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22: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种植扶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扶贫调研座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是后发展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两翼山区,是扶贫的重点地区。近几年来扶贫工作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面,影响极大,是促进我市农业产业调整不可低估的力量。借助这股强风,本人就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扶贫与农业的和谐共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xx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 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xx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xx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组织推动,把农经协扶贫工作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大事来抓
采取滚动扶贫方式,积极依托农经协优势,扶持农村贫困群众实现户有稳定收入项目,一直是我局近年来培育发展农经协的一项重点工作。相继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出台文件明确农经协的发展目标、布局规划、主要措施。*年我局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农经协扶持农村贫困户”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农经协依托优势产业,选择见效快、易操作、农民认可、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积极吸纳有经营能力但缺乏经营发展资本金的农村贫困户入会,开展滚动式开发扶贫,实现了农经协发展和农村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民政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对接。
二、沟通协调,实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扶贫工作上下联动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协会扶持农村贫困户工作贯穿于整个农经协的培育发展的全过程,农经协扶贫是一项新生事物,单靠市一级民政部门抓是不够的,工作中我们注重积极争取各级领导,主动协调各有关部门,并注意调动农经协的积极性,使农经协扶贫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遍地开花”的局面。市政府将农经协扶持贫困户工作列入目标考核项目,各地高度重视,普遍将农经协扶贫工作当成大事来抓,培育发展农经协、协会扶持贫困户的。凌源市不仅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四四五”工程活动方案,将其作为一项政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层面,民政部门还采取以补代奖的方式拿出16万元用于对协会扶贫的补助;北票市、双塔区将培育发展农经协以及开展协会扶持贫困户工作列入乡镇民政工作考核内容;建平县提出了“建百家协会,帮扶千户”的目标。
三、积极运作,鼓励和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广泛参与农村扶贫
农经协扶贫突出的特点是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不返贫,是实现户有稳定收入项目,迅速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全面推开此项工作,*年3月份,我局在建平县召开全市农经协扶持贫困户现场动员会议,鼓励和扶持农经协积极吸纳有经营能力且又缺乏经营发展资本金的农村困难户入会,协会协议提供其种植或养殖项目的启动资金,实行统一购种,统一种植、养殖管理,统一定担保收购销售,义务负责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市县乡三级民政部门为7家试点协会筹集滚动资金35万元,化肥21吨,年底协会收回全部资金,2007年再投入滚动。为更好、更大范围地铺开农经协扶贫的新方式,还着力构建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实施了“民政主导、部门合力、舆论宣传”三个推进,制定了《示范农经协标准与评选办法》,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形成了整体合力。同时通过在报刊开辟专题专栏、粘贴墙体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造协会扶贫的舆论和声势。在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年全市有55家农经协参与了扶持贫困户工作,投入的资金和物资合计达740多万元。如:朝阳县食用菌协会筹集40万元,扶持贫困户养猪90户;龙城区草蓄产业协会筹集18万元,扶持贫困户养猪27户;建平县马铃薯协会筹集16万元,扶持贫困户种植马铃薯100户。此举使得长期压在贫困户心中缺乏致富项目启动资金、缺乏信息技术及买难、卖难和贱卖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提高了他们依靠协会增收、依靠自身致富的本领,而且也相应地带动了当地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崛起与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农村产业化建设。
整合资源,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
“自从在助残基地上班,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基地还实现一条龙服务,上门指导,负责销路,真是太好了。”残疾人受益者如是说。
永宁镇被扶持人王来祥、郭淑云夫妻俩,家里有6口人,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夫妻双残,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以种地为主,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能维持家中的正常生活。自从养殖了贵妃鸡以后,家中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扶贫助残基地建设的效果看得见。
进入“十二五”,延庆县残联认真总结残疾人扶贫工作经验,积极转变观念,大力扶持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探索了一条山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了刘斌堡乡大枣种植基地、永宁镇聚聚鑫扶贫助残基地、四海镇茶菊基地、大庄科乡慈母川村麻核桃基地等12个残疾人扶贫助残基地。
康庄镇太平庄循环农业扶贫基地项目是基地加农业生产设施承包的运作模式。一是吸收残疾人户为合作社社员,成立残疾人管理小组,与残疾人签订协议,以保证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合作社不能无故辞退在岗残疾人员,加强和残疾人户的联系。二是农业生产设施承包。与残疾人签订日光温室大棚承包协议,产出农产品由就业基地统一出售,除去运输、用工费,包装费外,全额返还。三是基地用工。合作社对在就业基地从业的残疾人,实行统一管理与种植。对残疾人扶持的种植大棚和土地,合作社采取一帮一的运转模式帮助种植、管理和销售。四是合作社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维护设施,以确保其正常生产。保证残疾人低收入户在基地能够通过劳动就业和承包大棚生产经营,有稳定的收入和安全的劳动环境。农闲时组织残疾人进行技术培训。
永宁镇聚聚鑫扶贫助残基地则以“基地+农户”的形式对残疾人进行扶持。为了使残疾人放心饲养贵妃鸡,基地与每位残疾人都签订了饲养协议,以高于市场销售价格回收贵妃鸡;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基地给予适当补偿。基地免费为残疾人家庭提供贵妃鸡的养殖技术,常见病防疫,分期、分批免费为他们发放贵妃鸡种雏50只。保证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养殖的技术,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同时基地建立以来,集中扶持了10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基地劳动,这样,既增加了个人收入,又学到了饲养技术。
