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7 16:3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篇(1)

关键词:生产业 影响因素 区域差距

引言

生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链接各类经济发展的桥梁,也对商品贸易及工业生产具有积极意义。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生产业有了大的发展,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为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变化。由于服务业的无形性、非生产性等特点,一些学者等对服务业发展的观点持消极态度。但现实中,生产业充实了经济理论,把经济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基于经济发展程度还不高,作用相对较小,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展迅速,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进展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国外的服务业发展基于大城市的经济优势,生产服务业多集中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加之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但对于我国的服务业而言,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国没能较早地参与到服务业革命,服务产业发展较慢,虽然对其日益重视,但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拓展。

1979-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放慢,2002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由于重化工业化加速,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下降。近年来,我国生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末,生产业增加值达15.8万亿元,生产业将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在一些地区,生产业甚至呈现出高于工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发展态势。

从相关的文献来看,大多研究在生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聚集方面,较少涉及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韩德超和张建华(2008)、庄树坤等(2009)、胡国平等(2012)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专业化、提高效率、金融发展和政策、非国有产权比重、市场因素、城市化、制度因素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但研究也有一些不足,如生产服务业的统计缺失、重要因素被忽略等,因此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

理论假设

从理论研究和生产业发展来看,生产业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需求因素,如专业化分工、服务效率、工业化程度、外部环境等。也有供给因素,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如制度的市场和干预因素,科技创新是其发展动力,产业融合是其关键因素等。因而,笔者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从供需方面研究生产业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一)制度等环境因素

制度因素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如积极的政策可促进产业分工和优化产业结构。就我国来看,政府主导的考核体系下,制造业生产率要大于服务业,政府一般会通过税收等政策扶植产业发展,这就是政府的干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政府干预较多。因而,与制造业相比,政府的某些不正当的干预会阻碍生产业的发展,产生副作用,服务业也就难以发生作用。因此,政府提供的制度、政策等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本文用商务经营环境来表示。

假设1:商务经营环境是影响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促进生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融合程度

产业融合有利于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等,对生产业产生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生产业和制造业正处于发展、调整和融合,优化了经济结构。生产业通过信息等渗透到制造业,扩大市场潜能。

假设2:提高生产业产业融合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业发展。

(三)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在市场规模和迂回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市场规模可影响厂商数量、促进分工,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迂回生产是深化和发展分工,发挥“干中学”的效应,创新技术,降低成本,延伸价值链。

假设3:专业化分工对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生产业的发展。

(四)生产业服务效率

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有效率作保障,生产服务业也是如此,提高其效率,成本会降低,利润增加,会引起新一轮的投资,影响下游产业并提高竞争能力,也能提高制造业价值链的附加值,进而对生产业也有积极影响,这种良性循环会促进生产业的效率和发展。

假设4:生产业服务效率高,有利于生产业的发展。

(五)工业化程度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制造业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相互融合以致深化。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服务业需求较大,不同的工业发展会对生产服务业产生差异,作为中间投入品,生产业积极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提供服务,将会进一步影响生产业的发展。

假设5: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工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发展生产业。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根据相关文献,如胡国平(2012)、刘纯彬(2013)等学者的研究和上述理论分析,笔者构建如下模型:

PSi,t=β0+β1DIVi,t+β2INDi,t+β3EPSi,t+β4ICi,t+β5 BDi,t +β6 DMi,t +β7 OPENi,t Ui

PSi,t表示i地区t年的生产业发展水平,以生产业增加值比表示;DIVi,t表示i地区t年的专业化分工,以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表示;INDi,t表示i地区t年的工业化程度,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表示;EPSi,t表示i地区t年生产业服务效率,以地区生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以生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表示;BDi,t表示i地区t年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以衡量商务经营环境好坏程度;DMi,t表示i地区t年制造业集中度,用该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除以同期全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代表;OPENi,t表示i地区t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之比,代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本文选取1997-2011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港澳台、未考虑,数据选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本文使用 STATA11.0计量软件完成。

