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22: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专题研究意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专题研究课程;交互式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4-02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大致为三段式: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而专题研究课程则是专业设计阶段的核心课程。它主要面向的对象为工业设计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对于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拟训练,也为之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该课程将专题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亦是学生提升创新概念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向。
一、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于专题研究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在教学对象、知识能力方面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综合性。首先,该课程目标群体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这一时期很多同学都在思考毕业去向问题了,因而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对未来的期待有了更高、更迫切的愿望:毕业后究竟从事哪类产品的设计?或许还得改行?或许继续深造?为此,我们的专题研究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课,更是特色课程的代表,它或许就是很多同学今后从事的设计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专题研究课程更多考虑的是教师目前所具备的授课能力,并未有针对性兼顾当地的发展趋势,从而造成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高度雷同。其次,专题研究课程的高度综合性体现在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知识结构的广度涉及专业设计常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个人能力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阅历、协作性、社会认知能力等。而我们当前的设计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该门课授课教师讲授理论(大致4~8课时),然后学生调研、完成作业,教师给出成绩,中途教师会检查中期作业情况。这样的授课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弊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教师的知识局限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拓展,单一的授课方式也不能带动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评价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会有失公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针对工业设计专题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本文作者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开放式教学。①空间开放。专题研究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应该具备相应的开课条件。全国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各校大四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可以进行一学期以内的互换(毕业文凭不涉及变动)式学习。本门课开设场地可以是学校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积累人生阅历的条件。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成都地区的家居业和汽车业都发展迅猛,因此相应的专题研究课程实训基地容易解决。而鞋业虽然在成都地区也有很大的生产基地,但相比较其他同类生产城市的规模,成都优势并不突出。江浙沿海一带开设鞋类、眼镜类等专题研究课程应该具备更多优势。有的放矢地创造学习环境利于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协调性、深入性,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吧。正是有以上认识,在倡导跨校互换式教学模式的设想方面,本文作者根据学生意愿选送大四同学去了具有陶艺专业性很强的四川美术学院深度研习创作陶艺旅游产品。该生在陶艺旅游产品设计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很好发挥,不仅获得四川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并且目前也在从事相关工作。②时间开放。时间开放是相对而言的,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研究课程在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处理,但阶段性的教学完成质量应该严谨,教学进度检查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我完成学习过程的监督。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特点安排教学时间,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整自己的时间,这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是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自觉、自愿、自由的学习状态是大学生活的魅力所在。③学术开放。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特点。专题研究课程不仅要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个模拟总结,还需进行特定专业方向性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工业设计理工科生的特点,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灵活穿插于专题研究课程里讲解。如:进行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时,我们主讲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邀请历史旅游专业、商学院或文学院的教师开设主题讲座。这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拓展,更是创意思维的启发,学生能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长河里运用文化基因,挖掘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在市场,针对我国特色文化还能做系列的中国文化产品,实现十提出的文化再创造活动。如图1、图2的学生作品:
空山云雾――香台设计从水墨宏村得到的设计灵感,描绘了安徽宏村黑白建筑、山水起伏的水墨画面。它的形态特征不仅符合当地人文特色,而且兼具熏香与装饰摆件的功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影砚是针对中国宏村设计的一款旅游产品,它是利用宏村建筑特色与当地文化象征的墨砚相结合而设计的,墨汁倒影着白墙黑瓦,给书写者一份相映成趣的意境。又如:家居产品设计主讲教师也可以请实训基地的资深设计师、工程师等开设一定比例的课程,实现零距离的实践教学。交通机具或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等,主讲教师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是表层,打开学生的创新视野才是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看到未来人类、自然发展的轨迹或是了解生物构造的特征来启发我们产品结构、功能的创新。地理与资源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工业设计学生开启生态设计创新思路的源泉。诸如此类的多学科交互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索,不仅使专业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实现技术与艺术高度的融合,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是一种有效、有趣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可能像技术性知识那样传授,它更多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是一种多方向、发射式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另外,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专题研究课程的学术交流。教的过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不可小视,比如,专题研究课里会涉及很多现实的生活常识,这些课外常识在同学之间是可以轻松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并且,专题研究课程不可能在教室完成,所以制作阶段,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也可以方便带动别的同学。本文作者在旅游产品设计及家居产品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几场同学分组讨论的时间,如图3家居产品设计课堂分组讨论。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各自的优势,而且率直表达个人意见的精神值得推广,因为学术争论是不需要伪装的。
