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3 16:2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花卉产业;现状分析;云南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花卉增长速度极快,以年平均25%速度增长,已然超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均速,成为了具有发展潜能的活力产业。云南发展花卉产业有着其他地方难以相比的先天优势,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起步晚于国际上一些花卉高度发展的城市,起点也相对较低,产业体系中各个环节,例如科学技术水平、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花卉产业涉及面广,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都紧紧相连,所以花卉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南地理位置比较特别,拥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丰富的种质资源,这些都是促使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花卉产业进行SWOT分析,找出云南花卉产业现阶段的不足,并给出建议。

二、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1.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

(1)地理优势

云南省的位置处于我国的西南边界,是一个低纬度的高原地形,地理位置与一般相比较为特别,地势地貌也很复杂。云南被称作“彩云之南”,总面积约为39.4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1%。云南与贵州、四川、广西等国内省份相邻,同时还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促进了邻国与邻省的经济与发展。优越的地理条件下云南花卉不仅可以在本省加速发展进步,也有了向周边省市、周边国家输出的优势。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状态,所以大部分河流都为南北走向,南北方向的河流使云南与青藏高原相接,成为一条天然的桥梁,促进云南省的对外发展。

现如今,世界花卉三大种植中心分别为中国的云南、非洲中部的肯尼亚以及中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云南成为中国最大的鲜切花种植交易中心。云南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的枢纽。

(2)资源优势

云南省在独特的地势条件下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云南的土地、矿产、能源、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为38.33万平方公里,而耕地占7.42%,人均耕地占有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云南因为其独有的地质结构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分布着很多世界著名的动物和植物。由此,云南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云南省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植物资源最多,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占有超过1.8万种。在云南省独有的资源优势下,很多珍贵的植物能够茁壮生长,花卉的观赏、药用价值更加具有发展潜力。

(3)气候优势

云南属于低纬季风气候,其主要表现是:气候的差异与所处区域和垂直变化相关。云南的平均温度在5-24℃左右,靠近南方和靠近北方的区域温差达到19℃,显示出了云南气候的区域性特点。给花卉的生长创造了先天的优势。“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省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云南花卉的快速发展。

2.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劣势

(1)科技水平劣势

与国外花卉生产大国相比较,云南花卉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云南花农不能全方位考虑市场经济,从而忽视生产成本以及产品质量,导致花卉生产力水平低下,使云南花卉产业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低。目前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总体较快,已经能够达到花卉生产面积第一,但在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下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物流运输劣势

鲜花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只取决于花卉生产的环节,花卉的后续物流运输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花卉的品质。花卉采摘之后,必须立刻浸入保鲜剂之中,并且将其置于阴冷潮湿的环境之下使用冷链运作方式。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花卉保鲜保湿保温的原则,使用标准的花卉运输箱。然而,云南花卉运输并不能够严格按照发达国家运输的标准,保鲜剂的缺乏,花卉物流包装也比较简单,有时候只是使用一般的塑料布、泡沫板等,导致鲜切花质量的下降。

3.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机遇

(1)市场潜力巨大

广阔的花卉消费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鲜切花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主要的地位,2001年全球花卉贸易量为400亿欧元,并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形成了花卉消费中心。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均消费量将上升,未来5到10年,各国花卉消费量都会急速增长。

(2)国家的支持推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推出了零关税,再加上我国加入了WTO从而为我国的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进步空间,使云南花卉在国际花卉市场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上的花卉产业发展从传统的发达国家为主转向了有地理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的新兴国家,为云南花卉的区域性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4.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威胁

(1)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现如今云南花卉产业主要是引进国内外的优质花卉品种,缺少了自主的创新条件下的特色花卉的研究和生产。所以若是想要真正提高云南花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短期内提高科技技术含量,研制出具有特色的云南花卉,并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2)花卉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云南花卉产业虽然在其独有的土地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下得以快速发展,花卉的对外贸易、物流情况、销售推广、信息提供等方面已经逐步发展完善,但是花卉的自主创新与花卉的生产和销售没有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科技水平与荷兰等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劣势。

三、加快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云南花卉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得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考虑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应该具有忧患意识最终确定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战略为WT战略。具体内容为:

