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4:46: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学制 考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001经济管理学院0535-6902283 020201国民经济学 01宏观经济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
02区域经济与城乡一体化
03经济统计与金融分析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0经济学综合 复试: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当前经济时事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两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④939农业经济学 复试:农村区域发展知识,经济学知识,重大时事 120200工商管理 0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2国际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disciplines are continuously enriched, while the knowledge attribute and the academic attribute of disciplinary has hardly changed a bit. A university's discipline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its graduate education mainly depend on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re research features. The core el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disciplines team or the academic team.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re: concising research directions, supporting subject development, organising teams to work together to strive to iconic achievements of high levels, building competitive research teams of high levels, mak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s and attracting more teachers into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chelon.
关键词: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团队建设
Key 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scientific research;tea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64-03
0 引言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之根本,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实力和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高水平的大学一定拥有高水平的学科,一流的大学一定拥有一流的学科。本文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实际,就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科研工作思路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学科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1]在我国,《辞海》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2]著名学者丁雅娴认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3]。因此,学科是指对知识进行划分的一种单位。由于对知识划分的目的和标准不同,划分的结果也不一样。同一个知识单位,在不同的划分体系中可能处于不同的层级,即属于不同级别的学科。但不论哪一种学科划分体系,它都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起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了探索的范围和领域,成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二是起范型的作用,指导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组织、制度、传统和文化。从人们使用学科这个名词的场合与范畴来看,首先,学科这个名词术语本身的属性是知识的属性、学术的属性,是在知识与学术这个特定领域使用的名词;其次,根据对知识的作用不同,学科这个名词或术语主要在研究知识和应用知识这两个意义上使用,传授知识包括在应用知识之中。经管随着科教事业的发展,学科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但学科的知识属性、学术属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研究属性却一点没有改变。
在实际工作中,申报博士点、硕士点,还是进行学科评估,在组织材料时,有几项核心内容就是填写学科点承担的科研项目、出版著作和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国家主要从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等四个方面进行学科评估。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学术声誉直接与科研有关,人才培养也直接或间接与科研有关。即使我们平时的研究生培养,除课程学习外,培养工作主要是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进行,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就是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大学的学科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科研水平,学科特色主要是科研特色。
但是,科学研究又不等同于学科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偏重于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论、新思想、新创意的发现及其生产应用。我们可以依据其距离市场的远近,将它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或叫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学科及学科建设的科研工作偏重于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与实践对人才的培养,并能按照所研究的知识体系满足可靠地、规范地培养人才,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形成规范、系统和成熟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成果。单纯的科学研究方向起初时都比较分散,不可能形成规范、系统和成熟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成果,无法满足系统培养人才的需要,形成不了我们今天讲的学科。所以,学科建设工作中三件事即“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平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凝练学科方向,凝练科学研究起初时比较分散研究方向。同时,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平台也有利于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出更多的的科研成果。
理论上的探讨过于抽象。在实践中,只要我们选好一个方向,有一定的科研积累,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就可以申报一个学科或建设学科。2003年,作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分管学科建设,当时有2个博士点,即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其中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重点学科。在申报新的博士点时,大家在想通过什么的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方式,或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水平呢?经过充分讨论,提出将项目管理的思路引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以此就报了“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博士点,并获国家批准招生。当时国家学科目录上还没有这个名称,目前全国已有8、9所大学以“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同样名称培养博士生。因此,学科建设、博士点申报也不神秘,只要我们选好一个方向,有一定的科研积累,有一个优秀的团队,经合适的策划,申报博士点就有希望。
2 科学研究支撑了学科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
近五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取得专利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00篇。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科研经费总量排在北京市属高校的前列,某些单项指标甚至超过北京市属“211工程”大学。科学研究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建设的建设与发展,也标志着优势特色学科的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科的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增强,学科发展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我们取得成绩与发展的同时,同样也遇到一些挑战与机遇。
①作为北京市属大学,对照北京确定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等,现有学科是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②对照学校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现状,新的学科增长点是什么?
