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6:2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引言
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常被人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看到“眼病”一词就给人一种顾虑、焦虑、恐惧的感觉[1]。有些人认为,眼病只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做一些详细检查就好,根本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但是事实证明,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人格特点和心理品质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1心理特点分析
1.1起病方式
1.1.1意外事件。如因为火灾、燃放鞭炮、车祸等意外事件造成的眼睛的损伤,因事件发生得太突然,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应付机制和理智突然丧失的心理特征[2]。1.1.2急性发病。这种发病方式往往让那些自以为无任何眼科问题的患者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低落甚至是因无法接受事实而带来的轻生心理特征[3]。1.1.3慢性病情加重。如慢性青光眼和视神经急性发作的病人,长期患有眼病可能会慢慢地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爱挑剔、多疑、易激惹、敏感等心理特征[4]。
1.2年龄特点
1.2.1老年患者。影响老年患者心理特征的因素有很多,像与子女关系如何、个人财产的多少、有无伴侣及其是否健康、有无医疗待遇和其他经济来源等。如无经济收入的老人往往渴望子女的经济支持,但又怕给儿女带来负担,因此内心非常激烈,很难平静下来。1.2.2中年患者。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上面要赡养老的,下面要抚养小的,因此这一阶段的人患眼病后往往担心和顾虑特别多。1.2.3青年患者。青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是:活泼好动、感情脆弱、热爱生活等[5]。
1.3个体差异
1.3.1性别的差异。对于女生来讲,她们比较敏感、容易表现、脆弱,比较依恋家庭。因此她们在患病时往往需要被重视和关心,在一些打击面前容易失去自我[6]。1.3.2社会的文化差异。社会的文化保括多个方面,比如文化水平的高低、职业、经济条件的好坏等,这些因素的不同都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7]。如靠自己支付医药费的患者总是会担心自己经济情况甚至耽误治疗,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且影响了自身的治疗效果。
2心理护理措施
2.1态度热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8]:(1)语言:在医生与患者之间,语言是其主要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够影响人的心理、人的健康,甚至是整个机体,是影响眼科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应发挥出语言的积极作用,与患者说话时语气要热情和蔼,能够宽待和体贴病人,为病人着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病人要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耐心劝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2)讲文明,有礼貌,要从神态、语调、仪表和举止上对患者的心理需要进行满足;对待老年患者要尊重有礼,对于心态不佳的青年患者要特别照顾。(3)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技术到位,能够面对不同反应的患者做出相应的护理工作,加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赖。所以医护人员神态、仪表应该关切、热情、果断、庄重、沉稳,操作时轻、快、准、稳,让病人放心。(4)除了要给病人在医院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首先,护士要有礼貌,对于医院的规章制定要让患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患者的基本生活要求要进行满足。其次,要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排解,要让他们相信护士,相信护士是真的会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从而达到互相信任的最佳医患关系。
2.2建立心理应付机制。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解释药物的反应及其会带来的效果,让患者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对于比较严重的情形,比如视力恢复的希望很小甚至是需要动摘眼球的手术,此时如果直接告诉患者实际病情肯定会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9]。所以在告知病情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病情时要注意方法,让患者能够有接受现实的一个缓慢过程。
3结论
通过科学合理的情感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缓解了因患病带来了悲伤情感,抑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减少对健康恢复的不利影响[10]。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态由起伏逐渐平和,从抵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使治疗过程的进行更加顺利,增强了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在实际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不仅使得患者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而且也加强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游玲,黄雪莲,许婷婷.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策略[J].微创医学,2016,11(4):649-650.
[2]吉莎莎.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2):2669-2670.
[3]郑绮华.局麻眼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86-87.
[4]米英囝.眼科局麻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220-221.
[5]陶凤萍,邬艳月,胡丽薇.围手术期针对性心理护理在老年眼科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2):226-227.
[6]张平云.心理护理对改善眼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11):10-12.
[7]孟立芳,贾丽娟,张丽红.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眼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60-161.
[8]张黎.浅论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今日健康,2015,14(7):325.
[9]王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42.
