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7 16:3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篇(1)

关键词:总体规划;空间结构;远期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引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来干预城市发展。具体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控制土地使用及其变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规划手段通过市场来有效配置城市各类资源,取得较好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当前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之一。

一、城市制定与落实总体规划的现状

(一)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通过总体规划,抓住机遇,以规划土地的价格信号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配置;形成城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合理分工,实施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

1.从城市产业空间调整入手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2.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能及的提升。

3.通过总体规划,使直接利用外资、土地批租、金融市场三者形成合力,建立起城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为了追求低的交易成本,引起了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的空间聚集,表现为城市的兴起及城市的扩张。

(二)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了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只有准确地进行城市定位,才能给整个城市带来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区域或城市定位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科学性、动态性。在实践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定位时的科学性,而往往忽略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定位所客观存在着的动态性。在此次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各个城市在既重视历史现状,又着眼于未来发展,对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恰当地定位。

(三)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生态城市总体空间的设计

各个城市在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都突出强调,要从根本上避免以往国内城市项目开发建设中所谓“三通一平”做法中的“一平”。所谓“一平”损害了城市中原有自然环境的融洽和平衡,现在则要尽力补偿以往对自然资源“大破坏”所造成的损失,重新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现状看,作为人居环境主要部分的城市环境,最大的不足是人工化、商业化痕迹太强而自然化不足。

(四)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都高度重视和严格规定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由文化领跑,文化在深层本质上是指向人的。从城市文化出发,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城市是不同时代的建筑、历史街区的集合,每栋建筑都是独特的文化记忆,它是城市历史与形象的载体。可以说,历史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再精美的复制品也不可能有原有建筑的历史感。因此,各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都高度重视和严格规定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

二、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效常常与城市发展存在偏差

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用地的要求。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刚刚审批下来,城市实际人口和用地规模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城市规划的目标。这种情况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小城市更为常见: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过于超前,使得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总体设施、文化社会设施等处于闲置状态。这种情况在我国内陆经济落后地区较为常见。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常常与实际存在偏差

城市实际发展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一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难以形成。企业和市民的用地选择、对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爱好与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造成城市规划的工业区、商业住宅区、商业网点等难以满足要求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力方向常常与实际并不一致

为城市规定性质及发展方向是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城市领导者追求政绩,往往存在着偏好规模、求全贪大的情况,主观性强,高估较多。如有许多省、市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性大城市,许多县级小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中等发达城市,实际上只有其中少部分能够实现。

(四)城市总体规划应激性不强,缺乏灵活性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是二十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很难对其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作出准确、详尽的预测。特别是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增加了许多变数。一旦其中一些大的因素发生变化,就不得不修改规划。最近几年,许多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就因此作了多轮的修编。

三、改革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基于这种情况,应正确把握“务虚”和“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应强化远景规划,落实好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土地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从更长远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把握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夯实近期规划(即“务实”)。滚动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将城市具体的建设项目于政府“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城市远期规划有机结合,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并进行投资与财务分析。解决总体规划实施时序的问题,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内容,帮助政府决定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采取最恰当的行动。

(二)注重与城市其他部门的协调与衔接

城市外部环境的复杂多边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城市各阶层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城市规划向导与各级团体和市民利益的密切相关性等等,决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可能是依靠个别技术精英闭门造车所能及,必然是多方参与、协作式规划的产物。城市规划的实施将依赖于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规划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规划的实施并不是由规划师或者规划部门来进行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来运作的。要保障规划的实施,较为务实的做法就是寻求总体规划与“计划”之间的结合。一方面,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当以“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针为依据,“计划”强调的建设项目,其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分期分批地落实到“计划”中,才能保障城市规划意图得到实现。

(三)增强规划内容的强制性与灵活性

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什么,转向保护什么,即从以开发建设为重点转向以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为重点。具体的编制工作中,要淡化规划年限,强化规划阶段;淡化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淡化具体用地布局规划,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以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总体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强化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指导性内容的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四)注重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特征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绝非仅仅是城市规划部门开展的一项技术工作。而是政府部门实际运作的一个政治过程,是政府行政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只有与城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将规划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定的行动步骤转化为这些政策的一部分,通过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最终落实,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所期望达到的城市空间关系,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指引,也应当成为整个城市及其各部门制定政策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规划先导”的作用。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更要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才能使城市总体规划发挥它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莫诗白.如何落实与制定城市总体规划[J].广东科技,2007(9).

