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时间:2023-05-17 16:39: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形势;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实践
目前,经济市场劳动力管理趋于完善化,这使得劳动力的流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相符。对企业发展来说,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用工管理进行整合,才是确保其发展的关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下。
一、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实践证明,劳动用工规范化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首要问题是明确用工管理规范化的相关概念和流程。劳动用工规范化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基础,将用工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内容,并对其制度进行了完善。根据不同企业用工性质和群体素质的需求,建立不同级别的审批制度和用工规范,并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管理者应注意企业规模的控制,根据企业规模需求将企业用工人员进行不同的岗位分类,实施动态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总之,企业在用工管理上应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员工绩效与其工作岗位相结合。劳动用工管理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企业应注重其系统性的管理,建立具体的管理的制度。如何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劳动人员结构调整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应考虑的问题。目前,企业在岗位管理中多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但这一方式的应用在一些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中并不明显。因此,在了解企业用工管理概念和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其实施方式进行分析。
二、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难点和问题
1.落后的管理方式
就目前企业用工情况而言,劳务用工管理多以身份管理为主,岗位管理的作用发挥并不明显。这一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用工方式开始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对其岗位、薪资以及编制等问题进行区分,繁杂的工作程序给管理人员带来困难。而管理方式落后进一步造成了劳务用工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员工在定性上存在问题,其所带来的后果包括提高企业用工成本,造成用工管理的不规范。
2.管理基础薄弱,临时用工管理难度大
一些企业在理念上存在滞后性。这使得企业发展中很少强调企业劳务管理,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效率低下。薄弱的管理基础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和作用发挥来说具有消极的作用。各行各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合同管理、用工管理却依然显得混乱,如何实现用工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大难题。尤其是在临时用工方面,不能及时出台临时用工规范,企业阶段性临时用工大,这对企业的规范性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对临时用工的薪资制定上无法满足国家法律标准,造成法律维权现象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部分规定与劳动法不符
企业在实施规范化用工管理时,虽要尊重法律,但也应具有自身的决策权。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管理者的规定与劳动法存在不符。这与企业过分重视利益获得有直接关系。管理者综合能力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其对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进行正确的了解并且出台必要的解决策略。
三、新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实践
1.重视劳动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法律是企业劳务用工规范化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合同建立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在合同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均应得到明确,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员工需求为其提供保险制度。另外,企业还应在合同中规定福利制度和用工奖惩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其高效性。
2.关注员工维权
我国劳动法对员工在既定时间内的既得利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企业在发展中往往不能完全实施这一制度。事实上,这种做法增加了劳动纠纷,对企业的发展实际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多元化经济发展下,企业劳动关系逐渐复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为处理这一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其自身发展状况和员工需求,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以免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当然,企业还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对劳务工资进行制定,并确保其合理性。
3.劳动定员管理科学化
劳动定员管理在企业劳务用工全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是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基础,其具体工作内容为员工日常工作编制、管理以及企业法执行。其中,员工管理要求企业从生产实际出发,实施定员管理,对岗位员工需求数量进行正确评估,并且根据岗位性质选择不同的员工。使员工管理合理化,降低劳务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4.巧妙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在企业用工管理中,劳务风险大量存在。为规避劳务风险。应避免主动接触合同,对于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收集其无法胜任的原因。当然,在劳动合同的制定上,要综合考虑其再培训等问题。对合同到期的员工及时终止合同,以便于降低企业由于违约等原因带来的经济支出。需要继续签订合同的员工,企业要按照法律规定来对其做出处理。总之,企业应重视用工管理,采用合理的手段减少用工风险,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帮助企业随时化解用工矛盾。
四、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劳动用工规范化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管理不善很容易带来劳务纠纷,为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依靠法律手段来进行员工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陈圆 单位: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工程;论述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uilding pro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settlement management four asp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o a detaile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discuss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房地产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有些建筑企业由于只重视工程承揽,轻视管理,重视工程进度,忽视工程质量。随着承揽的工程项目的增多,在施工中只追求工程进度,而对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重视不够导致出现了管理混乱、工程质量下降、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滑坡的现象。施工企业要高度认识这种现象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危害,真正从思想上敲起警钟。