【关键词】儿童;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84-02
儿童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心理也处于高度发展的敏感时期,在临床治病过程中,对其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远远重要于生理护理,因此,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在熟练掌握对患儿的护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针对其心理特点,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方式,促进患儿的康复。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及人们对医学认识的深入,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护理以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的一种临床护理方式。
儿科护理对象为14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各年龄段的差异,认知有一定区别,因此,在面对疾病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掌握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
1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1.1 婴儿期(0-1岁):此期患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但当其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患儿的感受是愉快和良好的。
1.2幼儿期(1-3岁):幼儿期的患儿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量,能够用简单的词汇同护理人员交流,但由于用词不当常常被误解而给护士带来一些困扰,一些病程长的患儿对护理人员特别敏感并大哭大闹,甚至用嘴咬、辱骂护理人员。
1.3 学龄前期(3-6岁):此期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因觉得在患病期间能得到平时得不到的关爱,平时得不到的食品和玩具在生病期间也可以得到等,患儿会认为生病是好事,从而夸大不适。
1.4 学龄期(7-14岁):进入学龄期的儿童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尊心较强,由于性意识的发展,某些疾病的患儿还会出现害羞心理。有的患儿开始担心疾病愈后等。
对于一些罹患不治性疾病的患儿,往往有否认、愤怒、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
2心理护理措施
2.1针对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特点进行的心理护理措施:由于患儿所患疾病各不相同,家长的文化层次也各有高低,再加上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相对比较较弱,在进行心理护理时比较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下护理措施:
2.1.1婴幼儿时期的患儿,当其生理需要获得满足时,他们便会心情愉快,护理时应注意满足其各种需要,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时的习惯,尽量满足患儿的需要,如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以减轻患儿的焦虑;要加强巡视观察。应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饮食、大小便及衣着冷暖,护理人员接待患儿时应面带微笑,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经常拥抱、触摸患儿,建立与患儿之间的亲密感,消除其抵触心理。
2.1.2对于学龄前期儿童出现的认为生病是好事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父母解释这种心理,告知其不能过度纵容患儿,更不能打骂,而要正确引导。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和爱护患儿,注意使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真勇敢等,在注射时跟患儿交谈转移其注意力,由于此期患儿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要注意维护患儿的自尊心,不能严厉批评指责,应多鼓励和表扬,在病情许可下可带些喜欢的玩具在病房玩耍。
2.1.3对于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学龄期儿童要帮助患儿了解自己的病情,多与患儿交谈,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患儿鼓起勇气战胜疾病,条件允许时可允许同伴来院探望,多与好友沟通交流,为患儿创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
2.1.4对于不治性疾病的患儿,护理人员应以最大的同情心和耐心,帮助孩子走完最后一段人生,同时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多陪孩子,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2.2针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措施:患儿住院期间,其父母往往过于焦虑、紧张,出现一点问题就频繁的喊护士,而小儿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护理工作人员既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又要同时考虑患儿的心理特点并兼顾家长的情感需求,对其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这不仅仅是医学模式转变后整体护理内涵丰富的需求,更是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促进医院发展、促进患儿疾病康复的需要,家长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对患儿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多做解释安慰工作,使患儿父母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刚入院时,家属的心情是尽快减轻患儿病痛,此时期不适宜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要等医生为患者诊治、家属情绪稳定后再进行心理护理。
对家属的心理护理知识除了适时开导外,还包括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如喂养知识,如何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鹅口疮等知识;药物相关知识,如何给药;臀部及脐部护理知识;出院时宣教基础免疫计划、健康体检、卫生习惯等方面知识等。
3总结
儿科护理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不是单纯的医患双方关系,而是包括了医护、患儿和家长三方面的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医德风尚、爱心、责任心,在对患儿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要注意多与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可能对儿童出现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外科手术;心理护理;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手术室护士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轻松、舒适的环境里,在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照顾中渡过自己的手术时刻,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外许多资料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的健康,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外科护士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心理护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工作中遇到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而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手术前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病人人院后,环境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为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诊治主管的医生和护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针对病人对施行手术通常表现的焦虑及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不适应住院环境、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及手术必要性、缺乏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担心疾病预后、术后并发症及经济负担,也担心医护人员态度恶劣、动作粗鲁。因此要及时掌握这种心理,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可靠。
