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精神的价值

体育精神的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6: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精神的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精神的价值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教学探索

高中体育教育不仅是通过训练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另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体育精神的价值

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展现体育风貌、体育心态和体育期望的文化,是体育运动的支持和精髓,而体育课中除了技能知识的传递,体育精神的展示也有非常巨大的价值和作用。首先直接影响着学生人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展现。其次影响着比赛的状态和境界。再次是体育和其他社会范畴进行互动沟通的桥梁。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格发展、知识积累、身体素质、爱好兴趣都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们是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否能与他们形成良性互动,不仅和他们的知识教育息息相关,更决定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不仅是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的课堂,另外还是他们形成互动,接触社会的契机。体育活动不仅与人的身体有关,而且和人的精神世界密不可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人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意志得到了磨炼,勇气被激发,激情被唤醒。①体育精神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这非常紧密的联系,将给予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资本。

二、体育精神的培养

1. 树立体育精神教学的意识

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以量化的体育技能的达标作为教学目的。要让体育精神在课堂中发挥其价值和意义,那么就要在理念上重视体育精神的呈现。所以首先要充分认

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到体育精神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价值,淡化运动技术规范教学,突出强调体育对人的意志、精神、道德和人格的影响,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加强意识,重视体育精神,是在教学中呈现体育精神的前提。

2. 改进教学方式

要在教学中呈现体育精神,这就需要老师们有创新思维,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让体育精神进行有效的传达。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融入对体育精神的讲解,比如,篮球课的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些课堂仪式让课堂中的人文氛围更加浓厚,通过一些趣味活动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体育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再有通过在体育课堂上发现体育精神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整个班级体育文化的确立。最后的课堂的评价上,除了对学生们的运动技能,所学知识进行评点之外,还要注意对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所展现的体育风貌进行评价,比如学生的体育态度,是否对学习过程中积极向上、斗志昂扬;团队协作情况,是否在运动过程中和其他同学积极配合,主动关心他人;体育风貌,在运动中是否展现出青年人坚定的自信和热情。

3融入教学评价

首先要让体育精神的呈现形成深层次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课堂中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体育氛围,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融入对体育精神的评价。老师对体育精神的呈现效果,学生们的精神面貌状态都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评价。老师能否在教学中贯穿体育精神,学生是否领悟了体育运动为我们带来的精神内涵,这些评价的生成将有助于形成教师呈现体育精神的动力。

三、结语

体育课是传递育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中牢固树立传递体育精神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传递体育精神的的手段,在教学评价系统中融入对体育精神呈现状态的评价,都是提升体育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体育精神的呈现,体育文化的形成都不是一种简易的过程,不能依据理论的传授、技能的教授让学生们领会体育精神的内涵,而是需要真正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有方法的、形成体系的进行体育精神的呈现,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在体育课中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体育风貌,在参与或者观看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形成端正的体育期待。

【参考文献】

[1]张冬雨.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26-27.

[2]吕晓标,程正良.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9-50.

[3] 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 世纪桥. 2009(15)

[4] 刘强.浅论中国的排球精神[J]. 华章. 2010(12) [3] 李凤梅,朱海涛. 生态化体育的价值探求[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5]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05)

注释:

篇(2)

【关键词】体育精神 需求 培养 分析

概述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已经诞生了上百年。体育在带动人类的活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重要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它是促进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的主要动因。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1]。

在当代中国,体育运动价值已远远超出体育活动本身的范围。体育在改变着生活方式,在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也从技术层面逐渐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从满足人的健康需要层面上升到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层面,人们日益追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的精神满足,因此,体育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影响作用,这就需要构建适应当代新时期的体育精神,来实现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我国的诸多学者也对体育精神进行了详细探索,阐述了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指出了体育精神发展的重要性[2-3]。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当今对体育精神需求的新变化,给我国的体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结合实际工作和研究经验,分析培养新一代体育精神的主要措施,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我国传统体育精神的分析

我国传统体育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找到了精神归宿,获得了人生思想的提升,这都是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自建国以来也积极地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

分析我国近几十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与我国传统文化已充分结合,形成了新的内涵,主要特点如下:

1.强烈的爱国意识

我国的体育事业始终是在国家的关注下成长,所形成的体育精神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事业中的人们都饱含爱国意识。爱国精神已融入到体育竞技中,正是这一强大力量支持着运动员奋发图强。每当我们看到运动员站到领奖台,国旗升起,奏响国歌时,运动员无不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我们观众内心无不涌起对祖国的骄傲自豪之感。这正是对我国体育精神中强烈爱国意识的写照。体育竞技中,只有少数的运动员能站到赛场,这也是国家赋予其光荣任务的途径,运动员不仅仅在平常运动中饱受鼓舞,在比赛过程中更能获得精神支柱。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已融为一体,激励着每一位体育运动员。

