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海外股权投资

海外股权投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3 16:22: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外股权投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海外股权投资

篇(1)

【关键词】 私募股权投资 发展困境 治理对策

一、私募股权投资相关概念

(一)私募股权投资概念界定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简称PE,指以非公开的方式募集的资本,以盈利为目的的,以财务投资为策略,以未上市公司股权为主要投资对象,由专家专门负责管理,在限定时间内选择适当时机退出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包括企业首次发行股票并在上市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包括对处于种子阶段、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成熟期时期时企业所做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风险投资(VC)、发展资本、并购基金、夹层资本、重振资本,以及其他上市后私募投资、不良债权等。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现状

私募股权投资是集中民间大量的闲散资金来进行投资,使得在不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企业和投资者各取所需。因此,私募股权投资成为当下国内最受投资者欢迎的资本投资方式之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现状。

从募集数量和规模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迅速。根据清科集团私募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私募股权机构新募基金共计2,249支,是2014年募集基金数量的5倍;从基金规模上看,2015年共募集5,649.54亿元人民币,约为2014年全年募资额的1.46倍,但募资增长率略有下降。就平均募资额来看,披露金额的1,582支基金平均规在3.58亿元人民币左右,约为2014年平均募资额的38.9%。

从募集基金币种角度分析,2015年人民币基金依然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上的主力,募集数量占整个市场的97.2%,募资总额占比84.1%。与此相比,外币基金在募集数量和募集总规模上均不占优势,但单支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依然远远高于人民币基金。

退出市场上,2015年PE机构共实现1,878笔退出,虽然年中境内IPO暂停一定程度上堵塞了PE机构的退出渠道,但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新三板市场发展迅速,2015年PE机构所投企业挂牌新三板的案例数量已达954笔;并购退出276笔,IPO退出案例267笔,退出方式逐渐多元化。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我国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缺乏配套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法规、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合格的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本文认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海外公司发展迅速,本土PE资金来源渠道单一;2.缺乏优秀专业的管理团队;3.缺少完善监管体系;4.流动性过低,退出渠道狭窄。

(一)海外公司发展迅速,本土PE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本土的私募股嗤蹲驶金来源有限。从我国情况看,目前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可分为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由于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这导致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的国有资本的规模受限,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容易形成“制度性”的管理问题。而从私人资本来看,由于从事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个人受资产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这也将大大影响到可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这些因素导致的后果就是投资者数量仍然较少,资金来源也很有限,资本结构单一,会极大地制约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金额中海外资金占优。根据国际经验,养老基金、金融保险机构才是私募股权资本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私募股权市场对包括这些资金在内的国有资金的限制并没有放开。

(二)缺乏优秀专业的管理团队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金融市场当中资本智力密集型的业务形式,需要专业化的机构和人才队伍来操作。要想实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完美运行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管理队伍,拥有丰富知识、投资经验作为基础保证,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保障下才可以确保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有机会保持高效率的运营,这样也可以充分保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起步比较晚,发展过程中整个私募股权投资环境没有像发达国家那么健全成熟。再加上监管体系不完善以及准入门槛比较低,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管理团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金投资人的风险性,给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利于风险的管控和高效率的运营。

(三)缺少完善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缺少系统全面的监管,这样就导致资金募集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合规范的操作行为,吸引投资者注入资金。从当前发展阶段来看,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没有明确的法律体系依据开展相应活动,更多是在地方政府的发展改革委以及金融办公室等出台的优惠政策条件下,吸引投资基金对当地进行投资,监管部门没有明确监管责任,监管效率不高,而且没有明确的制度体系约束市场行为,缺少对于基金投资人的保护。在这样地情况下一旦出现资金风险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从而引发系统性的灾害。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主体以及具体监管环节的内容,规范基金投资运作活动,确保投资环境的稳定。

(四)流动性过低,退出渠道狭窄

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流动性低,退出渠道比较狭窄,这就使得一旦投资到期之后有可能没有办法实现退出,就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甚至是损失。所以退出机制应该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首要关注的环节。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企业并购交易非常活跃,而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有非常完善的退出机制,这也为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法。而在我国本土大多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试图通过IPO的方式来退出,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办法实现,这就给基金投资者带来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国内的新三板市场,在开放之初受到很多企业的热捧,但是随着进入新三板的企业越来越多,同时投资者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发现新三板交易市场其实非常冷清,整体资产流动性非常低,这对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介组织非常不健全,就导致整体退出渠道非常狭窄,不利于作为稳健性投资方式。当务之急就是需要尽快拓宽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渠道,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三、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治理对策

本文认为,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治理对策主要有:1.适度限制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2.大力培养合格的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才;3.建立灵活有效的监管体系;4.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退出机制。本文认为,应充分认识私募股权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适度限制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本就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其发展,而且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力相对弱小。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无疑会对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国政府应适度拒绝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或者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的并购,同时,为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要尽快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使之与目前资本市场较低层次的代办转让系统衔接,为私募股权基金收购退出提供良好平台。要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使各类产权都能够找到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的流通市场。