1.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编制一份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既能符合合同又能指导施工的网络进度计划,是履约合同的保证,指导工程的依据是控制进度、管理工期的凭证。在总工期的约束下,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保证网络计划落到实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好连续施工和均衡施工,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地交付生产和使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⑴合理控制工期、质量和费用,使项目管理达到综合优化。⑵通过施工网络进度计划及控制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异情况,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⑶除充分考虑时间控制外,同时还应考虑劳动力、材料施工机具设备等所必须的施工资源问题,使其最有效、合理经济地配置与利用。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与调整等手段,调动施工活动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进度目标,以确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总工期目标的实现。⑸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很多,如工程技术、组织与协调,气候条件、政治原因、人为因素、物资供应、地基情况等。如发生以上原因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应及时对进度计划加以调整,并作好记录,以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质量是建设的生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各专业技术人员应按以下几项要求进行工作:⑴熟悉并掌握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⑵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图集,掌握《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积极组织和参与图纸会审,并对图纸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作好图纸会审记录。⑶根据审定批准的工程项目总控制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方案中所确定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是否科学合理,施工措施是否得当,有无工程质量方面的潜在隐患,并根据实际施工变化速度情况,及时对计划作调整。⑷做好进场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的规格、性能、技术参数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并做好记录,对未经检查验收的或经检查不合要求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准在工程中使用。⑸做好隐蔽工程的记录和预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处理,并积极通知,组织业主、设计院、总监理工程师等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并作好隐蔽工程签证。⑹在施工过程各环节中,必须注意加强经过巡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特别是主要的结构部位,关键设备、关键部位的施工,施工现场一定要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并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操作规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及要求。⑺协助设计单位作好设计变更的签证,作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保管。⑻竣工前,项目经理部一定要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队对已完工程进行预验,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经各方同意后,再组织验收,并办理好验收手续。⑼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对异常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进行动态控制,从而使各项质量活动和工程实体质量保持受控状态,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
施工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把承包人项目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以施工生产活动为主体,制定各项专业性计划,并对其进行平衡、协调、监督与控制。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编制一个完整的项目施工管理计划,使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管理都纳入计划,并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其次在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与控制,尽量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按原计划进行;最后调整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因具体情况的改变,必须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完成工程任务招揽计划;确保项目施工按合同工期要求交工及竣工验收;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施工中的潜力;施工计划安排要结合工程任务的多少和工程规模的大小及工地现场分布情况进行统筹计划,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施工计划安排应适当,既不能太紧,又不能太松,计划太紧造成无法完成,计划太松则不能发挥施工效率。施工计划管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⑴通过计划向各级施工组织机构下达任务,明确各自的奋斗目标,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⑵为材料、劳资、设备等专业部门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劳动力需要量计划、施工机具设备用量计划等提供可靠性数剧。⑶项目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施工计划进行,保证项目正常开工。⑷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各专业部门按施工计划运作,确保项目工期按时完成。⑸可以促使各职能部门开展劳动竞赛,挖掘施工潜力,提高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4. 建筑工程施工预算、结算管理
施工预算是保证企业收入及控制支出的依据,是搞好项目核算的基础,是项目管理的命脉。搞好工程项目预、结算,对加强和促进施工单位的各项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点:⑴熟悉(定额)及取费方面的政策法令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⑵熟悉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掌握具体的结算方式。⑶及时、准确地根据各种变更资料对预算作调整,为调整结算打下基础。⑷单位工程完工后,及时向业主提供结算资料并办理结算手续,为工程项目结算作好前期准备工作。⑸整理好索赔资料,积极主动地向业主出并办理好索赔手续。
