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6: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教学的方式

篇(1)

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函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简单地概述一下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的知识,相关的表达式、性质、图像等等.每名学生回忆其中一点,其他人纠正和补充.通过回忆和概述,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时,用已学知识的补充和提醒,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复杂的小知识点,例如:A∩B={x|x∈A且x∈B},A∪B={x|x∈A或x∈B}做成一些便利贴,贴在自己随时可见的地方,方便自己查阅学习.教师在课堂练习时,也可以在课件上或者黑板上备注需要的公式,既可以防止学生遗忘了公式不会解题,又能够给学生的思路提供一些小提示.

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很多时候,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的要求很高,还涉及频繁的数值计算,因而学生经常觉得数学枯燥难学.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数学学习有难度,知识内容很复杂,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知识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路,多从图像入手,利用直线、抛物线、波形图等图像结合函数表达式讲解它们的性质,再慢慢地将图形进行组合、变换,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适应函数的综合应用.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把需要用到的立体几何模型用制图软件制作出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时,调出相关模型,让学生从模拟想象变为直观感受.甚至在讲解到相关习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电脑作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看电脑验证的过程,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培养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教学的精确性和生动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数形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教学气氛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例如分小组讨论、竞答比赛等等.总之,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设计让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发现课堂的生动有趣,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获得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篇(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且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导入新课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利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直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二、体态语导入

在英语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体态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并且能使所导入的内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收到表情达意、事半功倍之功效。如在导入“happy,angry,laugh,cry,put on,take off”等词与词组时,教师只需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动作等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情景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体现的。中学生在没有自然交际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主要靠教师去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语境,把学生置于交际的语言情景之中,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场所”。

四、破题导入

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导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上小学第七册第4单元25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When is Christmas?

S:December 25.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tores at Christmas?

S:Christmas trees.

五、以旧引新导入

篇(3)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 )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三、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 “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①《小学数学教师》2009.5 2009.9 2010.72010.9 

篇(4)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28-01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改革的意思就是将原有的的思想限制给打破,使思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创建新气象。想要推动时代的进步就要实施正确和科学的改革措施,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出来。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知识还是科技都在快速发展,可是在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技术人员却没有很好的知识水平。而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从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语文就是职业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在中专生进入学校之后就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一星期语文课占很大的比例,每周达到4节,学习的时间也有两到三年,看得出来,语文作为基础课程,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中专生并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而把大量精力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语文也是应付了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要想培养符合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对语文基础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

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2.1 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主次失衡

教改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旧观念丢掉,注入新观念,但是教改的前提就是对教材进行改革。过去的教材内容跟不上现在的时代,思想也是很久以前的想法,和现在这个时代的新观念已经格格不入,学生在看语文书的时候只会感到老掉牙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阅读”和“写作”很是注重,其实这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按照新教改的精神,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听”和“说”上面,中专学校现用的教材对这方面也没进行明确的强调。

2.2 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

在过去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将语文划分到工具功能上,老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没有对整篇课文的感悟进行点拨,而且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按照一种思想进行教育,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挖掘,所以可以看出,强调创新思想和个性的张扬是现在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固定程序的教学,要知道,在教学的观念中,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和学生能接受多少知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生命的感悟。

2.3 教学模式呆板单调,跟不上时代步伐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专业课是最受到重视的课程,在专业课上不仅用到加拿大CBE教学的模式,还用到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基础课程并没有运用以上的模式,往往采用的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辈子”的模式。可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上不上时代步伐了。总之,中职学校的学生占得份额不多,而且进中职学校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好,对学校提不起兴趣,往往是家长要求来学些技能罢了。所以普遍的学生认为文化课根本就没什么用处。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讲,语文是所有课程的基础,中职学生进入社会,语言水平和素质水平都是必须加强的,所以,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面对中职生语文的基础较差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掌握好难易程度,适度地进行教育。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把重点教育的内容放在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和写,只有将这些基本内容掌握好了,才可以进行强化训练,高中生和中职生是有差别的,高中生是为了高考,中职生是为了学技能和提高素养,所以不可以把高中生和中职生一样对待。

3.2 结合中职现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中职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都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说,读,写”三项内容上,现在的教学中,在“说”的这一方面,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在将来的求职中,能熟练的介绍自己,表现自己。在读的这一方面,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在“写”的这一方面,老师应该摒弃掉高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生一些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如写信、写假条、写自荐书等。

3.3 围绕中职实际,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在如今的社会中,教育界非常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另外,在新教改的过程中,又提出一种“行为导向学”,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它是一种以行为的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他的主体是全体学生,由多种教学方式构成。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四种。