2.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它一般包含教评学和学评教两个核心环节,前者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后者主要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问题。以旅游产品设计和家居产品设计为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①教评学。目前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评学的评价主体就是任课教师的终结式过程。我们以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为例来探讨改进方案:从本文论述的前面部分可以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有多个有目的、有联系的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因而对教学不同阶段的考核应该由不同评价主体依据不同考量标准来判断。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学教师(历史旅游学院的教师等)、同学三方组成,比值为5:3:2。其次,评价内容,主讲教师以设计技能的综合考核、考勤情况为主,辅助教学教师以旅游开发的宏观视角评判为主,互评同学以同学的协作性、集体意识、创新意识为主。最后,评价形式,过程式评价结论由主讲教师综合以上评价主体的考核结果得出最终分值或等级。经过以上多方的考量,学生在学习中过程表现出来的知识性掌握、能力培养、品行都能得到较全面、客观的促进和评定。②学评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判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针对家居产品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学评教我们做了如下调整。首先,教师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考评的方式,而对于设计类教师的科研考评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更多从应用型的设计实践来看待。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对于工业设计教师的准入要求很明确的一条就是具备一定年限的设计实践工作经历。从实践中提升的学术观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社会需求。家居产品设计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的学术观点更能活跃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同行老师的随堂听课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准备、授课方式、教学辅导、教学效果来评判。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家居产品设计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在对该课程的评价时都特别强调和肯定了授课方式这项评价内容,这说明一个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百家争鸣”。讲台专属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科目的教学规律。另外,我们应评价透明,特别是教学督导可以在听完课后跟教师进行沟通,以促进教师的发展。若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在教研室会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也便于同行教师的交流学习。
通过工业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多学科交互式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使工业设计真正体现“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专业特点,促进多学科师生间的学术互动交流;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更能体现其客观公平性,也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下一个产品专题设计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加涅R.M.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出版),2012.
关键词:专题研究型教学;智能优化计算;教学改革;创新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通过对教学的知识体系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强调教师应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开创性地启发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北方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理解其前沿研究的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智能优化计算”的研究分支较多,内涵丰富,发展迅速,采用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以点带面,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算法和编程基础以及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情况下,以专题为切入点,以某一算法为研究对象,对智能优化算法的理论问题及实用性进行深入探讨。专题研究型教学是对“智能优化计算”课程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
1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教学资源转变
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该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开放性、前瞻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将该领域的国内外权威文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领会问题的精髓,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
1.2 授课模式转变
授课模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传统教学方式,讲求连贯性与详细性,但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学科,在短期内已有飞速的发展,故而使得教师的讲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可能刚刚进入教材的内容就已经是过时的。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以点带面”的授课模式,将授课内容分为若干专题,独立讲解各个专题内容,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使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
1.3 教学形式转变
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调研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到教学中,转变课程只有45分钟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2 “智能优化计算”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是巨大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仅仅局限在期末的考试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刚好可以克服此种弊端,将学生活动穿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本节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实施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步骤。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专题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准备,学生亦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准备工作。
2.1.1 教师工作
1)确定专题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当今研究热点,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学能力,确定相应研究专题。如“智能优化计算”课程的主要专题有: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群智能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确定专题时,教师要注意专题选取的代表性和学生自行研究时的难易程度。
2)每一专题的研究项目介绍。
专题内容确定以后,根据每一专题中智能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在每一专题中具体的研究项目,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①研究对象:确定每一专题的研究内容,并指出可以利用该算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神经网络算法”这一专题中学生的研究对象为“BP神经网络算法”,并了解可以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②研究方法:为学生介绍每一专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步骤为:教师讲解、阅读文献、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在实施阶段具体阐述)。
