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38: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教学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必要性;实践策略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项目“数学实践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
教学最基础的阶段即为小学教育,它是教学的启蒙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对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起到一个奠基作用.这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拥有广阔的文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素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主修教育学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的基本理论,还辅以有语言课程、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选修的文化类学科.数学是基础文化的课程,也是数学教育整个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教材都以传统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的不断改革,旧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统和封闭的教育空间不仅不利用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更是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效果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因此,创新与发展数学教育任务艰巨.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
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旧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和经验教学为主,缺乏以实践和创设情境课堂为主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堂课摆脱不了刻板、单一.本身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年龄段在6~12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若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创新变革,则将导致国家在小学数学教育上与国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数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从高校培养具有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创新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小学的数学教育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对教育理论很娴熟地认知,各项技能考试也能够顺利通过.然而针对实践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小学教育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教师要抓好关键点,充分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提高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譬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现状
(一)数学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影响,许多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都缺乏教学实践课程,存在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学分,随意添加理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在缺乏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设置了更多的理论文化课程,忽略了数学实践课程.
(二)数学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从一个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关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没有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恰恰是在表层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实际付诸的工作收效甚微.这就导致了由于部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开展.形式主义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加以创新,体现教学的价值
现如今,虽然教学改革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小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变为了一种符号教育形式,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据调查,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中,都规定了教学的课程和课时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时安排去保障实践教学的量,甚至根本就没有实施实践教学.从另一方面说,存在高校的老师不负责任,不精细设计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再者有些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不感兴趣,认识模糊,不支持和关注实践教学,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把实践教学当作补充教学的策略,没有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活动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当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完善和资金的充足为基础,然而一些学校资金较为欠缺,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甚至还会刻意地删减实践教学的数量,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课.其二,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以教师的科学化教学为基础,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水平欠缺,使得他们只关注一些理论和公式的授课,没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变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学生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太过单一,完全的理论化课程,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育过于死板,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出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着他们思维的扩散,更阻碍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实践教学被誉为是对学生进行锻炼的教学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调动他们思维的主要办法.实践性知识是在一定教育场域下,个体的一种教育性感受和体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知识仅仅存在于实践中,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经验与体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它最终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促进教师成长.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感知教学场景,发现问题,企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要.让教学实践智慧回归教育,让教学实践智慧唤醒沉睡的课堂,让教学实践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教学实践智慧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不能预测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师难以直接用教育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
(二)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
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调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中都发现了数学教育的问题,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教学工作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方面与师范教育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式有关.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示范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空洞教学模式.在实习阶段就去开展专业化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富有乐趣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进入校门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小学生必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数学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将解决一道题目当作乐趣和挑战,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新思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实践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设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教师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发,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还会阻碍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反而无从下手.《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原来的教学办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方式.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担任校外辅导员、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刚进入校园,还没参与过实践教学,难免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提问都是需要考量的内容.对此,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体验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小学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结语
高校的教学理论研究是高校开展教学的理论参考.我们开展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是为了实现教学的革新与改变的目的.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综合论证可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的策略是:创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三大策略不一定是实现数学实践教学的唯一途径,然而却能成为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支撑,为促进国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做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基益.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长
一、涉猎儿童文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文学教育也被普遍忽视,可以说,这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理论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所谓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文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达成文学语言教育、想像力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三方面的内容和指向。
文学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唯教材是瞻,把课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小学语文教材中《丑小鸭》《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教师都有许多经典的教例可以借鉴,有些教师教这类课文也已经轻车熟路,然而,我想问一句:“老师,你读过安徒生的原作《丑小鸭》吗?那可是近6000字的大作。你读过方惠珍、盛璐德的原作《小蝌蚪找妈妈》吗?”