采用面板数据验证前,检验模型的设定,各地区面板数据的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虚拟假设,可选用固定效应模型,R2值为固定效应的相应数值且F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最终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基于全国层面,就对我国生产业发展作用来看,专业化分工对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力相对较小;工业化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前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业效率可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商务经营环境、市场竞争秩序具有正向作用;工业集聚度也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因为工业企业需要大量的需求;经济开放度不显著,表明我国的生产业正处于初级阶段,参与国际市场少,但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基于区域层面,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言,东中西生产业具有差异性。专业化分工的作用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因为中西部地区无法像东部发达地区创造更多服务需求;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是因为东部地区工业化率高,对生产业需求减弱,中部崛起发展,对服务业需求起主导作用,西部地区工业化层次不一,需求较少;生产业效率,中东部地区比西部好,或许与人才丰裕程度有关;商务环境的影响更说明了东部市场化较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是其保障,而西部这方面较为滞后;工业集聚度方面,东部产业发达,中西部更多的工业企业选择远程服务外包从东部获取生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地生产业的发展;经济开放度方面,对外开放对中西部具有重要意义,而东部开放程度较高,中西部对生产业需求显示了比东部更强烈。

我国生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中得出启示,以推进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积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做出贡献。首先,就东部地区来看,要依靠现有的工业基础,引导工业企业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创新企业,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建设服务配套和平台,推动集聚化发展。其次,就中部地区来看,推进市场化改革,多渠道吸引投资,各地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关配套保障,重点发展急需的生产业。最后,对西部地区而言,利用能源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充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要提供好全方位保障。

参考文献:

1.Andersson M.Co-Location ofManufacturing & Producer Services[R].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Studiesin Science and Innovation,2004

2.Raff H,Marc von der Ruh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Economics Quarterly,2007,53(3)

篇(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基本原则。

以分享节能效益为基础。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一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加强行业监管。营造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强化行业自律。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支持和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符合相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资金。

二)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

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暂免征收营业税。免征增值税。

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

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四)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创新信贷产品。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拓宽担保品范围。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四、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一)鼓励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品牌建设,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

二)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

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及时总结推广业绩突出的节能服务公司的成功经验,节能服务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建设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节能咨询服务。要制定节能服务行业公约,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篇(3)

随着我国目前主食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向工业化转变,并且不断地扩大规模,已经逐渐形成主食产业化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主体、原来产品的规划莫、生产销售一体化、产品多样化以及品牌特色化的新局面。对于我国目前的主食产业化正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对于我国主食产业化的现状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主食产业化的水平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主食产业的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并且生产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对食品安全的问题还有待提高,所以女里转变粮食经济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主食的产业化,使我国主食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

主食产业化促进粮食企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粮食经济的不断提高。主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生活中的粮食必须品,在人们的说话中常见的主食包括米饭、面条、馒头以及杂粮食品等。大部分的主食是以大米和小麦粉为原料的。对于主食产业化来说,是将农业产物转变成餐桌食物的生产过程,通过粮食生产基地,加工工艺以及营销工艺等环境形成。对中国的主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逐步迈向小康建设的社会中,促进主食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保障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还可以推动粮食产业的加速发展,改变粮食产业结构,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使粮食行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农民的粮食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粮食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人们生活中粮食的供应能力,促进工业化发展和农业化的协调发展。

构建主食产业化产业链

对于主食产业化来说,是对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加工工艺。开展健全部门的相互配合,推动企业的发展,加大企业的支持力度,规范生产流程,加强管理,确保食品生产质量。同时提高企业对推进主食产业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构建主食产业化流程,首先应该适应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确保人们生活对食品的需求,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推动粮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生产设备,加强对生产工艺的规范和管理,实现高水平的主食产业化,对我国粮食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的结构调整

不断开发主食的新产品,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升级。不断发展主食加工产业,开展丰富的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促进米、面以及杂粮等主食的方便化、工业化、大众化特点,从而提高食品的即食性,确保食品的生产品质。不断提高主食原来的多元化、系列化和营养化的开发,采用大力的专用材料,强化食品的营养成分,提出食品加工的适度性,提倡科学健康消费,不断发展多种多样的面制主食,提升产品的档次。同时也不断的提升米制主食,促进企业规模化的生产水平。并且可以不断开展即食性主食,例如速冻食品的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并不断改进。同时也应该注重企业生产中的节能降耗水平。

