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22:04: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家庭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个生命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应给予认可和尊重。但实际上,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置身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表现出专制或忽视的行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在成年后表现为怯懦、冷漠和叛逆。幼儿的心灵世界很单纯,学会尊重他们并不难。比如耐心倾听他们并不清晰、连贯的表达,交流时俯下身去与幼儿平视,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
二、示范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的学习开始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与成人示范相比,年纪相仿者的示范效果会更好。例如:俏巧是个一岁半的小女孩,聪明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和行走能力发展正常。但是她对上下楼梯十分抵触,无论家长怎样鼓励、劝说和示范,俏巧都拒绝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姐姐上下楼梯,高兴得乐此不疲时,俏巧一下子有了勇气,要求自己走楼梯。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年龄相仿者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三、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有些选择是简单容易的,而有些选择则是艰难痛苦的。选择是一种能力,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是很困难的。在生活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生活空间,并有意识创设选择情境,学会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同时,让幼儿在自然氛围中尝试选择,平静接受选择的结果。例如:周末带幼儿出去玩,可以给他提供几个备选地点,让幼儿自己决定去哪里。如果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长就要帮助实现,并让他体验因自己的选择而带来的心理感受。优柔寡断和盲目武断都会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应该培养幼儿果敢和担当的品质。
四、父母之爱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一些父母为了家庭、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终日辛苦奔忙,于是照顾幼儿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肩上,自己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自然就缺少了对幼儿的关爱。另外一些能自己照顾幼儿的父母即使有时间和幼儿相处,但由于缺少耐心和责任心,或者想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而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致使幼儿在性格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影响了成长。父母之爱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是物质和他人无法取代的。许多单亲家庭的幼儿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多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即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幼儿期有许多宝贵的人生第一次,这些美妙的瞬间稍纵即逝,错过就是父母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增加与幼儿相处和心灵沟通的时间,给幼儿更多的爱。
五、尊重个体发展不盲目比较
目前,我国的家庭一般养育1个或2个子女,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使幼儿成为家庭的核心和聚焦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更优秀,起跑线上的较量就此开始:谁的孩子说话早,谁的孩子走路好,谁的孩子吃饭多,谁的孩子个子高,事无大小都成为比较的内容。好的自然高兴,差的就会绞尽脑汁赶超。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盲目比较会打破幼儿应有的成长节奏,有可能会使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六、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不重视孩子教育环境的营造,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严重缺乏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让孩子身处在一个充满消极作用、“负能量”的环境中。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父母沉溺于网络游戏、电子产品以及不规律的夜生活,以及现在节节攀升的离婚率,家庭中充斥着争吵、怒骂、更有甚者当着孩子的面发生肢体冲突等,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对幼儿园的作息制度随心所欲。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里是开小卖部的孩子,经常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后或午餐时间来园,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有什么突发事件或者健康问题,原因是父母每天忙到深夜十一、二点,孩子一人不敢睡,父母就让孩子玩到小卖部关门打烊才睡觉,早上又不能按时起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家长每次来接送孩子,也经常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孩子的卫生状况也很差,且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家长都因店里忙,没时间来参加活动。如此的敷衍塞责影响了家园的沟通,更影响了家园教育的配合,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家长的生活方式、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急于求成的教育现状
再者,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家长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大专、大学,还有硕士,但在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等方面,却了解得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他们让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意无意的给孩子灌输了许多思维方法、语言及行为。使孩子过早的失去童贞。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背唐诗、学英语、练书法、拉小提琴……所以,不懂得幼儿心理学的人,很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显著的成效,那些比较“聪明”的家长,往往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们的合理需求,适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不仅是家庭教育中的好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玩伴。
三、过于呵护的教育现状
说到家庭教育,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谈到家庭结构,现在的家庭结构多半是“421”阵式,即四个祖辈,两个父母,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也有弊。良好丰富的人际关系、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孩子在物质上享受到最好的待遇,家长和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何况现在都是“独苗”,是全家的“中心“”焦点”。另外,家长过于的呵护,致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任性霸道、不讲道理的习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迁就,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强化。这种中心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缺少了受挫折的机会,减弱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所以有人会说“中国孩子的能力比外国孩子的能力差。”
