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3 16:2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十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有16家。每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特色是优势产业的兴起和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

2.各区域间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资源。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才资源方面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市。而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科研条件及环境相对弱一些,在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3.各地区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蒙中地区的呼包鄂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52.3%,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32.9%,其他盟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十二盟市的14.8%。因此,从吸引投资的角度来看,蒙中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吸收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在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蒙西地区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持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地区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北部丝绸之路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每个地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口岸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2.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

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三大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心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蒙东地区区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牛羊肉产品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3.形成节约资源,集约有效的区域发展格局

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23-02

引言

东快西慢、区域差距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在我国正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这一现状引发的新问题、新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实现。为此,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更好落实带来一定启发与帮助。

一、为什么“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能够较好完成“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的相关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明晰为什么“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此,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认知,本文给出了衔接沿线各国的利益契合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存在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跟进等三方面答案。

(一)衔接沿线各国的利益契合点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来说,其本身立足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与两种市场,这就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被放在了国际大背景下,这自然使得以往国内无从下手、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实现较好的解决。据笔者调查得知,我国当下对东南亚投资仅占欧盟投资的2%、日本的5%,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未来五年在东南亚投资的总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而这种投资规模必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充足动力[1]。

(二)顺应市场发展趋势

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曾一度开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但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向问题,这一系列战略并没有取得较为喜人的成果。在我国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消失的今天,我国各类生产要素开始向中西部地区集中,这就使得市场要素将不再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自然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实现较好解决[2]。

(三)存在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跟进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行的同时,我国于2014年先后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这就使得相对落后国家的困难能够实现较好解决。此外,跨境清算业务、跨境支付业务的开展也使得“一带一路”战略得以更好展开,这自然也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获得较为有力的动力支持[3]。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在较为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后,为了较好完成本文研究,还必须明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上文中笔者曾提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快西慢、区域差距扩大这一态势,而结合这一态势本文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细分为区域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大、经济结构差距大、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差距大等三个方面。

(一)区域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大

对于区域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大来说,东部经济规模和人均GDP高于西部是这一差距的最好表现。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2013年东部地区GDP总额37.8万亿元,这一数值相当于中部地区的2.4倍、西部地区的3倍,而东部地区的人均GDP6.7万元/每人更是接近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两倍。结合这一数据不难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4]。

(二)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差距大

除了经济规模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农业占比例较高就是这一差距的最好体现。

(三)区域之间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差距大

除上述两方面外,中西部地区之间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差距大同样能够较好说明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教育与医疗等公共服务、科技与文化等领域设施,以及公路与铁路密度、机场密度、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利用程度等数据都能够较好说明这一差距,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三、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相关建议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而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相关文献整理与自身体悟,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相关建议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建议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启发。

(一)加强配套措施建设

为了能够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更好实施,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的解决,加强配套措施建设这一建议能够较好满足这一需求。具体来说,这一加强配套措施建设需要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宣传、为这一战略提供充足融资、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突破、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保护生态环境。这其中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突破需要得到大量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的支持,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则需要坚持互利互信、平等协商原则,这样才能够较好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真正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二)完善贸易和投资政策

为了能够保证“一б宦贰闭铰缘慕虾檬凳,我国还必须完善贸易和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的完善主要包括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的加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引导我国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发展等都属于这一贸易和投资政策完善的具体内容,而这些也将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提供较为强劲的动力。

结语

在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为什么“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相关建议等内容,希望内容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定支持。

参考文献:

[1] 郝瑞军.“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与格局重塑[J].现代商业,2016,(16):77-78.

篇(3)

【关键词】内蒙古 现代物流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与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管理对象,以县城经济发展为核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等各种经济成分,以乡镇经济为纽带,农村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体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与独立性,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实施县域经济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农业区域畜牧区交错地带,该地区同时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二者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主要产业结构。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气候受其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易发生各种气象性自然灾害,如干旱、大风、霜冻等,造成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黑钙土、栗钙土、黄绵土等土壤发生严重的水蚀风蚀现象,对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产生重大的阻碍;另外,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人们滥垦、滥伐、滥牧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上种种都严重制约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内蒙古地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国家经济发展平均水平。

(二)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从这个内蒙古地区来看,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开通了许多高速公路、国道及铁路等交通方式,为该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等。另外,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有很多地区尚没开通公路与铁路,导致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机器不完善,从而在根本上限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

