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6: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讨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讨论

篇(1)

关键词:课堂讨论;创新思维;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4-01

所谓“课堂讨论”,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课堂给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又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信息多向传递,形式多元互动,用智慧启迪智慧,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如今在语文课堂中,许多老师都喜欢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求知识,特别是在公开课活动中,课堂讨论很热烈,同学们你争我辩,热闹非凡……事实上这种形式化的为做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的现象存在诸多问题。①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许多没有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不得不讨论。②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讨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无事可以做,课堂松散,讨论时间演变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③讨论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叽叽喳喳个不停。讨论无组织、无纪律。小组是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是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时间长了,学生情绪厌倦,降低了讨论兴趣与参与热情。

一味的讨论,学生完全没有静心读书、独自体验感悟的机会,效果会好吗?一味的讨论,若不加以引导,势必会本末倒置。我认为课堂讨论既要体现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为渴求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讨论”的度

1.1 讨论的问题“难易”要有度。讨论要对所提出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问题的优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过于容易,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问题过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研究问题。悉心了解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识经验等,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摘到。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b、礼物该不该送?c、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d、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通过讨论,能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学习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1.2 讨论的“时间”要有度。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大多是讨论时间过短,三、四个问题,学生刚刚转过身去,问题还没有展开,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有的教师还常用时间来限制:“下面大家讨论一分钟。”一分钟学生能讨论出什么呢?也有不少教师,讨论时间又过长,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讨论时间的长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没有讨论深刻,学生们正在兴头上,就不要轻易用时间打断;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了,就不要再讨论了,可以换个角度试试。

2.要正确使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

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就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光鲜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讨论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如文学常识、汉语知识,我认为就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甚至不需要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合理。时间的长短要以实际情况而定,长了是一种浪费,会“喧宾夺主”,因为讨论只是课堂教学诸多形式中的一种。短了则起不到讨论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识;讨论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一议,论一论,广泛听听大家的意见,防止少数学生主宰讨论、垄断讨论的不良现象。

3.“课堂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

篇(2)

关键词:文本解读;有效问题;及时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这一新理念倡导下,我们不可否认,语文课堂较之以前的老师“满堂灌”“一言堂”有了可喜的进步。课堂也随之出现了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小组讨论课堂活动。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然而课堂讨论中也不乏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粗浅,讨论问题设计无效,课堂上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则低效拖沓的现象。

一、文本解读,讨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

课堂讨论的主问题应该能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问题按图索骥,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自我。问题设计的高度,来自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教师解读的新度决定学生学习的趣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过浅过粗,这样会导致学生人云亦云,走入狭隘,缺少真正的思考和提升;教师对文本有了准确深入的解读,才可能找出有深度、有高度、有效度的问题。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篇幅长,背景离学生年代久远,双线并行,看似散乱,很难让学生理出头绪。教师若在执教中按部就班地从前往后学习,很难提出贯穿全文的问题。

朱泽光老师执教《藤野先生》时,深入浅出地解读,巧妙抓住“伟大”一词,设计了课堂主问题:“为什么鲁迅要用伟大一词称颂藤野先生呢?”从相识交往的四件往事到让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两个事件,学生的认知和思考不断向新的层面提升,讨论也真正走向深入,课堂变得厚重而灵动。

二、有效问题,能把文本学习引向深处

课堂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在课堂上,解读文本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但是,课堂主问题,设计得过大而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肯定无法深入。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设计了“请找出文中触动你心灵的字、词、句子,并进行赏析”这一主问题,全文篇幅相对较长,穿插叙事较多,如果仅仅放任学生散漫讨论,学生回答起来会东一葫芦西一瓢,课堂会变得散而空,教师如果再缺少有效的引导和追问,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难以深入。整节课只能游离于课本之外。不可否认,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但是很多教师把讨论等同于师生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分文体、不分难易、不论篇幅,不管针对什么问题,都要学生泛泛讨论一番,以显示课堂的热闹,追求所谓的“生动活泼”。其实,这样模糊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无所得,也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设计问题有效且难易适度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孔乙己》时,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孔乙己之死谁之过?经过激烈讨论,有学生说是丁举人之过:同为读书人,丁举人残忍冷漠,是直接杀人凶手。有学生说是自己之过:身材高大不肯自力更生反而好吃懒惰,穷困潦倒又虚荣清高。有学生说是科举制度之过:科举制度不仅摧残人的身体,更摧残人的精神……精彩纷呈的讨论,有理有据,让文本学习走向深处,水到渠成。

