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4:4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学生行为偏差及其负面影响
“行为偏差”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是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是本人素质、家庭结构、社会环境等方面情况特殊,需要学校教师特别关心、教育和帮助的一类学生。这是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出现的心理和生理行为的反映。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又缺乏社会阅历知识经验,以个人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东移,“留守孩子”家庭的出现,具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数呈上升趋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 学生行为偏差的具体表现
通过调查,行为偏差的学生有如下特点:无上进心、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偷窃、不服从管教、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其它行为偏差还有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打游戏、上网等。
3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
3.1 主观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当受到家长、老师批评时产生逆反情绪。(2)自我意识的出现。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和事的评价常是偏激不成熟的,常以自我为中心。(3)性意识的表现。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内心不安、恐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吸引异性,为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做些超常行为。
3.2 家庭影响
“隔代监护”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孤独苦闷、自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家庭温暖,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会不良青年的引诱等,出现偏差行为。
3.3 学校因素
(1)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学校、老师 “重智育,轻德育”。(2)班风不好,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导致相互攻击、讽刺、挖苦,打击上进,助长邪恶势力。(3)学校管理不严,学生纪律松散,教育方法简单。(4)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
3.4 社会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已不仅是家庭、学校,他们渴望走向社会。社会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农村家长的赌博、娱乐场所的引诱和化对青少年的伤害等,诸多种因素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导致学生出现行为偏差。
4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矫正对策
4.1 探索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的教育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严重行为偏差生的档案并跟踪研究,做个案分析。对于严重的行为偏差生,则采用建立档案的个别研究方法,档案中记录该生入学时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他的评价、老师与他交谈的谈话记录等,通过档案跟踪,清楚了解学生行为的变化过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手拉手,师生结对。教师和学生大手拉小手,在学习和生活上做知心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心理距离,弱化学生问题行为。
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内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精神援助。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矫治学生行为偏差,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各种问题,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举办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拔河、球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班级大合唱比赛、热爱祖国演讲赛等文体活动,引导行为偏差学生情绪宣泄。
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组织全校学生定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利用学校的德育等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范,制定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
开展适时的惩戒教育。学校对违纪学生实行强制性教育,如开办“违纪学生学习班”,要求学生做笔记、写心得、谈感受,从思想本源上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痛改。还要针对其不良行为,反复要求,刻苦练习,强化训练,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
建立全员德育机制,建章立制,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实全员德育责任。
4.2 家庭和社会参与学生教育
各班建立学生家庭档案,了解学生家庭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老人受教育状况,掌握素质教育基础素材。唤醒家长家教责任,调动家长对教育的全程参与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理解。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部队、工商、文化等部门保持联系,整顿学校周围环境。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讲座。
4.3 学校德育管理方式的反思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导致学生心理不良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亡故,也会使子女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另外,家境困窘、经济条件差、亲人有生理缺陷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
2.应试教育使学生心理问题比例偏高
初中教育在升学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简单化等问题,体现在不顾学生个性差异,强求一律――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目标。不少学校以时间促考分,学生被围困在考试的环境中,一些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的负担过重,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也有不少学习成绩尚可的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
3.师生关系失调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社会影响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讳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复杂,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和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
1.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父母的素质和修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示范作用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之一,孩子的行为举止大多受父母影响,因此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努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哲学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用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所以父母应时时提醒自己,既要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又要时刻关心子女,使之能克服发展中的心理障碍,适应社会,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二,对孩子要严爱结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父母的爱要从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发展出发,严爱结合,既关心子女身体的健康又注意子女心理的健康,既注重子女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同时家长对子女不能无端干涉甚至做越俎代庖的事,对孩子的要求要宽严适度,否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地融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并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寻找同学的闪光点”、“走向大自然”、“早锻炼”等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3.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才华出众、待人温和、乐观向上、情绪饱满的教师能使他的学生从中得到教益,从而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当作理想化的模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而随意讽刺挖苦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从厌恶一位教师到厌恶一门学科,甚至发展到厌恶学校生活,导致“问题学生”的形成。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4.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思想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形成“合格+特长”的人才观念,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使学生的身心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健康发展。