少年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未知世界,他们都想了解。然而,他们的现实的生活天地却相对比较狭小,能接触到的事物不多,于是书本便成了他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哈里・波特》、《马小跳系列》、《小神龟》……都成为学生的首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然而,要推荐与介绍儿童文学,教师自己必须去读,去涉猎儿童文学,去关注现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去读学生喜欢读的作品,知道秦文君、杨红樱、车培晶、北董……捡拾丢失的文学教育,启动学生喜爱的阅读行程。
二、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教师日复一日地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压力和冲突,这时,不妨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自己或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理论,认识取得的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反思。
如果说,“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条,那么它就不仅仅适用于教育对象――学生,教师本身同样受用。教师要养成的是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与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为,包括具体的一堂课,也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是一种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比如在进行了儿童诗教学或对联教学一个阶段后,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接受情况、成效的体现及整个教学安排的经验和失误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进自己下一阶段尝试和研究的开展。
三、开展叙事研究
叙事,是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揭示,探讨一种可以穿透个体经验的、归隐在经验背后的深层次的哲理,体现出对人们生活故事的重视和对人类内心体验的关注。教师叙事,其实质是教师生命在实践中的体悟。教师所叙之事是教师生命中真实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独特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经历。
教师叙事,就是教师“讲故事”,在故事中追溯自己经历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活的教育事件。通过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叙事研究是直面教育事件本身的研究,其旨趣在于走进活生生的普通人(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关注常人的命运与处境,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教育客观规律或验证预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这种研究方式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降低了教育研究的起点,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坦途。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应具有问题性,这些具有问题性的事件,常常是那些让人从心理上感到振奋、激动、惊诧、感慨的事情,或忧虑、悔恨、彷徨、困惑的事情。教师叙述的,可以是让自己感慨万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事件,可以是百思不得其解,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偶得。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关键词: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版画教育;认识与思考
一般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版画教育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中的价值”项目编号:16C0357项目负责人:迟洪燕版画教育是手工与绘画的综合体,版画与其他形式的绘画对比有复制、间接、实验和偶然,是其它课业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一、版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美术教育不断发展,有着特殊功的版画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版画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完美的人格和审美能力、形象创造性思维、感知能力等。
1.版画教育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版画创作的素材和材料的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帮助。就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目前开设的综合版画课程中,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能用的材料如废旧塑料瓶,绳子、扣子等,在课上将其拓印后形成作品。这样由实物转印到纸上的过程是触觉感受到平面视觉感受的一种转换,是种全新的感受。让学生直接感受材料本身的特质与经过转印后呈现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个过程改变了过去生活经验的观察方式。学生通过重组印记,然后完成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又一次提升了审美。这种双重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从中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的目的。此外,版画艺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创作中无论是创作对象还是对材料,都是通过感知的具象的思维所得,所以版画培育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版画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版画,还要让学生欣赏与享受版画的制作过程。学习和创造的这个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提倡让学生尽力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情感,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所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版画的学习过程中激发的想象力、情感表达等得到提高。同时这种思维的训练又可延伸至跨学科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2.版画教育可以完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艺术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寓德育于美育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美作为审美形式的集中表现,它可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智慧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的良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理,对健全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二、版画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对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方面提出新要求
创作性版画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传统版画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培养学生的潜能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中地位凸显。版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范院校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版画技能
中小学版画教学的发展要求美术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需要有实践的精神,不仅要实践版画怎么去作,还要探索如何在画面上表达等。版画教学过程相对复杂,版画技能有:版画艺术修养、版画制作技巧、教学能力和版画教育研究等,这些方面需要加强。版画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是不可预测的,它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版画创作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对版画学习的要求。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叉学科,使其也能从版画学习中获益其他学习领域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
2.师范院校开设版画课程,构建合适的版画教学体系
在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版画教学被列为美术教材中的必修教材之一。因此,版画教育的特殊教育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但师范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版画存在的价值目前提供的课程是有局限的,主要模拟训练一些技法,如果不改变现在的版画教学现状,没有构建适合的版画教学体系就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推广,更无法谈及充分挖掘版画对师范生内在的价值来服务于社会,实现版画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版画的广泛应用带给广大美术教师和师范院校新的挑战,构建合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促进师范院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满足社会的需要。