邀请专家,开展科技扶贫助残
2009年5月市残联在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扶贫助残基地成功举行了以“送科技、送温暖”为主题的北京市扶残助残送科技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后,延庆县的残疾人多次得到市、县相关专家对种植、畜牧的讲解和指导,实现了科学种养殖的愿望,提高了生活质量。
通过综合采取“两主四特”产业帮扶、引农进城帮扶、技能培训帮扶、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带动帮扶、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业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帮扶措施,确保到2014年末,全区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18%降至14.5%以下;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水平,进一步缩小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缩小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二、基本任务
对全区37460户124147人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通过“一户一策、一户一帮扶单位、一户一帮扶联系人”措施,重点对因灾因病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产业项目、经过扶持当年能脱贫的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实现年内24000人脱贫致富。
三、帮扶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区、乡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本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工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本工作计划,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特困地区、特困群众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推动行动计划实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贫困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支持全区20个乡(镇、街办)27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加大对较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扶持力度。根据不同贫困群体特点,落实扶贫政策,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措施。
社会帮扶,共同致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对扶贫对象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因灾因病陷入暂时性贫困的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家庭实行易地搬迁扶贫。
四、帮扶措施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区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重在抓好《实施方案》中农村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从源头解决全市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一)“两主四特”产业帮扶。根据全区“三大功能分区”(即生态功能区、优先发展区、重点开发区)规划纲要,各行业、产业专项规划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总体要求,结合各产业特点,分区域、分项目、分需求进行差异化扶贫。
1.种植甜柚。以乡(镇)的丘陵缓坡山地为中心区域,对10000贫困人口的果园进行低产园改造,转换优良品种,每亩补助元。通过低产园改造,提高甜柚产量和品质,实现脱贫致富。
2.生猪养殖。以乡(镇)为中心区域,对15000贫困人口扶持发展果园养猪,实现“猪、沼、果”绿色发展,对贫困农户养殖生猪存栏3头,年出栏6头以上的,每头补助元。
3.种植油茶。以乡(镇)为中心区域,对10000人贫困人口扶持发展油茶。通过建立油茶苗木基地,对发展油茶产业的贫困农户进行苗木资金补助,每株良种油茶苗补助资金元,并对种植每亩补助元。通过补助贫困户的前期投入资金,减少贫困户的发展压力,实现脱贫目标。
4.种植优质稻。对10000人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茶叶。对新开发种植茶叶的贫困农户进行每亩元补助。通过补助贫困户的前期投入资金,减少贫困户的发展压力,实现脱贫目标。
5.种植蔬菜。对5000人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蔬菜种植。对蔬菜基地建设的贫困户给予每亩50元补助。通过资金补助,使贫困户有能力发展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脱贫目标。
6.种植花卉苗木。对5000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花卉苗木。对发展花卉苗木的贫困户给予每亩400元的前期投入资金补助,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
(二)引农进城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1.进城进园型。即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年内逐步解决3000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2.劳务输出型。即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年内可解决2600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3.政府供养型。目前,全市现有残疾人5.1万人,包括享受低保2.9万人、享受五保3321人。其中:低保补助标准为每人90-200元;五保集中供养补助标准为每人245元/月、分散供养补助标准为每人220元/月,政府每月支出约440万元用于维持低保及五保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资源,为5000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1.侧重就业培训。针对农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就业意愿的,按月按季度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班若干次,预计培训转移就业3000人。
2.注重创业培训。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意愿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班,预计培训创业2000人次,并带动就业10000人,通过政策引导、融资扶持、后续服务和专家评估论证形式,让农民能够积极参与。
3.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结合农民实际,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绣、保洁、保安培训班,预计培训并带动就业3000人。
(四)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带动帮扶。按照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根据“抓规模、抓特色、抓加工、抓组织、抓服务”的原则,鼓励贫困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扶持贫困地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新型农业主体+市场+基地+农户”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6家,可安排2600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有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可安排2800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详见附件5、6)
