《英才》记者,“流动性问题频繁出现,央行日常对流行性的管理可能有一定问题。而且当前经济处于收缩期,经济低迷,货币交易本来就不活跃。当前货币政策依然偏紧,看不出有放松的苗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曾对流动性紧张原因的分析称,流动性风险源于银行资产期限错配。当前商业银行一年以内的负债(存款)占到89.9%,一年以上的有10%,五年以上的仅占0.1%;而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达到了55.8%,期限错配引发钱荒。

“季末对银行贷存比的考核,几天就可能形成上亿规模的流动性短期需求。其次,受政策变化预期影响,如果市场认为几个星期之后,某个政策的变化将促使流动性收紧,就会导致金融机构提前开始囤积流动性。此外,还包括财政收入的波动、IPO重启的影响等等。”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向《英才》记者表示。

当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世界最高的20%,巨额货币滞留在央行户头。有学者认为,应立即降准缓解流动性,然而央行近期的几次表态并未透露出调整存准的意思。

“我预计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均不会出现调整,此外央行将继续放缓信贷增速。”朱海斌表示,“最近市场非常关注银行间利率的上升,尤其是中长期债券的利率上升。从目前来看,压力局限于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传导到实体经济里。

市场化不够之痛

通胀走低,货币政策走向也引起议论。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6%,低于3.5%的上限。

“当前PPI同比仍在下跌,CPI同比涨幅回落至较低水平,说明当前通胀压力不大,为货币政策的放松提供了一定空间。”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告诉《英才》记者,“但是,由于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心仍然是防控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三位一体的金融风险,所以目前中性略微偏紧的政策取向将持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表态,2014年仍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中央也一再强调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但对于货币政策的取向,存在不少分歧。一方面,有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我国货币超发严重,M2逼近110万亿大关,放松货币政策无疑加重通胀预期,引发金融风险,同时催生资产泡沫。

另一方面,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明朗,均采取的是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从后危机时代来看,美国极有可能成为率先复苏的经济体,而中国经济在2010年之后持续下滑。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对比来看,中美经济出现了脱节现象。中国2013年12月的PMI指数回落至51%,中金公司的报告更是显示,中国是主要新兴经济体中唯一的出口订单指数由扩张跌入收缩区间的国家。而美国的12月失业率已降至6.7%,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最低值;ISM制造业指数上升到57.3%,预计2013年全年GDP增速将超过3%。

对此,郑超愚认为,结构性改革长期才会有效,而反周期操作是应对短期经济下滑。“金融危机后,美国也没有等到修复金融系统之后,再进行经济刺激;反观日本,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没有进行反周期货币政策,导致了失落的20年。当前美国和日本都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