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7:03: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承担着保障农牧民收入、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的粮食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大责任。但是,内蒙古农牧户缺乏对现代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科技创新推广机制滞后,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不利于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基于此,我公司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依托现代化、科学化的技术,改善了传统农牧业的缺点,坚持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原则,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着力帮助提升农牧民收入。
2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承担着保障农牧民收入,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的粮食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大责任。内蒙古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有诸多问题值得关注,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缓解。
2.1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
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06年――2013年内蒙古农牧业的年增长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同自治区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第一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稳健增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平稳运行。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内蒙古初步建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列,牛奶、羊绒等部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保持国内领先。
2. 2内蒙古农牧业存在问题
农牧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尚不能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需求,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科技贡献率不高。目前,我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基本实现农牧业机械化阶段,但属于低层次、简单机械化阶段,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牧区畜牧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只有一些打草、捆草等简单机械。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科技基础的不同,全区各地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根据有关资料,呼伦贝尔市的农机化综合水平已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达到70%以上,而呼和浩特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还在初级阶段,仅38.6%。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服务体系发育不全,服务能力较低。首先,农机生产企业一般把维修站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县乡两级维修站很少,农牧民为修理农机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财力。其次,农机具品牌和配件品种多,更新换代速度快,而现有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最后,农牧户家庭经营、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不利于耕地资源的整合利用、草牧场连片经营,那些已经习惯于个体、家庭经营的牧民大多担心合作带来的潜在或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利于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
3基于内蒙古发展背景的设施农牧业产品初探
3.1施农牧业发展策略
1、提高对设施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牧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牧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牧业。要正确认识设施农牧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牧业对从事设施农牧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要设立发展设施农牧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牧民的资金投入问题。对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西部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牧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设施农畜牧业。
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牧业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力。要引导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场地位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共同利益集体,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康运行。
6、加强技术创新研究
要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加大科研开发力度,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特别是加强基质栽培、节水滴灌、营养液配置及管理、生物防治、环境、计算机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和研究;重视协作攻关,积极开展配套技术开发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和技术,形成集成优势,促进设施农业的技术。
3.2设施农牧业产品模式初探
本产品是铰接链式三角形模块相拼接的凸圆形、多功能镶嵌式、一体化的设施农业建筑,主要分为农业与畜牧业两大部分,运用高科技进行牛、羊、鸡等多种养殖以及各类植物和有机农作物的种植,改粗放型传统农畜牧业为高度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经济型的设施农畜牧业也是我国农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中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高效型产业。本产品最大单体设施面积达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点,体现了集约化、产业化、模块化等理念。
公司产品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分为家庭型、集体型以及企业型,规模可大可小,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另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设施农业的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公司产品价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进设施农业协调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本产品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结构现代化、模块化,易拆卸,易拼装,不损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风光互补的自然能源方式,独自供电供热,其风电达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顶部,同时可以起到遮阳调节作用;
第三,采用养殖的粪便沼气发酵处理,沼气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气,发酵粪便可直接还田;
第四,考虑到地区太阳直射角1.7,采用逐步退台,可保持光照,同时顶部采用集约化喷灌,起到了顶部与支撑作用;
第五,产品结构轻型稳定,造价低,通风自如,整体具有合理力性结构,空间大且适于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种养殖,顶部用PE薄片安装,具有透光性好,不易破碎,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3.3产品简介
本产品是铰接链式三角形模块相拼接的凸圆形、多功能镶嵌式、一体化的设施农业建筑,运用高科技进行牛、羊、鸡等多种养殖以及各类植物和有机农作物的种植,最大单体设施面积达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点,体现了集约化、产业化、模块化等理念。
3.4产品分类
公司产品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分为家庭型、集体型以及企业型,规模可大可小,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另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设施农业的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公司产品价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进设施农业协调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5产品优势