3.我国版画教育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儿童还没接触过版画,尤其农村儿童。据调查,我国的中小学儿童版画发展相对缓慢,尤其农村儿童对版画的了解却很少,甚至都没有接触过。就一师范的六年制小教专业生来讲,他们大部分大多来自农村,所以他们也是进入大学后首次接触,对版画知识处于空白状态。现在正常开放的课程内容是有限的模仿训练一些技术,需要改变教学现状,构建合适的版画教学体系充分挖掘版画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内在的价值来服务于社会,实现版画的育人功能。对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讲,他们未来要从事的教师行业,所执教的学校是条件有限的农村,不可能都配有专职的美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一专多能的教师更符合实际的需要。那么版画教育功能对其就有着很好的学习价值,一是现有价值:对于他们自身,学习版画可以提升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艺术修养、技能等综合素质,二是潜在价值:有益于未来所教授的对象,他们可将版画的育人功能应用于农村小学教育中去。但是,在目前全国师范性院校中,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版画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因各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三、国外版画教育对我国版画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版画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不断进行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注重艺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日本的版画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特色,并与相关机构出版版画,从而普及了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对版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的取得有一定推动作用。版画教育功能在日本得到广泛认可,版画课程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因为日本教育界充分认识到版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专家认为版画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版画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造力。日本教育界的版画协会的成员将普及全国版画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成员中有版画家,有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同时,全国还开展了很多儿童版画教育活动。在各个方面的推动下,日本版画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日本教育版画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举办教育年会、竞赛、画展等。诸多的活动让教师和学生更有信心的去学习和创作版画,成为无形的一种推动力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结合中国版画教育与师范院校版画教学实践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寻找、探索和发展适合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文化环境,只有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资源的基础上构建适合的版画教学体系才能得到发展。以一师为例,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局限于对版画技法的一些掌握,版画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既要有个性又能凸显地域性,使版画真正发挥自身价值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美育的发展,版画艺术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版画艺术也作为新的课题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对于六年制小学教育这个特殊专业的版画教育更是一个新课题,所以对版画教学要讲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对这一学科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齐凤阁.日本的儿童版画教育[J].美术教育,1990.12.
[3]黎青青苏健敏蔡录江.深圳市桃园小学的软版画教学[J].《中国版画》(教育视角),2003,6.
[4]龚晓青.立体化的日本版画教育[J].西北美术,2008,2.
[5]张桂林.赞中日儿童版画友好交流[J].美术,2003,7.
[6]万亚红.中国与日本儿童美术教育比较[J].读与写杂志,2012,9.
[7]滕大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关键词:舞蹈教学;教学现状;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29-01
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需要一个养料丰富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形成关键是要有丰富的思想材料的不断积累。音乐作为最古老、最普遍、感染力最强的传统艺术形态之一,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感染力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舞蹈作为音乐的一个部分,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进行小学音乐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一)舞蹈有其自己特有的教育作用
1.舞蹈能够增强体质,可以改变不良的姿势,使动作更加协调优美。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的新陈代谢旺盛,练习舞蹈对身体各器官的结构及功能的塑造作用明显。
2.舞蹈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持、自制能力和意志品质,能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加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
3.舞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通过舞蹈学习,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得到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
4.欣赏优秀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编即兴舞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感情的表达力。
(二)舞蹈与音乐、美术、体育等紧密相连、互相配合,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对小学生进行舞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舞蹈普及教育的时代呼唤。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制度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时代需要通过舞蹈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素质修养。
(四)舞蹈教育历史悠久。尧舜时期就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说法,周代建立了“大乐司”用来对子弟进行舞蹈训练。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现状
1.录像课。笔者曾经欣赏过一节以“走进”作为主题的优秀录像课。该课不管是欣赏、学唱内容的曲子,还是介绍藏族民俗、文化、服饰等都表现的很好,教师歌喉嘹亮,课件直观形象,学生积极主动。最后,教师亲自参与表演,并要求学生即兴舞蹈。但由于大多学生不敢表现,节奏紊乱、动作生涩,在这个环节谈不上倾听音乐,体验舞蹈韵律,不能发挥其作用。
2.公开课。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教完一首新曲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讨论如何对歌曲进行表现处理,然后进行汇报。通常有一组使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表现的慷慨激昂;另一组表演小合唱,然后常常会有一组表演新疆舞,由一个基础较好的带领,大家依样画葫芦进行模仿。课堂气氛一场活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基本教学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口头的表达能力,做到语言流畅、富有逻辑,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解,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要用自己的话将动作要领和技巧向学生流畅地表述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有效讲解正确理解舞蹈的动作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舞蹈艺术的殿堂
1.营造一个健康、美好、文明的物质环境。它作为有形环境,是指舞蹈教学设施和教学场所。
2.创造一个相处融洽、充满爱心、温馨的人际环境。它作为无形环境,是指师生、生生关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
1.听听、想想。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是无限的,因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产生并积累的源泉,推动着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在学习舞蹈之前,要给学生一些听音乐的时间,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幻想,在欣赏中把握节奏,掌握音乐的感情基调。
2.说说、笑笑。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只有主动自觉的学习,才能使学习的效果发挥到最好。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讲解中,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在说说笑笑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舞蹈的魅力。