5.结束语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
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
关键词:编外用工 规范化管理 对策
编外用工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僵化用工模式,对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在一个单位中“双轨制”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只限于“暂时”,一旦固化,就必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实施全员聘用制以来,在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和成本控制下,在管理者陈旧观念的局限下,如何打破编制内外的差别,尤其是在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高学历人员加入了编外人员的队伍对事业单位有着很大的贡献的情况下,管理好这部分人力资源,不仅仅对于单位本身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社会就业稳定和人才合理配置也产生助推作用。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编外人员承担着编内人员相同甚至更多的任务,却由于身份等级的存在,得不到相同的报酬,心理不平衡,缺乏归属感,从而造成编外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受挫、整体单位服务品质下降。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成为了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完善编外人员的用工形式及流程
目前事业单位的编外用工体制,大多以朋友介绍、同事推荐等为主,虽可以降低用工短缺现象的出现频率,但却增加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隐患。如何参照编内员工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工原则,规范编外人员的招聘程序,提高编外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为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编外人员这个群体在知识结构、爱好习惯、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特点,并且有着较强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针对这样的群体,应规范管理体制,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组织上关怀他们的感受,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体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二、完善“同工同酬”制度的概念
在目前体制中,所谓的“同工同酬”的前提是在同一体制下,换言之“编外”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企业单位体制,而“编内”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事业单位性质。也就是说如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结合两种体制人员情况,在控制用工成本的大前提下,合理地分配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成为当前阶段解决“同工同酬”制度的关键问题。首先,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结合岗位分析,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的一致性,对编外人员所在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对于符合标准的编外人员尽可能视同工制度。其次,待遇到位。同酬是制度的落脚点和关键点的关键。对于视同工的人员,视情况兑现等同于同岗位人员的待遇,同时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能者居上、能者争优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通过考核,符合编制要求的高学历、硬技术的优秀人才给予享受入编优先考虑的资格,充分利用人才,鼓励编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另外在给予编外人员合理的基本工资待遇外,奖金、各项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要跟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缩小两类人群的差距,最大可能地调动编外人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加强培养。随着编外人员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为了加强单位人员的向心力,增加编外人员的归属感,对于编外人员需进行更多的专业业务培训,以满足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给予编外人员同等的政策辅助与单位的发展机会,例如支持编外员工继续深造或进行评优、推荐入党等。
三、完善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编外人员缺乏归属感的另一项原因是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编外人员的合同是否规范化签订、是否适用养老保险政策、单位是否为编外员工缴纳、编外人员个人养老金的缴纳依据和计算,成为编外人员的“心头隐患”。能否实现在养老保险政策上一视同仁,将是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提升。随着社会的进步,编外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懂得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法律权益。如何规范与编外人员签定、续签、变更、解决劳动合同,也是对编外人员的一种社会的保障制度。同样的,单位需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编外员工办理养老、医疗、生育、事业、工伤等各种保险手续,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认同,也是规范编外人员管理的一种。
四、完善编外人员的文化管理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操作规范化
引言机电安装工程与其它工程项目一样,在组织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把成本、进度、合同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作为重点进行规范。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谈一点对机电安装项目规范管理的认识。
1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规范化管理施工成本预测计划编制与成本控制。进行施工成本预测。在工程项目开工以前,应该对工程成本 进行估算。估算的主要依据为近期己完工的施工项 目或者将要完工项目的单位成本,对于个别无参照 对象的分部或者分项工程,可以依据预算定额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一是编制施工成本计 划。成本计划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责任制、开展成 本控制和指标核算的基础。编制了成本计划,也就是设定了目标成本。
二是进行施工成本控制。施工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控制工程成本的发生不超过计划成本或者目标成本。施工成本控制一般依据工程承包合同、施工成本计划、施工进度报告和工程变更来
进行。 施工成本核算分析与考核。进行施工成本核 算。施工成本核算分为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 核算三种形式。核算的过程是对相应的开支范围的施工费用进行统计,根据使用目的对统计结果要求的不同,计算出针对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发生额。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提供依据。
三是进行施工成本考核。施工成本考核是对以上五步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总结和盘点,是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各责任者进行考评,以此为依据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成本考核工作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成本管理工作做好。