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不管是农业还是畜牧业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很难达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除了这个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经济发展。如:内蒙古整个区域及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这个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并且这种状况并不会再短时间内消失。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发展水平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其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对于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使其成为消费品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较低,当地的人民不能对自然资源很好的利用使其丢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自然资源不断向东部输送造成的资源重大流失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资源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另外,县域经济中的很多企业项目效率低下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一二产业发展缓慢。内蒙古半农半牧区以农业与畜牧业生产为主,仍旧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最初时期,民营企业相对较少,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当地的第一产业农业及畜牧业作为当地人民及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压力较大,加之农牧业利润相对较低,进而又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地域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资金与人才的匮乏。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地方政府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加之当地自然环境较差、自然灾害较多,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向往在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即使当地的学生上完大学后也多数不愿回去导致当地人才也及其匮乏,这两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增长。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大多数农民及牧民与外界发达城市接触较少,导致其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这样的思想导致他们缺乏创新的心态与拼搏的精神,目光也相对比较短浅,比较安于现状,这也是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三、现代物流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现代物流虽然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企业作为交易产生的重要一方,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经济活动,比如,交通运输活动、货物仓储活动等都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物流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行业迎来了其前所未有的春天。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对于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是对于传统的商品流通方式或是对于人民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现代物流的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及促进作用。另外,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物流作为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有助于将区域经济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几乎涉及到全体产业的所有部门,并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偶有涉及,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他产业的运行成本,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的经济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最后,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出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往的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生产成本节约来提高企业效益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在通过企业物流资源的消耗成本来讲,仍有较大的降低空间,发展企业内部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成本。所以发展企业内部物流,加强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的总成本,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物流作为服务业,其经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客户的满意,而企业发展内部物流,不仅可以高效高速的为顾客提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更可以控制服务态度,获得顾客的满意,从而得到顾客对本企业的认可,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而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结束语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种植业、畜牧业及自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这样的天然优势使其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格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给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县域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关系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2).

[2]黄海丽.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4).

[3]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发展现状[J].区域经济,2015,(18).

[4]曹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3).

[5]付桂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5]姜欣阳.现代物流与浙江省县区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0,(5).

篇(4)

关键词:内蒙古 现代物流 县域经济 内在联系

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投资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我国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区域经济优势。而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现代物流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同样起着助推剂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内蒙古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益及经济实力。

1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1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投资地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依据内蒙古的区域优势,现已建成了以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及航空为主的多种交通方式,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经济不发达、铁路与公路在部分地区尚未开通、基础设施落后及交通不发达等种种原因,使得现代物流业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政府对于物流业相关政策制定不完善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从而限制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部分地区还没有开通铁路与公路导致交通不便利、有关交通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健全、对于物流产业的投入较少导致物流业设备落后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业的发展;最后,不合理不科学的物流产业结构及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都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落后。

1.2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政权为调控的主体即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是依据其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使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由于整个区域的资源状况不同、交通情况不同、区域环境不同、文化水平及人才数量等差异性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极大的差异性。另外,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恶劣、易出现自然灾害、环境较差及人民大多数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农牧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经济模式和其劳动人民的综合素质低、文化程度不高、就业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依存度

经济的发展作为推动现在物流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同样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综合性物流服务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给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的经济水平发展越高,其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就会越好,规模越大。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的经济中心是县城商品及加工品中心,县城的经济发展有其发展的相对优势,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物流业相关设施基本上比较齐全。但县城经济与周边乡镇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与不对称性,正是这种非对称结构将其他的区域极化成为商品的流通整体,从而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并随着县域经济的向外扩大化发展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都使其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不断提高,县域经济规模的不断加大使现代物流业的内涵与空间不断得到丰富,使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系统不断扩大化并向县域经济的外延扩展,进而加快了现代物流业的一体化进程。随着县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对于物流、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而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当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的生活收入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时,人们对于物流业的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物流的需求是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而引发的,县域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会加大地区人们对外界商品的需求及对于本地商品的外输,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市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高度决定了商品市场规模的大小,而商品市场规模的大小又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规模及发展水平,所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2.2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积人流、商流及物流等各种生产要素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缺乏都会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以生产环节的中断。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行成本,改变了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现代物流业是有相互联系的许多节点及网络体系构成,提高了物流业的运作速度及运作效率,为企业节约的资源使用的成本。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减少相关交易费用上有很大的进步。现代物流可以使物流企业与商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商家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现代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还优化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挥了区域产业的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向科学话、合理化的、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

现代物流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由于地理位置及环境气候等种种因素,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其主要生产模式,其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其工业化水平发展进程较慢,程度较低,尽管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资源较为丰富,但受到深加工技术的负面影响,使资源变为消费品的能力较低;其次,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相关产业结构升级较为缓慢,民营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加之人才与资金的匮乏、当地人民思想观念成就等种种原因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及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发达城市物流发展的相关经验,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从简单逐渐向复杂发展,从阶段服务逐渐到全过程服务发展。