③随着学校四个国家级大奖可用期限的临近,下一步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④结合北京创新工程、2011计划和美丽中国、美丽首都和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将做些什么?
⑤在5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竞争对手取得准博士点的背景下,学校将采取什么对策、措施迎头赶上呢?
3 基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学研究思路
影响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最核心要素是学科团队或学术团队。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是团队问题。这个团队成员必须具有相同或相近学术或学科领域,具有持续稳定的研究方向,优秀团队还需要有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不仅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符合科研规律和教育规律,而且还能在团队内部建立制度、机制,调动团队积极性,对外能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实际上,包括优秀团队在内的任何团队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有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的时期其发展动力及矛盾是不一样的。及时的发现、调节不同时期的矛盾,有利于学科团队延长有效生命,或及时更新换代,持续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学校制定一切政策、制度、办法和建立的机制等都应该围绕为研究团队提供良好的环境来设计。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点:
3.1 凝练研究方向,主持学科发展 应该建设和发展与首都新兴战略性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及研究方向,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和发展与首都现代服务业紧密相关的经管类学科;重视理学在理工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以适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扶植和促进交叉、边缘、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对于有一定基础、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也应该留有发展空间,必要时给予培育与扶持。
研究方向的凝练是动态的,要在学院、研究团队的层面不断地探索、调整、优化,也需要不断的统一认识、形成共知。一定时期,学科发展的环境虽然是一样的,但人们对同样环境的认识与判断却会不一样,有时候差距还会很大,若这种判断带有决策性质,或许会抓住机遇或丧失机遇。由于一个学校学科众多,在学科选择上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错误。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学科选择、方向凝练应通过 “在竞争中引导,在引导中竞争”的方式来进行。
3.2 组织团队联合攻关,力争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要组织研究团队集中学术资源联合攻关。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各个学科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和学科研究方向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要积极地多争取大项目,多出大成果、多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4]这里的组织团队既有跨学校、跨区域的,也有跨学科,跨研究方向。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可以是国家奖、省部级奖,也可以是高水平论文、著作等。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即重视科研的申报项目级别、经费数量,又要注重科学研究的终极成果,逐步将科研的终极成果、投入产出指标等最为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
3.3 打造高水平具有竞争力的学科研究团队 在科学研究方面,虽然我们的团队意识在增强,但由于各种原因,具有竞争优势的团队并不多。没有团队,没有协同创新,在目前情况很难出大的成果。科技处应该引导、协调、促进学科研究团队建设。
要根据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配备和强化学科团队,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努力形成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有持续发展后劲的学科梯队。学科研究团队要与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建设等紧密结合。[5]
3.4 进行制度、机制创新,将更多的教师纳入学科研究梯队 学校将实施新的科研奖励方法,这也我们在进行制度、机制方面的探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就要关注他们的核心利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消除他们进入学科研究梯队的障碍因素。目前,学校各类专项基金较多,我们应继续探索如何通过制度、机制创新,科学合理地制定包括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绩效考评等方法,依据资金性质进行分类管理,既要保证重点,也要避免重复与浪费,将更多的团队、教师纳入学科研究梯队,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的层级结构、类型结构、数量结构更合理、更丰富,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打下更为牢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丁雅娴.中国学科分类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3(3):32~34.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发展,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日渐暴露出了其弊端。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正逐步向现代化经济管理转型。然而,在这个转型期,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存在着众多阻滞企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新形势下,一些企业还依照以往的、过时了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管理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其次,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缺乏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突出的,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分析制度还不够完备。财务管理队伍层次不齐,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为低下。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控制,不利于企业应对危机。
而恰恰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必要性。
二、金融危机后企业创新改革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综观企业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现状,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后企业创新改革经济管理存在着两点极其突出的必要性。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很多大中型企业正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就要求企业必须在经济管理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另一方面,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集约型,技术型,密集型,自主的、开放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才能使企业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更有实力应对金融危机等的冲击。
第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既是一种信息化的经济,又是一种网络化的经济,而且还是智力支持型经济,这就要求企业增加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投入,注重决策支持系统的掌握和运用,企业作业的流程也要彻底更新和重新安排;随着网络经济化经济,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反馈和信息传递的速度,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作为智力支持型经济,则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职业技能;最后,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和企业的关系,认真思考如何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总而言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那么,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思路应当如何呢?