本产品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结构现代化、模块化,易拆卸,易拼装,不损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风光互补的自然能源方式,独自供电供热,其风电达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顶部,同时可以起到遮阳调节作用;
第三,采用养殖的粪便沼气发酵处理,沼气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气,发酵粪便可直接还田;
关键词:物流业;土地供应;现代化;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13th five-year the first year of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ms are excellent,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social foundation design have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bu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 of all kinds of production factors have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base in our region relatively backward, with the faultines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but also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in the“five years”i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 b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industry, whether it can be the key to the to get a better development effect.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land supply; modernization; Inner Mongolia
就发展状况而言,内蒙古的物流行业整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过去的物流概念只单纯的包括运输及仓储等初级环节。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而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多在我国南部。虽然我国近年来物流行业得到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我国北部地区,物流行业发展更为落后,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1 物流业发展现状
1.1 内蒙古物流采购的发展现状
目前内蒙古许多企业,物流采购已经成为企业的发展短板,部分企业虽然拥有知名品牌、能够生产出优质产品,但是却没有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而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物流采购流程不尽合理,采购的机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在物流采购环节过高的成本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利润率的低下。
(1)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物资采购的价格与所需数量总是不断变化的。从事采购人员是企业的采购工作的首要执行人,所以采购人员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采购环节的效率与质量的高低,甚至影响到企业整体效益的高低。
(2)采购的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采购环节没有较为完善的评估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上,无法约束其员工的采购行为,致使企业的物流采购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提高。
(3)供应商的不稳定性。就目前的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大多数的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在物资短缺时供应商条件都较为苛刻,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当物资过剩时供应商们又会争相降低供货条件和价格,推销库存产品。
1.2 内蒙古物流仓储的发展现状
商品流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物流的仓储环节,它是整个物流系统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子系统,其好坏关系着整个物流系统能否按时的完成既定目标、能否为顾客提供一个舒适且优质而又满意的服务。
(1)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仓库构成比例不科学,很多企业的仓储已经过时老化,而物流企业多因缺少更新设备的资金未对其仓储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2)仓库管理水平较低。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未从思想上意识到仓储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思想停留在过去的库房管理层面,认为仓储不需要技术与知识的积淀,因而忽视了仓储的管理建设,导致仓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从而影响到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3)缺少统一且专业的标准。现有的仓储设备因没有具体规定而又缺乏专业的技术规划导致多存在技术性问题,例如:园区内整体的功能划分不合理,道路规划不科学,仓库间距不合理,消防安全不到位等。
(4)仓储企业注册门槛较低。企业在注册仓储企业时门槛过低,仓储企业的硬件设施条件不到位,注册资金不到位,易导致仓储管理出现问题,当出现问题时理赔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到整体仓储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2 内蒙古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社会与经济经历多年的变迁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物流业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规模不断扩大的较好发展现状,但是较之我国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来讲,内蒙古物流产业整体水平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且由于早期粗放式的建设一些问题逐渐地显露出来。
2.1 物流行业缺乏现代化的高效物流体系
由于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并受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目前内蒙古与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物流业都实行块条分割的管理制度,即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割为铁路、民航、海关、交通、商贸等部门,各地区与部门的管理自成体系,@样的管理制度缺少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的协调和管理,造成了地区与部门之间的管理重叠、权责分配不清,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无法形成协调有效的现代化的物流业管理体系。
2.2 物流产业的粗放式经营
内蒙古的物流业快速发展壮大,但较之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的物流业而言存在着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产业经营上存在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的问题,致使行业的效益与产品的质量不高,从而直接造成行业发展的效率低下。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其本国GDP总体比重的10%左右,我国物流成本占全国GDP总体比重的20%左右,而内蒙古2015年相关统计显示物流成本占全区GDP的30%左右。充分说明了发达国家物流业在各方面远远领先我国的物流产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内蒙古作为物流运输需求量极大的地区之一,存在问题不少,发展潜力巨大。
2.3 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的物流行业受限于特殊地理条件与发展状况,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区域性的阶梯状的发展模式,西北部欠发达地区与东南部较为发达地区的差异很大,旗县、嘎查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体现的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城市与农村存在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状态,农牧业与农资物流滞后于城镇商业物流,技术落后,设备不完善,成规模的专业农牧业物流几近空白,造成了农牧产品在物流方面的效率的低下,城市与旗县、嘎查村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鸿沟”现象,大型物流基地、物流基础设施和较为成熟的物流企业多在较为发达的城市。
3 在新的土地供应政策下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1 优化物流行业区域布局
科学地依据市场的供需关系、区域的环境资源、地区规划、区域内行业布局、交通环境、商品流向、整体产业规划等多重因素,按照“十三五”规划,将现有九大物流区划分为东西部两个大区,再其基础上建设十大物流通道,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西部物流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这一区域带内的城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较高的物流关联度,在商业贸易上有较为发达的流通业,其地区有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该地区有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呼和浩特、包头,可以充分利用其节点城市的效益,将重点放在呼包鄂三个地区,围绕他们发展黄河流域与主要交通干线的物流产业带,同时加强物流产业的聚集,利用自身的地理及资源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京津冀的合作,建立起连接西北与华北地区的物流大通道,将内蒙古打造成中国与欧亚大陆物流通道上重要的物流中转站。
