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英翻译论文

汉英翻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4 06:3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汉英翻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汉英翻译论文

篇(1)

【关键词】政论文翻译;译者主体性;表现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关注中国。作为阐释国家政策方针等重要内容的政论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口吻严肃,语气坚定,行文简洁,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观点,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具有准确性、政治性、时效性、单义性、客观性、完整性等特点[1],因此政论文翻译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王弄笙指出,政论文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利益甚至国际关系,因此对译文的要求极高[2]。

1970年代功能派目的论在德国兴起,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在注重译文功能的同时,目的论强调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可读性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连贯、忠实原则,但连贯、忠实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3]功能目的论强调对文本的分析,认为对文本分析有助于发现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翻译的深入研究以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因此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本文将从词汇、句法、篇章、修辞四个层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政论文汉英翻译中的体现,以期改进翻译技巧,做出更好的译文。

1 政论文汉英翻译策略

1.1 词汇

1.1.1 选用正式词汇

作为阐释、解析国家政策、方针、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的文件,政论文和法规文件一样也是正式文体,所用词汇语句严肃、正式,尽管某些场合下政论文中有较口语化的表达。在英译时应选用正式的词汇与结构,才能更好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气。此时,译者主体性就得以发挥。

例: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译文:Anyone who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dopted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would not be countenanced by the people; he would be toppled.

原句中“老百姓不答应”和“被打倒”有一定口语特点,但翻译时没有用表面对应的词汇来处理。所用的“countenance”和“topple”都是比较正式的词,更好地表现了原文严肃认真的态度。

1.1.2 词义准确

由于汉语词汇语义较宽,也较模糊,而英语词义范围相对较窄,在汉英翻译时需根据语境仔细推敲。若只据字面意思翻译成表面对应的词汇就可能造成误译,甚至影响国家政治事务。因此政论文翻译中,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

例: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4]

译文1: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keep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n independent customs territory.

译文2: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retain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可以看出两种译文主要区别在于“independent”和“separate”,前者与原文“独立”表面对应,但仔细考虑就能体味出“independent”有某种政治上独立的意思。“separate”虽不是“独立”的直接对应却能准确表达原文意义,即香港特别行政区单独定税,而非独立于中国。

由此可见,政论文翻译要求译者不仅有纯熟的翻译技巧还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思想,这些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1.3 词语搭配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自身特点及文化内涵差异,它们在词汇搭配上大有不同。汉语词汇语义较宽泛,搭配灵活,而英语词汇语义具体,搭配严格。政论文汉英翻译时译者要根据语境选择符合英语行文特点的搭配,以更准确地表达原文。

例:质量问题虽然经常提,但现在只是一般地提不行,要突出地提,切实地抓。

译文: We’ve alway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but only in general terms. That’s not enough: we have to give it priority and take practical steps to ensure it.

汉语中“突出地提”和“切实地抓”都是可行的搭配,而英语中名词占优势,若使用对应的副词和动词翻译不仅搭配不合理也显得突兀。因此译者需改用名词结构,这样语义清晰也更符合英语行文特点。

1.2 句法

1.2.1 定语的处理

汉语是竹式结构,英语是树式结构,汉语趋向左延伸而英语则是趋向右延伸[5]。汉语政论文语言严密,前置定语较多。而英语中前置定语较少,趋向于使用后置定语及定语从句,符合英语右向延伸的特点。汉英翻译时若使用前置定语要注意用词简洁,使译文简练,也要根据行文需要调整汉语前置定语的位置,符合英语“短-短-长”结构特点。

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就一定会出现。

译文: A new situation will emerge in which socialist ideology and culture will flourish.

“新局面”的前置定语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由于找不到一个简练的能完整表达原文的前置定语,若硬译译文就会生涩难懂,因此译者使用定语从句使译文结构更清晰、表意更清晰。

1.2.2 并列结构的处理

英语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达意义。而汉语词类划分不明显,动词使用频繁,汉语又追求语言形式美、节奏美,常常使用多字字短语或叠词,因此汉语语篇中多并列结构。这在政论文中尤为常见,译者在处理并列结构时既可根据需要改变其结构使其符合英语特点,也可保留并列结构保持原文平衡。

例: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

译文: We shall accumulate new experience and try new solutions as new problems arise.

汉语用“积累”、“遇到”和“提出”三个动词构成一个并列结构,英译时改变了并列结构形成主从句。

1.2.3 汉语无主语句的处理

英语是形合性语言,每个句子都有完整的主谓结构。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主要靠语义实现连贯和衔接,主语可有可无。汉语政论文中无主句很多,英译时必须合理处理,补充主语或改变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英语行文特点。

例: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译文: The basic line should be adhered to for 100 years, with no vacillation.