此外,我们充分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讲述手术前、中和后的注意事项,还可邀病区中手术成功的同种疾病患者介绍其经验和体会,经常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属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劝解病人克服悲观情绪,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家属的鼓励有时能起到医护人员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克服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护士要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大概过程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2.手术中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去病房接患者到手术室时,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病人进了手术室以后,对手术的恐惧以及环境的变化可能刺激患者心情紧张。
患者进人手术室后,要将患者安排在已经准备好的手术间内,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内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此刻患者十分重视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说话声音应轻柔和谐,态度亲切和蔼。外科术前准备中护理操作最多的是备皮、清洁灌肠,应告诉病人备皮、灌肠的目的,使病人消除羞涩的心理负担,同时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技术要熟练,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病人能以稳定、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
手术室护士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逐渐适应手术室的环境,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实施个体心理护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以便手术顺利进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术中要正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感,和病人聊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也要做个好听众,认真听病人的谈话,不要随意发言,当病人过度激动时应给予安慰,也可诱导继续谈些别的话题。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用心工作不要闲谈,不要谈易使病人误解的话,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术后的心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术后疼痛是造成外科病人术后痛苦的主要症状之一,往往使病人身心形成较大的压力。病人语言不多,通常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及频繁的变换来反应疼痛状况。护士应创造适宜的环境,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或采取必要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措施,解除疼痛所造成的身心压力,使之尽快康复。伤口尚未愈合,活动受限及预后效果是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可列举同种疾病康复的实例,给予精神安慰,配合饮食调理,使病人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对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病人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家人是否常来探望,单位领导及同事对自己所患疾病是否关心等。护士应与家属、单位配合,在其住院期间要经常探望,把愉快的信息告诉病人,帮助患者得到较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安慰。耐心细致的做好康复指导。护士应详细做好病人出院前的卫生保健指导,根据病情建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定期复查。对一些因手术致身体暴露部位的疤痕,应指导病人用衣着及服饰来掩盖,使病人恢复自信心。
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生理过程。然而在人类,分娩往往构成更大的应激事件,尤其是初产妇更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分娩的恐惧、宫缩时疼痛的刺激、以及对胎儿是否安全的担忧等将形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对分娩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不但要重视生理因素对孕妇的影响,更应关注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做好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护理,提高产妇对分娩应激的应付,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
1 分娩前的心理应激因素
1.1 担心胎儿发育不正常。
1.2 担心分娩不顺利,害怕手术,害怕分娩时的宫缩痛。
1.3 陌生的分娩环境,周围产妇的痛苦或嚎叫,医务人员冷漠的面孔或语言刺激。
1.4 其他 为胎儿性别烦恼、担心分娩后遗症、担心胎儿不能存活、担心产后无人照顾、担心经济费用等。
2 应激产生的心理反应
2.1 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
2.2 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阈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神经介质分泌增高,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胎儿缺氧。
2.3 在应激状态下,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而缺乏自信。
2.4 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行为的自控力降低或丧失。
3 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产妇,介绍入院环境,使孕妇熟悉医院及分娩的环境和医护人员,减少入院分娩的陌生紧张情绪。
3.2 医护人员的某些言谈举止,针对产妇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建议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适当讲究策略地给予回答。忠于产妇的利益,主动关心产妇的需求,以获得其信任,从而使产妇产生安全和信赖感。
3.3 做好知识宣教工作,向产妇讲解有关正常的分娩知识,临床后出现的征象,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告诉产妇怎样减轻疼痛以及分娩时应如何配合,使其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活过程。如有妊娠合并症患者应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4 产妇对产痛的耐受力除与各人的痛阈有关外,还与心理状态有关,并且占很重要的位置。当产妇的心理状态不佳时,常表现为一有宫缩就不止,大喊大叫,不能自我控制,甚至拒绝饮食,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导致宫缩乏力,造成难产。助产人员应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安抚与陪伴,示教肌肉松弛及呼吸技巧减轻疼痛,对于产妇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及表扬,增强分娩的信心。
3.5 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在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态度认真,手法准确、轻柔、熟练、观察要细致,记录要及时,随时告知准父母产程的进展及胎儿的状况,使其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视,以增加其信心,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到积极的行为中,以最佳的心理迎接分娩的到来。
4 分娩后产妇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应对措施
4.1 心理应激反应 关心新生儿有无畸形、是否健康,以及新生儿性别,有的表现为喜悦,有的则表现为失望和悲伤。
4.2 应对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医护人员应向夫妇祝贺,并告知新生儿是健康的,并且无畸形。至于性别方面医护人员要事先进行了解,主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以免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精神受打击,导致产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养。如新生儿畸形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暂时不告诉产妇,待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时或选在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同时给以安慰。
笔者通过200多例产妇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心理护理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服务质量、熟练的业务技术,应用六心(细心、耐心、诚心、关心、热心、同情心)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得了其信任,消除了其紧张、恐惧感,同时对家属也做了大量的心理工作,使产妇愉快度过了分娩难关。
参 考 文 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66.