(二)大力培养合格的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才

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管理者是当务之急,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方面的举措:其一,我们可以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从业市场引进从事股权管理的人才,组建本土化管理团队,在实践中培养本土基金管理人才;其二,需要选拔国内优秀人才派往国外学习国外成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方法。具体备选人才的来源可以是国内目前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从业人员,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企业等;其三,引导更多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从事PE投资业务,毕竟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丰富的实业经营管理经验;最后是加强现有从事PE业务的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R邓匮。

(三)建立灵活有效的监管体系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营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需要构建灵活有效的监管体系,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建设。第一,需要充分考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可能面对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的风险,在这样的预期下需要明确监管机构和监管主体的主要责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期限比较长但是杠杆率不高的行业,这也决定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偏弱的情况,所以风险的控制就主要需要外界监管主体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来实现。第二,监管机构不能要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披露经营信息,这样一来会导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现逆向选择的风险显著提高,如何避免这一问题,需要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监管体系。需要将政府监管以及行业自律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行业信用体系,充分保障信息透明、信息对称,从而使得基金投资人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退出机制

退出环节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完善退出的法律框架。需要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出台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确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第二,进一步完善产权市场建设,从而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IPO退出搭建良好平台。产权交易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交易的重要组成要素,建立良好的产权交易市场有助于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交易的效率,推动我国整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健康有序运营。第三,加快退出交易中介市场建设。发达国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断是融资阶段还是退出阶段都需要有中介结构的密切配合,进一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我们国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中介交易体系,完善中介组织机构的管理,实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促进就业以及缓解企业融资压力都有显著的作用。本文认为影响私募股权投资的因素应当扩展到公共政策和金融市场准入领域,在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领域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重在促进本土企业的崛起,限制国外资本的过度进入。同时,在如今我国金融市场深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需要充分把握机会,完善监管体系和退出机制,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论中国创业投资十大问题[J].中国风险投资2004,(9):26.

[2] 杨葵.风险投资的筹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51.

篇(2)

交易数量减少

尽管经过半年的经济复苏,中国的投资活动总体来说还是呈现下滑的趋势。根据普华永道(中国)出具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交易总额为176亿美元,涉及交易616宗,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并购交易总额增长至283亿美元,涉及项目数为811宗,比第一季度增长了32%。

“在第一季度交易活动急剧下降后,第二季度交易活动的累计水平开始有所提高,但上半年总的交易量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普华永道(中国)上海区合伙人马修菲利普斯表示。

同样是普华永道(中国)出具的数据还显示,中国金融收购者在2009年第一季度仅完成了39宗并购交易,涉及金额仅为4亿美元。相比之下,2009年第二季度交易额有所提升,共完成48宗交易,交易金额达13亿美元。然而,这些数据透露出最重要的信息是本土投资人和海外投资者在中国投资表现的巨大变化。在2009年第一季度发生的交易中,32笔交易由本土投资公司完成,涉及金额3亿美元,而2009年第二季度,本土投资公司完成的交易数为43宗,总计交易金额为11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中国发生的并购交易量基本持平,分别是86宗和87宗。然而,菲利普斯强调说“值得注意的是本土投资者的投资活动的增加,与外籍投资公司在中国投资活动减少的程度相抵消。”

活跃市场造成交易减少

造成2009年上半年外籍投资公司投资行为减少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环境不明朗,当一些基金的GP表示未来投资有可能出现亏损时,许多基金的LP们都不愿再支持他们的投资。

价格也是影响一些投资的因素。中国政府的刺激政策可能是造成一些投资交易的减少,至少对一些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是这样的。这或许听起来很讽刺,但确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并购和金融投资者部负责人埃德金说:“受政府刺激计划影响,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行业中出现了令人乐观的投资机会,但这不仅抬高了投资项目估价,同时还为中国金融体系注入了大规模的流动资金,这使得获得投资机会的成本变得更加昂贵,此外还降低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竞争力。”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香港地区合伙人约翰费得雷表示说:“目前估价已经缓慢下降,并逐步回稳。估价遭遇到了一定的降价压力,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海外资金注入市场,同时一些已经在华投资的公司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他们的投资组合公司上,帮助这些公司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然而费得雷和其他一些业内人士强调说:“新资金注入的减少是国际投资基金在中国减少投资的最根本原因。”对此,菲利普斯则持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更富有冒险精神,这使他们在投资时显得更加积极大胆。与外籍投资公司相比,对于政府的刺激政策,本土投资者确实反应地更加快速与果断。”

资金的筹集产生巨大影响

筹集资金和成立基金都改变了近期私募股权投资的步调,而目前看来形式对本土投资公司来说比较有利。费得雷指出:“对于离岸基金成立新基金来说,目前的问题是机构投资者以年为单位向各个资产类别来分配资金。尤其是在2009年,很多基金募集都在分母效应的影响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但中国本土基金的募集情况进展良好。菲利普斯表示:“2009年上半年在资金募集方面,中国的募集情况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亮点。”但同时他还指出:“大多数进入市场的新资金来源于本土的人民币基金。”

美国美邦律师事务所的执行合伙人兼亚洲公司法律业务主管卢安霆认同说:“由于中国市场中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因此未来在这里会有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继成立。”