四、专制型的教育现状
一、全市家长学校基本情况
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和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学校、村(社区)、企业、机关、网上、广播六类家长学校的建设,使之成为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领地。同时我们本着“高质量普及、有特色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体系、资源布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普及到提高,不断向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妇联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等10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调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海宁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指导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2.健全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坚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妇女儿童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不定期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促使家教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12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要求村(社区)家长学校按照“四有三优一突出”的指导标准(即有阵地、有机构、有教材、有师资;整合资源优、活动效果优、规范管理优;办学特色突出),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在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目前,我市共有家长学校423所,其中学校家长学校14 2所,村(社区)家长学校243所(其中城镇社区62所),企业家长学校14所,新居民家长学校2所,机关家长学校1所。建成其中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在海宁妇女网开设“儿童天地”、“网上家长学校”等专栏;在海宁妇联官方微博开设“父母微课堂”;在《海宁日报》为少年儿童开设“成长”专版,设置“心语信箱”和“习作园地”等专栏;在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识;在海宁电台“潮乡半边天”栏目开设“阳光家教”专栏,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电视报刊、远程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家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实现家教知识“宣传在基层、普及到家长、受益在儿童”。
(二)优化队伍,加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1.建队伍。充分发挥好一支覆盖全市、分工明确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由教师、医生以及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目前讲师团共有成员27名。每年及时调整充实讲课内容,通过制定下发讲师团课题计划,为基层提供菜单式服务,进一步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在达到“家庭所需、家长欢迎”的工作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开展巾帼文明岗与村(社区)结对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积极参与亲子互动、法律咨询、流动课堂等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加强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孤困儿童、流动人口儿童等家庭的指导服务,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抓培训。为家庭教育教师团的每位讲师赠送《家庭教育》杂志,每年都组织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市家庭教育论坛,5名优秀教师演讲自己的课题,同时聘请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进行面对面点评辅导,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课件水平。今年我们举办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纪忠华老师作《谈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参加由省妇联、省社科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论坛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基层妇联组织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
3.兴研讨。立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单亲妈妈家庭、农村家庭、早期教育等重点内容,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发动全市热心家教工作者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探索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总结撰写了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亲子互动、早期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文章,为全市家教教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积极参与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选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服务实践能力。2012年,桃园小学费玲妹的《亲子同行,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和机关幼儿园俞美华的《优化隔代教育,提升新班家园协同》获得了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一等奖,其他9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今年共向嘉兴上报家庭教育论文29篇。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凸显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1.与“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打造“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品牌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长学校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海洲街道东长社区举办隔代家庭教育讲座;袁花镇积极打造“花溪家园”家庭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各镇(街道)、村(社区)举办各类讲座81场,参加培训6086人次;开展各类家教活动28场,参加活动8535人次。
2.与“文明家庭”创建相结合。为进一步弘扬家庭文化,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去年组织开展了以“和谐家庭、幸福海宁”为主题的第六届家庭文化节,通过举办感恩书信大赛、家庭美德感言微博征集、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知识进万家”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各镇(街道)、市属妇委会也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情操的自觉性。斜桥镇举办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活动。硖石街道通过禁毒宣传图板巡回展、禁毒书法摄影比赛、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市城管局“城管巾帼宣传团传播文明进学校”,与紫薇小学联合开展“城管知识进校园,文明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与“六一”、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学生(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告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开设学生(儿童)家长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此外,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谦恭有礼中国人”等主题活动,连续13年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依托各社区家长学校,以讲座、 征文、文艺演出、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学生暑期生活,进一步健全我市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新格局。