汉语原句隐含主语是“我们”,此处译者用被动语态来处理,译文更简洁,更符合英语特点。

1.3 篇章

Halliday(1985年)指出,语篇衔接手段包括指代照应、省略、替代和词汇衔接。汉语是意合性语言,语篇的衔接主要靠语义连贯实现,连接词使用较少。而英语是形合性语言,语篇衔接和连贯主要靠词的形态变化和衔接手段实现。[6]翻译时要尤其注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根据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灵活处理。

例: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

译文: If the current policies were changed,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would suffer. So the people, primarily the 800 million peasants, would never agree to their being changed.

汉语原文缺乏衔接词,主要靠语义连贯实现,而英译时添加“if”、 “so”连接词实现语篇衔接,更清晰地表现语义层次。

1.4 修辞

1.4.1 比喻的处理

刘宓庆(2006年)指出,“汉语重实,重形象,多具体的表现法” [5]。不难发现,虽然政论文是一种严肃的文体,但也借助大量比喻,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而英语中的比喻较少,且与汉语又很少完全对应,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灵活处理以免造成误解,如可改换喻体或利用英语文化中相近的又符合语境的形象来替换原文形象。

例:物价改革是个很大的难关,但这个关非过不可。

译文: Price reform will be the hardest nut to crack, but we have to crack it.

本例中原句把改革比喻成“难关”,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比喻,为保持语言的生动性译文改变喻体用“hardest nut”,达到了与原文相近的效果。

1.4.2 拟人的处理

拟人在汉语中很普遍,而现代英语中除诗歌外已很少使用。“一些非人物的机构、地域等名称常被拟人化,被视为发出动作的主题。”[4]这一现象在政论文中尤其多见,译者应根据汉英拟人手法运用的不同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其僵化。

例: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译文: Great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y.

汉语的主语由非人物性的“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充当,英译时不能机械地将其作为主语。译者使用被动语态将拟人化的主语转为非主语,避免了不合英语语法的结构。

1.4.3 重复的处理

重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倾向于重复词汇或句式以求表述准确或增强说服力。汉语政论文中常出现重复,使表达准确、读者听者深刻领会。而英语词汇形态变化丰富,忌重复。单其昌(1990年)指出“英译文中不要总是用一个词汇或短语,若用得太多,会使读者感到厌烦,因此用词要多样化”[7]。在政论文翻译时译者要灵活处理重复的词汇或句式,使译文符合英文特点,更易于读者理解。

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译文: The world needs peace. The people want cooperation. Nations aspire for development. Society seeks progress. This is the trend of our times.

汉语重复使用“要”,译文却使用“need”,“want”,“aspire for”,和 “seek”四个近义词来处理,避免单调重复,符合英语词形变化的特点。

2 结语

不言而喻,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国家、人民关注中国、关注我们的治国方针、路线和政策。政论文汉英翻译涉及政治,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必将不断升温。目的论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政论文翻译工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准确理解原文、忠实原文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准确把握目标读者的期望和文化, 才能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交际功能[3],获得更贴切的译文,为中外政治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6(5):109-112.

[2]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4(1):56-59.

[3]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0(5):85-88.

[4]王大伟,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篇(2)

一、中医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应以中医等值翻译语料为基础

1、等值翻译的定义前苏联翻译学家费道罗夫说:“等值翻译就是表达的原文思想内容完全准确并在修辞上、作用上与原文完全一致。”他认为等值这个术语用在翻译方面明确地表示下述概念:一是与原文作用相符,二是作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1虽然完全意义上的汉英“等值”不易,但等值翻译仍是获取平行语料的原则,等值翻译语料是构建中医汉英平行语料库和公共平台的基础。

2、中医翻译研究的基础已经坚实

3、自上世纪中后期中医英译迅速发展,一些由外国人翻译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相继出版,与此同时,英文中医学著作和一些中医名词术语国际化标准方案也相继出台。如今,中医英译硕果累累。德国学者文树德(Paul.UUnschuld)教授,英国中医师马万里(GiovanniMaciocia)和英国学者魏迺杰(NigelWiseman)博士等翻译了许多著作和编写了多部辞典,有的成为西方培训中医师的主要教材。在国内,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不少好的教材,如2007年出版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供来华留学生用系列双语教材和2014年完成“中医走出去文库”的海外版系列教材。此外,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WHO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持制定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尽管中医术语翻译还有一些难题有待解决,但中医翻译研究的基础已经坚实。

