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4:46: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徐苇苇(1987-),女,湖南新宁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根据我国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种学位教育,它迎合了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探讨了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保障机制,为其他省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保障机制
1.背景分析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适应性、操作性强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高端人才。为了更好的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旅游人才,2009年,教育部在原有硕士学位的基础上设立了旅游管理硕士(英文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并且在2010年正式发文公布了授权点名单,2011年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为中国培养高水平的旅游人才搭建了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不断成熟,MTA教育结构的不断完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招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MTA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西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是广西教育界甚至是我国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MTA研究生教育的开启,为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2.培养现状
2011年,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被授予了MTA招生资格,开启了广西MTA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元年。据MTA教指委统计,从2011年至2014年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招生人数分别为:12人、14人(拟招)、15人、20人;39人、31人(拟招)、20人、24人;5人、28人(拟招)、65人、96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4年广西MTA招生人数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2012和2013年,受到学校招生名额限制,招生数量出现了减少的情况,但整个广西的招生人数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总数分别为73人和100人,仍然位于全国前列;2014年广西MTA招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共招生134人。然而,随着MTA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其培养教育质量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第一,由于MTA项目实施的时间较短,在招生方面存在市场认知度低,社会影响力弱等问题,招生情况不容乐观;第二,MTA培养单位对培养人才的目标把握不到位,认识不够清晰,培养方向不够明确;第三,高校未能针对广西地域特色和经济发展实际要求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开设专业课程;第四,高校在办学体制和评价体系方面还欠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未能很好地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五,高校不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导致就业信息反馈不顺畅等问题。因此,针对广西高校在MTA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探索并构建一种适合广西旅游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来提高和保障MTA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
3.保障机制构建
3.1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
3.1.1做好招生管理工作,把好选拔入口
做好MTA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把握好选拔学生的入口,确保生源质量,是MTA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期保障。通过制定严格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严抓操作程序和选拔方法,做好招生政策宣传、计划编制以及考核方式的设置。加强MTA项目招生单位的招生工作管理,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和谐、健康发展。
3.1.2完善教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教学条件,有利于MTA研究生培养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提高MTA研究生培养教育满意度的基础和重点。MTA教学条件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手段、图书资料、旅游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等。因此,保障MTA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使培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完善教学条件,使研究生培养教育得到可靠的保障,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其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适应。
3.1.3改革课程评估,改善教学方法
课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检查高校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果,并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予以改进[1]。比如,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课程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进展、手段、方式、考核等。然后,对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要求任课老师说明具体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达到保障MTA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3.1.4提高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在MTA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教育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因素。通过制定规范的导师资格审查机制,严抓导师教育教学质量,以导师所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作为选聘的重要条件。高校应根据未来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材;自主学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品性培养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培养目标。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不足
(一)学生语文课堂接受度较低
首先,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资质以及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学习的状况也是各异的。有的学生个人性格和家庭素质培养教育上面相对重视,课堂上素质培养教育效果就比较突出,而有的学生在平时生活环境中即忽视素质培养教育,造成课堂语文教育难以收获成果。