篇(2)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成果编制程序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引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来干预城市发展。具体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控制土地使用及其变化。下面就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编制成

果、编制程序展开了几点论述。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专题报告及资料汇编、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等几个部分。

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1.1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2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1.3城市规划区范围。

1.4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

1.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6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2.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

2.1市(县) 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0 ~ 1:200000。

2.2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大中城市为l:10000 ~ 1:25000,小城市为1:5000。

2.3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4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5城市总体规划图。表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6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2.7近期建设规划图。

2.8各项专业规划图。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1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应根据规划内容要求,结合城市特点,拟定调查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最终形成资料汇编。

1.2调查城市各项用地的分布和面积,并要求经过实地踏勘,查明各种用地的界线,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形成城市用地现状图。

2.城市性质的确定

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的主导职能就是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科学地确定城市性质是充分发挥城市作用的重要

前提。

2.1确定城市发展性质的依据。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建设的要求。b.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c.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

2.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确定城市性质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确定城市性质应当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如区域规划尚未编制或编制时间过久,应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结合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性质展开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3.城市规模的确定

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3.1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规划期限末城市的人口总数作出判断。我国目前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环境容量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可完全信赖,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校核。一般的做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进行验算以弥补不足。对根据各种预测方法所得出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数量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考虑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城市发展的政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与水平以及财政能力、城市的环境容量等,最终确定规划期末的城市人口规模。

3.2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在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GDJ137-1990)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总体布局的确定

城市总体布局反映城市各项用地和空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通过合理组织城市用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城市安全和整体运行效率,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形象。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确定城市总体布局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网的基本框架。城市用地布局模式是对不同城市形态的概括表述,城市形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地理环境、发展进程、产业特点等相互关联。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4.1集中式的城市用地布局。特点是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道带状发展等模式。

4.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用地布局。一般有集中连片发展的主城区,主城形成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4.3分散式城市用地布局。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间被山丘、河流、农田或森林分隔,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求;问题;措施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1坚持因地制宜

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规划目标,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实行综合调研和讨论。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资源占用大,能源消耗多,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应将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作为制定规划的中心,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并不断提高城市发展将来会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及时缓解矛盾,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要突出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

在城市的规划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仅要注重生态保护,防止污染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和美化市容市貌,保卫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还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建设出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城市。建设中,应清晰的认识到,城市建设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全部目标,还要看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代价,要保证城市、环境的协调、共同发展。

1.3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结果直接体现公众的利益。(1)城市规划必须满足公众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必须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体现。(2)城市规划必须对一些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果没有城市居民的参与,以政府意志为代表的规划可能会有不公平的个人观念存在,很容易导致片面和短期行为。(3)城市的未来发展中,公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时间很长,有的甚至世代居住在那里,对整个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足迹有详细的了解,知道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有赖于公众的监督。

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问题

2.1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的问题

总体规划编制应全面分析评价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要建立在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当前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中此项工作都流于形式,基本上都是领导的主观意识起决定性作用。

2.2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缺失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预防和减轻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不但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对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能够保证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但这项内容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基本不受重视或缺失。

2.3总体规划编制过于频繁的问题

许多城市的领导者为了政绩和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利益,经常出现城市一换届,书记、市长就急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给城市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连续十多年都没有法定规划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