(四)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1.突出早期教育。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公益活动,宣传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形成以“家庭为阵地,社区为依托”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科学育儿知识真正进乡村、进家庭。2012年在全市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活动18场,共300多名孩子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同时,结合“家庭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0-3岁宝宝亲子运动会,通过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进一步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2.突出新居民子女。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2011年我们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研,并组织教育局、新居民事务局、公安局等单位召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座谈会,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措施,为针对性开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今年我们围绕“孤困儿童家长和新居民子女家长”两大群体,组织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免费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3.突出孤困儿童。市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困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倾力打造潮乡“社会妈妈”工作品牌,同时联合市慈善总会开展“关爱成长”慈善助学工程,每年资助60名3-14周岁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孤困儿童每人800-1000元助学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各级妇联组织、巾帼文明岗、女性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办了些实事。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妇联和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尚未形成合力。妇联由于职责范围有限,人员紧张,难以顾及整个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长,针对性和延续性强,需要师资、场所和必要资金,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现有的工作经费是在其它工作经费中统筹开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外请专家老师前来授课造成难度,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
3.家庭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缺乏家庭教育专业工作者,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为人父母的体验,掌握专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各班班主任,然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却是学科教学,这样的家庭教育队伍,其思维和视野,容易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难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4.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到家长的特殊构成,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策略。对所有家长开展同一内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导,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和家长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中心小学,这种教育指导策略,也许会收到成效,而对其它城中村小学、流动、留守儿童等家长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分类教育指导。
5.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从学校家长学校看,家长学校开班往往被家长会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开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已达100%,但受资金、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大都只开展1-2次活动,家长们又忙于工作无法抽身前来,听课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优化指导,保障家长学校健康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确立“一主多辅、全面推进”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即学校家长学校是主阵地,其他各类家长学校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其师资和管理优势,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企业、专业等各类家长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村)和企业等为联系纽带的和谐教育协作组织,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引导。
2.整合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层教师兼职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基层特别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作报告、办讲座,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解疑释惑,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妈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3.保障经费,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实。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争取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开展全市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镇(街道)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补充校(园)内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经费。
4.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宣传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为基础更具影响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获得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继续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知识的社会化传播,通过部门合作,有计划的将家庭教育讲座纳入紫薇大讲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通过电视讲座、开展培训、沙龙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受众面,让更多的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
一、以家长学校为纽带,形成家园互助的良好态势