其次,学生对待初中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学生普遍反映初中语文比较枯燥,其主要原因是初中语文知识点较为细碎,且都比较形象直观,很多语文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因而略显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例如教材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划分辨析中,对于初中知识基础而言就比较难以理解。
(二)教师未能充分展现教材作用
以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初中语文教材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从而造成了死板、呆滞、枯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而课堂的素质培养效果也极差。教材没有能够灵活运用,老师也没能够利用教材与学生实现互动。例如,以往教材提到培育“四有青年”,而教师只能照搬概念,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例作为例证。
(三)学生与老师课堂互动不明显
初中语文素质培养教育来源于现实实践,同时高于实践。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主动学习,课下积极反思、实践。
二、提高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一)创造性地分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较为规范的语文教育学习材料,是学科内容的最重要的载体,限定了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数十年的修订改进之后,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学术水准和公信力,生动直观、文字精练,为学生提供了规范表达的了科学示例。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寻找本节课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寻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好教学步骤。例如在“权利与义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好现实生活中学生贴切的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案例,使学生生动的理解。
(二)创设语文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中小学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语文教育从生活中走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质培养教育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与教学情境、材料以及课件的互动,有目的地将语文教育问题提炼出来,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例如在教材的“逆反心理”教学中,指导学生编排课堂短剧,在娱乐中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教育。
(三)倡导自主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逐渐变为引导者,更多的是在教学普及的任务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开放性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和发散。自主型学习要求教师大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品质和性格,习得求是、创新的语文教育学科精神。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型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发现,且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信息检索、搜集、分析的能力,为大学阶段大量的自主语文学习做铺垫。在教材的“正确认识自己”学习阶段,通过设计以系列问卷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重视课堂交流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很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讲,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平和的氛围有利于他们提问;其次,教师要设置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第三,在提问的技巧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语文教育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年那些比较新奇的概念肯定会有很多疑问,学生的这些疑问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学生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面,让他们素质培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五)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性评价
教师不仅要信赖与教材,还应通过学生的反馈、同伴的互助、专家的指导等形式,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学生的协调发展作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把教学的高效益作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让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主旋律。
结论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活动过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师素质,等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师体现出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广阔的人文关怀,也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都向前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玉红.做高效课堂教学的践行者[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2]王瑞雪.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主阵地,教育质量对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影响重大。
研究生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工作。要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其结果的质量,而且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控制和改进影响其质量的所有因素。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英文缩写为TQM)是企业界应用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成员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目的的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1]。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有着一定的类似性,其基本过程包括:新学科和专业设置与调整(市场调查和产品开发)――招生宣传(广告)――招生(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就业(产品进入市场)――用人单位使用(产品消费)――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等[2]。正因为此,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可以移植到研究生教育领域,对我们拓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与实践的视野不无裨益。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体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找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的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制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三全一多样”,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
