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4:46: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实践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边保旗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刘昌斌
常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教育实践与研究 张钧祥,范保林
影响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几个因素赵金伶,师彦星
学生个人生涯设计应以其兴趣和优势为基础武淑清
论美育的历史与功能张忠华
校园网维护经验谈郭建国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储昌楼,钱凤珍
浅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张克久
浅谈语感能力的培养苏长金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孟献红
论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王苏生,孟湘
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关于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的思考高素忍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王春林
入画·入情·入理韩国平
因特网:英语教师的良助林红
初中英语Book2A修订介绍曹洁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警示: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语篇分析能力杜保平
谈外语课堂教学的互动式刘培焕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苏萍
数学解题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陈广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冯倩荣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尝试田坤山
用图示觅解法求函数最值郭书均
浅谈圆中成比例线段的证明高振文
试谈具有代数条件的恒等式证明牛素君
趣味盎然激求知冯菊英
增加数学课的文化氛围左学红,冯书楷
一个复数的广泛应用牛保林
浅谈高中生学习物理认知障碍与对策朱习达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制定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梁中华
谈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陈永会
巧用等效法解物理题两例冯林栋
例谈高中理科综合测试题的来源及求解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 颜建河,边希义
从初中毕业实验操作考试谈化学实验教学刘书择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付尊英,潘紫千
对加强教育科研先导校建设的思考许银海
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初探王金钟
当前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述任伟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牟秀玲HtTp://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宽容王新禄,韩巧燕
浅谈"候课"、"踏点"与"压堂"唐绍军
浅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刘曰海
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学会心理管理金晓雪
从理念上辨清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陶书荣
论端正教育思想徐志伟
谈阅读课的有意义语言训练周益民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李杰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张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刘淑英
朗读教学的组织艺术--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法杨梅
如何指导学生写具体李晓峰
作文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曾骊,陈爱珍
研究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于立娟
指导学生作文之我见何丽华
发挥主体作用搞好语文教学赵宝生
教会质疑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焦秀英
全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展望与思考闫会学
刍议英语自学习惯的形成苏仁平
利用多媒体强化英语听力苗冬青
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实际掌握赵兰锁
关于小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研究沈敏岷
浅谈在《社会》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赵雪芬
浅论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方式和原则林革
"开放题"教学摭拾祝中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刘素芸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刘文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欣玲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郭成志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刘玉舫
关注学生数学体验的教学策略王立军
尊重学生学会赞赏--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杨淑娟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吕军杰
浅谈中学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默进芬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王元波
浅谈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马永在
浅谈媒体在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周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贾玉娟
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朱会兰
给"鱼"不如"授渔"--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陈华
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发探究功能的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 马本良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史素杰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张清保
比较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赵中霞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王俊杰