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未来国际LP们的运营会变得更加复杂,为GP们提供的支持也将越来越少。正如费得雷所强调的:“融资程序变得非常冗长,其中一部分原因是LP们要求进行更加深入的尽职调查,同时他们所需要的法律和商业条款也变得更加繁琐。这一切都严重减缓了融资的速度。今年成立的、在中国投资的离岸基金在数量上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减少。”

私募股权投资前景

有业内人士警告说,未来在中国投资的外资投资机构和本土投资机构之间竞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影响。LP们似乎会成为严重阻碍GP发展的绊脚石。

菲利普斯告诫说:“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和一些本土私人购买者将成为业内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小型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发现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争取好的项目会越来越难。”

费得雷指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外资基金仍将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他们会慢慢与本土人民币基金相结合,以并行基金或其他从税收和政策的角度去运营的形式来进行投资。”

在中国投资市场这个舞台上,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仍将是其中的表演者之一,但这个角色的戏份可能会被删减或受到一定的限制。卢安霆表示:“在中国市场中,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地位不可动摇,因为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尤其是在公司管理和跨境上市方面,他们有很丰富的经验。”他还说:“未来,海外投资将有海外和本土两种选择,同时你会看到愈来愈多的银行团将参与到海外基金和本土基金中去。”此外,融资的过程越长,外资基金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费得雷补充道:“我认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将会在2010年中旬结束,这意味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本土基金可以在竞争相对不是那么激烈的情况下抓住投资机遇。”

未来交易量有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甚至增加。埃德金表示:“日益增加的本土私募股投资基金和国际投资公司希望募集人民币基金的潜在愿望将持续促使本地区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增加。”

篇(3)

清科研究中心通过解读该方案认为其释放四方面的积极信号,即:鼓励温州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创新;打破垄断,降低民资准入银行业门槛;支持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加强监管、警示改革中的风险。对于私募股权行业来说,此次方案中也提出“三大任务”,第一、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第二、鼓励个人参与境外直接投资;第三、积极培育发展地方金融市场。清科研究中心针对以上三大亮点,结合温州金融改革最新进展逐一解析如下:

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亮点:在此次改革试点推进的过程中,温州市将利用民间资本的先发优势,提高民间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专业化程度。从政策上将吸引境内外优质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温州,大力推动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和设立,同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将政府财政资金有效注入基金;并设立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在此之前,温州已经在股权投资领域进行一定探索。2011年7月,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壹号基金设立,该基金为首支政府参与引导、专注于温州地区股权投资的基金,注册名为温州红石天堂硅谷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规模为5亿元人民币。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是该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和基金管理人。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壹号基金按照"政府引导、产业导向、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原则组建运行,对温州地区股权投资具有先行指导意义。

风险:温州民间资本一向具有极强逐利性,清科研究中心观察到温州投资人在参与私募股权时也具有高度自主性,拥有“熟人投资文化”,即拥有自身的知根知底的熟人圈子来推介投资信息进行投资,并要求自身参与投资决策。目前温州的VC/PE机构中,多数除股权投资外,也从事民间借贷及担保等其他活动,专注性不高。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也出现出资人要求在基金投委会中拥有决策权力,LP和GP权责混淆的情况,专业化运作不足。专注性、专业化缺失一定程度累积投资风险。私募股权作为一种高风险、高要求的另类投资,如何破解民营资本非专业化运作的风险,也成为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转型的过程中,建立以股权投资、兼并收购、投资银行、资本运营、投资管理和财务顾问等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需在本地切实加大税收和政策优惠制度,吸引高端人才,同时采取本地股权投资机构和外来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方式,帮助本地股权投资机构快速成长。

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亮点:目前温州在海外有80多万侨民,温州具有个人境外直投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随着境外直投提上议程,拥有上万亿元可调动资金的温州民间资本将拥有“走出去”的合法途径,进一步开拓实业投资空间。温州资本从轻工业等实体领域发展,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然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平均毛利率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试点推动个人资本经过绿色通道“走出去”直接投资能够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有利于民间资本把握全球商机,在海外建立公司,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与商圈接轨,也有助于国家推进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试点积累经验。

风险: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国外资产价格较低,民间资本兼并收购品牌企业、研发机构能够帮助其拓展投资多元化。然而体量庞大的民间资本一旦出境,其真实流向很难得到有效监管,也会带来大量资金外流的风险。同时民间资本对投资机会的识别能力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对海外法律法规、金融产品了解的人才急缺,投资选择不当也可能导致风险加剧,导致其重大损失。清科研究中心建议在自身投资理念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借道私人银行业务、专业第三方理财业务,通过专业人士把关出海狩猎更为保险。

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

亮点:在2011年上半年的民间借贷风波中,部分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急需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因此,搭建吸引民间资本与产业投资对接平台至关重要。产权交易所作为场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政策出台有利于进行金融业务创新,实现产权流动,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

篇(4)

编者按:在国际并购市场上叱咤风云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项目中频频现身。中国一批深具增长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在最近两三年被陆续列上了以私人股权基金为代表的国际级基金的投资名单。在这些基金的身后,盘踞着巨量的国际资本。