家园一致的教育是幼儿和谐发展的基础。我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家长学校工作管理体系,家园密切配合,同步教育,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合作伙伴。
(一)完善组织,构建家长学校教育平台
高度重视,建章立制。成立了由园长负总责、保教主任具体分管及教师代表和优秀家长参加的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家长在园行为规范》《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等,使家长学校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设立了专门的家长学校活动室,配备了音响设施、手提电脑、投影仪、电视机、打字复印机等现代化设施设备,为家长学校举办各类活动提供了便利。每学期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征集对幼儿园的评价和建设性建议,将其作为制订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家庭、社会、幼儿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二)与时俱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实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园在原有家长会、开放日、家教橱窗等渠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与幼儿园的特点,利用家长学校创新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教指导活动,使家长每年至少得到四次以上不同形式的指导,受指导率达到100%,使家长学校真正起到了改进家教方法、增强幼儿园活力的效果。
1.利用专题讲座进行家教引领
每年我们都有针对性地举办家长讲座,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法引领家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组织编印了《园长教你养孩子》家庭教育读本,先后给全园600余名家长举办《幼小衔接》《吃苦教育―孩子的必修课》《坚持正确的办园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和家长谈早期阅读》等讲座,为家长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家教指导,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我们还积极与县疾控中心联系,根据季节特点,针对幼儿易发的传染病进行预防知识宣传,如:春季《流感的症状与预防》讲座,春夏季《手足口病的发生与预防》讲座,秋季《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讲座。
2.开设家教指导专栏加强家教交流
在大门口的宣传橱窗和各个班级门口设立家教指导专栏,通过“育儿宝典”“家园直通车”“请您关注”等栏目,从不同层面开展对家长的指导,引领家长科学教育幼儿,使家园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
3.利用互联网开辟网上指导新模式
抓住网络交流便捷、更新、更快的特点,我们及时开辟了“网上家教”这一现代化的家教指导新模式。2005年,建立了本园网站,通过登陆幼儿园主页与班级主页,家长可及时了解幼儿园、班级、幼儿的情况,并特别开设了“早教服务”“家园共育”专栏,针对家教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疑答惑。2006年,我们又开辟了幼教论坛,家长们纷纷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意见建议及寻求帮助的信息与教师、家长进行交流共享,真正把论坛办成了家长们的“网上家园”。2008年,在山东省首届学前教育论坛大赛中我园荣获“最佳园所博客奖”,月月被评为“明星论坛”。
4.利用家教论文评选推广家教经验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教育效果是显著的。为使他们的宝贵经验能有效地推广,我园每学年开展一次家教论文评选活动,并把获奖论文在网站、论坛上,让幼儿家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家教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5.利用家长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为了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我们请吕剧团的家长教唱地方戏;请司机家长到班里讲交通安全;请医生家长到班里讲卫生保健;请擅长绘画的家长指导“鞋子涂鸦”;请蛋糕房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亲情蛋糕”……“爸爸”“妈妈”走进我们的课堂,将专长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们,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
6.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为真实记录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童真童趣,我园对幼儿成长档案进行了科学性、创新性的设计与整理,设计出了“我的小档案”“健康宝宝”“成长点滴”“精彩瞬间”等新颖独特、富有童趣的八个栏目,由教师、家长和幼儿三方共同参与档案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档案内容集文字、照片、作品、表格于一体,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幼儿的成长历程,为家长、教师相互了解幼儿情况提供了便利。
由于我园的家庭教育工作扎实深入、指导到位,2009年5月,利津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揭牌仪式在我园举行,2008年12月,赵兰会园长被东营市妇联聘为“家庭教育志愿辅导员”,2009年4月又被山东省妇联授予“山东省家庭教育骨干”称号;2009年5月,高翠萍主任被利津县妇联聘为“家庭教育志愿者”。
(三)亲子共育,凸显家长学校教育实效
在多年的家长学校工作中,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对家长依赖性强的特点,我园在亲子共育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索,遵循自愿性、参与性、适当性与快乐性的“亲子活动原则”,深入探索“多元化亲子活动”,走出了一条提高家长育子水平、促进孩子快乐成长的创新之路。
1.家庭型亲子活动
儿童传统游戏是我园的特色教育活动,我们倡导家长做孩子的玩伴“把传统游戏带回家”,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同孩子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拉近亲子感情,促进家园合作;在交通安全教育中,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诵读安全童谣活动,实现了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开展书香家庭建设活动,发放――“让阅读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让阅读润泽亲子的情感世界”――致家长的一封信,指导家长建立“家庭小书屋”,开展“图书漂流”“亲情融书中”等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每天共读好书半小时。每年底开展一次评选“书香家庭”活动,并请入选的家庭做经验交流。一系列措施沟通了家园、亲子感情,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形成了浓厚的亲子氛围。
2.全园型亲子活动
我园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多种大型集体亲子活动,如:根据节气时令开展的春季“情系家乡、拥抱春天”,夏季“水上娱乐”,秋季“秋果博览会”,冬季“运动技能大比拼”;根据节庆日开展的“迎新年亲子民间游戏乐翻天”“三八我和妈妈齐欢乐”“团团圆圆过中秋”,等等。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快乐地完成游戏,从游戏中让家长和孩子体验到亲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班级型亲子活动
班级中老师与家长共同设计亲子活动,从而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共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如在主题活动“香香的野菜”中,亲子来到田间地头采摘野菜,从家长甜美的笑容里读出了儿童时代美好的回忆。接下来,亲子共同制作菜肴,当香气四溢、清香可口的野菜拼盘、野菜包、野菜汤摆放在餐桌上时,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情和幸福。
4.公益型亲子活动
每周末,我园对未入园的幼儿家庭实行“半日开放”,为他们提供户外游戏场地,孩子可以尽情地攀爬、嬉戏,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亲子活动巡演团”定期到社区展演,传授亲子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活动形式上的指导,向他们发放亲子游戏素材。同时,在幼儿园网站中社区家长享受与在园家长同等的待遇,可以随时进入“家园互动区”交流探讨育儿经验和亲子活动方式。我们还利用周日办起了亲子园,以满足1~3岁社区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使亲子效应由幼儿园外延到了社会。