[关键词] 不孕不育;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c)-143-02
不孕不育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是一种生殖无能的状态,虽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负面的心理状态又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及治疗效果[1]。有研究表明,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严重影响内分泌系统,可反射性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导致雄激素分泌过多而影响排卵,脑部对心理压力的反应,可释放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抑制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分泌,继而发生不排卵及闭经,男性则影响产生,成为典型的少精、弱精症[2]。所以目前在不孕不育的诊疗过程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1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
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对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的表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3],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种:
1.1 焦虑、抑郁
不孕不育患者往往受到来自家庭、配偶及父母等方面的压力,而许多患者认为此病涉及自己身体的缺陷,怕受到歧视,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更难以与亲朋好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把自己封闭起来,故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释放,更加重其焦虑、抑郁。
1.2 心理负罪感
在我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根深蒂固,甚至有不少夫妇把不孕不育与前世作孽、因果报应联系起来,产生负罪感,甚至认为自己不算真正的女人或男人。
1.3 疑虑心理
一些原因不明的不孕症,因患者总找不到不孕的答案,故产生疑虑心理,总认为自己这有病那有病,对医生告诉的“没有器质性病变”不相信,非要找到毛病为止,更有人怀疑是配偶有病,互不信任,相互埋怨,影响夫妻感情。
1.4 痛苦、失望
有专家调查发现,其中45%的女性患者和15%的男性患者认为确诊不孕是自己生命中最痛苦的经历,有的患者多次往返各大、小医院,反复监测及检查,试用各种偏方、秘方,作出了很多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依然不孕不育,以致痛苦、失望。
2 护理措施
2.1 增加交流,缓解患者的压力
很多患者认为不孕不育属于自己的隐私,不愿意与别人公开谈论自己的情况,但关闭情感的患者常常比较痛苦,因为远离社会支持,就像大坝止住了情感的巨大洪水,当不良情感积聚至最终冲破大坝时,就无法自我控制此种情绪,故应鼓励患者多交流,让其心理压力得到宣泄和释放[4-5]。
2.1.1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不孕不育患者交流,并应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让他们谈论自己不孕不育的感受,满足他们倾诉的欲望,使他们有机会发泄,并能理顺自己的情绪。
2.1.2医护人员应主动提供机会和鼓励不孕不育患者互相交流,可以每周安排一次与其他不孕不育患者的小聚会,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和治疗过程,利用人们同病相怜的心理,缓解其心理压力。
2.1.3 发挥家庭支持作用,许多不孕不育患者的压力来源于家庭,其负罪感较重,医护人员应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患者与亲人开诚布公地交谈,通过患者家属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和支持,摆脱顾虑。
2.2 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患者到医院诊疗时,在治疗前应先给患者说明治疗的各项步骤及注意事项,诊疗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反应、药物副作用及处理方法,以免患者没有思想准备而引起恐慌和害怕,同时护理人员应向不孕不育夫妇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患者了解人类生殖医学的发展、现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让他们了解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解除了不少不育夫妇的不育之苦。患者对检查目的、治疗方法、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会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2.3 纠正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不孕症
不少患者认为这是自己身体的缺陷,怨天尤人,更有人认为这是自己干了坏事才遭此报应,自暴自弃,医护人员应纠正其认识的偏差,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其认识不孕的原因,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重获自尊和自信。
2.4 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就诊环境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干预取得成效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同情患者的感受,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保护好患者的隐私,让患者在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下谈论自己的问题,说出心理话。
2.5 转移心理压力
不孕不育的压力是难以立刻排解的,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其他的事情,把注意力从痛苦和压抑的思想中转移,通过社交、阅读、做家务、听音乐等活动转移注意力,不做无谓的消极等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为自己开拓一片天空和情趣,将不孕症放在人生中的适当位置上,使心理压力得以有效的缓解。
总之,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消极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会适应不良状态,若得不有效的帮助,将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Hart VA. Infertility and the role of psychotherapy issues [J]. Ment Health Nurs,2002,23(1):31-41.