在2006年,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以及规模不大但是在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民营企业将成为国际私人股权基金的争夺目标。

2006年初,总部位于香港的太平洋同盟团体完成了对中国内地好孩子集团的收购,后者主要生产婴儿手推车、学步车、三轮童车和儿童床等产品。对于蓄势待发的私人股权基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兆头。

私人股权基金风头正健

放眼当今国际投资界,最热门的当属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华尔街的一些收购竞标中,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和Texas Pacific Group等超大型基金风头尽出。在他们的排挤下,华尔街金融机构似乎已经退出了并购市场。这些私人资本运营机构主要为富豪和机构投资者服务,用拆借所得频频出手收购公司,或者子公司。

最近几年来,私人股权基金汇集了大笔资金,具备了雄厚的实力与华尔街金融机构抢夺业务,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如果算一下他们从华尔街券商手中抢走的生意,每家券商损失的年费用收入最高达到7亿美元。

“在华尔街券商看来,私人资本运营业务的投资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和股权回报率都非常高,很多大型收购机构的某些投资项目短短数月就能得到100%的回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私人资本运营业务董事总经理史蒂文・拉特纳(Steven Rattner)说,“何况回报率还相当稳定。”

从整个国际市场看,2005年延续了市场利率低迷、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大量闲置资本集中在国际私人股权投资机构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新兴市场,是这些资本寻找投资目标的重点区域。

据《亚洲私人股权投资观察》调查,2004年亚洲私人股权投资募集了约65亿美元,总投资超过110亿美元。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收购基金占56%。当年,中国已成为除日本的亚洲地区收购基金的首选,共有13亿美元流入,单笔投资规模从几十万美元猛增到上亿美元。考虑到可以数倍放大资金量的杠杆手段,拥有近10亿美元资本的巨型基金已经具备收购中国本土最大型公司的能力。

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Harold Brown向《中国企业家》表示: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目前是全球私人股权基金竞逐的热土,而其中尤以中国和印度为甚。巴西和俄罗斯都是资源尤其丰富的国家,但历经起伏;而中、印都是增长迅速、相对稳定的大国。中国的特点在于企业存有很大的重组机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消费大国;而印度有更完善的金融和法律系统,给私人投资基金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环境。

竞入中国

2005年,私人股权基金开始在中国汇集。在国际并购市场上叱咤风云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项目中频频现身,成为2005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亮点。

巴黎Safinnova Partner,Apax Partners,Accel Partner与IDGVC成立2.5亿美元基金,Blunrun募资10亿美元,CVC募资19.8亿美元的二期基金,华平80亿美元的第九号基金,东方第一投资集团成立的首期1亿欧元基金,等等,在中国相遇了。

据安永财务交易咨询部董事总经理叶小慧介绍,到中国去投资,成了这些私人股权投资者见面的话题。在国外的私募股权投资论坛上,专门设有中国投资分论坛。

这不再只是一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据《亚洲创业投资期刊》统计数据,2005年上半年,已有多达15只针对亚太地区的基金成立,每只规模都超过10亿美元,规模达到3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2004年约65亿美元的募资金额。另据粗略估计,投资于中国的外资基金数量已经超过30亿美元,而在项目考察阶段的基金数量至少在100亿美元以上。

国内一批深具增长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在最近两三年被陆续列上了以私人股权基金为代表的国际级基金的投资名单。在这些基金的身后,盘踞着巨量的国际资本。

2005试水大型国企

2005年的收购案中,美国华平创业投资公司收购哈药集团、凯雷亚洲投资公司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堪为代表。国际投资机构对中国大型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以徐工案为例,在徐工集团宣布重组改制以来,先后有华平、美国国际投资集团、卡特彼勒公司、凯雷、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等多家国际大公司前来洽谈。凯雷集团最终胜出,出资3.75亿美元现金购买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

国际投资界认为,凯雷的成功可能标志着该收购基金在中国糟糕纪录的反转。作为首起真正的企业收购和较大的一宗私人股本交易,这起收购可能会为中国私人股本行业的发展开启一个全新阶段。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业内人士认为,有三个因素使徐工交易与收购基金进军中国的其它众多不成功收购企图有所不同。

首先,该公司的所有者江苏省政府,愿意出售徐工机械,并准备接受外资收购。实际上,所有认真的竞购都来自海外公司,包括美国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及数家私人股本集团。

第二,公司是市场领导者,而且需要重组和国际扩张。徐工是中国最大的建筑设备生产商。

第三,公司通过拍卖程序进行出售,使国外收购方对其财务和管理状况有信心,并帮助当地政府得到一个满意的价格。初步拍卖过程包括6家竞购方,3家进入了最终候选名单,即凯雷、美国国际集团(AIG)和JPMorgan Partners。竞争程度足以使政府放心,外国人不会廉价收购它们的资产。

更为宽松的监管环境也可能有助于凯雷通过发债,为该交易进行部分融资。这种杠杆收购形式将帮助提高这家美国集团的回报。

“这种所有星星连成一线的完美情形很罕见,”参与该交易的一位银行家表示。

其他行业观察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快速工业化的继续,徐工交易中见到的有利条件可能变得更为寻常。

