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2: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地质矿产研究;基本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管理

1、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

1.1 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地质矿产基础研究的核心是矿床成因研究,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环境等问题。地质矿产应用研究的核心是成矿预测研究,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找矿靶区、找矿方向、找矿前景及找矿远景。

1.2 地质矿产研究的职业定位

地质矿产勘查(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钻探)的布置和实施来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储量;需要研究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

根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各阶段任务如下:

(1)预查阶段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调查、极少量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2)普查阶段是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各项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确定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详查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

(4)勘查阶段是运行各项系统的加密工作,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投资和设计确定生产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是地质矿产研究工作的基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可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合起来统称为“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专业(职业)、“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职业)或“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岗位(职业)。这样有助于地质矿产勘查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地质矿产研究事业也是有利的。

2、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

2.1 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

经过刻苦钻研,笔者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及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2010年7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获得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笔者撰写的三篇论文2011年发表于国家级科技类期刊。《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发表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

(3)2012年元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发表于国家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5月,这篇论文获得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践成果”一等奖。

笔者对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的论述,标志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阐述了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2.2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

和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样,专业技术管理也是一个管理门类。项目管理是包含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专业技术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地质矿产研究项目管理也是如此。

2008年元月,江西省物化探技术勘测院设立地质矿产研究领导小组,这是单位内设的专业技术管理机构,目的是为了建立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为了进行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根据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技术发展创新、专业技术推广应用、专业技术保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管理在笔者2011年、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都有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01-2002,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 游小毛.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J].科技与生活,2011(2).

[3] 游小毛.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J].中国科技博览,2011(16).

[4] 游小毛.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1(15).

[5] 游小毛.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2(2).

篇(2)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水工环地质学科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的理论体系核心是通过原始的分散型、局部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理论成果革新,然后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普遍性,全局性,集中型科技创新与发展,并得到了高度综合与集成而形成的当代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

一、水工环地质的概述

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被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崇的大背景之下,各国都将其引入更广阔的空间。伴随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球经济、资源、环境,各国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都进行了调整,相对的,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界限在传统意义上被打破,现在发展的趋势就是对水工环一体化的研究,它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信息量大、功能多样的态势不断出现,环境地质学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二、水工环问题的防治对策

深入了解,因地制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以下分别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三个方面阐述具体的防治对策:

(一)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业活动的日趋频繁,使用水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在不断遭受污染,水质恶化破坏地下水的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水文地质问题,所以必须做好防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一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该达ND级以上的储量要求,并且论证开发利用的条件以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在开发利用是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开采的过程中时刻了解地下水含量变化以及空间变化规律,并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过度开采底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导致含水层变千形成降落漏斗,对于已经形成降落漏斗的区域应该及时采取人工回灌等补救措施。对于水质污染问题必须要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查明主要污染源并且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对水质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二)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策略

工程地质问题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例如泥石流、地震、滑坡、岩溶以及崩塌等,这些都会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防治工作的关键就是要事先做好地质勘探工作。调查工作区域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作出客观评价。主要的防治对策要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

(三)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策略

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环境地质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进行防治时首先需要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正确估价。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性客观评价。另外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对重点防护地区要进行环境地质调查以及脆弱性评价。

