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38: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价值评估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the assessment of library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matur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social values in various fields, sets out purpose and premise of the assessment for the social value of library in China, and concludes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 methods.
关键词: 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Key words: library;assessment of social value;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66—03
0 引言
图书馆评估是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理论热点分别是图书馆绩效评估、成效评估和价值评估。国外图书馆界积极探索计量、货币化图书馆价值的方法体系,借鉴其他领域如教育、生态领域的价值研究方法,引入经济学的测评方法和工具,衡量图书馆的价值,主要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条件价值评估法、二次经济影响分析等。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价值评估还比较陌生,尚处在个别著作和少数论文的初步推介阶段。我国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还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本土化理论体系和方法。
1 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目的和逻辑前提
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的总体目的是面向图书馆终极关怀,强调通过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的评估以影响图书馆社会价值选择,着眼提高图书馆活动的价值含量,满足用户需要,追求卓越状态,达成合理目标。进行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一方面可以明确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计算出总投入和总产出的比值,进行明确的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提高改善图书馆自身的工作效率,达到以评促建;另一方面,明确了图书馆的价值,就能采取相关措施有效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作,使图书馆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比如资金,设备,社会地位等,同时使用户感受到价值生成。
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符合经济学意义的效率与公平的内涵要求。经济学上的效率要求人们对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地利用、配置,更多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公平就是指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就是平衡不同阶层之间的资源分配,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代际公平要求目前的资源使用要保证资源质量不能发生退化,在数量上保障资源的稳定,从而保证后代的发展空间[1]。
对于图书馆来说,只能对同一个馆进行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不能进行横向比较。将一段时期的总投入量视为对图书馆整体的影响,最后导致这段时期的总产出,结果是增量比,总产出/总投入,通过数值分析,可发现整个价值分布呈动态曲线分布。
2 各类型社会价值评估方法介绍
2.1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运用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对环境价值和健康影响价值评估源于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的评估活动。国内起步较晚,正处于引进国外理论和模仿评估过程阶段。对环境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评估经常运用的方法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消费者产品函数方法;二是享乐价格分析法;三是引导偏好的一些经验方法,主要是条件价值评估(CVM法)。前2种方法是揭示偏好技术,CVM法是声明偏好技术。只有声明偏好技术可以评估环境产品和服务的总经济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存在价值或被动价值)[2]。这种方法通过调查时创建或模拟市场,直接引导出环境的被动利用价值或非利用价值以及直接利用价值。
2.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是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
成本法从投入角度进行评估,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从投资人及企业的角度看,收益法是企业估值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市场法在西方国家是评估行业普遍采用的方法。市场法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参考企业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3]。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对同一评估对象综合采用三种评估方法,对形成的初步价值结论及所使用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合理评估结论。
2.3 资本价值评估方法 资本包括无形资本和有形资本。无形资本包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比如图书馆对社会的影响反映为用户对图书馆的忠诚度。有形资本指货币资本和固定资产投入,比如:馆舍,设备等。
资本价值评估有4类基本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无形资产是不具备实体形态而能给企业或个人带来收益的权利或资源。对有依附性或独立性的无形资产,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4].图书馆无形资产的评估,应包括无形资产和社会无形资产两部分,分别对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社会效益分析为主。具体地主要包括图书馆特许经营权、网络使用权、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专有权、馆誉等内容[5]。
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比较复杂。需要先完成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和价值提取能力的评估,最后将二者的结果进行合并。
资本总量=价值创造潜力*价值提取能力。
智力资本价值提取能力评估值=指标权重向量*加权后的评价矩阵=评估向量值[6]
[关键词] 城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1973年由Holdren和Ehrlich[1]提出,逐渐得到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2-7]。
城市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人工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早期,研究重点一直局限在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直到20世纪末,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才开始广泛开展,其理论探讨和实践方法逐渐深入[8-12]。
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1.1评估方法原理
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为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模拟市场价值法三类。国内外有多种价值估算模型,Costanza等[3]的方法模型在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对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划分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其次,应用多种价值评估方法,计算单位面积下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后汇总得到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结构表。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元/a;
――第i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第j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元/hm2;
――第i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面积,hm2。
1.2服务功能划分及参数取值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及其价值估算等至今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三大类:①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质的功能,包括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②与人类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相关的生命支持的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形成与保护、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减轻噪声;③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求的功能,包括娱乐文化。本文在谢高地等[6]制定的生态服务价值表基础上增添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轻噪声等属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功能,其参数取值及计算如下:
1.2.1 固碳释氧的价值
分别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进行固碳价值计算(中国造林成本每吨C为260.90元,瑞典税率每吨C为150美元,换算为1020元人民币[13]),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植被释放氧气的价值(中国造林成本每吨O2为352.93元,制氧工业成本每吨O2为400元[13])。每公顷林地每天吸收CO21000kg、释放O2 750kg,每公顷草地每天吸收0.36kg CO2、释放0.01kg O2。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可得城市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林地的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为336821.5元/hm2,单位面积草地的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为85.5元/hm2。
1.2.2 净化空气的价值
净化环境空气功能包括吸收SO2、吸收NOx、滞留过滤降尘和飘尘,采用代替花费法进行计算。每公顷林地平均每年可吸收SO2152.05kg,以SO2治理代价为3000元/t,则每公顷林地吸收SO2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为456.15元;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吸收NOx 380kg,汽车尾气脱氮治理的代价为16000元/t,则每公顷林地吸收NOx 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为6080元;每公顷林地平均滞尘能力为21.65t,削减粉尘成本以170元/t计算,则每公顷林地滞尘的经济价值为3680.5元。
计算所得,城市单位面积林地可创造净化空气价值为10216.7元/hm2。
1.2.3 减轻噪声的价值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计,以平均造林成本240.03元/m3,成熟林每公顷蓄养量80m3计算:
每公顷林地减少噪音功能的价值
=240.03元/m3×15%×80m3=2880.36元。
1.3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城市生态系统在平均状态下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表1所示。
注: (1)荒漠在城市系统中可对应其它类型用地。
(2)根据耕地所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轻噪声三项价值计算时,将耕地单位面积价值折算成有效林地价值,折算系数为0.2。
(3)园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取林地与耕地价值的均值。
(4)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参考Coslanza等的思路,不估算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2 案例研究
2.1案例概况
厦门市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中间前沿地带,厦门市域的北部,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岛。同安区常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晴雨多变,秋凉气爽宜人。全区总面积约690km2, 2009年全区总人口49.5万人。
本文所涉及同安区不同生态类型用地面积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厦门市同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计算同安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这里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具体见表2。
2.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表以及2005年、2009年同安区不同生态类型用地面积,计算同安区2005年、2009年的生态体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分别为137.6亿元和134.1亿元。具体详见表3和表4。
就同安区而言,2005年~2009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没有很明显的增减,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3.5亿元,主要原因是同安区的林地、园地和草地面积都有所减少,而面积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没有贡献。6类生态用地中,只有水体的服务功能价值呈现增长,2009年比2005年增加价值约1亿元,水体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文化娱乐等方面。
从生态类型来看,同安区林地生态系统产生的服务功能价值最高,2005年、2009年分别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73.6%、75.0%;园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占第二位,2005年、2009年分别占总价值比重的20.4%、18.8%;耕地生态型在2005年、2009年占比为5.7%、5.3%,排名第三。荒漠(包括其它类型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低。林地和园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必要性。同时,林地在评价的10项服务功能中都有突出的贡献值,这也表明了在城市生态系统保持一定比例的森林面积是十分必要的。
从服务功能上看,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10项功能中,固碳释氧产生的价值最为显著,占总价值的90%以上,提供这一功能的主要有林地、园地、耕地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另外,净化空气功能的服务价值也较为突出,占总价值的3%;而其余8项功能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过低。
3 结论与分析
本文构建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定量反映出城市生态类型用地面积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同安区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2005年、2009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37.63亿元、134.06亿元,其中林地生态系统在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同安区而言,固碳释氧的服务功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远大于其它服务功能,但也从中反映出水源涵养、娱乐文化、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功能还有待加强。
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还是建立在Costanza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价值等于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简单加和,这一技术路线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即忽略了空间中各种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及空间异质性,这需要更加复杂、严谨的模型以及庞杂和精确的参数来计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实践工作的广泛开展,相信必能不断充实和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价值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 Holder J,Ehrlich P R. Human Popul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J]. American Scientist,1974,(62):282-297.