“该交易将提供一张路线图,”JP摩根(JPMorgan)大中华区并购负责人孟亮(Leon Meng)表示:“无疑,当地政府和省政府希望将它们在各家公司的股份变现。”

私人股权基金在进入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在助推中国资本走出国门,到境外并购或投资。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海尔竞投美国家电巨头美泰格(Maytag)、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等收购行动中,国际投资机构之手均清晰可见。这使中国企业在调度国际资源、交易结构设计方面,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为显著的趋势,是国际资本和国内的民营资本紧密结合,走向海外市场。

而无锡尚德的故事,则使海外收购基金收购中国民营企业进入公众的视野:2005年2月,高盛、英联等国际收购基金向无锡尚德投资近8000万美元,使尚德由一家民营企业变为一家外资控股企业,2005年12月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股价大涨38.2%,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还以161亿元的身价成为“中国新首富”。

未来收购焦点

国际金融公司投资经理寇德歌说,这些国际私募股权携带巨额资金进入中国,希望能够对大型企业实现收购、重组。这类目标企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多数是国有企业,其收购和重组活动将涉及到许多方面,对投资者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企业将为私募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

普华永道最近公布的《全球娱乐与媒体展望:2005~2009》指出,中国的媒体增长将居世界第一,在未来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2%,增长速度超过了亚洲平均速度的两倍。数据显示,中国的广告支出每年增长在15%~20%之间。在此新媒体将会成为一个投资热点。如办公楼里面的广告传播、火车站的液晶广播、地铁站和计程车里的广告等。

此外,基础设施和交通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投资缺口,其中的机会将随着外资私人投资对中国发展情况的进一步深入了解而豁然开朗。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如饮食、保健和金融服务,都具有巨大的成长和收益潜力。此外,中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设备的巨大投资需求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半导体、电信等领域的真正创新技术。

从行业分布上看,IT及网络公司、房地产、金融业、乳品、工程机械、水泥、医药等各种类型的产业都成为外资投资基金收购的对象。网络及IT行业是国际投资基金投资最多的行业,从新浪、网易到盛大,成功案例举不胜举。金融业方面,深发展、工行、建行、中国太平洋寿险公司、广东发展银行等都可以看到国际投资基金的身影。

房地产业是目前外资基金投资最多的行业,最近,软银、凯雷联合投资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扬子基金、摩根士丹利、美林等都已经投出大量资金购买项目,而高盛、雷曼兄弟、荷兰ING等大投行领导的基金还急切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寻找着投资机会。

伟凯律师事务所(White & Case)驻香港的律师张伟颂(Seung Chong)认为,零售及制造行业有可能成为最受青睐的收购目标。

张伟颂称:“在中国,一个良好的分销网络是人们争抢的目标。他们收购一家零售或制造企业,可能只是为了得到这种网络,据此可以在中国推广其它品牌。”

政策之惑

“投资投到最后当上董事长”――这是私人股权投资行业最无奈的笑话。一位业内人士感言道:“但愿不要因为没有市场出口,而使很多私人股权投资成为‘跑到终点也得不到奖励的马拉松’。”

私人股权投资是纯粹的金融投资,买入股权时所权衡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未来能否有通畅的退出渠道,在卖出股权时实现资本增值。而企业IPO或上市之后转让股权,则是私人股权投资最易得到股权溢价出售机会的退出路径。对于中国企业,上市路径无非三条:一是国内A股证券市场直接上市;二是海外证券市场直接上市;第三条路是通过造壳或借壳的海外间接上市。

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一般不考虑直接上市路径――无论A股还是H股,恰恰就卡在退出问题上。“在中国的投资,除非仔细安排构造,否则投资者会发现自己走到死胡同中去――进得去出不来。很少有私人股权投资项目能够通过中国的两个证交所退出,因为它们的上市门槛、审批环节以及股权的流通性问题等,都令人却步。”赛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合伙人阎焱说。

H股直接上市也存在门槛过高的问题。比如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以及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这个“四五六”限定,就把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挡在大门之外。

股权流通难题,是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直接上市路径退出的一大障碍。外商如在中国境内投资企业,其股份转让要受到外汇管制、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公司和税务法规,以及中国本土不成熟的IPO市场等因素重重捆绑。例如,根据中国法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持有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外商合资企业的股权转让需有关部门批准;境内投资收益汇出需经外汇主管部门审核;等等。

这些规定,实际上都意味着中外合资企业的股权不能自由交易,更不用说在国际上流通了。

“所以,我们一般不选择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本土实体,而要对企业进行改制,通过成立海外离岸公司来控制境内的实体公司。”凯雷亚洲风险投资基金(Carlyle Asia Venture Partners)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增长资本团队负责人祖文萃表示。

对投资者来说,在中国做事的前提是摸透中国的政策。2005年,中国监管政策的突然改变、政府政策实施力度不够等等,令外资无所适从。最为典型的,是出于管制资本外逃、偷逃避税等非法行为的目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去年1月24日11号文、4月21日29号文,以增设外汇审批、登记等环节,基本上遏止了民营企业借“飞地”注册空壳公司、转移国内资产实现海外“红筹上市”的路径。

