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22: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教学智慧火花职业教学通过反思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理解更清晰了。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
一、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实现此目标,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基础。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给人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来说总要平淡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面对浩瀚宇宙,无尽时空,人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人类的精神家园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融入教师激情,注重情境教学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注重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联系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和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文学艺术的巨大魅力!
三、尽量用文学化的语言,使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课堂的每个环节。生动的导入,精彩的讲解,激烈的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严密的课堂组织。用诗意的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抓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冲击之下,教师如果不注重学习,知识体系难免陈旧,有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也会在与学生的沟通上存在些隔阂。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坐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张俊慧.职业教育的成果与创新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谭君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与创新点研究[J].教师,2007,(0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误区 互动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3-01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发现、研究、探索欲望都十分强烈,他们具有好奇、好学的鲜明个性,在小学课堂教育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能极大发挥学生的个性,并将这些个性转化为语文知识学习的动力。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改革,就是对传统教育精华的吸纳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渗透,是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受传统教育及尚不完善的考试制度的约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从根本上忽略了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抑制了小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小学语文其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作用的发挥,便小学语文其激发思维、陶冶情操、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有效力量得不到充分利用,极大程度的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复推敲与实践,对多年从教经验的总结与分析,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进行探索与思考,现试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语文课堂教学缺乏互动,重老师,轻学生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老师在课堂上已经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采用布置场景、设计情节、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育,这些方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师仍旧是课堂的主导角色。就课堂提问而言,一方面提问方式单一,大部分还是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时间久了,学生容易产生被动、依赖的心理,同时会形成错误的概念,认为只要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就等于是掌握了全部知识;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无法避免的程序化和形式化,缺乏深度和难度,不但没起到让学生主动思维的作用,还容易将学生困在课文和教材的“框框”里。如何走出这种误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维的习惯呢?要加强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动和角色转化,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采取学生提问,老师作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好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鼓励,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例如在《三顾茅庐》这节课中,有学生提问说“为什么张飞遭到责备?”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主动提问的学习态度,然后将张飞鲁莽、轻率、不尊重他人的行为的和刘备坚持、沉稳、求贤若渴的形象进行对比,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刘备最终得以成功?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语文课堂教学单一失衡,重形式,轻内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学生全方位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而被学生的成绩单所带动,从而走入传统教学形式化的误区。不难理解,所谓形式化,其取得的效果是直观上更容易看到的东西,由此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尚处在孩童时代的小学生们,加深课堂教学内涵,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了解透彻,真正从中学到了知识,这比任何任何成绩单都更有意义。如《黄果树瀑布》一课中,课文内容只是讲述瀑布的壮丽,对于风景描写的层次渐进手法,以及一些常规语文知识。然而除了这些之外,还能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什么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首先针对课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教课过程中,除了课文内容之外,笔者又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国的山川地貌,以及更多的名胜古迹,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课文知识,还大致领略到了我国的大好河山。除此之外,重智育、而轻素质,也是形式化教学的延伸,关于这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得到教训。现代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而古代教育体系培养的多数都是书呆子。然而即便就是现代,高分低能的学生还是屡见不鲜。语文虽然是一门单一的学科,然而它却涵盖了几乎所有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加强我国当代小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杜绝片面、单一的课堂形式化教学,当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做起,这是我们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们的责任。
纵观当前我国教育形势,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其实远远不止这些。这需要我们的全体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积极发掘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强化学生“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形势。小学语文是铺设学生未来的基础,我们的小学生们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诸如电脑、电视等现代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更多的教学措施,来应对当前严峻的教学情况。我们要看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要做到有所思,即有所为,努力尝试,不断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减少教学误区,拓展教学思路,为小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我国新生代优秀人才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角色发生了转变,课堂的教学策略、学习方法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生活,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新课程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认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恰当角色定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角色定位。一种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挥下看看、听听,并简单地动动手、动动口。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完全剥夺,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限制了课堂教学活力。一种是只过于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启发、引导和互动作用,成了站在台上的“观众”,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看似轰轰烈烈,最终却无功而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兼顾,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约束来的,更不是靠挥动的教鞭“打”出来,而是依赖民主平等建立起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与学生通过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师生间更容易建立合作型、伙伴型的教学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并调动其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积极参与互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应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这也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改革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新课程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托.布里德说:“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对于小学生而言,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