三、及时引导,培养质疑创新思考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要认真倾听,能听出讨论的焦点,能听出对方发言中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讨论时,教师也不能等闲视之,做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教师应适时引导,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讨论。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发言即兴发挥较多,所以在讨论时,也会出现偏离课堂中心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打击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要珍惜学生讨论的成果,也要对学生发言的偏颇之处做正确引导。如,在学习《伤仲永》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主问题: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仲永?学生通过品读文本,赏析“指物作诗立就”“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等处可以看到一个天资聪慧、天赋异禀的仲永。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仲永如此聪慧,作者为何而“伤”?有学生说是伤方仲永的邻居不劝仲永好好学习。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以实践智慧去敏锐感知其中可能具有的价值,对学生的思维及时进行有效点拨,推动课堂上思维火花的碰撞,以拓展拉长文本内容,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总之,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动态的,讨论也必须因文而异,因时而动,因生而变。教师在讨论前,必须心中有纲:为何设计此问题?准备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否则,课堂讨论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课堂讨论,不论教师与学生,应该努力向文本深处漫溯。

篇(3)

1.专题讨论和随机讨论

按照讨论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以及讨论教学法采用的预见性程度可以把讨论划分为专题讨论和随机讨论。如果讨论的内容复杂且有系统性,比较抽象,讨论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讨论法教学是教师备课时拟选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专题讨论。例如:“汇率变动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果讨论的内容简单,是否采用讨论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种讨论我们称之为“随机讨论”。例如:“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否发生变化,”有的学生认为有变化,有的认为无变化,如果分歧较大,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

以讨论的组织形式为标准可以把讨论划分为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把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时是按座位关系自然分组,前后左右邻里关系自由进行组合。有时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层次统一搭配分组。全班同学集体参与讨论,提出问题,集中讨论解决,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集体讨论,无论是集体讨论还是分组讨论,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且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分组讨论是集体讨论的前提,集体讨论是分组讨论的综合,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解决问题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3.发散式讨论和定向式讨论

讨论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思维状态中展开,论题的结论就是这种思维状态的结果。以讨论过程中的思维形式为标准可以把课堂讨论划分为发散式讨论和定向式讨论。所谓发散式讨论是指讨论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或不唯一的,学生思维可以自由发散,从不同角度对讨论论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例如:“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学生可以从价值,供求关系、币值,宏观调控等不同角度进行讨论说明。如果论题的结论是确定的、唯一的,而且这种确定的结论是由确定的逻辑思维才能讨论得出,这种定向思维形式下进行的讨论称为定向式讨论,例如前面提到的命题“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关系”。其结论是确定的:成反比例关系,其讨论时遵循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②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未变④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增加⑤所以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⑥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成正比例。

学生必须遵循这样的思维链条,就各个环节展开讨论,这种思维状态是确定的,我们称之为定向式讨论。这种定向式讨论虽不能象发散式讨论那样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但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学生讨论时能体现出很强的探究性。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成 洁

陕西省大荔县羌白初级中学 大荔 715103

人们的思维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的正向推理,而忽视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影响学生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时,除了要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可逆素材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概念的定义是课本内容之一,其逆命题总是成立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既要注重让学生记住定义内容并用它判定和解题外,也要注意应用其逆命题解决问题。从初中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应注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如“同类项”是初一代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举下例:如果amb,与Zazbn是同类项,那么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不少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加强对定义的逆向运用,学生就可根据定义逆向得出m=2、n=3。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的逆向应用。在几何概念的定义中,定义的逆命题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应反复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以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我们来看下面例子:如果点O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O_BO,AB=_AO=_BO,AO=_AB。例2,如果OC是角AOB的平分线,那么,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这种逆向运用定义的训练,可以为学生以后几何的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命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可逆的素材,如整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乘方和开方等,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应注意总结这些可逆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熟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若从正面求解至少要分三种情况考虑:

(1)其中的一个方程有实根;(2)其中的两个方程有实根;(3)三个方程都有实根。解法势必较为烦琐,如果反向考虑,三个方各程都没有实根,则:

(1)运用定理如《几何》(第二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完后,应让学生练习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求多边形的边数。例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问题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应用性质、公式和法则我们结合例子加以说明。如果平时教学中不注意对学生逆向运用性质、公式和法则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要计算此类题目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培养学生逆向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和积的乘方法则,那么此类题目可迎刃而解。

3.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我们常常用分析法、反证法,实质上就是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在几何证明的方法上,分析法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分析法思想的传授。在《几何》(第一册)中由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出发推证平行线判定定理2、3时,第一次正式渗透了分析法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几何》(第二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例题给出示范分析,通过多次示范,使学生理解分析方法,从而提高他们逆向寻求解题方法的能力。

例3 已知AB=CD,BC=DA,E、F是AC上的两点,且AE=CF。求证:BF=DE。引导和启发和学生写出分析过程:

篇(4)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讨论;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66-01

课堂讨论是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以及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强调注重言语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流。有效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从而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养成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个性;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在近年实践中,课堂讨论往往忽略某些重要环节,而使课堂讨论存在着一种低效现象。为此,我们该如何正视这些问题,优化中学英语课堂讨论。