三、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我国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基本形成。核心理论以找水打井应用技术为中心,为工农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国拥有近400个大中城市以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在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中,北方利用地下水占80%至90%,其中,农业用水中地下水平均占38%,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与应用技术得到飞跃性发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指导全国性地下水资源调查、勘查、监测与保护,取得的成就巨大。目前,我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大于1984年评价的8716.84亿立方米/a,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随着科学的发展,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开创了若干新领域,例如: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与工程学院及湖南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等专家、学者在八五期间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洞庭湖区构造沉降一淤积系统分析”进行攻关,对洞庭湖的演变、构造沉降、泥沙淤积与筑堤围垸三方面作用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多学科、多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得出湖区年总构造沉降量为1.88亿立方米,大于当年1.61亿立方米的年总泥沙淤积量。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并没有缩小,而是扩大了,这一攻关项目的成功,得到中国工程院陈梦熊、谢鉴衡、袁道先等9位专家教授的鉴定认可。对张人权等的研究成果高度评价:“其运用多学科联合开展湖泊演娈系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创了生态环境水文研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洞庭湖生态环境水文研究新途径新领域至今还在延续新内容与新课题,例如2009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陈国金研究题为“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区洪灾形成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在对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区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构造沉降作用,泥砂淤积作用,人类工程作用及管涌崩岸作用之间有密切关系,对洪灾形成的影响和控制,提出了在地质作用条件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水沙重新分配的防洪减灾思路与对策。水文地质学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为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发展与相关类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己得到了全面广泛地应用和发展。2005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林学钰、廖资生、赵勇胜、苏小四编著的《现代水文地质学》刚一书问世,标志水文地质学由传统的理论向现代生态水文地质理论发展标准目标转型。现代水文地质学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相应产生的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对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现代应用数学与水文地质学的结合,特别是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模型研究成为水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使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许多新的分支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岩溶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医学环境地球化学、污染水文地质学以及数学水文地质学、水资源水文地质学。新技术、新方法都得到普遍应用,推动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结束语: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都是地球地质大学科的支学科,两个支学科的共同持点与目标相互一致,为地球的永生及人类与大自然生命的存在,用自身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去了解自然与改造自然。水工环与岩土学科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互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同属自然科学。用学科过硬知识与技术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学科的理论体系还得依靠多支学科合作,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水工环与岩土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将有新的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1]蒋江丹 论水工环地质勘察中GPS RTK的技术应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

篇(3)

关键词: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特殊性;策略

作者简介:陈玉华(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黄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篇(4)

【关键词】山区桥梁 桥梁基础 桥梁设计 基础设计 山区公路 墩台基础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也得到较快发展。我国地域广阔,陆上地形复杂,在湖南南部永州地区,基本上都是多山地带,在此区域内开展公路建设时,公路中桥梁占用线路的比率较大。在山区的公路桥梁设计中,由于山区地域基础的特殊条件,要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来综合考虑。

二.山区桥梁基础设计。

1.山区桥梁基础设计的必要性。

永州地区山区较多,地形复杂,地面的高差变化较大,地质情况复杂,不稳定斜坡、陡崖、滑坡、煤气地层等不良地质情况都存在。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公路路线布设的时候平纵横都受到了约束,平曲线较大,平面半径较小,桥梁比率高,挡土墙多。山区公路桥梁也具有以下的特点,弯坡桥较多,墩台形式多,在设计的时候必须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合理的解决桥梁设计的各个细节,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山区桥梁基础施工方案,确保桥梁工程质量。

2.山区桥梁设计特点。

(1)山区公路与桥梁特点。

山区公路上要特点足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形复杂。表现为沟壑众多,地面高差变化大,纵横坡均较陡直,冲沟发育。地质复杂,表现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陡崖、断层及煤矿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不同程度存在,岩性、岩石风化程度各有不同。水文条件复杂,表现为水系众多,水文地质、暴雨、洪水等沿路线不爆相同。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时平纵横三个方面都受到约束,一般就是平曲线多,平面半径小,纵坡大,桥粱比例高,横坡陡,半边桥和高挡墙多。山区公路桥梁也相心具有以下特点:弯坡桥多,高墩大跨多,墩台形式多,设计中必须协调解决好桥梁各细部构造与地形地质之间的关系。基于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致使山区公路桥梁在路线中所占比例人,一般选择曲线、人纵坡、高墩、长桥等设计方案。

(2)山区桥梁桥位选择。

3.山区桥梁桥位的选择

由于山区的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复杂,桥梁要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桥位选择。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段。桥何不宜选择存河汉、沙洲、古河道、急弯、汇合口、港II作业区及易形成流冰、流木阻塞的河段。山区公路桥位选择总的原则是:中、小桥严格服从路线布设,大桥、特大桥等大型工程应做多办案同精度的桥位比选,并以其为控制点,总体上达到与路线走向一致,路、桥综合考虑,合理衔接。桥位选择应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出发,做到整体布局合理,同时兼顾群众利益,少占良田。另一方面桥位选择时,应针对各个必选的方案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桥址区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分析,同时应考虑桥位设置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充分征求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经全面分析比选。确定出推荐方案。