[2]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C:Ialand Press,1997.
[3] Costanza R,D’Arge R, 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 刘玉龙,马俊杰,金学林,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15):88-92.
[5]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6]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2(18):189-196.
[7] 唐,朱坦,徐鹤,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17):45-49.
[8] 宗跃光,徐宏彦,汤艳冰,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4(12):19-22.
[9] 夏丽华,宋梦.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71-74.
[10]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594-604.
[11] 李镜,张健,曾维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以雅安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114-119.
[12] 梁治平,周兴.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以广西贵港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67-70.
不同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国外案例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内的棕地价值评估提供方法与实践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就学术界的争论对棕地价值评估方法中的污名、清理期间和风险评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棕地价值评估对我国四个方面的启示和借鉴:重视环境因素,为促进和激励土地环境整治提供依据;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土地用途转换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公开环境数据,为棕地价值评估提供数据支撑;积累和借鉴经验,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土地污染;棕地;价值评估;综述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4-013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22
棕地(Brownfield)又被称为褐地,其概念早在1980年美国出台的《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CERCLA)中就已经提出,之后美国环保署将其定义为“已废弃、闲置或未被完全利用的土地,其扩展或再开发受已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污染而变得复杂”。欧洲的CAEBRNET(Concerted Action on Economic and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Network)也有类似定义:棕地是那些由于之前土地使用者带来了不良影响,已经受到或将要受到污染的土地,包括被废弃或仍在使用的。由此可见,棕地主要指在人类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污染的土地,而这类土地的再利用则由于污染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价值也受到很大贬损。在我国,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也遗留了大量的棕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稀缺所推动的土地置换也越来越频繁。在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由于忽视土地污染而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日益增大,也使得棕地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污染对于土地价值造成的贬损也开始受到有关部门和业内学者的关注。北美和欧洲国家的工业发展较早,因此,早在上个世纪中叶,污染问题就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为修复土地和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专家和学者对棕地价值评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评估师们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我国,棕地价值评估领域的研究则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法还不成熟,甚至很多评估中未将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而笔者认为,只有将环境因素充分纳入到土地价值评估领域,将“棕地”与健康土地区分开来,才能防止棕地不适宜地再利用,并且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地促进棕地修复。因此,为了提高公众认识和推动我国棕地价值评估领域的发展,本文基于大量的国外文献研究,筛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外棕地价值评估案例,总结其方法和经验,以期为国内研究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案例实践参考。
1 国外棕地价值评估方法
早在1984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杂志社就兴起了对于已知或疑似被污染的资产将如何进行评估的讨论。但是只有少数的杂志发表了作者推荐的方法――即以真实的市场数据为基础的案例法的应用[1]。从国外文献中不难发现,多数学者和评估师更倾向于使用收益还原法和市场比较法(也有学者称作案例法),原因是这些方法简便易行,能直接对污染房产进行评估。但是这两种直接评估方法需要有充足的市场数据作为基础,因此,在污染房产估价的早期,市场数据尚未充足的情况下,评估师多采用成本逼近法,即从未污染的房产价值中扣除污染所带来的价值损失,从而间接得到污染后的房产总值。随后,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积累的市场数据为评估师们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于是,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建立在多元回归分析基础之上的内涵定价法也因其精确性和可靠性开始得到估价师们的青睐。因此,本文将基于这四种主要方法,分别介绍国外相关的案例实践和研究。
1.1 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Sales comparison approach或者Market comparison approach)是指与在估价时点近期有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不动产的已知价格作适当的修正,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2]。市场比较法是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不动产评估方法之一。在将市场比较法用于棕地的市场价值评估时,比较实例一般采用污染条件比较接近的棕地地块,然后根据污染类别、程度、影响范围、风险等因素进行调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棕地的污染因素较为复杂,有些评估师更倾向于使用未污染土地作为比较实例[3],然后再根据污染清理费用、污名等影响因素进行E系数的调整。市场比较法要求评估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以充足的交易实例作为依托,其操作简单,易于实施,适用于各种包含环境因素的不动产的评估。因此,在Kinnard对北美地区估价师调查的结果中发现:如果有足够的市场交易数据、市场租金数据、市场资本化率和折扣率作为依托的话,80%的估价师愿意选择市场比较法[1,3]。
市场比较法于1984年由Campanella首次用于探讨棕地价值评估,但因其在应用过程中缺乏令人满意的可比案例而并未得到推广[4]。1995年9月刀锋会议(Cutting Edge Conference)提出了市场比较法应用的“三步法”:①假设资产尚未受到污染,评估其价值;②扣除所有可以计量的土地修复或其他利用成本;③扣除污名所引起的价值减损[5]。其方法过程是以棕地自身污染前的价值作为对比实例,其原理已经接近于成本逼近法。并且,在Kinnard和Worzola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虽然收益还原法以及还原率调整被认为是估价最恰当的方法,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估价师开始频繁的应用市场比较法[1,6]。
Jackson搜集了加州南部的8套工业棕地的交易数据以及特征信息(原始数据是为做房地产环境投资分析所搜集的),用被污染后的土地交易数据同原始未污染的土地价格进行比较,得出污染给棕地带来的价值损失[7]。由于市场比较法需要以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因此Patchin在如何搜集污染土地的市场数据方面提供了经验参考,他在文中提到以下可能获得数据的途径[8]:
(1) 留心其交易数据及附近类似土地的交易情况,如果交易历史暗示该土地存在交易的可能性,那么可以留下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调查;
(2) 当土地污染问题存在争议时,该记录可作为依据;
(3) 如果交易成功,留存报价或者协议书;
(4) 从当地环境机构获得污染名单(里面包含土地的多种属性);
(5) 关注销售价格极低的地块,因为该地块可能存在污染情况;
(6) 若怀疑有类似污染情况,可以询问当地环境机构确认。
当然,市场比较法的应用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Patchin、Dixon、Richards、Wilbourn和Syms等都承认市场比较法的问题存在于难以寻找可比实例[5,8-12]。但是随着棕地估价应用的进展,市场比较法也正在发展,充足的中轻度污染棕地的市场交易数据可以为污名提供一个估值的范围。在市场数据尚未完备的情况下,这样的地块可以作为对比实例。但多数情况下,这些数据已经作为一种参照。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数据的完备,该方法将得到普遍应用。
1.2 收益还原法
收益还原法(Present earning value method)又称收益现值法,即以理性预期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动产的未来收益来估计土地价格的做法。按照资本化方式不同,收益还原法又分为直接资本化法和报酬资本化法[2]。当收益还原法用于棕地市场价值评估时,一般是以全风险产出(AllRiskYield,ARY即考虑到土地受污染之后,对土地未来收益可能产生的所有影响)为前提,求取棕地未来各期净收益的现值之和。随后,可以根据修复成本等进行因素修正[13]。目前,收益还原法的应用仍然集中于对收益性房地产价格评估,对该方法的研究重点也集中于对还原利率的确定上。在Kinnard和Worzala的调查中发现,79%的估价师在评估污染土地时,都采用了收益还原法,而且,最通用的方法是在直接资本化模型中增加收益还原率来反映污染所带来的影响[1,14]。
收益还原法早在1890年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的估价技术论述中就有用到,并明确给出了表明估价基本原理的公式V=I/R。但是直到1990-1992年的早期文献中,才有学者强调将其应用于未修复的污染房产[15]。Chalmers在分析受污染的房产估值问题时,通过基本框架建立一般估值模型,并列举了具体事例演示了收益还原法的应用[16]。1998年,Jackson提出了在污染房产评估中抵押债券分析法的应用框架[17]。后来,Jackson对污染房产评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在收益还原法的应用中,抵押股票分析、投资工具、贴现现金流分析、贷款率(loantovalue)和其他还原率组件等都可以用来辅助资本化率的调整[17]。在收益还原法里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直接资本化模型中增加资本化率来反映污染所带来的影响。由于缺少收益的影响因素,因此,调整后的利率(Ro)将因为环境风险的影响而使房产估值减少[14]。
1.3 成本逼近法
成本逼近法(Cost Approach),在美国被称为成本积算法,在英国被称为成本替换法,而在澳大利亚被直接称为积算法。成本逼近法是以取得和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所有权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成本逼近法是早期环境污染评估中应用较多的估价方法。1997年,William提到成本逼近法的应用原理是用未被污染资产的市场价值扣除以下四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费用和价值损失:补救成本(从环境工程师或技术人员那里获得);由污染引起的租借或居住减少而导致的收入的减少部分;增加的营业费用,包括增加的保险费、债务利息以及修复后预期的监督成本;修复期间的持有成本[15]。该方法的一般表达公式为:
