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9 17:18: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篇(1)

1.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文明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工作 、生活、 学习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和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更是责无旁贷,它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图书馆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思想觉悟 、道德品质 、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起到了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搜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宏伟的馆楼,丰富的馆藏和热情的服务,吸引着校园内的广大读者。每天都有大量读者到图书馆检索文献、借阅书刊,图书馆成为他们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文化的原料供给地、加工地、贮藏地和传播地,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对校园精神环境的净化和改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图书馆是塑造“四有”新人的第二课堂。大学阶段是学生成才的黄金时期,图书馆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场所之一。在图书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科学文化知识得到提高,这是图书馆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为培养更多的“四有”人才,图书馆必须主动地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使这种培养教育成为可能,并富有成效。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基础宽厚扎实、富有创造能力、适应性强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由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才能完成,而随着现代教育技能的发展,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比重越来越大。课堂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中重点和难点,着重讲授方法。学生大部分知识结构的建立,需要借助图书馆来完成,有的高校减少原课时的百分之二十,有的则实行五个半天上课的新制度,有的对学生采取考绩不考勤的办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泡”图书馆,进行自学、会学,而不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学生对图书馆书刊资料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除了数量,还有质量上的要求,希望在多中求精,难中求好。

3.图书馆是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宝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无数辉煌的科研成果,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人们将这些经验中的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便产生了古老的文献资料。人们又将这些文献资料不断地加以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就产生了原始的图书馆。图书馆广泛全面的收藏各种记录人类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的文献,并进行加工、整理,进行长期系统的保存,为人们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提高科学文化服务。党的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近年来大量有价值可保存的文献涌现出来,推出一大批科学文化丛书、名著和报刊,受到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图书馆在馆舍不足、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克服诸多困难,创造条件,把众多的文献资料加以保存管理,逐步形成了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的文献收藏体系,为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

4.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人的建设,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本领,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终身教育成为每个劳动者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就是一所社会大学,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理想的场所,在整个社会教育过程中,图书馆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这是因为,图书馆的教育不受年龄、

时间、工作条件等情况的制约,学习的方式是随机自由的;图书馆所藏文献更新较快,门类齐全,系统性强,文献资源能够兼顾各个层次;图书馆具有一支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图书馆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作用。

篇(2)

关键词: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述评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 2014(06)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城市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27-02

一、城市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一)城市体育文化相关定义

体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是因为这样导致许多学者在论述体育与城市文化时指向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按照常用的划分,体育可分为社会(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而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也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这就说明了体育与城市文化关系的复杂,也说明体育与城市文化的不易。近年来对“城市”“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颇多,观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城市体育文化,是在城市的特定范围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一般划分为三个层面:1.内容和方法层面,是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行为体现;2.物质层面,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3.精神层面,居于主导地位,是城市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而王成认为城市体育文化是指综观体育的方方面面,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比赛,以及体育本身为人们所提供的各种场地或服务,如体育馆,体育赛事以及职业俱乐部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城市体育文化的特定表现。

因此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它包括物质、精神和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展示了城市的魅力所在,是一个城市精神的结晶。

(二)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中的相关研究

1.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文化是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它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张奇、张颖等认为体育文化能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凝聚力,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城市开放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甚至具体到某个城市体育文化在经济方面的研究。

2.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体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城市体育是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形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城市体育文化产业是城市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三城市群众的体育活动是城市群众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三)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

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是指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借鉴本民族体育文化和外来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的需要,逐步对旧的体育文化模式和系统进行改造和扬弃,从而创造新体育文化的进步活动,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钟振新在《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指出城市体育的功能是:1.提高城市人群的凝聚力;2.提高城市人口综合素质;3.提高城市体育内涵。因此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也应该遵循城市体育内容从城市物质文化、城市体育文化组织管理体制、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城市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加以创新。而李先国,李建国认为除上面三种创新以外还应有观念的创新、主体的创新。