4.基础设计。

任何结构物都建造在一定的地层上,结构物与地层接触的部分就是基础。工程实践表明:结构物的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整个结构物的质量和正常使用起着根本的作用。基础工程时隐蔽工程,如有缺陷,较难发现,也较难弥补和修复,而这些缺陷往往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物的使用甚至安全。基础工程在质量、工期、费用3大指标上影响着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在工程建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对于桥梁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全面掌握桥梁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各种桥梁基础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发挥所长精心设计基础工程,确保桥梁工程建设更好完成。

基础工程的分类及特点。基础根据埋置深度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将埋置深度较前(一般小于5米),且施工简单的基础称为浅基础;由于浅层土质不良,需将基础置于较深的良好土层上,且施工较复杂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基础埋置在土层内深度虽较浅,但在水下部分较深,如深水中桥墩基础,称为深水基础,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作为深基础考虑。公路桥梁及其人工构造物首先考虑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当需要设置深基础时常采用桩基础或沉并基础,我国公路桥梁现今最常用的深基础是桩基础。

5.桩基分类。

桩基按施工方法来分,可分为预制桩和就地灌注桩;按基础受力条件来分,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按桩所采用材料来分,可分为钢筋混凝士桩、钢桩和合成桩;各类桩基须根据地质、水文等条件比较采用。通常来说,摩擦桩和端承桩在实际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多。当桩基础穿过土层,桩端支承在坚硬土层或岩层上,上部荷载主要靠桩端处硬七层或岩层提供的反力来支承,桩侧摩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这种桩称为端承桩。当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硬土层或岩层土,桩的荷载主要靠桩身与周围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承担,桩端处土层或岩层反力很小,这种桩称为摩擦桩。实际的桩通常是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桩基竖向力由摩擦力和桩端力共同提供,只是两个力所占的比例不同,为了简化计算,我们通常把占比例少的一部分忽略不计。

6.墩台基础位置确定。

要想确定墩台基础的合理位置,在桥梁分孔时就要充分考虑基础位置处的地质、边坡和水文条件是否适合,若能通过改变桥梁分孔避开不利的地质,使墩台位置远离山坡坡面是设计中应该首选的方案。仅当特殊情况,迫不得已时,方可考虑在山坡上设置墩台。目前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方面的因素,山区公路在高填方段,即使没有被交物的限制,也往往选择设置桥梁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桥梁选择统一的标准跨径应该无可非议,但是山区中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就成为制约桥梁分孔的多个重要因素。例如在京承高速公路山区清水河18桥右线,7#~238墩段,没有被交物的限制,在初步设计阶段选择了13×30m的标准跨径。但到施工图阶段,桥位处的详勘报告显示,148、158墩位处岩体节理发育,完整性差,需首先清除上部开裂不稳的岩体,对下部较大的裂隙进行灌浆处理,而且需对东侧下部岩体进行预应力锚索加固处理。

六.结束语。

山区桥梁基础设计时,要考虑地形条件和地理状况,同时要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通过工艺控制,来提高山区桥梁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航 山区桥梁基础的设计与研究 [期刊论文] 《中外公路》 ISTIC PKU -2008年6期

[2]许璐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学位论文]2009 长安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

[3]李春鹏 锚固桩基础在高墩桥梁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

[4]尹兴科 北京浅山区桥梁工程基础选型与勘察技术要点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4期

[5]吉随旺 JI Suiwang 桥梁基础地质条件对桥梁震害的影响分析 [期刊论文]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年z1期

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紫金城住宅小区

 

1 引言

为改善中低收入员工住宿、住房条件,稳定公司员工队伍的原则,在确保员工享受公司住房福利待遇的同时,尽快完成周边居民危旧房屋改造,从而加快承德市城市建设的步伐,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河北瑞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承德市牛圈子沟镇红石砬村苏子沟拟建紫金城住宅小区。遵照国家有关规定,该公司于2007年12月29日委托我队承担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 评估工作方法