东部物流区域包括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这一区域有着人口相对集中,交通道路接近完善,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特点。这一区域内要好好利用锡林浩特、赤峰、乌兰浩特、海拉尔以及通辽等中心城市的效益,将发展中心放在该地区的煤炭资源、金属资源与农畜产业上,在传统开采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煤化工与有色金属的冶炼加工业,同时关注该地区的农牧业可持续高效益发展,加强农畜产品绿色加工基地的建设。另外继续建设蒙俄口岸及出海通道,优化与外蒙、俄罗斯的国际运输航线,加强与华北、东北经济区协作,争取将内蒙古打造成连接华北、东北工业经济区,联通蒙古、俄罗斯的重要物流基地。
3.2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围绕内蒙古的城镇化建设、农牧区改造建设、现代化农牧业改造与新兴工业化改造,积极发挥内蒙古的地理条件优势与口岸优势,构建城乡、农牧业、工业和国际四个板块完整物流体系。
(1)工业物流体系建设
围绕中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推进物流业与工业的融合,同时将眼光放在专业物流的建设上,争取建设出可以支撑工业化发展的完整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煤炭物流。围绕构建煤炭基地的步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展,并同时推进鼓励企业通过联合与兼并的形式组建出一批具有竞争性的大型物流公司专业从事煤炭业物流,引导煤炭物流向专业化物流方向转型。围绕打造国家新型化工基的步伐,大力发展化工物流,吸引国内外成熟的化工物流企业并与之合作,积极开发应用管道物流技术,引导化工物流向专业化物流方向转型。加快发展冶金建材物流,同时推动建筑业、冶炼业等生产上下环节对物流需求较大的企业实行标准化加工、配送,使物流的附加价值得到提高。
(2)农牧业物流体系建设
在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农牧业科学化建设满足农牧业物流需求的基础物流设施,完善农牧业的生产资料配送环节,在农牧业生产资料的仓储与运输体系的建设上,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农牧区建设出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资料仓储配送基地,争取打造出农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畜产品销售的双向物流通道。大力发展畜牧与农作物物流和冷链物流。加强农牧业产品仓储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呼伦贝尔、鄂尔多斯、乌兰浩特为代表的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 规模养殖;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措施;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59-01
规模养殖是传统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它可以集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先进的生产工艺于一体,是转变畜牧业向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促使畜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1-2]。近年来,大通县为进一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提高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设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该文结合大通县实际,对该县规模养殖现状及发展思路进行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1 大通县规模养殖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62家(生猪养殖基地24家,肉牛养殖基地18家,奶牛养殖基地5家,肉羊养殖基地5家,蛋鸡养殖基地6家,特种养殖基地4家)。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存栏生猪4.37万头,奶牛0.11万头,肉牛0.48万头,肉羊0.4万只,蛋鸡13.4万只。年出栏生猪11.4万头,年育肥出栏肉牛1.24万头,年出栏肉羊0.15万只,年产鲜奶0.22万t,年产鲜蛋2 144 t。已有47家规模养殖场通过省级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认定,3家规模养殖场通过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定[3]。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养殖规模小,管理水平差
虽然大通县有62家规模养殖场,但养殖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畜禽存栏数量少,畜产品质量差,产出率低,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养殖企业负责人大多由其他行业转型而来,专业水平有限,对现代农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养殖企业管理混乱,养殖档案不健全、不规范[4]。部分养殖企业起步低,生产设备简陋,装备档次低,设施不完善,市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大通县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
2.2 规模养殖用地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基本农田不允许建设养殖场,养殖用地也未纳入土地规划中,加上规模养殖场的选址条件比较严格,致使来大通县投资的养殖企业因土地问题而另选他处。随着现代农牧业的逐步发展,今后符合建设养殖基地条件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少,养殖用地已成为加快大通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瓶颈。
2.3 畜群结构不合理
随着社会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农村分散家庭养殖的越来越少,导致农村基础母畜群数量急剧减少。同时,规模养殖企业不重视基础母畜调整,群内基础母畜及后备母畜比例不合理,生产母畜比重较低,畜源问题成为今后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4 饲草产业发展缓慢
随着大通县规模养殖基地的不断发展和青绿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该县大部分规模养殖企业因粗饲料缺乏,必须到外州县去购买秸秆、玉米芯、酒糟等进行补充,饲草料的种植、加工产业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导致大通县青绿饲料满足不了养殖场的需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饲草料短缺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3 今后的发展措施
3.1 牲畜暖棚建设
为进一步改善大通县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2013年该县积极争取市级畜棚550栋,将有限的补助资金安排给上规模、上档次、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养殖基地,确保规模养殖基地建成一个、投产一个,尽早发挥项目建设效益。
3.2 养殖基地建设
2013年,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土地审批、环境评估、自有资金以及可行性报告等方面严格要求,从建设初期就提高养殖基地的建设标准,计划在大通县长宁、逊让等乡镇努力建设一批用现代管理理念、先进技术装备的新型养殖基地,争取建设一个、投产一个,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基础。
3.3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截至目前,大通县共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基地62处,其中通过省级畜禽规模化认定的有47处,通过国家标准化示范场认定的仅有3处,占所有基地的比例不到4%。2013年,严格按照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继续采取技术人员承包养殖基地的方式,从养殖基地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改善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对未达标的规模养殖按照标准化示范场验收标准进行逐项整改,逐步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示范场的要求。
3.4 强化畜牧科技服务
一是加强畜牧科技队伍建设,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依托,充分调动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争取派2~3名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用科技知识武装队伍,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联合社会发展局、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定期不定期地搞好科技培训推广,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基地为主体,力争在全县(下转范围内培训养殖人员10 000人次;三是做好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做到依“标”生产,依“标”加工,确保畜禽产品符合现代市场要求。
3.5 加快草产业发展进程
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发展等方式,吸引省内外资金,建设一批草产业企业,发展饲草料种植基地、制种基地及加工基地。并积极鼓励和引导规模养殖场在大通县的脑山地区种植饲草料。建议对种植饲草的按照种植面积进行资金补助,既可满足该县养殖场的饲草需求,又有利于解决饲草料不足的现状。
3.6 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吸收专业技术人才[5]。继续加大畜牧技术人员在职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大通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建成有亮点、上档次,利用高科技和现代化设备饲养生产加工的现代化绿色养殖生产基地。
4 参考文献
[1] 储飞鹏.岳西县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23,325.