(1)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指的是人为的去仿真某个实践教学的情境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指的是借助某个问题,来与学生共同的讨论和分析。

(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协作完成某个工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老师和学生来扮演某个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3.4 发挥教师形象魁力和情感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老师的上课情绪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生。所以老师应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包括脸部的表情、衣着穿着是否得体大方,是否亲切和蔼等。因为当学生见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老师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喜欢上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课堂上老师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切不可把自己在别处受到的委屈发泄到学生的身上,这会对学生的心里造成不好的影响。教育也可称为爱育,老师要热爱学生,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各方面的问题,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潜移默化的。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当前中职教育情况,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看法和策略,用全新的思想来看待这种新情况。在教学活动中,要大胆想象,冷静思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利用中职教育现有的良好的教学条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在“说、读、写”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要让学生乃至全社会的人都认识到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2008(8):225.

篇(5)

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同样是五年级的《对称的美》一课,在以前的课堂上,笔者会综合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等演示实验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教学中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只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活、活泼。如今,再上这节课,笔者会精心准备该课的课件,用动画再现蝴蝶翅膀的不同旋转角度,从而由静变动,很好地诠释了轴对称、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一系列概念。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根据对称的特征也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生生互评与师生互动将课堂教学推向了。

以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授课方式与利用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演示内容的深度不同

关于度数的旋转展示比之前的静态讲授清晰明了得多,笔者通过课件能准确地把整个旋转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动态演示的全过程,深刻揭示出对称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

录像只放映了美丽的蝴蝶,信息量有限;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特别是网络的应用和光盘存储技术的成熟,使得大容量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有了可以传播和应用的载体。教师既可以从网上查询和下载有关的资料,又可以从光盘中选取所需的图片资料,并运用计算机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对图片进行所需的编辑、剪接及处理加工,扩充了信息的来源,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课业的效果不同

之前的作业笔者采用的是套色剪纸的方法,蝴蝶做好后又在它的背后加了支撑条和拉杆,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制作时间较长。而现在的作业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缩短了完成作业的时间,丰富了作业内涵,便于学生动手也便于教师监督、评价。计算机成为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让学生观察、思维、实践、交流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助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培养能力的效用不同

按照常规,学生在学习完基础造型之后才可以进行图像的设计,否则即使有好的创意也无法将其表现出来。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通过电脑绘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绘画基础及技巧的不足。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顺利地表现出来,并且能快速地、不留痕迹地反复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用电脑设计图像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信息技术应用应避免的误区

1.减弱教育的本质作用,趋向于娱乐化

美术课亲近自然、亲近实物、亲近人的特点尤为突出,把所见所闻内化成自身的、美的感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见所闻的经验与技能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与技能更需要长时间去训练与感悟。虽然信息技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我们的思维与愿望无需等待,使我们的学习与见闻无需远行,在一室之内都能实现,但这样一来美术教育贴近技术的多了,贴近生命认知的却少了。

教育本质最直观的表现是使学生的心智得以丰富,但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在学生心智丰富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课堂中变化的多、精美的多、动手的多,在心智丰富与提高上就弱了许多,而那些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班级从课后的作业与课堂的评价上都有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在心智的丰富上有更多的实例可以去强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灵性的开启重视得不够,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课堂强调的是技术性与课堂的特定性,学生的整体性。灵性的开启因人而异,强调的是特殊性,灵性的开启重在对实物的感受与想象的跳跃,强调的是抽象的感悟而不是具体的技术与课堂,美术学科的灵性的开启可以通过户外活动与课堂外的参观学习,重在对实物的认识与思索,每一件具体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有灵性的艺术品。当面对大量的有灵性的艺术品且进行长期的观察与润泽,学生的艺术素质才可以提高,灵性才能得以启发,反之特定的课堂无论技术何等先进,表达何等到位,学生何等投入都是过眼云烟,灵性的开启都是引而不发,无以达成立体性与连续性。灵性的开启更多的是人文性,而不是技术性,重在感悟与陶冶。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要有更多的自然气、书卷气、艺术气、人文性、开放性。在这样的长期的连续感悟与熏陶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开启。

如果主要的东西表达得不够清楚,迎合的太多,整体性不够,让人记住的只是单个的画面,让人感动的也只有一个个的图像,就忽视了文明的传承与心灵的沟通。

2.降低教师的主体地位,趋向于格式化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4-01

1 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构建小组合作方式的理论前提

所谓教学法,亦即教学做合一。在中职学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工合作,为学生创设与其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1 生源情况两极分化严重