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缓慢发展的混合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都还达不到发达城市的水平,导致对于物流的需求比较分散,对社会性的物流企业有一定需求, 但是数量有限, 要求也很简单。所以发展当地物流业必须与当地经济相适应,同时,为促进物流业随经济发展水平更好的发展,必须着重思考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业的改善,将现代物流思维运用到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以县城经济为中心,来带动周边乡镇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加快内蒙古西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并注重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根据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地理特性,发展畜牧业及相关副产品的发展,并推进这些方面的产业化,进而还会再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所以物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4 结束语

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但同时物流产业作为当地发展的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对当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大规模、数量及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地区的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2):157-158

[2]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发展现状[J].区域经济,2015(18):23-28

[3]付桂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76-81

[4]马 宁.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投资,2013(8):17

[5]张红波.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12):61-68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 经济发展 首都经济圈

京津冀区域靠近首都经济圈,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具有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基于实现首都经济圈发展的目的,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被提出。结合当前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只有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关键点,才能够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获得实质性进展,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规模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三大重要的经济板块。从表1可以看出,2013年京津冀地区与三大经济板块的经济规模比较情况。三大经济板块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12990亿元,占据了2013年全国生产总值的37.44%。其中,京津冀地区2013年生产总值为62172亿元,占据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9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345.35元。

相对于其他两个经济板块来看,京津冀地区水平最低。在京津冀内部,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2013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最高,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贡献率达到45%以上。但是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仅为38596元,相对于京津两地存在明显差距。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

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状态。其中第三产业占据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51.7%,相对于全国46.1%的比重要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日后的发展趋势与优势[1]。而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与第二产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格局,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为76.9%[2]。天津与河北的产业均为“二三一”,其中天津已经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相当,并且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而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更大,由于接收了京津两地的一些制造行业,因此河北省开始走上资源与加工融合的产业格局。

(三)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京津地区高铁运营极大的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形成了两地半小时经济圈[3]。同时,京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大致完成了京津冀地区三小时经济圈。2009年,京津冀地区三个省市签订了城乡规划框架协议,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已经全面进入道路现代化时代。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大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给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关键的支持。

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一)把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京津冀地区规划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实现战略发展的优化。长时间以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十分不平静,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地各自发展,开展非理性竞争,没有贡献资源。因此,当京津冀一体化经济能够得到落实,京津冀区域的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将会实现共赢[4];二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的信心。目前,国内经济增速相对缓慢,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虽然城镇化进程的脚步让人们对未来的发展所有信心,但是由于其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因此很难提升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然而一旦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可借鉴“长三角”等经济增长模式,使此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从而提升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三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北京在各个方面的压力。当前北京地区的资源过于集中,经济、文化、人才等都聚集在北京,房屋价格居高不下,基础医疗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而当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顺利实施,北京的经济、医疗、居住等方面将有趋势往周边地区辐射,将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的生存压力。

(二)发挥各地产业优势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竞争更加激烈,京津冀地区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只有在认清各地优势,明确各地分工,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够最为高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发挥京津冀经济圈的实力,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5]。北京地区拥有大量的人才与充足的资金,因此应该优先发展高技术的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等,将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辅助发展高质量服务业。例如,北京通州新城拥有十分完善的服务硬件设备以及文化产业设施,因此可以重点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建设文化创意园,打造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又如,北京顺义新城拥有首都机场连接国际航空的优势,其可以大力发展物流、商务、国际会展等产业;天津的工商业、制造业基础十分雄厚,其拥有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能够在航空领域、节能环保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等新兴产业中获得优势。同时,天津临海,拥有地理交通优势,可以发挥港口的便利深化口岸物流合作,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河北省应继续发展基础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与牧业,充分利用冀东地区充足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钢铁、纺织、服装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秦唐沧地区处于环渤海的核心地区,交通位置便利,因此应该积极拓展物流、化工等产业,利用本地优势发展水稻、葡萄等农产品。又如,保定地区可以凭借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旅游业、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于集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产业聚集与流动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支撑之一。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各个城市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途径的建设。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区高速铁路建设,重视京津冀机场建设,加快建立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干线。同时,还要重视基础设施软件的互联。京津冀地区可以参考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板块,使用“一卡通”制度。虽然目前,京津两地已经发行并且使用了“京津一卡通”,但是发行数量较少,使用并不十分普及。因此,政府应加快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软件建设,实现各个地区城市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行制度,让各个城市的群众流动更加便捷,实现京津冀区域的信息化连接。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之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凭借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以及市场主导的各项合作,而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角色应该注重对市场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来看,市场调节体制依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打破观念限制。当前京津冀三地之间存在着行政区域的划分,这是阻碍三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基层设施建设缺失,产业同构的本质问题。鉴于此,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淡化行政规划关系,坚持开放的原则,以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发展。京津冀应该各自明确自身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认清各自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实现产业、交通与城市一体化。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区域协定、多方协议等方式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二是为了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政府要构建统一的法律体系,强化三地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政府管理的统一化;三是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环境,消除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阻碍,以保障各项经济政策能够落实到位。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出台有利于京津冀地区产业优化的政策,推动非国有经济的进步,正确引导三地人才、资本、技术流通,设立相关部门负责各地之间产业关系协调发展,以全面建设京津冀产业优化的服务支持体系。

