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4:46: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界从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积极开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M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
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经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学体系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切实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首先,整体规划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有效坚持,形成学生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2-3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三自主”选课,实现学生乐学目标,配备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借鉴“一校一品”的经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借鉴他国文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师生互动,协同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德能展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凭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能素养,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把“教”和“学”协调统一,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平等、和谐、民主、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初中体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因环境、兴趣、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已不再适合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分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体育规则,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体育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全面激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中考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会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中,不仅无法挖掘体育的乐趣,更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但在分层教学方式下,体育教师则会充分凸显学生在运动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并在核心素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运动掌握能力、意识掌握状况进行分级,并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引导,由此改变学生对传统运动课程乏味、沉闷的观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放松和玩耍,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学生并不会在意。就算有学生认真听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体能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学会,而部分学生无法学会。此时通过体育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体育核心素质的基本特点和标准,然后再给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并传授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进而促使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会指导学生使用运动设施锻炼身体,这在学生没能了解运动常识的情况下就极易在运动过程中损伤。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分层体育课程中,由教师先把体育核心素养知识告诉给学生,进而引导各个层级的学生根据核心素养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并通过规范有序的知识教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学习、成长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五)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中,长时间的知识学习会消耗学生大量的精力,同时过大的压力也导致学生得不到放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应该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使用体育分层模式制定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身体获得充分放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课程重视度低
大多数初中学校与教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对其的思想束缚,认为体育在中考中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主科教师占据体育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素质,无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也无法更有效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同样的课程中将会收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若因此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四)体育重要性未能获得学生的充分认识
由于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重心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在参加体育课时并不积极,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做做表面工作,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其遭遇到多种问题,如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下降、精神面貌与预期不匹配等等。
(五)体育教学内容无法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影响,如果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使用各种理由以达到逃避体育课的目的,对其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
(六)为体育课程提供的资源条件不充分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教学资源的不足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运动方式用以达到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例如跑步、快走等。此类教学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导致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课堂中提高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保持极为不利。学生对体育内容的深度理解困难,也无法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七)热身不充分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并不是主流学科,一周可能只安排了两节体育课,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减少了热身时间,直接让学生跑步或者做活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经过充分的热身就进入到剧烈运动中,容易让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这种情况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致命影响。
(八)体育器材老化
体育器材老化也是安全问题的一种,如篮球架、单双杠等都是学校固定的体育设备,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使用,这就导致设备容易损坏和老化。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对器材进行检修,就会增加学生安全隐患,比如,篮球架松动、篮板破碎等常见问题。
(九)学生不易管理
在体育课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做活动时,学生更愿意自己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远离集体,一旦发生事故,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这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很大影响。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体能分层,提高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通过体育测试获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测试后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例如,可根据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划分。对于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要安排其进行强度较高的技能练习,以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与体育水平;对于一般的学生,在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强度中等的技能练习,以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为后期的运动技术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较差的学生,要考虑到其身体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有氧、拉伸运动,以此来提高其体育认知能力。这样的分层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学习水平进行随时调整,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其体育认知的水平与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意识。
(二)爱好分层,提高体育技能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体育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水平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爱好兴趣,若强制性地将其安排到不感兴趣的项目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竞赛,并且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层之后,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层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再一次分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要使其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后期更加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做好铺垫。
(三)理念分层,培养运动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课程中,要创新课程形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共同进步。
(四)评价分层,激发学习信心
针对各个阶段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分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体育技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以鼓励、表扬评价为主;对于体育技能基础中等的学生,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并为其指导在技术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对运动技能表现较好的学生要采取竞争评价方式,以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评价原则,使其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谦虚、严谨、努力,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激发出学好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信心,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下任务布置的分层,提高完成度
体育分层教学可以实现有效的课下任务布置,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空闲时间较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游戏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依旧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升自身体魄。比如,篮球、足球运动等就属于运动量大的课下任务,部分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但是可以完成类似于跳皮筋或者丢沙包等小型课下任务,因此,在分层体育教学中对课下任务进行分层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
(六)内容分层,提高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体育课时,很多内容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下降,降低了体育教学课堂质量。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必要的,比如,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基础运动让学生达到运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对学生身体进行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内容。在初中体育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在积极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师应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将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力泳.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大课间、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融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119-120.