③进度安排:制订每一专题的研究进度,给出进度计划表。如“神经网络算法”一节需3-4周。
④总结报告:各小组提交解决预定问题的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教师根据评估标准予以讲评。
3)评估标准。
教师制定出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时的依据。如书面报告中格式是否规范,结论是否准确,口头汇报时陈述是否清晰,回答是否具有说服力等等,均要有详细的评价标准。
2.1.2 学生工作
1)专业知识累积:初步掌握算法理论和相应软件使用。
2)了解课程专题的特点和总体目标。
3)进行分组:每一小组由4~5人组成,由1人负责,小组成员要认真沟通,分配任务。
2.2 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当中,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到跟踪指导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实施阶段的具体步骤,在此以该课程中“神经网络算法”一节为例进行说明,希望以此总结出实施课程专题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1)教师讲解。
专题型教学模式不需要教师对于专题内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只需介绍该专题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思路,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如在本节中,只需讲解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和信号向前与向后传播的基本理论,其他一些相近和改进的模型只需提及相应思想,而不需要具体讲述。
2)阅读文献。
鉴于现有教材内容均为一些经典理论的讲解,故需要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一定的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使学生可以在一些权威文献中进一步了解理论发展和算法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对于前沿内容的了解,并可以在阅读文献中体会前人的研究方法,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如在本节中,会利用文献给学生介绍如何利用BP模型预测股票价格和地震发生等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3)提出问题。
在专题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研究开展的原动力。同时,在学生发现和提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最后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但应注意不能过度干预而使得问题的创新性受到破坏。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如何提高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如何更好利用结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4)学生讨论。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小组内每一位同学的优势,密切沟通、协调,通过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多种混合算法,优化了BP神经网络速度过慢的问题。
以上简单阐述了专题研究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步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叙述顺序是可以交叉出现的,如阅读文献和提出问题就可以交替进行。
2.3 点评阶段
在该阶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组织专人评阅和答辩,根据预定评分标准和学生的工作量给出学生最终分数,具体步骤如下:
1)书面报告。学生按照预定问题,撰写解决问题的书面报告,并准备报告陈述。
2)书面报告评审。组织相关教师组成评阅组,并根据报告质量和评分标准给出书面报告分数。
3)口头汇报。学生对于报告内容进行口头陈述,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预定评分标准给出口头陈述的分数。
4)教师点评。教师对报告中的问题凝练后给出点评,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贡献给出学生最终分数。
一、注意丰富教学内容与提炼社会课观点
丰富教学内容和提炼社会课观点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社会课教材与教学不是同一概念,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新鲜材料、新鲜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领受到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对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反对满足于课本上有限的篇幅和照本宣科。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课前就某一专题搜集图片、资料、见闻;课堂上互相交流、主动参与教学,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展了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逐渐学会用因果关系的方法把握事物,学会越来越细致地观察外部世界的事物及现象。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提供这些材料的同时应注重把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知识中提炼社会课观点,始终把社会常识放到社会背景下去认识。抓住小学社会课特点,把握社会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区别。如:同样讲“交通”,思想品德课侧重如何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而社会课则侧重交通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小学生乘坐车船的能力;思想教育方面则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讲交通安全的问题,包括一些工程技术和法制手段。
二、注意运用课堂操作、社会实践和专题研究等多种教法
小学社会课与其他学科一样有许多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但因社会课具有社会性,所以应注意用课堂操作、社会实践和专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数学具有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了解数学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应用的机会。
1.在游戏中让学生意犹未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学习完“约数与倍数”后,我让学生做“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学生的座位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就可以走出教室。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新颖有趣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也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布置一些习题或作业,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2.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完“面积与面积单位”后,我让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协作下测量一块地砖(或地板)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再求出铺满整个房间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或地板)。“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这类实践作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孩子们都乐此不疲。
3.在调查中让学生兴趣高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调查性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调查者。例如,在学习完“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第一,个人喜好方面的问题。如喜爱的玩具、小动物、花草,爱吃的水果、蔬菜,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卡通人物,喜爱的运动项目,爱喝的饮料等。第二,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如某次数学考试各人得分、运动会各班获奖情况等。这样的课外调查,蕴含了鲜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踏上了“做数学”之旅。
二、写好数学情趣日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为让学生只要有话就有地方可说,我们把“数学日记”作为一个创作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身边观察到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新的公式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产生的想法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在学完“认识米、厘米”后,我布置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上各部位的长度,并以“我身上的尺子”为题写一则数学日记。这个题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原来我们身上还藏着许多尺子啊!