(四)城市重要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1.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行为方式,城市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甚多。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同样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城市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社区体育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强社区整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健身娱乐需求的矛盾,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向武云在《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中指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城市广场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的、精神的总和。它的主要特点是主体的多元性、参与的非强制性、内容的丰富性。它具有提高城市人口综合素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推进城市文化创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功能。我国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日益表现出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的趋势。影响这一活动发展的因素有:个人的微观因素、城市广场的中观因素、社会的宏观因素。

3.城市体育产业文化的相关研究

体育文化产业在城市转型中有如下作用:1.促进城市文化转型;2.促进城市的产业转型;3.反哺城市体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4.促进城市形象转型;5.创造就业岗位与扩大就业;6.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程一辉,庄昔聪等阐明体育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提出了用传播学手段来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同时许多研究者还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做了相关研究,如张孔军,于祥《首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定位研究》,尹博,冯霞《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同时还有研究者对黄山市和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做了相关研究。

二、结语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城市体育文化备受人们的关注,城市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地位也不断提升,甚至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它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对这一研究中发现,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体育文化的创新及城市体育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研究;对各体育文化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及休闲体育、大众体育方面研究的较少;对传统体育研究相对较多,对中外体育或者跨文化的城市体育研究较少;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各省各城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研究。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还处在理论或者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少之又少。加强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不仅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全面的认识研究城市体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这一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城市体育文化为城市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使我们社会得以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细琴.城市体育研究述评[J].科技资讯,2010(5):209.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23,154-176.

[3]王成.从城市文化看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8(4):48-49.

[4]张奇,张颖,李小谦.体育文化在山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体育与世界,2009(9).

[5]邹玉华.论体育在城市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J].体育世界,2OO8(9):71.

[6]李先国,李建国.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

[7]钟振新.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

8-9.

[8]王合成.论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专题论述,2005

(4):292-293.

[9]向武云.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J].体育社会科学,2006

(6).

篇(4)

一、关于“高职校园文化”概念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先谈论“校园文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进而探讨“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意义,因此,进一步将这部分内容细分为以下两小部分。

1.“校园文化”的概念

198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会选举大会上,有几位学生会主席的候选人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这是“校园文化”在我国的首次被提出。1992年高占祥主编的《论校园文化》,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校园文化的书籍,此后有关校园文化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就层出不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0年王邦虎的《校园文化论》,2001年张德、吴剑平的《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2004年赵忠建的《学校文化》,这些都是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著,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2.高职教育目标与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就是指高职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地方,如果是相同,则无法称之为特征;以此标准来看当前许多研究文章中所说的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并非高职所特有,如,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发挥作用的潜在、性影响作用的持久性。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会涉及这一问题,大家关注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家概括出的问题也有许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泛泛而谈,缺乏实证性分析。大多数文章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往往都是泛泛而谈,对这些问题缺乏必要的论证和详细的说明。如,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比较片面,意识不强、投入不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而又科学的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性不足;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历史沉淀,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严重,缺乏内涵;丧失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通病;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社团建设制约因素与困难多、创新性不足等。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途径、方式和方法

篇(5)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文化

一、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以及历史传承性。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的一些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显性课程而言,高校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其独到之处在于“以暗示性或无意识的方式,使师生认同在无形当中传授的思想观点,使师生于无形中找到道德回归生活和实践之路”。

高校文化建设是师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价值观的建构,目的在于优化高校人文素质,营造和谐高尚的人文环境,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因导向性原因,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对于学科成果、队伍建设等指标的追求,而缺乏对高校发展宗旨、办学理念等文化方面的关注。而精神内涵恰恰才是高校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能持续激发全体师生的使命感、归属感,因而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2.文化建设不成体系。

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无法持之以恒等问题。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循序发展、综合系统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或某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工作。因其涉及面宽、范围广的特点,使得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涉及学校各层面的工程,需提升至学校战略层面,有目标、有秩序地进行,以免走偏了方向。

3.文化建设脱离实际。

文化建设停留于精神文明建设,脱离教学、科研建设,未能有效地将三者作为整体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居高临下,落不到实处。根据高校实际,文化建设必然不可能独立于教学、科研,因为文化建设是教学、科研建设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质量成效;而教学、科研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落地抓手。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才不至于使文化建设处于脱离实际的尴尬境地。

