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6: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发展思路

篇(1)

一、茶产业现状

1.茶园面积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0.96万亩,新植茶园1.38万亩。品种主要以福云、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131为主。

2.效益情况

年干茶总产量420t,产值462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4000元,占纯收入的60%以上;目前茶叶销售总体状况良好,省内市场以贵阳、都匀市为主,省外有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广东等省区。

3.企业情况

全县具有规模加工能力的企业有七里冲茶果场、牟氏茶场、斗底畜牧场、岗度盘龙茶场和摆若茶叶合作社五个。

4.品牌建设

现有己注册茶叶品牌2个,即:七里冲“九炉山”牌九龙毛尖茶和“牟氏珍珠”毛尖茶。其中“九炉山”九龙毛尖茶九四年荣获“中茶杯”二等奖,九五年又被评为“贵州名茶”。

二、资源优势

1.区位优势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与贵阳市接壤,县城距离省城50km,交通便利,有贵州高原第一大坝——涟江大坝,穿越惠水全境,并交会于县城附近的五条高速公路正在开工建设,预计5年后建成通车。将大大改善交通条件,推动惠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2463.8km2,有宜茶坡地30万亩,现有茶园种植面积2.2万亩,发展茶产业很有潜力。森林覆盖率41.3%,环境优美,无污染,宜适有机茶生产。电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力多,发展茶叶种植有充足的资源条件。并且旅游资源丰富,把观光茶园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推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惠水茶产业的宣传推介将起到积极作用。

3.气候、土壤条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适宜,雨热同季,适宜茶叶生长。土壤以黄壤为主,PH值5.2-6.9,土层深厚,土壤等矿物含量丰富,根据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对该村的土壤检测,重金属含量低于规定标准,适合有机茶生产要求。

4.发展优势

惠水县是黔南州“都匀毛尖”茶核心产业规划带,有茶产业发展的好机遇;农民对茶叶生产、管理、采摘、加工技术有所掌握,有一定的茶叶种植基础,对茶的商品意识较强,积极性高;有“都匀毛尖”茶品牌共享,严格按照《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体系》的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茶叶产品走向市场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发展起步晚,基地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缺乏统一品牌的意识,市场占有率低。

2.商品茶产量低,茶叶加工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

3.没有茶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形不成规模化生产,销售分散,市场竟争不强。

4.茶产业合作社发展速度缓慢,带动能力不强。

四、发展思路

1.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紧紧抓住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大力扶持的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茶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茶园基地建设步伐,力争在三年内完成5万亩优质生态茶园建设目标。

2.加快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

以农户种植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加工销售、统一质量、分散生产管理的“五经统一分”合作社经营方式,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3.质量建设

抓好茶叶生产、管理、加工技术培训,加强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意识,努力提茶叶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茶叶产业,充分利用惠水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开发生产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提高惠水茶叶品质。

4.企业建设

加快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的步伐,重点打造“上连龙头,中连基地、下连农户”的产业链,以带动全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5.统一品牌

根据茶产业“一心二带三区”发展战略。围绕市场主要打造以“都匀毛尖茶”为品牌,严格按照《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化体系》进行茶叶生产、加工,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做强做大都匀毛尖茶产业,推动惠水县茶产业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档次的方向快速发展。努力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以“都匀毛尖”为品牌稳定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篇(2)

关键词:麻竹笋;产业;思路;揭阳市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41-02

麻竹笋(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属禾本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缅甸北部、菲律宾等地。我国是麻竹笋的主要原产地,尤其是广东省揭阳市出产的麻竹笋,属较为珍稀的食用笋品种,因营养价值高、味道更为鲜美而被誉为“岭南山珍”。揭阳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的目标,审时度势,强力推进麻竹笋产业发展。2012年,把麻竹笋主产区――揭东区埔田镇列为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的重点示范镇,并确定麻竹笋作为该镇主导产业。特别是在2014年,揭阳市被广东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省市县共建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市之后,揭东区埔田镇积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掀起麻竹笋生产热潮,目前,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1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基本现状