二、中医汉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以平行语料库架构为支撑

1、平行语料库定义平行语料库(parallelcorpus)是由原文文本及其平行对应的译语文本构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其原文译语对应程度可有词级、句级和段级几种。平行语料库可以是双语,也可以是多语的对应文本。基于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双语平行语料库,能为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技术开发、双语词典编纂等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平行语料库建设研究和技术基础已坚实平行语料库大体可分为通用类和特定领域类两种,世界上第一个平行语料库是美国LDC语言数据联合会1995年公布的英法双语语料库TheCanadianHansardCorpus,该语料库基于加拿大议会辩论语料,从建成到目前约20年左右。在我国,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近10年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的第一个较大规模双语语料库是2002以来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王克非教授主持和研制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该语料库含汉英、汉日两个双语平行语料库,规模为3000万字词,语料文本类型主要有文学类、人文类、社科类和科技类,是目前世界最大汉英双语语料库。现在该中心又已开始研制包括历时性的平行语料库和若干专门语料库以及口译语料库的“超大型英汉平行语料库: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此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综合性通用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和单一用途的专门型语料库,其中有代表性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包括:Babel汉英平行语料库、《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鲁迅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等。我国在平行语料库构建技术、双语词典编纂和翻译教学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语料库语言学和语料库翻译学也开始受到关注。到2013年末,已出版的平行语料库著作有5部(详见表2)、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据CNKI统计)有300余篇。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2009年10月和2012年3月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语料库翻译学研讨会”。2014年11月25日,“国际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些标志着我国对这一新学科研究的兴起和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单语语料库建设已较成熟,双语语料库建设也有了国际和国家标准可供参考,平行语料库的相关理论已发展多年,平行对齐的语料数据不仅适用于机器翻译,也可用于日常教学和国际交流。

三、中医汉英公共服务平台系统设计思路

1、以动态混合网页为形式动态网页是与静态网页相对的一种网页编程技术。动态网页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时间、环境或数据库操作的结果而改变。混合网页是指双语平行语料存在于同一网页中。相对单语网页对,双语混合网页内部的平行资源翻译质量更高、数据规模更大、领域覆盖更广。

2、以三大服务功能为内容中医汉英平行语料库可与双向翻译、在线教学和国际交流三大服务进行对接,并与它们构成信息反馈闭环,形成良性循环的中医汉英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双向翻译服务平台,是指基于中医汉英平行语料库而建立的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实现中医汉英/英汉双向翻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是针对教师教学需要建立的课程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教学信息管理、试题管理、作业管理、答疑监督等功能的开发;针对学生学习需要研究建立在线学习/考试、作业提交、讨论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功能的开发。同时为满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教学的需要,建立相互关联的微课程。基于中医汉英平行语料库国际交流服务平台可实现:强化对中医药在国外的动态研究,广泛收集信息,为中医药对外工作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利用平台大力开展中医药医、教、研的国际合作。

四、中医汉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

1、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中医汉英平公共服务平台所基于的语料不仅涵盖中医各学科的内容,且将可能涉及的西医和其他相关通用语料包括在内,语料库大,能够较好地代表源语与译语关系,能为中医汉英双语对比研究、中西医语言对比研究、中医翻译教学和口笔译比较,以及中医汉英双语翻译的历时或共时的研究等提供可靠的翻译实例和量化数据。在设计上,该平台能提供“中医翻译/双语/英语教学、中医机器翻译和中医对外交流”三大功能,提供页面清新、操作简易、信息获取便捷和方便学术交流的范本,也为中外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生、中医科技和文化研究等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和交流平台。

2、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中医+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还很缺乏,建设一个符合中医发展需要的大型平行语料库及公共服务平台,以营造双语教学和交流环境,是培养出色的中医人才的需要。此外,要建立中医药特点的国际标准规范,让国外中医研发人员有一个可以与正宗中医专家们交流学习的网络环境,用于描述中医药的高质量语言势必先行,这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3)

关键词: 政论文;文体;功能对等;

Abstract: Political and foreign affairs are subtle and concern the benefits of the state, and consequently sentences and words should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The tones of the political articles should be very firm, and their contents should be very concise so that they are suitable to the political occasions. Therefore many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y are translated so as to avoid ambiguity or the damage of the benefit s of the stat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brief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articles from the stylistic, function equivalence aspects.