三、尝试小专题研究
小专题研究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小学能够开展的数学小专题研究是十分广泛的,像“测量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理财窍门”“喷水池的设计”“植物园里的数学问题”“乘车的学问”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数学知识的范围,适时适度地开展学生喜爱的数学小专题研究活动,使学生通过“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成果展示”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过程,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让学生参与数学设计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兽医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
[4]陈仕学,李宇阳.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51.
蓝枫:2000年您来深圳,在单篇、单元教学方面已取得不俗的成绩,是什么原因让您有这么大的勇气去改变自己呢?
吴泓:之所以要改变,还得从我来深圳的学校说起。2000年,我来到了新安中学。这所学校地处特区二线关外,是一所区直属的二类学校。既是关外,就是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既是二类学校,生源状况当然就不会很好。当时校长要求我“特级教师教出的成绩就应该有特级的样”,而我也带着自认为炉火纯青的课文处理“技术”在学校刮起了阵阵旋风。学生写道:“老师的讲课犹如表演,问题设置精妙,语言幽默更是令人佩服之至……典型的‘文学知识融于实践生活’的合成级人物――酷毙了!”省一级学校评估组组长、督学孙寿年先生在听完我的课后总结说:“学校有很好的老师,特级教师就有四位,吴泓老师现在才38岁,年轻的专家啊!在省内也是极少的。”然而,一年下来,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50%的学生书写零乱,20%的学生字迹难辨,85%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写作内容肤浅苍白、空洞无物。可以说是要说不能说,要写写不好。不仅我所在的学校如此,我曾多次参与过市、区高中语文统考改卷工作,看到学生的答卷很不理想,特别是阅读理解不得要领,作文东拼西凑,逻辑混乱。而这种情况在我们这类学校以至往下三、四类学校可谓比比皆是。改卷老师告诉我:“往上的一类学校也绝不少见。” 这样残酷的现实让我不得不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老师讲得这么精彩,怎么就换不来学生的精彩?哪里出问题了?我当时就颇有危机意识。
蓝枫:有了危机意识并不意味着就有正确的方向。听说您是在做完第一个专题的时候才确定采用这种语文学习方式的?