2施工的规范化管理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规范化。
一是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 理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它最直观,最敏感,也是最不容易实现管理目标。其原因是施工企业在对待 施工进度管理的问题上,往往都是前松后紧,到合同后期感觉不能按时交付,迫不得已采取“救火”战 术,抽调总部和其他项目的精兵强将大增援,最后勉强保住了总工期。造成这种现象和业主制定的工期可能不合理有关,但是更多的是由于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项目的进度管理缺乏科学性,管理过程不规范造成。为此,在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系统有效的进度控制措施,形成健全的进度报告采集制度并以此来收集数据,采取有效的监控手段来发现问题,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进度调整方法来解决问题。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承包合同约定的工期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包括总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进度计划);组织按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调整。
二是进行施工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工作要考虑到影响施工成本变动的市场经济因素,如材料、设备价格的变动,合作单位的违约等;以及经营管理的因素。在分析时,这两种因素一定要严格区分开来,否则,成本分析往往陷入死角,无法自解。同时如果不严格的剔除外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在进行下一步成本考核时就会失去公平,从而失去成本考核的实质意义。成本分析要依据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分析施工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主要因素,找出针对这些因素的办法,使项目施工成 本得到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
三是防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的规范化。施工现场防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运用除尘技术和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防止和尽量减少施工对大气的污染;采用废水处理技术防止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尽量控制施工现场的噪声,使噪声排放低于国家规定限值;正确处理固体废物,防止造成综合污染。按照GB/T24000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机电安装工程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合同是施工项目众多管理工作的根本性依据,其签订质量和内容条款往往决定项目管理工作的最终成效,在施工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合同的“标的”。承包内容和范围一定进行严格的确认,切忌采用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描述,应当使用工程量清单的约定模式。对于一些约定俗称的内容应尽量予以明确,避免产生争议。对于在谈判中合同双方确认的施工内容和范围方面的调整和修改,应及时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并以合同补遗或者会议纪要的方式作为合同的附件并说明其构成合同部分。在实际操作时,还要注意谈判完成后的阶段性签字一定要及时进行,避免使辛辛苦苦得来的谈判成果付之东流。二是对于一般的单价合同,在谈判时应要求与发包人共同签订一个“增减政策”幅度,当超过该幅度时,承包人有权要求对单价进行调整。三是确定合理的计价方式。
四是关于合同价格调整条款要约定明确,尽量不要签署所谓的“总价包死”的合同。因为随着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很容易出现不可预见的因素。约定价格调整条款可以比较公正的解决非承包人可控制的风险损失。五是关于工程款支付的条款,在谈判时应重点解决预付款的支付进度,投标担保返还时间等问题,尽量解项目的资金压力。六是关于工期和保修期的问题。承包人应尽量通过谈判使发包人接受并在合同文本中明确承包人保留由于工程变更、恶劣气候以及无法预料的条件变化对工期产生影响而延长工期的权利。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1.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的概念
电力企业中,自动化的生产技术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相应的自动化技术档案,完善各项自动化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实现对自动化设备物质运动形态的全过程管理,以及指导自动化技术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自动化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选择、技术评价、设计审查、安装调试、工厂及现场验收试验、使用、维护和修理、更新改造以及事故后的技术调查和分析,直到设备报废退出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在此,借用自动控制理论的观点,把自动化设备管理的全过程看作是一项动态的、多变量的、多环信息反馈的系统工程。具体文字描述如下。自动化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以自动化设备寿命周期为研究和管理的对象,通过信息反馈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以提高系统内各环节乃至整个系统的管理机能为控制管理的目的,最终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和“无维修”设计。该系统的输入信号包括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两部分。来自系统内部的输入信号,就是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工厂及现场验收试验、使用、维护和修理以及事故后的技术调查和分析这几个环节的结果或发现的新问题,作为设备技术信息及时反馈给自动化设备的选择、技术评价、设计审查、更新改造及技术培训这几个环节,从而实现自动化设备生产技术全过程的多重闭环管理。来自系统外部的输入信号,就是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实用新技术。
2.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的特点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与其他电力生产设备的管理相比,有其特点:
(1)电力生产已有过百年的历史,许多电力生产设备的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生产、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也已相当完善成熟;而电力自动化设备只有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其各项管理的技术规范、规章制度仍在不断的完善中。
(2)电力自动化设备与现代高科技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联系紧密,比其他电力生产设备的技术进步要快得多。因此,电力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应十分注重对电力自动化领域新技术的跟踪、技术经济评价、推广应用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电力生产自动化水平。
二、应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强和完善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全过程生产技术管理