Vc=Vu-L-Cr-S(l)
式中:Vc―棕地价值;Vu―未污染时的价值;L―产出减损、生产力减损或者需承担的法律责任;Cr―调查和修复费用、检验成本;S(l)―污名的影响
成本逼近法在污染土地和财产的评估实践中是发展较早的评估污染影响的方法。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后,Richard认为,Wilson等人验证的市场比较法的适用性以及Patchin和Mundy用收入法模型来评估污染的做法即是早期的成本逼近法:应用投资法或者比较法将其与未污染的土地作比较,得出未污染价值,然后扣除修复费用,即为污染后的费用[10,18-23]。在对成本逼近法早期的研究中,一般都忽略了污名的影响。英国的Sheard认为,残值法或者说是事前事后比较法更适用于污染房产的评估,其应用方法和成本修正法如出一辙。但他随后又承认,他并未将污名计算在内[24-25]。同时,在Imoh对瑞典评估师以及Chan对澳大利亚评估师的常用棕地估价方法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叫法不太一样,但是二者都更倾向于使用成本逼近法来对棕地进行估价[26-27]。其中关于修复成本的部分,Kinnard指出,它不应该用矫正(即完全修复)费用,因为不存在土地的完全修复。因此,这里的修复成本应该被称为整治费用,即将棕地修复到当前可以利用的地步[28]。这种观点正好同1999年澳大利亚国家环保局(棕地评估部门)的决议是一致的,该文件称,决定(已整理的土地)是否适用于特定土地的价值评估,取决于该土地是否存在不可接受的健康危险以及环境风险程度的确定,而不是取决于实际清理和相应的评估[26]。
1.4 内涵定价法
内涵定价法(Hedonic property pricing method),又称为内涵价格法(Hedonic price method)、享乐价格法、特征价格法,是根据人们为优质环境的享受所支付的价格来推算环境质量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即将享受某种产品由于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差价,作为环境差别的价值[2]。该方法是将环境因素视为和其他商品一样拥有市场价格,然后采用多元回归来研究不动产价格和环境属性之间的变量关系。该方法作为一种行为揭示型的间接评估方法,可以利用住宅的成交价格和住宅的环境特征数据来研究环境资源的价值,在国际上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9]。在棕地估价应用中,内涵定价法的函数方程与正常土地估价的函数方程类似,一般表示如下[30]:
Ph=fh(Shi,…,Shj;Nh1,…,Nhk;Eh1,…,Ehm)
其中,h代表房屋,Ph为房屋价格,fh是和房价本身有关的临近的属性及环境属性,Sh是指房产的物理属性,Nh表示临近区位属性,Eh表示环境属性。
但是在棕地估价过程中,棕地受污染程度是评估的重点所在。因此,影响棕地价值的环境变量,如治理费用、污名等都将作为特征变量列入方程,然后求出各个污染条件的隐性边际价格,以此来估算棕地的市场价值。
内涵定价法的早期应用集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方法研究以美国为主。Ridker、Anderson、Freeman、Li等采用内涵定价法分别就空气污染或者邻近环境等的变化对房产价值带来的影响做了评估,其基本方法主要是房地产价值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回归分析[31-34]。随着后期内涵定价法的不断完善,内涵定价法的模型出现了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半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BOXCOX变形等多种形式。但是在对内涵定价法模型的选择上基本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因为其价格机制是由市场上众多的卖家和买家决定的[35]。虽然内涵定价法最常用的函数形式是线性函数、BOXCOX函数以及半对数函数等,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双自然对数函数的形式[33]。后来,Cropper在研究中发现,假定内涵定价法中的若干变量可以被忽视或替换掉的话,那么,线性函数和BOXCOX线性模型是最适用的[36]。但是Loomis认为,BOXCOX变形函数使得边际价值体现的不够直观,而且各个属性的边际价值计算也更加繁重[37]。在Anish使用内涵定价法对污染房产进行估价的案例中,作者从悉尼地区的新斯科舍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SAR)的多重挂牌服务(MLS)数据库中采集了房屋的基本属性和最后的销售价格等数据信息(包含了该地区1989年到2005年8月份的2 212个住宅房屋出售信息),然后将样本的MLS数据和GIS数据一起在ArcView3和ArcGIS中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最终得到估价所需要的描述性数据[38]。
2 棕地价值评估方法的讨论
国外的棕地价值评估方法为我国棕地价值评估提供了方法应用上的借鉴,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棕地的不同特征和所掌握的数据选用合适的评估方法。与普通资产不同的是,棕地是被污染的土地,在棕地价值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将污染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考虑在内。因此,棕地的评估还需要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经济分析、法律体系设置的价值定义等作为评估方法本身的辅助和修正。而在评估方法的修正过程中,这些因素存在的争议使得同一种评估方法得出的结果不同。下文就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总结。
2.1 关于污名
本文所列举的四个主要棕地评估方法中都涉及到了污名,可以说,污名在棕地评估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棕地评估方法的框架基本确立之后,为了提高棕地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学者和评估师们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污名的讨论上。关于污名,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针对污名的存在性和计量已经基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关于污名的起源有两种大致的认定:一种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即污染资产修复后,由于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产生的价值减损;另外一种是新西兰和英国的研究结果,即受邻近污染影响,认知到对健康和安全以及资产价值的影响,从而由于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产生的价值减损[1]。学者们关于污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污名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污名的影响范围(土地本身和邻近影响);针对不同地块(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污名影响程度的大小;对棕地进行清理前后,污名所产生的影响的变化。而且,很多学者也对污名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个案研究、条件价值评估法、多元回归分析、对比分析等一系列的评估技术和方法。由于对污名定义的界定不同和评估方法不同,各个学者对于污名的处理也不一样。因此,在方法日渐成熟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污名的评估的处理也还存在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2.2 关于清理期间
由于棕地在清理期间不但没有任何收益,而且还会产生修复和整治成本。因此,在对棕地进行评估时,除了考虑修复和整治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到土地在清理期间的持有成本。国外学者在关于清理期间的讨论中,一部分学者倾向于使用修复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加总,因为处于清理期间的棕地除了会产生应有的修复和整治成本之外,还影响到了其潜在收益;但同时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棕地在清理期间是不存在收益的,因此清理期间对棕地价值损失的影响部分就只有清理和修复费用。具体到我国的棕地的价值评估中,对棕地在清理期间的价值损失的计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块的自身特征以及其用途特征加以分析和确定。
2.3 关于风险评估
由于市场比较法和收益还原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Syms认为,评估资产不再依赖于可比实例或者产出率的调整,而是去寻求政治与该资产相关的风险。通过对棕地的风险评估,最后取得土地受污染后的价值折损。然后通过对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积累面板数据,从而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数据库,为以后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当然,不同学者对于棕地风险的认定都是不一样的,Syms认为风险评估应该囊括一下五个方面的数据:①寻找受到环境损害的交易数据,以便确定“污名效应”;②风险程度可能和当前或者过去当地的工业活动有关;③风险程度也与特定区位的风险的处理程度和人们对风险的感知程度有关;④根据不同用途选择的不同清理方法;⑤处理后的预期风险评估和对价值的感知。而在风险评估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风险对价值的影响能促进数据库更加完善。
3 棕地价值评估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总体来看,国外(尤其是北美和欧洲)对于棕地价值评估实践较为丰富,并且在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也较为深入。在国外土地价值评估中,环境因素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并且棕地的价值评估已经成为棕地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各国棕地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的总结和思考,可以得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和借鉴。
3.1 重视环境因素,为促进和激励土地环境整治提供依据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土地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调整使得工厂搬出城区,在城市留下大量的工业用地。由于传统的土地开发对区位的过于重视,遗留的工业用地被盲目开发,从而导致了不少毒地事件的发生。因此,将环境因素充分纳入到土地价值评估中来,不仅可以为正确地使用土地提供指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土地的治理和修复提供有关信息,并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土地污染的修复和可持续利用。
3.2 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土地用途转换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
棕地的评估不仅要依托方法的借鉴和改进,还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Imoh在调查瑞典棕地评估方法的结论中提到,与新西兰相比,瑞典的评估师经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瑞典的国家和市政部门的政策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28]。在我国城市土地置换频繁的过程中,及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才能预防土地污染造成的环境风险,并且会推动棕地价值评估工作的开展。