(五)基础设施帮扶。加快新农村建设向贫困村全覆盖,对27个重点贫困村每村安排10万元的整村推进资金,根据上级扶贫部门关于落实行业扶贫责任的要求和部门行业发展规划,把我区27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部门行业发展规划,突出重点领域,明确实施计划和目标。逐步完成27个贫困村自然村点整治,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水泥路;进一步保障饮水安全;根本解决贫困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满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保障基本口粮田,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重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难发展、路难通、水难饮问题。(详见附件7)
(六)乡村旅游业帮扶。充分发挥罗霄山片区“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定位和市“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作用,用好用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劳动力培训、搬迁移民扶贫、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措施,积极支持一批旅游市场潜力大、旅游扶贫功能强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生态旅游长廊建设,实施地点为主城区至浮石乡;建设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实施地点为浮石乡;包装葡萄采摘园为中心的和谐秀美乡村观光园,实施地点为隆木乡;开发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实施地点为东山街办;莲花山旅游区,实施地点为坪市乡;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实施地点为赤土乡;市华星生态园,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葡萄种植加工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七)社会保障帮扶。坚持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普及,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幸福指数。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好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住房民生工程,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使贫困地区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完善覆盖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化。
五、工作要求
(一)公正透明,确保平稳有序。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工作原则,对我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124147人全面登记造册、逐户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对有发展能力的5.1万人贫困人口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因病、因灾返贫、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具有发展能力的4.4万人贫困人口归类为二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2.9万人贫困人口归类为三类贫困户。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点多面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一定要做好稳定工作。准确识别帮扶对象是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稳定开展的关键环节。各乡(镇、街办)要在做好到村到户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让群众准确把握有关政策。要充分发动村民民主评议,让村民民主决定帮扶到户的具体对象。要推行帮扶对象公示公告制度,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
(二)因户施策,确保帮扶成效。要针对帮扶对象的不同贫困成因,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防止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对一类贫困户,通过引导,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信心,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基础设施帮扶、移民搬迁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教育帮扶、保障帮扶帮扶方式,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方面为帮扶对象提供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尽快脱贫致富;对二类贫困户,给予重点扶持,以发展增收项目为重点,适当兼顾能力培育、应急性困难方面,结合“三送”工作,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采取一户一策,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帮扶;对三类贫困户,做出兜底性制度安排,列入最低社会保障,应保尽保,通过民政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村庄整治、移民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和就业扶贫(“雨露计划”)各种扶贫模式,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到瞄准到户、帮扶到户、扶贫效益到户。
(三)加大投入,严格资金管理。为确保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取得实效,除省支持的1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外,整合已有的各项扶贫资金,不断加大帮扶到户资金投入量占扶贫资金总量的比重,确保帮扶对象优先受益。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注重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支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农粮、水利、交通、城建、电力有关职能部门,要研究、部署和落实好直接增进帮扶对象户利益的差别性、特惠性政策举措并进行公示。各乡(镇、街办)、各部门要挖掘潜力,积极筹措资金向帮扶对象倾斜,帮助其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早日摆脱贫困。金融部门要创新扶贫信贷方式,积极实施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启动资金的小额贷款扶贫政策。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推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公示和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乡村全村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贫困户42户205人,其中:五保户4户;纯低保户3户;扶贫低保户30户;扶贫开发户5户;全村有818亩耕地、200亩退耕还林,主要产业是水稻种植,农副业以种植烟叶,生猪养殖等。
