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3 16:22: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

篇(1)

【关键词】初中学生 荆楚文化 认知 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92-02

为了深入了解初中生当前对荆楚文化的认知,为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加强和改进初中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提高新时期初中生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湖北省长江大学创业训练科研项目《初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模式的研究――基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组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对湖北省内的荆楚实验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的荆楚文化认知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掌握初中生对于荆楚文化认知状况的第一手实证资料。

一 调查方法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内抽出荆楚实验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然后根据学生人数的不同,在不同年级中通过随机抽样从中抽取学生,并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每个班级中抽取男女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为300份,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92.7%。调查样本为在校初中生。

二 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1.学生荆楚文化基础状况

第一,初中生对于荆楚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回答有关荆楚文化了解程度的问题时,79.4%的学生表示只是了解荆楚文化的观念,而对荆楚文化认知水平较高的只有4.8%,仍然有部分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完全不清楚的认知。调查对象在对待对荆楚文化中所喜爱的类型时,有13.5%的同学喜爱荆楚民间文学,有13.5%的同学喜爱荆楚民间音乐,有4.8%的同学喜爱荆楚传统戏剧,有8.2%的同学喜爱荆楚民间美术,有6%的喜爱荆楚民间舞蹈,有4.3%的喜爱民间曲艺竞技,有18.4%的喜爱荆楚节日与庙会,有18.8%的偏向于传统的医学与饮食,有12.6%的偏向荆楚传统技艺。可见,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加喜爱与自己能够亲身体验和经历过的文化。例如荆楚民间文学、音乐、传统的节日与庙会、传统的医学与美食,其中节日与庙会所包含的文化种类繁多,可以让学生在佳节的气氛中体会文化的魅力。饮食、旅行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范畴,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第二,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途径。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途径与哪种途径能使自己学到荆楚文化的选项关系成正比,其中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古迹在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途径中以37.5%的比例占首位,且以36.4%的比例在能使自己学到荆楚文化途径中也占首位,这说明自己亲身实践更能帮助自己去深入了解荆楚文化。选择自己收集查看资料也占一定比重,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最能让自己学到荆楚文化的途径,是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迹,最想去参观的是景点。绝大多数初中生表示愿意通过旅行的方式来了解荆楚文化,其中,游览文化古迹(如黄鹤楼)及自然景观的观赏(如东湖)等方法比较受初中生的青睐。

第三,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初中生

难。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发扬的风气代表着当代的价值取向,很多优良的文化都被一些高科技、大机器、信息产品所代替。在物质社会充斥的今天,人们一味地去追求物质金钱的利益,而忽略精神上的享受,社会被这些风气所污染,也让学生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风气,而对文化嗤之以鼻。所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荆楚文化,必须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力量。其中社会应当做到正确的指引,媒体以及政府应当把继承和发扬文化作为重要的任务,学校相应地进行配合,可以进行文化知识小竞赛,专门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荆楚文化的需求,在上其他课程时讲解一些关于荆楚文化的故事和来源。

第四,初中生对于荆楚文化的精髓是否应该继续传承发展的态度。有76.2%的学生表示“非常必要”。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保护和肯定的态度,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和了解。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荆楚文化认知,认为荆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精神,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初中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持保护和肯定的态度,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荆楚文化认知,认为荆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精神,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和了解,但对于荆楚文化的认知仍然有待提高。

2.从旅游业的角度看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甚至更多,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部分,而荆楚文化的特色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考察初中生对荆楚文化认知状况首先可以从家庭收入视角出发。

第一,初中生外出旅行对于荆楚文化传承的影响。传统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受到初中生们的推崇,这是一种人文文化的体现。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了解祖国绚丽多彩的悠久文化,并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

第二,旅游业对荆楚文化传承影响的基本评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荆楚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创制出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复合。荆楚文化的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譬如:荆州古城、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熊家冢古墓等。荆楚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我们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其次,手工艺品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而荆楚的特色有刺绣、剪纸、陶瓷等,这些有文化韵味的东西在市场中是最有价值的。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如前文所述,当代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持保护和肯定的态度,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荆楚文化认知,认为荆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精神,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和了解,但同时也存在如何有效重视荆楚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地去保护他们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到文化不得不说到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复合,但因为太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或者走向国外,荆楚文化好像被遗忘在某一角落。经济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批人,他们从小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长大了发现很难适应社会和群体生活,虽然学历高,但是情商很低。为此,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因此,将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联系起来,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篇(2)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效率 提高方法

