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39: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式创新
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墨守成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新时期教师。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表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到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背得很牢,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首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全放在教材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培养与激发,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对科学和事物充满好奇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其次,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需要。
2.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是教师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已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学生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教师应在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改革上发挥作用,清楚地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是社会需要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的教育方式也要创新,要培养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尊严,但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赏识学生。教师要有一定的尊严,但不等于学生就没有尊严。某些老师认为自己是老师就高学生一等,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正确面对,这样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师创新精神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提高认识,与时代同步。教师对教学要富有激情,“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可以说,对教育事业爱得越深,为之献身的动力就越强,从而表现的创造才能也就越充分。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发挥创新性的前提。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
2. 完善自我,不断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学习就很难使自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当务之急必须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首先,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断学习。在任何科目教学中,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并帮助、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停止创新,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就一定会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49-02
【作者简介】李建芝(1965-),女,江苏丰县人,丰县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在幼儿教育中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从环境创设、游戏活动、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等方面探索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在创设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以往总是以教师的意愿为主,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以环境美观和具有教育意义为目的进行环境布置,完全忽略了幼儿的参与和意愿。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和物力布置的环境,幼儿却并不感兴趣,这也就难以实现环境的教育价值。
为了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我园主张让幼儿做环境创设的主人。在具体环境创设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制作材料、布置环境。首先,在布置环境前,各班组织幼儿讨论并制定本班的环境主题、所需材料和制作方法。我们要求各班突出自己的特色,在主题环境、材料和制作方法上尽量显示出差异,尽量使用大自然中的物品和废旧物品。其次,在确定主题后,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环境创设中所需的材料。教师鼓励幼儿收集需要的材料,如玉米皮、芦苇、树皮、竹子、干草、高粱秆、棉花、花生壳等自然材料;还有旧挂历、纸箱、饮料瓶、快餐盒、旧车胎等废旧物品。然后,教师指导幼儿将收集回来的材料进行分类、清洗、消毒,以备使用。最后,教师为幼儿提供制作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画笔等,鼓励并指导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教师会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到活动室的主题墙、区域及走廊上,让幼儿欣赏到自己的成果,了解这些材料是可以根据活动的开展不断进行更换与补充的,并以此鼓励幼儿进行更多的创造。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无论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还是体育游戏、建构游戏,幼儿都会玩得都十分投入。我们应充分利用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从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是游戏内容的选择。教师在安排游戏内容时,首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切忌按教师的意愿分配幼儿玩什么。只有符合并满足幼儿意愿的活动,才能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让幼儿选择玩角色游戏还是玩建构游戏,如果孩子选择角色游戏,那么游戏中角色的分配、需要的道具等也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决定和制作。
二是游戏材料的投放。在确定游戏内容之后,对于游戏材料的选择也应由幼儿自主决定。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与引导者,尽可能让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游戏内容确定需要的材料。如果没有现成的游戏材料,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游戏材料。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幼儿一些原则性的行为规则,如不能争抢、珍惜物品、注意安全等。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一些冲突,如当大家都需要同一种材料时应该怎么办。
三是游戏方法的运用。在确定了游戏内容和材料之后,还可以让幼儿自主决定如何进行游戏,怎么分配角色和材料。在游戏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使用创新游戏的玩法,尝试一物多玩,尽可能不要重复别人的玩法,以此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如在玩理发店游戏时,谁做理发师、谁做顾客、如何给顾客洗发、理发的过程等一系列的设计均由孩子们自行决定。教师在游戏中扮演观察者和引导者。
三、在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艺术(音乐、美术)和体育活动都有助于幼儿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应当给予重点关注的。
在音乐活动中,我园通过创编动作、制作表演服装和道具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共同编排动作、制作服装道具、选出孩子认为最美的舞蹈参加表演。如在大班音乐活动“花木兰”中,教师选择了本地区常见的戏曲――豫剧,首先让幼儿欣赏豫剧的唱腔,了解戏曲的动作特点,鼓励幼儿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然后,教师再带领幼儿观赏古代的军服,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师缝制好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动手制作服装配件和帽子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选用硬纸板制作帽子,在上面贴上黑红两色的电光纸和毛线球,做成了花木兰的帽子;再使用易拉罐底和银色的扣子装饰花木兰的披肩和腰带,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更为生动传神。由幼儿集体创造的“花木兰”舞蹈成为我园自创的经典节目,并多次参加各级演出。
在美术活动中,我园通过绘画、涂色、手工制作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美术活动往往仅局限于一节课或一个游戏,时间一到就必须把活动材料收拾整理好。在我园的绘画和制作过程中,教师在幼儿有需要时才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此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会给幼儿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鼓励幼儿多画、按自己的想法涂色、根据自己的意图制作手工作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多种尝试,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创意表达的机会。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去决定材料的选择、作品的制作及装饰,教师仅做好安全提醒和指导工作即可。