[2] 冯强,李爱萍.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定西县规模养殖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畜牧杂志,2003(6):40-41.
[3] 马占海.大通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154-155.
一、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规模总量不断壮大,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比上年增加70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5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利润210.7亿元,同比增长7.9%;实际上交税金81.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461家,10亿元以上企业有33家,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14.8亿元和1350.5亿元,分别占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83.3%和44.8%,支撑带动作用比较突出。
通过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全区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4.8%,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从2002年的9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49.6亿元,增长了9倍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2012年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全区农牧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39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4.5%。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驰名品牌创建有新突破,骨干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2012年,新增了“汉森”、“奥淳及图”、“绿色心情”(蒙牛)、“蒙都”、“响沙及图”、“谷道粮原”6个中国驰名商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了45件,其中行政认定34件。
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自治区100家非煤炭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就有27家。
(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3.8亿元,比上年增长9.0%;粮食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特色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0%;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4亿元,比上年下降8.0%;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8%。
(四)产业集群区域化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等10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乳产业形成呼和浩特市、包头、呼伦贝尔市三大优势集群;玉米产业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和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鄂尔多斯的沙地资源(沙棘、柠条、甘草等),乌海市的葡萄,呼伦贝尔市的林下产品(黑木耳、蓝莓等)等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牛羊肉、玉米、油料等加工业表现明显,规模小、品牌杂、效益低、无序竞争等现象突出。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多数企业依然延续单纯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产加销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脱节。
四是融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资金缺乏的问题,融资渠道窄、门槛高、额度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是原料基地不稳。尽管自治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还相对滞后,部分原料阶段性供求趋紧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
一是加强了对六大主导产业的监测分析。及时监测预警信息,提出调控应对措施,以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产加销有序衔接,引导六大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了产业调研。2011年,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开展了肉羊、马铃薯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在调研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12年,农牧业厅就贯彻落实自治区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找准肉羊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制定出台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派员赴锡林郭勒等6个盟市12个旗县区进行了肉羊产业专题调研,采取考察企业、专业合作社,走访养殖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肉羊屠宰加工、市场流通及生产成本、利润等产业环节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提升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形成了肉羊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并研究提出了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初步工作方案。
三是开展了羊绒贴息收储工作。全面总结了近两年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情况,就继续执行羊绒收储开展了调研论证工作,提出的请示报告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制定了第二轮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方案,年底前就羊绒收储工作,对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羊绒主产区重点羊绒企业进行核查公检。
(二)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项目前期调研摸底工作,组织主产区盟市、旗县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举办的补助项目培训班。研究制定了2012年内蒙古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并召开了补助项目启动暨培训会议,部署启动了2012年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与项目旗县签订了责任书,并对项目实施盟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旗县分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利用国家财政奖补资金,全区奖补新建马铃薯储窖2894个,其中10吨储藏窖93个,20吨储藏窖815个,60吨储藏窖1986个;农户新建储藏窖2290个,合作社新建储藏窖604个。通过实施项目直接新增储藏能力10多万吨。项目直接受惠农户1593户,受惠合作社135户。通过奖补建设储窖,实现马铃薯错季销售,大幅度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按照贮藏后错季销售马铃薯价格每斤上涨0.2元计算,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
(三)积极支持、推进马铃薯产业协会工作
召开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经会员大会选举并经有关部门批准,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理事单位。指导马铃薯协会开展马铃薯期货合约上市有关工作。
(四)积极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贯彻意见
认真学习研究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深入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各部门、基层、龙头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目前,此稿已进入政府审议程序,可望尽快出台。
(五)开展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和培训考察工作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工作,并向农业部产业办上报了监测结果。监测的29家龙头企业中,2家企业监测不合格,为此向农业部递补2家企业和1家预备企业。10月份组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代表赴、四川进行了培训和考察。
(六)研究制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
研究提出了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初稿,争取早日制定出台正式文件,指导、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稳步发展。
(七)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