1.1 资源主要分布情况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主要分布于揭东区埔田镇、以及由该镇辐射带动的锡场、云路等周边镇,全市总种植面积约2 333hm2。其中,埔田镇是远近闻名的麻竹笋生产专业镇,种植面积约2 000hm2。埔田镇位于揭阳市区黄岐山森林公园北侧,享有“都市后花园”的美称。该镇总人口约6.4万人,区域面积81.3km2,其中耕地面积1 553hm2,山地面积4 533hm2,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翠竹连片,自然生态系统良好。2001年该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2010年荣获“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称号。

1.2 麻竹笋产业发展状况 2012年,埔田镇以被揭阳市列为首批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镇为契机,抓紧谋划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埔田经济发展。目前,该镇已建成了2 000hm2的麻竹笋示范基地,从事麻竹笋生产人数达15 500人。据初步测算,2015年度,该镇竹笋总产量达7.2万t,同比增长4.4%,总产值达6 840万元,同比增长10.14%;竹笋加工企业20多家,专门从事竹笋生产的合作社6个;获得无公害认证基地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有6家规模生产企业参与电商交易。除小部分鲜笋就近供应农贸市场外,绝大部分用于制成竹笋罐头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世界各地。

2 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埔田镇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取得了良好成效,2013年,在揭阳市对各县(市、区)发展农业“一镇一品”工作情况的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该镇的主要工作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稳定种植面积,提产量保质量 2012年以来,埔田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该镇“一镇一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对全镇麻竹笋的种植情况作一次深入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淘汰了老竹笋园67hm2,新种竹笋100hm2,从而稳定了全镇2 000hm2竹笋种植面积。为有效防范笋园连年种植容易滋生病虫害的风险,2014年初,该镇组织人员对全镇范围内的笋园进行彻底除虫喷药活动;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继应用揭阳市农业局的竹弧蠹蛾防治技术等科研成果之后,又创造性地利用“药布圈竿”方法防治母竹枝叶病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多年来土层蛀笋虫和上部枝干病虫为害导致竹笋品质下降、减产的难题。同时,还注意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并适时邀请上级有关专家到田头为广大种植户召开笋竹种植现场会,零距离为广大农户授技解惑,使竹笋的产量、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2 打造链条效应,促进品牌升级 一是加快埔田饮食一条街建设,为竹笋美食特色文化带动产业腾飞打造新跳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该镇增加竹笋特色美食餐厅15家,至2015年底,以麻竹笋为主要特色美食的餐厅总数超过100家;在市各界的促进下,竹笋美食效应不断扩大,揭阳市辖属各县(区)的主要美食街,以埔田竹笋为食材的特色美食店,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6年3月,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该镇成立了餐饮协会,加紧打造“埔田特色美食名镇”品牌,强力推进竹笋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二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上新台阶。竹笋产品产量和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为埔田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入,同时,也为揭阳市推动农业“一镇一品”工程扩容提质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埔田镇竹笋产品出口创税超1 500万元;2015年,翔辉、裕中、裕洲和骏佳等4家农业龙头企业中3家为麻竹笋加工企业,这4家企业总税收超过8 000万元,占了该镇全镇税收总收入的75%;2015年度,揭阳市全市经揭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竹笋罐头达48 979t,货值9 170万美元,同比增长23%。埔田镇还十分重视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在注册成立埔田镇竹笋协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农民合作社,至2015年底,该镇累计已经注册的合作社16家,进一步巩固了竹笋产业链稳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申报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并已成功申报“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埔田镇还积极打造“旅游埔田”新名片。该镇围绕“中国竹笋之乡”的品牌和2 000hm2竹海、6 667hm2蕉林的农业自然景观,进一步发展以农家乐、农家菜为主题,以竹笋文化、农家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产业,着力协助万竹园景区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升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促进“埔田竹笋”品牌不断升级,以旅游业带动和增强“埔田竹笋”品牌的知名度。

2.3 大搞基础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2.3.1 改造路段 投资2 800多万元改造县道114线埔田村到刘厝寨村路段。该项目的建成,有力地促进更多客商到该镇投资置业、休闲旅游,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2 兴修水利 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竹笋生产能力。至目前,该镇投入资金4 000多万元,已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2015-2020年节水减排工程项目规划,夯实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利排灌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埔田镇委镇政府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揭阳市麻竹笋生产快速发展,使该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克服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老化,使竹笋生产部分依赖 “天父赐水”的现状未能根本扭转,这将影响到生产能力的正常稳定;二是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生产装备陈旧,笋农科技水平低,传统竹笋产品难以满足新时期人们追求高品质消费的需要;三是经营体制上尚未建立起加工企业与笋农之间较为牢固的纽带关系,使鲜笋市场价格波动不定,产业链潜在风险较为严重;整体产业体系档次及内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扩展。