三、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思路
综观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所体现出的共性,在这里,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思路应当从常规创新与依托高新技术实现综合竞争创新两个层面去考虑。
(一)常规创新
常规创新主要包括了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与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三方面内容。
1.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
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改革以理念为先导,这是成功的保障和前提。实际上,企业管理遇到的很多问题和阻力都与守旧观念有关,如果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话,就会使得企业的改革困难重重,落后的观念是落后的管理的主要根源。观念上、理论上的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企业的生命力、活力所在。企业的创新,范围广泛,既包括制度、技术和产品、管理创新,也包括观念创新。但是以上我们提到的创新都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的。因此,必须要从转变思想观念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转变和创新企业领导层的思想观念,只有进行观念创新,企业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的境地。
2.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既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难点,又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点。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和基本框架是由企业的制度决定的,只有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科学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并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的内部组织基本框架,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活力所在,可以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促使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逐步建立激励体系的有效运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力量。
3.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分析制度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财务分析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分析体制,企业的经济活动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以及分析,也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分析体制,才能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换,以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以及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另外,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分析制度,企业的董事长和财务总监做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心里有数,企业在发展、扩大规模时,才能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证公司的财物安全,防控企业危险。这样,当市场处于低迷状况的时候,企业不至于要靠运气来考虑未来的命运。建立完备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保持生命和活力的保证。
如前所述,除此之外,重中之重的,企业还需要依托高新技术,实现企业的综合竞争创新。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更好地抵御未来的危机。
(二)综合竞争创新
在新形势下,企业不能单靠常规创新,尤为重要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综合竞争创新。
1.管理竞争创新
创新是现代企业活力之源。管理创新的竞争是现代企业竞争最为本质的内容,可以说,其他的竞争方式都是管理创新竞争的派生内容。
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经济社会中,管理的集成化将是企业在金融危机后革新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一直以来,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石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然而,随着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分工理论被彻底打破,它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应适应于复杂事物的整体分析。可以说,集成管理这种具有自然科学特征的综合性管理方式围绕了高新技术时代的企业特点,强调了企业对资源、技术、知识、组织、人员等
各种管理要素进行全方位集成式研究,从而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继而实现超速成长,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
2.人力资源竞争创新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向的另一重点在于其人力资源管理。而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应当在于知识型员工上。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与个性特征决定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发展背景下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来对待这些员工。因此,企业在其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上进行创新。
首先,建立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从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趋向上看,企业的工作设计应当注重考虑员工的个人意愿及价值,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而又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积极考虑在使工作多样化、完整化的同时,逐步实行弹性工作制。
其次,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高新技术背景下,企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
最后,为员工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重视员工的个性成长与事业发展。在新形势下,企业除为员工提供一份与贡献相当的报酬外,还需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而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充分了解员工的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继而创造开拓发展的最大空间。
综而观之,虽然金融危机已经度过,但是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反思、考虑更努力地寻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方法,使企业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能够加强。金融危机后,企业应该创新改革经济管理,通过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以增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并依托高新技术加强综合竞争力创新,继而增强自身竞争力,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苗苗.论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2]华欣.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2010(7).
[3]李素芳.浅谈弹性分析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4).
[4]吴明.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07(11).
>> 基于仿真综合实训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体系构建 基于ERP电子沙盘实训中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 高职学生创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基于创业失败案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SIYB创业培训体系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活动的新成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刍议 基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压花创业课程整体设计探究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高职校外实训基地的创业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上创业实训课程的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业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学生社团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校园社群移动电商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实训研究 高职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平台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05-04.
[2] 谷献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19-121.
[3] 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7-99.
[4] 张文强.财经政法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对5所高校财经政法类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J].河南社会科学,2012(4):71-74.
