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课堂数学

高效课堂数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9 17:18: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效课堂数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效课堂数学

篇(1)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应有“足够”科学的教学容量和“适度”的教学节奏;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

一、将学生预习与授课教案相结合

本学期在上新课之前,我都会将要讲的内容提前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指导学生去预习并提醒学生要复习哪些相关的知识,同时会将有难度的问题分布简化了布置下去,同时在设计新课教案的时候就和课前预习相结合.比如在讲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就是如此布置的:1.复习圆的两要素.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画法、性质.3.如何确定给定圆的圆心.4.过一点、两点、三点分别可以画几个圆?圆心都在哪?5.作ABC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为O,则OA=OB=OC吗?于是本节课在新授的时候,进行得相当流畅,学生掌握得很好,而且课堂的容量比以前多了很多.我尝到了这种方式的“甜头”.

二、坚持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情境的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要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教学境地.

教学语言:教师上课语调应抑扬顿挫,犹如一曲动听的旋律,数学教师也应具备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学语言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应该是生动形象的.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直线就像黑板的边缘,向两边无限地延伸,穿过教室,越过高山,突破大气层,直冲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栏为平行四边形、车轮是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等等.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交流;课堂教学;高效;平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71-01

我们知道,在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各地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但直接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最近以发现式教学法、档案袋评估、表现性评估以及其他人本主义教学策略受到重视,主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逐步为部分老师接受,我认为:不管教师的哲学取向是什么,习惯和喜好是什么,要想成为一名专家型老师或一名优秀教师,使自己的课堂高效,教师就必须精通多种方法,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学情、以及课堂过程的不同呈现,选择调整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守着固化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灵活选择和根据教学实际改变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评价课堂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高效。因此,教师要精通各种教学方法并有意识的使用这种方法,不拘泥于一种或几种的教学法,笔者把这方法称之谓――平衡教学法。

一、实施平衡教学法,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必须学习和深刻理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原理,对这些原理有清醒的认识,有意识的教师做到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实践如何影响着学生有着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出教育决策,有效教学绝不是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理,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的有意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掌握必备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教学技能有助于教师从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教育――所必需的。

二、实施平衡教学法,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1、平衡教学法中的建构主义教学大量采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互相讨论问题,这样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发现学习就是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和原理来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独立思考从而发现规律。发现学习倡导者布鲁纳是这样论述的:“我们讲授某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理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发现学习有很多益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努力坚持探索,直至发现答案,学生还能掌握独立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因为他们必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

2、平衡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己任。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的创造性、而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笔者认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避免仓促采用某种方法,应该对问题进行反思、认真的思考或酝酿几种不同的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

(1)采用“头脑风暴法”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尽可能地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管这些方案有多么荒谬。只有在充分地考虑并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之后,才能筛选出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案。头脑风暴法的关键就是避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种解决方案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更好的解决方案。

(2)创造适宜的氛围,放松的愉快的环境有助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且学生感觉到他们的观点将被接纳,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同时要接受学生的不成功。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并列举出问题的主要特征或具体成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平衡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的提高对学习是有益的,教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内容呈现方式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1)激发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坚信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要向学生证明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保持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许多方式不断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3)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 除了使用有趣的材料外,材料的呈现方式的不同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如使用多媒体、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讲演、演示来维持学生的兴趣。

三、平衡教学法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

平衡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科内容、学生发展、学习、动机以及有效教学策略等方面能够用于实现教学目标。任何一节高效的课堂,都是以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为判断标准的,教师考虑到在直接的、教师中心的教学取向一建构主义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取向之间取得平衡,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篇(3)

一、依托导学案,精心设计高效课堂教学环节,精选课堂展示内容

我每次都把第二天学习内容的导学案提前发放给学生,让每位同学用双色笔紧扣学习目标,阅读相关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课外或自习课完成。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留作第二天课前小组交流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手中的导学案,先让学生进行对学,通过对学,每个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困惑的习题进行对子讨论,对学后,再在小组内进行组学,把对学中不懂的在组学中讨论,难点在组学时化解,扫清展示路上的一切障碍,然后将导学案上的习题逐题讲解,这时老师才能分配任务。

1.展示内容的确定

展示内容要依据学情调查,这就是教师教学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所为的是要备课时估计哪些内容进行了怎样的处理,学生就能“无师自通”,再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即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