篇(3)

【关键词】数字音乐 音乐版权 在线下载 发展路径

一、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概况

全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在《2007数字音乐报告》中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营业额达到了20亿美元,在音乐市场营业总额中的占比从2004年的1.1%增长到10%。IFPI预测,到2010年全球音乐行业销售收入中将有25%来自数字音乐。而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更为乐观的预测是,2010年数字音乐市场收入将占音乐唱片市场总收入的40%左右。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近几年来也从无到有、增长迅速。艾瑞市场咨询的调查认为,2005年到2008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47.4%,2008年有望突破81.4亿元。

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在线音乐市场为例,调研机构iResearch的数据显示,美国2005年在线音乐销售量为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74.5%,2006年继续增长至8.8亿美元;而2006年中国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因此,探询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明确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对于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问题尚未解决

盗版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据统计,在中国7200家音乐下载网站中,仅有10%左右获得了唱片公司的授权。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MP3,唱片公司的音乐在网络上被无偿使用。为此,唱片业和互联网产业之间因为版权纠纷而官司不断。2005年,国内最大的免费音乐下载网站之一音乐极限(省略)接连被新力、华纳等多家唱片公司告上法庭。2006年初,百代、索尼BMG、华纳及环球等唱片公司百度MP3搜索服务侵权。2007年3月,因认为侵犯自己著作链接权,全球四大唱片集团旗下的11家国际知名唱片公司将雅虎中国的经营者――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并索赔经济损失550万元。

2、正版音乐网站利润微薄

就国内在线音乐网站的发展而言,为数不多的正版音乐下载网站的获利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盗版行为挤压了正版音乐网站的盈利空间。二是音乐网站的分成较少。据了解,正版音乐下载网站所得收入除了要分给网络运营商15%~20%以外,剩余部分还要与唱片公司对半分成,网站只能获得最终盈利的三至四成。三是网站的支付方式成本较高。原因在于许多消费者对费用较低的电子支付方式仍存在较大的安全性担忧,大多数用户目前是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网站为此要向电信运营商缴纳15%左右的费用,这无形中增加了网站的负担。

3、在线音乐付费消费的习惯尚未形成

尽管目前国内日益重视版权保护,但是用户多年养成的在线免费听歌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通过网络免费下载音乐依然是近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艾瑞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或收听音乐的用户达1.19亿人,但付费用户仅有150万左右。新浪网的最近一次调查则显示,仅有7.26%的人接受音乐收费下载服务,逾九成的网民更愿意接受包括正版或者盗版在内的免费视听服务。

另外,国内音乐可供商业化的内容不多,用户缺乏数字音乐网上购买和支付的电子商务体验等也是导致付费下载面临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目前并不指望用户付费下载歌曲,而是希望通过免费的音乐服务,分享由巨大人气带来的广告收入。

三、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思路

1、加强音乐版权的保护力度

(1)版权保护是数字音乐市场取得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从全球范围来看,2006年全球合法音乐下载的数量达到了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400万大关。因此,虽然免费下载成为近期潮流,但正版音乐的付费下载仍将是未来在线音乐市场健康运作的基础和主流。据统计,2007年,美国在线音乐市场的主要收入将来自于付费下载,比例可能高达82%。新浪和五大唱片公司目前正在评估收费下载业务的可行性,以期进行付费下载方面的尝试。

(2)产业环境方面,近年来中国打击盗版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重视“版权”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收购唱片公司、签约歌手、买断歌曲版权等方式由服务提供商(SP)向产业链的上游――内容提供商(CP)转变。可以看出,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正呈现出逐渐规范化的趋势。而一旦版权问题得到解决,数字音乐,尤其是在线音乐将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站的下一个盈利点所在。