[关键词]竞争情报(CI) 人才培养 研究生学位教育 情报学
[分类号]G350 G643
1 引 言
竞争情报(compef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与研究。它是借用多种信息源对竞争对手的综合信息进行动态且有目标性的搜集与萃取,是在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进行的调研决策活动。
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对抗逐渐演变为对竞争情报的获取。全球500强企业中,90%的企业建立有竞争情报系统,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专业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研究。定标比超、反求工程等竞争情报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竞争情报的获取、研究与运用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CI人才,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搜集并研究竞争情报信息源。如跟踪技术变化、监测主要客户的动向、预期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等,需要获取大量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占有大量信息源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运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反求工程、SWOT、五力模型等)进行研究,获取较为明确的目标信息。
分析企业竞争环境,充当决策支持。如进行商业环境监测,了解影响公司业务的政策及法规的变化、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方式决策、生产决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决策,开发新市场和技术开发决策等。
开发并维护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系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我国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竞争情报系统,譬如百度开发的CIS系统等。竞争情报人员作为获取企业内外一线信息的专业人员,其公司的CIS系统由其来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
由此看出,优秀竞争情报人才对企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CI人才培养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国内的竞争情报学位教育以信息管理类院系为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为主。竞争情报作为情报学专业下面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与情报学的相关领域密切相联。表1是我国设有情报学硕士点并开设竞争情报这一研究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
结合表1分析可知,我国CI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CI人才培养机构相当匮乏。截至2007年5月18日,我国累计建有普通高等院校1909所,而培养CI人才的高校仅有21所(研究所除外),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1%。这说明CI人才培养尚未引起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竞争情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标志是SCIP(Societyof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于1986年在美国华盛顿的成立,我国首篇公开发表有关竞争情报的学术论文见于1989年,随后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从发展之初至今,竞争情报已有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与学术组织与研究的繁荣相比,CI人才的培养在规模上显得十分贫脊。
从研究机构的背景来看,培养CI人才的高等院校占21所,研究所占3所,两者之比为7:1。这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CI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从高等院校的性质来看,培养CI人才的单位基本上来自于“211工程”重点院校或地方(省属、直辖市)重点大学,一般普通高校仅有1所(青岛科技大学)。
其二,CI人才培养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图1可知,华东地区是CI人才培养最富集的地区,计10所,紧随其后的是华北地区(7所)和华中地区(3所)。三者之和占CI人才培养的84%(见图1)。我国东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a人才培养上则相当稀缺,其培养单位总量不足1/5。从具体城市的分布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4所)、上海(4所)、天津(2所)和武汉(2所),其他地区均在1所(包括1所)以下。
由此观之,竞争情报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地区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显示了竞争情报作为生产力在企业中推广和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该地区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高校云集,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可以预测,随着信息化步伐在“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推进,上述地区的竞争情报教育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反观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竞争情报教育发展状况明显趋缓,这表明该地区的企业单位尚未意识到竞争情报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对竞争情报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稍显落后,但更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竞争情报学科,以此来推动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以重庆、成都为西部经济文化龙头的地区应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欠发达地区竞争情报学科的发展。
其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培养机构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方向的内容上分析,竞争情报不仅与行业部门相结合,譬如企业竞争情报、农业竞争情报、医药竞争情报等;还有与情报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紧密结合。如面向企业管理的结合,商情分析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与管理咨询等的结合,见表2。
上述培养单位中,面向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或者以“竞争情报”为独立研究方向的单位共计12所,占到总量的1/2还多。这表明企业竞争情报方向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机构的重点;其次是竞争情报与情报学相关领域的结合;面向特定行业的CI人才培养则相当稀缺,其研究方向分别是农业竞争情报与医药竞争情报。
近年来,企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面向系统工程部门的“信息系统与竞争情报”培养方向(见表2)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仅有南开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了此研究方向。因此,在此方面相对成熟的竞争情报机构可有意识地开展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我国CI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CI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企业对竞争情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10万人,而事实上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单位从事竞争情报这一工作岗位却微乎共微。CI人才的缺口主要由社会培训机构来完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培养的CI人才未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对CI人才的需求。上述培养机构中,尽管有12家单位其研究方向定位为企业竞争情报,但是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来衡量都无法适