Key words: political article; stylistic; function equivalence

1.引 言

在翻译原则中我们提倡“忠实于原文”, 即严复所提“信”,严复认为: 译文要从全文要旨出发, 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减, 只要不失原意, 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对此, 笔者针对政论文的特点, 从文体、功能对等两方面进行讨论。

2.文体特点

众所周知,英汉表达方式不同, 为了不破坏原文的意思, 使译文更加通顺, 符合目标语言的特点,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我们应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 以求忠实与原文。在政论文中, 由于政论文使用的场合较为严肃、语气强烈、口吻郑重, 有时涉及的话题甚至于敏感, 因此政论文翻译必须考虑它本身的语体特点且要多加推敲, 力求文章简洁, 同时政论文的翻译要准确, 与原文内容一致。如:从长远看, 亚太地区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只要各国、各地区同舟共济, 携手合作, 克服困难, 亚太地区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译成:It will surely usher in a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if all the countries pull together in time of troubl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这一段政论性文中, 其文体特点就是简洁、严肃、微妙,所以在翻译时既要避免使用冗长的语句, 一一对应地翻译, 也要避免辞藻过于华丽。用“pull together”表现了原文中的同舟共济, 携手合作, 有其丰富的暗含。如果“同舟共济, 携手合作”译为“in the same boat ”and “cooperate”, 那就只是的形式生搬硬套, 并未领会原文的意旨, 就会使译文单调没有韵味, 整个语句就是大白话, 失去了政论的意味, 没有了政论文坚定的语气。因此也就不符合政论文体的特点。

3.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 功能对等翻译是以读者为主的翻译。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视意义, 然后是风格。如果我们翻译的文章被读者阅读之后, 产生了与原文读者不同的心理反映和理解, 那文章的翻译就是失败的, 家没有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政论文多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以及正式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和对方在心理反映和理解方面相似即功能对等,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同世界更好地交流、交往与合作, 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例:I know American wants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 I know Americans want progress. And we must seized this moment and deliver.我们知道美国希望和平统一。我知道美国人民希望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把握现在这个时机并付诸实践。译文中, “付诸实践”这一短语将“deliver”表现得很充分, 很具有深远意义。这里深层次的要表达说话者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号召,如果译为“努力去实现”, 就使文章太过于通俗化,就无法表现出说话者内在的决心,也就起不到号召呼吁的作用了,就无法达到功能对等。因此用“付诸实践”进一步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 即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心理反映相似。

4.总结

本文就政论文翻译从文体、功能对等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政论文在文体上讲究严谨,正式,甚至在用词上谨小慎微,翻译时要注重目的语接受者反应,因此在翻译时不可随便大众化,要全方位考虑接受者反应。

参考文献:

[1]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王弄笙. 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J ]. 中国翻译, 2002, 1 (1) : 23227.

篇(4)

【关键词】保定企业外宣 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研究文化缺省问题符合中国对外文化宣传的总体要求,如何做到既保持译文符合目的语宣传特点和目的语受众的心理需求,又使保定企业对外宣传中保持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提高译者对保定企业外宣文化输出的意识,以文化输出为着眼点,吸引外国对保定企业的关注,为保定企业招商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企业外宣研究现状

刘法公(2004)在《商贸汉英翻译评论》中,以企业宣传资料为例进行了评论。评论指出了译文在文体、用词和语法等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严重,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作者的改译。许建忠(2002)在《工商企业翻译实务》一书中,指出了好的翻译会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并将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分为录像资料的翻译和单位简介翻译。贾文波在《应用翻译功能论》一书中,以时政翻译、企事业广告翻译和科技翻译等为例,作者认为,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不同的功能要求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

综合而论,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外宣翻译和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各有侧重且各具特色,既有从宏观层面着手的研究,又有个案研究,对企业外宣汉英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企业外宣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看,这一领域仍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以地方文化特色输出为主的研究甚少。

二、文化缺省

针对保定地区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现状,基于企业对外宣传资料英译的重要性和英汉企业单位宣传资料在语篇构建上各自的特点,从文化缺省角度审视保定企业对外宣传资料英译,运用描写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文化输出视野下保定企业单位宣传资料中的表达,提出文化缺省补偿策略,改进保定企业外宣翻译质量,提升保定企业文化形象,有效发挥保定企业对外宣传的作用。

中英文企业外宣文本的特点各异。中文企业单位的宣传资料注重信息功能,主要通过提供更可能多的详细信息,如获得过什么奖励的特点,篇幅也较长。而英文企业单位的宣传资料既注重信息功能又注重劝诱功能,文体平实,用词简洁具体,旨在通过信息去劝诱读者做出积极地反应。