2.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建国初,处于世界落后的水平。而发展到现在,我国已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占据领先地位,对于某些体育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这正是我国体育精神所宣扬的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促使我国体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体育健儿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魄力,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突破自我意识,尤其是体育锻炼中的刻苦表现,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的体现,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体育精神。

3.具有亲和力的体育精神

我国体育活动最大的成就在于培养了从事体育活动的亲和力,虽然体育运动充满了激烈运动,但比赛完成后运动员却能表现出良好的亲合力,与对手成为朋友,这也是我国海纳百川精神的写照。在我国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导更多的运动员与对手公平竞争,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技艺切磋。中华民族强大的人文文化,让我国的体育精神更加的谦和,不强调竞争的过程,而是把体育竞争作为技术内的评比。因此,我国体育精神洗礼下的运动员,充满了信任宽容和和蔼可亲的特征。

4.团结一致的体育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强调团结一致,在我国的体育精神中也表现出协作意识。团队协助强调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员不仅要个人表现优秀,而且要符合团队的需要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是集体项目,我国队员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正是我国团结一致体育精神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民素质不断地提升,所形成的团队意识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我国体育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体育精神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对于社会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体育精神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突破原有界限,探索新形式的体育精神,从而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为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着智慧与进取意识,属于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体育精神经常与体育运动背景中的赞赏行为相联系,常常被扩展至生活的其他领域。

1. 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精神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1)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灵魂

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是享受到体育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锻炼作用,而且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能够有效地引领个人精神发展。由于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会逐渐地形成个人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也就是在体育精神的指引下形成的。

(2)体育精神能够改善社会生活氛围

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内公民对于经济收入特别关注,甚至部分人群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放弃一切社会活动。这种现象就导致我国国内人民崇尚金钱,缺乏集体意识。体育精神能够带给参与者足够的精神动力,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集体活动项目,参加其中就可以释放人们心怀,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3)体育精神可以锻炼人们的人格

体育活动强调个人拼搏精神,体育精神能够促使人们艰苦奋斗,在社会竞争中更加得出类拔萃。体育精神锻炼了许多人的人格,尤其对于专业运动员,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员具有更强的精神承受能力。

2. 体育精神与个性需求分析

对于我国体育活动,大多数活动为具有规定形式的,有着诸多限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精神也有了更符合个性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精神要符合个人兴趣发展。对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员和个人,从体育活动中获得基本的个人兴趣,帮助个人更好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去。因此,提高体育活动的乐趣应是体育精神中的发展方向。

(2)体育精神要建立更多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于新颖的体育形式充满了向往,体育精神则应该结合创新的表现形式,来让更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人们参与其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体育活动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体育精神是提炼了体育活动的精髓,促使体育参与者更加合理地参与体育活动,并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价值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相融合,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精神。通过分析现代社会对体育精神的需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价值观、新的体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来进行完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2]王春颖.体育精神与素质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

篇(3)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行为都有了不同

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毋庸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要求。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忽视,应该用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一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要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相互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地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不断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篇(4)

      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辨证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智慧、技巧、靠实力、靠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篇(5)

一、体育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也是对学生所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给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采取相应的表扬与批评,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注意表扬与批评运用的艺术性、合理性。一是表扬面要宽、批评面宜窄。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以表扬为主,既要表扬体育委员等积极分子,也要特别注意那些“差生”中的闪光点,尽可能缩小批评面,更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全组乃至全班进行批评,否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二是表扬宜明,批评宜暗。教学中发现了值得表扬的人和事,教师可以直接指名道姓,根据事情的缘由进行当众表扬。而批评则不然,应尽可能避免当众批评,尤其是对某些性格内向型的学生更不可轻易地点名批评。否则,既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最好用婉转的口气和暗示的方法来提醒,或者使用不点名的批评方式,通过较隐蔽教育手段,使学生自觉改正缺点,即使非点名不可的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挖苦学生。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一些教师有时存在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1.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2.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

篇(6)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1.前言

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项任务艰巨、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有利于学生运动神经、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通过体育的学习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树立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同时,通过竞技的比拼、赛事的训练可以促进他们拼搏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树立和提升,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后还将长期影响作用于其整个人生。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应仅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机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应通过锻炼达到塑造健康心理、对待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竞争及逆境中不断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奋斗精神。

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溺爱、环境的优越,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很少遇到坎坷与挫折,独立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并没有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的心态,他们或自私、或不上进、或不独立,在家庭庇护和学校中完全得不到独立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大学生们的社会适应力、竞争力将很难得到提升。因此,近年来各大高校改变了以往重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和修养的升华。

2.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2.1体育精神的内涵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风貌、水平、特色、团结力、向上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集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是运动员不断拼搏、进取、勇于克服困难及谦让、宽容、和谐的体育理想、信念和情操;是体育知识、道德素养、审美水平的标志。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深刻反映了我国人民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不服输精神,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形象。高尚的体育精神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和谐向上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能向外界展示我们公平、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风貌和精神,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因此,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创造良好的体育竞技氛围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团结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大学体育教育者的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大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师资力量的广泛培训,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对体育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正面的指导,从而获得学生、教师体育精神的广泛提升。