改善食品流通方式,促进主食的供应能力。整合粮食资源,加强对主食产业的供应能力,充分利用各供应网点,新增供应网点的经营业务,减少成本,实现互惠互利。通过目前大型主食加工以及仓储企业的供应为主体,充分利用已有的厂房、土地、人才以及技术等资源优势,实现完整的销售网络,促进粮食企业的扩张。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改变主食流通方式,加强连锁经营以及直营店的发展,开展配送中心以及零售专卖等主食供应点。

促进粮食企业的进步,加强对设备水平的改造和提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改造,加大对企业生产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新的生产工艺,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材料和新设备,实现新生产工艺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新产品的产业化,并不断进行生产流程的优化,不断吸取过去的经验以及国外的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强企业的设备生产水平和提升企业生产工艺,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小型企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小型企业的生产水平,促进小型企业对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的采用,推广节能减排理念,加强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实现高效的生产设备,加强主食开发的知识产权,不断推广馒头、面条、米饭以及杂粮等主食的自动化生产,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不断开展主食加工制造基地。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现状发展趋势问题

在当今世界,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认真分析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实际,认真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并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对策措施。

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所谓电子信息技术,实际上就是获取、传递、存贮、处理、分析以及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电子技术之一。从电子信息技术的范围上分析,其主要包括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语言、游戏、电子光纤技术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则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主要特征。从实质上来看,电子信息技术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研究自然以及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目的的重要过程之一。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具体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以及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电子技术之一,把这一过程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本质所在及其基本特征。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包括通信网络技术在内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发生着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在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资源其实就是发展动力所在。而在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领域中,处理电子信息技术的力量大小,一般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甚至关系到该国家、该地区的成败兴亡。由此可见,我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毫无疑问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启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2.1 技术人力严重缺乏

技术人力严重缺乏,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我国电子心病系技术方面的人才数量众多,种类比较齐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还比较欠缺一些具有电子信息高端技术方面的专家与人才,复合型人才也比较少,不能满足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特别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与不足。

2.2 发展环境资源紧缺

发展环境资源紧缺,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存在假冒伪劣等不良现象,发展环境与资源非常紧缺,特别是在软件研究开发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此外,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参与了盗版产品的走私、贩卖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干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市场的竞争秩序,再加上一些企业之间存在不良价格竞争,必然导致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大大降低了。

2.3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虽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在规模上还是比较理想的,可以在世界上排名前列。但我国几乎没有自己的企业能够同世界范围内的顶级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生产企业相提并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不够优化造成的。结构不够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升级,必然导致了很多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活力。因此,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结构必须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发展与升级。

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逐步提高。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依然保持着高速、快速、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总体来说,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梯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逐步呈现出了梯次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广泛性和国际性特征,使得了其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都具有了全球化特征,其全球化发展趋势就必然日益明显。此外,在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凭借自身雄厚资金、技术、品牌以及竞争优势,一般都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以及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销售工作,而不断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必然就使得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相比之下我国的情况则相对落后。

3.2 规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一般都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及发展效益。实际上,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发展规模,如果达不到,则其是很难存在与发展的,更谈不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一些跨国公司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产量、质量和规模逐步呈现上升趋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如果没有巨额的资金注入,一般要想形成真正有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是比较困难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了时代潮流,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发展。这样,不仅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所在,而且也体现出电子信息技术规模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3.3 国际化、网络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一些跨国集团的发展比较迅猛,它们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资金、竞争等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了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主导力量,并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此外,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也必然使得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际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比较重要与关键的,而人才则在其中体现为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在研究、开发和创新过程中,一些中小科技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使得了其重要作用日益明显,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3.4 多元化、集中化发展趋势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同机械、能源、交通、建筑、冶金等技术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技术领域,而且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此外,技术创新具有持续性,这不仅能够保证电子信息技术企业获得可观的利润,而且更能促进其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实际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核心都主要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垄断方面,特别是集中于软件、电路集成和新型元件等领域。一般而言,软件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而电路集成、新元件等则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提和基础,都具有比较高的附加值。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竞争能力,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与生产方面,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软件、电路集成以及关键元件等方面。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落实。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对外贸易;汽车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98

1前言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是中韩两国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中韩两国无论是在对外贸易发展还是在经济增长上都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从自贸区的具体建立来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考虑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正确分析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但能够提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信心,还能够促进中韩两国加强在汽车产业方面的合作,对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和满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2中韩自贸区的建立降低了汽车进口关税税率