4.文化建设手段单一。

文化建设方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较多借助抽象的文字传播,未能结合时展主流,应用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也是高校的文化价值理念难以深入人心的关键因素。因而,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增加多元化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以契合时代特征进行推广。

三、高校文化建设的建议

鉴于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思考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

1.进行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

文化建设是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进行系统规划,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第一,凝练文化建设的核心,即院校的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第二,确定实现方式和手段,如阶段性执行安排、各层面任务分解等;第三,评估效果,即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适时调整计划。同时,聘请文化建设专家,发挥专家智库咨询作用,使文化建设从单一的行政指挥向专家指导与行政统筹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清晰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

2.凝练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

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它被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是蕴藏于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对其起直接影响和支配作用的文化精髓和底蕴。故而,对于这种价值理念的凝练是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一步。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校园建设,融入“大学精神”,建立契合的价值观体系,借助广泛的价值观大讨论、设立专项研究、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对高校的历史文脉和精神积淀进行系统的凝练。

3.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化建设的主旨理念需要通^形式多样的载体进行落实。有研究表明,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3%,故而建立完善的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系统),构建统一的文化视觉形象,透过标准化、独特化的视觉符号传递精神与理念不失为重要方式。同时,高校文化也表现在管理决策以及制度建设方面。通过指导性和约束性的制度规范,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观,树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有利于形成具有传承性的有效载体。

4.丰富文化建设的传播途径。

有效的理念传播,需搭建多样化的宣传途径。除了传统的文化网站建设、标语口号宣传,需要更多地借助符合时代特点的传播媒体。随着社会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以全域、全速传播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借助各类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用好新媒体,能够加强高校文化的辐射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试验站 绩效管理 量化考核 思路 对策

绩效考核是针对单位中每个职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职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评价,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由于绩效管理能将个体的绩效与单位整体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单位的战略体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因而绩效管理成为众多管理者解决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绩效考核在试验站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试验站现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4人和初级职称17名。由于目前试验站处于发展的蓄力期,单位发展滞后、收人低,用人机制和考核激励乏力,种种现象致使部分职工工作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工作标准不高,工作主动性不够,单位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当前新疆农科院党委和奇台县的关注和重视,奇台试验站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以自治区事业单位第二次岗位聘用工作为契机,试验站将引入绩效管理量化考核,拟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按月“计件”考核为手段,使单位战略目标、年度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和每位职工,建立符合试验站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量化考评体系。通过管理推动,快速提升试验站的综合实力,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二、试验站绩效管理现状

试验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主要工作仍是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职工工资、福利、人员调动、分配、退休等政策。在收入分配方面主要以职称和职务为依据,工资由自治区财政统一拨付。

试验站领导班子和职工年终考核都采用述职的方式进行。由新疆农科院组织人事处统一组织,进行书面述职,通过民主投票确定考核档次,对考核优秀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

考核的具体步骤和内容是:每年11月-12月,新疆农科院组织人事处和财经处发文确定考核的时间、考核小组的成员组成、考核的内容、评优的名额和要求。试验站则采取参考研究所考核内容从科研、开发、人才、条件建设、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评分。根据评估的结果,选出文明标兵单位进行奖励。

个人的考核要求普通员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述职,领导干部除上述四个方面,另增加述廉内容。表1是2012年新疆农科院对试验场站考核评分表。

表1 新疆农科院试验场站班子2012年度考核评分表

考核内容 单项得分 考核得分 数据审核部门

科研工作

(40分) 争取项目情况 12 院科管处

成果获奖、审(认)定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情况(授权资质) 18

学术活动情况 3

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情况(分析测试) 7

科技开发

(12分) 科技开发经营创收情况 12 院开发办

人才工作

(15分) 人才培养引进情况 15 院组织人事处

条件建设

(13分) 科研工作条件建设 10 院财经处

职工收入情况 3

党建精神文明建设

(20分)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6 院级组织人事处

班子自身建设情况 5

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4

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5 院纪检监察室

以上绩效管理现状表明奇台试验站的绩效管理受到外部政策环境制约,支撑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也未建立,绩效管理仅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也未得到有效的运用。