5.特殊意义型亲子活动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新生入学前的准备时期,我园通过发放通知书、网上宣传等形式,公布幼儿园为新生所开设的活动项目,如周末的“户外亲子游”“室内亲子乐”以及专门为即将入园家庭举办的“家庭亲子活动讲座”,等等。家长可以和孩子尽情参观幼儿园环境,同玩户外大中型玩具,还可以提前进行活动室内生活环节的训练,如:盥洗、入厕等,为家长和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做好物质和心理方面的准备提供了条件。而在大班毕业前举行的“毕业典礼”以及亲子合作创作“离园纪念册”,使他们能更具体地思考如何做好入学前各方面的准备,为顺利升入小学打好基础。
二、以社区为依托,构建幼儿园教育的多元化
开放的时代要有开放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社区作为育人的大课堂,为幼儿创设了更为开放的教育空间,开辟了幼儿教育的新途径。
(一)与大自然对话
我园充分利用周围得天独厚的社区资源优势,组织幼儿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让每一个孩子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如:春暖花开时节,我们带领孩子到黄河岸边,在河床上堆小山、挖地道、捏小人、玩“跳跳床”,带孩子们到明集蔬菜大棚摘西红柿、参观雁鹅养殖场;每年三月三带领孩子们来到县体委宽阔的操场,一起放飞风筝、放飞梦想;深秋时节,带领孩子们到华益小区观赏红叶,带领家长和孩子到冬枣之乡――虎滩摘冬枣,真正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了活教材。
(二)在生活中体验
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带孩子们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体味生活的本色。教师和孩子一起走出幼儿园,来到超市、购物中心、菜市场,孩子们通过自己购物,认识了货币和多种多样的生活用品,感受浓浓的生活氛围;世界读书日带领孩子们来到书店、图书馆,在服务员的讲解下,了解书籍的种类及功用;来到东营少年宫参观“寻找活着的龙”大型科普展,种类繁多的“活体”动物以及科学益智游戏,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享受丰盛的科学大餐;“世界水日”来到自来水厂,亲眼目睹水的消毒、沉淀、加压、过滤等净化流程,让孩子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义;每年七月,带领大班幼儿到一墙之隔的实验二校,观看小学生上课、模拟听讲、在阅览室看书、到操场上同小学生一起玩耍,打破了上小学的神秘感。
(三)利用节日培养互助友爱的情感
每年的重阳节都是孩子和老人齐欢乐的日子,孩子们为老人揉腿捶背、献礼物,与老人一起唱歌跳舞,老少同欢、其乐融融;清明节,孩子们来到烈士陵园李竹如烈士塑像前,献上自制的花圈、纸花,寄托对先辈的缅怀之情;母亲节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礼物散发给社区的妈妈,为她们送上深深的节日祝福;每年的儿童节都是家长与幼儿同游戏、共欢乐的日子,孩子们在趣味横生的“运气球”“快乐投球”“搭桥运宝宝”等活动中,增进了彼此的合作与关爱,增添了绚丽的人性色彩。
(四)心系灾区,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西南大旱无不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他们纷纷将自己平时积攒下的压岁钱、零花钱投入了红红的“爱心”捐款箱,也将生存的希望和信心传达给了灾区的小朋友。爱心传递无时不在,为本园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李瑞超捐款,为职教中心患尿毒症的周氏两兄弟献爱心……通过活动孩子们进一步体验了“灾害无情、人间有爱,爱心救助,温暖你我”的人间真情。
(五)警幼共建,筑起安全长堤
关爱生命,安全出行。我们与县交警大队携手开展了一系列交通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一系列活动让我园的交通安全教育成效卓著:2007年,东营市交通安全示范幼儿园创建活动现场会在我园举行;2008年,我园被评为全省唯一的一所交通安全示范幼儿园。
(六)开展消防演练
每年的“11.9”全国消防日来临之际,我们都邀请县消防大队来园进行消防演练。听听警笛鸣叫,看看打水炮、水幕,戴戴防火帽,向消防队员叔叔提问题,参观消防车上的各种设备,被家长称为深入孩子骨髓的教育。
(七)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儿童传统游戏是我园的教育特色,在儿童传统游戏素材的征集活动中,我们面向全体家长、社区发放征集表,进行地毯式挖掘,先后征集到各类民间游戏200多例,成为游戏素材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将社区中的传统艺人请进幼儿园:“二月二”把传统的手摇火烧爆米花师傅请进幼儿园,为孩子们现场演示爆玉米花、黄豆花、大米花的过程,让孩子帮着摇手柄、加炭火,亲身感受“爆金豆”的过程;我们请面塑、剪纸、草编艺人,给孩子们传授传统技艺;请打水煎包、做月饼、做蛋糕的师傅来园为孩子们现场演示;正月十六开园后,趁节日气氛尚浓,我们把双高村的舞龙队、英才武校的舞狮队请到幼儿园,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了传统文明。每天离园,家长接上孩子回家的路上,园里发生的新鲜事,孩子们都向家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如数家珍。
一、基本情况
XX家长学校由镇妇联牵头,由学校、妇联和村(居)委会联合进行管理和指导,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各村社区都必须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工作被列为年度工作条线考核必查项目。目前,全镇共有家长学校15所,家长受教育率达85%以上。家长学校大都成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人员具体抓,家长代表参与的层级管理体制,主持日常工作,负责资料收集、档案整理工作,与学校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与师资互补。从摸底情况中了解,各级家长学校都被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各所家长学校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中小学、幼儿园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二、主要做法
家长学校是引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家长育儿教子水平的重要平台。林埭镇各家长学校采取“以学校为阵地,以家庭为基础,以村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合力;针对广大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观念薄弱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家长学校。
(一)建立一支专业的家教队伍
镇妇联联合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吸收英才,建立了一支活跃在农村、乐于奉献、精心育人的家教骨干队伍。建立了妇联干部骨干队伍、教师学者专业队伍、先进模范人物志愿者队伍、关工委老干部家教队伍等四支队伍。四支家教队伍相互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开展各类家长学校,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方法,通过培训学习、参观考察、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家教队伍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形成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
镇妇联针对镇家长学校的特点和家庭环境,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成立了由妇联、学校和村(居)委会组成的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计划,每季召开两次以上家长学校教师会,定期听取汇报,并健全考核制度,量化每所家长学校的工作任务。同时,建立学校联系制度,把上课与家长会、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提高办学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时,既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又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加强趣味性与针对性。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一是办学时间上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家长需要采取集中学、夜学的形式,保证了家长的学习时间。二是教学模式上求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师讲课家长听课的单一模式,采取提问讨论、互帮互学、座谈研讨会等双向互动方式,增强家教实效。三是教学内容上走特色化。主张多办有特色的活动,开设亲子系列、隔代教育、爱心帮扶等特色班,把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扩大,上升到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家庭生活,进行品德渗透,激励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四)开展丰富新颖的主题课程