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通过农牧业厅与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的共同努力,与各金融机构达成贷款意向的龙头企业有39户,贷款金额总计17亿元。
(八)积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洽谈展销会
9月份,组织各盟市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一、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原因,我国历来对于藏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都则重于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因而,建国以来甚至是到2000年前后,藏区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导形式,工业很少。所以,到目前为至,农牧业在四州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但是农业人口的比重仍然高达80%以上。
受自然条件和人口素质的制约,四州仍然延续传统农牧业的生产和耕作方式,效率十分低下,30%左右的农产品商品率中也是以出售原料为主,加工转化率低,经济发展缓慢滞后,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以人均GDP为例,2005年各州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其中,阿坝州人均GDP8839元,比全国少5201元,占全国的63%:迪庆州人均GDP7994元,比全国少6046元,占全国的57%;甘孜州人均GDP5468元,比全国少8572元,占全国的39%,甘南州人均GDP3868元,比全国少10172元,仅占全国的28%。
因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0年以来四州的经济发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西部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双重启动下,四州的地方经济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具有民族特色的加工工业、旅游业快速发展,促使其经济逐渐走上合理化、健康化的轨道。
二、经济结构特点
1.区位商分析方法。区位商也称为区域规模优势指数或区域专门化率,是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常用指标,表示该地区某一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背景区域该部门产值在背景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表达式为LQij=Lij/∑Lij与∑Lij/∑∑Lij之商,其中・i表示第1个地区(1=1,2・n),j表示第j个行业(j=1,2…m),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当LQij>1时,意味着{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区需求而有余,可对外提品;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区需求;当LQij
2.三次产业的基本结构关系。利用区位商公式,计算可得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迪庆四州三次产业区位商分别为:
1.76、0.70、1.12,1.56、0.86、1.05,2.52、0.44、1.19,1.52、0.76、1.1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商均大于1,说明第一、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有剩余,可以支持全国调剂或出口国外。第二产业区位商均小于1,说明第二产业产品不足,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为相对弱势产业。由此可知,四州目前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传统农业和以资源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占据经济发展的重点,而工业发展落后,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农业经济发展分析。仍利用区位商公式,计算可得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迪庆四州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区位商分别为:
0.601、1.253、1.918、0.004,0.586、2.847、1.584、0.005,0.789、0.541、1.649、0.003,0.633、1.751、1.301、0.009。结果表明,林业、牧业区位商均大于1,表明林、牧业产品除保证自我需求外,还有较大剩余,这和其草原、林地资源优势状况相匹配,林、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经济主要靠牧、林业产品的支撑。种植业区位商都小于1,说明粮食生产水平较低,还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因四州地处内陆,海洋和湖泊很少,并且藏族特殊的饮食习惯,渔业产品很少,导致渔业区位商很低。从以上结果还可以看出,四州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区位商与同类型土地的人均面积呈正相关,可见林业和牧业规模优势的产生直接以资源数量为基础,农业发展还停留生态资源主导发展阶段。
4.第三产业发展分析。从目前发达国家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以美国2005年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78.6%,而同期四州第三产业比重在30%~45%之间,下面以甘南州为例,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经济发展滞后,甘南州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0-2005年以来区位商变化显示了甘南州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的动态发展路径:2000年以来,甘南州卫生、教育区位商最大值分别达到3.51、2.77,说明了此期间对人口质量、素质的提高已经引起重视,卫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旅游业区位商从0.73增长到1.9,反映了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很快,此外,交通运输、地质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在逐渐改善;但以金融、房地产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很滞后,区位商平均值仅为0.53,并且科研水平仍很低,严重制约甘南州现代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5.工业经济发展分析。上世纪60-70年代,四州先后经历了国家工业化布局时向西部迁移的“三线建设”,依靠国家力量的推动,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工业化由此起步,经过40年的发展,四州工业化水平仍很低,主要依赖于矿产等初级资源产品,未能起到对经济有效推动作用。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勘察程度低,开采手段粗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范剑勇(2003)通过将区域差距分解为各地区结构转型速度的差异,证明改革以来区域差距持续扩大是由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所致。由区位商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保证四州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近年来,利用丰富水资源,水电业发展迅速,2D05年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的人均发电量分别是2000年的4.86、2.08、2.04倍,大力支持了国
家的“西电东输”工程。
三、综合评价和战略建议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经济增长过程可分为,生产要素推动发展阶段――投资推动发展阶段――创新推动发展阶段――财富推动发展阶段。由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常年以来,生产要素是四州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经济开始从生产要素推动过渡到投资推动,2005年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迪庆四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000年的4.26倍、4.42倍、4.43倍、2.51倍,增长速度很快,并且其中约90%都用于基本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以上分析可知,工业为四州弱势产业,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此规律在藏区也不例外,所以选择区域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促进四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辽阔的森林、草地是长江、黄河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的天然屏障,在维系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培育和发展藏区现代特色工业经济,不仅关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不能选择常规工业的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分析,农牧业迄今仍是四州最具基础性、影响最深广的产业,所以四州的独特工业化道路应着重于现代工业技术对农牧业的技术改造,具体表现为利用现代化工业技术,实现与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效链接,促进农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实现其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三产业是四州的相对优势产业,第二产业是相对弱势产业,因此,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是实现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而特殊的生态条件、经济现状决定了其工业化必须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实现农业、第三产业的整合,实现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战略和对策建议。