(一)要强调预习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课前预习,既是必要的心理准备,也是具体的内容准备。在课前,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详细了解教材内容,深入思考内容重点,切实发现学习难点,才能为课堂听讲做好相应的准备,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二)要强调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无论课内课外,都要勤于动笔。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大多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记录,我们这里重点强调平时阅读。在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这里的动笔,可以是标注,也可以是摘抄。此外,教师还要逐渐培养其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逐渐形成爱好写作的爱好。
(三)要强调观察
观察习惯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等。
(四)要强调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
(五)要强调背诵
青少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多读、多记,特别是古典诗文和现代美文。这样,学生必将受益终身。
三、新课程要培养良好审美能力
(一)体会形象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形象美。这里的美,既包括具有美感的事物,也包括文章刻画的丑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中,揣摩、理解和感受美的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三)体验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四、新课程要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一.注重精心预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文本的解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文本、借助文本来开展课堂教学。文本解读即在不同思维的碰撞过程中生成教学的新生长点、延伸点、突破点、新教学程序,因而,教师若想提高教学效果,则应充分发掘教材,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使课本知识“活”起来,具有“生命”与“情感”,从而突显知识的活性,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祝福》的教学,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谁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凶手?于是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有些学生说是鲁四老爷;有些学生说是祥林嫂的婆婆;有的说是柳妈;有些学生则认为其罪魁祸首是封建礼教等等,通过开放性的预设带来了多样性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辩难与引证,则可得到最终结论:封建礼教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这样不但珍视了学生们的独特体验,还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2、注重学情的分析
在教学预设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情趣感受,如学生是否有疑问,是否可引起学生兴趣,是否可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高度,从而激活课堂,促进动态生成。例如:《我与地坛》的教学,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①文中母亲为儿子而默默付出着,你们对哪个细节最为感动?②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在默默地关心、呵护着我们,其中,哪些情景让你们感受最深。这样,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沉浸于伟大母爱的情感里。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弹性留白,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弹性留白,为学生微微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让学生握着想象与思考的钥匙自主学习与探究,最后开启智慧的大门。第一、留出思考空间。教学时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其自主发现问题,才可激发与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强烈的求知欲。第二、留出实践空间。例如: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语句,并讨论、概括出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意见交换后,学生纷纷发言,甚至还可点评与纠正其他学生的描写语句。第三、留出作业时间。通过作业可以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师可留出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重点知识的练习。
三.动态生成,建构和谐语文课堂
1、巧用错误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应允许并宽容学生犯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信息,将错误资源视为一种动态资源,引导学生找错、论错、辨错,找出改正的有效途径,将错误变为新的课堂学习契机。例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的教学,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在你们心中什么是文化传统?什么又是传统文化?是否可以举例来说明。通过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四合院为文化传统,而忠和义则是传统文化。这是错误的观点,这时教师先不点破,而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关的概念内容,并依据两者概念总结出各自特点:文化传统有惰性的特点,而传统文化则有时代性等特点。而后通过对比,学生则可以理解与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各自概念,可以快速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例子。这样巧用错误,将学生由错引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为掌握全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境
一、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地看、耐心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语文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欣赏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教师还应鼓励和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二、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好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语文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开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语文知识的意义。另外,对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十分重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及时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及时做出科学的评价,做出有根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决策,而这也正符合了哲学原理中“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教学。现在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比较推崇的能力,而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开展小组合作研讨形式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反馈,提供学习的优势互补.为激活思维火花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对小组讨论应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清晰表达,尝试帮助纠正;小组成员的组成可由教师指定也可自由组合但相对稳定,每组的学生学习基础上中下结合,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担任讲述者和评判者,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可使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吸取同伴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小组交流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原来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思考、澄清,正确的认识最终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此同时,每个同学都会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亲身体验。
四、语文教师应该营造语文教学情境。有人说过: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本里大多都是声情并茂的好文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语文课本情境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调动起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思路,促进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做还可以培养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明确,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要明确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紧紧扣住这一点。我认为语文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同仁可能认为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还在谈“听说读写”,是不是有点落后于形势。其实,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没有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根本无从谈所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人们总是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多注重知识的传承性,从而忽略了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一旦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再自觉的学习。这应该说是教学的一种误区。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乐于提问
1.艺术性提问
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编码,从而更好地表述要表述的观点。当然,所提的问题要有难有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提问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天空。
2.在激趣中提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起来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提问引发“头脑风暴”,同时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有成就感。