这使得大量风险投资公司尤其是国际私人股权投资机构陷入焦灼观望、业务停顿之中。直至11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75号文件,覆盖了此前备受争议的11号、29号文件,改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需外汇审批为外汇登记,并允许跨境换股,这才重启了“红筹之路”。

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孙强身兼中华创业投资协会主席。据他透露,业内代表已经和国家外管局官员有过数次沟通,商讨出台有关外汇审批登记的操作细则。只有细则出台,才可能再次开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之门。

篇(5)

截至2006年12月20日,世茂房地产股价从6.60港元上涨到了13.16港元。按4.14港元的进入价格计算,世茂房地产在上市前向四家海外私募股权基金每股折让33.8%而让度的大约16.0%的股份(最初的发行价为6.25港元),已经让这四支基金在半年的时间内获得了约3.2倍的投资回报。

参股内地房地产公司似乎正在成为外资私募基金的一种趋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三大契机加快了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入驻中国的投资步伐。显而易见的是,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为了可能;而中国内地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速发展的国内经济,也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觊觎中国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1~11月中国房地产行业从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手中获得了大约23.98亿美元的投资,占据了其传统行业投资总额(56.24亿美元)的42.6%,也占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个投资总额(117.73亿美元)的20.4%。从投资案例数量看,房地产行业总计有26起投资案例,占63起传统行业投资案例总数的41.3%。

从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类型来看,合计有4类基金完成了26起投资案例,分别为房地产基金、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成长基金和并购基金。其中17起投资案例是由房地产基金完成的,涉及投资金额12.75亿美元,占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在房地产行业投资总额的53.2%,超过了一半。

私募基金投资策略转向

早期涉水中国房地产市场,由于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特有的政策、模式以及关系等方面极为不熟悉,其进入的主要方式是与国内大型房地产公司成立合资项目公司搞联合开发,或者独立成立投资公司开发房地产项目。

在投资中国试水阶段,外资私募股权基金与国内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房产项目,可以克服上述诸多不适应。因为双方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外方资金充足,管理先进;中方既熟悉政策、法律,又熟练地掌握规则。

随着私募股权进入房地产的深入,资产收购逐渐取代联合开发和独立开发已经成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投资方式。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资本退出的安全性以及收益的稳定性,2005年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由原来的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转变为以写字楼和商铺为主的资产收购,这是他们在严格的房地产调控下为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而作出的投资策略调整。

根据国际著名地产基金管理机构盛阳地产基金战略中心的《2005中国外资地产基金生态报告》显示,2005年前两个季度大型商业资产的收购占同期投资总额接近50.0%。2005年12月21日,中国首只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广州越秀基金在香港主板市场挂牌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外资收购写字楼和商铺的热潮。此时相对于资产收购模式,2005年的股权投资方式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参股渐变为主要手段

2006年,以参股内地房地产企业为主要特征的股权投资方式成了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最爱。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调查,2006年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参股的股权投资案例数就有14起,总额达14.54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23.98亿美元的60.6%;而以写字楼和高档住宅为主的资产收购模式有8起,涉及金额8.70亿美元,比例为36.3%。较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参股内地房地产项目的股权投资案例有3起。譬如美林集团以3000万美元参股北京锋尚房地产公司南京锋尚项目,持股约50.0%;扬子基金1612万美元入股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天津中心项目,携手上海复地集团合作开发;花旗银行房地产基金2000万美元参股上海徐房集团共同开发徐汇区“建业里”部分公寓项目。仅此3起项目涉及的金额已高达6612万美元。 同样属于参股房地产企业的股权投资方式还有Pre-IPO房地产企业的股权投资。这一方式成了2006年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市场投资的一大亮点。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Pre-IPO房地产企业投资案例为3起, 2005年没有一起,2004年只有1起(环亚投资基金投资合富辉煌房地产,具体金额不详)。

从投资金额上看,Pre-IPO房地产企业股权投资总额约3.19亿美元。在政府方面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调控下,拟海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主动走出国门,恰恰就为熟悉和善于资本运作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新的投资缺口。

投资策略转变缘由

2006年,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直接参股房地产企业,取代了以前的资产收购而成了他们主要的投资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171号文件令直接收购房产成本大增。2006年7月11日,建设部、商务部、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六个部委联合了171号文件,即《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其中规定“购买非自用房地产,必须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这一条就禁止了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利用海外壳公司直接收购房产的行为。

实际上,如果允许外商独立设立投资企业进行投资,则必须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依据中国税法交纳企业所得税。此外,还规定“外商投资设立房地产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投资总额的50.0%”,显然,171号文件提高了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直接收购房产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资金门槛也比以前高出了许多。 171号文件实施后,许多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改变了单纯的直接购买投资的路数,转向参股房地产企业或者参股房地产项目的股权投资策略。