2、打造数字音乐生态链条

数字音乐的浪潮正在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网络运营商、音乐服务提供商、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等应加强合作,在共同壮大产业的同时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唱片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由对抗走向协作的结果是,唱片业和互联网络实现“双赢”:利润不断遭受盗版侵蚀的传统唱片公司不再单纯依靠收费下载获得盈利,而是通过免费的互联网传播来加强歌曲的影响力,带动其衍生产品(如铃声、演唱会)的销售,并由此牢牢控制住数字音乐的内容生产环节;门户网站借机进一步打造网络广告平台,并有望扭转无线业务持续下滑的趋势。百度继2007年初与EMI百代合作之后,又于2007年7月宣布与滚石唱片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拓展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就是很好的范例。根据协议,滚石授权百度使用其所有华语歌曲,供网民在百度MP3搜索上免费试听,而滚石和百度将为试听页面设计广告位,并对广告商的赞助进行分成。通过广告受益的唱片公司可以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内容,这些高质量的内容又保证了巨大的网络流量,继而对广告商产生更大的吸引,如此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音乐产业“生态链条”。

3、完善网络平台,重视内容资源

搭建成熟的在线和无线网络营销平台,形成成熟的收费渠道,利用强大的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是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当前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的规范以及3G技术的发展,用户对音乐随时随地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在线音乐和移动音乐将呈现紧密融合的状态:用户通过手机听音乐,通过PC来管理音乐和进行交互。新浪乐库的推出,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用户在免费享受视听服务的同时,可以便捷地使用手机铃声、彩铃、IVR等无线音乐服务进行歌曲下载。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数字音乐在无线和在线上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但数字音乐服务不能再仅仅着眼于挖掘音乐文化内涵之类的高端应用,加大正版曲库的数量,方便用户注册,提供音乐、资讯、社区等多种服务,加强网站在web2.0方面的表现等简单、易用、经济的在线音乐服务将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4、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内,数字音乐行业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洗牌。因此,除了以新浪乐库为代表的“免费视听+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以外,数字音乐产业链中的参与各方还应努力探索既符号中国数字音乐发展阶段,又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多样化商业模式。而在线音乐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服务,如手机、游戏、博客、即时通讯等有效地融合,将音乐平台网站、社区网站、娱乐门户网站、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等有效整合,以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可资借鉴的商业模式如:与电视传媒、唱片公司等结盟,网络公司直接介入原创乐坛,开办原创音乐大赛,推出代表公司形象的网络歌手,发表原创音乐的A8模式;将数字音乐与博客或聊天工具捆绑,付费会员可以在博客上或聊天过程中收听歌曲,使用背景音乐,与聊友共享歌曲的腾讯模式;数字音乐与电子杂志结合,唱片公司借此宣传、发行正版曲目的电子杂志模式;与华纳音乐、索尼BMG等唱片业巨头,华友世纪、掌上灵通等大型SP,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手机终端企业合作,采取免费体验、多首歌曲打包收费、和唱片公司联合发行单曲促销的中国联通模式;将广受用户欢迎的社交网络、博客网站等转换为数字音乐商店,通过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带动音乐“粉丝”从其个人网页上传输音乐,再通过歌曲后面放置的购买按钮,使每个粉丝成为一个音乐零售网点的扁平化“自动销售机网络”模式;等等。

四、结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1.62亿,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4430万人。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中,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这三项代表性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都很高,其中又以收听或下载过网络音乐的网民比例最高(达68.5%)。数量庞大的潜在音乐受众群体,无疑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当务之急是顺应时展潮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确立正确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这一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路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

[2] 艾瑞市场咨询:2007年中国在线音乐简版报告..

篇(4)

关键词:增长点;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我市特色产业,统筹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照外县市柑桔产业发展并结合我市柑橘产业进行了梳理。就当阳市的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如何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怎样转变发展方式和解决工作难题,进行了一些浅层的思考。