一是要实施产业结构整合战略。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水力发电、藏药、生态旅游业,其中,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牧业逐步向“高效、生态、特色、观光”型农牧业转化,第二产业着力发展水电、农牧产品、藏药加工、旅游商品制造,三次产业互相促进,重点实现工业现代化,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引进现代工业科技,实现农牧业、服务业等第一、第三产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增加,以深化农业、旅游的发展深度和层次,而不是单单表现为四州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的增大。
二是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四州经济滞后相当程度上受人口素质的制约,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要着力抓好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以开发四州潜在人力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现有人力资源水平,还要创造优惠政策、待遇条件,吸引外地人才。
近几年,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刺激下,我区农村牧区经济逐渐复苏,效益不断提高,农村牧区经济迎来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目前财政支出在制度安排上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支农支牧项目管理部门庞杂、投资越位和缺位并存,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财政与金融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合等正在制约着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一、财政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支农支牧投资越位和缺位并存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虽然不断扩大支农支牧资金投入,但财政支出在制度安排上向城市倾斜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支农支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农村牧区公共产品提供严重不足,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严重滞后。特别是由于没有建立起责、权、利相匹配的财政支农支牧激励和约束机制,各涉农部门之间争项目、争资金或相互推诿等现象程度不同存在:由于支农支牧项目涉及的部门众多,部分项目又交叉管理,因此,同一类项目存在着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考察论证,既拉长了建设周期,又加大了管理难度;资金链条长,多个环节审批,既影响了资金的及时到位,又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
二、金融主体数量减少,金融服务功能定位缺失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和经营战略定位向城市转移,其在农村牧区的营业网点锐减。据统计,全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旗县以下(包括旗县)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从1995年到2005年底10年间分别减少2972个和21726名,减幅分别达到61.58%和46.97%。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和经营战略定位向城市转移,农村金融服务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大量的农村牧区资金被抽走。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邮政储蓄和旗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储蓄机构抽走农村牧区资金约达300亿元。农村牧区资金的“非农化”,导致了“城市吃肉,农村失血”,动摇了农村牧区发展的信贷根基。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充分的竞争,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农村金融市场的这种“单打独斗”状况,一方面导致了贷款利率走高,陡增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给农牧民增收造成了梗阻;另一方面,服务功能不断弱化,贷款手续繁杂、服务手段落后,农牧民很难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民间借贷活跃,潜在大量的信用、支付、道德风险。
三、财政与金融在支农支牧项目上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合,项目资金和信贷资金形不成合力
据调查,我区绝大多数支农支牧项目都由财政出资启动,但后续工程所需资金由于得不到信贷支持,致使项目无法做大甚至失败。有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政绩,所上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经不起金融部门的信贷审查,从而难以得到信贷支持;有些地方政府信誉不佳,新官不理旧账,银行对其敬而远之;如有些项目银行贷款到位后,财政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致使项目失败,银行资金无法收回等等。
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众所周知,农牧业资金周期长,难以达到产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目的。所以,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入手,合理配置现有资金资源,满足现阶段农村牧区不同层次、不同客户群体对财政、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有效筹集和使用支农支牧资金的管理机制
为解决当前支农支牧资金投入少、来源不稳的状况,政府要建立一个有效筹集和使用支农支牧资金的管理机制,要在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支农支牧项目效益的持久性等方面通盘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支农支牧资金增长计划。要明确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支牧责任和支出范围。积极探索和建立财政预算外资金、农牧业发展基金、政府产业项目运营投资公司与市场化投融资方式,拓宽政府农牧业投融资渠道,最终形成政府投资引导,多元主体投入,多种资金互补,资金有效运行的农牧业投入保障体系。
要积极改革支农支牧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此同时,要指定专门机构监督支农支牧资金管理及使用。
二、要着力构建切合农村牧区实际的农村金融体系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在农村金融的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上,应摈弃“摸着石头过河”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迅速构建一个比较切合农村牧区实际,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供给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将资金安全、高效地投入到农村牧区经济建设中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农村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有效措施。
国家应适时调整农村金融政策,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产业结构,调整商业性金融功能。一是要拓宽政策性金融功能。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改变其服务品种单一的现状,扩大其服务“三农”的范围,将其业务领域扩展到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涉及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二是要壮大合作金融实力。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作用,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身实力,改进支农支牧服务方式和方法,提高其服务水平。要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领域,使其服务品种和规模更加符合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满足农牧民、农牧业及农牧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要。三是要完善农业保险功能,建立起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的农牧业保险体系。四是要继续加大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步伐,采取得力措施斩断其从农村牧区大量吸收资金的渠道。五是要加大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开辟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牧区的渠道。六是要积极探索民间金融融资模式。正视民间金融的“草根诉求”,在法制的框架下推动农村牧区民间金融“阳光化”,建立民间贷款组织,采取登记备案的形式,自律管理的方式将民间金融规范起来,赋予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空间,把民间金融融入整个农村金融的供求均衡系统之中。
三、调整金融资源在城乡的分配格局