本次评估工作紧密结合工程建设特点,以野外综合调查为主,充分搜集和分析评估区及其附近已有的基础资料。详细调查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的种类、类型、分布、变化趋势及其与工程的关系。评估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本区属大陆季风气候,冬长而寒冷,夏短而炎热,多年平均气温9.1°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4°C,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4°C,极端最高气温41.5°C,极端最低气温-24.2°C,最大日温差23.8°C。历年最大降水量835.9mm,最小降水量326.7mm,平均降水量557.9mm。历年最大积雪深度27cm,雪压1.8g/cm2。电线积冰厚度25mm。标准冻土深度126cm。

流经评估区附近的河流主要为武烈河。流量较大,随季节性变化较大。评估区位于武烈河北岸约300m处的Ⅰ级阶地外缘。

3.2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处燕山山脉腹地中低山区,地形较复杂、地貌单元属武烈河Ⅰ级阶地外缘及山前坡麓地带,地貌类型较复杂。图幅内海拔高度310-600m,相对高差290m。区内山峦起伏,沟谷发育,评估区内沟谷主要为苏子沟,沟谷横断面呈“W”字形,沟谷走向东西,总长约600m,沟口宽约40m,沟道比降平均为120‰-150‰,两侧山坡坡度15°-30°,区内两侧山坡上植被发育。山谷和冲沟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表层岩石风化剥蚀作用较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评估区未见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

3.3地层岩性

区域出露地层从老到新分别为中元古界、中生界及新生界。

(1)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多分布于评估区北侧。

图1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流程框图

(2)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后城组(J2h): 岩性单调,层位稳定,主要分布于评估区西、北两侧。产状160°∠20°。与长城系大红峪组(Chd)呈断层接触。

(3)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大北沟组(K1d):主要分布于评估区内及东侧,局部分布于西南侧。产状160°∠15°。与长城系大红峪组(Chd)呈断层接触。

(4)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西瓜园组(K1x):主要分布于评估区东南侧。产状60°∠20°。论文参考网。

(5)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dl):主要以黄褐-深褐色粉土及砂类土为主,厚度:6.0-8.0m,分布在评估区内及武烈河Ⅱ级阶地之上。

(6)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al+pl):主要以黄褐-深褐色粉土及砂类土为主,厚度:3.0-6.0m,分布在武烈河Ⅰ级阶地及外缘之上。

3.4评估区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及附近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Ⅰ级构造单元中朝准地台;Ⅱ级构造单元燕山台褶带;Ⅲ级构造单元承德拱断束,Ⅳ级构造单元大庙穹断束。区域性断裂均为非活动性断裂。

评估区及附近地区属华北地震区,在近代历史上本地区未发生源发性地震,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一2001),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评估区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3.5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区地层从上至下简述如下:

(1)粉土(Q4 al+pl):黄褐色,孔隙发育,局部含少量砂、砾石,稍湿、稍密。一般厚度1~1.5m。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110KPa。

(2)砂、砾石(Q4 al+pl):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细砂及砾砂,细砂主要成分为石英及长石,粒质较均匀。砾砂的砾石主要成分为凝灰岩、花岗岩等,砾石含量约30%-40%,一般粒径0.2-4.0cm,最大超过8cm,多呈亚圆形,磨圆度、光洁度较好,充填物为砂土,稍湿、稍密。一般厚度5~6.5m。细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120KPa,砾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250KPa。

(3)凝灰岩(K1d): 灰褐色,凝灰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表层风化强烈,岩体风化呈土状及碎块状。强风化层厚度0.5-2.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00KPa;其下为中等风化-新鲜岩石,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c=25MPa。

(4)石英岩状砂岩(Chd):层位以碎屑为主,下部夹有富钾页岩,上部为泥晶白云岩,厚度和岩性变化较大,砂岩中多含长石。

本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3.6 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在河北省水文地质分区中属燕山山地水文地质区,评估区及其附近地下水按类型及其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分布在武烈河河谷上,水位埋深约8.0m。论文参考网。含水层的透水性及给水度较强。