[2]龚世,张洲,王辉,等.重视不育夫妇的关怀[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4,1(4):201-202.
[3]陈淑颖,汪玉宝.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特点及其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3,23(6):351-353.
[4]李明.不孕(育)患者心理特点及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12(7):444-446.
摘 要 分娩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环节,虽然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但良好护理对孕妇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做一汇报。
关键词 分娩 护理 心理特点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of childbirth mothers
Li Xiangzhi
Peicheng urban hospitals of Yancheng District in Luohe City,Henan Province,462300
Abstract Childbirt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inatal care,though,is a natural physiological process,but goo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are for pregnant wome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is paper intrapartum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to make a report.
Key words Childbirth;Nurse;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分娩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环节,分娩虽然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对于产妇来讲毕竟是一个巨大的生理变化和精神刺激,产妇此时的心情非常复杂,有即将为人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还有对分娩的各种担忧,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加强重视心理护理,充分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产道和胎儿两因素相适应的情况下,增强产力和精神因素在分娩中的作用,使产妇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精力充沛,使产程能够顺利进行,从而降低难产率和剖宫产率。
临床资料
2013年1-12月收治分娩产妇319人,年龄16~39岁,平均27岁。其中自然分娩282人,剖宫产36人,剖宫产率11.3%,其中剖宫产原因分别为瘢痕子宫15人,臀位5人,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5人,巨大儿2人,头盆不称3人,过期妊娠1人,社会因素5人。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比例明显较低。
护理措施
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分娩对初产妇是重要的时刻,而她们大多不懂得分娩机理,对分娩有种渡难关的感觉,尤其是临近分娩,更觉大难将至,难免产生几分恐惧和焦虑,怕痛、怕大出血、怕难产、怕剖宫产、怕婴儿畸形、还有的担心胎儿的性别不理想、或听到其他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喊叫,或目睹过难产的场面,联系自己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当然,这种心理因人而异,或轻或重。对此,我们要充分理解她们的这种恐惧心理,使她们对你有种认同感,增强其安全感,然后给她们讲述临产的先兆和注意事项,让她们了解分娩的大致过程,使其对分娩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已顺产的产妇的言传身教,消除她们的心理顾虑,减轻其恐惧和焦虑。而临产后的阵阵宫缩痛,会使产妇觉得“度日如年”,有人还产生一种濒死感,加重了她们的恐惧和焦虑。在产前宣教时,我们有目的地灌输无痛分娩理论,讲述分娩痛多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降低了“痛阈”所致,讲解分娩就是产道被撑开让婴儿通过,良好的心理及精神状态,肌肉也会放松,只有肌肉韧带放松,婴儿才可以顺路通过产道。让产妇用手触摸自己的腹部,感觉精神紧张时宫缩及宫缩间歇腹肌的张力,从而感知精神紧张对分娩是不利的,会造成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增加难产率。说明宫缩痛虽不可避免,但其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并不感到很痛。理解她们对疼痛的认识,使产妇消除顾虑,增强她们自然分娩的意志。还可引导产妇观看婴儿图片,启发她们的联想,增加她们即将为人母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以克服宫缩的痛苦感。同时教会她们分娩时的一些辅助动作和呼吸方法,以便使她们分娩时能够轻松一些。
排除陌生和孤独感:孕产妇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特别照顾,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她们过分依赖的心理。住院后环境的改变,自我患者角色的转化,使她们感到陌生和孤独,对自身和婴儿的安全感到不安和缺乏自信,常常表现为夜间失眠、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感情脆弱等。因此,我们对产妇要热心,护理要细心,解答要耐心,使产妇感到温暖可亲,觉得你可信赖。对每位新入院者进行入院指导,让她们知道自己的主管医生和护士,心理有所归属,讲述病房的有关规定和探视制度,介绍待产室和产房的位置,介绍联系方法,介绍她们与同病室的孕产妇认识,减轻其陌生感和孤独感。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避免不恰当的语言的伤害性刺激。通过礼貌、诚恳、友好的交流,帮助产妇。对有疑虑者,给予鼓励,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增强其自信心。交流中还要注意建立良好的病室氛围,因为同室病友常常是病区的义务宣传员和护理员,彼此间相互帮助、照顾,对增强她们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情绪极为有利。同时也要注意她们中间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绪,应防止其蔓延,通过交谈,让她们明白分娩是一自然生理现象,不是疾病,消除自我患者角色,发挥自身的能力。