近些年,随着高中普及化的发展,中职的生源则越来越少,导致来此就读的学生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中考没有成绩或是一百来分,有的初中没念完、中途辍学,所以只要报名就可招收进来,但其中也不乏有高中、大学毕业的学生,或是重点高中漏,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掌握技能而来此报读的,这就造成了同一个专业的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成绩从一百来分到五百多分,跨度极大。这就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

2.2 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

在中职一类的学校,由于学生没有升学任务,老师之间也就少了很多由升学任务带来的竞争,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造成了老师的惰性,使老师们不再为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语文学习而苦恼,也就少了很多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思维的改观,只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想去在混日子,课堂教学中也只是应付了事,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很单一,一味地采取填鸭式为主,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讲授完了事,根本不会顾念学生接受的怎么样,这样一来,对提高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是极为不利的。

3 中职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小组分工合作方式的具体做法

3.1 语文学习中进行情境创设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素质、构成及基础等因素,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寓教于乐,在模拟的现实中,提高、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3.1.1 为学生提前准备好教学用具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用具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也可以为了增进师生感情,增加了解,由师生一起准备。

3.1.2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创设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要视学校现有的辅助教学资源而定,从而可以进行充分利用,如图书馆、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实习厂房、宿舍、市场、礼堂等地方都可以成为创设语文学习情境的场所。

3.2 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后,让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中职生语文水平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学生兴趣爱好不同的大前提下,语文课堂上如果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在有选择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也可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为发掘学生的潜能,为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3.2.1 任务推进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一个任务展开,但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进行,可以将任务有层次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深化。

阶段A:任务;阶段B:任务;阶段C:任务……每一阶段的任务,每一阶段的既定目标,每一阶段已完成的任务及下一阶段准备要完成的任务等,可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的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阶段A可以是先练习听别人说,包括听别人说的普通话和看别人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阶段B是单向回答问题,在听别人说和看别人表达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运用合适、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阶段C是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运用一定的手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阶段D是在模拟的社交情境中学习介绍自己的优势的方法。

3.2.2 任务星型扩展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开展与此中心任务相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例如:以教学生如何写求职信为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要求学生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进行阅读、收集、整理加工、参观、表演、绘画等活动。

3.2.3 任务分散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确定一个任务,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子任务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次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可以以这一目标为主题,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实际情况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把学生基础的实际表现情况分解成错别字多、病句多、内容不充实、语言不简洁、结构混乱、材料陈旧等子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行专项强化训练。

3.2.4 任务生成式。任务执行前,如果让学生也参与到任务和情境的设计中来,则更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如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在求职应聘面试这一环节中,老师则可以把如何应对企业的招聘活动为主题来设计成任务生成式的活动。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式是综合运用的,在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的前提下,学生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分工合作,在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深化和生成任务,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素养。

3.3 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组合作中任务完成的方式

在以上所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构建交流、表现自我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作用。小组中,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可以和其他组员合作来完成;合作中,既有两三个同学组成的小组合作的,也有八九个同学组成的大组合作完成的。在分组合作中,学;自然地会进行分工,做;自然地进行合作,这就不仅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掘,也让学生学到了一个团队要讲求合作,不能单枪匹马,只顾表现自己的道理。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此种方式的真谛。

3.4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组合作方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此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官、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发挥,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继续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的分类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本身进行总结性地评价。

篇(7)

论文关键词: 文化 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 影响

论文摘 要:课堂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一切的学校文化都可以从学校的课堂里发现。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三:课堂文化决定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课堂文化左右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文化影响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

自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形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课堂文化的界说

关于"课堂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尚未给出过统一的论述,原因是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合写了一本《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的著作,统计出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因此,给"文化"定义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课堂文化的概念脱胎于文化概念,随之课堂文化的概念也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文化人类学派鼻祖爱德华.B.泰勒(E.B.Tylor)对文化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合体。"[1]据此,有学者将"课堂文化"理解为"在长期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形成和共同创造的课堂规范、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整合体,它直接反映的是课堂乃至学校的精神风貌,深层次体现的是不同教育观念的交锋和人们对现实教育不同的追求和价值体认"[2]。现在学术界一般把文化的概念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则专指人类精神方面,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的综合体"[3],"其组成要素有四种: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3]。我国著名学者吴康宁教授在其所著的《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把文化限定为狭义的精神方面的文化后,提出了课堂文化即课堂中的社会文化。"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便可视为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4]。鉴于狭义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更为直接,它时时把握着教育跳动的'脉搏',与教育生生不息"[5],"也是正确看待、分析文化与教育的一个理论前提"[5]。由此,对课堂文化概念的理解,应该回到教育中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中去寻求。再者,课堂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微观领域,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形态,是文化在课堂这一特殊情境中的表现。它既有文化的普遍属性,同时又具有在课堂情境中的特性,它无疑是一个包涵丰富的系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以下几点入手来界说"课堂文化"。