2.4城市定位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总共661个大中小城市中,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有30多个城市要建CBD。在全球化的时代,一座城市要取得国际的认可,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特色的城市产业,以特取胜,而不是盲目地拔高城市的定位。

2.5城市人口规模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要准确预测城市未来的人口规模是极其困难的,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国家的土地调控政策需要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对用地进行审批,所以这种扩大人口规模的冲动就越来越强了,这既有客观的体制策动,又有主观的盲目性。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充分准备规划编制前期的工作

其包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落实情况;城市人口规划规模的控制结果;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规模控制情况;现状存量土地的数量、分布情况;规划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等,确定对现行规划编制的必要性,以及编制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和重点,切实防止盲目性。

3.2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总体规划环评是崭新的环保课题,它有许多新的理念,与建设项目环评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总体规划环评不仅要考虑传统的水、气、声、渣的影响,而且更要考虑区域内的其他因素,如生态、景观、交通、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率的合理性等。因此,环境适宜性分析、规划目标合理性分析、规划布局合理性分析、规划方案协调性分析、环境保护目标可达性分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专章应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环评不可缺少的内容。

3.3加强对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

应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研究合理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从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出发,研究和探索以内涵挖潜为主、促进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具体措施;按照切实加强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对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把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起钩来,以尽量减少新增城市建设用地。

3.4强调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强制内容是规划的底线,禁止开发的地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地、地质灾害带等都应该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一定要严格划定,重要的基础设施用地一定要预留出来,明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界线,生态治理的目标和防灾工程。强制性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底线。

3.5加强部门合作

规划编制内容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铁路、交通、能源、社会各项公共设施、军事机关等等部门,在规划的讨论、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广泛地征求这些部门的意见,只有征求了他们的意见,规划才更具可操作性,才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6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按照坚持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原则,切实转变城市发展建设的模式,实现资源依赖、简单外延的粗放型发展的节约资源、强调内涵的集约型发展转变的要求,对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综合论证,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

四、结束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研究和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水域及绿地系统,提出环境保护目标及重要设施,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等项内容的综合性规划。

参考文献:

[1]周跃武.当前城市规划体系存在的缺陷及对策[J]. 建筑与文化,2012(06)

篇(4)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084-03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立足于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根本性,是一种战略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不是代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而是解决规划阶段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对决策阶段进行改进,以此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生态循环。

1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预先计划运营步骤并且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城市战略的代表。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城市规划的运营对城市生态、布局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影响在规划自身中没有系统分析,更没有修正制度,只能等待下一次规划来解决这次规划产生的问题。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的结构布局、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环保规划,是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引,城市规划应该有一套自我完善的监督制度。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弥补城市规划的不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资源和环境的统一,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生态循环的良性发展。

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2.1 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基本原则,从整体上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获得准确科学的相关信息,为环境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2.2 早期参与原则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在规划方案编制初始就开始参与,不仅能对城市规划方案中环境方面的内容进行优化,而且还能对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环境方面的参考意见,加大环境影响因素的比重。

2.3 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大力支持公公的参与,认真听取公公的建议,协调好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城市稳定发展。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并实施降低环境影响的相关措施,进而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需同步进行,保持相同步调,实现经济、环境的共赢。

2.5 可操作性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影响因素极多,使得环境评价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尽量使用实用简单的方式,或者使用通过实践检验的评价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其评价结论尽可能追求简洁清晰,使其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2.6 保护与建设并重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必须保障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三同”。

2.7 跟踪评价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后,需适时、及时的开展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最终将评价报告上交城市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如果在跟踪评价工作中发现城市规划对环境已经产生不利影响,需采取相关措施,快速处理规划方案中的漏洞,避免城市的后期规划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3.1 规划分析

首先从规划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详细分析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联系。根据城市地理、资源、区域边界等,确定出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大致范围。在分析规划包含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初步得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与环境协调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与此同时,分析规划实施后城市当前环境质量,预测出环境为城市进一步发展预留空间的大小,从而判断出规划目标是否合理。根据城市自然地形、发展状态,分析城市用地模式。分析城市空间规划是否合理,比如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绿地用地等。最后城市总体规划需同国家、社会整体规划一致。