本区地下水动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地下水的变化受降水量的影响,年变幅1.5-2.0m。地下水与武烈河联系密切。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3.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位于承德市牛圈子沟镇红石砬村苏子沟,评估区及附近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农耕和工民建施工等,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较强烈。论文参考网。

3.8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综合评述,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主要沟谷为苏子沟,呈“W”字型,沟谷北侧基岩为长城系大红峪组(Chd)石英岩状砂岩,南侧基岩为白垩系下统大北沟组(K1d)凝灰岩。沟道内沉积第四系厚度为0.6-6.0m的砂类土,沟谷南侧坡麓地带为第四系冲洪积全新统砂、碎石土类,厚0.5-4.5m,山坡上植被发育,树种为松树、棉槐和灌草丛,沟道内种植有山楂树、栗子树。形成长条状的山麓斜坡台地。根据现场调查,斜坡安全稳定。

据现场调查及已往资料,在评估区范围内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体稳定,植被发育,评估区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 地质灾害预测性评估

5.1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评估区地处燕山山脉中段,地貌类型为山前坡地,拟建场区位于苏子沟斜坡中上部及坡麓地带,附近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长城系大红峪组(Chd)石英岩状砂岩、白垩系下统大北沟组(K1d)凝灰岩和新生界第四系粉土及碎石土类。建筑物依山而建。基础埋深浅,工程的修建不需进行大面积的挖方及填方,故不会对周围环境及山体造成影响;局部将形成3-5m的边坡陡坎,由于削坡与该区岩石走向相切,该区石英岩状砂岩、凝灰岩岩石坚硬,岩体稳定。工程建设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评估区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评估区位于武烈河北岸约300m处Ⅰ级阶地之上,高出河漫滩约25m。工程的建设遭受洪水冲袭的可能性小。拟建场区位于苏子沟山麓斜坡中上部,苏子沟两侧山体岩石部分裸露,岩体稳定性较好,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评估区上游汇水面积为0.59Km2,山体岩石部分裸露,局部及沟道内含有松散残坡积物,如遇雨时,可能遭受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小结: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原则及防治措施

6.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评估区所在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分布范围、现状评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和预测评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综合评估认为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6.2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

根据上述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标准,建设场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6.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苏子沟两侧山体建议修筑挡土墙,以防发生岩质边坡崩塌掉块。

(2)为防止雨季洪水侵袭,场区应修筑防洪坝,场区外修排洪沟。

(3)评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为强烈。场区周围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保护周围环境。

7 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1)紫金城住宅小区属于较重要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

(2)该项目占地总面积286亩,建筑总面积9.5万m2.

(3)现状评估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4)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7.2建议

(1)工程建设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进行。

(2)为防止雨季洪水侵袭,场区应修筑防洪坝,场区外修排洪沟。

(3)对苏子沟两侧山体建议修筑挡土墙,以防发生岩质边坡崩塌掉块。

(4)场区周围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保护周围环境。

8 参考文献

[1] 刘立捷,王瑾,红眼川乡移民小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环境保护,2009,1(1):46-49.

[2] 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紫金城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Z].2008.

[3] 王先华,邓建辉.某水电站联合调度中心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2):27-28,39-40.

[4]罗元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地质出版社,北京,1998.

篇(6)

关键词:研究对象,河流地貌,特征,演化过程,新构造运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某地区,该地区地广人稀。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区的河流地貌,研究内容是研究区内的河流地貌特征以及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与新构造运动。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流水作用与地质构造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多样、复杂的地貌类型―河流地貌。本论文以研究区的河流地貌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河流地貌的特征,并对不同的地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河流地貌与各期新构造运动间的响应关系。

1.2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对研究区内河流的地貌特征、演化过程与新构造运动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详细描述和记录研究区的河流地貌特征,综合这些河流地貌特征,研究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与新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包括北部河流以及南部的河流。不同的河流具有不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构造活动期形成不同的河流地貌。

首先,收集研究区相关资料;其次,在野外进行实地的调查野外观察时,先选定合适的剖面观察点,勾绘野外实测剖面图;最后,整理野外实测数据,为研究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3 区域地理概况