1.加强和完善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全过程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包括调度主站自动化设备、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及信息传输网络。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涵盖了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计量自动化装置、测控装置、监控装置、远动装置及站内信息传输网络等。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与一次输变配电设备的关系紧密,是构成型如金字塔的整个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底部基础,是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设备,也是调度操作命令的执行机构。随着电网不断发展,输变配电设备的增多,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成为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管理中任务最繁重的部分。每年各种新建、改造项目繁多,因而需重点把好设备的选择、技术评价、设计审查、安装调试、工厂及现场验收试验、更新改造及技术人员培训这几道关,才能保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全过程生产技术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及其实际案例
下面着重以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选择、技术评价和更新这几个环节,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案例,阐述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的重点内容。
(1)变电站自动化设备选择的原则及其实际案例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选择遵循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则,以切实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具体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下面以2003年广州供电分公司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为例,说明自动化设备选择过程的具体工作程序。首先,按11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分组,根据相关技术规范确定的变电站自动化典型设计要求,以整个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为单元,用批量招标的形式发函邀请若干个在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市场有一定占有率的制造商参与竞标。接着,组织变电站自动化方面的技术专家对投标的制造商所提供的设备技术标书进行技术评标,做出总体技术评价,选择其中技术性能/价格比最优的制造商中标。在签定设备采购的商业合同以后,购销或供需双方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技术交流活动,包括召开技术交流会、考察同类型设备的现场应用、召开设计联络会等,最后签定具体的技术协议,作为该合同的附件,是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技术类文件。批量订货既可在设备采购方面取得规模的经济效益,又可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统一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总体技术标准,这样既做到了自动化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又能使自动化技术保持相对稳定性,便于自动化设备投运后的生产技术管理和自动化技术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最终达到设备寿命周期内费用最低,综合效能最高的目标。
(2)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技术评价的形式、主要内容及其实际案例
在设备的选择过程中,设备的技术评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2003年广州供电分公司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设备招标过程中,就组织技术人员分类和整理了相关技术资料,向评标专家提交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分类技术比较表。该表主要是根据开放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功能指标,设计出具体的比较项目,并将参与投标的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制造商技术标书所列内容和数据逐一对应填入。这种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进行技术比较的方法,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为参加投标会的专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料梳理,是便捷技术论证的好方法。
下面简述开放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设备需要技术比较和技术论证的主要技术性能/功能指标及要求。
①站控层设备主要包括监控主机和远动工作站,二者性能/功能的要求既有相同点,又各有其特点,详见表1。
表1监控主机和远动工作站技术性能/功能比较表
站控层网络通讯设备采用以太网交换机、超五类屏蔽双绞线或光纤组成双网冗余结构,双网可负载分流,也可独立工作,互为主/备。网络通讯基于TCP/IP或UDP/IP协议,传输速率为自适应10/100Mbps。
②间隔层设备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计量自动化装置、测控装置等,以下主要介绍测控装置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详见表2。
表2测控装置技术性能/功能比较表
间隔层网络通讯设备的要求与站控层有较多相似之处,其中在高压室的间隔层设备通讯还可采用1Mbps及以上传输速率的现场总线。
(3)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际案例
设备更新是指用新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更换在物理上、经济上、技术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设备。由于自动化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联系紧密,所以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更新分为硬件更新和软件更新。目前,计算机硬件技术几年间就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价格也随之有大幅的调整,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不断提高。而且计算机硬件设备不间断运行数年之后就会出现各种设备老化的问题,进而影响其运行性能,这对电网企业的生产实时监控自动化系统来说,在经济上、技术上是不能接受的。另外,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也不断发展进步,推动计算机软件技术各项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完善,使用更方便。因此,推动自动化设备更新及技术进步的内外部条件和要求都明显增强了。
下面以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新旧两代远动主站为例,说明自动化设备更新在技术上的比较分析,详见表3。
CSM-300EA远动主站对多个以太网端口和TCP/IP协议通讯的良好支持,正好适应了建设中的广州电力调度数据网和即将投运的广州电力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对变电站网络化远动主站的技术要求,是决定自动化设备技术更新的关键因素。
表3北京四方新旧型号远动主站的技术比较表
三、加强和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1.变电站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内容及重要作用