一、英语课堂讨论的作用及意义

英语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它是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碰撞的互动,同时又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互动。首先,它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它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再次,它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讨论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它在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程,讨论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才能找出符合逻辑的答案。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归纳、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积极地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敢想、敢问、敢说,活跃了思维,从而真正达到了课堂讨论的目的。

二、英语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是民主的、有序的、全体成员都能共同参与的。然而,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堂讨论的组织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毫无实效,流于形式。具体来说,英语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用中文讨论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给出一个或几个讨论话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顿时“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但仔细倾听,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用中文交谈,根本没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讨论。学生不使用所学的英语进行讨论,不关注运用语言交流的过程质量,而只关注讨论形式,那么,这样的讨论活动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本质意义。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但更多的是由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缺乏有效的调控。

2、参与度不均

课堂讨论大大增加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可是我们在课堂讨论中也会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 大部分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搭便车”,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并且对小组合作漠不关心。

3、有效评价的缺失

讨论结束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但由于时间紧张,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就是说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没有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长期下去会减弱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走出英语课堂讨论的误区,优化讨论

1、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推动师生实现有效沟通的“亲和性”问题,讨论话题要基于课文之上,能挖掘课文的内涵,不但要带有启发性和包容性,还要有一定的值得思考、分析和归纳的深度,避免“有题无议”和“有议无质”的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使它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动力。

2、要采取多样化的讨论形式

讨论形式可采取小组分散式讨论、班级集中式讨论和课堂讨论式讨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更多采用的是课堂讨论式讨论,即老师提出一话题,大家即席发表意见来进行讨论。而近几年,除了采用课堂讨论式讨论,大家还更多地采用了小组分散式讨论,即划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3、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及时指导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切勿做一个雕像的角色,要深入学生的讨论中,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基于此目的,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用“启发式”、“创设情景式”、“激励式”等来优化讨论形式。“启发式”即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式”的方法鼓励、激发学生找出答案。“创设情景式”即根据皮连生的心理悬念法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发讨论。而“激励式”,顾名思义,通过激励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融入整个教学氛围,进行课堂讨论,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教师要做好讨论总结

对于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及反馈要给予正确得当的评价在每次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进行归纳和提炼,要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答案,但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要把握好“度”。归纳总结时需沉稳、冷静,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作出必要的评价、引导和提升。同时还要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该注意改正的错误等,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

篇(5)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篇(6)

本人也积极地探讨着,为了调动学生,在设置课堂环节的时候,总喜欢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尤其是公开课,觉得这样才符合新课标,才适应新形势,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热闹不少,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要慎用,要用好,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然,就会流于形式,造成课堂浪费。

为了矫正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有时不小心就会走进另一个极端,让学生动起来,没错。但这动起来,并不只是嘴动起来,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让思维动起来。怎么样才能让思维动起来,课堂讨论,是当前老师使用的常见的形式。笔者认为,课堂讨论有以下弊端:

一、独立思考是课堂讨论的前提

因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二、必要时,教师需适时引导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就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或者干脆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或者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讨论;学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同时,在问题的讨论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认为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育作用

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有利于“互助”、“合群”、“ 合作”、“民主”、“求实”等道德意识、时代意识和“团队精神” 的形成和发展。

(三)体现群体效应,实现全员参与

课堂是老师和全体学生的课堂,不是哪个人或几个人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同龄人的群体活动。而“讨论”则加强了群体中的交往活动,获得了人际间的互补、合作。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令他们心心相印,使这种互补和合作更加有效。在讨论中,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小组(四人)讨论,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分头议论,无疑可以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其全员参与机会,全员参与程度,远非讲述或提问谈话所能及。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施

(一)明确目的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知识间的沟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

(二)营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尊重他们发言的价值性与合理性,使师生共处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讨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成果,不应随意打断或直接批评。如学习《我的五样》一课时,这样导入课题,营造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氛围:人的一生之中总有许多东西难以割舍,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同样也有些东西非常重要,那么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写下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可能五样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实在太少,真不知该怎么取舍,那么我们先放一放,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也不能“穷追猛打”,更不能冷言相讥,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达到使“卡壳”学生茅塞顿开的目的。

5.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中心。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思维并非时刻都处于亢奋状态,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可及时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重新推向,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

(四)形式多变

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可以采取以下讨论形式。

1.竞赛式辩论与探讨

青少年往往具有好强、好奇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入竞赛式辩论或探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自由式讨论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留足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因此,自由式讨论是开展语文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自由式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培养自我探究与学习意识。

(五)延缓评价

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延缓评价,在学生思路穷尽之时,切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在找出最佳方案之前,应让“劣质”方案充分表演。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讨论的过程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