1.1大学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1.1.1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争议:部分体育课程目标明确,难以操作和量化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全国体育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面的核心部分,即“五个领域目标”。五个领域目标就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有三个是很难通过测量与评价。那么,目标不确定就难以操作,操作性不强如何体现科学性指导?
1.1.2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课程模式多样化,但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伴随体育课程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有:“大一统模式”、“二段式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选项模式”。这些模式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它们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趋势[2-7]
1.2.1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化
大学体育课程应在体质健康、个性完善、社会适应、社会公德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2.2研究型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在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实现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3大学体育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在课程实施中要重视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的精神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1.2.4大学体育课程的过渡性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折的衔接点,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关键时期,课内获得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课外体育参与是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还应包括课外体育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3对大学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是以传承和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为主要方式,以科学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高校体育课内课外锻炼为主要实践平台,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课程是我校311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从目前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实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落后于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2.1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严重偏离了学校的价值导向,忽视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的调适作用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仍以竞技体育为教材,以技术教学为核心;教学方法以“传习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体育选修课开设以竞技项目为主,缺乏体育文化和体育健身知识类的选修课程,如:奥林匹克文化、健康促进等此类课程,很难形成对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2.2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是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平台。我校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和各项球类比赛,2010年把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欢乐节,开始集中举办各项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不明确,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脱离了育人这个核心;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较为松散,没有形成固定的结构,缺乏连贯性;课外体育竞赛项目举办时间较为集中,在同年12月,一个月内要举办十多项竞赛,而全年的其它月份没有任何大型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型和参与性不强,学生受益面很小;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得比较少。
2.3体育场馆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我校每年对体育场馆设施都有较大的投入,但跟不上学校招生规模的速度,现有的场地要满足两万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些捉肘见襟,另外在体育场馆的调配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学校一些的大型活动经常占用体育场馆,使得本来就不足场馆设施又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框架体系设计
3.1三亚学院育人理念和价值导向
(1)引导学生践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2)搭建和营造各种平台、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3)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的竞争策略,培养学生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综合竞争能力。(4)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融理论、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着眼于行动力(解决问题)的形成。在课程教学中,以“311”的课程模式突出人才培养规格,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具有五个基本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3.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设计
在突出“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注重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使命。
3.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框架设计
在三亚学院体育课程理念指导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这需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和体育人文通识教育等环节来实现。第一,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在充分调查学生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水平层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使学生主动认识和参与该项运动,并不断体会该项目的人文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逐步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达到自觉坚持锻炼,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第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和运动队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给体育骨干和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各项目的文化内涵。以体育欢乐节赛事为核心、以传统的“中国体育节”为基础打造“月月精品赛事”,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人人爱锻炼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年年奥运、天天健身、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体育文化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主动参与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让生命更加强大、更加活力,让生活更加多彩、更加幸福。”第三,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争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开发体育人文通识课程资源,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将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生存技能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格品行、精神素养的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第四,促进大学体育特色教材体系的开发。在这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合我们这次教学改革理念的教材体系目前还处于空白,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的初级、中级、高级教材和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教材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化水平。第五,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体育俱乐部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体育欢乐节、中国体育节、课外锻炼体系、课外竞赛体系、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等)、场馆对外开放等对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利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合理调配,它是保证这次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3.4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实践、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建设、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