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对于汽车进口关税税率的执行目前为25%。即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同时,对于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为15%。过高的关税不但会减少进口汽车贸易量,同时也不利于本土汽车企业与外部汽车企业竞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汽车进口关税税率,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税率下降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税率得到有效降低,并且其下调幅度较多,最高下调幅度达到了15%,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进入中国市场有着重要影响。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来看,由于关税税率降低,自贸区内的进口汽车及零部件会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再配以合适的销售策略,将会对进口汽车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税率下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2刺激了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市场的发展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给了进口汽车及零部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销售场所。在自贸区内,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税率较低,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在整体销售上难度较小,成交量得到了放大,整体成交形势比较乐观。由此可见,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刺激了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对推动进口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和促进汽车贸易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

23减轻了进口汽车企业的税务负担

通过降低进口汽车关税税率,在中韩自贸区中的进口汽车品牌的税务负担得到了降低,其中进口汽车企业每年从关税中节省的资金可以直接计算到其整体效益中去,对进口汽车将会产生较为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保证进口汽车企业在自贸区内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也为进口汽车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通过自贸区这种缓冲区,进口汽车的业绩得到全面提升。

3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推动了本土汽车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了解发现,在我国汽车企业对外贸易中,整车及零部件的进出口是汽车贸易的重要内容。考虑到中韩两国在外贸政策和税率方面的差异,进口关税税率是影响汽车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中韩自贸区的建立,解决了汽车企业进口出口关税过高的问题,对推动本土汽车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本土汽车企业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

中韩自贸区建立以后,本土汽车企业所需的进口零部件,可以通过自贸区的形式进行平行进口,对满足本土汽车企业生产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韩自贸区进出口贸易的逐步完善,本土汽车企业零部件进口业务将会集中在中韩自贸区内进行,对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和满足零部件进口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对中韩自贸区汽车企业的影响有正确认识。

32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降低本土汽车企业进口成本具有重要影响

利用中韩自贸区这一平台,本土汽车企业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平行进口,无论是汽车零部件的进口成本还是在进口速度上,都比传统的进口方式要快。从目前本土汽车企业进口成本来看,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整体进口成本大幅下降,对提高本土汽车企业的整体效益和满足本土汽车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正确分析中韩自贸区的作用十分必要。

33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繁荣汽车进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不但对本土汽车企业的进口具有重要意义,对本土汽车零部件出口也有积极影响。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是一种贸易形式的创新,对解决关税问题和促进自由竞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本土汽车企业和国外汽车企业找到了合适的贸易方式,在降低双方交易成本的同时,推动了汽车贸易的发展,对繁荣汽车进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4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加剧了两国汽车企业间的竞争

从目前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来看,自贸区的建立为两国汽车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搭建了平台,使两国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能够通过自贸区开展进出口贸易。由于在自贸区内可以享受较低的关税税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繁荣两国汽车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考虑到自贸区的特殊性,在自由贸易的同时,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也加剧了两国汽车企业间的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中韩自贸区内较低的交易成本,鼓励了汽车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

由于中韩自贸区内的汽车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可以享受较低的关税税率。这一有利政策可以直接降低汽车企业进出口的交易成本,直接鼓励了汽车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对提高中韩两国汽车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有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同时,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也为两国汽车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对鼓励汽车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具有重要作用。

42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使两国的汽车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考虑到进出口贸易成本以及政策的影响,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使两国参与汽车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迅速增加,导致了总体竞争形势比较严峻。随着竞争企业的日益增多,中韩两国的汽车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形势下,汽车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就要在产品定价、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多个方面有突出优势,只有满足这一特点,才能在自贸区的竞争中有所收获。

43没有了特定政策的保护,两国汽车企业的竞争更加公开

在中韩自贸区建立之前,由于有政策保护,韩国的进口汽车和零部件需要缴纳25%的关税。这一关税增加了进口汽车和零部件的销售成本,起到了降低进口数量和保护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的。但是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建立,特定政策的保护逐渐消失,中韩两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之间处在了自由竞争的状态,两国汽车企业的竞争更加公开。