1.增加花卉产业科技投入

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自身地理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的内在基础上,然而外部科技水平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云南花卉产业必须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并加以发展实施。云南必须坚持花卉的科学研究和生产相互结合,大力促进企业自办科研的机制。

2.完善花卉产业的管理体系

云南应该切实强化花卉产业的宏观环境下的管理与指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花卉产业管理体系。与花卉产业发展相关的物流运输标准、花卉进出口、花卉新品种保护、花卉拍卖等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规定,从而保证云南花卉产业可以按标准运行。而对于花卉质量管理方面,需制定花卉培养基质、包装、运输、储藏的配套的标准,规范花卉的生产经营活动。

3.提高花卉社会化服务体系

云南花卉在产业发展的服务环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融资困难、各服务部门不能协调运行、花卉出口手续复杂等等,因此花卉产业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协调力度,为花卉产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测和咨询服务。花卉融资应该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以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特别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4.重视花卉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花卉生产者应当集中精力进行花卉的生产培育,利用专业化的知识提高产量。花卉销售者则时刻关注花卉市场的动态,主要关注花卉销售问题。相关的运输、储藏工作也由专门的公司进行。同时,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必须跟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脚步,增加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实现花卉现代化发展。云南花卉产业应该增加此类花卉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发展园艺计算机系统、上盆系统、栽种机器人、移动式培育苗床、冷库和分级捆束机等等。

参考文献:

[1]商红丽,李月华,蒋萍.临沂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09).

[2]张启翔.国内外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创新进展与趋势[J].中国花卉园艺,2013(19).

篇(2)

关键词:新疆;番茄产业;特色产业

基金项目: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资金项目《新疆番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XJJY201253)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4日

一、新疆发展番茄产业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新疆自然气候与土地资源优势。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年太阳能总辐射量l30~l5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仅次于。新疆日照长,日温差大,十分适宜番茄的生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其中山地面积(包括丘陵和高原)约80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约8,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9.2人,平原面积广、人口密度低,为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疆番茄的品质优势。新疆番茄具有“三高二少”的品质优势:“三高”是指红色素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单产高;“二少”是指病虫害少、霉菌少。新疆番茄裂果少、霉烂少,番茄霉菌视野小于25%,最低可在12%以下,远远低于我国和国外一些国家的规定标准(加拿大50%、意大利60%、美国和英国40%、中国40%)。这使新疆番茄酱具有“两高一大”的特点,所谓“两高”是指新鲜度指标和粘幅度指标在世界市场上最高,比美国FDA(美国商检机构,以严格著称于世)的标准还高7%和10%,接近欧共体要求的一倍,所谓“一大”是指番茄酱的理想化指标,即颗粒度大可以分装制造出最优质的沙司,这些优势使新疆番茄的加工费用较别国低,生产环节较别国少,新疆番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产品比较具有竞争优势,使番茄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效益优势,且在原料产地建果蔬浓缩汁、果酱基地,以及推动产品的深加工,也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3、产业规模优势。现阶段,新疆番茄种植区多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周围的一些地区:乌鲁木齐西侧的三坪农场,石河子、玛纳斯周边的星湖农场等。这些农场都与不同的番茄加工企业签有订单,而且番茄种植规模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兵团农垦企业以国有农场作为代表和基本形式,作为番茄种植基地,它具有土地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多的优势。农场的规模经济水平高,为采用滴灌、大面积采收番茄的农业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1、新疆番茄产业的地位。全球种植加工番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河谷以及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甘肃,新疆是中国番茄制品的主要产区,凭借丰富优质的原料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新疆番茄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番茄产量位居世界前三,番茄酱出口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4,基于番茄的食用、药用功能,市场对番茄类产品的需求量很大。目前,新疆番茄的消费主要来自国外市场,国内消费量较少,国内外市场增长潜力很大,番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生产及加工现状。新疆番茄生产规模逐年递增。2000年以来,番茄种植和番茄酱的生产每年以40%左右的增速递增。2010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22.09千公顷和139.13万吨。2011年增加到70.53千公顷和486.97万吨,年均增长47.3%和51.8%,此间为种植规模增幅较大时期。2005~2010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均增长15.2%和19.8%。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超过100万吨,收购番茄原料744万吨,比上年增长74%左右,番茄酱产量101.46万吨,(本文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番茄加工企业数量较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1984年,新疆建成第一条番茄酱生产线,20世纪九十年代初,番茄生产企业已超过30家,番茄加工成为新疆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截至2009年底,新疆有103家生产企业,番茄加工生产能力超过145万吨,已形成以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其中,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番茄制品制造及销售商。与此同时,番茄产品结构逐步呈现多样化态势,不同结构层次产品的附加值及市场差异很大。目前,出口大部分为大包装番茄酱,其次是小包装的番茄酱罐头,而具较高附加值的番茄类产品如番茄粉、番茄红素、番茄纤维等贸易量很少,还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目前的产品结构对番茄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可积累资金,扩大品牌知名度,为结构优化奠定基础。此外,初级产品是资源性产品,成本较低,采收季节集中,有利于扩大出口规模,占有世界市场份额;而小包装番茄酱类快速消费品,对差异性产品有较高的依赖性,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少,目前市场上这类产品大部分是贴牌生产。