全面质量管理是融合了质量控制理论、系统理论、质量管理工具模型的结构化系统,从而达到创造全组织范围的参与规划和完成连续改进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从市场调查开始,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直到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全过程,它不仅要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也要对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产品性能进行管理,也要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时间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物进行管理,也要对人进行管理;不仅要对产品的形成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还要对形成以后的过程乃至使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1.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明确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全”要求
思想决定行为,观念影响行动。为了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能够很好的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要求研究生培养管理各个环节的人员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把自己当作研究生培养系统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不管哪个人、处于什么岗位、做哪项工作、该怎么做,都要从细节处入手,用标准来衡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采用培训与思想灌输、引导和疏导等形式对与研究生培养教育有关的人员进行持续、全面地质量教育,包括全面质量意识教育、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以及为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教育。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与之相对应,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也必须做到全面的、全过程的和全员参与的管理。研究生培养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是指培养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全面质量观,包括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教学、实验基本建设和改革到教学工作评价,从管理队伍建设到管理组织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管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的管理是指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把握质量这个中心环节,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等环节。研究生培养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是指全体教职工都要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要求从事研究生培养的有关人员都具有很强的质量意识,积极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去。
2.做好研究生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开展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深远、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扎实地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才可能真正获得实效。
收集和整理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信息,建立系统化的质量信息库。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信息是指影响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质量形成和持续改进提高的诸因素信息。这些信息是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控制的“耳目”。职能部门和各院系要建立质量信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从研究生、导师、教学、学籍管理、开题、中期筛选、试验、开题、论文内审、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等方面建立基本信息制度,在信息采集、统计、整理、分析、反馈等环节上努力做到零缺陷。
研究生培养教育各环节工作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对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的过程、结果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所进行的设计,它是依据国家提出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活动过程。无论哪一项工作,在进行标准化时,都应以文件形式加以明确,并且必须与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结合起来执行,使之贯彻到每一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配合相关的考核制度,可以使标准化后的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和贯彻。
建立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制。没有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就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很难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所有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有关的教职工明确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3.采用科学的、多种多样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许多职位明确提出仅招聘研究生,从而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攻读研究生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以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科研素质,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是导师负责制,考生从一开始就选定某一老师,从一而终,继承有余,开创不足。除了这种导师负责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探索建立由3~4名具有不同专长的教授组成的研究生导师组培养制度,要求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把研究生培养从师徒性质的体系变成多学科交叉的引导方式,导师组为研究生制定课题方向、方法,进行结果评价。另外,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把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也引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实现高校中的理论导师和企业中的实践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对加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研究生学习、科研的规律