三、结束语

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京津冀地区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发展就应该从把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几个关键点入手,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云,张贵祥.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09 (3):63-67.

[2] 唐茂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15-20.

[3] 涂英柯,司林波,孟卫东.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 (26):136-138.

篇(6)

京津冀经济板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其拥有资源、地理位置、政治等各项优势,但是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没有充分发挥首都经济圈的实际效用。如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笔者主要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进行探析。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首都经济圈

京津冀区域靠近首都经济圈,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具有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基于实现首都经济圈发展的目的,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被提出。结合当前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只有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关键点,才能够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获得实质性进展,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规模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三大重要的经济板块。从表1可以看出,2013年京津冀地区与三大经济板块的经济规模比较情况。三大经济板块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12990亿元,占据了2013年全国生产总值的37.44%。其中,京津冀地区2013年生产总值为62172亿元,占据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9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345.35元。相对于其他两个经济板块来看,京津冀地区水平最低。在京津冀内部,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2013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最高,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贡献率达到45%以上。但是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仅为38596元,相对于京津两地存在明显差距。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状态。其中第三产业占据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51.7%,相对于全国46.1%的比重要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日后的发展趋势与优势[1]。而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与第二产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格局,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为76.9%[2]。天津与河北的产业均为“二三一”,其中天津已经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相当,并且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而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更大,由于接收了京津两地的一些制造行业,因此河北省开始走上资源与加工融合的产业格局。

(三)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京津地区高铁运营极大的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形成了两地半小时经济圈[3]。同时,京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大致完成了京津冀地区三小时经济圈。2009年,京津冀地区三个省市签订了城乡规划框架协议,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已经全面进入道路现代化时代。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大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给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关键的支持。

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一)把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地区规划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实现战略发展的优化。长时间以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十分不平静,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地各自发展,开展非理性竞争,没有贡献资源。因此,当京津冀一体化经济能够得到落实,京津冀区域的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将会实现共赢[4];二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的信心。目前,国内经济增速相对缓慢,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虽然城镇化进程的脚步让人们对未来的发展所有信心,但是由于其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因此很难提升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然而一旦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可借鉴“长三角”等经济增长模式,使此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从而提升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三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北京在各个方面的压力。当前北京地区的资源过于集中,经济、文化、人才等都聚集在北京,房屋价格居高不下,基础医疗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而当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顺利实施,北京的经济、医疗、居住等方面将有趋势往周边地区辐射,将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的生存压力。

(二)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竞争更加激烈,京津冀地区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只有在认清各地优势,明确各地分工,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够最为高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发挥京津冀经济圈的实力,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5]。北京地区拥有大量的人才与充足的资金,因此应该优先发展高技术的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等,将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辅助发展高质量服务业。例如,北京通州新城拥有十分完善的服务硬件设备以及文化产业设施,因此可以重点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建设文化创意园,打造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又如,北京顺义新城拥有首都机场连接国际航空的优势,其可以大力发展物流、商务、国际会展等产业;天津的工商业、制造业基础十分雄厚,其拥有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能够在航空领域、节能环保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等新兴产业中获得优势。同时,天津临海,拥有地理交通优势,可以发挥港口的便利深化口岸物流合作,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河北省应继续发展基础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与牧业,充分利用冀东地区充足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钢铁、纺织、服装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秦唐沧地区处于环渤海的核心地区,交通位置便利,因此应该积极拓展物流、化工等产业,利用本地优势发展水稻、葡萄等农产品。又如,保定地区可以凭借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旅游业、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于集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产业聚集与流动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支撑之一。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各个城市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途径的建设。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区高速铁路建设,重视京津冀机场建设,加快建立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干线。同时,还要重视基础设施软件的互联。京津冀地区可以参考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板块,使用“一卡通”制度。虽然目前,京津两地已经发行并且使用了“京津一卡通”,但是发行数量较少,使用并不十分普及。因此,政府应加快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软件建设,实现各个地区城市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行制度,让各个城市的群众流动更加便捷,实现京津冀区域的信息化连接。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之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凭借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以及市场主导的各项合作,而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角色应该注重对市场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来看,市场调节体制依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打破观念限制。当前京津冀三地之间存在着行政区域的划分,这是阻碍三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基层设施建设缺失,产业同构的本质问题。鉴于此,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淡化行政规划关系,坚持开放的原则,以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发展。京津冀应该各自明确自身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认清各自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实现产业、交通与城市一体化。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区域协定、多方协议等方式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二是为了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政府要构建统一的法律体系,强化三地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政府管理的统一化;三是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环境,消除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阻碍,以保障各项经济政策能够落实到位。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出台有利于京津冀地区产业优化的政策,推动非国有经济的进步,正确引导三地人才、资本、技术流通,设立相关部门负责各地之间产业关系协调发展,以全面建设京津冀产业优化的服务支持体系。