吴泓:我和我的学生做的第一个专题是“读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篇幅很短,只有5万多字,可蒋先生却写得磅礴大气又深入浅出,刚好可以和历史教科书作对应来学习。没想到,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学生竟完完全全沉浸在一种自主自愿的、自由愉悦的、充满着思维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中;更让人惊讶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表达上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而这种在课堂上“读一本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是我和我的学生以前从未有过的。这期间,学生不仅没有做那些为应试而编写的练习题,就是连正式的语文课本也暂时搁置一旁。一个月下来,当一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专题学习习作集《家园》送到我和我的学生手中时,那份惊喜、激动、成就感、自豪感……无以言表。而在这之前,我的这些高中学生也只是会写“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父亲和母亲”“我们班上的一件有趣(或有意义)的事”的孩子,怎么一夜之间竟有天壤之别了呢?学生说:“原先的语文学习,我们是上课听讲,下课做题;而现在的语文学习,我们是自主阅读,自己提问,自我思考,自由表达。没想到我们居然还有思想!”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原来,我一直在做着“上课不停地讲,下课让学生不停地做题”的这种蠢事。由此,我也开始思考“学生的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语文应该走怎样的路”这样的一些问题。
学生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起我在深圳结识的两类朋友:一类是炒股迷,这类朋友说起股票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一说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另一类是足球迷,这类朋友说起足球如数家珍,什么足球的纵向发展、横向比较,足球明星的家庭趣事、风流轶事等等。当时我就在想,这些人怎么能说得如此头头是道、有板有眼?原来是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既有纵向,也有横向;既有整体,也有局部;既有宏观,也有微观。这不就是当时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吗?说能说得如此头头是道,想必写也不成问题。而高中语文,能不能通过专题研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呢?新课程标准不正在提倡“读整本书”吗?就这样,2001年,我毅然迈出了我教学生涯的新的一步――“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2003年,又完善了“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而这一“迈”就是十年。
蓝枫:28个专题都有哪些?您为什么要选这些经典之作来进行语文学习?
吴泓:第一组是中国古代9个专题:读《诗经》,读《楚辞》,读《世说新语》,读陶潜,读李白与杜甫,读韩愈,读苏轼,读王安石,读《红楼梦》。第二组是中国近现代9个专题: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读《呐喊》《彷徨》,读《雷雨》,读穆旦,读《边城》,读张爱玲,读《呼兰河传》,读《围城》,读中国当代诗歌。第三组是外国10个专题:读莎士比亚,读雨果,读托尔斯泰,读海明威,读《百年孤独》,读卡夫卡,读伍尔芙,读《等待戈多》,读加缪,读里尔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专题学习的内容也有适当地调整或替换。
我们知道,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具有典范性,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适价值。真正的经典可以丰富人类的心灵,给人以灵魂。阅读经典,学生不仅能获得广博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更能塑造他们的人格,确立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试想一下,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思想家倾心对话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两者思想空间和精神境界固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今天的学校语文教育,就应该摈弃那些非经典之作的语文学习,摈弃那些拦腰斩断、割裂经典、急功近利的“应试阅读”;还要拒绝那些快餐式的所谓的“浅阅读”“悦读”对学生的侵蚀。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学校的语文教育要有档次、要雅,要培养学生有不同于流俗的贵族气。
蓝枫:有人说您的课改体现了一种现代的语文教育观,您能说明一下吗?
吴泓:传统语言学、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后来又提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实,载体和工具没什么本质的不同。现代语言学、语文教学则认为,语言是主体进入世界的方式,也是世界向人类展示其本质的方式,所以语言是一种本体论性质的媒介。从传统到现代,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我过去是信奉语言工具论的,搞课改以后对语言的本体性有了更多的体认。教学实践告诉我:言、意是一体的,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不能分离,“精神和言语共生”就是从这里来的;在不同的学段,进入“共生”的切入点不同,达到“共生”的途径和方式也相异。如果说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从“言语”这一面切入,从言语技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即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更多地体现出语言的工具性;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从“精神”这一方面切入,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必须先道(精神、思想层面)后技(技巧、技能层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更多地体现出语言的本体性。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有不同于小学、初中的方式,也可以说,单篇、单元注入式的学习可能不大适合高中生了。要在短时间内使只有较少直接人生体验的高中学生渐进为一个有思考、有思想、有见地、有创意的人,就必须选择“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为的是集中,“研究”为的是深入。当一个学生聚焦某个“专题”(或一个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历史,或某个话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就学生个体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而言,语文学习就是一个“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丰盈的过程,进而言之,就是“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它既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或“二项对立,以一项为主导”,也不是“两者统一”,简单地重叠相加,而是双向共生,言意互转。一句话,“精神和言语共生”的“共生性”才是语文学科的特性。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主张“经典阅读,专题研究,读写一体,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的根本原因。
蓝枫:有人说,吴泓这样做好是好,就是学不了。一来不是每一位教师的素质都像您这样;二来很多地区没有网络平台的支持。我想问,吴泓可学吗?您这一套能推广吗?推广的难度在哪里?