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不能照搬企业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模式,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研究生学习、科研的规律。高校所进行的“生产”或提供的“服务”与企业的生产或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企业生产的主要是物质产品,而研究生培养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私人产品,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而高校是非营利组织,由公共选择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其生产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因此,只有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研究生学习、科研的规律,才能很好的发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5.强调“市场导向”原则,实施“市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提倡为顾客服务的理念,倡导从顾客的立场出发,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尊重顾客权益,方便顾客,体现的是市场导向原则。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注重“产品导向”原则,强调培养,而很少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社会需要的。这种培养模式在以前人才严重紧缺(大学生少,研究生更少)的情况下尚可接受。而现在,国家已经培养出足够多的应用性大学生,研究生则进入了科研能力差、动手能力也差的尴尬境地。所以,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的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应强调“市场导向”原则,采用“市场导向”的培养机制,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学生学到的似乎与实际相差甚远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且这种结合,是在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笔者认为,强调“市场导向”原则,实施“市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不仅会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并且能够加快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质量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管理活动。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为使研究生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为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是一种较优的方式选择。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实验和实践逐步深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The Education Mode on Joint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 regular College in Applications & Skilled Professional
ZHAO Li-pi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Jilin Railway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2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2 joint training skills and application type talent, has become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ilot demonstration of the preferred path. Based on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driven "practical skills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cosystem perspective, explore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project of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tandard syllabus,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 put forward a fusion education system of "one main line, phase 2, 3 link, four dimensions" carry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oint Training; Education Model; Application skills
1 引言
2014年1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提出实施高职和本科院校3+2学制贯通试点的指导意见【1】,旨在基于“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三原则的人才培养衔接示范,打通3+2高职本科教育的一体化协同实施路径,以期快速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兼具实用技能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从而高效保障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跃升要求的人力资源供给。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契机,聚焦吉林省区域产业经济提速跃升对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增长需求,积极探索高职和本科院校3+2联合培养的教育成功要素,提出和实施了一种综合生态系统理念和业务领导力模型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策略【2】。本文在该策略的工程教育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依托计算机专业高职本科3+2联合培养项目的先行先试,重点探讨融合“3+2贯通专业规格、一体化课程体系和体验式教学反馈”的教育模式范例及提供可复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2 高职本科联合教育实施路径
高职和本科3+2联合培养由专业衔接的院校结对,统筹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先以高职生入学3年,再入本科学习2年,基于高职和本科院校协同完成高职本科3+2学制的教育目标实施和过程活动效果达成【3】。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或本科接续分段学制,联合培养教育模式的成功依赖于统一的价值目标驱动及适配的教育生态系统支撑――高职和本科院校3+2人才联合培养聚焦于专业职业面向的区域产业人力资源中长期需求目标,通过建立“政府支持、产业对口、学校结对、社会助力、家长理解、学生认同、产业满意、生涯发展”的现代教育和谐生态,以践行资源优势整合创新的人才培养价值主张。
高职和本科院校通过制定和实施高职本科3+2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方案,以融合具体学科专业的“课程理论、实践实训、企业实习”的核心教学过程活动,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兼顾扎实的职业岗位实用技能复合和专业工程技术创新训练,而且具备相当的面向区域产业岗位群职位稳定就业和持续生涯发展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因此,有效实施3+2联合培养必须依托参与结对院校协同的“学科专业组合优化”和“课程教育端到端贯通”主线,基于育生态视角设定“高职和本科”递进有序的教育目标与专业规格,确立整体课程框架和澄清课程单元的纵向构成时序和横向关联依赖,综合权衡理论知识、实践实训的内容比例以提供
针对性的内容设计,合理安排课程实施计划的教学过程、提供教学环境条件和师资力量准备,
明晰教学质量评估原则和对接与学科专业适配的国家职业认证或行业从业标准,进而形成
“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适应”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教育体系,持续构建3+2联合培养“学科适配、专业一体、课程衔接、教学对齐、效果归一”的教育实施模式。
2.1高职本科联合培养专业定位