在体育活动中,我园通过创新游戏的材料和玩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体育活动中体现了“玩中做、做中玩”的理念,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们首先让幼儿制作体育活动中所需的部分游戏材料,如沙包、毽子、飞盘、小旗、花棒、滚环等。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要求他们采用与别人不同的材料和做法。在幼儿使用这些游戏材料时,教师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玩法进行尝试,比一比谁玩得花样多。此外,对于走、跑、跳、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的练习,教师也会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保持对活动的兴趣。
实践是操作的重要来源之一,实践是创新精神的实现。社会发展需要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兼备的人才,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初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育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要以课堂为契机,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萌发的条件。下面我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初中数学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始终以应试教育为目标,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担任主导者,利用教师的知识权威,把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大多采用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就被动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垃圾筒“,不管有没有需要,愿不愿意接受,全部都硬塞进来,如果教师长期采用这种硬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会被扼杀。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寻找思维火花,另辟蹊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与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共同主导者。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主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形成互相学习、共同创新的氛围,以创新思维完成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与学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当然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犯些小错误在所难免,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不要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鼓励支持学生。同时,对学生出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多表扬,少批评。人人都希望得到赏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多运用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式提问,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教学过程向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发展的方向进行。教师要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情,既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又要掌握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和创新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基础及创新能力的讨论、研究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训练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然后再将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做到散中有集,集中有散。当然学生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全员而平等参与,既要有共同的合作教学规则,又要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就是按照老师课前设置的问题情境探究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有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在思维发散与集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愉快,就要允许“杂音”的存在。
教学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而目标的设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问题的设置满足学生的需要,任何教学过程的施行都朝着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方向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一切本着学生需要,实行个体差异化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思考,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无穷动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大胆尝试,要能冲破固有教学思维的束缚。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保护者”。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教师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氛围,按照一定目标,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教师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学生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总之,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依托课堂这个教学的主战场,以全体学生发展为目标,调动各种积极有利因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创新氛围,采用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弘扬学生独特个性,让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之花开得鲜艳而繁茂,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一、引 言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输出,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学科较其它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重视外部和谐环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三、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四、结束语
1 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具备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
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的相关”。他们认为:“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了使教师工作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智力水平。但是,智力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特征就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见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那么,起显著作用的是什么人格特征呢?这部《学与教的心理学》援引了中外学者所作的关于“有效与无效教师的特征”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教师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更大的决定作用”的主要的人格特征是“尊重学生”。其实,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就有这样的共识:决定教师教学效果的,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并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这些调查只不过以科研的手段证明了大家的认识。这个调查虽然不是专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作的,但是,它同样能够说明:取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具备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起着“决定作用”中的主要作用。
我们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期望效应”和“相信效应”。毫无疑问,“期望”和“相信”的前提是对被期望、被相信者的尊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当然不仅是为了防止埋没人才才发出这样的告诫,他显然是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摒弃“冷眼”和“讥笑”;要尊重人的发展,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应有期望。
英国《教育》周刊2003年1月发表了题为《中国正以创新名义审视教育,但教育改革会引发歧义吗?》的文章。文章说:“促使中国进行教育改革的是一种迟来的认识,即中国的教育制度没有培养出足够具有创新思想的人……通过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并视老师为平等的人,中国的师生之间可能出现一种新型关系。”
文章所说的“新型关系”,即“平等”的关系,不用说是以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为基础的。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基础,必然是以教师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外国人看我们意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首先关注的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教师的创新精神,这不也说明,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吗?