一、柑桔产业已成为当阳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产业规模逐步壮大。自2004年当阳市政府确定将柑桔产业列为全市培植农业后续资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支柱产业以来,全市柑桔产业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得到高速、快速、高效发展,面积、产量和产值呈等比级数攀升。全市形成了以半月凤凰山片、王店白河片、育溪漳河片等“三片”为重点的优质柑桔板块,综合竞争力全面增强,成为长江三峡柑桔带中建设标准最高,新技术运用面最广,最具开发潜力的县(市)之一。截止2013年,全市共有柑桔面积33万亩,年产柑桔5O.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当阳柑桔面积、产量、产值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三,柑桔产业已经成为当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到2015年,全市柑桔面积将达到35万亩,年产柑桔55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将达15亿元以上,柑桔将成为当阳市农业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品牌逐步打造。在全面推进全市水果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当阳十分重视“出精品,创名牌”工作,在全市柑桔基地全部通过农业部(武汉)产地环境评估、七个主产镇处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五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两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基础上,还加大了精品名牌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组织专班推介,召开产销围绕整合“宜昌蜜桔”品牌,全市倾全力打造“宜昌蜜桔.凤凰王’’金水柑和“宜昌蜜桔‘当阳无核碰柑”品牌,2001年,我市生产的金水柑被评为“湖北特色果品”,2002年,金水柑被评为“湖北十大名优果”,2003年我市生产的金水柑在中国(上海)第七届优质果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获“中华名果”称号,2006年,“凤凰王”牌金水柑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012年,“凤凰王”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业部2009年召开的全国水果会议,把基础设施配套作为标准果园创建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水、电、路、渠、房、田、林综合治理标准,作为今后各地项目申报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此,我们在标准果园建设中,采取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用于规范化建设,但总体来看,建设资金依然偏少,与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阳柑桔产业快速、高效发展的痼疾,迫切需要加以正视。

(二)产业培育日益壮大,管理力量相对弱小。最近几年,当阳柑桔_立业发展速度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大产业与小队伍的矛盾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队伍小、推广网络不健全。全市农业系统现在特产岗位上从事技术推广的仅20人,其中市直7人,乡镇13人。因此在上、下业务衔接、项目申报与管理及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中均出现了偏差,导致推广网络不健全,服务网络不顺畅,与全市35万亩的产业目标和湖北省“水果生产大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二是社会化服务队伍力量弱。修剪队、采果队等社会化服务队伍不健全。三是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而柑橘的管理对劳动力的要求高,柑橘一般种植在山上,机械操作不方便,施肥、打药、修剪、采果等都需要扎实的劳力,而劳动力的缺失将对柑橘产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品牌意识弱化,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围绕“宜昌蜜桔”品牌整合,我市也出台了以奖代补,重点扶持等政策,但由于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将品牌整合的责任都依赖到政府,导致我们的品牌影响力不够。现有的品牌不能为企业所持有,品牌和企业呈现“两张皮”,导致品牌影响和带动力不强,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和扩张。

(四)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冷链物流技术滞后。我市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处于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而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如榨汁、酿造、果面胶等在我市处于零状况。

三、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保障产业发展。当阳柑橘产业通过几届政府的助推努力,发展来之不易。因此必须加强领导,从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以促进当阳柑橘产业的后续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一是抓好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市、镇(处)、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布置工作任务、保障工作经费、考核工作绩效,实现特产技术推广网络全覆盖。三是加强专业化服务队伍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进行轻简化和省力化技术创新与推广。

(三)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整合“宜昌蜜桔”品牌积极向内挖潜,进行资源、资金、宣传、市场大整合,搞好“宜昌蜜桔-凤凰王”当阳柑桔、“宜昌蜜桔・当阳无核碰柑”品牌的申报、认定、注册、包装,积极支持企业对产品及品牌进行省级或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品商标认证。

篇(5)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世界能源危机爆发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重视,也开创了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新纪元。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生物质利用等项技术日臻成熟,有的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阶段,在总能耗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经过20年的发展,新疆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初步奠定了太阳能、风能利用的产业基础。纵观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分析我区的能源产业现状,探讨新疆多元化能源结构体系的发展,研究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策略,把新疆建成我国21世纪的能源基地,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新疆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发展新疆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任重道远

新疆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是指煤炭,石油,水能和可再生能源均衡发展,互为补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和促进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的广泛应用,构筑多元的能源产业结构。

新疆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位居全国首位。预测煤炭储量为2.2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3.4%;石油储量209.2亿吨,占全国储量的30.1%;天然气储量10.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储量的34%;水能理论蕴藏量4054.7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5.0%;风能蕴藏年总量为91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风能总量的41.5%;太阳能年辐射总量为5.0X109-6.6X109焦耳/立方米年,位居全国第二;生物质能总量3000万吨标准煤,由此可见,新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为建设我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为发展新疆特色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煤炭和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由于大规模的利用,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寻找和利用洁净的、巨大的、可再生的能源,建立煤炭,石油,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新型的能源结构,是重要的能源发展战略。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和较发达的常规能源产业,在能源暂时并不十分紧缺的新疆,如何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多元化新型能源结构,逐步取代以煤炭为主的常规能源格局,确保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建设多元化的新型能源结构够认识的不足,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还未形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任重而道远。