在今天的初中教学过程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逃避应试教学。然而,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为了应对考试,甚至还大量出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做导致的结果是,初中生的思想认识得不到提高,思想情感得不到提升,中考结束,学习的内容也就全部忘光,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意义不是很大。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从三个维度设置课程: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要想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教师要利用现代教学工具,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创设一定情境。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学习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又极容易被不良思想影响,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责任重大,既要千方百计促进初中生中考的成绩的进步,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想品德教师要引导初中生学好课堂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进入高中政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要想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中考学习成绩,这是不矛盾的,也是不困难的,但是思想品德教师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初中生水平的情境,让初中生尽快进入思想品德教学状态。例如在学习《认识自我》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色彩、光线、声音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思想品德教师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自尊自强》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然后营造紧张的比赛氛围,让全体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状态。

二、小组合作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生尽管理论学习能力还不够,但是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理论还是占据重点部分。正因如此,如果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是枯燥地进行理论讲解,过程可能是乏味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的,初中生肯定难以接受。如果思想品德教师,结合初中生特点,把握好课程特色,合理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则会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小组合作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和目标,再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质,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合理分组,落实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初中生充分发挥他们主体性,对思想品德各抒己见,充分发掘他们的思想认识潜力,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深化,在深化中升华。在初中生进行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只是引导,不是限制,在初中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点进行见仁见智的分析时,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就逐步得到提升,知识就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了。例如,在对《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一章进行学习的时候,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如今发达的网络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然后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定好组内角色,顺便教师对角色进行分工,让他们能够很好地进行协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的内容先做简单介绍,让初中生利用一段时间进行预习,预习后让学生组内讨论,发表各自见解,最后让各组选出各自代表进行知识点的深度剖析,且加以辩论,其他学生边观摩学习,经过这样的训练,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水平就慢慢得到提升。

三、增加课外生活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如今的初中生基本上是零零后,从未接触过工农业,除了在学校,就是在家里,多农村世界知之甚少,对工业领域一无所知。五谷杂粮知识在书本上看见,对工厂生活只是在电视上有所耳闻。这一切都不利于初中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思想品德的教学发展。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责任感;国情教育;社会实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教师要分析初中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1)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2)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3)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要明确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1)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2)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

三、教师要掌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途径

篇(4)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课有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问题的选择和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的主动性[1]。对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课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的形式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的关系来实现教学,才能保证综合实践课对初中生成长发挥起积极作用。

一、初中综合实践课的要点释义

初中综合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等教育内容[2]。其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主要指初中教师引导和帮助初中生在校外通过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来获取社会知识,增长社会技能,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和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初中生现代化技术学习的完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方便;最后,劳动技术教育指的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学生在技能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

从以上课程元素中可以看出,初中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校以外的整个社会范围,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技能更加丰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析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社会对综合实践课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有所偏差,社会对其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认为在课业繁重的初中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是“多此一举”的,导致综合实践课在初中阶段的开展面临很大威胁。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低

受传统教育影响,还有很多初中教师接受不了开放自由的课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或者,即使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力不从心,而导致学生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获得什么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完全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授,使综合实践教学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生机活力不足

初中综合实践课中的教学资源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狭窄,教学模式的制约建立也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就远远不足以实现这门课程可以达到的效果,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原本丰富多彩的课程就变得枯燥乏味,实践活动毫无生机。

4、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难以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首先初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机制很难按照其教学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评价,由于学校和社会对综合能力培养意识的欠缺,对其评价机制的建设个改善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成绩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评价范围中[3],所以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参与性也不是很乐观。

三、提高综合实践课教学质量的策略切入点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

在对初中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因材施教。当然,综合实践课的任课教师也要清楚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次要热情的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让家长知道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资源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中,开发教学资源是教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即安排符合实际、贴近生活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不可分离的个体,教师和学生还要有所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向的正确性。

3、完善综合实践课的评价机制,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评价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这门科目的评价体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还要考虑到综合实践课这门科目的特殊性,这项课程有着较为强烈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具体和具有总结性等,是学生对社会活动和技能的学习不会浅尝辄止,可以从实际的操作和感受中体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必须热衷于观察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光亮.应重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J].安徽教育.2012,45(04):56-57.

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新课程改革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在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上,还是重教师知识的灌输,轻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轻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成绩,轻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呢?我做了初步探究和思考。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2011年新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打破了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和限制,坚持以学生为本,有机地整合了初中阶段品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思想品德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呈现出多种编写形式,而教材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已转变为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料。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现行教材实现具体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总而言之,教师只有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思想品德教学。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求新知。积极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一名初中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机会,积极鼓励初中生在与教师、同学的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课堂教学里真正各有所获。其次,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还可以感染其他学生,使课堂内外都充满无限活力,有助于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恰当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认真学习,在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时也不会气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策略的具体做法是:讲解思想品德知识时,能够联系相关的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使学生准确了解思想品德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敏锐的眼光分析社会,使他们体会到思想品德存在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是学生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将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效地引入思想品德课堂中,彻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学法的改革来带动教师教法的改革,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正确引导和扶持,更需要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极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过程,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学习思品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的教育就是死教育,而人们的思想品德则是通过对生活的逐步体验和认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初中生逐步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供必要的帮助。