引导资金向农村牧区的有效流动,应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一是把握统一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金融的结合点,增强“窗口”指导的针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改变货币的流向。中央银行应在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改变货币的流向。二是取消歧视性的存款政策,堵住农村资金分流的渠道,增强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村资金的能力。应取消有关部门限制下属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户的相关规定,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三是建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牧业信贷投入的激励机制。
四、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工程
农牧业投资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比较利益低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金融风险监测控制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探索建立农村牧区征信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完善客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监测,尽快建立农牧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三是减负让利,减免农村金融机构税费,降低资产处置和抵押贷款的费用,规范执法,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依法维护金融机构债权,打击逃废农村金融机构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一个必须扮演的角色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始终扮演着其它金融机构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一、更新思想观念,巩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
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市场定位确定在“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上。要在全行业组织开展“三农”再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从根本上解决对“三农”感情不到位、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的“三不到位”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关系农牧业、农村牧区、农牧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放宽信贷服务领域,不断适应建设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实现“三个转变”:由支持传统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农牧业转变;由支持农村牧区基础产业向支持消费及农村牧区社会各项事业转变;由支持一般农牧户向支持一般农牧户和农村牧区集体、个体工商户并重转变。
二、加大改革力度,谋求自身与社会协调发展
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所以,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始终将服务“三农”摆在首要位置,避免一味追求自身效益的提高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倾向。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考核管理办法,改变过去重自身经营指标考核而忽视社会效益指标考核的做法,建立起既重视自身经营发展又兼顾社会效益的工作机制,促使农村信用社在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下大力气不断加强和改进支农支牧服务水平,形成“一头挑两肩”的新型支农支牧服务格局,一头挑着农牧民,一头挑着市场,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缩小。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全力支持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支持好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以工哺农”的农村牧区发展格局。既要集中力量支持和鼓励农牧民自主发展,又要实事求是地支持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积累,为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3-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in Huzhu County
CAI Xiao-ying
(Huzhu County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in Qinghai Province,Huzhu Qinghai 810500)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Huzhu County was introduc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zhu County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put forward fro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providing scientific guarantee,improving application level,broadening research fiel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improving agricultural class,enhanc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current sit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Huzhu Qinghai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园区始建于2009年1月,同年11月被省农牧厅和省科技厅联合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2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
近年来,园区以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科研创新、推广引领、试验示范、培训带动、打造特色、休闲观光”六大功能,注重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研发为支撑,以工业化经营为理念,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园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截至2013年底,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实现产值24.1亿元,带动区内农户户均增收6 800元,人均增收1 173元。
目前,核心区水、电、路、气、通讯、科技广场、日光节能温室、智能连栋温室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区先后引进并扶持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青海汉尧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居易实业集团公司等27家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并相继建成运行杂交油菜制种、脱毒马铃薯组培、生物药用资源加工、生猪规模养殖、油菜籽加工、枸杞深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1-2]。
园区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相继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3 666.7 hm2。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巴扎、加定、哈拉直沟等乡镇建成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 000 hm2;以青海介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台子、塘川、丹麻、林川等乡镇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666.7 hm2;以青海霍普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林川、东和等乡镇建成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666.7 hm2;以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五峰、威远等乡镇建成优质蚕豆繁种基地333.3 hm2;以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在威远、塘川、台子、五峰、林川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以青海浩园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威远、塘川、南门峡等乡镇建成牛羊养殖基地。同时,园区积极创新发展思路,组建了农牧业产业化开发公司,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积极构建购销、经营、信息网络体系,通过融资、申报项目等方式,认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参与园区建设[3-5]。
2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加快新技术与新品种引进步伐,加大科研示范力度
积极引进国内外各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重点引进蔬菜、食用菌、花卉、果品等新品种,引进栽培、加工等新技术。