例:2004年以来,长城汽车先后入选“民营上市公司十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中国制造500强”、“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收入三十强”、“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等;并被评为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推荐出口品牌”,也是商务部、发改委授予的“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Since 2004,GWM has been listed among“Top 10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and among“China's 500 Most Valuable Brands”; been honored as a“recommended export brand” by the 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for Import and Export of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a“national vehicle export base enterprise”by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长城汽车的各种奖励和荣誉在中文宣传中都一一列举了出来,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将这些荣誉都进行了翻译,但是译者没有考虑到文化缺省问题,导致译文并不符合目的语的宣传特点,造成译文篇幅冗长,给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影响了企业外宣资料对外宣传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不妨改为:

Translation:

Since 2004,GWM has been entitled to many honorable titles granted by both loc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Recently,the development of GWM has been also widely recognized b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such as “Top 10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China's 500 Most Valuable Brands” and “Forbes Asia Fabulous Listed Company in 2014”.

保定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中,文化缺省既体现在对保定地区特色文化的处理不当,又体现在部分翻译没有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没有采取适当的策略来补偿目的语读者对保定特色文化的文化缺省,这些问题影响了保定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质量和外宣资料翻译在企业对外宣传中的积极影响。

三、结语

文化缺省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文化缺省补偿策略得到解决,包括增补、删减、释义、改写、套用、重构等处理方法。保定企业外宣资料中有很多富有保定文化特色的宣传用语,如何把握这些文化因素的传递,从多大程度上做到合理翻译这些文化因素,既要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一些保定文化特色,让目的语读者对保定地区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定的兴趣,又要符合英文企业宣传资料的行文特点,让目的语读者顺利接受保定企业外宣资料翻译。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评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成语;影响因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08-01在汉英两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这也是汉英民族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成语具有形象鲜明、短小精悍、形象逼真、言简意赅等特点。有的成语意思浅显,直面上就能看出来成语的内在的意思;有的确不仅仅局限于其表面,而是有其深层的内在含义,可引起丰富的联想,生动形象展示出其内在的含义。正如尤金指出的"translation consist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cor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所以翻译的时候我们既要尽可能保持原文成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以及地方的文化特色,又要保证文章的通顺。

1.成语的影响因素

成语是一个民主长久发展所得到的文化的结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特征。针对成语的翻译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其内在的文化特征。

1.1历史背景对成语的影响。中国的成语大多来源于古文化的发展,而古代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大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意识到或总结出的某些规律。例如瑞雪兆丰年;春华秋实;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风调雨顺等待。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用一些这样的农谚表达另一种含义。例如瓜熟蒂落出自清•翟灏《通俗编•草木》引《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啐啄同时。",表面上的意思是:瓜果成熟了,瓜蒂自然就脱落了,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引申意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近义词水到渠成。

1.2民族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成语也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我们在翻译成语时,一定要先了解其内在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透彻的理解成语的含义。例如:胸有成竹【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个词语来源于北宋,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他之所以能把竹子画的这么惟妙惟肖只是因为他在画竹子是心理已经有了竹子的模样。他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成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的理论翻译方法有很多,例如直译,意义,套议,译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单单从某一角度,或是选定某种方法作为成语翻译的固定方式。我们需要通篇的考虑,以及上下文的对照,而且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仅仅看成语的表面来翻译,只有翻译出其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又不偏离成语的意思,才是翻译的真谛。

2.1成语的直译。对于有些成语,它就是简简单单的表面意思,并无什么深层次的含义例如:

如鱼得水,好像鱼而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完全可以采用直译,feel just like fish in water 。

倾盆大雨,就是形容雨式较大,我们可以以为the heavy water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

2.2成语的意译。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成语的形成来自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特色,经过长时间的应用改进而流传下来的语言的结晶。因此有些成语,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例如: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五回:"城外元兵虽多,却被张世杰一马在前,宗仁、宗义在后,如生龙活虎一般,杀入阵去。" 它说的是活动矫健,富有生气,而并非我们所看到那样,生的龙活的虎bursting with energy

顺手牵羊【解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出自】:《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walk off with something.

2.3套译法。套译法是指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从而来解决中外文化的差异,例如:

笑掉大牙 laugh off one's head

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而并不是love the house and the crow。

总结:成语来源于不同的时期语言环境,我们之所以翻译就是 为了让别人更好的了解他的意思,但是在翻译的同时也不能失去其美感,因此我们应当考虑信达雅的原则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和增译等方法来更好的进行翻译。参考文献:

[1]梅萌汉语成语大全 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8-1

[2]邵志洪,汉英对翻译导论[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3]胡娟 曾勇 黄细燕汉 译英中成语翻译的研究[外语研究。 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极大地丰富公众的表达,并为汉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英源流行语的形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为新的语言和文化形态的创造提供了条件。参考文献:

[1]高. 社交网站中的英源流行语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2013.