2.展示任务的分配

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尽量采取小组自愿的原则,哪个组喜欢讲哪道题就去认领,他们自己选择的题目就会很自信,达到课堂中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一种氛围。而且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学生展示适合他作法难度问题,特别是通过将一些简单问题分配到后进学生进行展示的作法,可以增加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开始时,我发现上黑板展示的基本上都是小组内的组长、科代表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组内的“潜能生”无形中又被搁置到了展示的边缘,他们在同学展示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面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对于容易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一般是“你是几号就加几分”,这样大大调动了“潜能生”回答问题展示的热情。

二、利用黑板、展台等手段,分组展示讲析,点评质疑

此环节要限时高效,争问抢答,声音洪亮,记录规范。如果学生讲得不对,其他人就会立即站出来质疑、纠正,当学生不能将问题讲清楚时,老师才会出场给予“救援”。当然,对于同学的质疑和纠正,也会有适当的加分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经常有“一题多解”的现象出现,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有同学对某一题的展示讲解有不同意见时,我们要多鼓励,给予加分奖励,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节课时,导学案上有这样一道题:平面内有一点P,P到X轴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到y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且P在x轴上方y轴右侧,那么表示P点的坐标为( ),有以下四个答案: A.(4,-3) B.(-3,4) C.(4 ,3) D.(-3,-4)。大多数同学都是从问题入手,画图、描点,找到正确答案C。而在实际教学时,展示同学刚讲完,马上就有一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说出了不同的见解:根据“P在x轴上方y轴右侧”这句话可知道该点在第一象限,符号为正正,而符合条件的只有C,应该选C,此语一出,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

三、师生总结、评价、检测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学生讲解完毕后,我不仅会对学生的知识讲解做出评价,而且我会对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表现做出综合性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我会侧重对小组群体合作、展示能力等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员在展示得到评价后,会由小组长及时记录适当的加分,然后整理在小组的“成长记录袋”中,最后再参加班级的周评、月评等。开展“最佳小组、最佳组员”评比活动,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的局面。“当堂小测”则是利用剩余几分钟时间,对本节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一下测试,检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高效数学;数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06-01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1、教师的提问缺乏主体性。课堂上,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一人设计、主导控制,教师按教学设计一个一个地提出,提问成为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被动地等着教师的提问,并按教师的统一标准来回答,并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

2、教师的提问缺乏探究性。有很多教师提问随意,没有思考的价值,脱离学生实际水平,比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种低效提问、无效提问,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3、教师的提问缺乏引导性。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请学生来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匆匆回答之后,没有出现教师的答案,教师就一个接一个的叫学生来回答,直至想要的答案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激励、引导和启发,也就是只问不启。

4、教师的提问缺乏准确性。数学课堂上,要求教师的数学语言要精练、准确。而有些教师的提问则模糊不清,学生不理解,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这些数学课堂中出现的提问的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课堂的高效。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下面,结合五年级上册的一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片断:

1、激趣导入:师:请同学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同欣赏我们美丽的家乡。(出示吉林市景色的相片,相框是曾经学过的多边形)师:这些相框的图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你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生: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师:今天你最想学习哪个图形的面积?

2、动手操作: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生:剪,拼。师:请你利用手中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想办法测量底为3分米,高为2分米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生:(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生:(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师:这些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把一个图形转化成其他的图形。师:为什么要转化?生:为了转化成能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测量的图形。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有的剪了两刀,有的剪了一刀,拼成的图形,有的规则,有的不规则)师:转化的这些图形中,哪个最好?为什么?生:剪一刀,拼成长方形的那个,因为简单,而且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师:是不是所有的平形四边形都成转化成长方形呢?

二、我觉得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立刻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此时,教师及时提出第一个问题:这些相框的图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你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调动学生的思维,回忆曾学过的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为本节课的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2、重视教师引导,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比如本节课中,教师的第二个问题:今天你最想学习哪个图形的面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了教师提问的智慧,虽然问题由教师提出,但却突出了学生主体,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马上会联想到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探索的过程,自然而然地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同时,课堂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抓住知识关键,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本节课中,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之后,及时提出问题:这些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转化?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几个问题恰恰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关键之处,体现本节课的数学思想之处,即转化思想和优化思想。在解决方法的探求处设问,促使学生在动手之后积极思考,降低学习难度,突出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4、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探索。转化的这些图形中,哪个最好,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平形四边形都成转化成长方形呢?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把新旧化为旧知。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索,利用手中的若干个长方形,动手验证:是否所有的平形四边形都成转化成长方形。为新知的形成扫除障碍,奠定理论基础。教师的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寻找学生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5、注重开放,培养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的观察、深入地思考,比如:你想用什么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所有的平形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呢?这都是开放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5)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来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效益、质量“双高” 的数学课堂显得尤为迫切、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以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论提出,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动机的问题,也是一个传授生成学习、激发学生学会生成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这一学习理论显然与我们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相适应。所以合情、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有效互动实现意义建构。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 精心设计预学提纲。