总体来说,新疆番茄产品出口结构层次低,应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在这一方面新疆龙头企业已着手实施。新中基生产大包装番茄酱、小罐番茄调味酱、番茄沙司、以番茄汁为底料的各类蔬菜罐头、番茄红素、番茄纤维等多个品种,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贸易现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番茄类产品出口不断增长。1990~1996年间番茄酱出口量(额)增长比较缓慢,1996~1999年间番茄酱出口量、出口额波动幅度较大,1999年起持续七年增长,尤其是2003年增幅最大,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34.8万吨和17,578万美元。之后又出现波动状况,2007年再次迅速增长,出口量达到52.95万吨,比上年增长39.1%;出口额为31,3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7.7%。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出口量同比下降4.6%。2010年中国共出口番茄酱80.67万吨,创汇金额达8.07亿美元。其中:出口意大利10.62万吨,俄罗斯9.58万吨,尼日利亚5.53万吨,日本3.84万吨,加纳3.23万吨,沙特阿拉伯2.91万吨。另据乌鲁木齐海关资料,2010年新疆共出口番茄制品44万吨,创汇金额达4.25亿美元,出口市场有沙特阿拉伯、法国、日本、哈萨克斯坦、也门、尼日利亚、加纳、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番茄酱、番茄罐头、番茄粉等。不同结构产品的价格不同,番茄罐头783.85美元/吨,不大于5公斤的番茄酱1,150.25美元,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三、中国番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番茄加工产业组织无序。一是番茄加工企业迅速增加。造成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企业产能利用率低。2008年新疆有番茄酱生产企业96家,生产线155条,总产能110万吨,但产量只有55.76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0%;二是番茄加工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加剧原材料的竞争。按番茄服务运输便利标准,一般来说番茄产区的原料供应按60~80公里为半径来设厂比较合理,但新疆目前番茄加工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新疆五家渠市区内,约8公里就有一个加工厂,最近的相距仅500米。

2、番茄制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相互间沟通不畅,未形成集团竞争优势。由于各企业过度竞争、缺乏合作意识,导致自相残杀,抵御风险能力差。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波动剧烈,各企业纷纷争原料、抢市场、低价吸引客户,造成番茄酱出1∶3卖价长期低于欧美等国。

3、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优势缺乏。中国番茄生产规模虽高速扩张,但番茄制品品种单一,出口番茄制品中初级产品(即大桶酱)占95%以上,价格仅是超市终端产品的1/7。在国际市场上,仅有“屯河”、“CHALKIS”、“丹泉”牌中国初级番茄制品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番茄酱深加工的终端产品却未能培育出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4、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订单合同”缺乏制约力。近年来,一些大企业采取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的模式,但由于信用意识淡薄,当市场收购价格高于约定价格时,农户不履行“订单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当市场番茄价格下跌,加工企业压级压价或收购不及时也非个别现象。

5、各国进口标准提高及自身番茄产品质量下降,使出口门槛限制问题突出。近年来,各国进口番茄酱门槛日益提高,欧盟、沙特、东亚等一些国家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特别是对番茄农药残留项目检测已经增加到328项。与此同时,我国番茄制品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小企业在种植、采摘、运送、加工过程中放松品质控制,使得新疆出口番茄酱在国外“绿色壁垒”前频频碰壁。