[2]邱娅梅. 从"hold住"看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杨婕. 模因论视角下群体类流行语的词缀化[J]. 山东外语教学,2014(2).

篇(6)

论文摘 要:国际间学术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使得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成为必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探讨了其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提高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们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了“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中介语的研究大多都以学习者对普通英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英语中的中介语现象。

2. 中介语简介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5)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套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中介语,带有汉语的痕迹。笔者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博士用英文所撰学术论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

3. 中介语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学术论文中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习者会受到新项的干扰。例如,英语有冠词(a、an、the)而汉语没有,冠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即是新项。汉语中名词即可表示一类事物,而在英语中,要通过正确使用冠词或变名词为复数形式来表达“类”这一概念。学习者经常因忽略汉英的这种差异而忽略对冠词的使用。词汇内涵的不对应也是产生中介语的原因之一。汉英词汇中有众多内涵不对应的现象,需在翻译时作区别处理,如:“对”不仅可以表示对象,翻译为“to”,还可以表示逻辑的动宾关系,需翻译为“of”;“同时”不仅可以表示同一时间,翻译为“at the same time”,还可表示“也”,需翻译为“also”;“首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因此不应翻译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终于”,翻译为“at last”,也可表示最终的时间,需翻译为“finally”等;“下”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译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温度”、“频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个抽象的地点,需翻译为“at”。词性的干扰也会产生中介语。汉语的词性划分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或词的语法意义。英语有比较丰富发达的形态变化,有构词形态。译者往往忽略汉英的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性不加区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习惯用法的干扰也是中介语的来源之一。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像“情况”、“现象”、“问题”、“使”、“有”、“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习惯,在写作时把这些词都翻译出来,使得译文冗长,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态负迁移、时态负迁移和句型结构负迁移三方面。在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差异,句子可以无主语,在主语位置出现的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的逻辑宾语,或者句子以“据……”开始。学习者受汉语影响,往往将这类句子误译为无主语句子或主动语态。在时态方面,汉语的时态不具备具体形式,而英语中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写作时要么忽略时态,要么错误使用时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似乎对过去时态有偏好。在句型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连淑能,2006:46)。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不从句子结构上作调整,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仅将各分句简单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话中出现多个动词。

训练迁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语法规则、语言技巧等按照章节孤立讲解,使学习者进入了某些误区。如:教师过分强调句子结构应灵活多变,以至于学生为此而忽略了连贯性;或者教师过分强调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主动语态望而生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能识别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甚或使用了错误的语言,从而误导了学生。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不当体现为:很多学习者期望通过对词汇和语法规则“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熟练程度。这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记住了语法规则但不会使用,认识单词但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情况下,学习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际策略以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回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若表达受挫,作者往往会折中地选用一种能表达自己大意的方式,从而回避了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权威是另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汉英科技字典,无论是电子类的还是传统的,都极少介绍词的具体用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工具书,导致论文中词的误用现象时有出现,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术论文中也很常出现,如:学习者根据动名词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动词均可通过加后缀“-ing”变为名词,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学习者根据比较级的相关语法规则,简单推断出“越来越”均可翻译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学习者根据定语从句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引导即可,而忽略了介词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学习,而硕士学术论文和博士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无本质区别,这可以用石化现象解释。Selinker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转引自赵萱,2006:18)既然到达某一特定学习阶段后,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现象(defossilization),显然外界因素至关重要,而教师这一外界因素因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际法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任务和话题本身内容,注重交流,不过多纠正错误,让他们敢说、敢写,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事实上,在学习者语言能力已经石化的阶段,教师便有必要对学生纠错。认知心理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丁双红、张学辉,2005:115)。教师的纠错过程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给予巩固和强化。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据韩萍、朱万忠等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2003:24-33);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若其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胜任。各专家、学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举办师资培训班(1999:7-12);蔡基刚也提出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2004:22-28)。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稳定的ESP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有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接受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爱好英语,容易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或编辑工作,以便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5. 结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研究中介语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类型及其成因,提炼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距离、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消除母语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引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反思。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22-28.