三、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的保障体系不健全

(1)内部制度不健全,外部政策不支持

在内部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奇台试验站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使绩效管理缺乏依据。绩效管理需要在人员聘任、薪酬激励、培训开发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支撑,绩效管理工作自身也需要建立目标管理、工作分析、考核评估、沟通反馈等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以上制度在奇台试验站大多没有建立,已有的制度也存在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同时,试验站绩效管理也受到财经政策影响。一是财政工资拨付办法的制约。奇台试验站的工资是按人头由财政全额拨付,只要人员在册,就有工资保障,试验站没有权利对工资发放办法进行调整。由于历史原因,某些人员无事可干,或者未到退休年龄打了退休报告就不上班,依然旱涝保收,一分不少,而有些单位的职工天天辛苦劳作,收入却一分不多。这是一种典型的大锅饭体制,看似公平,实际是大大的不公平,极大地消弱了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津补贴制度的制约。从2010年,自治区财政供养单位的津补贴发放人均不得超过2.3万元,少的补,多的扣。这种工资津贴的发放办法制约了薪酬激励办法的运作空间。

(2)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清晰

实施绩效管理都是要在组织中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组织中的每个业务单元都应该清楚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是什么,自已在单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能够为单位目标做怎样的贡献。

奇台试验站的组织结构多年来承袭旧的框架模式,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管理。这一点从领导班子分工上也可看出,比如党支部书记主管党建、农户管理等工作,副站长分管生产、经营等工作。事实上,这种粗线条的分工直接造成管理上的粗放或重叠,也使得职工难以对业务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掌握的情况来看,奇台试验站没有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过梳理设计。

(3)管理者和职工欠缺绩效管理知识

由于奇台试验站重点工作放在科研、生产、经营上,不少管理者和职工已习惯于旧有的管理模式,不愿接受新的理念,在现在的管理体系下,明哲保身的观念根深蒂固,任何尝试方法都会带来风险,这种风险是他们不愿承受的。由于缺乏了解和动力,奇台站绩效管理就只能维持原状,所有人都感到在效率方面存在问题,却不愿也不知道如何系统、科学地解决问题。

2.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

(1)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相脱节

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工具,与战略相联系是绩效管理的本质特征。目前奇台试验站各个部门及每个职位的绩效目标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情况制定的,而不是从组织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得来的,员工及部门的行为与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不相一致,出现了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相脱离的现象。

(2)工作分析不够

工作分析是对一项具体工作的本质内容和有关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描述的过程。通过工作分析可以确定工作的本质内容和对工作承担者行为和条件的要求,其结果通过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两种书面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奇台试验站,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职工普遍感到职责不清,预期不明,不少职工的岗位职责甚至是一样的。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者对工作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工作分析不到位,造成职工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工作岗位职责定位,使工作缺乏长期考虑。

3.绩效管理的流程不完整

根据前述,标准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面谈和反馈、考评结果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奇台试验站仅着重实施了绩效考评工作,没有系统地制定绩效计划并进行绩效实施,使绩效考评工作流于形式。因为新疆农科院的绩效管理主要是绩效考评,为此在讨论绩效管理流程有关问题的时候,重点分析绩效考评方面的内容。

(1)绩效考评方式不合理

通过调研和访谈,对考评结果满意的人仅占调查对象的36%,表明奇台站多数人不认同目前的绩效考评方式和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考核标准单一。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职责权限大小制定严格的定量或定性的考评标准,而是每年年底职工在内部范围宣读工作总结,大家测评。二是考评方法不合理,人为因素、人情关系太重,往往是老好人票数较高,一些埋头苦干,没时间与周围同事搞关系的人票数低,这样的考评不仅没有起到奖勤罚懒的目的,反而影响了一些不会搞关系、实干职工的积极性。

图1 对“考评结果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2)评估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通常来说,职位的价值决定了薪酬中比较稳定的部分,绩效则决定了薪酬中一些变化的部分,如绩效工资、奖金等。职工渴望得到尊重与自我实现,但物质待遇对他们来说仍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奇台站执行分配制度基本上执行的是我国现行的以工龄、职称、行政职别为基准划分工资档次的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制度忽视了个人岗位实际贡献大小,是静态、单一的分配方式,难以体现干好干坏、能力高低的区别,挫伤了能力较强的职工的积极性。