预学提纲一般都在课前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这里预设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知识、提出问题,把“做”与“问”的权力还给学生,从而来实现生本的直接对话与师生的间接对话,以便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教学起点: ① 预习要求――“学什么,怎样学”? ② 知识连接――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前置知识的铺垫,为学生探索新知扫清障碍。 ③ 尝试探究――帮助学生架设自主探究的框架,形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知识结构。 ④ 所悟所惑――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例如我在教《6.3 余角、补角、对顶角(一)》时这样来设计课前预学提纲的。

【预习要求】(1) 通过预习,了解余角、补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 、等

角(同角)的补角 。(2)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找到一个角的余角、补角。(3) 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连接】阅读课本第158―1599页的内容。

【尝试探究一】

找一找: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1) (2) (3) (4)

(5) (6) (7) (8)

【体会归纳一】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 .

反之,如果∠α与∠β ,那么∠α+∠β=90°(或∠α=90°-∠β).

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 .

反之,如果∠α与∠β ,那么∠α+∠β=180°(或∠α=180°-∠β).

【尝试练】

已知锐角∠COB,你能借助直角三角板,在原图上画出∠COB的两个余角、两个补角吗?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图中有相等的角吗?

【体会归纳二】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 。

二、 创设情境、点燃学趣。

文学大师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象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如果没有富有创意、新颖的情境创设怎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发积极的思考呢?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到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个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秒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以动力。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学生的心理效应,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灵活性。

例如我在教《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时这样来设计的:小明是位爱钻研爱挑战的同学,在昨天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放学回家的他看到书上第34页的一道计算题(-32)+(-512)+52+(-712),他发现这道题与学过的两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于是他一边念着法则一边做了起来:

(-32)+(-512)+52+(-712)=(-2312)+52+(-712)=712+(-712)=0

做完后他开始琢磨着有没有简便的方法?他想要是先把第一、三项结合,再把第二、四项结合,算起来就简便多了,而且结果也是0,但他转念一想,这里可用到了小学里学到的加法运算律,这对在引进负数后的有理数是否还适用呢?于是他带着这一疑惑走进了数学课,下面我们就来一起验证小学里学到的加法运算律对在引进负数后的有理数是否还适用,这也是我们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情境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泛起思维的浪花,鼓励学生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和创造者。

三、 互动合作,探究新知。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就是做数学。”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做数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在这一环节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数学学习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应“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抓住机遇,出让“授业”权,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利用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研学新知,使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新疑问的产生成为了本环节的主要任务,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这一环节是这样来操作的:

(1) ① 对照例1,结合描点法的三个步骤和课前预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注意点。这是因为八年级的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一些学生在预习中会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用对比正误的方法,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这样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严谨的学习态度。② 同桌两人分别画出函数y=4x和y=6x的图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从而体会到努力后成功的感觉。

(2) 思考探究:① 观察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形式和函数图象,你有什么发现?能否设计成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在这里组织学生进行猜想、验证、讨论、归纳。教师在参与时,只着重展示有关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k>0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求通达的过程中去体验智力劳动的甘苦,激发探索精神,发展创造思维。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激发灵感,合作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用类推的方法来研究y=-2x,y=-4x,y=-6x的图象有哪些共同特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探索精神。

四、 应用迁移、归结反思。

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教学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有序过程。当学生累积的学习意愿与面临的挑战能产生和谐“共振”时,课堂教学效果必定是高效的。这里是了解学情、反馈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其中应用迁移以提问、练习的形式呈现,主要把教材知识构思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状态和接受水平的由易到难的逐级迁移的问题,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以检验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也可以在新知研学结束环节整体出示,进行检测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应防止基础不够,一步到位,过早给出综合题、难题有害无益。

归结反思部分教师要有意识地穿针引线,但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和方法的再现,而应是把学生引向新的目标,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唤醒学生的元认知,并能使新知识、方法牢固地注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做到内容精练,总结精彩,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归结方式可以是学生自结自悟,可以是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21世纪初,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开始,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近八年,此次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就是课程实施,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就是这一背景下的重要内容。那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数学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下面简要谈谈我个人看法,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打造高效优质的中学数学课堂,主要有以下:

一、精心备课,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备好课、奠定好高效课堂基础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

在上数学课前,作为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材大纲、教科书和参考书,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须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难点与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知道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化,就是教师的思想和教材的思想科学地融化在一起。

2.深入了解学生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兴趣,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出现什么问题等做出预测以采取积极的对策。

3.合理选择教法

选择合理教法,就是指教师需要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等,另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等。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高效课堂提供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非常必要的,因这样会使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绪,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数学老师,因任课时间少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少,给学生很容易形成呆板严肃的印象,若学生觉得老师令人害怕,那就不喜欢上他的课,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老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亲近,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学生才可能喜欢这位教师,喜欢数学这门课程,进而学生会有兴趣,那教师的课堂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开始的,对于中学生而言,通过操作为主的教学活动可以使他们与学习内容距离缩短进行直接的学习认识活动。比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关于一些操作起来容易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像数学中的全等、对称图形等,可设计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四、重视教学过程,推动高效课堂进展

常听到有老师说:“同样的内容,我一模一样地讲了三遍,学生仍然听不懂、学不会、考不好。”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很重要。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不可能一步到位,始终处于一个发展、动态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灵活选择教法,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1.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指数学教师借助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情境要适度生活化,应与相关学科内容有联系,且在教学时一定要从授课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着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设课堂教学的好情境,当然在新课的教学中可创趣味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总之,创设情境是为高效课堂教学服务的,不是为了在公开课作秀而创设的。

2.设置有效课堂提问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手段之一,设置有效课堂提问让学生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且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和有效地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讨新知,使教学效率最大化,而不是提问一些机械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实施,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引领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乃至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学生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以期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宏旻,成继红.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有效教学.教育与职业,2006,33.

[2]王杰.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6.

[3]宋俊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数学教育,2002,(5).

[4]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学习;高效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如何提高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下面笔者从教师的备课及授课来阐述。

一、落实《数学课程课标》,课堂高效的保障

1.钻研课标,确保课堂高效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是方向,《考试说明》是目标,有了目标与方向,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如果没有目标,脱离方向,教学必定会犯方向性错误。

比如在教学函数时,函数的单调性从“了解”升为“理解”,反函数问题只涉及指数和对数函数。增加了五种具体的“幂函数”,注意“三个二次”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函数的应用。与旧考纲有了很大变化,如果你还在仅仅练习反函数的题目而把幂函数一带而过,你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因此,我们时刻要以《数学课程课标》为方向,偏离了方向的授课注定是无效的。

2.精心备课,确保课堂高效内容。在备课时,教师要着重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及难点,按课时划分,形成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对重难点的分析、突破措施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所涉及的问题要以能调动学生思考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动手动脑;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要详细;选题要精,有助于学生思考,多给学生讨论、交流、发言的机会,使学生兴致高昂地进行学习,使教师的引导、帮助作用切实得到发挥。

3.精编学案,确保课堂高效实施。导学案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复习效果的有力凭借。学案的编制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的高效,学案划分为“学习目标预习指导合作学习典例研究当堂训练能力提升”,这样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增强了操作性,提高了学案的利用率,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实施小组教学,课堂高效的途径

1.分组排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实行“三三制”,即由前后六人为一组,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共同安排,合理搭配,保证每小组每科都有学习优秀者又有相对较弱的同学,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本组学习最好的学生担任,也可由本组学生民主选举,因为组长在本小组中比较重要,他可以组织本小组形成一个团结的小集体,带同本组同学共同进步。小组内学生可以两两结合,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合作交流。授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典型例题让学生充分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数学小组的作用,在小组研究中解决问题,交流心得,获得体验。作为引导者、帮助者的教师要适时进行巡视,及时对小组内的个别问题进行点评、帮助、引导。

3.展示平台。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小组可以展示并点评在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点评、拓展,并对其中的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此环节要限时高效,可进行抢答,声音洪亮,记录规范。

4.测评环节。学生在掌握了例题的思路与方法,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后,我们要进行限时训练即导学案的当堂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当堂点评,对学生为掌握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形成笔记,加深印象。

5.巩固训练。针对学生易错题型,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限时训练并上交批阅,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易错题型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对知识的巩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讨论、小组评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使数学课堂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下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合作学习现在还处于实践和探讨阶段,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研究、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从而将这一学习模式的优势最大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探讨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学会了学习,提高了效率,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堂变得高效。另外,小组合作中的合作和竞争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杜玉坤,《关于“合作学习”内涵的再思考》,《广西教育》

2.殷向东,《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微》,《教育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