美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挑战赵胜利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做法郭利
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王树林
体态语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马金殿
让习题剧走进数学课堂郭辉杰,王广建
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崔云山
[关键词]商务英语;“双创”实践教育;创智孵化;增强措施
1“双创”实践教育平台助推商务英语发展
在以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激发实践动能的“双创”教育时代,基于学科优势并融入更多科技元素的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组织机构,纷纷结合本土特色,谋求更加利于自身水平提升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业态。商务英语基于此平台的辐射影响和联动作用,得到了大跨步发展。平台建设在“双创”教育思维的引领下,朝着更加科学、高端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使商务英语学科呈现出体系化、生态型特点,也让其在中外文化背景差异和新旧思维交替的碰撞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双创”实践教育中商务英语的功效发挥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依托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科教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实体,将商务知识和英语技能高效融合,具体功效如下:(1)桥梁式嫁接——凸显交际功用商务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在“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更加发挥出自身人文与商科的双重功用。英语本身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有效地将异族观念、文化背景和思想精髓嫁接,也将商务概念、业务流程和国际视野融汇在一起,使自身在“大商科”广阔的知识延展第6期(总第078期)2017年6月力包围圈中,释放出语言“热能”。(2)平台式辐射——融合生态链条“双创”教育平台的辐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务和英语之间的权重发生了变化,几近对半。要做到能够用最简洁、地道的商务知识达到与客户顺畅沟通的目的,更需在平台化场景中将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丰富的商业技能外露。课堂知识的传授不仅涉及到经济、贸易、法律、物流等多学科版块内容,也需要将商务洽谈和外贸函电等商务环节运用的英语技巧融入到实践平台中,以形成前后接续、彼此帮衬和互为支撑的生态型链条。笔者曾参与青岛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课堂实践活动,发现在不少学校的大学生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园区等平台的助力下,商务英语经过诸如“精英教育”思维模式的熔炼和“双语培育”理念的引领,充分得到了集知识普及、创智孵化、工坊进升和空间创展等诸多企业元素为一身的生态化链接,有效地实现了以平台运营助推学科发展、以亲身体验提升实践技能和以生态体系锻造专业品质的实效升增的目的。(3)协同式培育——彰显双创实效“双创”实践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构建贴合实际、能见实效的“全素质”育人机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校企协同创新,实际上是产教融合的创新式发展策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需要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也正迎时逢源,因而由此所生发的所有践行思路,都值得探讨和深研。大学层面的商务英语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点说教和空洞低效的案例援引,而是需要能够彰显“真本领”的场景磨砺。在“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和创新实践精神的滋养下,有了方向的引领和后续的动力,在学科完善和专业建设方面才能取得成效。实践已经证明,青岛的一些高校(以青岛黄海学院为典型)通过自身探索并践行此模式,既促进了学科发展,又有效地丰富了“双创”实践教育经验,效果较好。青岛黄海学院各二级学院部分专业尤其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基本实现了完全用英汉双语授课,并积极吸纳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做分享报告会,更提供如青岛中云达商贸公司、青岛涂恩进出口公司和苏比乐出口贸易公司等实践平台,为校企协同创新、培育应用型人才聚力增效。
3“双创”时代增强创智孵化功效的措施
商务英语具有弹性较强的融合性、可塑性,并可与多学科嫁接萌生创意的特点,那么,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的实际作用呢?(1)链条化打造,共享型创展在“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实现创智孵化的完整链条由“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多元素联合构成。而在信息、数据高速散播、传输的“互联网+”时代,“种子期”培育更需要创新思维的滋养并谋求可行性培育途径。随着创业门槛的逐渐降低,共享型区域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也正成为创智孵化的主要业态。由此,基于商务英语创新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务必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以适用性、可行性、体系性和共享性为根本出发点,打造出实效性较强并融合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客实践的多功能、复合式平台。(2)精准性发力,阶梯式进升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苗圃运营模式仍然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它们多是通过成立初创团队或是提供免费工位等,在相对集中的“零成本”创业环境中酝酿出创意,产生项目需求。对于相对成熟的项目,则通过运营公司的方式,让“育苗”入园孵化,或通过融资、帮扶等助其进一步成长壮大。而通过实效化运营自品牌服务公司,以“代运营”“学徒制”等多元化形式,精准发力,分层次、讲梯度且较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化服务,则会为商务英语的新模式探索、实践路径突破和有效开拓国际化视野,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4结语
处在“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要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并发挥好贯通中西商务交流的功用,需要以创新思维和实践平台为支撑力量。实践证明,把商务英语融入饱含企业精神和科技元素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对于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并有效地带动就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基于商务英语“双创”实践教育的创智孵化功效研究,就越发成为必要,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科学实施“双创”实践教育、科学化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范式和可参考意见。
作者:于振邦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的力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7).