一是现场咨询,营养家长心理。林埭镇在每年的家庭教育节上,都要开展一场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今年5月17日,在镇中学也如期举办了一场现场咨询活动,近200名镇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家长与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孩子在家庭学习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此项活动已连续五年得到市妇联、关工委有关领导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心理健康服务组成员的大力支持,我们欣喜的发现,通过五年努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潜移默化发生转变,家长更加注重孩子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更加注重孩子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的培养,更加接受个体差异并尊重孩子个性等等,前来咨询的家长人数也逐年递增;二是交流互动,共享家庭经验。为交流家庭教育经验,近年来林埭镇妇联先后在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间开展优秀家庭教育论文评选、金点子征集、孝德主题系列等活动。活动得到了镇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今年的家庭教育节对孝德征文、“十佳孝星”等进行表彰;三是家教普及,深化家校合作。镇妇联借助校讯通短信平台,在各中小学开设“家教小助手”栏目,每周摘选1-2条优秀家庭教育短信进行宣传发放,实现中小学生家长知识知晓全覆盖。同时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体验子女日常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交流座谈。开展亲子系列活动,增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 交流,让忙碌的家长们能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感受活动乐趣。开设新居民家长学校课程,让新居民家长能接受并重视孩子的教育,使在这里就学的新居民孩子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四是基地实践,锤炼道德品质。在命名授牌的镇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基地实践,完成从说教到实践的升华。如组织到林埭镇于以定革命事迹陈列室开展“悠悠革命情”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锤炼以定少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延续“厚德务实,龙腾图强”的林埭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在科普实践基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感恩之歌文艺汇演、我们的价值观读书活动、“情暖空巢老人”志愿活动等等,帮助林埭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家庭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在“爱心农场”挥汗劳作,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助残帮困资金,突显姐妹同胞们的悠悠关爱之心。 通过丰富的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使林埭镇的家长学校不断的成熟,使更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也充分利用开发了家长资源,综合了学校、家庭、村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为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家长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林埭镇家长学校创办以来,在培训教育子女,推进家庭教育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镇家长学校在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各家长学校办学水平不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家教水平也良莠不齐。相对于学校来讲质量和水平都较高,而村社区的家长学校就相对差一点,有时起不到实际效果。
二是经费投入少造成办学困难。家长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经费,缺少举行大型家教活动场所,制约了家长学校的扩大及发展,影响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的主动性。
三是家长学校办学工作发展不平衡。 家长学校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客观因素影响了主动性、自觉性,只注重抓教学质量,不能把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家长学校与未成年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学校建设亟待加强。
四、建议
目前,家长学校的发展显然还与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家教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推进家长学校的健康协调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将家教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有领导分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并要将家教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的开展。把家教工作作为妇联的形象工程来抓,打造品牌,使家教工作在巩固中普及,在提高中发展。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海德格尔继承了德国诗人霍尔达琳的思想人充满劳绩,但是却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在其《存在与时间》中指出人应该栖居在诗意之中。当然,诗意并非狭义的诗中想象的意境,面是指人应该用直觉观照的方式来体验世界,不应该是翻译成各种概念语言,通过推理判断来规制这个世界。诗意化,本质而言是人文化,外在表现是浪漫化、情景化、生活化、幽默化和游戏化。特点是快乐、轻松、享受、富有情调、品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它是物化、理性化、逻辑化、科学化、世俗化、工具化的背反。在西方哲学中诗意化往往与科学化相反的,在认识论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化必须是主客二分,诗意化则是天人合一。
一、反诗意化问题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面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面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己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叫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川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面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面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面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面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面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
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面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面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已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
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面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面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外围评价。
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构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
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面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面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