吉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之势,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软件外包、信息服务、汽车电子、数据中心、空间信息”等中小型特征的企业集群,其升级转型急需面向“软件技术开发、信息系统管理、网络应用集成”岗位群的专业人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联办为纽带的 3+2人才培养,旨在整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实训以及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创新优势,提供高职本科学历教育贯通的培养实施路径。
适应吉林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跃升的IT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基于“按需定向,强强联合,一体培养、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原则,高职和本科院校3+2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定位于培养承担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应用集成及胜任领域工程应用创新的“软件设计(评测)师、数据库工程师、技术支持师、网络工程师”,参见如表1所示的3+2。
高职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目标、专业规格等的相关对比分析描述:
表1 高职本科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概览
[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机职业面向的技能型为基础,扩展应用型的工程技术创新\&培养目标\&高职高专 \&普通本科\&高职本科\&培养方向\&操作师\&工程师\&技术师\&教育规格\&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职业面向\&蓝领\&金领\&白领\&工作岗位\&软件开发\&程序开发员\&分析架构师\&软件(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评测师\&信息系统\&信息处理员\&系统规划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员\&信息管理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集成\&网络管理员\&网络规划师\&网络工程师\&]
从表1的内容分析可知,“高职本科”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导向,而兼顾整合高职实用技能和本科工程创新的特色优势。高职和本科院校应以相互促进的“高职学历提升和本科应用转型”为教育生态共建的价值基础,基于一体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澄清总体拉通和分段协同的目标规格和知识结构,细化职业能力面向和综合素质要求,基于共赢策略指导实施联合培养的“一条主线专业建设聚焦、两个阶段课程体系设计、三步环节知识学习传递、四维度能力培育养成”教育模式。
2.2联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和本科院校以计算机学科专业的中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规格为基础,遵循现代
教育和应用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通过“高职本科”协同课程体系建设承载教与学的过程活动,构建一体化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实践”融合课程体系。因此,提出如图1所示的联合培养学科专业贯通课程框架,体现“一主线(高职本科标准)、两阶段(高职3、本科2)、三环节(理论、实训、创新)、四维度(生涯、专业、知识、素质)”的项目化特征:
1)一条主线:高职和本科院以认知和行动一致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标准”为教育实施主线,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4]将3+2联合培养按照项目化过程进行设计和交付管理。“一条主线”基于自上而下的视角统筹兼顾“3+2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协同制定全程式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标准,及设置理论和实践梯次递进、内容有序融合的整体课程体系和多样性的教学实训路径。“一条主线”的聚焦原则为联合培养提供了长效运作和教育质量提升基石及持续发展驱动力,以指导高职和本科协同教学纵向递进和各层次模块课程融合横向贯通,从而更好地实施“高职教育生源入口,本科学历资格出口”的一体化培养。
2)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即说明一个3+2项目的高职和本科院校承载双主体,更是指
依托项目关键链衔接的3+2“两个阶段”教学活动的有序递进。基于“宽厚基础(知识)、扎实能力(专业)、创新应用(素质)、持续发展(生涯)”的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标准,高职3年+本科2年的学制细分为“高职本科基础教育(高职1年)、高职本科专业教育(高职2-3年)、高职本科工程教育(本科2年)”三个层次,进而针对“高职高专、本科院校”两阶段“高职本科”布局进行“理论、实训、创新”三类课程衔接拉通和渐进内容匹配。
3)三步环节: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涉及“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工程应用课程”三大类,具体落实到两阶段三层次的“理论、实训、创新”教学环节实施。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计算机高职本科的“通识知识、数理逻辑、工程理论”准备就绪,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导引的专业发展初定向;职业技能课融合“学科、专业、综合”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以项目实训与顶岗实习夯实IT实操类技能训练,获得必备的职业技能证书(初级技术);工程应用课程聚焦本科阶段的工程技术教育,强化“科技外语、技术应用、项目开发”的综合创新提升及通过行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认证。
4)四维能力:符合社会就业导向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高职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其
合格标准包括“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生涯发展”四个维度的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分别以“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应对。进而结合课程框架的“一主线、两阶段、三环节”教育实施路径进行“四能力”适配落实,形成如图2。
所示的一种适配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计算机专业3+2一体化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范例。
3 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教育模式
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教育模式基于系统的高职本科3+2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导向具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试点示范项目教学实施,是一个高职和本科联办院校依托“管理职责驱动、资源配置投入、教学价值创造、评估反馈改进”教学循环,通过动态跟进区域产业的中高端人力资源需求变化,以持续提供学生就业满意和企业工作胜任的人才培养教育供给。
3.1高职本科教育一体协同结构
成功的3+2 高职本科教育协同结构如图3所示,以构筑差异化的竞争力为目标,凝聚联办院校的协同发展价值观。在明确的专业规格和课程设计基础上,具体执行采用试点示范“项目管理”方式组织联合培养的教学任务交付,以职业生涯规划牵引学生专业定位和发展定向,同步促进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合师资团队的能力渗透和融合提升,形成教学相长的高职本科文化的应用创新氛围:
1)教学实施模式选择由高职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教育的关键任务决定。3+2五年的教学周期,要求高职和本科院校能够立足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共识,而依托于学科专业规划和课程体系设计,分解为阶段性可衡量的关键任务进行实施。