3.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拟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确立三亚学院体育课程观和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构建、三亚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及支撑体系、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体系设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调配。
4结语
1.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的基本内容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应用于指导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纲领,其内容为使得所有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所有学生包括男同学和女同学、技术好和技术差、超常生和低常生、带残疾和非残疾等等;接受的体育教育包括体育课程、运动比赛、娱乐活动、锻炼身体等等。
2.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标准依据
美国的体育教育标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目标、合格体育课程标准、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和学习活动机会规范标准。
(1)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接受过体育教育的人,这也正吻合了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这个体育教学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六条内容标准,即有身体素质、有体育知识、有运动技能、有社会能力、有价值观念、有锻炼习惯;第二层次――四个年龄阶段,即学前至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六年级至八年级、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第三层次――两大成果,即对学生的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运动技能方面掌握了基本移动技术动作)和其他若干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移动性身体活动中展现出协调跑、跳、滑动作)。
(2)合格体育课程
合格体育课程包含四要素:确保学生学习机会、采用多级测量评价、安排适宜教学内容、合理体育教学策略(包含所有学生、最多活动时间、及时评价反馈、最佳课时计划、适宜课堂管理、课后体育作业)。
(3)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
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包括5大类别、35个项目、68-70个标准、每一标准含2个方面内容。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适宜教学的5大类别,即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测量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大纲计划;第二个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的标准,即课堂建立、练习组织、课堂安全、残疾学生、机会均等、学生多元、竞赛合作等;第三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每一标准的2个方面,即适当教学和不当教学(例如,对待残疾学生,适宜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参与融合性身体活动,不当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观看其他人进行练习)。
(4)学习机会规范标准
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文件的类别包括10大类型、每类含不同标准、共80-82条。10大类型包括合格教师、大纲计划、健康安全、课堂人数、场地设施、器材物质、时间安排、科技手段、测试评价、课程评价。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标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一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大化。
3. 美国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宪法依据
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中看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依据,美国宪法第十四条:每一美国公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体育属于幸福范畴,每一美国公民都有参加体育的权利;参与体育须受教育,每一美国公民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美国公民包含学生,每一美国学生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
二、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新模式
根据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美国提出了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三元结构。
三元结构是由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
1. 三元结构――常规体育教学
常规体育教学是不系统考虑个案教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其主要特征是:学生能力相似、集体教学方案、同一体育课堂、相同体育活动、相似教学方法、统一学习目标、考虑差异水平、设有个案教学等。例如有氧教学采用的就是同一化教学,运动发现教学就考虑了学生差异水平,但并不要求个案教学计划。
2. 三元结构――特殊体育教学
特殊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个案化的教学。其特征是:根据个人能力、确定不同课堂、选择不同活动、采用针对教法。例如某一学生肌肉萎缩不能站立,就要对这名学生进行力量练习的个案化教学。个案化教学的教学计划需由多人参加的法定会议制定,包括学生在校校长、常规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师、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兄妹、被测学生本人、学校医生护士等。
3. 三元结构――融合体育教学
融合体育教学起源于一个著名的布朗案例。事件:于1954年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某一学校系统中的著名的布朗案例;问题:放在特殊学校的带有残疾的学生布朗,享有了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吗?辩论:布朗家庭律师认为没有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但学校认为享受了;结果: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构建个性化、多样化体育课程模式
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过程中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具有极大地自主性,依托学校风格特色构建独具一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教育意义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化设置课程,增加学生选择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第二,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高级班,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并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塑造人文体育思想环境和氛围
体育不仅仅具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另一方面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沿袭着高等教育的传统思路及模式,没有突显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高职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只为教学而教学,没有顾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导致高职毕业生体育理论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技能掌握及操作能力差,学与用严重脱节。
1 高职体育教学的困境
高职教育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脱胎而来,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较深,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输。高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没体现“以人为本,职业导向”高职理念和特色。导致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1.1 教育观念狭隘滞后
受本科院校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都是以传授运动技术作为主要任务的,通过提高竞技水平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忽略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职业意识等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传授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体育教学没有与职业岗位联系起来,学、用分离,致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甚至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