[2]刘晶,燕丽琴,况守忠.英语分级分层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3]梅晨斐.如何定义孵化器:创意破壳背后的神秘推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
[4](美)斯蒂芬•奇.创业,从一个创意开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
关键词: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体制建设;培养措施;活动平台
作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不仅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与发展民族艺术,以及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也都有很好的作用。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吉林省比邻朝鲜,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区,尤其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1]。本文结合长春市朝鲜族民族文化资源特征,以长春市朝鲜族中学为例谈一些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展示部分实践成果,为当前中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1开拓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①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切实有效地开展校园艺术活动,使校内各种设备、课程资源、和师资的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在校园生活和环境中渗透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和观念上的教育。②合理开发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利用好朝鲜族文化馆的各种人才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展演和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与其他学校保持频繁的经验交流和学习,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深化艺术教育体制建设,为艺术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
①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艺、体教育。认真制定课程计划,根据每位艺、体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结合教育内容,使音乐、美术课程均有多种艺术特色,主要通过“提倡多元化教育”、“加强过程性评价”、“创设开放的评价活动”、“组织系列艺术活动”等措施,完善艺术个性化教育体系。②完善常规管理,强化过程管理。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监管力度和研究活动,夯实艺、体教师的基本功。③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艺、体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体质量的基本保证。④开拓教育渠道,寻找发展亮点。在艺术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⑤加强管理。由学校统一管理下,以主管副校长主抓,政教处负责,建立年级组主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三重管理体制。同时,切实落实活动时间,以初中一、二年级为主,建立校本课程的管理模式。
3采取有效的艺术教育培养措施,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增添活力
①构建民族艺术教育团队:目前,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已经构建有多个特长班性质的民族艺术教育团队。例如:朝鲜族舞蹈队、民族鼓乐队、伽倻琴班、电钢琴班等。②开展周六特长活动: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初一、初二学生从13-14学年下学期开始进行周六特长活动,已有四个学期的时间,周六特长活动的科目有舞蹈,鼓乐,管乐,足球,美术,排球,伽倻琴,科技模型等八项。14-15学年上学期增加了电钢琴科目,14-15学年下学期增加了视频编辑,朝语演讲,15-16学年上学期把足球队细分为校足球队和足球普及队,在朝语演讲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汉语演讲,统一更名为三语演讲,活动科目增加到了十二项。累计参加特长活动的人数为851人次。③举办校园艺术节:自2011年起,长春市朝鲜族中学每年都要举办校园艺术节,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特长。④寒暑假特长培训: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学生都要进行特长培训,2014年寒假期间由朝鲜族中学百名学生组成的大型舞蹈还参加了长春市少儿频道春节晚会。
4搭建多元化艺术教育活动平台,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与风采
①长春市朝鲜族中学校内艺术中心:长春市朝鲜族中学艺术中心配备有舞蹈教室,伽倻琴教室,美术教室,军鼓教室,民族鼓乐教室,电声乐教室,管乐教室和电钢琴教室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需要。②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为了强化艺术教育的实效,学校还从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聘请多位艺术家作为学校的外聘专家,亲自指导学生的训练和教育。③各类校外展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各类展演活动,如:2001参加第三届长春国际教育展演出获一等奖;2002年为中国教育台录制节目;2006舞蹈《欢庆》获长春市特等,吉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0年9月参加长春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6月参加长春市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系列大赛获舞蹈一等奖;2011年10月舞蹈《鼓韵》在长春市第一届舞蹈大赛获一等奖;2012年6月舞蹈《长白鼓韵》参加长春市中小学文艺精品展演;2014年6月参加端午节活动;7月参加全国阳光体育闭幕式;10月参加长春市第三届舞蹈大赛《融》获特等奖;2015年1月参加长春市少儿春节晚会;5月参加长春市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9月参加吉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摄影展颁奖仪式;9月参加东北亚博览会演出活动等等。
5小结
虽然目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仍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吸取前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使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民族艺术宝贵之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并构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白贞女 崔淑芳 张海燕 单位:长春市朝鲜族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杨先花(1981-),女,湖北荆州人,教育学硕士,《中南论坛》编辑部编辑。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中南论坛》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可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教育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应该把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行动研究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人们在其作用上已达成基本共识:第一,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动研究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力求使教师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二,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研究,使之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三,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在推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促进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上起到中介作用。学界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论述极多,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