3.3 公开环境数据,为棕地价值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从各国的棕地价值评估发展来看,各种方法的应用都是以大量的数据为后备基础的,市场比较法和内涵定价法尤为明显。因此,专家和学者在搜集数据的方法和技巧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然而,由于我国的环境调查和监测起步较晚,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尤其是土地环境数据更是缺乏,使得评估过程中很难得到所需的数据。再加上我国很多具体的环境数据并未对公众公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棕地价值评估方法的灵活应用,影响了棕地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不能为土地整治和规划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3.4 积累和借鉴经验,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事实上,评估师的经验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虽然专家和学者对于棕地方法的研究日臻成熟,但是具体应用到实践中的时候,好多细节仍然是以评估师的经验为基准的。美、加、澳等国家都对评估师的使用方法和评估经验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以美、加两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的评估师的经验丰富程度要远在其他国家之上。所以,在借鉴理论方法的同时,总结和借鉴实践经验也是准确进行棕地评估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然,在棕地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如关于污名、清理期间、风险评估等问题[1,3,5,15,39-40]。国外学者在这些方面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本文由于篇幅限制未能穷尽,笔者会继续对其进行总结和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Kinnard William J, Worzala Elaine M. How North American Appraisers Value Contaminated Property and Associated Stigma[J]. Appraisal Journal, 1999, 67(7):269-279.
[2]叶剑平, 曲卫东. 不动产估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Ye Jianping, Qu Weidong. Real Estate Appraisal[M].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6.]
[3]艾东, 朱彤, 乐小芳. 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5(5): 1253-1260. [Ai Dong, Zhu Tong, Yue Xiaofang. Discussion on Valuing Contaminated Land[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 5(5): 1253-1260.]
[4]Campanella J. Valuing Partial Losses in Contamination Cases[J]. Appraisal Journal, 1984,52(2): 301-304.
[5]Syms P. Environment Impairment:Further Developments in an Approach to Valuation[C]. The Cutting Edge, 1996.
[6]Jackson Thomas O.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on Rreal Estate: A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Literature, 2001, 9(2): 93-116.
[7]Jackson Thomas O. The Effect of Previous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on Industrial Real Estate Prices[J]. Appraisal Journal, 2001, 69(4):200-210.
[8]Patchin P. Contaminated Properties and the Sales Comparison Approach[J]. Appraisal Journal , 1994, 62(7): 402-409.
[9]Dixon T. Comment: Contaminated Land and Property[J]. Journal of Property Valuation and Investment, 1995, (13): 4-5.
[10]Richards T. Contaminated Land Stigma, Letter in Estates Gazette[R]. London: The Estates Gazette, 1996, (9614): 28.
[11]Wilbourn P.Contaminated Land Stigma,Letter to the Estates Gazette[R].London: The Estates Gazette, 1996, (9614): 40.
[12]Syms P. Environmental Impairment: An Approach to Valuation//Proceedings of the RICS “Cutting Edge 95”Research Conference[C]. London: University of Aberdeen, 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 1995.
[13]Tim Richards. Valuing Contaminated Land and Property: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roperty Valuation, 1996, (4):6-17.
[14]Jackson Thomas O.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Contaminated Property Valuation[J]. Appraisal Journal, 2003, 71(10):311-320.
[15]Kinnard William Jr. Stigma and Property Values: A Summary and Review of Research and Literature[C]. Washington D.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ppraisal Institute Symposium, 1997: 6.
[16]Chalmers James A, Roehr Scott A. Issues in the Valuation of Contaminated Property[J]. Appraisal Journal,1993,61(1):28-41.
[17]Jackson Thomas O. Mortgageequity Analysis in Contaminated Property Valuation[J]. Appraisal Journal, 1998,66(1): 46-55.
[18]Wilson A, Rams land M, Wilhemy T, et al. Ad Valorem Tax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valuation Part I: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and Processes[J]. Journal of Property Tax Management, 1993, Summer: 1-32.
[19]Patchin P. Valuation of Contaminated Properties[J]. Appraisal Journal, 1988, 56(1): 7-16.
[20]Patchin P. Contaminated Propertiesstigma Revisited[J]. Appraisal Journal, 1991, 59(4): 167-172.
[21]Mundy B. The Impact of Hazardous and Toxic Material on Property Value: Revisited[J]. Appraisal Journal, 1992, 60(10): 463-471.
[22]Mundy B. The Impact of Hazardous Materials on Property Value[J]. Appraisal Journal, 1992,60(2): 155-162.
[23]Mundy B. Stigma and Value[J]. Appraisal Journal, 1992, 60(1): 7-13.
[24]Sheard M. Valuation of Contaminated Land: 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roperty Valuation and Investment, 1992, (11): 17-27.
[25]Tromans S, TurrallClarke R. Contaminated Land[D]. London:Sweet and Maxwell, 1994.
[26]Imoh Antai. Valuation of Contaminated Land in Sweden: A Comparative Study[D].Stockholm,Sweden: Department of Infrastructure, Division for Building and Real Estate Economics,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Stockholm, Sweden, 2003:2.
[27]Chan Nelson. How Australian Appraisers Assess Contaminated Land[J]. Appraisal Journal, 2000, 68(15):321-337.
[28]Kinnard N, Worzala M, Bond S, 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and New Zealand Appraisal Practice: Valuing Contaminated Property[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American Real Estate Society Annual Meeting in Tampa, Florida, 1999:4.
[29]郝前进. 基于空间计量的内涵资产定价法及其在城市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R]. 2010:10.[Hao Qianjin. Spatialbased Asset Pricing and Its Meaning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ssessment of the Value[R]. 2010:10.]
[30]Markandya A, Harou P, Bell L, et 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for Sustainable Growt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World Bank[M].Massachusetts, US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31]Ridker G, Henning A. The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ir Pollu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7, 49(2): 246-257.
[32]Anderson J, Crocker D. Air pollution and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J]. Urban Studies, 1971, 8(3): 171-180.
[33]Freeman III A M. Hedonic Prices, Property Values and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 Survey of the Issues[J].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81(2): 154-173.
[34]Li M M, Brown H J. Microneighborhood Externalities and Hedonic Housing Prices[J]. Land Economics, 1980, 56(2): 125-141.
[35]Taylor O. The Hedonic Method [C]. Champ P A, Boyle K J, Brown T C. Kluwer, Dordrecht,
A Primer on Non Market Valuation. 2003: 331-393.
[36]Cropper L, Deck B, McConnell E. On the Choice of Functional form for Hedonic Price Functions [J]. Review of Statistics and Economics, 1988,75: 225-232.
[37]Loomis J. Do Nearby Forest Fires Cause a Reduction in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J].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 2004,(10): 149-157.