2.2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2.2.1体育教育需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性别、年龄及掌握技能水平的不同运用多变、科学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实施体育理论教育及体育锻炼培养,从而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素养、道德水平、修养层面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从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教学水平的层面出发,为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形象和榜样,使学生充满了佩服与学习的精神,自愿地模仿教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在教学环节中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广泛的教学耐心,来不断地感化学生、鼓励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实施重点培养、单项训练,培养学生永不放弃、坚强刻苦的体育学习精神,鞭策鼓励后进,从而提升整体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2.2体育教育需不断创新

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的思想实施先进性的体育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一味的拘泥于教材,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设计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加强、不断提高、不断克服取得良好体育成绩的进步中更加的热爱体育、主动的学习体育。在一些有特色的体育竞技比赛中,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谦让、公平、宽容的体育精神参加比赛,不抛弃、不放弃地用高尚的体育道德精神鼓励人、感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比赛秩序,使学生以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参与比赛、驾驭比赛。同时还要使学生以团队和谐的发展向上精神获得人性的最高升华。

3.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施

3.1通过体育精神体现对学生人格教育的优势

人格的尊严必定使之充满了积极的向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言败、不甘堕落的毅力与责任心。因此人格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学习的心理和努力进取的学习精神,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人格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对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的约束、价值的判断、道德的取向、是非的辨别、协调的发展有全面有效的促进作用,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而大学体育教育以其教学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层面几乎涵盖了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学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而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全面教育,对有效的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有着充分的教学优势。

3.2通过体育精神实施人格教育

3.2.1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弗洛姆是这样定义健康人格的人。他说: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奥尔波则通过七个方面更加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人格的标准,即用专注的态度参与活动,用爱的能力与家人朋友相处,有安全感、有责任感地对待现实世界,自主、主动的承担责任,分担事物并能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坚定的责任心、健康的价值观念学习和生活。这些标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均能通过体育精神的塑造而锻炼、促进和形成,使学生形成健康、愉悦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地树立健康的人格。

3.2.2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

独立人格是主观独立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奋斗获得自我的提升,对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借鉴,对坏的事物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选择喜欢的科目学习,从而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潜能。人格的完整是健康人格、独立人格的整合,是学生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需要学生各种人格协调、促进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正是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精神,从而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完整的人格是体育教学者的终极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教学才能形成完善的培养、规范制度。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为己任,通过体育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使之以综合的优势在今后的生活中打拼、磨炼,最终赢得社会、国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一、人文教育观下课程设计实践探索

(一)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关注他们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并综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力水平、兴趣爱好、发展要求等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同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深入贯彻以人为中心,将人文理念设计进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利用球类等团体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不是单单的强调竞争和名次;以武术为例,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密切相关,而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武术的体育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教育相融合;在体操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教育和评估等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不利于学生人文体育学习效果的增强。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要求,应当是通过对学生系统的综合评价,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要求等方面,更加关注其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突出优秀能力。

(三)综合开发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兼顾高校体育学科及教学特点、人文精神教育的要求,将高校人文体育教学课程分为“人文体育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健康教育”等四个主要部分,并借鉴其他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n、公共选修课以及跨专业选课、跨学科选课等科目,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人文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的途径

(一)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目前,对于体育精神的体现大多是借助于各类体育活动来予以实现的,大到学校的运动会、学生自主成立的体育社团,小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对体育精神的培养也不仅限于体育活动,还可采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贴吧等大学生较常采用的社交工具来积极宣传体育精神,带动学生参与到对体育话题的讨论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使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得以有效的培养,促使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内化于心。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有助于激发起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与兴趣,并最终在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取得情感与精神的升华效果。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并在校园当中产生崇尚锻炼的风尚,也可极大的促进校园文化的活跃性。

体育精神存在于多项体育活动之中,其表现的形式具备有高度的概括性特征,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部分学生在一时兴起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体育锻炼,但是却并未领悟到体育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价值。因而应当构建起体育活动的价值体系,加深对体育精神内涵的领悟,总结体育活动的特点来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策略。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学生系统的综合评价,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发展要求等方面,更加关注其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突出优秀能力。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该将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在此基础上关注他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天赋等方面的因素,树立千人千样的差别意识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束缚,积极寻求改变,从长远出发,对学生充满信心,看到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和闪光点,引导其发展自身优专长。对学生的教育和评估等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的等多种因素,不利于学生人文体育学习效果的增强。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要求。

三、结论

高等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个口号,更要从口号变成落地的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应该看到的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塑造人文精神是必要的,其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融入体育精神教育将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同时也是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统斌,张薰以.浅谈当代大学体育精神的意义与培育工作[J].品牌,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