一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称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为“行动”,称专业研究者、专家学者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索为“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并无有机联系。行动与研究的分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教育研究领域,有许多研究者埋头于书斋闭门造车,缺乏对现实应有的关注。而实际工作者面对高深莫测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常感远水不解近渴,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却又不知路在何方。针对此,教育行动研究遂应用而生。实践证明,教育行动研究通过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努力,使教育理论主动寻找实践作为基础;实践也主动寻找理论作为指导,进而反思和批判理论,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就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类型和活动。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既开放性地不断改进教学,又通过批判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吸纳能力。可见,教育行动研究正是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顽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实践主体带着教学中的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走入教育行动研究,同时研究主体也要深入研究现场,以合作的态度和方式与实践主体一起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一方面特别强调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作。这种合作互补了二者研究的不足,既克服了研究主体的研究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的不足,又克服了实践主体开展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另一方面着重强调问题的解决。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联结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桥梁,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为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创设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三)教育行动研究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从研究的角度说,教育行动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并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从行动的角度看,教育行动研究又是“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过程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并以行动质量的提高与否作为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把实际的行动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行动过程,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四)教育行动研究在“反思”中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
反思是教育行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促使实践主体通过研究活动改变原先的教育理论,提高认识和完善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时,研究具有把作为研究者的实践者从原先的认识框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框架中‘解放’出来的功能。……这种‘解放’功能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就是推进改革和促进完善。”\[1\]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实践主体要合理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根据反思过程所形成的判断,修正研究过程中的行动。同时由于研究主体自我意识较强,理论品质倾向于批判性反思,因此他们理应帮助实践主体使之成为反思型的主体,让教育实践不断走向合理性。这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双向反思过程,为行动达到最佳效果提供了保证,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交互生成。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种久治不愈的顽症。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而以往的研究单纯地囿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胶合之中,没有跳出思维的框架,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研究。其实正是教育主体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理论主体重在从理论上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形成具有一定解释力和指导性的陈述为其阶段性成果;实施主体关注的是,如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而决策主体则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统一和整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如何使教育系统与其他的组织系统协调起来,如何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教育行动研究中,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各教育主体在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主体的思维定势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设置了屏障
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大多都认定自己的社会责任是研究和总结教育理论,通过研究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共同的理想追求。他们大多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指向现有理论,通过分析、比较、批判、重建等一系列思维加工来实现理论的推进,仅此而已。而教育实践主体最突出的思维缺陷是对个体实践中内在理论的忽视。教好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觉得这才是自己份内之事,一旦谈到要参加教育研究时,往往又认为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定位的划分,虽明确了不同岗位人员的不同工作职责,使各自的专业化程度有可能实现,但也设置了无形的屏障,隔离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二)教育实施主体作为行动研究者的尴尬
其表现为:1.自身素质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对教育实施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理论专业化水平,深厚的写作功底,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等等。但是不少教育实施主体在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时间和能力上存在不足、观念上自设屏障,从而导致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没有“问题”的研究,没有“行动”的研究和没有成果的研究。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呼吁教育实施主体的参与与其自身素质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2.外部条件的不成熟。第一,评价机制问题。由于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围较小,而且是对特定对象的研究,研究的情境也无法作较精密的操作,再加上研究的目的只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信度”、“效度”来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二,研究的体制问题。一些教育决策主体并不重视或不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使之缺少必要的体制保障,如研究的机构、人员、物质、制度等保障机制并未落实。