6、相应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手段缺乏,番茄加工企业面临较大的汇率变动风险。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7.6下降到1∶6.8,以2008年新疆番茄酱出口金额46,237万美元计算产生的汇兑损失至少为4,624万美元。

四、促进新疆番茄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1、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番茄加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要尽快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环境,这是保持番茄加工业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举措。一是制定番茄加工企业发展规划。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番茄加工龙头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加快建立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扶持政策体系;二是制定番茄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各地番茄种植的原料特点、加工要求和产量等条件,尽快调整区域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做好番茄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实现番茄基地建设与番茄加工企业日益扩大的原料需求量相适应;三是确定优先支持发展及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防止过度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企业间的重组与联合,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以带动番茄加工业的发展。

2、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番茄制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新疆番茄制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番茄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是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的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国际资本采取直接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推动新疆番茄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高新技术应用,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三是加大番茄加工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开发生产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改变番茄酱占主导地位的产品结构。

3、继续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番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现有番茄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是发展番茄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番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同农户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能够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而现在的中基番茄制品企业、屯河番茄制品企业和天业番茄制品企业就应该得到力度较大的扶持,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新疆三家大型番茄制品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番茄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是一条可以考虑的途径。通过横向兼并,提高番茄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平均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再通过纵向兼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上下游工序,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番茄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4、大力实施番茄基地建设,加快番茄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步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原料质量息息相关。目前番茄原料和交售环节的压车烂果、霉变,导致原料质量差,已经影响番茄酱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是番茄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要尽快发展“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地建设对番茄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达到企业发展、基地规范、农民受益的目标,这是今后番茄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要加快番茄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安全(无公害)番茄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原料生产标准是当务之急。

5、建立健全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独买卖关系问题,保证龙头企业获取稳定的原料。政府应调动各照方面积极性按照政策引导、企业扶持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扶持农村经纪人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通过合作组织,引导和教育农户树立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协调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番茄加工企业要通过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农资服务、资金支持等方式,增强与农民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可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以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会英,周衍平等.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创新与政策选择.经济地理,2004.3.

[2]魏明.中国番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产品加工,2009.5.

篇(3)

第一,我国现行舞蹈教育体制缺乏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舞蹈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需要的是全能型舞蹈人才,不仅要懂舞蹈技术,还要懂舞蹈文化与管理。而我国现有的舞蹈教育培养模式下,很难培养出这种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综合性能力较强的舞蹈经营管理人才和舞蹈文化包装人才严重短缺。

第二,现代舞蹈文化企业制度尚未健全。只有明确产权关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地发展舞蹈文化产业。

第三,舞蹈文化的融资与投资管理有待加强。中国的舞蹈文化产业面临着缺乏资金投入、资本流动不足、产品质量不高、市场投放份额较小、利润回报较少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第四,舞蹈艺术产业管理不规范。舞蹈艺术产业社会资金体系不健全,法律规范不完善,管理体制没有成型,这些原因促使舞蹈演出市场抗冲击能力较差,这是我国舞蹈艺术产业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五,舞蹈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舞蹈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规模小、底子薄、缺乏文化内涵,无法与庞大的外来文化资本相抗衡。

二、“市场经济”模式下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难点

舞蹈艺术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舞蹈产业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模式下,出现了许多发展的困惑与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的艺术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由于观众兴趣的转移,有被冷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舞者及舞蹈创作者的热情,形成了舞蹈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专业性较强的舞蹈晚会将难觅踪影。

第二,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兴起了“芭蕾热”,并不断升温,致使中国的民族舞蹈受到冷遇。在众多的舞蹈演出中,中国的民族舞蹈越来越少,而西方舞蹈占据了绝大部分演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扶持中国的民族舞蹈文化显得愈发重要。如果舞蹈文化失去了民族特色,中国舞蹈将无从发展,中国文化也将失去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多样化发展,社交舞蹈、体育舞蹈、自娱舞蹈的参与人数增多,这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然而舞蹈文化如何融于人们的生活中,以满足人们强烈的自我表现需求,这是舞蹈产业发展需要探索的问题。