3.倡导创作教学,满足表现欲。小学生一般表现欲望强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要求,让音乐表演和基本功训练交替进行。创作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取得较大的进步。
(四)丰富教学内容,尽量引导学生发现舞蹈的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中的题材编排舞蹈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并使他们在舞蹈中陶冶情操,更加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学习。
小学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以后舞蹈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小学舞蹈教学中,要打破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僵化模式,充分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琰峰.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对学生身心的影响[J].小学教学参考,2010(06).
[2]张国俊.小学音乐教学“失位现象”剖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90-01
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列入国家本科专业序列中,高等教育体系中融入小学教师培养。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学习优势的前提下,对其他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开设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以及高学历的小学教师。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小学教育本科要求需定位在“小学”,小学数学教学难度系数较低,但教学中方法引导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字专业素质,但是对于小学“教”的素养却缺失很多,师范专业自身的素养高低固然重要,但是关键是“教”的能力高低,因而教学中定向在小学,定位在本科。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提升其培养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小学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育的历史发展有着本质联系,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则,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对小学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是专业化培训的起点。
2、培养目标定位的措施。为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对专业进行定位,掌握专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转变数学专业的培养思路,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本科是学术研究中较为基础的学位,那么小学教师就要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教学发展取向。这种冲突给专业定位带来矛盾,因而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师,在自身素质得以提升的前提下,对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协调好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之间的矛盾。
二、小学教师培养中重点关注问题
1、加强数学专业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需要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以适应数学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专业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需要加强数学教育专业的特长,不是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的削弱。小学数学教研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理科学生的数学功底,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对知识不断感悟,并且把这些感悟转化到数学的教学方法中。
2、数学专业知识内涵的注重。教学中“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中能够看到,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要培养学生广博高深的基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中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连续数学知识的引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系统性,也有关于数论和离散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延伸学习。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水平后,学习数学的思维和学习的学习方法,因为人任何知识学习都要清楚的了解一点,“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3、数学教学内力培养的落实。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脱节,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意义不大,很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此问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例如,国外为培养小学生开展的有关“小学数学”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该课程的开设方式是让学生借助计数、有理数运算、几何学等相关数学知识学习和探讨数学的定义,在活动中考虑数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讨论数学和作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门课程主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更是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和各项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培养的核心是落实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意义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忽略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求面向专业,在实际对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的非常吃力但是还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等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体系合理构建的前提下,体现出高等教学对教师的培养作用,并且在教学的时候结合专业自身特点。了解课程设置目的,对教育专业开展相关要求,达到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教师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能像数学本科那样专业化程度较高,主要是通过学科类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高等教学和小学数学方面的知识,深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且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得以提升,数学素质的提升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时比较多,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多的运用语言知识讲解,对于数学和思想方面的渗透较少,有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把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忽略,只不过是在课程教学中偶尔提及,但是这些思想和精神的提及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职前教学中学习很多相关的思想知识,但是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因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还有较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结合课程专业设置特点,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需要不断的提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在教学结果中体现思维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讲授过程中课本内容的融入,对数学思想中的精神和人文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进程中,全方位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并且具备开展数学研究的能力,整体上提升数学专业素养的发生,在小学专业优势发挥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趋利厉害。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获得教学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获取高素质小学教师能够获取的科研教学。虽然专业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但缺乏对初级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彻底。因而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前提下,适应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