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3 16:22: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篇(1)

关键词:科学素养;前沿知识;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319-01

1 引言

众所周知:"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中学物理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是每个中学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开展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中学物理教师应加强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努力探索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此我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有效地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

2 理论依据

2.1 科学素养的涵义和内容。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所谓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质,是指个人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或基本要素,国内外学者由于文化、教育及宗教的背景不同,表述也不同. 我国大多学者提出大众科学素养应由四个方面组成: 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

可见,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要素。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2 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适当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需要。在中学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应该尝试将现代物理前沿知识较多地渗透到中学物理中去,建构一个开放的、多支点的物理知识体系,起到优化中学生物理知识结构的作用,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到物理学发展前沿的东西,提高大众科学素养,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2.3 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必要性。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首先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又是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起着突击的作用。

其次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同样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物理素质教育,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维、物理能力以及物理兴趣的培养等等。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时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生的初步探究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且在知识快捷更替和发展的今天让中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是十分必要的。

3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

3.1 探索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讲授现代物理前沿知识,不仅要求内容上使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中最先进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的特点,例如:讲人造卫星时,可以播放录像材料,让学生观看卫星发射、运行等过程,可以将抽象的物理前沿知识化为直观易懂又简单生动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关于人造卫星与宇宙飞船变轨问题,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利用视频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过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变轨问题有了深刻的感受,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开展中学物理科普讲座。

中学物理科普讲座是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开展纳米技术讲座等,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前景,纳米技术的应用等,特别是学生看到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将48个铁原子排列到铜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围栏,感到很神奇,学生从物理科普讲座中能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深入、具体,使知识面拓宽,使物理学习更丰富多彩。

3.3 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国家课标标准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物理学由于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理所当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中学物理教师更利用这一重要的活动加强对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由于现代物理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应具有系统全面的自然科学史知识。

篇(2)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之现状

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近年来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

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近年来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

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一些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二、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化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强调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的系统学习,强调知识的占有和积累,而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要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行为上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即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结合教育实践,试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能力、思维方式,乃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知、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精神等”。因此科学素养教育观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的人。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育目标,必须注重知识的选取以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构建科学知识框架时,我们要用未来的眼光分析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什么,摈弃“以过去的经验为现在人做准备”的做法,预测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知识,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现代化程度高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知识;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知识;具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知识;具有现代化程度高的新知识。

获得最多的知识不是老师以填鸭式“硬塞”给学生的一些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地死记或是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的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起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达到“知识的高丰度、结构化、方法化、现代化、综合化”等五项指标。这样建构知识,才会使学生具有学力,学生才会因习得了知识而变得“聪慧”、有灵气,并为创新、发展、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事业及认识科学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奠定基础。

2.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积极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分析、处理与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但我国青少年基本上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科学知识,并不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而这种学习方式正是造成学生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充分体验“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3.从生活走进化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将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意识。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就人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作出决策和评价,这是培养科学意识的最佳切入点。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教师优势和特长,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孙蔚萍.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教学策略.

[4]朱朝菊,彭蜀晋.化学新课程的科学素养观及培养策略.

篇(3)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当在达到中学语文学科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特点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地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 增强意识,充分认识科学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素养通常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所说的科学素养与自然科学所说的科学素养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所说的科学知识,主要是指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阅读知识以及文史常用知识等。至于文选中的科普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让学生读懂,但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语文学科应达到发展语言能力,提升写作水平,拓展思维能力等基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全面培养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行动能力。目前,中学生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了解较少,中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正处于逐步培养养成阶段。中学生对于伪科学及封建迷信的辨别能力不强,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理解了解程度较低,对于科学素养养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紧迫的意识,往往认为那是上大学以后才要考虑的事项。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科学素养知识,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能力,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志向安排上显得很盲目,出现了上大学后对所选择的学校、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出现许多厌学、改专业,甚至退学的情况。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有必要利用适当的时间、渠道与方式,渗透科学素养养成教育。

二 见缝插针,探索利用多渠道教育的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养成教育渗透的途径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综合施教;可以通过老师教学备课,有意识地筛选科学素养的教育信息,扩展科学技术知识阅读内容;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落实科技知识教学内容;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技术新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观,要把网络作为了解科学知识,获取科学信息的来源渠道等。

当前,由于中学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学生在校学习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阅读、写作、讨论、论坛、班级管理、社团组织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寻求科学真理,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及创造意识等。教师可配合教材设计,组织结合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让学生参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践、探索、质疑、创造。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勇于质疑批判、积极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 关注生态,全方位践行科学素养培养

语文课程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为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和谐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当代的中学生,因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多重因素,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及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必须要关注语文教学生态,让以人为本的生本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篇(4)