(三)各教育主体之间难以展开交流对话
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各自的理论共同体,参与到行动研究中去,但由于三大共同体在性质、特点、研究的成果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有时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各教育主体之间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对话交流产生一定困难。教育实施主体常把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的具体的、操作性理论指导上,而当教育理论主体的研究成果达不到直接应用的水平时,就会被指责为脱离实际,而教育理论主体又反过来指责教育实施主体未将其理论进行适当的运用。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也会将批判的矛头共同指向教育决策主体,指责其未制定出恰当的决策来促进主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实现各教育主体的沟通交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
既然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集焦于教育主体,因此要使教育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要诉诸于教育主体行为的改变之上。
(一)沟通的前提:三大教育主体要认清并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主体性。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被研究对象,不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研究成果的探讨者、开发者和实践者。再者,教育行动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自我反思”的权力还给教师以及其他所有的实践者,使他们能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始终以一个“反思实践者”的形象出现。可见,教育实施主体在研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是其主体地位凸显的突出表现,是教育行动研究之魂。第二,实践性。行动研究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的。它关注的不是各学科分支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并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第三,协同性。Somekh强调在行动研究情境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和谐互动所形成的组织文化与气氛的价值。\[2\]协同性就包括三大教育主体在各自形成的共同体之内以及各共同体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一方面使知识或理论的建构更具有可信任性,并且更符合科学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并优化教育行为。总之,三大教育主体只有正确认识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才会更好地理解并更加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增强参与的自觉性。
(二)沟通的内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要增强自我意识
教育理论主体中的一部分要继续专心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工作,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深化、系统化、科学化。这类研究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个人学习性实践的拓展和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形成一种透视生动实践、形成理论结构框架的能力,学会用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中的另一部分要走向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真知,获得灵感。只有当教育理论主体在抛弃了他自我强加的鼓励,自我陶醉的无视实际以及自我放纵地寻求学术地位时,他才有可能实现最初的承诺:克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距。\[3\]
教育实施主体一方面要加强理论修养,明确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要用理论来武装自身的头脑,把理论转化成思想、智慧、精神。因此,教育实施主体要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意识,参加理论培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升其理论品质。另一方面要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教育实施主体所有成员都应以持续的、无休止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作为基本的生存方式,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论。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成为了教育实施主体通过不断的反思性批判显现、改造和优化实践理论的过程。
教育决策主体要协调好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两者交流的氛围,促进两者的互动,并建立新的制度来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体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让教师树立教育科研观念,使教育行动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形成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良好氛围。第二,要求学校成立教育行动研究中心,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领导工作,构建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运作机制。第三,构建教育行动研究的保障体系,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沟通的外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由于各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理解的方式和意义各异,因此迫切呼唤各教育主体间的交往。教育实施主体迫切需要教育理论主体的帮助,共同解决自己在教育情境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身的教育实践走向科学化、合理化。教育决策主体也需要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为决策的制定出谋划策,提出批评和建议,使决策更具合理性、正确性,更能深入人心。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总结出的理论成果,教育决策主体制定的决策,都需要被教育实施主体认同并接受,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实在的效力,实现教育的价值。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各教育主体彼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理性、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其他教育主体的行为。各教育主体要努力维持开放、平等、自由的沟通情境,同时形成支持性、非评价性的氛围。这样各教育主体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成为负责的“当事者”。
教育行动研究确实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沟通的实现也要依赖于各教育主体主体性的发挥。如果三大教育主体囿于“前见”而无所作为,那就不可能沟通。当然,教育行动研究也并非能保持绝对意义上的“填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它只是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契机。要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仍需要三大教育主体在实践中不倦求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7.