研究区地处内蒙古高原西北侧,地形为南部高、北部低。地貌特征是由构造-剥蚀的残山与山间盆地相互的地貌组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着沙垅、沙丘链、蜂窝状沙丘和金字塔形沙丘等各式沙丘形态。

研究区为典型的沙漠大陆性气候,冬季非常寒冷干燥,夏季十分炎热少雨。常年干旱,雨雪稀少,蒸发强烈。交通条件较差,区内主要依靠各居民点间的简易公路以及自然道路,汽车通行困难。研究区水资源贫乏,无常年性的地表流水,多为暂时性的地表流水。

1.4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内的地貌特征是由构造-剥蚀形成的残山与山中的盆地相间,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尤以风积沙形成的各类沙漠地貌分布最为广泛。在野外,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河流地貌主要是洪积台地和河流阶地。

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多样,不同时期的沉积物特征受当时环境影响各不相同,地质构造非常复杂。

2 研究区河流地貌特征

研究区河流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区内北部的河流和南部的河流中。北部的河流地貌发育较好,可以观察到很好的河流阶地。南部的河流中地貌发育一般,零星分布。

早更新世沉积物是形成于早更新世时期的沉积物,地貌上表现为洪积台地,少数分布在谷地中。

不同河流的河流阶地特征不同。北部河流的阶地发育较好,共发育五级阶地,阶地分布连续,类型多为堆积阶地,是很好的地貌观测点,反映该河流在各个构造活动时期受构造抬升作用强烈,下切形成河流阶地。南部河流发育三级阶地,阶地分布不联系,反映河流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较弱。在同一个构造活动期,不同的河流受构造抬升影响不同。各级阶地在北部河流的阶地河拔明显大于南部河流,反映在各级阶地发育时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受构造抬升作用强烈。

3 研究区河流地貌演化与新构造运动

3.1 河流地貌的演化

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河流地貌特征,将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更新世时期,在研究区中,台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河流中,物质组成主要为砂砾石层,砾石分选较差,磨圆度以棱角~次棱角为主,固结坚硬。

第二阶段:中更新世早期,阶地类型为基座阶地,物质组成主要为一套洪积成因的角砾石层,砾石分选一般,磨圆度一般,固结较好,在地貌上构成河流的T5阶地。阶地分布不连续,主要分布在北部河流的中游地区。

第三阶段:中更新世晚期,北部河流的上游地区以及南部河流下切侵蚀形成阶地。阶地的物质组成主要为一套洪冲积成因的砂砾石层,砾石分选一般,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固结一般,在地貌上构成河流的T4阶地。

第四阶段:晚更新世早期,北部河流的上游地区以及南部河流均下切侵蚀形成阶地。阶地的物质组成为一套冲洪积、洪积成因的砂砾石层,砾石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分选较好,固结较差。在研究区中,阶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河流的上游地区以及南部河流。

第五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北部河流以及南部河流均下切侵蚀形成阶地。阶地的物质组成为一套冲洪积、洪积成因的砂砾石层,砾石分选较好,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固结很差。在研究区中,阶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河流的上游和下游地区。

第六阶段:全新世以来,北部河流下切侵蚀形成阶地。阶地的物质组成为一套洪积、洪冲积成因的砂砾石层,砾石分选较好,磨圆度以次圆状为主,胶结松散,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沿着谷地的谷底分布,在地貌上构成河流的T1阶地和河漫滩。在研究区中,主要分布在北部河流的上游和下游地区。

3.2 河流地貌与新构造运动

大量研究都表明,阶地的形成需要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和构造抬升影响,河流阶地沉积物记录了大量的气候与构造变化信息。其中,构造运动引起地面的抬升,是控制河流地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原来的河床表面形成阶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河流则以侧蚀及沉积为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新构造运动作用不同,形成不同的地貌。在不同的构造活动时期,河流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了河流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不同。研究区的河流地貌对新构造运动广泛响应。