2. 政府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关键

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为了解决我区农村能源问题,以各种不同形式给予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适当的经济补贴,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得以生存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调查表明,目前仍在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装置不超过40%,其中60%的装置因各种原因,已经废弃,不能发挥作用。“十五”期间国内外各类资金的支持大约6~8亿元,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企业,但产业化的水平不高,规模普遍偏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维护成本高。从2000年至今,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这极大推进了新疆光伏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农村能源的紧缺状况。但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集成、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仍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初始动力。离开了政府的支助政策的扶持,现在刚刚发展起来的产业队伍将难以发展、壮大。

认真总结我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自治区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一些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这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但是,欠缺系统规划,缺少客观指导,新疆可再生能源思路不明确,建设布局不统一,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些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能及时推出,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定和行政法规迟迟不能出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3、 可再生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规范的市场是保证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纵观我区20余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可再生能源产业市场极不规范,新技术、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很弱,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远未能形成规范的招标投标机制,可再生能源工程项目的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的体系尚未建立,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可再生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从新疆的能源资源状况来分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小水电)。地热、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还处在研究阶段。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种类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方面。而且数量太少,企业规模不大,多数企业实力弱,水平低,管理差,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新疆可再生能源年产值在新疆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很小,是一个新兴的弱小产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不平衡,二头小,中间大。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服务行业非常弱小,这种不完整的产业结构,影响和阻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从可再生能源的行业分类来看,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发展较快,生物质能和小水电等产业队伍并没有形成,没有基本的研发力量,又没有相关的企业,但是,生物质和水能的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较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该得到重视.

5、 技术研究薄弱,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

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洁净的,无污染的,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多数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较低,受环境气候的影响显著,收集,转换,储存的技术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新产品,努力降低成本,是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区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非常薄弱,首先是应用技术研究涉及的领域太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方面的某些领域,而且处在较低水平的研发阶段.生物质能,小水电的开发应用,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功率光伏发电控制技术、并网逆变技术等项研究尚待开发,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地热、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技术研究仍是一片空白,多数产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较差,直接影响可再生能源产业参与市场竞争,阻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思路

1、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产品制造业

坚持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发展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原则,总体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滚动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体系,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新疆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多年来,我区在太阳能、风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工作。在大功率风机的研制,户用光伏电源、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太阳能水泵,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取得一些实用的技术成果。新疆新源股份公司、新疆金风科技开发公司、新疆太阳能科技开发公司、新疆风能公司就是在依托一批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然而,这些科技成果已不能适应我区可再生能源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为了加快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产品制造业,必须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产品的开发。

1)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大型风电机组,努力降低风电成本,利用风力资源,建造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场,促进新疆风电产业的发展。

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十分广泛,技术比较成熟,但发电成本较高,是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新的光电材料,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重要途径。研究大功率光伏电站监控系统、逆变、并网装置。是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必须在新产品的技术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推进太阳光伏产业的发展。

3)为建筑物提供洁净的能源,将极大的推动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也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兴产业。加强研究和开发与建筑物结合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并网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太阳能热泵技术,建立热-电-冷联供太阳能建筑示范基地,促进太阳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

4)新疆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薪柴资源、作物秸杆和人畜粪便等,全疆生物能资源可利用量达到3000万吨标准煤,是广大农牧区的重要能源资源。

2.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集成、服务业

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项目启动与实施,然而,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集成、管理和服务业不适应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不但集成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弱,服务质量差,而且以往的农村小水电、太阳能光伏电站以及户用光伏电源的推广应用,因为没有建立具有维护、管理、服务能力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企业,没有建立适合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发展的运行机制,导致一些电力系统经几年的运行之后,由于管理不善,维护不力,没有服务而被迫废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集成和服务业,采用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的开发,按行业分类,应成立风电公司、太阳能电力公司、农村能源公司、太阳能建筑工程公司、可再生能源燃气公司等,这些企业利用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发、生产各类高品位的清洁能源,并向最终用户提供完整的服务,为企业创造利润,用于促进本企业的再发展。我们总结以往的失败和教训,正是因为背离了市场运行规律,盲目推广,导致一些扶贫项目失败。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正处在发展和逐步成熟期,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就无法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所以,按照市场规则,发展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管理、服务业,调整现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确保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3. 建立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基地