丁双红、张学辉. 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韩萍、朱万忠、魏红.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篇(7)

关键词 口译 迁移性冗余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 翻译中的迁移性冗余

冗余是信息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数学家香农和维纳创立了传播学领域的信息论,应用概率和数学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处理和传递。该理论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如信道、传输负载、信道容量和冗余等。自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信息论引入翻译领域后,该理论被用于解释翻译中出现的多种现象。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冗余成分是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接收者难免受到噪声干扰,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信息发送者需要对信息进行重复或累加,使接收者收到比实际需要多一些的信息。①

迁移的概念源自心理学,指人们已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根据迁移观,外语学习者在认知另一语言的过程中容易受母语的干扰,出现母语的迁移现象。翻译是将源语的信息转移到目标语的过程,在用目标语表达源语意义的过程中,译者易受语言迁移的影响。

在翻译中,如果把一种语言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到另外一种语言中,这些冗余成分往往会造成过度冗余,与另一种语言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难以吻合,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②另一方面,在传递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时,若只按字面直译,又可能导致听众信道负载过大,产生冗余不足。

不少学者对汉英翻译的迁移性冗余进行了研究,主要着眼于笔译。事实上,汉英口译中也常出现来自母语的迁移性冗余,且对口译的记忆和表达有较大影响。本文从冗余过度和冗余不足两方面分析汉英口译中迁移性冗余的表现类型,进而探讨迁移性冗余对汉英口译的影响及对策。

2 迁移性冗余的表现类型

汉英口译中信息的传递要求保持适度冗余,冗余过度,会使语言显得重复累赘。冗余不足,则会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降低交际效能。迁移性冗余的主要类型如下:

2.1 冗余过度

根据平卡姆的《中式英语之鉴》,③汉英翻译中的迁移性冗余有几大表现类型:冗余的名词、冗余的动词、冗余的修饰词、同义堆叠及重复指称。

2.1.1 冗余的名词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习惯性搭配,如范畴词,用来表明事物的属性或范畴,在汉语中通常不可或缺,但照字面译成英语则会产生迁移性冗余过度,所以英译时一般将其省略,如:

源语:在付款问题上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消息吗?

英译:What news have you brought on the problem of payment?

评析:平卡姆指出,范畴词是中式英语中最常见的冗余词。例中“problem”可以省译,这样更自然简约。汉语中其它的范畴词还有任务、情况、局面、领域、事业等,翻译时应特别注意。

2.1.2 冗余的动词

有时汉语中的动词也会使汉英口译出现迁移性冗余。译者不必译出每个动词,而应根据英语的语义搭配进行省译,避免目的语中的赘词。例如:

源语:新兴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发展。

英译:Emerging industries grow and develop further in market competition.

评析: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2003版,以下简称LDCE),例中“develop”指“to grow or change into something bigger, stronger, or more advanced, or to make someone or something do this”,可见“develop”的语义范围很广,包含了grow的语义,grow可省掉。

2.1.3 冗余的修饰语

这里的修饰语指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或词组和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副词或词组。在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通常使用较多修饰语,相对来说,英语中的修饰语要少些。例如:

源语:地震带来的不幸悲剧

英译:unfortunate tragedi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评析:“tragedy”一词其实体现了“unfortunate”的含义,这里“unfortunate”属于冗余过度。修饰语是汉英口译中易导致迁移性冗余的重要方面之一。译者不宜将某些汉语中存在的形容词和副词直接搬到英文中,因为这些词在英语中往往不必要。

2.1.4 同义堆叠

汉语中存在相当多的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的对称结构,能调节音韵、平衡句子。但照搬到英语中就成为过度冗余。例如:

源语:交流与沟通带来理解、友谊和合作。

英译: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can bring about mutual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评析:根据LDCE(2003版),“communication”指“the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exchange information or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与“exchange”的同一用法意义相同,此处保留其中一个即可。

2.1.5 重复指称

重复指称有两种情况,其一指相同的词语重复使用,如:

源语:金融危机影响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应该团结起来应对金融危机。

英译:The financial crisis affects the whole world, so the whole world should unite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评析:英语中一般避免使用重复的词语,而往往用其同义词或代词取而代之。本句可改译为:The financial crisis affects the whole world, so we should unite to cope with it.由此,句子更简洁。

此外,汉语中有些句子前后部分虽然形式上不一样,但表达的是同一思想,这也属重复指称。例如:

源语:我们要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而不是放松。

英译:We should intensify management of the market and not loosen it.

评析:为使译语更简洁,更符合目的语听众的语言习惯,译者可省译涵义相同的部分。这句简洁译成:We should intensify management of the market.