2.1.1 做好现代化种植示范。重点实施好8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现代化种植系统示范项目,开展特色蔬菜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和高原特色作物种植示范;继续做好5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特色种植,开展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种植示范;继续做好18 000 m2高标准日光温室现代种植,开展蔬菜、食用菌、苗木、果品种植示范。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2.1.2 做好现代化育苗示范。在智能连栋温室内建成3 000 m2的莓类工厂化育苗中心,开展年产370万株的树莓、蓝莓、穗梅等莓类新品种育苗;在智能连栋温室和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6 000 m2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开展年产1 000万株的特色蔬菜工厂化育苗;在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4 000 m2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区,开展年产200万株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及生产。
2.2 加快农牧业专家工作站高效运行,提供科研保障
在初步运行全省农业科技专家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推动专家工作站深入规范运行。在建成运行的科研中心内分类设立专家工作站,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受聘专家经常性深入园区,结合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疑、指导、培训等有效的科技服务;受聘专家通过与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协调,带项目、带资金在园区围绕自身研究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争取取得科研成果。同时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2.3 加快主导产业科研创新,提高应用水平
2.3.1 着力提高制繁种水平。在巩固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将特色制繁种作为互助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进一步做大和巩固制繁种基地,提高制繁种档次和水平。积极选育和引进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特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进一步扩大杂交油菜种植区域面积;积极开展马铃薯早熟高产菜用型、高淀粉加工型品种选育工作。
2.3.2 加大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创建农业高产示范田为带动,以优良作物品种为核心,大力实施沃土、植保、地膜、种子等工程,重点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油菜、马铃薯、蚕豆等高产创建示范田,引进小麦、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质品种,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推动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2.4 加快与高校院所合作进程,拓宽科研领域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青海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人才交流、科技培训、项目建设以及油菜、马铃薯、休闲农业、食用菌、八眉猪等领域开展合作。做好与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互助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青海大学互助农业科研创新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树莓种植研究领域进行合作,开展树莓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河北农业大学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域进行合作,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的创建与申报;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中藏药材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中藏药材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青海省农业科学院在蔬菜领域进行合作,开展甜椒及其他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建设种植示范棚和示范基地;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航天生物育种方面进行合作,开展太空甜辣椒、西红柿、茄子及葫芦等航天新品种的育种示范,建设航天生物育种示范基地。
2.5 加快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人员素质
会同省农牧办、科技厅、省妇联及县农业和科技、畜牧等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技明白人和乡村科技骨干的培训力度,举办省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县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加大对园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外地进行学习深造,组织园区干部职工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重视引智入园工作。邀请各地科研专家入园技术指导,聘请高校院所的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科技能手,弥补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2.6 加快企业科技项目落户,努力提高农产品档次
认真抓好入驻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大园区企业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互丰种子加工项目、汉尧菜籽油加工扩建项目、泰和源土猪养殖续建项目、中厚土猪肉加工续建项目、天普药业药材加工项目、居易枸杞加工项目等,督促企业装备先进生产流水线,鼓励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以制繁种、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互助”特色农畜产品品牌。
2.7 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7.1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这一主线,在塘川、台子、威远、东沟等乡镇建立特色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种植示范基地和八眉猪、獭兔、葱花土鸡等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注重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组合配套,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提高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
2.7.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探索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粮经结合的技术合作型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鼓励对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和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重点在台子、塘川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牲畜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在五峰、东山等乡镇发展青玉米、黑麦草、燕麦种植,牲畜养殖,有机肥综合利用循环模式,逐步形成以农补畜、以畜促农、循环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格局。
2.7.3 做好科技示范点示范推广。着力实施好9个种植示范点,通过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包括台子乡上台村有机循环农业示范点,台子乡下二村食用菌种植示范点,塘川镇高羌村特色叶菜种植示范点,塘川镇总寨村蔬菜观光采摘示范点,威远镇西上街村果品种植示范点,东沟乡尔开村药材种植示范点,林川乡贺尔村树莓种植示范点,塘川高羌村杂交油菜新品种高产创建示范点,加定镇扎隆口村苗木种植示范点。
2.7.4 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依托互丰、汉尧、霍普兰德、介实、谷丰、瑶池等园区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在示范区乡镇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以杨光、八眉猪场、浩园等畜牧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在塘川、台子、五峰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养殖基地村。
2.7.5 改善产业基地生产条件。积极争取和实施面向农牧业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等建设项目,开展示范区道路、灌溉、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成果试验推广提供保障。
3 参考文献
[1] 林岩,刘涛.农业示范区文化建设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51-254.
[2] 杨学军,王强,田义文.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9(1):119-121,124.
[3] 龙涛,彭忠益.园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