3.2 环境影响分析

首先分析城市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分析规划未实施前的环境进行对比。城市总体规划一旦展开,将给环境带来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大量破坏地表植被,使得城市规划区内的环境受到极大冲击。由于城市规划的扩大,人口集中,所以环境影响评价需对城市生活用水、用气、固体排放物等给出确定的数据,结合现状做出合理的预测。

3.3 降低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中需包含预防、降低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无论何种方案,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冲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降低环境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可从以下二方面着手:一、首先完善规划方案,并对环境保护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施性较强的措施。二、积极做好城市拆迁工作,提高环境问题严重的生活水平,减少污染物来源,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积极引进高技术的交通工具,降低废气的排放量,对布局不合理的生活区、商业区进行重新规划,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跟踪管理

为了保障降低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实施与执行力度,需进行相应的跟踪管理,包含了:监测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作用的城市环境监测计划;明确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权责;对规划建设项目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

指导。

4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4.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将自然地理信息与人类各种活动通过数字化而有效结合起来。GIS是分析、预测人类活动及影响的最有效工具,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在通过计算机技术得到相关的空间信息,因此,GIS已广泛运用于资源评价、城市规划等。

4.2 生态合理性评价

根据规划前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等情况,与规划后做对比,分析出规划后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生态合理性评价的要点在于分析规划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开发程度。分析土地的生态敏感程度,能确定重点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不宜建设与合适建设区域。经过生态合理性评价,分析规划过程土地利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否违背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城市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环境维持稳定的城市发展最大潜力,进而提升城市规划的生态合理性。

5 案例分析

以广东省肇庆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规划分析:

(1)环境目标一致性。“三废”治理达到100%,西江及一级、二级支流水质稳定并且按照环境功能分区达标;工业节水重复使用达到90%以上。这些都与《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环境目标相一致。

(2)生态格局一致性。肇庆市北岭山与鼎湖山属珠三角背部生态屏障;西江为全省规划中的生态廊道的一部分;规划中将北岭山、鼎湖山及栏柯山全都定位禁止建设区域;与《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生态格局一致。

环境分析:

(1)人口增加对环境的影响。规划中肇庆市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将增加45万,人口增加将带来以下环境问题:将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减少耕地面积;城市供水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增加;巨大的能源压力。

(2)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规划中肇庆市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大一倍,对生态环境必然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面影响,新增用地建设将自然景观变为人工景观,破坏了原有生态,使得水、气环境质量降低,生态承载能力下降严重等;二是正面影响,城市总体规划以北岭山、鼎湖山及栏柯山等为绿色背景,结合西江等河流沿岸的绿色廊道,与城市绿化带形成点、线、面的生态环境。

(3)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规划中工业用地将增加,同时工业所带来的三废排放量将增多,对城市水、气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建在西江上游地带的工业区不仅给城市带来环境压力,而且给下游城市佛山的水环境带来威胁。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环境污染治理与整治。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重点治理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禁止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制定专项水资源保护方案,保证供水的安全。在加强治理工业粉尘污染的同时,加强对颗粒物排放源的专项治理。

(2)产业转型与建立循环经济。肇庆市加大对旅游业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水平,减轻环境影响。引入耗能少的高新企业,积极建立资源循环系统,加强废物回收利用率,使之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3)区域绿地建设。创建区域绿色体系,加强区域内绿色用地的规划治理力度,保证区域内生态环境。

6 结语

现今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市场利益驱使使得规划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影响。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把我新形势下的变革,是城市总体规划不断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将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王吉华,刘永,郭怀成,郝明家,张鸣.基于不确

定性多目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科

学学报,2004,24(5).