二、帮扶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为目标,通过采取定点帮扶,落实各项扶贫帮困责任,加大对被帮扶村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信息扶持,加强被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收入,加大群众科技知识宣传培训,提高被帮扶村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善被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帮扶,力争被帮扶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县农村人均水平,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促进整村脱贫致富。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结对帮扶工作设计面广、任务重、工作繁杂,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敏感度很高的系统民生工作,更是要的整治任务。为扎实有效推进帮扶工作开展,成立县供销社精准扶贫结合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一般工作人员任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日常事务。
(二)干部帮户:县供销社主要领导帮扶4户贫困户,分管领导(书记)帮扶4户贫困户,副主任帮扶3户贫困户一般驻点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非驻点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
四、帮扶计划
(一)帮扶贫困户计划。县供销社计划每年资助化若干吨,发展烟叶种植、水稻种植等产业。
(二)帮扶村引进专业合作社。村具有良好的种植优势,我社积极引进县薏仁专业合作社到村建立薏仁种植基地,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三)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危房户的住房困难问题。
在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群星村的扶贫“账本”中,经过首批土鸡养殖项目的引导发动,作为该村接下来产业帮扶的重点项目――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正在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新希望。通过前期摸底,扶贫工作队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征求贫困户同意后,决定因地制宜开展土鸡养殖和绿壳蛋鸡养殖项目。
2016年12月7日,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村民活动广场,为46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首批优质土苗30只。据介绍,本批鸡苗45 d后即可出栏,待销售后,还将给贫困户一定的生产补助资金,以提高他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据测算,此项目预计每户每批可增收约5 500元。
在群星村的扶贫“账本”中,比土鸡养殖项目更为长效、更注重“造血”功能的项目,是群星村即将实施的绿壳蛋鸡养殖。
群星村的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正是以养殖大户为依托,成立合作社并通过技术合作,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服务、保价收购等,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据悉,从2017年1月开始,群星村将开始启动绿壳蛋鸡养殖项目,给每户贫困户发放30只鸡苗,参照土鸡养殖项目标准给予扶持。
群星村的土鸡养殖和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并非把鸡苗免费发到贫困户手中就了事。群星村这两个养殖项目中,驻村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后,还为贫困户配发为期半年的免费鸡饲料,同时还开展土鸡养殖技术培训,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养殖专家为贫困户上门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
据悉,自精史銎豆ぷ骺展以来,由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东源县人社局组织种植、养殖专家为群星村村民开展土鸡养殖、板栗种植和水稻种植等技术培训,“思想帮扶产业帮扶”不仅增加了群众的种植、养殖知识,同时更树立了群星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让贫困户都积极“动起来”。
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开展精准帮扶过程中,还注重新农村建设,通过努力争取财政对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修缮了村文化广场,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农村文娱文化生活。
一是扶贫面广,任务艰巨。松桃全县辖28个乡镇、503个行政村,国土面积3400平方公里,总人口69万,其中以苗族为主的2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松桃的东部乡镇和西部乡镇发展不平衡,东部乡镇一些苗族村寨中,曾存在部分农民温饱都还难以解决的困难,西部乡镇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土地贫瘠、山大林密的广大山区。
二是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较低。松桃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县,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曾因边远和信息闭塞等原因,加深了群众的小农意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较低,群众缺乏新阶段扶贫开发融入市场经济的胆魄和信心、思路。因为贫困边远,部分群众面对市场经济下的扶贫开发方式更是缩手缩脚,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创新性。在松桃东部乡镇,部分农民一度遵循原始的耕作方式。而在松桃西部乡镇,思想观念的陈旧影响着扶贫开发的力度,一些良田好土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产业化发展步伐曾一度缓慢。
三是地处边远。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地处边远地区,松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一度较为落后。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较薄弱,部分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现有设施经常性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能得到根本改善,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是人多地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年来,松桃一直沿袭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较为单一的常规农作物。由于松桃人口众多,相对的土地就显得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没有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因而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相对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一些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开发和发展成效不大,畜牧业和渔业方面规模化、科学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多地少的县情制约着松桃扶贫开发工作,农民种植业放不开手脚,大部分乡镇仍是沿袭较为单一的常规农作物种植方式。