吴泓:我想,“可不可学”和“推广难度”,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不是“可不可学”而是“愿不愿学”。做任何事情都有难度,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去做,能否坚持去做。简单事,重复做,就能在做中积累经验教训;总结了经验教训继续前行就有可能越做越好。“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在这条路上,我走过了十年,深刻地体会到“人只有不断地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能够解放自己”。至于说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也不适应,因为他们还被禁锢在旧有的学习模式当中,要他们马上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也不现实。怎么办?那就要教师辛苦一点,和学生共同阅读,让学生自己提问,帮助他们学习别人是怎么思考的,让他们在阅读、思考中学习表达,学会表达。这样做,开始时进度会慢一些,但一个月、两个月,节奏或速度就会上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说到素质,我原本也是师范院校的底子,十几年局限于教科书没有突破。2001年,我小心翼翼从教科书里走出来。比如说教科书里有《诗经》的《静女》和《氓》,学生学完之后我就加量,组合成十几首爱情诗专题;随后又加入战争诗、农事诗等。这样层层叠加诗歌作品及后人评述性文章,就可逐步窥探到《诗经》的全貌,直达文字背后生命的本真。可以说,今天这28个专题,最初都是从教科书里派生出来最后完全突破教科书的。为了做这样一个专题,我前后翻阅了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余冠英的《诗经选译》、金启华的《国风今译》、程俊英的《诗经译注》、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金性尧的《闲坐说诗经》等;在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上,只要能找得到有关《诗经》评论、赏析的文字,我都尽可能找来阅读,然后有选择地推荐给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也真正领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这句话的含义。
说到网络,我认为网络是美的,但网络再美也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信息时代里我们不可或缺的、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工具,一个使用之后感觉到能够与人的思维、思想同步的工具。2001年,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下,我借助书籍也做完了四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
蓝枫:学生读历史名著,这跟语文学习有什么关系吗?看到您学生习作的标题和内容,我在想主流社会能包容它们吗?您怎么处理这些矛盾?
吴泓:这是听我课的人常会提到的问题:“这样的课,是语文课,是历史课,还是政治课?”我想,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阅读、思考这些材料,让学生生成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进而生长出高质量的语言。围绕着“精神和语言共生”这一总目标,文学也好,历史也罢,只要能用的都要拿来为我所用,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
至于说到主流社会包容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开放包容、鼓励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中国正在崛起。在我们深圳,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开放,如果语文教学还是用“政治正确”的观念来束缚学生,已经行不通了,它明显地落后于时代了。教学中再像过去那样把预设的一些所谓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肯定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就肯定不会被他们所接受。今天做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这样的专题已经和我当年做很不一样了。拿李鸿章来说,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俾斯麦,东方的拿破仑;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学生到底会怎么看?我并没有给出单一的“政治正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相信学生的判断力,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思考。积十年之经验,我觉得专题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树立先进的价值观开辟了非常广阔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蓝枫:您这样做,校长会支持吗?高一、高二您进行这样的专题学习,高三您会怎么做?
吴泓:校长是鼓励创新的,因为只有创新,才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给学校带来好声誉。在这一点上,更为关键是学生家长的支持。既然是谈中国教育,我们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高考。对于每一个中国孩子的父母而言,孩子的高考成绩是硬道理,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希望自己的孩子既有好的考试成绩,又有好的综合素质。我们教师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能做到让家长比较满意的话,他们是会支持课改和创新的。高考语文考试主要考评的是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我的课改实验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思维、语言的训练,更有思想、精神的培育,素养和人格的培养,可以说我的课改是全方位的。有人曾问我:你让孩子把精力花到这些与高考没直接关系的地方,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我认为这个担心过于狭隘,过于急功近利。首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远不只是高考,还包括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树立等等,这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只为了高考而偏废了这一任务,我认为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是对学生的极大的不尊重;其次,事实证明,这些“额外的东西”恰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高考;最后,我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公民意识,这正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家长们关心孩子的高考,背后的实质是关心孩子未来生活的质量。一个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公民才更有可能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更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而这不恰恰是社会主流和家长们所期望的吗?