[38]Anish Neupane, Kent Gustavson. Urban Property Values and Contaminated Sites: A Hedonic Analysis of Sydney, Nova Scoti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s Management, 2007, (7): 1212-1220.
[39]Jackson Thomas O. When Good Things Happen to Bad Properties[M]. Washington D.C.: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e Press,2006.
[40]Jackson Thomas O.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Stigma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J]. Environment and the Appraiser, 2005, (9):363-369.
Summary and Review of Foreign Methods and Practice for Brownfield Valuation
ZHANG Lin LI Ying LI Juan
[关键词]生态补偿;综述;瓶颈;中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82
本文以已有文献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材料,梳理分析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试图找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并总结目前生态补偿的前沿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现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对不足提出建议,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的生态补偿改进方向。希望能对生态补偿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1生态补偿瓶颈问题分析
国内外多年的生态补偿研究中,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研究有着不同的热点与侧重。本节笔者从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机制建设这些生态补偿传统核心问题出发,梳理出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生态补偿研究热点已转向效率评估与可持续性分析。
11补偿标准制定中的瓶颈问题
总的来看,补偿标准制定并没有成体系的框架可以参照。实际操作中,测量成本和评估生态价值时都遇到了瓶颈,难有突破。
(1)成本测量。与生态服务价值相比,成本评估相对容易。但评估成本时仍没有统一方法。机会成本的评估阻力集中在区域异质性、信息不对称、未发生经济量估计三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保护者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每个个体的成本也不完全相同。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制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补偿标准仍未有定论。第二,生态服务的提供者比购买者具有更多的信息主动权,利益驱使下,生态服务提供者往往会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试图占据博弈中有利位置。第三,成本中的机会成本更多是未发生的成本。其描述的是未发生的经济流量,人类不可预知未来,估计出的数值显然也难以确定真实性。目前通用的自然实验方法是将实施保护与未实施保护的两个外生因素相近的区域进行对比,进而估计出机会成本。但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众多,难以分析得出的机会成本数值大多程度上来自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2)生态价值评估。能够精确测量出生态服务价值是最理想的结果。生态产品目前市场化程度低,依靠市场制定价格操作性差。目前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总体分为直接市场类、替代市场类、模拟市场类三种。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侧重于依靠生态环境所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的产品进行估价,如提供的食物、进行大气调节等;而模拟市场侧重于对生态产品的非实物效用的测量,如美观、精神灵感、生物多样性等。
目前被最广泛使用的是基于模拟市场类的方法,如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选择实验法(CE)等。这些方法实施过程中通过问卷按受访者意愿来进行估价,但显然人们的意愿受教育、环境、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容易发生变化。即使同一个受访者在不同时期,其对同一项事物的心理估价也会有很大差异。但CVM、CE等方法仍是目前被认为最为贴合实际的生态价值估价方法。
不得不指出,自1997年Costanza在生态价值评估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接近20年时间,生态价值评估领域并没有再次取得令人振奋的突破进展。多数学者只是不断套用已有的方法结合研究实际稍加改进。以成本为下限,生态价值为上线的区间来作为补偿标准大致范围,结合博弈谈判能力对补偿标准定价成为了目前国内外学者默认的做法。
12国内外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机制建设研究涉及众多社会因素,若不能妥善解决,不仅实施的生态补偿效果不佳,同时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创伤。
(1)补偿者与受偿者难以划定。现实生态环境中,界定产权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一片湖泊、一条河流,如何划定产权,从而界定责任?在我国,往往将不明晰产权的生态产品产权归于国家,随之保护责任也落于国家政府。长久以往,人们观念上会将生态保护责任完全归于国家,从而有偿使用生态服务的意愿更加弱化,生态资源配置想要的优化难以实现。
(2)政府与市场如何分工。政府与市场有各自的优势。政府使用特有的行政强制手段实施项目,交易环节少,使得其主导的补偿项目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但由于项目中偿付双方中地位不等,补偿实施过程中滋生腐败、权利寻租的危险性高,导致为使生态补偿项目效果达到预期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对项目进行监督、造成资源浪费。相反,虽然市场主导的补偿项目由于交易环节多导致交易成本较高,但由于支付者与受偿者地位平等,可以相互钳制,监督成本较低。
(3)是否应在补偿项目中增加副目标。生态补偿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实际实施中也要兼顾社会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少补偿项目除了解决生态问题外也考虑了当地如贫困、创造就业、讨好选民等问题。在地区实施补偿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副目标有助于项目更容易得到当地支持,从而项目可以顺利实施。但补偿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过多地考虑其他因素必然会压缩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故在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时是否加入副目标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2生态补偿研究中的最新热点问题与趋势
过往研究中,生态补偿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补偿标准制定问题展开。国内外学者都将其视为解决生态补偿课题的关键所在。但由于生态价值评估研究难以取得再突破,有关补偿标准制定问题的研究难有突破。
补偿标准研究中难有突破的前提下,现如今进行生态补偿研究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生态补偿后半段问题中,即对补偿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农户对生态补偿实施意愿以及项目持续性的分析。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并引入计量经济学方法实施定量分析。取得了很好的进展。Sierra和Russman[1]、赵雪雁[2]、邓远建[3]等进行了类似研究。
可见,学者们目前更加注重从分析补偿效果角度入手研究生态补偿问题。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从补偿实施效果来研究生态补偿使得研究更能支持实践,研究的实用价值也更高,更容易获得各参与者的支持。
3结论
总体而言,过往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中补偿标准制定是最核心问题。围绕补偿标准问题,在理论、方法、实践、评价等方向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究。之所以补偿标准的制定一直存在巨大争议,核心阻力在于仅依靠社会科学生态价值评估问题难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研究热点也转向了效率评估、意愿分析等生态补偿后半段的研究。然而,作为生态补偿永恒的核心议题,不能放弃对生态服务定价方面的研究。
研究是一个积累、传承的过程。笔者通过对生态补偿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整合,理出此类课题中的研究进展,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瓶颈与产生原因,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希望对以后生态补偿的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Sierra R,Russman EOn the E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 Payments:A Forest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in the Osa Peninsula,Costa Riea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1):131-141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评估方法;桂林
本文为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旅游资源评估调查研究――以桂林旅游资源为例”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李保婵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0日
一、旅游资源评估的内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其物质基础,即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充当客体的角色,是旅游者游玩观光和休闲的对象,同时也是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旅游资源有如下几种概念:
凡能够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独家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课题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分为天然形成的和投入了人工劳动的两种,都具有持续利用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可以归为资产的一类,它既有有形资产的部分,也有无形资产的部分。是资产就必定会有价值,旅游资源既有经济价值又有非经济价值。因为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开展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和效能如观光休闲、休闲度假,由此诱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从而带来市场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旅游资源评估的概念。资产评估是指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遵循评估原则,遵照相关程序,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评定和估算。评估旅游资源跟评估其他对象不一样,评估时不能像评估平常的对象一样使用一般的资产评估方法。旅游资源具有特殊性,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即非排他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因而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支付意愿”理论(WTP)来确定经济价值以此进行评估。对旅游资源的评估既要考虑到它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同时还要把它在社会和生态方面的价值以货币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国际上对旅游资源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旅行费用法、支付费用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条件评价法等。本文采用条件评价法进行研究。
二、条件评价法的内容、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定义。条件评价法采用直接调查,预测客源市场规模,应用模拟市场技术,诱导旅游者对某旅游资源的最大旅游意愿支付量的方法,来估算该项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主观消费者的满意度及效用最大化原理是条件评价法的核心原理,让被调查者在当地旅游市场环境中回答对某旅游资源的最大支付意愿,然后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评估其价值。在评估旅游资源的非经济价值方面,条件评价法可谓是十分合适的方法。利用条件评价法通过调查了解消费者愿意支付某旅游资源的最大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从而得到该项旅游资源的价值。
条件评价法是一种直接评估的方法,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来获得该资源(商品),或者希望得到多少补偿才愿意放弃该资源(商品)的消费。不过在资源(商品)不是具有独特性时,往往采用支付意愿这一指标来进行研究测算。
(二)适用范围。条件评价法可运用于所有类型(包括未开发和已开发)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条件评价法又称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由戴维斯1963年提出并首次应用于研究美国因州林地宿营、狩猎的娱乐价值。40多年来,CVM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发展中国家还相对滞后。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进CVM,不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条件评价法在评估非市场价值方面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特别是运用在旅游资源评估领域。
(三)优缺点
1、优点
(1)适用范围广。条件评价法适用多种项目工作的评估,在公共项目、环境资源价值、专利技术价值、旅游资源价值等评估工作中广泛适用。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面,大多数旅游资源价值都适用该方法来评估。
(2)考虑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既包括本身的价值,还包括它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旅游资源很少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属于非市场价值物品,但是它还是依然具有经济价值的。常用的一些评估方法没有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考虑进去,而条件评价法考虑到了。
(3)考虑了旅游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和现有经济价值很好发现,很多其他常用的评估方法也都将其考虑到了。旅游现有经济价值跟资源当前的状况相关,也就是它的现有使用价值决定了其现有经济价值。而旅游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不仅跟其现有使用价值相关,还跟未来的使用价值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关。通过调查收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综合分析后可以得到消费者对该旅游资源的消费意愿趋势,从而可以判断出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2、缺点
(1)参数的确定受主观意识影响。旅游资源规模一般都是比较庞大的,评估人员对其基本状况的掌握很多都是依靠个人主观感受和经验。在旅游资源方面,评估人员需要对旅游资源本体条件、旅游地理环境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评价。而对这些条件进行评价,除了进行相应的调查外,更多地是依靠评估人员个人经验决定,因而很多评估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复杂。统计分析方法的复杂程度与设计调查问卷和获取的数据情况相关。开始首先要设计一套适合本次调查的问卷,而这问卷要考虑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比如支付单位的选择、使用该旅游资源的频率、受调查者的经济状况,等等。此外,问卷调查的数据必须是具体的数字,而收集到这些数字后要把它分类成数据区间。调查完毕后要归类数据,建立模型计算并分析数据。
(3)使用不当会导致结果偏差。不管是对于调查者还是受调查者来说,条件评价法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此总结归纳了一下,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表1)
(4)从消费角度出发,没有从生产角度出发。条件评价法的原理是个人对市场商品或其他资源消费的偏好和效用价值,是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出发而不是考虑该资源价值多少或生产成本是多少。这个缺点是条件评价法特有的、无法改变的。
(四)改进建议。上述内容点出了条件评价法具有参数确定受主观意识影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复杂、使用不当会导致结果偏差、从消费角度出发没有从生产角度出发四个缺点。
在参数受主观意识影响方面,需要评估人员具备较高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如果评估人员不能胜任,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参与评估工作。总之,就是要使相关参数尽可能接近实际,尽可能的准确。
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尽量多考虑细节,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不当导致结果偏差方面,针对上述的几种偏差提出了相应策略,详细见表2。(表2)
三、改进的条件评价法案例分析
(一)评估对象(桂林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其“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闻名中外。桂林市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在广西区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桂林地区内气候温和湿润,既少江南之酷暑,又无北方之严寒。杜甫也曾写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如是称赞桂林。另外,桂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使得其在旅游业方面的价值和贡献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算比较早,开始于1970年初,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桂林旅游资源的无穷价值。桂林经过多年的城市发展和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公共基础设施和交通等方面已经全面完善。现在每年来桂林旅游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桂林旅游业为当地的GDP贡献也越来越大,而桂林旅游资源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这有待相关人员去评估。桂林旅游资源现状类型构成见表3。(表3)
(二)条件评价法在桂林旅游资产具体评价过程中的应用。条件评价法采用直接调查的方法让被调查者在当地旅游市场环境中回答对某旅游资源的最大支付意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当地旅游环境的感受和精神享受,体现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条件评价法考虑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也考虑了旅游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适用范围广,条件评价法更适合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
1、支付意愿率统计。因为桂林客源充足,且客源规模及市场需求大,市场消费者偏好的调查较易。就价值和评估方法的运用,需要实地的发放调查问卷,并面对面的对受访者进行相关情况的调查,相关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学历等基本个人信息,还包括他们对去桂林游玩的支付意愿等相关信息。通过收集回来的问卷调查得出有效率,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得出支付意愿率(P),对调查问卷中全体样本的支付意愿值进行统计。
2、改进后的调查方式和过程。经过对常规条件评价法的改进,我们在制作调查问卷时采用匿名填制方式,题目控制在15题左右,对于上述出现偏差的原因我们尽量避免。在选择调查对象方面,我们在桂林市不同景区不同地点分别发放等量的调查问卷,以求尽量获得均衡的结果。在数据收集统计方面,我们认真细心统计筛选,总结出结果特点,并加以分析,最终形成我们用于评估的依据。
3、据样本计算人均WTP值。国内外类似研究的普遍做法是采用中位值。根据累计频度分布,根据最接近的累计频度中位值查看所对应的WTP值分别是a、b,并计算当累计频度为50%时,WTP中位值为A元。用该值(A)代表境内样本总体人均WTP值。采用中位值得出累计频度所对应的WTP值,用该值代表境内样本总体人均WTP值。(表4)
(三)根据样本估计总体。相关总体的选择要考虑具体评估对象是否适合并参照不同区域的样本数进行统计。根据2015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1月我国总人口数为136,782万人。由于桂林属于开发较成熟的旅游景区,在国际上有一定市场地位,根据桂林旅游风景区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可以将2015年全国人口数136,782万人作为相关总体的数值(B)。结合样本支付意愿率(P),得到有支付意愿的总体人数(N)为B×P万人。代入公式Vn=M(WTP)×N中计算得到2015年桂林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以此来推算桂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由此采用支付价值条件法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瑜,杨成.旅游资源评估的探索[J].经营论从,2007.
[2]佟玉权,龙花楼.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质量评价[J].中国城市经济,2004.11.