四、提高绩效考核效果的对策

1.完善绩效管理的保障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寻求政策支持

面对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奇台试验站必须重新审视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下决心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机制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单位的绩效水平。在人事制度方面实施全员骋用,按岗定酬;在政策方面,争取新疆农科院试验场站试点工作,享受经费和人才方面的倾斜;在经费方面实行经费包干,为搞活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扫清政策障碍。

(2)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绩效。试验站的管理者要与被管理者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进行不断的沟通,降低绩效管理体系效用的发挥。管理者要在决策过程中应积极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征得他们的理解,建立上下畅通的言路,关注他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就能很容易地、及时地解决与他们利益有关的一些问题,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3)使管理层成为绩效管理的精神支柱和行动表率

绩效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决策者的支持推动,关于这一点在理论探讨中已经提及。奇台试验站的管理层需要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对实现单位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加深对绩效管理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给予绩效管理持续不断的支持和推动,在绩效管理的运作过程中,成为绩效管理自始至终的精神支柱和身体力行的行动表率。

(4)加强绩效管理知识的培训

在正式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就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问题对管理者和职工进行认真培训。使职工明白绩效管理对他们的好处,他们才乐意接受,才会配合做好绩效工作,做好绩效沟通。管理者明白对自己的好处,他们才愿意接受、参与和推动。因此在正式实施绩效这个工作在某种意义上重要性要超过方案设计本身。

2.通过工作分析获得准确的职位描述信息

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获取职位信息的手段。借助近期开展事业单位第二次岗位聘用工作,认真整理、分析和描述各个职位的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基本上可以包括两大部分:职位描述和对任职者的要求。

3.构建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

绩效管理的流程包括计划、实施、管理和反馈等。在绩效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双向沟通,得到充分认可的计划才能在实施中发挥效率,避免在评估时的抵触情绪。绩效实施和管理是奇台试验站在绩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今后试验站要设立绩效管理工作机构,采用按月“计件”式,及时记录和反馈信息,保证绩效管理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之内;绩效反馈面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提升绩效的重要手段。开展反馈沟通,要对照绩效考评表、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计划,就每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沟通。

4.加强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科学合理地运用考核结果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绩效改进,二是用于人力资源的报酬分配、人员招聘、职位调整、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配激励

思路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扩大收入分配自;按岗定酬、按绩取酬,坚持按劳分配,实行资金、技术和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拉大岗位、绩效工资收入差距。岗位工资与岗位聘任制度紧密挂钩,根据岗位性质及职责设立相应的津贴标准;绩效工资与工作业绩和完成任务后的绩效考评挂钩。

(2)员工培训

建立与绩效考评有机结合的岗位培训制度,通过绩效考评的结果找出员工工作中的不足或者是需要提高的地方,有计划地协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增长知识和技能。

(3)用于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

将绩效结果反馈给个人,使职工改进工作有了依据和目标。在组织目标的指导下,职工可以据此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这有助于职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也有助于职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4)关怀与感情激励

在工作中管理者须有容才之量、爱才之德,要主动地、经常性地与被管理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对身边的优秀职工要选树为典型,给予大力表彰,积极宣传,组织职工向他们学习,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总之,试验场站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环节繁琐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出现不同的问题在所难免。只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完善好其制度,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提高单位核心竞争的巨大作用,才能实现职工与单位双赢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玉芬.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

[3]吕志强.试论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公园(Urban Parks)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 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 (Park 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盖伦.克兰兹(Galen 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游憩园(the pleasure ground)、改良公园(the reform park)、休闲设施(the recreation 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 space 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游憩园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入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2、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4、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结语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我国市政建设部门一定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力度,不断创造更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秦柯. 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 山西农业科学, 2008, (10) .

[2] 王绍增. 本期主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 2007, (02) .

[3] 刘玲,范文芳. 综述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新观念[J]. 文教资料, 2009, (23) .

[4] 姚亦锋. 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