应市场的需求。譬如,课程上培养机构仍按照情报学本身来设置,侧重信息的处理加工等理论层面,未能凸显竞争情报所面向的企业化应用特征。
2.2 CI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CI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课堂授课,辅以相关竞争情报科研课题。调研发现,在教学方式上理论化倾向较为突出,缺少实地调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方式。竞争情报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面向企业主战场的学科,应充分与企业的需求及实践相结合,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层面上。
2.3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笔者调研发现,在正在开展竞争情报学位教育的机构中,其课程设置凸显CI人才特色定位的高校仅有两所――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述机构不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课,还开设了与竞争情报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中,武汉大学开设了“国际经济信息研究”、“信息市场营销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企业管理咨询”等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则开设了“竞争情报系统”,“等课程,而其他教育机构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一门课程,其他课程则基本上是面向情报学本身的,如“信息分析与决策”,这与竞争情报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实际不相符合。很明显,若要与不同行业领域相结合,其课程设置理应有所侧重。
2.4 教学缺乏案例支撑
CI人才培养应重视案例教学。综观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现状,将竞争情报应用于社会及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却相当匮乏。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未广泛开展竞争情报活动,尚未形成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运用的意识,以致缺乏案例积累的先决条件。企业对竞争情报的关注与重视还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对案例教学处于相对漠视的状态,从而淡化了竞争情报案例在社会以及企业中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2.5 职业资格认证模糊不清
2004年,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信息分析师――CIA认证项目。这是我国推出的首个国家级竞争情报职业资格认证。另外还有其它多种有关竞争情报的职业资格认证,可谓五花八门。与CIA相比较,这些认证大部分是由培训机构自身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量身订做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各种杂乱的职业认证充斥于CI人才市场,严重干扰了人们对CI人才认证的认识,一套论证科学、统一管理的CI人才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3 关于我国CI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3.1 拓宽CI人才培养渠道
综观对表1的分析及针对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十分匮乏、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强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建设。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缺口近10万,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这一数目将会继续扩大,而每年培养的学位教育CI人才仅有几十名。因此,努力拓宽CI人才的培养渠道是当务之急。笔者建议,可尝试在现有经济管理类院系所属的机构(尤其是综合办学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试点,增设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可积极探索校内与社会培养机构CI人才的合作试点。
3.2 构建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培养基本上由信息管理类院系(一部分设在高校图书馆)来完成,在培养目标上基本上是“一刀切”,即按照情报学人才的培养来设置竞争情报学科。
然而,竞争情报本身又是一门实观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主要行业是企业单位;其次是图书情报机构,农业信息部门,医药信息部门等各种特定的公益性机构。从已设有竞争情报学科点的机构来看,其研究方向有面向企业的、农业的、医药的和图书情报的等(见表2)。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不同的方向其培养目标及侧重点应区别设置。以面向企业的CI人才培养为例,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一整套的体系构建应体现面向企业化的特点:课程设置上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培养方式上力求在理论的基础上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案例教学等。
3.3 教学方式多样化
自2004年以来,竞争情报逐渐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关注,与此同时,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CI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如设立“国家信息分析师”认证制度等。在此背景下,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机构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上十分欠缺,其教学方式急需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向“理论传授――企业实践――理论升华”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层面,可采取以本校师资为主,社会机构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社会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侧重于运用实地调查、实践报告、案例教学等,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强调应用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可尝试院系之间交叉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与学科资源。如信息管理类院系与经济管理类院系的交叉互动,加强对企业管理,竞争战略等方面的合作教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本身又具有案例教学的传统,在此方面存在广泛合作交流的基础,共同探索培养CI人才的新途径。
3.4 课程设置导向化
CI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采取学分制,其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前两者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础内容,竞争情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笔者认为,不同选修方向应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方向下有多种面向不同行业的子方向,结合竞争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多层次以及不同行业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可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选修课(见表3),体现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为CI人才提供知识库保证。