[3]李向明.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构建[N].资源科学,2006.5.28.3.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085-07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正在迅速而广泛的恶化,人类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速度已经超过认知的速度。人类对地球进行的大范围开发,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全球气候在变暖、土地的生产力在下降、水资源的短缺日益突出、生态系统在大范围改变(水生生态系统衰退、草原荒漠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在减少、环境质量在下降,伴随着这些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发生,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表现在:自然生产的食物越来越少、可用于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越来越少、许多相伴人类的动植物正濒临灭绝、灾难性的水旱灾害日益频繁、清洁的空气和清澈的河溪正变成奢侈品、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正在充斥和破坏着环境……,人类为对付这些问题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治理环境污染、恢复自然生态、控制旱涝灾害……),也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福祉是至关重要的,其蕴藏着的提高人类福祉的能力是巨大的且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生态系统服务[1]。
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贡献,保护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呼声愈来愈高,尤其是1997年Costanza等在Nature上发表的题为“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的文章[2]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国际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该文章的发表也引起了众多争论[3],但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急剧增加。
自1997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呈现指数水平上升,其中不乏简单套用Costanza(1997)研究方法和分类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和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使国内一些学者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等同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很多学者基于对价值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现实有效性提出质疑的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
如前所述,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贡献,在现阶段,扭转我国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否定态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性进行重新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研究的兴起入手,结合对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争论,分析目前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些误区,并结合千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我国当前和日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多元化建议,为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内容,并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提供基础和补充。
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兴起和争论
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从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才刚刚开始,而近10年来已经成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突出的特征就是的数量几乎呈指数上升[4]。Science,BioScience,Ecosystem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News,New York Times,Newsweek,US News,World Report等著名杂志都曾进行过讨论。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纷纷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发表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3]。
杨光梅等:对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局限性的思考及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期反对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经济价值评估的代表人物Mark Sagoff指出:用渔船比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服务是渔船作为捕鱼的工具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渔船对于捕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够根据鱼的价格来确定渔船的价格。即如果X对于Y的生产是重要的,并不能认为X的价格可由Y的价格得出,因为价格是由供需状况决定的[5]。
美国的两位生态学泰斗H.T.Odum和E.P.Odum也尖锐地指出用市场价格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将使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受到威胁。当土壤、森林和其他的环境产品丰富的时候,他们的贡献大,但是市场价值是低的。当环境产品稀少时,市场价值高[6]。也有些生态学家认为这是生态学向经济学的妥协,是生态学思想的倒退。
尽管将服务功能以经济价值的形式加以表现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3],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特定阶段,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人类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也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多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有用信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误区
我国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工作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的兴起,我国的生态学者开始系统地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的研究工作。分析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整体状况发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存在明显的单一化,过于局限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评估,而对于价值化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刻的探讨,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现实有效性较差,致使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面临困境。
2.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内容单一,过于局限于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化评估
从1997年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引进国内以后,我国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文章数量呈现指数水平上升(见图1)。但是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受到Costanza(1997)价值化评估的影响,研究内容单一,过于偏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评估的研究。
分析核心期刊(CSCD)中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见图1)发现:95%以上的文章是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核算,这很容易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等同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使一些学者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必要性和有效性的争论,否认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产生怀疑。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问题
生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征仍然没有被完全认识。人们对于哪些特征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认识不足。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对人类行为后果的预测存在很大困难。对其进行分析时,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如应选择哪些特征来进行评价,而这对于价值化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所以将其分成互不联系的组可能不现实[7,8]。更有学者提出:对服务价值的评估并不在于对每一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确估算,甚至不需要计算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服务功能价值,而应抓住一个或几个有计算依据的核心服务功能[9]。更加增加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选择的主观性。
由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体现出来的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侧重[10]。由表1可以看出,同样是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研究者对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选择不同,除了固定CO2、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都包括外,其他服务的选择均有所不同。另外对于保持水土服务不同的研究也有所不同,如海南岛热带天然林主要考虑固土保肥和凋落物改良土壤的效益,重庆四面山森林主要计算保持土壤的功能。
由于不同的人对生态系统的产生服务功能的过程和机制的理解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无论是一般公民还是专家,当他的角色不同时,他可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所以到底应该参考哪些人的意见对评价结果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还没有统一的方法,主要是使用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大量文献均指出每一种经济评估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不足[17],同时由于每一种生态系统服务通常可以有几种评估方法,使评估结果较大地依赖于不同方法的选择,从而使得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下降。
自然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远远超过人类对它的认识能力而使得人类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往往滞后[18];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总价值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是无限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某些服务(如食物生产和原材料)具有实在的市场价值,但更多类型的服务却是无形的,因而人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其价值进行主观确定[19];在许多概念和经验上存在固有的困难。因此,目前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一个公认的、完善的核算方法体系。不能囊括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公众的支付意愿受到认知能力的影响等,其测算值只能是粗略的,正如Costanza等所说,“考虑到涉及的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永远也无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做出精确估价[2]。
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结果的现实有效性问题
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20]。属于公共商品不通过市场经济机构即市场交换用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称为公共商品(Public Goods)。 公共商品的两大特点是:一是非涉它性,即一个人消费该商品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消费;二是非排它性,即没有理由排除一些人消费这些商品,如新鲜的空气、无污染的水源。生态系统在许多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保护土壤、提供游憩、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和保护野生生物等。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商品。三是不属于市场行为,私有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交换,并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但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因为消费者都不愿意一个人支付公共商品的费用而让别人都来消费。西方经济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灯塔效应”和“免费搭车”。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提供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污染物质、净化大气等都属于公共商品,没有进入市场,因而生命支持系统服务不属于市场行为,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价,计算所得的结果难以市场化,无人买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一般高于其现实交易价值10倍到几十倍以上,该数字在现实需求中的作用有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意义在于当人们对某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缺乏足够了解时,对其进行价值化评估将有助于人们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巨大价值,特别是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去,将会使人们更加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阶段,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对具有已知重要性的生态系统计算出一个现实意义不大的“天文数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质疑。
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多元化的建议
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是由特定的时期和需要决定的,只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个方面或者一种手段。目前在国内普遍存在否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而否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从多种角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
目前,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凸现,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支撑作用的研究存在迫切需求,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评估结果[21]的公布MA是一个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及其它组织资助,为期4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全球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多尺度、综合性评估项目,其宗旨是针对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间的关系,通过整合现有的生态学和其它学科的数据、资料和知识,为决策者、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有关信息,改进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项目理事会和评估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研究成果已经于2005年完成,并在全球8个城市同时,这份报告是全球有史以来有关生态环境最全面和最深入的调查报告[22]。,使人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是生态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里程碑,其评估结果,使研究“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成为现阶段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从而引领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22]。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需求,结合对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思考和对MA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需要重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内容,以及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经济、社会等的重要性认识提供一定参考,并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必要补充。
3.1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贡献的研究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组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状况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促使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类福祉的变化。
3.1.1 人类的生存是如何依赖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或者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生存完全依靠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食物、洁净水、调控疾病、调节气候、精神满足和美学享受,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福祉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是受人类对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获取进行调节的。人类福祉既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也依赖于社会资本的供应及其质量状况、技术条件和人类制度。至于这些因素是如何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的,这个问题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仍存在争议,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类福祉的所有组成要素。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当某一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相对于需求来讲比较充裕时,一般情况下该服务的边际增长只能引起人类福祉的少量提高(或者甚至可能降低人类的福祉水平)。但是,当某一项服务相对稀缺时,其少数的减少就可能导致人类福祉的大幅度降低。两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也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
3.1.2 生态系统服务对就业和经济活动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显然,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服务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具有最大的贡献。2000年食物生产的市场价值是9 81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产值的3%,但是发展中国家的食物生产在其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要远高于这一份额。除以上提到的食物生产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国家的经济活动也具有重要的贡献。它们包括木材、海洋渔业、消遣性的狩猎和捕鱼、可食用的森林产品、植物性药材和药用植物、最后,许多的其它工业产品和商品也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许多行业对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直接的依赖性。例如,渔业资源的崩溃已经在工业化国家中对许多社区的人类福祉造成严重的损害。林业、农业、草业、渔业以及生态旅游行业的前景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状况直接相关。此外,就保险、银行以及卫生等行业而言,尽管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他们仍然具有强烈的影响。
对于该问题的定性探讨和定量分析对于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补偿标准、主客体确定以及补偿资金多元化来源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绿色GDP核算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1.3 贫困人群是如何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而生存的?