5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一定的冲击

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始终没有实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整车汽车出口中,整体数量较少。相反倒是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占据汽车企业出口产品的主要地位。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建立,韩国品牌汽车找到了良好的出口途径,通过自贸区交易,较低的关税使进口的韩国品牌汽车售价大幅降低,在同等价格的基础上,韩国品牌汽车的号召力相对强一些,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有一定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汽车市场带来了较大竞争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一些韩国原装进口车会以较低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我国汽车市场带来了较大竞争,使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韩国原装进口车面前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缩减,影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此,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

52中韩自贸区的建立,缩短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周期

按照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要想提高市场份额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发展周期较长。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使得韩国汽车产品直接进入了我国,直接压缩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周期,使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正确认识中韩自贸区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周期的影响十分重要。

53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影响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

由于韩国汽车在品牌知名度、整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均比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要好,这就导致了韩国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整体销量上比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更高,由此造成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和成长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中韩自贸区建立对自主品牌汽车成长影响的了解。

6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通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中韩两国无论是在对外贸易发展还是在经济增长上都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从自贸区的具体建立来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考虑到我国汽车产品的发展现状,正确分析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但能够提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信心,还能够促进中韩两国加强在汽车产业方面的合作,对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和满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师范铮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其对未来三国汽车产品贸易的影响[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3

[2]张乃平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3]钟崇伟中日韩汽车出口贸易结构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4]曹春兰全球化背景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5]谢运朝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竞争力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3

[6]彭连港,薛永昭论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14(1)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产业;标准化;对策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China's "Eleventh Five-Yea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work, generally reflected in the typical standardiz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tandard items and variation, and thus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1引言

对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而言,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先决条件,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地理信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地理信息共享的必由之路,对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已经进入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标准化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的国家标准及其在研标准项目数据库为基础,查询分析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和标准项目,从地理信息

标准化主体和客体(即:标准制定者和标准应用类型)的构成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角度,针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主要的标准化问题,剖析了各种标准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机制设想和对策。

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支撑

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术层面,地理信息产业是在现代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地理信息技术应融入IT主流。地理信息产业的综合性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的复杂性,凸显了标准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标准成为地理信息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标准化对地理信息技术积累及其产业化具有不可取代的支撑作用。

在市场层面,地理信息产业是以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应用和服务的,一个良好的地理信息共享环境是国家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基本保证,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地理信息标准及标准化是保障地理信息共享、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地理信息元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等技术标准已成为国土资源等部门和行业内部开展地理信息集成的重要前提,大大促进了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在政策层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等政策体系的支持,标准是政策法规的技术依据,地理信息标准与政策体系相结合,保障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地理信息涉及国家秘密,保密问题一度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诸如“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等标准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地理信息产业中导航电子地图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了产业迅速发展。

3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标准化问题

3.1“十一五”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要进展

“十一五”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对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视并支持,通过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扩大委员范围,设立专门工作组、增加通讯成员等措施,与建立“测绘和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测绘标准体系”、“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以及地理信息标准化规划、项目指南等的实施,也使标准制修订工作纳入体系化轨道。从现行92项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时间来看,“十一五”以前制修订23项,“十一五”以来制修订69项;“十一五”以前采用的国际标准4项,“十一五”以来采用的国际标准13项,标准制修订的速度和数量,以及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方面

均有显著增长。一大批基础性、关键性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扭转了标准严重滞后的局面,正在减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地理信息标准化网站的开通运行,地理信息标准宣贯工作的加强与深入,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培训和学术研讨等活动的周期化与常态化,都促进了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普及与提高。

3.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突出的标准化问题

通过整理近3年来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培训调查问卷、地理信息标准化调研报告以及部分公开

发表的科技文章,结合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实践,可将普遍反映的突出标准化问题归结为标准的适用性问题、一致性问题与先进性方面的技术问题和标准化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问题。

3.3地理信息标准化主、客体的构成及变化分析

标准研制是标准化的核心工作,标准的起草单位是这一核心工作的主体,标准是其客体,标准化正是主体围绕其客体开展的前期研究、标准研制、测试验证、宣贯培训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本文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国家标准及计划项目数据库中查询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及其在研标准项目共计131项,其中,现行国家标准92项、在研标准项目39项。对地理信息标准化主体(即:标准起草单位)和客体(即:标准应用构成)及其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准确认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各种标准化问题的源由。