4 结论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取得研究区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数据,对研究区的河流地貌进行研究,初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对河流地貌的详细考察,结合室内实测河谷横剖面和实测剖面作图,得到研究区河流地貌的特征。研究区主要包括北部河流和南部的河流,不同的河流具有不同的地貌特征。通过对比从而找出研究区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通过分析研究区河流阶地的河拔、类型、发育年代等特征,将研究区的河流阶地分为五级阶地,得到河流地貌的演化发育过程。河流地貌的演化主要分为六个阶段:早更新世时期,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

(3)通过对研究区内河流地貌的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研究区的河流地貌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程裕淇.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35

王培玉,王伴月.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第三系.地层学杂志,1998,22(3):216~231

篇(7)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高原和生态敏感地区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沙漠化,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垃圾填埋处理,生态和地质环境的变迁,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置,名胜古迹的保护等课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一门学科,环境岩土工程是由方晓阳先生1985年创立的,已得到迅速发展。国际上每两年举行一次环境岩土工程学术讨论会,现已举行了4届。从以往4届会议论文集中可以发现,这一学科的发展显示出以下特点:①环境岩土工程是岩土工程的一个新发展,它强调环境对各类岩土工程选址、设汁、施工营运以及耐久性和可靠性的影响;②环境岩土工程使原有的岩土工程学科内涵进一步扩大,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如垃圾填埋处理、名胜古迹保护、核废料处置等,而这些新的研究领域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③环境岩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学科除数学、物理、力学、地质学等外,还包括化学、环境科学、社会学、法律等,显示出多学科交叉。

    2国外重点发展领域

    从大会交流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国际上除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外,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如美国麻省大学方晓阳作的以21世纪环境岩土工程展望为主题的第3届黄文熙讲座,进一步阐述了他提出的粒子能量场理论,重点介绍了该理论在敏感生态区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应用,受到代表们的好评。此外,他还提出了考古环境岩土工程学。美国麻省大学英阳教授介绍了追踪污染隔离系统腐蚀过程的一种分时方法,并指出隔离系统的设计、废物处置、场地环境和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对隔离系统腐蚀过程的影响。另外,他还介绍了美国当前主要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控制措施。加拿大央弗教授介绍了垃圾场覆盖层的干化作用的影响。芬兰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赛雷勒博士介绍了垃圾场覆盖层的水力渗透近似模型。日本茨城大学的安原教授介绍了在建造核废物处置设施时核废物的持续放射水平以及周围环境如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分析方法证明了装储核废物设施的缓冲材料沙子中,若含有10%~30%的蒙脱石则能够抵抗较大的地震加速度。中国在日留学生高的介绍了断层表面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巴西矿业大学葛尔娃教授介绍了发生于巴西某市由降雨引起的滑坡情况,分析了其环境地质原因。美国Humboldt州立大学查尼教授介绍了粒状土的强度与其形成因素、孔隙性及固结水平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试验研究。中国在日留学生李小春介绍了岩石材料裂隙临界点的实验室研究。美国Rensselaer理工学院瑞米教授介绍了一种以土的温度和阻抗力为参数的能够同时测量出土的冻深、冻温以及土所经历的融冻次数的双参数测量系统。日本东京大学凑秀健教授介绍了六价铬污染土的现场处理技术。上述成果反映出国际上除重视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外,更注重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方面的成果约占3/4左右,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此外,与传统的岩土工程相比,环境岩土工程大大扩展了其研究领域和课题。如参加会议的海外学者多着重在垃圾填埋场设计与监测、核废料处置和名胜古迹保护方面的交流,而这些新领域我国才刚刚起步,巫待加强。

    3一些主要国家的情况

    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芬兰、巴西。从提交的论文看,欧美学者主要在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设计、防渗措施、监测和新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统研究;日本学者在地震条件下核废料处置的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而巴西学者在滑坡发生的原因方面进行了分析。因此,各国研究的课题均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而立项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芬兰,环境污染是重中之重的课题,因此他们的研究着重在垃圾填埋场的污染处理方面。而日本,由于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因此论文多与地震有关,研究地震作用下的各类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巴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提交的论文与我国学者一样,多放在滑坡、地面沉降、矿山土地回垦等地质灾害上。可见各国在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课题、重点和水平不尽相同,因而国际交流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