世界已探明的化石能源的储量和开采的年限十分有限。原油、天然气分别在40年、60年内基本枯竭,煤炭经济开采年限220年。世界能源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课题。

1) 建立风电技术创新基地

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经济性较好、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国际风电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31%;国内风电市场快速发展,年装机容量平均增长率达18%。面对广泛的国内、国际和新疆风电市场,建立具有新疆风电技术特点的创新基地,是应对风电技术市场快速发展的举措。风电机组的技术沿着增加单机容量,研究变速恒频并网技术,提高风能利用系数,开发新一代的风电技术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风电市场竞争。

2) 建立新疆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技术创新基地

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发电技术比较成熟,但发电成本很高,几乎是煤电成本的8-10倍。尽管如此,光伏发电仍以3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这是因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理想特征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人类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不断下降。据专家估计,到本世纪50年代,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30%,太阳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15%。由此证明太阳能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设太阳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研制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太阳能热气流、太阳能热电发电技术,开发太阳能建筑技术和产品,保证我区的太阳能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

3) 建立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

生物质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杆、薪柴、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以及能源作物,如甜高粱、甘蔗等,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生物质能是一种易于转化、储存、运输、经济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农村重要的可再生能源。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发了生物质气化供气、气化发电、沼气发电、甜高粱茎杆制取乙醇燃料,生物柴油和能源植物等现代生物质能技术,为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新疆生物质能源产业,必须加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引进、开发。结合新疆生物质能的特点、重点研究生物质能的固化成型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以及“高光效植物”的生物转化培育技术。加快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三、 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1、构筑多元化能源结构体系,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

近年来,我区能源工业发展很快,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主要城镇能源短缺现象有所缓解,无电区域逐步减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石油为突破口,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能并举的能源结构体系。由于常规能源的不均衡分布,能源短缺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因此,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疆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但分布不均,且污染严重,尽管在短时期内仍然是主要的能源,但应改变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加大洁净化利用,延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年限,降低在总能耗中的比例。从我区的能源资源分布状况和需求预测结果分析,总的来讲,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应逐步增加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十五”期间将上升到5%,2020年将达到15%,2050年将达到总能耗的50%。首先在常规能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地区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其构成比例可以大一些。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提高和经济性的改善,提倡在一切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领域尽量利用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并举发展的多元化能源结构。

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制定出相关的保障措施,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市发展规划、引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设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补偿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才能够使可再生能源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 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市场环境,强化内引外联,全方位开放新疆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

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和雄厚资金,仅靠新疆自身的力量和现有的基础,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优惠的政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借助外力,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其实,国外许多大企业看好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以投石问路的方式,援助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荷兰援助的“新疆光明工程”、德国援建的“再生能源供电工程”、法国支持的“农村电气化工程”、丹麦参与的“大型风电工程”等,总共以数亿元的规模援助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建设,期望进一步开拓新疆可再生能源市场。参与这些援助的都是国际上大型的企业,他们有先进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雄厚的资金, 他们进入新疆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市场,将推动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要引进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吸引他们到新疆来投资、开发、建设。必须有优惠的政策,开放市场,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企业的行为都是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标,在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来新疆投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常规能源的洁净化利用。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优惠入网,独立电站供电优质优价,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尤其应该加快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立法工作,通过各种优惠的政策,合理的法规,吸引全社会各种力量和内引外联国内外企业集团积极参与投入我区可再生能源建设中去。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我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有效措施。

3. 加强研究开发,大力培养人才,稳定技术队伍。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民增收;做法;发展思路;浙江庆元;岭头乡

2009年,岭头乡按照“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突出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农民增收三大重点,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优良的发展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 633.5万元,比2008年增长18.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 478元,比2008年增长14.5%。现将其做法及思路总结如下。

1做法

1.1大力实施香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提升工程

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菇农理性对待食用菌产业发展,全乡食用菌生产800万袋,其中香菇600万袋,以灰树花为主的其他菌种200万袋。加大标准化生产核心基地建设,加强食用菌精深加工探索,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使食用菌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1.2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