关于农村贫困人群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这方面的测算工作很少,因而在国家统计和贫困评估当中这方面的因素往往被忽略,结果在减贫方面导致了没有考虑环境作用的不合理战略决策。例如,MA综合了17个国家的数据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于林区的农村社区来讲,22%的家庭收入来自于收获野生食物、薪材、草料、药用植物和木材,但是这些收入来源都不在国家统计的范畴之内。与富裕家庭相比,以上收入在贫穷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往往较高,而且当其它生计来源出现可预见或者不可预见的短缺时,以上收入就显得尤其重要。
发展中国家干旱地区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干旱区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41%,生活着20多亿人口,其中90%以上属于发展中国家。20世界90年代干旱生态系统中(包括农村和城市)的人口增长最快。尽管干旱区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但是他们的可更新水资源供应仅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由于降水量少、降水变率大、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传输电能和管道调水的成本高,同时因为人口密度低而基础设施投入有限等方面原因,干旱地区的人们面临着许多生活方面的挑战,而且他们往往拥有最低的福祉水平,包括最低的人均GDP和最高的婴儿死亡率。环境条件变化快与人们贫困水平相对较高,这两种情况相结合,使得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应对生态系统变化方面非常脆弱。
在干旱地区,一些生态系统服务已经超过了可持续的水平,如土壤形成和水资源的供应,生态系统的压力却在增加。目前,干旱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供应量仅为最低需求量的2/3。世界上大约10-20%的旱地已经退化,这已对当地居民造成了直接的损害。此外,通过生物物理方面的影响(如沙尘暴、温室气体排放和区域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如人口迁移和贫困加剧有时导致地区冲突和一些不稳定因素发生),旱地退化也对更多的人口造成了间接的损害。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公众政策和发展策略。
3.2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现状的研究
在过去的50年中,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食物、洁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需求,人类对生态系统改变的规模与速度皆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因此,造成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丧失,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这种变化虽然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福祉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或所有人群都从这种变化中获得了收益。事实上,许多地区或人群是以上变化的受害者。而且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收益的所有成本直到目前才是逐渐显现,而且获取效益的成本日益上升。
3.2.1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在GDP核算中如何体现问题
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都是人类的资本资产。但是,在传统的国家统计中没有对资源的耗损或者可更新淘汰的退化进行度量。结果即使某个国家可能砍伐森林和耗竭渔业资源,而出现资本资产的丧失,但是在它的统计数据中却只反映为GDP的正增加。此外,对于使用者来讲,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免费获取,因而它们的退化也没有在通常的经济度量当中反映出来。对于那些较强地依赖于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讲,如果把它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耗费的自然资产以经济损失的形式计算到国家总财富当中的话,那么这些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目前已经出现了关于绿色GDP核算研究,但是退化生态系统如何体现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3.2.2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非线性风险问题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是逐渐变化的。然而,有些变化却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一旦超越了变化的阀值,生态系统便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这些非线性变化有时是以突变形式发生的;有时他们也可能是指变化幅度巨大,因而恢复难度较大、恢复成本昂贵,甚至不存在恢复的可能性。根据不完全的证据表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正在加大生态系统发生非线性变化(包括变化加速、突变以及潜在的不可逆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对人类福祉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对非线性变化的预测能力正在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生态系统存在的潜在的非线性变化,当前的科技常常只能对变化风险的上升进行预计,对于发生非线性变化的阀值还不能预测,亟需进行研究。
3.2.3 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与贫富分化关系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正在损害世界上许多最为贫困的人民,有时它已经成为了引起贫困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变化导致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分布格局,尤其是生态系统变化对穷人、妇女以及当地居民的影响,在管理决策当中还没有全部被考虑进去。生态系统变化通常导致一部分人从中获得收益,而其他另外一部分人则因此失去了对有关资源的使用权。失去了原有的生计来源,或者遭受变化的外部效应影响。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穷人,妇女和居住居民往往容易成为生态系统变化的受害者。在某些情况下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已经成为导致贫困和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退化在自然、经济或者社会方面产生的影响可以跨越行政边界的限制。例如,某个国家的土地退化,以及随之而生的沙尘暴,或者火灾可能导致附近其它国家的空气质量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常常加剧贫困状况,致使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引发地区冲突和移民。上述问题需要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3.3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当前,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怎样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过去人类在减缓和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状况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人类对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的改善通常没有赶上生态系统压力的增加和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增长。
虽然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处于退化状况,但是如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采取那些对策的话,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程度将更加严重。例如,当前已经建立了100 000多个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保护区域和伐木场和狩猎区这些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而管理的区域),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1.7%。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保护区的分布非常有均衡,特别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区的这一情况更为严重。技术进步也有助于减缓因为单位面积上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上升而造成的生态系统压力的增长速度。例如,对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在过去的40年中,他们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增长了109%~208%。如果没有这些产量的增长的话,在此期间将会转变更多的栖息地用作农业生产。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原因和对策研究可以针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安排,包括腐败以及监管与责任系统弱;
(2)市场失灵和经济刺激不当;
(3)社会和行为因素,包括某些社会群体(例如穷人、妇女和原住居民群体)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缺失,而这些群体特别依存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状况,容易因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而受到损害;
(4)技术开发与推广可以提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效率,并且减少生态系统变化的各种驱动力的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些方面的投资不足;
(5)缺乏既可提高资源收益又能保护资源的有关知识(包括对现有知识的利用水平较低),这些知识设计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政策、技术、行为和制度对策;
4 结论与讨论
未来的几十年,生态环境问题仍将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福祉、文明建设和安全稳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合适的方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自然资本的变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衡量综合国力,有助于我们选择更好的提高综合国力的路径。
以货币价值的形式表达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自然资本变动,有助于我们进行比较、选择,可以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现行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中,并结合政府规章制度,制约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为生态系统服务划价,能够促使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丧失考虑进去,为自然环境和环境服务提供保护的依据。
但是对于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价值化评估只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个内容,目前同时需要从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支撑作用、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和防止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人类的生存是如何依赖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的就业和经济活动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贫困人群是如何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而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在GDP核算中如何体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非线性风险问题、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与贫富分化关系问题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对策研究。通过上述领域的研究,更多地贴近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内容,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提供基础和补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aily, G. Nature's ser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 387:253~260.
[3] 杨光梅,李文华,闵庆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国外学者观点[J].生态学报,2006,26(1):205~211.[ Yang Guangmei, Li Wenhua, Min Qingwen. Review of Foreign Opinions on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6,26(1):205~211]
[4] De Groot R S, Wilson M A, Boumans R M J.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393~408
[5] Mark Sagoff.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reference and Choice [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3(31):587~598
[6] Howard T. Odum, Eugene P. Odum.2000.The Energetic Basis for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J]. Ecosystems, 2000,3:21~23
[7] Gustafsson B. Scope and Limits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24:259~274
[8] Costanza R ed.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9] 王伟,陆健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14~1316.[Wang Wei, Lu Jianjian. An Approa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10] 田永中,岳天祥. 生态系统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3,13(2):17~22.[ Tian Yongzhong, Yue Tianxiang. Discuss of Service Issues on Ecosystem Assessment.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 2003,13(2):17~22]
[11] 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Yu Xinxiao, Lu Shaowei, Jin Fang, et al. The Assessment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8)2096~2102]
[12] 康艳,刘康,李团胜等.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3):351~354.[ Kang Yan, Liu Kang, Li Tuansheng, et al.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in Shaanxi Province [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5(3):351~354]
[13] 李意德,陈步峰,周光益等.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及生态公益林补偿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 2003,16(2):146~152.[ Li Yide, Chen Bufeng, Zhou Guangyi, et al. The Values for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Tropical Natural Forest in Hainan Island [J]. China Forest Research, 2003,16(2):146~152.]
[14] 关文彬,王自力,陈建成等.贡嘎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2002,24(4):80~84. [Guan Wenbin, Wang Zili, Chen Jiancheng, et al.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Gongga Mountain [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2,24(4):80~84. ]
[15] 饶良懿,朱金兆.重庆四面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初步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5~7.[ Yao Liangyi, Zhu Jinzhao. Evalu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Simian Mountain of Chongqing City [J] Journal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2003,17(5):5~7.]
[16] 李阳兵,王世杰,周德全.茂兰岩溶森林的生态服务研究[J].地 球 与 环 境2005,33(2):39~44.[ Li Yangbing, Wang Shijie, Zhou Dequan. Research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 Evaluation of Maolan Karst forest [J]. Earth and Environment,2005,33(2):39~44]
[17] Wilson M A, Howarth R. Discourse-bas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Establishing Fair Outcomes Through Group Deliber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1:431~443.
[18] Goulder L H.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 Philosophical Bases and Empirical Methods [A]. Daily G.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19] Bengtsson J.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J]. Tree, 1997, 12 : 334~336
[20]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Ouyang Zhiyun, Wang Rusong, Zhao Jingzhu.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9,10(5):635~640.]
[21] 赵士洞,张永民译.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综合报告[M]. 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M].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2005.]
[22]赵士洞,张永民.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895~902. [Zhao Shidong, Zhang Yongmin.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the Achievement, Contribu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6,21(9):895~902]
Reflection on the Limita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 Studies in China 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YANG Guang-mei1,2 LI Wen-hua1 MIN Qing-wen1 ZHEN-Lin1 Mario Lucas3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d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3.Institute of Geography,
Aach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achen,52066,Germany)
【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这一点应受到充分重视。文章针对以上两个方面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与理论探讨,提出包括自然环境价值与生态环境风险损失在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损益评估方程。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对资源开发风险进行先期评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其开发损失,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经济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风险损失损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对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