3.5 强化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
当前,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势在必行,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利用竞争情报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力量,组织人员对案例库进行构建;其二,竞争情报学位教育机构与企业(如海尔、百度等)合作,开展案例库建设;其三,企业自身加强案例库建设,总结竞争情报实战经验,建设跨行业、多背景的竞争情报案例。
构建案例库后出版竞争情报案例指南。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开发建立竞争情报案例系统,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与此同时,也丰富了CI案例在教育教学上的选择与应用,从而提高我国CI案例教学的水平。
不仅如此,在建设并运用本土化案例的同时,积极研究并出版国外竞争情报案例库。藉此开拓竞争情报案例教学的垒球化视野,培养并提升我国CI人才的区域化竞争能力与国际化适应能力。
【关键词】经济管理 发展趋势 思考
当下的世界格局中,国家之间竞争激烈,且世界整体经济格局压力不断加大。为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中不断进行着革新与发展。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个体,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冲击。为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软实力,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经济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导向,往往会贯穿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而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下,经济体制大环境对经济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其标准和需求也趋于高标准。在这一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对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重视力度,纷纷开始效仿世界成功管理案例进行自身企业的软实力提升。因此,学习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与自身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了现今我国经济格局中个体企业的管理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影响下,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成为了必然。现就笔者观点,对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新趋势
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根源就在于管理者思想的转变。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其思想转变主要在几大方面得以体现。
(一)经济管理思想由自主创新向市场需求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者即是需求的供应者。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平衡,很大程度上在受供应者的调节支配。在一项需求出现的初期,需求的生产者在市场中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此时的市场需求量大而生产者的供应量较小,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初期,经济管理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方面。而随着供需不断向平衡发展,供给量的增大且市场需求不断被满足,就导致了消费者需求质量的不断提升且其针对性越来越强。在这一情况下进行企业自主创新对经济体制的建设有害无利,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向市场需求倾斜成为了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管理思想由重视硬件管理向注重提升软实力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初期,企业在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时往往对其硬件发展较为重视。在企业体制建设时期,设备的数量、质量和运营情况会对企业生产能力带来直观的影响。而随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在件等企业硬实力的差距不断缩小的环境下,进行企业的硬件管理就显得较为无力。因此市场对象的管理者开始将视线转移至企业形象、民众基础、企业的口碑和品牌建立等软实力建设的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软实力建设后看到相关积极效应后,对软实力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较为明显这一认知加深。因此,经济管理思想向企业软实力提升方面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决策者。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中,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也不断向新趋势发展转变。
(一)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受企业个体自身学历与职业素质影响,较具权威性的管理模式往往能够在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营的初期起到较为直观有效的作用。然而在当下,企业员工个体素质与学历的不断提高,都使得权威性较高的管理组织的适用性不断降低。进行严格的管理,甚至会引发员工的抵触心理从而产生反效果。在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个体素质普遍提升,且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因此,避免员工产生负面情绪,提升员工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就成为了现今经济管理组织的新工作方向。这也直接引导了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这一新趋势。
(二)管理向个体参与方面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中,决策者的意见具有着较高地位。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相关事宜的决策权往往被少数人掌握,并不会参考企业中个体的意见。这固然在提升企业决策的执行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在员工个体中却极易引发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员工个体工作的积极性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甚至对管理层反感等消极作用。现代的管理则更倾向于倾听个体的意见,甚至让个体直观参与管理。决策的执行往往会先在个体中进行意向调查,取得一定的支持率后在进行执行环节。由于管理层次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且在管理方法上越来越人性化,因此管理向个体参与方向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经济发展中对团队意识重视程度提高
现今的经济体制建设不同于生产中的流水作业,其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高。当下的社会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管理层结构决定了大多数工作任务以及决策的执行需要在团队中加大沟通与合作的力度,因此团队意识的重视程度提高同样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所在。
(四)经济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