当然,高三这个阶段我也会指导学生把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复习备考中来,充分运用在专题研究性学习中储备的知识、磨练出来的能力,把复习备考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纳入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系统中。而往往在这个时候,我的学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对试题进行收集、整理、归类、统计、分析和比较,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命题的特征和规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比如说原先阅读、思考、表达的对象是经典,现在转向关注社会、体察人生、探索人性等,学生无论在阅读还是写作上都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可以说,我的做法与其他的班级做法并不一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不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考试成绩不比你差,甚至还要好一点,因为学生的心态不一样,学生的优势就不一样。
一、利用网络,筛选课题
当代高中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网络,将国内、国际最新动态以视频、图片、形象,甚至虚拟的情境引进来,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且更新速度快,能有效地满足政治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结合紧密这一特点,解决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滞后和信息量不足等缺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了解社会动态、科技水平,加深、扩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自发地根据丰富、鲜活的材料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个人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当学生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起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形成专题研究。但网络环境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区别、判断和筛选各种信息。教师可根据政治课教材内容,精选与教学内容、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资料和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发现问题,选择具有较强研究价值与可行性的研究性课题。例如,针对最新的中日关于争端,及时下载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明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使得政治课堂生动活泼,有吸引力,开展关于问题的专题研究。
二、利用网络,丰富储备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自然科学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学术素质。有些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很少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么教师平时应当做那些工作才能胜任研究性教学任务呢?除了阅读大量的纸质书外,笔者建议教师要在平时学会利用网络,丰富储备,创建、丰富自己的资料库,做一名“有心人”。可按教学的不同需要,建立以下不同的资料库,比如与教材配套的资料库、专题资料库等。在资源库的建设中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强化资源的收集意识,善于随时随地的发现资源,挖掘资源;二是要鼓励学生参与,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动手收集,共同开发,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共建、共享,取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资源,从而有利于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自己的“资料库”,教师在上课时就不会被动,就会善于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展现、演绎教材内容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鼓励学生用于探索。也可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给学生更好的选题指导。比如,当举国欢庆“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之时,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我国航天成就,学习“航天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而教师本身在航天知识方面积累的知识,就会使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不会出现学生讨论,而教师插不上话的那种尴尬的场面。
三、利用网络,建构课堂
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可采取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相互促进的教学形式。课堂内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性、求知欲和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悬念与问题的牵引下,直接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获取与规律的发现,体验学习探究的乐趣。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做好课前准备,除了教学设施和设备的准备外,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拟定某些特定问题,并在网上公布,以供学生访问、解答和学习;同时提供大量的与所拟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源,以供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搜索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教师做准备的关键在于,教师所做的一切准备必须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设计,并对学生在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丰富、多元、立体的资源来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登录不同的网站或数据库,寻找所需的内容,进行简单而必要的提示帮助,协助学生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但这种帮助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或提示,如“请到某网站去查询某文章”、“请查阅某参考书某章某节”等。
四、利用网络,搞活课外
政治课课外研究性学习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的指导,一般采用专题研究的模式。专题研究一般是指学生就一个教学单元或与若干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特定主题,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自主地收集、整理资料,自主地开展研究,最终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当中形成结论、建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选题、学生遇到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外,基本上是退居幕后。而学生从选择课题、开展研究、交流讨论到最终结题,整个流程都离不开网络。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研究,而且还能利用QQ聊天、BBS等方式,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并最终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公诸于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从网上自主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间的分工合作,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思,有利于道德的提升和品格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