第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原本由国家财政支持的舞蹈艺术团体,由于缺少资金的扶持,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纷纷解散,只有少数舞蹈文艺团体还在坚持着。在缺少市场前景的情况下,很难有资金进入舞蹈艺术领域,这是当前“市场经济”模式下舞蹈艺术发展的主要困境。

三、结语

篇(4)

摘要:本文主要从整体、内部结构以及与河南省其它五市第三产业的现状比较分析了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加快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制定出符合南阳市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同时也使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阳市总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1%,占全国总人口的0.8%。近年来,在南阳市市委与市政府的领导下,2014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0.97 亿元,同比增长8.3%,经济运行质量好于上年同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68.9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543.4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完成348.63 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发展。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也就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了解和剖析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南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南阳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二、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先总结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南阳市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初步核算,2013年全南阳市生产总值2498.66 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78 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1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68 亿元,增长9.9%,占GDP 比重50.6%;第三产业增加值784.21亿元,增长9%,占GDP 比重31.4%。三次产业结构为18.0:50.6:31.4。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同期的17.6:51.7:30.7 发展到17.4:50.2:32.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工业、建筑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目前南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从图一可以看出,南阳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仅卧龙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92.1亿元,拉动GDP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53%。201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增加值1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7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 亿元,增长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76%。

自2008 年以来,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不大,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从2008年到2011年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但2012年到2013年的数值可以看出,增速明显下降,且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转变,在保证传统行业发展增速减缓。

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921.18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2476.73亿元。2008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14亿元增加到2013 年80.77 亿元。2008 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52 亿元增加到131 亿元。2008 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10亿元,增长24.4%,到2013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

3.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⑴从整体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有待提高。据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南阳再次位居中原经济区30省辖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仅次于郑州、洛阳。通过与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安阳市、洛阳市和信阳市五市比较可以看出,市生产总值六市中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排名第四。因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都高于信阳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信阳市1.3 个百分点,低于洛阳2.4 个百分点,低于郑州9.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表1。

⑵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传统行业居于主导地位,新型行业有待发展。目前,南阳市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行业为主,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新兴行业旅游业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 ,旅游总收入180 亿元,增长18.4%。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房地产全年开发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这说明新兴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金融业、保险业等虽然有所增长,但较其它五市,仍有待提高。如表2。

三、结论

近年来,南阳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等发展缓慢,从整体上看,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业还处于以传统结构为主体的阶段。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处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南阳市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南阳市经济统计公报,2014-3.

[2]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

[3]魏作磊,中国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展望.2005.

篇(5)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3.6探索有效的脐橙营销形式

要实现脐橙经营产业化,就要创新组织制度,建立高效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加快发展脐橙生产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要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组建大型的产、贮、加、运、销专业合作组织或果品集团,对生产基地一家一户的果农提出统一的果品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与果实分级标准,产后按标准统一收购、分级、冲洗、打蜡、包装,集中贮藏,形成高档果品,提高脐橙产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 中国 体育产业 体育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内外声誉的日益增高, 中国的体育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正成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加入WTO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 年奥运会, 为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努力多结构、多层次地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 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经验,把握时机, 把体育产业培育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及范围

我国的体育产业不局限于提供劳务服务本身, 也不局限于与体育有直接联系的第三产业, 与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都可被视为体育产业, 它包括以下部门产业: 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保险业等。

二、我国的体育产业现状

中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2000年达到了260.7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0.3%左右。而且近几年增长的速度更是在加快。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促进投资、解决就业、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使得体育产业完全有资格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以下几个方面是颇有成效的:

1.竞技体育

首先看一下国内联赛的情况。随着国内联赛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各类运动都走上了规范化和职业化的道路。开展职业联赛能够有序地整合各省市的队伍,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来募集资金,充分挖掘联赛的潜在商机。各种国内外赛事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全民健身运动

近年来,体育主管部门和社区组织通过加强建设健身场所、器械,并进行广泛宣传,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北京市2002年居民在文化、体育和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达403.9元,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休闲场所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和消费者,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台球、网球、乒乓球、健美和棋类.共刨收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2%,吸纳从业人员3.1万人。