第二,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投资机会。在包括紧缩银根在内的房地产调控下,资金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国内房地产企业陷入了自身资金链即将断裂的困境。在这种情形下,银行信贷以外的融资方式,例如上市融资、私募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2006年7月22日,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信托公司开办房地产贷款业务,或以投资附加回购承诺等方式间接发放房地产贷款,要严格执行“212号文”的有关规定。以集合信托资金发放房地产贷款,要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通知》使得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融资的方式难度和门槛大大提高了,信托融资的这个渠道基本堵死。

外资股权基金未来走向

由于中国房地产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地产金融不发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过度依靠银行,因此地产金融发展前景深深地吸引着外资私募股权基金。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更多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将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

篇(6)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板;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01-01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又称“天使投资”,一般是指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简单来说,私募是相对公募来讲的。当前我国的基金都是通过公开募集的,叫公募基金。如果一家基金不通过公开发行,而是在私下里对特定对象募集,那就叫私募基金。

1 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

与封闭基金、开放式基金等公募基金相比,PE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公募基金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PE为非组织化,即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

在美国,共同基金和退休金基金等公募基金,一般通过公开媒体做广告来招徕客户,而按有关规定,私募基金则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宣传,其参加者主要通过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基金管理者的形式加入。

其次,PE属于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基金不仅仅提供我们意识范围内的货币资金,同时也提供企业家才能。PE介入后,会利用所派管理者的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发展,这些正是一些小公司在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缺乏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国的红星美凯龙,在2007年,华平集团不仅向红星美凯龙投入约15亿元人民币,而且帮助红星美凯龙家具集团实现了其事先设计的以下几个重要目标:优化股权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加强公司治理、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和华平投资集团的合作,红星美凯龙家具集团的主要管理团队从家族人员为主开始向职业经理人转变,招募了大批来自于国际知名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如麦当劳餐饮连锁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等,使红星美凯龙家具集团在财务,人力资源和连锁经营管理方面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第三,PE门槛较低。

目前占全国99%企业当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融资困难。这种融资难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即其在采用外部融资方法时,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会遭遇困难。首先,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因为我国现在银行一般都是逆向选择,从银行以债权方式融资本应是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大、中型企业因为规模、技术、人力、管理等方面都比小企业完善,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这些企业。其次,股票市场门槛过高,尤其是小企业更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我国创业板没有上市之前,通过股票或债券的直接融资也很困难。相对于这些标准,PE投资更为灵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最后,PE通过股权转让方式退出。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是指在投资结束时通过股权转让活动获取投资回报的行为。PE对企业的投资被称为“期限婚约”,也就是说私募股权投资的根本目的是在恰当的时机退出企业以获取高额收益,而非掌握公司控制权或者长期经营权。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是指在所投资的企业相对成熟以后,将所投入的资本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退出方式主要包括上市退出、并购退出、回购退出、产权交易市场退出、柜台交易、清算退出等。

2 PE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PE在我国蓬勃发展,根据相关部门研究数据,2006年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共投资111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68家,整体投资规模超过117亿美元,投资金额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07年的年度报告显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共投资了177个案例,整体投资规模达到128.18亿美元。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体投资规模为86.52亿美元。虽然规模较大,但是PE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外资背景较多,本土资金过少

目前,在我国,从资金的来源来看,PE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外资背景型、政府主导型、券商背景型和民营型。其中,国内知名、有内资背景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亚商资本、鼎辉国际、弘毅投资、红衫、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基金管理单位。但是,令人尴尬是,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是外资背景,真正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少之又少,中外资比例仍将维持约1比9的水平。

2.2 退出渠道不够畅通

退出渠道是股权基金运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有IPO(首次公开募股)和并购,其他方式很少。而在这两种方式中,IPO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退出渠道。最近几年来,在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总笔数上,IPO所占比重保持在80%以上,并购和其他退出方式所占比重很小。但由于对于股票上市的要求较高,更造成PE退出的渠道遭到阻碍。

3 创业板给PE带来的有利影响

创业板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在上市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

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2009年10月23日,证监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开版仪式。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中国发展创业板市场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为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创业板业解决了部分PE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本土PE机会来临

创业板的推出对发展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如果说中小板当时推出由于没有实现全流通而导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那么现在创业板推出之后,则在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上,都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必定会成功。”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玮信心十足地提到。

国际PE目前由于在政策和制度等方面比较受限,短期内很少有国际PE会瞄准创业板,而本土的机构则了解中国,而且相对规模较小,又对创业板比较熟悉,更容易推出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所以对于本土PE来说,创业板将带来发展的春天。但这个时期不会太长,随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实现,这样的壁垒将消除。当然,创业板在带来本土行业繁荣的同时,也将加剧本土创投之间的竞争。现在很多创投都在准备在创业板上市。3.2 增强IPO的退出机制效率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在整个私募股权投资运作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来说,退出机制决定了基金运作的成败。通常情况下,在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发达的国家,其退出机制一定是多元化的,因其可选择的退出渠道多样而且更有效率,从而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推动作用。

目前PE基金以IPO方式退出,主要选择海外市场上市,造成这种差异化退出分布局面,主要是因为目前活跃在中国大陆的PE基金仍以外资机构为主,而外资投资机构熟知海外资本市场,更倾向于选择在海外市场退出。从退出投资回报方面,本土投资机构的平均投资回报收益高于合资和外资。具体来看,本土机构的年收益率为93.0%,本土机构平均回报倍数是其他两种形式的1.6倍,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带给投资机构的平均回报最高,分别为8.36倍和4.17倍,大幅超过海外各市场。创业板的推出给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权益实现拓展了新的渠道,必然会对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

虽然创业板的推出也会存在风险较大和法律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但是对于PE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王怡靓.民营企业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效应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

[2]贾晓东.创业板驱动下的私募股权基金[J].中国商贸,2010.