关注产妇的家庭背景:有些孕产妇,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迫切期望生一男孩,临产后精神紧张,不进食、不饮水。对此,我们在给产妇说教的同时,要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对家属进行宣教。让家属明白生男、生女不由产妇决定的道理,懂得自己的情绪会影响产妇,从而以自身良好的情绪感染产妇,使产妇消除在婴儿性别上的顾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另外,还有人认为手术生孩子聪明,不影响自身体形,希望剖宫产。对此,我们不仅要耐心讲述分娩过程,分析阴道分娩不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相反,适当的产道挤压,还有利于促进婴儿的肺扩张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而且产后身体的复原,与手术产无关。教授她们有关产褥期体操及相关的保健知识。我们提倡家属陪伴待产,就是让已为人母的家属陪伴,以其自身感受教化产妇。同时教会家属一些按摩技巧,以减轻产妇临产后的疼痛感,也可随时照顾产妇,消除其待产过程中的不适,增强她们战胜疼痛的意志。并让产妇感到有亲人在旁,精神上得到安慰,有利于稳定产妇情绪。
做好卫生宣教和入院指导:对孕妇门诊“分娩生理”宣教,让孕妇初步理解“瓜熟蒂落”的道理。对新入院者进行入院指导,引导她们熟悉环境。积极引导待产妇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正确的、积极的观点、想法和做法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以增强其自信心。对不正确的观点,采取婉转的方式阐明其错误所在。结合实际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产程和分娩知识,还可组织配合得当的已产妇进行现身说教。临产后,宫口开大2~3cm,或有规律宫缩者,不但要求家属陪伴,我们也不时陪伴在产妇身旁,通过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及产妇的心理动态,鼓励和安慰产妇,以减轻产妇对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强自身的分娩信心,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 癌症 心理因素 护理
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有关癌症的发病原因,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1]是:(1)癌症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绝非单一因素所致。(2)80%以上的癌症是由内外环境因素引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世界,尤其是在一些较发达的国家,人们生活越来越趋向社会化。贫富差别表现在饮食方面已不太明显,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相差不多,但患病却有个体差异。因此,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还应特别重视心理因素的研究。
1 心理因素是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
1.1 个性特征 个性是指个人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不同,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事件的固定看法和反映形式。到目前为止个性的分类方法还极不统一,有关个性与癌症的研究,心理学把人的性格分为A、B、C、D四种主要类型,C型性格与癌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各国科学家们的重视。英国、美国、德国等科学家都做了许多这个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这种人格中心表现为“息事宁人”,易患癌症。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们研究发现:喜欢抑郁、烦恼,绝望或悲观情绪的个性;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办法来达到虚假和谐的个性;表面上处处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是心中其实又有所不甘;遇到困难,当时并不出击,到最后却作困兽犹斗等悲观的个性者较易患癌症。他们把这些特征称为“癌症性格”。
1.2 生活事件 系指人一生中的遭遇,大致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生活、健康、婚姻、家庭和子女方面的问题,意外事件和童年时期的经历等。纽约的一位心理学家Leshan[2]曾与250例癌症患者交谈,并和其他疾病患者交谈,然后分析对照他们的生活史。经分析研究认为,癌症患者的生活经历有些一致:(1)可以回忆起他们凄凉的童年;(2)在工作或生活中情绪表现困难;(3)事件使人焦虑、失望,如配偶死亡、子女或朋友离别等生活事件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应激源,也是导致不健康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
1.3 应付能力 系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据报道,在“癌症患者情绪反应状况”的研究[3]中,即接受MAC量表的检测,研究发现当年MAC测试为乐观的患者,75%都活过了5年,而当年MAC测试为悲观绝望的患者却只有25%活过了5年。结果说明癌症患者的情绪反应状况对预后影响极大。经常可见到有的人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症,饮食、睡眠差,病情急转直下。相反有的人能泰然处之,方寸不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结果大部分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2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