(1)地理信息标准化主体的构成及其变化

按照地理信息标准化主体(即:标准起草单位)的单位性质进行统计,将承担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含在研项目)的第一起草单位划分为标准科研单位、行业事业单位、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从起草单位的构成类型来看,标准科研单位承担研制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含在研项目)75项、占57%,行业事业单位紧随其后,为40项、占31%,这两类起草单位承担了近九成的标准研制工作,而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均为8项、仅占6%。从现行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到标准项目的起草单位变化来看(如图3所示),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承担标准研制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分别从现行国家标准的60项、26项下降到在研标准项目的15项、14项,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承担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制修订数量有所增加,从现行国家标准的2项增加到在研标准项目的6项。

从以上两项分析不难看出:(1)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承担了绝大多数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成为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力,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则成为弱势群体。(2)行业协会和企业承担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正在逐步增加,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体构成正在发生变化。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显而易见,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决定了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地理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面向社会和企业的逐步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程度不断加深、其标准化角色日益显现。

(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问题溯源

从上述分析看来,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体仍然是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体失位是各类标准化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导致研制标准跟不上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造成标准适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标准研制主体和标准执行主体的分离,标准需求变化难以及时反应到标准更新中,带来了标准滞后等许多问题。

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客体失位是各类标准化问题的推手。当前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已将地理信息推入服务时代,近两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地理信息标准研制中正在从数据资源标准化向地理信息Web服务标准化转型。而当前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和标准项目仍然以数据资源为主,客观上形成了标准研制与标准现实需求的脱节现象,导致标准难以满足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加剧了标准适用性差、先进性不够等问题。

随着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参与程度正在加深,标准研制方向也正在向应用服务类转变,地理信息标准化主、客体失位这一根本性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4.结语

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仍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其主体仍然是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仍处在弱势群体地位。目前,这一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行业协会和企业承担标准研制呈现逐步增加态势。我国地理信息国家标准仍以数据资源类为

主,其次是应用服务类,管理类和环境工具类国家标准较少,当前标准研制方向已呈现出从数据资源向应用服务转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利.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现状研究[J].测绘科学,2010(S1).

篇(7)

一、充分认识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

我市油茶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油茶是我市传统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势资源,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产品、天然绿色油料的需求,维护国家油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认清油茶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把握全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机遇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产品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建设森林,实现绿色崛起,努力把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茶产业基地。

二、明确油茶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发展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油茶种植业为基础,改造低产林、更新和新造高产林,做大油茶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系列产品,延伸油茶产业链,全面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2、发展目标。

三、增强科技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1、推广油茶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加快高产油茶良种采穗圃建设,大力培育油茶良种壮苗,实行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推广适宜我市的油茶优良品种。严格加强种苗市场监管,今后,新造油茶林坚持使用经国家或省审定认定的高产油茶品种,禁止使用实生苗造林,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苗木的违法行为,维护油茶种苗市场秩序。建立苗木生产经营档案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种苗不合格造成用户损失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2、提升油茶生产集约化水平。依托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市、县(市、区)、重点乡(镇)三级都要建立100亩以上油茶高产示范点,以示范基地、示范户和示范企业建设,辐射带动农民推广新品种,学习新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广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远程科普、专业网站、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种植大户和企业推广油茶良种良法。

3、促进油茶生产产业化。将油茶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支持的农业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油茶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培育油茶企业上市,提升市场竞争力。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油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茶油新产品以及保健、护肤、皂素、活性炭等副产品研发,延伸油茶产业链条。

四、创新油茶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1、完善林地流转机制。进一步深化林权配套改革,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和完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规范林业产权流转程序,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公开”的原则,积极引导油茶林和宜林山地向有经济实力的种植大户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

2、培植油茶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鼓励企业按“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高产油茶林基地,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引导企业在油茶良种使用、精细栽培管理、精深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油茶产业科技园,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扶持“晶粹”、“金世本香”“好口福”等油茶品牌打造中国知名品牌乃至世界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3、扶持油茶种植大户。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兴办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并在立项和资金上给予倾斜。

4、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林农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联户种植、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努力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规避风险能力,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5、加强油茶造林专业队伍的建设。鼓励国有林业企业职工组建专业的油茶造林队伍,提高油茶造林水平,保证造林质量。

五、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