三、结束语

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京津冀地区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发展就应该从把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几个关键点入手,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张贵祥.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9(3):63-67.

[2]唐茂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15-20.

[3]涂英柯,司林波,孟卫东.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26):136-138.

[4]韩佳,徐长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日本区域经济开发对长三角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7(8):70-75.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结构 金融作用 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平稳的态势,但在产业结构变化上仍较为明显,而这些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受区域金融发展所影响。如区域经济结构可直接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角度进行划分,或者以投入结构着手,将区域经济结构内容界定在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要素等方面。无论哪种结构形式,金融对其带来的影响与作用都极为明显。因此,本文对区域经济结构中金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结构变化中金融的影响分析

在区域经济结构变化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多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方面着手,提出较多经济增长模式理论,如哈罗多―多马经济增长模式,其侧重于对投资变化下带来的收入变动问题进行研究,得出总需求与总供给二者的平衡需依托于投资刺激。再如新增长模式理论,其指出经济系统中的各方面因素将的决定经济增长率,其中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人员、技术以及资本方面。由这些理论可发现,区域经济增长都与金融问题如投资、资本存在极大关联。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区域中劳务增长情况与商品增长情况,且要求利用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判断。而对这种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以往国内外研究理论中,多侧重于合并制度与金融两个因素,未能将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事实上金融深化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入量增加、经济总量增加以及生产率的提高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以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带来的资本贡献为例,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本,而资本的获取主要需依托于金融渠道。若金融渠道不完善,便很可能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或者由此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例如,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发展中对以往以行政方式获取资金的形式完全利用经济方式进行替代,使社会储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这些金融渠道中,东部地区率先进行改革,能够对市场中较多机遇进行充分利用,由此使资本形成能力得以提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金融活动方面仍较为滞后,一旦因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而使金融体制受到影响,东部地区因资本形成能力较强,在抗冲击能力方面优势也较为明显,但中西部地区很可能面临更多的区域经济发展难题。

另外,从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所带来的劳动投入情况看。首先劳动力需求增加很大程度依托于投资的增长。事实上,劳动力本身作为生产要素,其需求量的大小往往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生产率、投资率等所决定。若资本生产率与投资率都较高,其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表明,由于沿海地区开放战略实施较早,包括资金、劳动力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都集聚于东部地区,尤其在劳动力方面,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逐步流入东部地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便在于东部地区整个金融市场较为完善,较多的金融资本被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然而西部地区因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相关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或劳动力等都较为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发展受阻。除此之外,金融深化也是产业技术结构完善的关键所在,如现代企业在发展中采取的融资方式,其作为金融深化的一种体现,可使融资后企业技术结构不断调整,这样当区域中企业整体技术优势较为明显时,便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正确认识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中金融深化的作用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金融体制也出现较多的变化,如经济运行货币化、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以及银行商业化改革等,都要求金融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 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中便需正确认识金融深化的作用。但现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问题仍较为突出,其容易使金融资源的分配问题逐渐加剧,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注重不断改革金融体制,确保各区域合作发展中金融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相关金融政策的调整

金融政策调整的目标在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在政策制定中,首先应从国有金融系统方面着手,可在利率管制与信贷政策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中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其次,应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优势。无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其经济环境中中小金融机构都处于关键性地位,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较多新的增长点,所以在完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过程中,应充分做好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工作,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做好金融投入的控制工作。尽管近年来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但为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还需考虑在第三产业方面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其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金融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要求正确认识金融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立足于现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正确认识金融深化的作用,并适时调整相关的金融政策,这样才可在经济发展中使金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石盛林.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