首先,"文化的本质是它的人性内涵,文化的社会性是人性本质的展现与发挥"[6]。"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是人的生存方式"[7]。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特征由人规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由人来赋予和认取。"文"和"人"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人之外或者在人之前不可能有文化,同样,在文化之外或文化之前也不可能有人。"[8]可见,作为文化的主体——人,只有在继承文化的同时积极发挥其主观创造性,才能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逐步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课堂文化的主体表现为课堂这一组织、情境当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师和学生,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一组织当中经过一定历史过程形成了相似的或者一致的信仰、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就是课堂中的社会群体——教师和学生所体现的文化,即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外显,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的规范性行为、共有的价值、意义和信仰所构成。

其次,虽然文化存在的形态多种多样,文化可以以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形态存在,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文化更本质的东西。"课堂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体和内核,是课堂文化本质的、最深层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主体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目标取向等。精神层面的课堂文化是无形的,内隐于课堂文化的物质、制度层面之中,并以其为载体,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课堂精神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课堂氛围,是师生在课堂上探究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三,课堂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当然也不仅限于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节课这个特定的时间里,是一种情境性的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受一定的时空影响,具有其特殊的环境。而更重要的是课堂文化的两个主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故课堂文化的情境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主体之间生动活泼的互动上,师生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体现在课堂"小气候"的营造和师生情感的交融上。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9]

第四,课堂文化形成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而教师则是挺立在课堂上的文化大树,教师们要有文化责任和文化底蕴。教师应以文化的视角,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他们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

由此,我们从教育学中就文化的狭义取向将课堂文化理解为在特定课堂空间中,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是凝聚在课堂师生心中的一种精神文化和共同的精神信念。文化总是内隐的,凝结在人及关系之中,由课堂与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决定的。

二、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课堂文化决定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文化的变革,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观念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观念决定着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观念深深地根植于教学文化之中,有怎样的课堂文化,就会产生怎样的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文化是教育观念产生的土壤,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新型课堂文化的构建要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教师要转变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课堂文化重建的前提。

(二)课堂文化左右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学是师生之间传承和创生文化的特殊交往活动,那么教学方式自然会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化的传承和创生。反过来,特定的教学方式总是"负载"某种文化,整体上呈现出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为"不同的文化模式,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10]。基于文化与教学方式的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审视教学方式,发现在特定的课堂文化氛围中,选择和使用教学方式必须能够支撑特定的课堂文化氛围、必须考虑与主导性的课堂文化价值是否存在冲突等问题。可见,课堂文化可以左右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变革方向。

再者,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方式就是文化所代表的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文化映射"[11],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凝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师生生存方式和互动方式。当人类的生存方式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师生在教学生活世界中的课堂文化就会发生改变,教学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三)课堂文化影响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学与师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思维碰撞和心灵感应的动态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境。课堂文化的营造者刚开始往往是教师,只不过是以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为主体体验对象,一旦气氛被活跃起来,学生也就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文化的营造中。教师对自己行为每一分寸的把握,都得协调于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这些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就在于对课堂文化氛围的感受。学生内心对课堂多边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每一次情感体验都流露于课堂的文化氛围中,而直接体现在对知识获得和运用的程度上。由此可见,课堂文化就是在教学中师生共同理解、解释,并赋予教学物化资源与教学行动方式的意义。解释不同,所造就的文化形态就不同,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也不同,从而对学生的主体发展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三、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宏观环境中,从教育中的文化概念去寻求对"课堂文化"的理解,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文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核,它包括支撑着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价值诉求,展开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维系师生教学互动中的学习氛围等,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课堂文化变迁的过程,只有从课堂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高度来透视和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够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从教育文化学的视阈来审视当下我国教学变革的背景、动因、目的和制约因素,对教学场域中呈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英]泰勒.文化之定义[M]//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

[2]张晓华.关于西部农村课堂文化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1).

[3][美]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0

[4]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7.

[5]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6]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04-405.

[7][美]怀特.文化科学——人与文化环境[M].曹锦清,译.杭州:浙 江人民出版社,1989:34.

[8]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津出版社,1998:14.

[9]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