作为思政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的学科,缺乏实践检验或没有经过实践强化的理论,是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并变成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南的。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不但可以加深研究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以后实际教学或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才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尽管该教育形式在欧美各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实属新生事物。因为是一新生事物,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却微乎其微。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实践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为了满足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践教学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检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发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足,是促进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各高等学校已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纳入研究生正常教学体系,也计入研究生必修课学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际运行起来有时常是一种形式,没有规范的教学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次数还会因种种原因减少,甚至存在有应付的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该环节对研究生的训练目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对研究生来说,还产生了轻松拿学分的误导。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体系,主要包括:1)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有两年学制,要让他们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践能力得以充分提高,可采取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让其担任兼职辅导员,协助班主任管理本科生的日常事务;二是可以让硕士研究生跟随其导师参与一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其纠正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形式。2)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不少高校重视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可以让硕士研究生利用假期和无课的时间参观考察,又可以让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和眼界,能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高校应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利用研究生社团或其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阔视野,培养个性,展示技能,丰富文化生活,服务社会。4)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通过实践、比较,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农村、工厂企业作为研究生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5)重视教学实习。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须加强的是教学实习这一环节。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缺乏,而专业实习环节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毕竟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先导,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势必会大打折扣。另外,专业实习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可以说,抓好专业实习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据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加大教学实习的力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不但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要重视研究生育人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6)毕业论文的写作。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资料,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现有基本原理、中国化、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等硕士点。自学院开始招收培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起,学院就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学实践这一工作,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实践指导小组并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今天,随着学院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培养也将由摸索期向规范期转轨,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作者:王翠芳单位: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70-01
教育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时,便以自身独有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产生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每个学生,教师对教育公平的践行状况,是整个教育公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研究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基于教师层面的教育公平实践研究进行探析。
一、教师待遇与教育公平
要落实教育公平的实践,必然要从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进行,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与教师相关的内容是关键所在。教育公平的实质,是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而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没有高水平、配置均衡的教师队伍,教育公平就是空中楼阁。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存在巨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行业内教师收入差距日益明显,同一地区不同级别学校教师收入差距也在加大。教师待遇不佳的直接恶果便是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资源从教,同时极易引发已有人才的流失。教师待遇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较为严重,不只教师行业内部存在同劳不同酬的问题,突出的是教师待遇严重不足。
二、教师教育与教育公平
瑞典学者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在三个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涵义:第一,起点公平论,指入学机会均等。第二,过程公平论,指教育条件均等。第三,结果公平论,指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其中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不同教师具有不同水平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要保证每个学生接收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其前提表示保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对教师进行公平的教师专业技能教育,是满足学生对公平的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是满足每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关于教师教育方面的教育公平研究主要关注点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相关问题上。有研究者认为,要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一是要保证好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进行。给予每位教师公平的获得职业技能发展专业成长的机会。二是注重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过程,保证合格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资格及教师教育问题上,有相关学者对国外如澳大利亚、美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澳大利亚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政策及计划确定,首先确定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与目的,解决各州地区间教师质量衡量标准的差异,排除教师流动的障碍,促进全国教师高质量高素质的发展。其次,制定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要素。第三,提出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的评析,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认为教师是学校内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相关问题领域,美国也有相关的经验。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批判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成为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新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思想已经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转向“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课程知识批判之途,形成了注重培养教师社会道德责任感和批判思考能力。
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教育公平
研究者们认为,造成同一地区城乡之间,同一层级学生群体享受到的教师资源的不公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初始配置,二是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从教师配置来说,城乡中小学师资呈现强烈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城乡中小学间教师资源的不公平现象。教师轮岗的初衷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择校热”背景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延续性,其次是不利于学校的稳定与特色的形成,同时会导致学生过于频繁地接受不同教师的教育产生不适应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农村地区教师现状及教师流动问题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流动多属于无序、不合理的流动。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不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鉴于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关建议:政策方面,在教师职务评聘时,将是否曾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列为必备条件之一。待遇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村教师待遇,缩小这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总结与启示
基于教师层面的教育公平实践,研究者分别从教师待遇、教师教育、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与行为以及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当教育公平落脚在校园和教室这一微观层面上时,存在于其中的人便成了教育公平实现的关键所在。学生都想让优秀老师教,老师也都想教好学生。校园里的教育公平,既关联着学生是否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也关联着教师是否获得公平的专业技能成长机会。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不公平的现象存在于校园中,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尽量让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最大程度的成功,让每位教师获得自己专业成长的最大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方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
[2] 杨云兰.教育公平视野中农村教师工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