五是支柱产业培育不够明显,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由于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无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培育不够明显。加之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也为支柱产业的开发带来难度。支柱产业培育和开发推进的力度受到制约,产业化道路发展缓慢,农民收入的增加就缓慢。因此,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在山区扶贫开发中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科学生产和开发,凸显机械化,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二、松桃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对策和做法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松桃更需要通过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破除小农意识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群众积极投身扶贫开发各项项目产业,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新时期扶贫开发已到巩固温饱、继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新阶段,即从以前的“饱肚子”,变成现在的“抓票子”。为此,新一轮的扶贫攻坚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要彻底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即把从贫困村单靠“输血”转到“造血”功能上来。要达到这个目的,首要的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这既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扶贫开发的主攻目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重点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一是要改革耕作制度,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户增收能力:二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三是要按照贫困村的扶贫规划,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新、特、稀农业品种,组织千家万户进行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建立商品基地,形成扶贫产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高品质、低成本、新特优占领市场,使农副产品增值;四是要积极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贫困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销,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带动贫困村种养业的发展;五是加强培训,合理有序地组织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大好时机,扩大劳务输出,把安排贫困户就业纳入项目计划,同时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力所能及。
(二)树立保持开放的意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形成新的扶贫开发战略模式
随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松桃要继续树立保持开放的意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扶贫开发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作措施,按照“调结构、建基地、兴产业、抓龙头、找市场”的发展思路,把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等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扩大开放,以重点乡(镇)、重点村为主战场,大力扶持发展项目覆盖面广、受益农户多、增收效益好的种养业入手,引进外商大户和外企,带动畜牧产业及种植产业的发展,形成大户带动、企业带动、基地带动的“开放式”开发模式。
在资源优势利用上,充分利用松桃土地气候、地理特点等资源优势,发展种草养畜、经济林果等产业,逐步摆脱依靠外界“输血式”扶贫的模式,积极创造、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如该县在盘石镇成功利用荒山资源打造万亩种草养畜基地已具规模,正大乡水竹村利用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打造金秋梨经济果林热销市场,都取得了成效。在扶贫开发中,以“整村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产业化扶贫”为切入点,抓好新一轮移民扶贫工程、沼气扶贫工程等惠民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发展农村企业,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培养贫困地区农民的竞争精神,增强开放意识,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变消极的救济为积极的自我开发、自我发展,形成“造血”功能,才能由简单再生产发展到扩大再生产,由维持生存到自我发展。
(三)树立商品经济意识。大力抓好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要进一步树立产业化发展中的商品经济意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商品农业基地建设三个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整体素质和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强基地建设。按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农畜产品加工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烤烟、中药材主导产业和经果林基地建设。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借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积极发展各类竞争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扶贫开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公司企业、涉农部门创办各类经济服务组织,支持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劳动联合与资金联合,发展农产品运销、加工、储存、保鲜等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着力培育农民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60%,农产品加工率达30%以上。
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圈两带”产业布局,结合实际,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特色生态农业、市场农业、商品农业,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型种植产业带”和“规模集约型生态养殖示范区”。立足县域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东部乡镇和西部乡镇产业核心示范点,以示范点带动,建设生态茶叶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优质烤烟产业带、经果林生产带、百合产业带、优质粮油产业带: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带、葡萄生产带;以稳定生猪养殖为基础,大力发展草食牲畜、禽类和特种养殖。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树立人才科技意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