随着自动化设备在电网生产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越来越重要,自动化专业管理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动化专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及分阶段制定自动化专业的适度超前规划是近期自动化生产技术管理的重点,是自动化生产技术管理走向成熟、走向完善的标志性阶段。2004年被定为南方电网的二次设备管理年,就充分体现了自动化专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这期间,各级电网的自动化生产技术管理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自动化管理的规范、规程、制度和发展规划。其中,与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生产技术管理有关的主要有《广东电网110~220千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广州供电分公司“十五”自动化规划》、《广州供电分公司生产实时监控系统调度和集控信息规范》、《广州供电分公司变电站自动化设备验收细则》、《广州供电分公司调度中心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化远动通讯技术要求》等。这些技术规范均对广州供电分公司所管辖的,处于规划设计、建设、改造阶段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备配置、调试验收、技术资料等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2.变电站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实际案例
(1)规范化管理生产实时监控系统调度和集控信息的实际案例
统一规范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信息量名称定义,统一规范子站远动装置送省中调、地调和集控中心的信息量采集范围、数量和名称定义,是自动化生产技术管理的新亮点。这项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既可为调度、集控运行值班人员提供统一标准的电网生产实时信息,作为其执行调度、控制任务的依据,减少误调度、误操作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为以后电网事故分析提供统一标准的信息依据;又可减少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调试验收时,由于各方对信息量要求的不统一而给自动化技术人员增加的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减少自动化技术人员工作出错的机会,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自动化系统的正常维护与技术进步。
在落实《广州供电分公司生产实时监控系统调度和集控信息规范》的过程中,涉及到设备技术和管理流程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设备技术方面,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可以按广州供电分公司的企业规范,实现测控信息量的标准化,而保护信息量的标准化则由保护设备制造商决定,自动化系统只负责保护信息量的接入与传送。在管理流程方面,测控信息量的标准化应用最好能在设计院的二次电气施工图设计中明确到测控装置的端子排,并在自动化设备的工厂验收试验之前交到自动化设备制造商的生产制造部门,便于自动化设备的验收试验工作,有利于缩短自动化系统的施工时间,提高自动化系统的施工效率。这两方面的问题,均在相关技术交流会上促请有关各方协调解决。
(2)规范化管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备配置和典型设计的实际案例
关键词:水利工程 安全文明施工 动态管理
1 水利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致使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总体态势平稳,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条件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有效促进了安全文明施工,控制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
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①施工企业专职安技人员配备、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安全生产管理总体上呈弱化趋势;②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生产受教育程度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素质普遍欠缺;③安全生产管理有时流于形式,违章指挥、冒险违章作业时有发生;④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十分薄弱,事故隐患漏洞不少;⑤施工过程中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野蛮施工屡见不鲜。
安全文明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各级水利施工企业已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之部分企业的大股东们急于收回投资,导致安全经费投入不足;②施工企业的现场作业人员除工种队长和少数工种的个别业务骨干是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即通常意义的固定工)以外,其余全部是根据工程需要临时雇佣的农民工(即临时工)。有的企业除少量管理人员以外几乎没有固定工;③客观存在的工程分包或隐形分包,导致以包代管(甚至只包不管)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和生产安全事故的隐形杀手;④由于水利工地多数位于较偏僻的地区,加之工程季节性强,保节点、抢工期,管理理念上重视质量而淡化了文明施工;⑤水利工程文明工地评选以业主牵头,参建各方参与,施工单位并未增加投入,在评为文明工地以后没有任何激励机制,因此积极性不高。
2 水利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现场管理具体方案
2.1从合同文本入手,探索量化管理新思路
量化管理的前提是合同文本。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在组织编写招标文件时,把自己想要达到的建设管理目标通过详细的合同条款体现在招标文件中。在现行招标文件技术条款“一般规定”中增加“安全文明施工”章节,同时在商务文件“工程量清单”中列细项,并要求投标单位根据自己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和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需要作补充,建议“安全文明施工”章节分基础设施、过程控制、绩效考评3个层次编写。
(1)安全文明施工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指工程开工初期为满足工程安全文明施工需要而实施的临时性工程项目,应该与现行招标文件中“临时设施”章节和相应的工程量清单相区别。例如:职工宿舍、泥结碎石道路属正常施工所必须的项目,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混凝土道路属满足安全文明施工所需要的项目。
(2)安全文明施工过程控制项目。主要指永久工程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安全文明施工需要而实施的项目,根据拟招标的工程项目性质、规模、内容确定。可以按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划分若干阶段性控制要素,也可以按工程项目工序内容划分若干控制范围。如:基坑降排水及安全围护、脚手板搭设及安全网围封、施工通道及临边洞口防护、安全用电及施工照明、成品保护及工作面清理、安全警示、环境保护、食堂卫生等等。
(3)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及绩效考评项目。侧重于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检查、考核,包括专兼职安技人员配备、安全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危险源控制、安全自查及安全检查所提问题的落实整改等动态管理内容和上级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评价(包括检查、稽查、文明工地评选等),具体内容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并与费用挂钩。
2,2严格过程控制,推行规范化管理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标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确保符合标准,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安全文明施工的检查程序、检查内容,并与经费挂钩。现行项目管理实践中,施工单位在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章节中对文明工地设施所作的承诺经常不能全部兑现。究其原因,既有合同不完善的一面,也有监控不力的一面。“安全文明施工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都是总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必须对照合同项目严格考核有无保质保量全部完成,否则该项报价应部分或全部不予计量支付。
2.3推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