篇(6)

一、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寻求各种写作“亮点”,丰富写作素材。

初中生生活阅历不深,长期往返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加之紧张的学习节奏,让学生无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缤纷的世界与学生无缘,两眼关注的是卷面成绩,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对学生写作产生影响。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擦亮双眼关注生活,首先对自己的身边人和事进行细致的观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每天遇到的人和事,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总结出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素材信息。如同学中的好人好事,体现传统美德的事件,以及具有反面典型价值的案例,等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并积累写作素材,久而久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多读书看报,多关注影视媒体,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关注生活中出现的变化,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发掘和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多向家长、亲戚、朋友、邻居等人了解感兴趣的信息,如国家涉农优惠政策给群众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粮食直补对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等方面的影响,等等。通过这些与农村生活生产相关联的信息搜集,学生能够从中发掘出值得写的有价值的素材,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二、培养学生摘记习惯,及时固定生活“热点”,丰富生活感知。

人的记忆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使当时记忆非常深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慢慢淡忘。初中生在生活中逐步积累各类写作素材,还要完成学习任务,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书面摘记,通过摘记将各种信息素材固定下来,需要用时可以随手拈来。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记本,摘记本既是平时读后感、美文提纲、优美语段的记录本,又是写作素材的搜集本,随身携带,遇到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随时积累丰富的素材。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在针对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信息进行摘记的同时,不仅做简单的记录员,还要做初步的分析员,即要对所看到的人和事,所发生的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够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另外,在学生进行摘记和点评的同时,笔者定期组织展览和交流活动,将学生综合笔记中的优秀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展示,在全班营造竞争氛围,促进其他学生更好地开展摘记活动。笔者还让学生在班级内进行摘记内容的交流汇报,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从不同角度、视点对同一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广度,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更好地表达主题、提炼思想。

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现象理解“难点”,拓展剖析深度。

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学生还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主题的提炼方向是否准确,深度是否到位,要点是否抓住了,是否背离了大方向,这些素材在文章中无法有效发挥表达作用。对这一点,笔者选取了一些难点帮助学生深刻剖析,拨开云雾见天日,提高学生思维成效。首先,结合学生校园生活中出现的思维困惑进行分析,如当前初中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浪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初中生是在生活中浪费,还是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从生产劳动的艰辛、父母挣钱的不容易、勤俭是传统美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从正反事例的对比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所创作的文章的思维深刻性能够得到明显提高。其次,从学生身心特点入手剖解难题,如初中生盲目讲义气的问题,教师可以从讲义气的正确方向和反面典型两方面入手,选取学习生活中、学习上讲义气,帮助学困生补习功课,共同提高这一正面典型,以及盲目讲义气,参与打架斗殴,锒铛入狱的反面典型,从两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震撼。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素材中寻找正确的写作方向。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理解难点入手,如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先发展经济再进行环境治理,还是边发展边治理,或是先治理后发展,学生在生活观察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选取发达国家走过的成功之路、失败之路进行分析对比,帮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行的道理,正确地理解、提炼出思想内涵。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拓展思维广度。

篇(7)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统一。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学习等经验基本没有,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做指导,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同时,只有在行动中运用到和体会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贯彻这一原则需遵循这样几点要求:首先,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品德内容,促使他们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将认识落实到行为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组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教育者要坚持做到对学生知行统一的要求和评价。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渴望长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育者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导学生品德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冲动等错误的行为。

(二)品德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首先,品德教育内部要统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将品德纳入其中,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作为工作的指标之一。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统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阐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综合为一个总的力量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善于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消除差异,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连贯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上列举了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还得不断吸收新的原则,更新原来的一些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对策

(一)改进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内容作为品德教育关键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成功与否。首先要强调品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即交往、责任、法律和关注社会,总体上的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但从表中明显感觉到各知识的断层,缺乏整体的内在联系,没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其次,赋予品德内容新思想,如正确竞争观念的教育,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如全球意识和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行善与防恶的统一,我们要教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二)改进品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都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具体现象和事例入手归纳教育理论。这样的方式才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只有彻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论才可能在行动中化为现实。以中立的方式解读课本,以第三方的视觉来阐释其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判断和提出看法。教师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为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回归课本,优秀的落到实处加以学习,不足的予以补偿甚至改正。其次,开展学校层面的活动,如红色旅游,可以带着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品德意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开展校园内的争做十好少年,将同学们在书本上学校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班级层面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活动之外,班级也可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三)改进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品德的常规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对品德工作要认真和重视起来,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品德考评制度,学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师完成,加强对教师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规范其品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