3.在互动中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一方面教师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去思考探究,另一方面师生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老师,以此营造崭新的教学氛围。
二、善于思考
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就要教会引导、体验、领会的技巧。
1.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像进行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激昂处来个激昂,悲伤处来个悲伤,从而促使学生不仅仅感知外在的美,还能进入内心,进行激荡情感的品味。
3.领会
要指导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内容,使学生从中学到作者是怎样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中心和体现写作意图的。
三、勤于练习
有了学与思,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练习, 同时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听说练习
听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强“听”“说”练习。
(1)制卡片。生字和词语教学,要改变课堂上教师念、学生写的惯例,可把生字、词语制成卡片,由同桌或同组一个同学念,其余同学写。生字、词语卡片,便于学生在轻松学习中进行听说训练,掌握知识。
(2)听故事。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先让一个同学讲一个简短故事,其余同学听,然后让其余同学来复述故事,看谁复述得最完整。每组推举一名优胜者,周末进行一次“优胜者比赛”,增强听说训练的吸引力。
(3)做游戏。以纵向座次为小组单位, 做“听说传话”的接力赛游戏。第一个同学拟好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依次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听、说最正确,即要求说的人发音准确、听的人听正确。学生听说能力在浓厚兴趣中得到提高。
(4)用插图。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很多插图,可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或从上到下观察,或从左到右观察,可作适当联想,一个同学说画面内容,其余同学听后补充发言。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
2.读写练习
课堂教学离不开读写练习,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课堂上的朗读质量,又要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
(1)课堂朗读。课前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听课文录音磁带,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选学生试读,其余学生讨论试读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表达出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再讨论交流,学完课文再让学生朗读。
(2)课外朗读。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每周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比谁的故事最有趣、最有教育意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
3.作文练习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小学生作文习惯和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科学的训练。要使学生自觉训练、乐意训练,必须巧妙地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口头作文。写作前,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有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口头“说”,把思想组织成连贯而有条理的语言,教师加以点拔,然后由说过渡到写。
首先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而且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基础,学好语文,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如生活中与人聊天,写信,发邮件都会遇到语文知识,其次语文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还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提高,当年语文成绩特别突出,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拉分值的就是语文,语文成绩考不好,四大名校无望,市重点无望,语文考得好坏决定你的前途。
2、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现状分析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新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焕发出活力, 令人欣喜, 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 “创新” 与《语文课程标准》 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 徒有形式, 没有实效, 语文课堂丢失了 “语文味”。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形式上的自主模式实际的教学成效不高
新的教学改革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自主学习模式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起来,开动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有部分教师将自主学习模式肤浅的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提出思考题,其余问题全部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没有进行课前充分的自主预习作为基础,老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该有的作用,使得很多学生积极学习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主学习模式不是指学生自己学习,而是教师进行指引让学生更好的学到知识。
2.2分层教学操作不当而产生危害
新的教学改革中强调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提倡和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但是一些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其执行变味,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只是按照某一次成绩进行分类,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状况,并且对学生也没有能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作为基础,导致学生出现“分层就是分等级”这样的抵触思想,产生很多副面影响,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很多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这种现象让分层教学模式脱离了正确的轨道。
2.3进行课外教学但目标不明确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将实际生活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会增加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部分教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中,过于重视了活动的娱乐性功能,放纵学生自娱自乐,不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总结,知识性效果弱化,学生活动开展得较为火热,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语文课外主题活动设计的初衷,未能有效体现对语文教学成效巩固的目的。
2.4过于使用电子教育设备,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目前多媒体的教学进入了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这些电子教育设备的引入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很多抽象的事物得到很好的形象的解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电子教育设备的引入也带来了很大问题,很多老师省略了备课这个环节,课堂教学中缺少逻辑性,缺少师生互动环节,虽然趣味性增强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深度严重不足,教师将整节课的一体化课件照搬到课堂上使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况,导致“电脑指挥人脑”,教学活动呆板,成效低下。
3、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
可见,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呢,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
3.1教学中强调自主性,但不是放任自由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 “主导”有机结合。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教师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总指挥:参与、合作、促进和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能叫一个学生一辈子,但可以教他一生受用的方法就是这个道理。
3.2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先学后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教师也起着很大作用。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要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 “教师讲学生听”为“先学后教”。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3.3倡导对话,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所以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之间精神的融合、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不能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不能注重发表和说话, 忽视倾听和交流。
3.4教师要合理设计组织分层教学活动和课外学习
教师在运用分层模式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进行宣传,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在综合分析评定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学生的自我评定,综合确定学生的分层。另外还要实施动态管理,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分别进行升级和降格,以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课外活动中,要保证课外主体活动目的鲜明。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要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整个主题活动的中心是围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教师可以借助于课外兴趣小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活动空间,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