[2] 董家华,包存宽,黄鹤,舒廷飞.土地生态适宜性

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

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

篇(5)

摘要: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按照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的要求,突出规划师素质与能力培养,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理论体系、课程案例、规划题目、组织模式与环节设置、模拟评审等6个方面的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教学组织与环节 模拟评审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已讲授至2007级,共计5届,授课学时共计320学时。从教学实践过程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

一、课程问题分析

(一)课程理论基础

“总规抓战略[1]”,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层次中属于宏观层次内容,要求相关的理论准备呈现完整、体系化的支撑。对于总体规划课程而言,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设时序与内容衔接缺乏协调,相关教材对于规划思维、分析方法等重视不足,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结构分散,缺少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各要素的能力。

(二)课程案例准备

总体规划课程的展开依赖一定数量和结构的案例群来进行支撑,以达到贴近工程实践,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课程案例来源、类型以及入库标准等问题仅凭一人之力,依靠项目积累难以实现,同时个人偏好也一定程度影响案例库的建设质量。从前期运作来看,案例数量不足,结构上没有细分,部分案例陈旧,更新速度慢,相应地对于案例教学的支撑相对单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效果。

(三)规划题目选择

在总体规划教学中,有限的教学时间、严格的教学进度,同逐步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真题真做”的理想模式陷入困境,因此一般规划题目选择都是“真题假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导致规划调研不够充分,学生对于现状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无法充分把握某方面的城市要素。同时缺少方案评审环节的“真题假做”,容易导致学生对总体规划的整体程序认识不够全面。

(四)教学组织模式

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一般将学生分为若干设计小组,由教师进行设计开题,布置总体规划题目和要求,各学生设计小组独立负责整体方案的构思、设计以及成果展现。教师负责相关理论讲解,在课程过程中按照既定的阶段和思路对于学生进行纠正,导引和评价。此种“师徒相授”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开放性不足,多元化不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并且相关的评价机制无法建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偏差,产生误导。

(五)课程环节设置

一般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环节设置为:开题—收集资料—方案一草—方案二草—方案三草—方案确定—成果表现。此种环节设置的问题集中在必要的规划程序环节与教学周期的矛盾上面。按照既定的节奏完成必要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城市诸要素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其思维偏重于空间安排,对规划本质认识不足,规划方案流于表面。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按照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的实际,参考培养规划师的实践要求与能力标准,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在课程中引入规划行业相关机制,促成学校教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二)研究教学规律,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按照理性方法建设课程理论体系、完善案例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改革措施

(一)课程理论体系重组

按照《城乡规划法》(2008)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中关于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内容,对于总体规划相关理论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划分为3个子系统:关于城市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关于规划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促进对于规划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关于规划技术与方法的课程,主要在于促进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规划应用。

在上述调整的基础上,课程系统应立足于“土地利用与空间组织”,将总体规划编制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对城乡统筹、资源保护和公共利益等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形成正确的城市总体规划认知体系[2]。

(二)课程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参考其他院校的做法,总体规划课程应该在案例来源、类型、选择及应用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1. 案例来源与类型,课程案例主要来自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总体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优秀规划案例。并且根据总体规划展开的层次,课程案例库细分为:战略规划与研究、总体布局、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等。

2. 案例选择及质量保证,案例质量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环节,案例选择应该体现如下原则:一致性原则,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内容上应涵盖相应知识点,功能上突出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实用性原则,应对入选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明确其优点和特色,缺点和不足,方便教师、学生的使用;实施优先原则,应优先选用规划实施的设计项目,教学上做到形象直观,形成前后比对,强化教学效果;模块化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将案例分解组合成不同模块化集合,与课程知识点协调对应,提高实效性。