2 培养创新精神,必须突破“尊重个性”这一难点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有学者认为,创造力亦即个性品质。这是不无道理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人的个性就谈不上教育。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断言:不尊重人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
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固守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素质教育之所以把“让学生个性发展”作为要义之一,就是要消除“划一”教育、“共性”教育的弊端,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体潜能的有效挖掘,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问题是,对学生的个性由严重忽视到重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施素质教育阻力重重,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对学生的个性难以宽容。上面提到的英国《教育》周刊的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问题是要使这种平等关系生效。政府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但无法保证中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能改变伴随其一生的教学习惯。”这个判断不无道理。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的确有相当多的教师,由于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长期实施注入式的教育行为,已经习惯于共性教育和听话教育,不能容忍个性存在,已经成为他们教育性格的构成因素。他们否定个性,拒绝个性的种种表现,几乎可以说,很多是出自这种性格使然的“本能”。一位教师在一次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之后就曾感慨地说:“道理我都明白,可就是一遇到事就不行了!”正因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正因为尊重个性是培养者的难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首先抓住这个关键,突破这个难点。
3 培养创新精神,必须创造民主、和谐的自由环境
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自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的自由环境如何,对于能否培养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一节九年级数学课――“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让学生看书上是怎样给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分类的。一个学生提问说,除了书上的方法,他还可以按照别的方法分类。教师未置可否,让这个学生坐下了。教师本应该给这个学生一点时间,让他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可是这位教师轻易地把不同的意见给冷落了。
一节七年级语文课,分析何其芳的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一个学生提出:“教师,我觉得这首诗写得不好。”教师一愣,说:“这是你自己的事,坐下吧!”就这样,把一个刚刚冒出来的“求异思维”给压下去了。
这两位教师的做法还是“轻”的,有的做法则近乎恶劣了。一位教师上课给学生对练习答案。教师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有一个答案跟教师的不一样,又不明白为什么错,就向教师提出疑问。这位教师态度生硬地说:“我不是把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了吗?”有位教师给学生分析一个句子,解释作者用某词而不用另外一个词的妙处。一个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偷偷查了字典,发现两个词的解释意思一样。这个学生很困惑,举手提出疑问。这位教师挖苦说:“我是按照专家的意见讲的,你比专家还能耐吗?”于是引起哄然大笑。还有一位教师讲古代诗歌。有一句诗是“天机织罢月梭闲”,注解:“闲”是“停止”的意思。一个学生问教师,为什么诗人不用“停”而用“闲呢?教师嘲笑说:“用‘闲’诗才是作者写的,用‘停’不就是你写的了吗?”这样的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尊重学生正当的要求和权利,禁锢学生的思想,压抑学生的灵性,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必然搞一言堂,课堂气氛必定紧张而压抑,学生毫无心理自由可言;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成教鞭下的奴隶,这样的“主阵地”不要说培养创新精神,学生本能的创新精神也会被压抑甚至扼杀!
我们也有不少教师,他们的课堂充满了由于相互尊重而形成的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构成一个融洽、和谐、宽松、健康、充满欢乐的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舒展和有效的培植。
关键词 新时期;物理教学;初中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方法,着重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实现素质教育。
一、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有利于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将更多的时间运用在自主学习中,初中物理课堂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还能够让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师由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物理教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学生也需要有创新精神,以便发现更多解题思路,这样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教师才能更好的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
2.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改革的推行应该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标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让教师发现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的培养还能够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潜力,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潜力,更好的对自身能力进行锻炼。教学改革还是当展的一个主旋律,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当今社会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在社会上很难有立足之地,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诸多好处。
二、新时期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措施
1.从教材中深入挖掘创新精神的应用
我们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就必须重视创新意识培养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实验器材带到班级,或者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让学生想象在家中烧水的情景,水开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这时就会有学生说出会有白气产生,然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进行试验,让学生发现水沸腾时会有白气产生,这些白气的温度很高,但是冷却之后,会变成水,这就是气态向液态的转化。在教室的带领下,学生会发现物理其实来源于生活,而且学生会有更多的好奇心,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学习。
2.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标要求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适当的营造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比如教师在讲解用《天平测量物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一些小的物体,然后让学生用手感觉它的重量,并且使用适当的单位去标注这个物体的重量,然后,教师再利用天平,测出物体的实际重量,这一阶段,学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且实现了与教师的互动教学,在之后的理论学习中就会更加认真,这就是鼓励教学的意义。这种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的锻炼,这种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加了,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3.重视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个开放性的课题,给学生不同的材料,让学生用随意折出形状,然后放到水中,观察什么情况下,纸漂浮的时间长一些?什么样的材质能够在水面上漂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动手进行实际的操作,这一过程,其实就是锻炼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自主了解一些材料的属性,还能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记住这些内容。这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完成学习,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目的就能够达到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全面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尽快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让出课堂的主动权,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系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蒋爱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6)
[2] 吕道志.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上旬).2010(12)
[3] 王小力.转变教育观念 加快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步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
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老师,教师除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人生观外,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育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教程。
一、启发——创新
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由此,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许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才是创新。按照创新过程进行教学,这也是创新,启发与创新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表现以下两种:
(一)引疑导析
即教师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重庆某位教师在教《小电珠》一课时,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设景质疑
即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让学生求异质疑,创新求异的行为,例如: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可以设下如下教学: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等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二、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落实素质教育,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上《叶子》一课,重点是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在教学时,是由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想思维再到具体思维,都是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这时教师也不应全盘否定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想象的好,象这样的叶子叫做卵形叶,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里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既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三、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和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不仅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还可学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放手让学生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在引导学生自行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从验证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例如:我区兴贤坊符老师上的《溶解现象》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盐,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巩固应用
未来社会的需要是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时善于点拔,启发学生学会借助已学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实现知识迁移,达到巩固应用,融会贯通的境界,例如:《小电珠》一课,教师引导了学生设计了最简单的“电路”后,继续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试试看有无别的连法?并提出:怎样连线都行,只要能让电珠发光就行。同学们积极思考,连接出各种各样的电路。又例如:《摩擦起电》一课,在学生认识了被摩擦的物体可吸引轻小物体这一特征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方法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砂和泡沫分开,这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特征再巩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