3.体育彩票市场

中国体彩市场的蓬勃发展是体育产业进步的生动写照。2002年体彩销售突破13亿元,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达1870个,提供就业岗位4050个,筹集公益金4.5亿元,体育彩票的收入全都用于体育场馆的兴建、社区健身设旌的建设以及体育产业其他方面的投入。体彩市场带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决了福利设施的资金来源问题,有效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4.体育衍生产品

除赛事经营外,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电视转播业和体育经纪人业也都在蓬勃发展。体育产业的兴旺带动了体育衍生产品的火爆,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体育品牌 的兴起。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正开始利用品牌价值来取得优势,体育衍生产品的范围之广、利润之大有时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经营本身。1999年,中国足协公开拍卖电视转播权,从中央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卫星电视台获得1200万元的转播费。同年,中国第一家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中体股份上市,资产总值从1.4亿元迅速上升到5亿元。大量社会资金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同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以下几方面:

(1)体育市场丰体作用不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仍有70%以上的俱乐部不能以市场开发与经营为主来维持其生存:而且由于资金供给的不稳定性,在推广职业化的过程中,各俱乐部均由频频更换名称的历史,有的甚至在较短的时间内因合作企业变化而多次更换俱乐部的名称,导致俱乐部发展极不稳定,对俱乐部的正常运行和球队运动技术水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国内中介机构还不健全

体育经纪市场的经营人才较为匮乏,同时目前的体育经济机构大多规模较小,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营销团队。稀缺的经营人才,弱小的营销队伍,难以让体育组织放心授权,进而影响了体育经纪业务的拓展。

(3)体育产品经营项目较少

在我国,企业经营内容单一的状况十分普遍,与当前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4)体育服务营销管理水平比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体育服务营销管理水平较低的晟主要原因是体育服务营销经营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知识的专门人才。这些都限制了我国体育服务营销的发展。同时因为受到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模式惯性的影响,没有形成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导的运作模式,这也阻碍着体育服务营销管理的发展。

(5)体育市场发展不均衡管理不规范

体育市场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因受区域性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东南沿海开放地区较内陆大城市发展完善;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种类体育市场的发育状况不同。而管理不规范则表现在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系统不完善而且缺乏一些政策支持。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建议

1.体制和运行机制障碍

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行政意志, 限制了体育产业的有效发展。因此, 要着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矛盾, 由政府主管转移到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社会多方办体育的社会化新体制上来。实现国家投资单一化向社会多元化转变, 形成多层次办体育的格局, 政府通过机构管理, 建立体育产业生产、科研、流通、咨询服务和战略研究的完整结构。主管部门要下放权力, 使现代企业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 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与国际体育市场对接中发展起来, 建立和发展一大批体育企业群体。

2.政策的引导和扶持缺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产业大部分是非盈利的公益事业,投资回报率不高,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且娱乐性企业还承担过重的税费。因此,要尽快制定我国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同时,国家财政适当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弥补开展群体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在税收和信贷方面, 对社会兴办的体育市场建设项目免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公益体育项目及经营活动的信贷实行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为我国体育产业化提供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3.区域发展失衡

中国城市与乡镇、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巨大差异, 表现为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差距明显, 使体育产业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客观上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的大众化、生活化、普及化、消费化是体育产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我们应优化各区域的体育资源配置, 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区域体育政策, 促进体育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4.人才匮乏

人才同样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了解国际体育产业流程、能开发体育商机的人才紧缺, 特别是中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职业体育经理人在我国体育企业所占比重非常低, 既懂体育知识又懂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人数也很少, 体育科技水平较低, 劳动力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 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要开发体育人力资源, 从我国体育市场的实际出发, 集中培养适应我国体育产业高层次的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才, 加大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进步的步伐, 形成复合型体育人才供应机制,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篇(7)

>> 健身类APP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 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陕南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关于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南阳市城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研究 试论西宁市健身气功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阳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沿海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充电桩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体育类APP的使用现状与应用前景研究 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6-12.

[2]龚琼.健康健美类App传播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赵日萍.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41-43.

[4]左媛媛.人机交互设计在手机产品上的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5]胡泯,陈善平,张中江,等.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82-85.

[6]TalkingData: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EB/OL].,2015-01-21.

[7]艾媒咨询集团. 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J]. 移动通信, 2014(7):15-18.

[8]IHS: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将到336亿美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9%[EB/OL].,201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