关键词: 中学生 生物科学素养 四个途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师无法像教知识那样将科学素养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将生物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将两方面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实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中学生来说,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于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把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于生物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诚实、合作、创新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生物群落”后,让学生走出课堂,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生物现象的本质。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上各人不同的探究角度和探究方法,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学习热情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渗透生物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与物理、化学、资源、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生物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生物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基因工程时可,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用于环境监测的DNA探针、用于净化环境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等;学习细胞工程时,介绍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的应用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生物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关注、认识STS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技能对社会的影响。教学中的STS主要要求把注意力投向学生身边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上。例如“环境问题”、“朊病毒、疯牛病”、“转基因食品”、“克隆”等内容,都是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学知识。STS也包含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学生个人健康的关注,对家人、社区、社会的关注。例如,对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分析、环境污染等问题。STS还包含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关注,如职业选择、职业引导的教育等。例如,基因治疗可以解决很多疑难杂症,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不够,可以促使学生朝这个方面去努力。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5)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实验

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途径,也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中化学教材中知识涉及面广,没有太大的难度。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化学教学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和知识图示,最后获得化学知识建构。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试验技能,形成较强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谈谈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讨。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85项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该注重实验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注意实验的直观性和安全性,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且保证学生操作中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就是科学素养的标志和体现。教师要在一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学生探究、研究的习惯,在预设和假定中进行真理的验证,从而获得真实而正确的化学知识。

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

化学教学要启蒙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这种意识也属于科学素养的范畴。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就证明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实验的设计和成功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善于设计和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这样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将会得到形成和提高。比如学习氧气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氧气?学生设计很多的方法,其中包括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的方法。这是学生经过比较后形成的决定。有人提出用燃烧的木条和硫进行试验,后来经过分析,硫会产生有害气体,燃烧的木条不安全,最后决定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这样的讨论过程和实验过程,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在教学中一点一点培养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

篇(6)

关键词 科技馆 青少年 科学素质 培训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艰巨工程,也是关系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一个重大课题,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根本区别。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科技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养培训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社会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当前科技馆开展科学素养培训应从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人手,始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改进,进而为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1 转变传统观念,面向全体公众,全面提高公众素质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它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门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综合能力强,这绝非是培养单一的考试人才的“应试教育”才能满足的,对从事科学素养培训的人员来说,更要树立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观念去指导教学实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的社会需要科学家、艺术家,但也需要大量普通技术员,普通劳动者。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观,在我们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仅靠以培养少数人为目的的“精英教育”或“神童教育”是无法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只有推进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才能使13亿的人口包袱变成13亿人才的优势,也才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竞争中以足够的人才优势稳操胜券。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全面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相信布鲁姆先生讲的“95%以上的学生都是可以成才的”。在科学素养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个学生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对尖子生侧重点拨,鼓励超前自学,对中等生落实双基,对后进生关心鼓励、树立信心,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以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

2 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科技馆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育是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优化科学素养课堂教学,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要让有潜能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又要避免学生学习不适于他们水平的知识。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发现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规律,获得原理。其优点是有利于形成内部动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其缺点是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事事都要亲自去发现,况且有些知识不可能亲自去发现,同时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综合电教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等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去运动、去接触社会、去接触大自然、去扩大知识面,去发挥他们的特长。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增强参与意识;掌握学生思维活动规律,提倡质疑求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科学素养问题的能力,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会学”而非“学会”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3 结合科技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学生对各类的信息接收呈开放状态,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成年人相比,既不成熟,也不稳定。在课堂中的学习主要靠听和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单靠课堂是不够的。

科技馆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展品及现代化的教育设备,采取提示型、探究型、自主型的教育方式,强化青少年互动行为以及教育者和青少年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热情,促进青少年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首先,科学素养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素质培养。因此,科学素养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科学素养实验教学重点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在每一步骤,每一个环节上都严格要求学生,逐步训练学生自己观察问题,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科学实践,独立解决问题,加强科学素养。实践素质教学,要让学生多参与实验,如书中有些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通过科学素养实验来验证或试探某些科学素养结论,还可以鼓励学生改进教材中的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或设计进行实验。

篇(7)

>>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略谈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的方法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课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对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上机效率 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四种途径 探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利用中学生物园的生态资源 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浅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信息技术课上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 冯锐,李晓华.教学设计新发展: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荷兰开放大学Jeroen J.G.van Merrienboer教授访谈.中国电化教育,2009(2):1-4.

参考文献

[1] 钟振明.科学素养研究综述[J].教学与科研,2010.5:50-53.

[2] 魏冰.科学素养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刊):105-108.

[3]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4] 黄芳.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