将高山蔬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高山蔬菜产业,全力打造“全县高山蔬菜第一乡”。确保了全年种植面积达到333.33 hm2以上。为了提高高山蔬菜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乡政府专门从福建建瓯聘请技术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指导,加大技术服务。小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二次返利”,提高了农民种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全乡高山蔬菜进一步发展。

1.3大力做好毛竹产业的提升扩量工程

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出台毛竹散种扶持政策,全乡新种毛竹7 000余株,18.7 hm2。鼓励和引导农民对毛竹林进行抚育和管理,积极推行“竹腔施肥”新技术,切实抓好全乡现有548.7 hm2毛竹林抚育,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加强竹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毛竹产业增效、增收。

1.4加强管理锥栗园区

加强对400 hm2锥栗园区管理,积极探索管理新路子,鼓励散种流转承包经营,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努力,全乡锥栗产业得到有效管理,抚育面积达到166.7 hm2以上。

1.5巩固田鱼产业

继续扩大稻田养鱼规模。全乡稻田养鱼面积达333.33 hm2以上,精养100 hm2,进一步巩固田鱼产业,继续在后续加工做深文章,提升产品价值。

2发展思路

2.1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增加新品种,提升食用菌产业

确保2010年生产食用菌1 100万袋(其中夏菇300万袋,灰树花100万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技术产业支撑[1-2],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2.2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农业园区

充分依托“庆元——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优势和岭头乡山高水秀空气好、环境优美无污染这一不可替代的自然优势,坚持以科学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大力实行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茭白等新产业、新品种,推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确保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 hm2(其中茭白80 hm2、小尖椒、西红柿20 hm2),并加大技术服务与指导,提高产量和质量。积极推行小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做法,促进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3]。

2.3加强毛竹产业发展,促进毛竹产业提质扩面工程

围绕“北有安吉,南有庆元”的目标,大力培育、发展毛竹产业,通过毛竹散种、竹林抚育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扩大竹林面积,全年争取新种毛竹1万株,抚育毛竹林333.33 hm2。

2.4建立东溪、徐洋、后仓坑等村稻田养鱼示范片

以点带面,继续做好田鱼干制作和销售,继续加强对466.7 hm2锥栗园区的管理,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拓展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品牌建设,通过市场推介、产品宣传等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5继续推进生态乡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乡创建工作

以“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载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河道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村道硬化、村庄洁化、环境美化、改水改厕和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变农村面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4]。

3参考文献

[1] 郭丽虹,胡冬英,集定双.拓宽农民增收新思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高效创建食用菌产业活动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园艺,2008(1):16-18.

[2] 夏建红,夏建美,夏建平.浅谈加快丽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6(7):111.

篇(7)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1、种植品种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2、种植规模

全区生产平菇约500多万袋,年产量750万公斤,年产值2250万元;生产双孢菇40万平方米,年产量40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生产香菇8万袋。

3、种植区域

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30个,其中平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清水、武南、高坝、大柳、羊下坝、中坝、金沙、金塔等;双孢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永丰镇、金山乡、谢河镇、河东乡、新华乡、松树乡、丰乐镇、五和乡、西营镇9个。

4、菌种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

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菇品营销企业和个人有10多家,日购销菇品3—4吨,除供应本地市场,主要销往新疆、内蒙、浙江、河南、西宁等外省市场和省内的兰州、金昌、酒泉等城市。

二、呈现的特点及优势

1、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武南、大柳、金塔、柏树、清水、永昌等乡镇为重点的平菇生产基地,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2、资源优势凸显: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新华、金山等为代表的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2以上。

3、经济效益明显:按50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显著。

4、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谢河、丰乐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双孢菇营销协会”,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双孢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乡镇、农户已充分认识到食用菌的增收效益,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这一产业。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但苦于资金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致使这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有些缓慢。

2、生产水平低。我区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香菇栽培技术难度很大,对生产技术要求又高,农户大多依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产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双孢菇生产面积只有40万平方米,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加工能力不强。我区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在我区境内尚无专业的菌品购销企业来收购、加工,导致菌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完备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设施简易化、规模连片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园区建设、菌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重点,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促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8年,全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5万吨。基地总产值达到0.75亿元,沿山冷凉灌区14个乡镇农民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300元。

五、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为食用菌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管理,进行资质审查,清理整顿一批不合格的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使菌种的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4、加强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抽调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