1.2 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程式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甚至就按照一种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程式化。长期以来,老师上课时都遵照讲解、示范、练习以及预防和纠正错误、提高和巩固的模式进行,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按部就班,教师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及经验体会将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所讲内容、所示范动作被动接受。学生主动性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课堂缺乏生机,致使教学呆板、机械。教师对技术动作很重视而忽略了思考技术动作与职业、专业岗位的关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后有什么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也未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中感受到健身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不利于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没有很大的帮助。
1.3 教学效果评价缺乏实效性
高职体育教学在评价学生锻炼效果上依旧采用非常传统的评价方式,即是通过测验学生的运动能力来评定学生体育成绩,此种方式只能检测学生技能水平和运动技术掌握的情况,很难对学生锻炼实际效果有真实客观的衡量。除此之外,采用达标形式来评价学生的锻炼效果,也不能对学生锻炼的时效有客观反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上课,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厌恶体育课,甚至将体育课看成是一种负担。因此,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和标准都显得单一和不够客观、准确。
2 高职体育教学的突围
2.1 转变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兼顾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及岗位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
教会学生各种职业性实用身体训练方法是高职体育教学前瞻性的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担负培养实用性、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任务,这就强调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围绕这个任务,高职体育教学更应突出职业性。因此,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不同的。在高职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学秉承了传统但又是不断改革的,应该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观念和能力,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该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健身、文化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体育教学服务职业岗位的功能,既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观,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意识,更要与职业、岗位相结合。
2.2 工学结合,突出高职特色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设置仿真工作情境训练学生岗位能力,甚至让学生到工厂、企业这样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因此这种模式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类型,传授其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保健知识等核心专业知识,从而将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一起,体现“以人为本”、“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因此体育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体育学习达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这样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间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专业课的发展,一举两得。例如在给艺术类专业学生上体育课时,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在完成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任务外增加健美操、瑜伽、舞蹈等更具观赏性又与专业贴近的课程内容,增加的内容与专业相关而实用,学生更感兴趣。健美操,使学生肌肉更加结实发达,可以塑造学生优美的身段,能使学生体魄更加强健。通过学习瑜伽,可以增强韧带的柔韧性,防止剧烈运动时拉伤韧带。舞蹈可以起到舒缓学生紧张心理的作用,提升学生艺术感染力。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既要妥善处理专业与体育课之间存在的矛盾,又要找到相同点,互相促进,使体育教学与专业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再如,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收入的增加,汽车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汽车维修迅速成为热门专业。然而,汽车维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对体力和耐力也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找到体育教学与汽车维修专业的切合点,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有助于汽车维修。这就要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汽修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着重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同时也可以通过仰卧起坐、俯卧撑、托重物、举哑铃等形式练习,提高学生力量素质。经过训练学生力量素质得到提升后,可以更加熟练和轻松应对专业课中的教学任务,对毕业后从事汽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以育人为目标,工学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3 以体育科研为依托
高职体育教学最大的瓶颈就是理论匮乏,没先进、系统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建立了一套实用而先进的职教理论,如“知识够用,能力为主”、“校企合作”、“校中厂”等体现了高职特色。但是,由于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没有建立独立、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以科研为依托,重视高职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点,在政府、学校的重视下,组建研究机构,深入学校、企业,探讨企业员工素养,研究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政府、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探讨寻求体现高职特色,能切实为企业服务的高职体育教教学理论。
2.4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一、体育项目训练教学中应善于运用风趣的语言
体育项目的训练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而要想达到学生喜欢体育、主动完成各个项目训练的目的,体育教师就应巧妙地使用语言,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变成幽默感十足的场所,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升华,活跃课堂气氛,最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应不怒而自威,在干脆、直接且严厉的语言教学之余,时不时说出几句幽默感十足的话,带给学生笑声的同时,学生也会爱上体育课,喜欢上各种体育项目,潜移默化的将体育知识传达给学生,增强其体能的训练,提高其中和素质。例如:跳绳这项健康活泼的体育项目,在小学阶段就极为普遍的开展。跳绳的花样的也很多,对学生身体的灵巧度、容忍度、协调性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或诗歌,引导学生进行唱调,也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体育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不应只为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其身体素质,还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应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在体育活动与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规则和要领的同时,还应培养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其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懂得爱护同伴等等。例如: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由于其深受孩子的欢迎,所以会较容易组织此项目训练。在训练之中,教师应告诉学生足球是一项需要团体合作的体育项目,只有大家协同作战,才可能获得成功;而作为足球比赛的双方,不能将球故意踢到对手身上,尽量避免对别人的伤害;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所以教师应时刻提醒并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培养其养成注意安全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能做危险的动作,如铲球、踢高脚等;由于足球运动需要往返奔跑,所以如果体力不支,就一定要马上停止运动,及时休息和调整;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高贵品质,懂得接受困难与挫折,并用于挑战。这样,在体育项目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等优良思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基于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感受体育课程的乐趣和魅力所在,深刻感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