2.2 冗余不足

信息理论认为如果一条信息含有太多未知内容,就会超出接受者的信道容量或解码能力,造成信息传输过载,④由此导致迁移性冗余不足,让听众感到费解。例如:

源语:毛遂自荐

英译:Mao Sui recommended himself

评析:口译中常遇到带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词,有的词语在字面上就含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历史典故。如果照字面直译,如例所示,会给听众造成困扰,超过了听众的信道容量,使其不明所以。毛遂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自我推荐请求与赵国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求救。此例句只译出字面意思,未能传达词语实际涵义,可改译成 “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 迁移性冗余对汉英口译的影响及对策

汉英口译的过程包括听辩理解、记忆存储、做笔记和目的语输出。汉语作为译者的母语,听辨理解基本无障碍,但后面几个环节却易受迁移性冗余的影响。

3.1 对口译记忆的影响及其对策

此处主要指迁移性冗余过度对口译记忆的影响。根据法国著名口译研究专家Daniel Gile提出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型,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注意力使人不能同时处理太多的事情。听辨、分析、记忆等多项任务几乎同时进行,需要译员合理分配注意力。某一任务难度越大,它所需要的处理能力越多,分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能力就越少,甚至可能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同理,如果某一任务需要的处理能力减少,其他任务就会得到更多的注意力,从而表现更优秀。

如果译者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力图把汉语中每一个词、每一处重复信息都不加过滤地口译出来,这势必增加头脑中所需记忆的信息量,加重有限的短期记忆的负担,甚至会因试图记忆迁移性冗余信息而未能完整记忆更有价值的信息部分或因迁移性冗余占用了较多注意力,使得用于获取其他有效信息的注意力减少,结果听得一知半解。由此,译员输出的信息中就会出现漏译或误译的现象,影响信息传递的交际效果。

记忆是在听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译员若要避免受迁移性冗余的影响,首先要明确源语中哪些信息是多余的、重复的,可以忽略不记,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经过塞选、过滤的主体信息上,使重点部分得到最多的注意力,提高记忆的效率。这就要求译员不断提高母语水平,加强辨识汉语冗余成分的能力。

3.2 对口译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策

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汉语里许多修饰词重复出现,既有强调的效果,读起来也很顺口,可译成英语便显得多余、别扭,甚至会削弱语义。

3.2.1 冗余过度对口译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汉英迁移性冗余过度的几大表现类型。汉语中的修饰词或重复表达所含价值信息量少,在口译中因占用部分注意力而可能导致表达环节出现漏译或误译等,且转换成英语时还会显得啰嗦累赘。在汉英口译中,如果译语能够表达源语的意思,这些修饰词应尽量不译或少译,使目的语更简洁、地道。这要求译者不但有较高的母语水平,还要掌握译语语言习惯,不断增强英语表达能力。

3.2.2 冗余不足对口译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策

由于目的语听众缺少源语信息发出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信道容量必然比源语听众狭窄,其解码能力也就相对较弱。因此,在传递源语文化信息时,要考虑到目的语听众的信道容量相对狭窄的情况,防止信息传输过载。译员可采取以下策略增加冗余信息量。

(1)直译加注法。如前所述,有些词汇,因为涉及社会文化知识,简单的直译难以使缺乏相同文化背景的听众理解,还须加注说明。如“班门弄斧”,若直译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而不作任何解释就会出现冗余不足的情况,使英语听众不知所云。若想保留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译者应加注译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 a famous master carpenter in Chinese history”,听众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替换法。替换法指在不改变源语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替源语的方法。如:热锅上的蚂蚁(a cat on hot bricks),“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等。

(3)意译法。所谓意译法,就是只保持源语内容、不保持源语形式的翻译方法。英汉两种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翻译时很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保留源语的民族色彩,这时就要使用意译。例如:

源语:他可是我们这个街区的活雷锋啊!

译语:He always does good deeds and helps others in our neighborhood!

4 结束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如果机械地将汉语表达中常见的语义重复或意义空泛的词转换成英语会造成冗余过度。另一方面,将汉语中富含文化色彩的词直接译成目的语,可能因冗余不足造成信息传输过载。迁移性冗余会对口译记忆和表达产生影响。为保证信息交流成功,避免语言负迁移,译员要对比两种语言在语义、结构和文化上的差异,用减译、省略来调整冗余过度,使目的语更简洁;用直译加注法、替换法或意译法来应对冗余不足。译者应照顾目的语听众的接受能力,站在听者的角度使译语符合听众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注释

① 王新,乔颖.论汉英翻译中的迁移性冗余[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② 盛俐.汉译英过程中信息的压缩与解压[J].绥化学院学报,2007(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