篇(7)

十年投资史

国寿的股权投资始于2006年(据报道,中国人寿集团早在1996年就通过旗下的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1500万元购买了广发银行1500万股,但与本文所研究的似乎没有关系,不予讨论),至今已有10年。

投资最早的是广发银行。2006年12月,国寿作为战略投资者向广发银行投资56.71亿元,持有该行23.96亿股,占比20%;与花旗集团、国家电网和中信信托一起并列该行第一大股东。2010年12月,广发银行增资,国寿用自有现金以每股4.38元出资29.99亿元。增资后,国寿持有30.8亿股,维持20%持股比例不变。国寿2015年半年报显示,其广发银行股权的最初投资金额为86.70亿元,正是上述两笔投资之和。

国寿长期股权投资的另一大手笔是远洋地产(03377.HK),持股累计已经高达29.46%。或许为了避免引起公众的过多关注,国寿选择了这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作为其大笔投资地产股的目标。2009年12月,国寿斥资58.19亿港元,认购远洋地产增发的9.34亿股新股,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16.57%(当年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2010年1月,国寿购入中化股份所持远洋地产4.23亿股,持股比例增至24.08%,跃居第一大股东,开创了寿险公司成为大型房地产公司最大股东的先例,国寿向远洋地产派驻了董事,于是会计上被确认为联营企业;2013年9月,国寿以每股4.74港元认购远洋地产非公开发行的6.36亿股,注资超30亿港元,认购完成后,持有远洋地产股票20.9亿股,约占29%。另外,在远洋每年利润分配中,国寿一直选择接受股票股利,也就是红利再投资,直到2014年上半年持股比例达到29.46%。按照香港特区法律,超过30%即属于控股。于是,从2014年9月分配当年中期利润开始,国寿选择收取现金股利。可见,国寿对远洋的投资,是大股东不谋求经营主导权的代表。远洋地产总裁李明2013年曾披露引入中国人寿的真正用意:“如果不想做养老产业,我们就不会引入中国人寿做第一大股东。”

2012年12月,国寿出资13.39亿元购入近3亿股中粮期货,占比35%,成为第二大股东。夺得国内险企入股期货公司第一单。

2013年以来,保险业掀起了新一轮海外投资。国寿的出手过程堪称经典,值得仔细梳理一下。2014年,国寿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子公司金梧桐有限公司(根据香港2014年3月生效的《公司条例》规定,所有香港有股本公司采用无面值制度,所以,金梧桐公司不存在注册资本这个概念),然后又由金梧桐在英属泽西岛注册成立子公司King Phoenix Tree Limited;同年6月份,King Phoenix Tree Limited 投资2.75亿英镑参与设立合伙制企业10 Upper Bank Street Separate Limited Partnership(SLP),并持有70%的份额。King Phoenix Tree Limited在该合伙企业中只是有限合伙人,只能与普通合伙人共同控制而不能单独控制该合伙企业,因此按合营企业进行核算。

10 Upper Bank Street是一个地址,而这个合伙企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国寿财报附注显示,其主营业务是物业投资。原来,这就是2014年6月曾经轰动一时的国寿海外房地产投资项目:购买地产公司Songbird Estates旗下金丝雀码头集团(Canary Wharf Group plc)所属的所谓英国五大办公楼之一。看来,是以办公楼地址为名注册了一个合伙制企业,然后国寿通过购买该企业70%的有限合伙权益实现间接投资。国寿的真实投资成本是28.71亿元。2014年末,该合伙制企业总资产81.99亿元、股东权益35.4亿元(其中国寿持股70%、价值24.78亿元)。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国寿2015年6月投资了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虽然这笔投资没有引起社会关注,但其实堪称一个标志性事件:国寿以前的长期股权投资都集中在银行、地产、期货等广义的金融行业,但这次是转向了高科技行业。这应该是一个重要信号和战略性转变。国寿在财报附注中披露:出资2.5亿元投资于安诺优达,并持有其16.67%的股份;根据增资协议,本公司对安诺优达股东会及董事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将其作为联营企业核算。

在国寿的非保险类企业股权投资中,除了上述五笔影响力达到长期股权投资标准外,其他几项都因不达标而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对杭州银行的投资额虽然也高达16.35亿元,但持股比例从未超过10%,2015年6月末只有6.16%,没有经营影响力。还有两笔金额、占比都小,但也不能忽视的投资,就是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投资的中国银联公司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它们分别代表了国寿与银行业和产业投资行业的密切关系。

多元化投资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