2)联合师资团队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赖,兼具实用技能和工程创新素质的名师需结合试点示范的实践过程快速成长。此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条件和环境等软硬件资源,可通过院校协同、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多方统筹和获取保障。
3)牵引高职本科生立足中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岗位就业,是确保联合培养教育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形成对高职本科的价值认同氛围,以使“学生具备意愿、企业接受认可、学校培养动力”相互促进。
4)3+2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化常态运作,可通过设立试点示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方式提供组织保障。以及时跟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教改计划,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创新思维和视野,充分用好和用足相关的政策机会和社会资源。
3.2高职本科教育综合实施模式
基于计算机专业3+2高职本科课程设计进行CDIO适配,借鉴IMCRA发展管道教学结构,和行为学习PARR方法【4】,不仅有效促进学生技能养成提升,而且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现代职业化素质,突出了“学做教”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应用。
高职本科教育的综合实施模式如图4所示,说明基于“通识教育导引/专业教育疏导/职业技能聚焦/工程应用提升/高职本科就业”的递进上升培养循环及其能力养成路径,描述了计算机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3+2联合培养项目的全流程教学要素设计――以角色认知和体验驱动的行为学习,融合CDIO教学标准、设计-实现经验、实践场所、教学资源等支撑条件,有效拉通高职本科一体化协同培养实施环节,呈现为一个完整的3+2教学项目交付:
1)通识教育导引:学生基于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导引,渐进明晰职业定位和高职本科IT就业认知,洞察基于学习的个体转变,从而建立IT职业学习意愿和工作期望。
2)专业教育疏导:学生以高职本科就业意愿和动机参与专业学习过程,基于计算机学科课程学习和构筑宽厚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CDIO演示类项目进行集中的反思与分享。
3)职业技能聚焦:深入高职本科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面向的技能训练,贴近工作实际完成CDIO项目任务实验实训,强调在IT开发和服务主流工作的实操技能应用和熟练复合。
4)工程应用提升:转入本科院校进行计算机工程扩展深化,快速补齐综合通识和专业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获得“软件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任职资格认证。
5)高职本科就业:对齐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和职位标准,基于CDIO专业设计或企业顶岗实习,催熟学生个体适配工程应用创新能力,达成符合培养目标规格的高职本科就业。
4 结语
但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片面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儿童青少年自身成长规律,德育工作中的成人化、运动式、一刀切等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必须建立在尊重教育对象与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首先要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德育的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目的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以为指导的德育理论制订的。它是一个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在内的多维结构。据此,必须坚持全面培养教育的原则,在各个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都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以贯之。但是坚持全面培养教育并不等于否认层次性。各种教育的深浅程度和侧重点,还必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可接受能力,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以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必须贯穿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各个阶段,并随着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社会经验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对小学生,要通过他们身边周围大量的可感知的、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事物,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依恋感、归属感,应力戒讲空泛的大道理,否则那些被我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变成没有意义的空谈;对初中学生,则要依托历史、地理、文化、国情等知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培养高度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并初步形成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观念;对高中学生,要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奋斗目标,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必须处理好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之间的关系,使之既有分工,又加强衔接。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基本上处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有些教育,简单地重复,有些教育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校内外各种德育途径、教育方法、管理方式以及品德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还要在实际操作中建立保证这种衔接的权利。现在,各地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序列建构模式,通过制订德育大纲,构建各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序列体系。再如,交接与反馈模式,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之间进行毕业班学生的情况交接与反溃像马鞍山二中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表现进行连续3年的追踪了解,?据此改进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此外,交流与沟通模式:大中小学的有关人员共同研讨学校德育课题,交流研究成果,相互听取意见,建立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参观、访问、恳谈制度;还有管理衔接模式:配备骨干教师担任新生班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以防止管理环节上出现空白……以上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应该进一步形成稳定的制度。
【关键词】中学生;影视思维;影视素养;影视教育
一、推行背景
“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教育”是已获批成为教育部A类“质量工程”项目的“东北师范大学学研产复合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子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推出的“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度,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共101个,其中艺术类本科30个,“东北师范大学学研产复合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实试验区的重点建设子项目,“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教育”项目已于2012年9月结项。四年间,项目实验单位为以东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长春第十一高中、汽开区第六中学等十所中学。