(三)合理选择规划题目

总体规划课程题目的选择对于学生从微观空间设计到城市空间的多要素组织协调的过渡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调查和教学实践,既要保证总规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教学认知与能力培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学校附近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应优先考虑作为总体规划课程的题目,在基础资料以及调研等条件较为充分时,可以考虑将规划对象扩大为附近城市(县城)总体规划[3]。将镇总体规划作为规划题目,在内容框架、方法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致性,起步设计不复杂,空间组织上能够延续学生在处理微观空间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有利于促进强化城乡统筹的知识学习,为后续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城市规划打下基础。

(四)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特点,应打破教师专业界限,依托各专业教师和外聘规划师组成教学指导小组,改个人指导为小组集体指导,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小组设主讲教师1名,负责本教学组的总体工作,对总体规划的教学进度和具体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2~3名,负责教学组日常教学工作,如组织和落实教学计划及教学环节,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各专项内容负责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还可吸纳外聘教授、职业规划师参与部分教学环节,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新理念和规划新方法等内容,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特聘顾问。建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即在于更贴近总体规划实践,确保多元化的知识来源,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划理念和价值,拓宽思维空间,同时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五)改进教学环节内容

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设计教学流程,重点把握现场调研、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及评审等4个环节。现场调研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环节则采取课堂表述的形式,教学组成员扮演委托方的角色,进行方案点评并引导讨论;评审环节采取“讲评结合”与“教评分离”的形式,邀请组外教师或同行专家参与,由学生进行汇报,组内与组外教师(专家)现场点评,各评审教师与专家现场独立给分,努力贴近工程实践。

(六)建立模拟评审制度

在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应针对性地发展“课题模拟评审制度[4]”,即规定学生在完成课题初步方案后,按要求参加课题模拟评审。评委会由专业教师组成,可以邀请设计单位相关专家等参加评审。评审时,学生向评委会和全体同学讲解设计方案及构思过程,评委会针对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综合大家的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并且采用现场打分制,评审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课题模拟评审”并非正式评审,教学组织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自由发挥,促进学生、教师、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了解评审常识的同时,丰富设计思路,提高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

篇(6)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 use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city; recommendations; theory;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

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

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

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们编制审批过的总体规划,每一个都是经过多方论证并认为是科学合理之后才开始实施的。当时,我们对城市的未来充满希望以为一个混乱无序的城市经过此次规划,必将步人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20年后一定会出现规划所描绘完美蓝图。令规划师们汗颜的是这种期望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2.2市长与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采取的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期望通过对长达15~2O年的远期规划目标的设定来指导和安排现在的工作,而非从现状客观条件出发提出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方案,对于城市近期开发建设缺乏指导意义。但市长的任期往往只有短短几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出政绩,是市长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无法从总体规划中找到任期内行动的依据,无疑将令市长倍感失望。正因为如此,市长才觉得总体规划远不如每5年编制一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那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日趋复杂多变.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市长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一些重大举措,不仅将对总体规划设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有所调整.甚至可能导致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如果这些行动无法得到总体规划的支持。也将令其对城市规划失去热情和信心。

篇(7)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线 管理 划定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其中以管理城市绿地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线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重视城市绿线应从规划开始。

一、城市绿线管理的必要性

从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可以发现,尽管规划原则强调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固然包括城市绿地),但在用地划分时还是首先确定路网和道路交通用地,其次是各类建筑设施用地,而最后才考虑城市的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规划的执行过程中,情况仍无起色,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绿地被缩减规模、缓建、变更或取消也经常发生。即便是已经建成的绿地,也经常被蚕食和侵占,埋管、修路、搭棚、拉墙、树木被伐的现象屡见不鲜。很显然,绿地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最脆弱的一类用地。

而《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所谓城市绿线,是指城市中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各类绿化用地涵盖了城市所有绿地类型,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城市绿线的法律效力等同于建筑、道路的“红线”和水体的“蓝线”、文物古迹的“紫线”。《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出台对维护城市绿地在城市生活中所承担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阶段城市绿线划定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从2002年11月1日颁布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但相关实施措施不明确,也存在一些偏见和问题:

1.对城市绿线的层次性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

城市绿线对应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其内容是有区别的。城市绿线针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和深度具有明显的不同,有时它确是一条实实在在的控制线,而有时绿线是一个立体概念,通过相应定性与指标来体现。

城市绿线的划定是根据不同规划阶段而逐步落实的,在实际操作中无法一次划定全部的城市绿线,也不能离开相应的城市规划而单独划定各类城市绿线。

2.对现状缺乏深入了解,划定城市绿线存在简单化倾向

划定城市绿线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应建立在大量的现状勘察与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基础上,而不应仅凭主观臆断随意确定,甚至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只根据城市结构的需要盲目划定绿线。这样做会使城市绿线管理因缺乏足够依据而难以操作执行。绿线失去指导意义,也是绿线夭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只考虑绿地一项,城市绿线划定缺乏系统性

城市绿线划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绿地规划必须与其它用地规划相协调。城市绿线的划定必须与其它用地控制线一并划定,不能只依某一次、某一类规划确定城市绿线。对应于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规划阶段划定的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对应于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划定的附属绿地,应随城市各片区的用地规划逐步落实,不能脱离相对应的城市规划,独立地划定各类城市绿线。

4、城市绿线管理缺乏时空协调性,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难以维持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绿地总量指标,但由于城市建设的时序性和阶段性,使得绿地指标在具体落实方面缺乏动态的监督考核机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是规划期末城市各类用地布局状态,绿地指标体现的是规划期末的城市绿地建设情况,但在现实城市建设中,绿地指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控制则更具意义。因此,应建立具有时序性的、分地块的绿地指标体系。

三、绿线管理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同时为将来的城市绿化留足空间,城市整体的绿地系统,特别是道路两侧、河岸、湖岸、海岸、山坡、绿化隔离带、公园绿地、传统园林、风景名胜区和古树名木都应纳入“绿线管制”范围。即使老城区建筑物密集,一时拆迁难度大,也要把 “绿线”先确定下来,以后条件具备时再行建设。绿线的划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全过程。

四、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阶段城市绿线划定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1、内容和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经、发展程序的优化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分区规划则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从其任务来看,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解决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等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其中的分项内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绿地的布局与标准,搞好大环境绿化规划,将山河水系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突出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绿化特色。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和任务决定该阶段城市绿线的划定是粗线条的,具有更大的宏观性。其绿线位置大多考虑城市整体的绿地布局和城市用地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使用的图纸比例一般为:大中城市1/10000~1/25000,小城市1/5000~1/10000。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身为总体规划的一个分项内容,图纸比例必须统一,因此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比例与总体规划的图纸比例是一致的。但是绿线是城市绿地边界空间位置的控制界限,由于绿线的法律效力等同于城市建筑、道路红线,其位置必须准确才能实施,在如此小的比例尺上划定城市绿线是不现实的,对绿线的划定不可能做到详细定位,只能是确定其形状、走向和规模。但总体规划阶段对绿线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体现城市整体风貌特色,反映城市绿地比例,另一方面对下一阶段的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规划实践中,此阶段的绿线划定往往是以文字表述和表格的形式实现的。

2、划定原则

(1)调查分析原则

对城市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是做好绿线划定的基础。城市绿地建设不仅取决于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同时还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只有详细调查分析后才能确定城市绿地发展的目标,进一步确定绿地的位置和范围,为绿线的划定提供依据。

(2)以总体布局为指导的原则

总体规划阶段的绿线确定具有宏观性,其确定的绿地对完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地的划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并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均衡布局。城市绿地对城市结构影响巨大,许多城市布局结构有赖于绿地的穿插和围合。总体规划阶段的绿线划定还要考虑其对各功能用地的影响。例如居住、科研文教等生活性用地应根据其面积和性质划定公共绿地,对靠近污染性项目的用地要设置防护绿地。对城市道路两侧绿线的划定要考虑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定位,合理确定其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