在进入21世纪后,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为管理信息的接受以及管理的途径等方面都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条件。在经济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信息的接受以及对信息分析效率的要求,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有着较大的帮助,互联网技g的应用也就成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要求。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建设在未来还将长期持续进行,因此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其热度。当下的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建设中还可能存在着些许偏差。因此,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者只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真正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启泉.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新趋势的几点思考[J].新经济,2016,(32):17-19.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0引言
集中供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城市主要的供热手段和发展趋势,它的发展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集中供热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所需要认真面对的实际问题,一个企业只有建立符合当前的企业发展方向,才能够适应市场的不断的变化并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下文将针对目前我国集中供热企业如何有效地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作出一定的阐述。
1供热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供热企业经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供热企业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基础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集中供热。因此集中供热企业必须要及时地转换自身的经营机制,使企业能够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
以往国家对于供热企业的管理普遍是施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企业几乎没有自主发展的能力,供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附属物,导致企业内部缺乏活力和生机。再加上由于成本高、热价格较低等因素,使得供热企业常常亏损,无法适应当代城市和经济发展的节奏。
但是受到近年来改革开放成果的影响,我国在进行供热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资手段,暂时缓解了供热企业资金拮据的问题,但是供热企业发展落后的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因为国家的财经实力有限,无法对供热企业进行高额的资金投入;第二是以为供热行业通常存在着热费较低,经济效益差,没有能力进行资金的筹措。
1.2 供热企业经济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供热企业并没有强烈的企业经济管理意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企业没有完整的经济管理决策体系,企业的整体效益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供热企业的决策层缺乏对经济管理的正确认识,虽然也相应的设置经济管理部门但是也没有赋予员工应有的职责,无法充分挖掘供热企业内部有利的经济管理因素,浪费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也阻碍了供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有一些供热企业的高层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规章制度,导致很多员工对本身就不景气的供热企业失去了最初的信心,而且这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工作出现失误,没有严格的划分职责范围一旦出现重大的经济失误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如此严峻构建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对供热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1.3 供热企业在热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热费收支体制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例如职工的热费由所在单位进行支付,职工无偿享受供暖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体制无疑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并且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悖,违背了现有的商品经济规律,造成了供热企业、收益单位及个人的权利义务的不统一的现象。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供热企业的亏损更加严重,无法正常地发展。
2供热企业发展所需的几点变革措施
2.1 供热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机制
由于供热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供热企业具有其它类型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垄断性和独家经营性,因为在同一地区通常不存在两家供热企业同时进行供热。这一特性造成了供热企业在宏观上还是要受到政府调控的影响。但是供热企业依然可以要求政府赋予自身一定的经营自,在经营机制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运行,使供热企业成为实行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实体。
2.2 完善供热企业的经济管理机制
加强供热企业管理者经济管理意识目的之一是为了让供热企业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这样做不仅可以展现出供热企业应有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展现了供热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气质,它可以明确的指出企业下一步发展方向,而且使整个供热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导,管理者要敢于接受和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立足于企业的根本利益,不断的积累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如此才能使供热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地壮大[2]。
2.3 供热企业必须理顺热费关系的问题
供热企业必须对热费机制进行一定改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督促政府加快相关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城市集中供热中热费的收取无法可依的现状,以便于企业依据立法和规定进行热费的收取。
2)施行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热费的办法,三者承担热费的比例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考虑。在热费承担比例的划分过程中,尤其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职工热费补助方面,政府应当明示,并且能够随时依据物价的变化进行调整。
3)在热量的计量收费方面,应当实施以采暖面积和热耗量两相结合的收费方式,使收费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
4)将现行房屋供暖的垂直设计改为水平设计,从技术上彻底解决因为用户拖交热费而无法对其进行停止供暖的局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以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供热企业必须要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的基础上,及时地转换经营机制,依照市场经济规律改变经济管理机制,依照商品经济规律进行运营,联合政府以及物价部门合理地定制热价标准,让供热企业充满活力,促使供热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福胜.目前我市集中供热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区域供热.2010(4)
[2]黄晓飞.关于集中供热企业发展面临几个问题的探讨[J].区域供热.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