实验方式: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与该专业研究生以团队形式专题性授课。
课程内容:
二、影视思维与中学生影视素养的关系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著作《预测与前提》一书中就曾写到:“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同电脑、新的形象和数据储存等相结合,可能不仅对文娱节目,纪录片,或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思维的层面,以及对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
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读图时代的来临,将文字语言文化的时代推向视听语言文化的时代,庞大的社会媒介使得视听语言文化的的应用日趋广泛化、深入化。人们的信息生活不只是报纸与图书,多媒体信息化充斥着信息主流,影视文化便是这信息主流中的主流,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文化信息来源。
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反映。当人在回忆和思考的时候,他们必须集中于要回忆和思考的事物。人在生活中为了认识他周围的世界,就会不断地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人的生活习惯。当人们有意识的在进行观察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边看边想,观看影视作品就是一个边看边想的过程。受众透过一连串影像的并置,借着镜头之间的对立,在观众心底所引起的反应,来将情节往前推衍的过程就是最直接的影视思维。
影视艺术文化是多元化的,因此便具有多面性。对于心理机制与社会观念都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这把双刃剑。在全国都在高呼素质教育的同时,中学生的影视素质教育不容忽视。当然,这点已被相关教育部门承认,诸多教育者也都认识到并积极推行影视素质教育,国内的很多中学也都开设或者将要开设影视素质类课程。但全然无教育上应有的系统性,也没有找到一个影视教育的关键点,教育方法几乎全是以影视作品作为教育工具来辅助其他教育。比如用影视作品去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用影视作品来说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这是观念上的本末倒置,也是诸多教育者不曾意识到的。
三、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课程的教育理念
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中学生的影视思维与良好向上的视听媒体导向以顺应整个时代的发展。教学核心方法除了基础知识的传输应重启发与疏导,重个体个性培养。任何的知识到最后都是要自身的思考与领悟,与其灌输给学生不如要他自己发掘,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帮他发掘自己,帮助他知道自己的渴求点,一步一步帮助学生解开那些“为什么”,增强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判断,因为每个人的影视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
在片源的选取上,不要局限在电影上,授者也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的。网络上的一些短小视频无论内容还是画面都极为丰富,而且创意十足。授者应该让学生“大开眼界”,让他们看他们没看过的东西,对于视野与思想都是大大有帮助的,而更重要的是,顺应时代的视听媒体导向作用也会在这其中潜移默化的显现出来。关键是影视作品本身作为教育主体,不用影视作品说明其他事物。比如并非单一的用影视作品进行思想教育,摒弃传统影视教育的单一赏析性;并非把影视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工具,摒弃影视教育的附属地位。让影视专业的专门教师,以影视思维的角度去透析影视的外部、内部。表象上是引导学生学会看影视,如何看,如何有目的的看。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影视思维。
四、中国中学生影视思维问题现状
(1)观看影视作品类型单一,选择范围小。除应试教育现状下的限制情况,中学生影视眼界局限于媒体宣传什么、流行什么,盲目性选择;或只集中看某个频道、某个栏目、某个类型的电视剧。观影结构的单一与局限,不利于中学生影视思维的发展,而良好的影视思维结构能帮助中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
(2)受外来文化侵袭,影响其意识形态发展。如中学生普遍关注韩剧,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剧的制作精良,画面好看,充满时尚潮流的元素。韩剧的主题内容容易被少男少女们青睐,符合青春期心理特征。再者韩剧也是一种潮流,是每天同学间的谈资,慢慢发展为“大家都看,我不看我就落后了”。但很多影视作品构建出来的价值观与世界是虚幻的、拜金的、甚至低级趣味的,我们不否定任何一种或一部影视作品的价值,但观影者应所有分辨而不是被影响。如何让中学生能观影全面、不缺失的情况适当的减少外来文化侵袭也是影视素养教育教授者的责任。
(3)影视思维模式以感性认识为主。在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课程的课堂互动中问及学生的第一感受时回答大都是情感感受,因为人类文明当中的情感感知是最易被接受的。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的、不可靠的。也就是说中学生的思维还很局限,缺少对综合艺术的观赏能力,这不正式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教育问题吗!
结 语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笔者认为“决定性格的是思维”。对于一个从事影视专业的人来说“影视思维的张力”不难理解,人类大脑的高级之处在于人类拥有高级的思维,影视的特性决定了影视思维的张力。综上所述,中学生影视素养培养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对其影视思维的培养。
王老师向记者介绍,北师大十分重视培养教育人才,在学校自主选拔“星光计划”、“引领计划”、“攀登计划”和“师表计划”四项计划中,“师表计划”可以说是为有志于当老师的同学量身定制的:择优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接受学校免费师范生教育,为其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未来的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申请“师表计划”的考生,一旦通过了文化课考试、多项能力测试、面试及体质测试并获得名额,高考投档成绩达到学校同科类调档线下20分(750分制)以内、且不低于同科类一本线,并以第一志愿报考北师大者,即予录取。入学后限在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专业内申请转专业。
不过,王老师还提到,北师大2013年自主选拔更加引人注意的亮点其实是新推出来的“引领计划”。“引领计划”也是教育学相关计划,是针对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类而设的自主选拔计划。王老师不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北师大的教育学部是国家“试点学院”,国家设立这一“试点学院”的目的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培养一流教育人才,从而引领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可以说,引领计划的目标是吸引和择优遴选热爱教育事业、对推动教育改革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丰富的实践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不竭的创新精神的一流教育人才,造就一批中国未来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引领计划”是北师大的一个特色计划,并且也是北师大2013年自主选拔的一大变化。
申请“引领计划”的考生,北师大会根据报考志愿顺序和条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者须参加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联考,联考合格者,还须参加北师大组织的校考,包括多项能力测试、专家面试和体质测试。学校最终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合格考生80人。获得“引领计划”名额的考生,在高考投档成绩达到北师大调档线下20或25或30分(750分制)以内,且不低于同科类一本线,并以第一志愿报考北师大,即予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