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档案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由于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石,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使命。因此,本文立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结合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阐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措施以及在整个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观念,建立合理与有效的心理课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常常被一些学校或者老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其学习效果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知识,更有甚者还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一门课程。所以,即使学校有意开设这门课程也常常被占用,用来让学生进行主要科目的学习。其实不然,中学生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于小学生的明显变化,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就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无法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势在必行的,是一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的科目,它就是学生进步的一块基石,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启发,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学习和人生。其次,对于这门课的教授,很多学校大多采取以班主任讲授为主,或者以班会的形式来展开。班主任固然是最了解本班的学生,但是由于其自身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专业,所以这样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化,学生往往无法真正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基于此,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授,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学教师,通过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合理化的安排和讲授,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对学生心理有全面性和差异性认识
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人生的一个桥梁,是学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在这个时期极易走向极端,走向心理危机,因此教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关怀以及教育。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大处的教育,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生,为其排忧解难。例如,在“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这一章节,教师首先要排除学生的紧张和害羞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经历的时期,因此不要恐慌和害怕,更不可焦虑,要以平常心对待。特别是对于班级里害羞的学生,教师更要走近他们,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开心结,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三、深入学生,为其排忧解难
初中生在这个时期,自身的生理、心理甚至是心智都在发生极大的转变。因此,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才能达到为学生排忧解难这一目的。初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生理上有极大的变化,心理又处于叛逆期,对很多事情很容易急躁、焦虑,再加上自身学习的压力又特别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当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把握与异往的分寸”这一章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过分亲昵也不可过于疏离。有些男生女生之间过于接近,这样极易激发暧昧之情,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及时分离,让其认识到早恋的不良后果。同时,这个时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最好是私下解决。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过于和异性疏离,不敢和异性说话和交流,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其以平常心对待男女关系,最终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立足学生,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通过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协调发展、配合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这样也造就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等都有差异。可是,有些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不正确,或者家长过于忙碌,对学生不管不问等,这些学生常常处于边缘化,缺乏关爱,心理很容易出现危机。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或者教师要定期举行专题性的心理讲座。这样的讲座不仅要求学生参加,也邀请家长同步学习,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心理学习,让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度过心理危机期。例如,可以开展这样的讲座:“家长和孩子如何更好地沟通”“青春期生理卫生及心理特点”“怎样治疗青春期厌食症”“如何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等等。心理教师通过讲座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普及知识。同时也可以邀请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讲解经验和教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一致,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关注发展,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的起伏变化之中,教师无法时刻都在学生的身边,也无法随时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所以,比较可行与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学生心理发展的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这样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道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以这些方面为基点,可以进一步寻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同时,教师可以设立“我心里的小秘密”环节,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写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建立在学生中的信任度,对学生的秘密绝对保密,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石。特别是这个时期,学生面对自身生理的变化、自身心理的叛逆和学习的压力,身心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波动和变化,这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以这一方面为契机,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自身课程设置、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与家庭教学相结合等发面为出发点,谋求学生身心真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献新.以育人为己任,开拓心田净土[J].班主任,2009(12).
[2]郭连梅.浅议中学生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关键词: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21-001
一、当今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职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1]目前职业高中学生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比例在25%左右,情况不容乐观。
职业高中学生面临着比同龄人更早的社会挑战和考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较差,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另眼冷观,有时还会受到普通高中学生的歧视,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根据研究表明,目前职业高中学生在“总症状”、“强迫”、“焦虑”、“抑郁”和“恐怖”等几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问题,而且随着年级的不同,这些症状也会相应的有所转变。[2]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职业高中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19岁之间,这一阶段属于心理学分期阶段中的“青年期”。从生理上讲正处于人体发育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认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人格发展到了危机最多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会有很多的叛逆行为,如破坏公共设施、吸烟喝酒、随地吐痰等一系列较为恶劣的行径。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的性格缺陷和自卑心理。在性格缺陷方面,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过于孤僻、压抑、急躁、固执、偏激、不善交往等性格缺陷,经常无法抗衡心理的一时冲动而导致严重行为,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这最容易导致人格障碍。从自卑心理的角度来看,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初中阶段的成绩较差导致的。各种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职业高中的学生缺乏归属感,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使得他们脾气暴躁、情商很低,缺乏耐性,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
3.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职业高中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而加强学生知识领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实习设备落后。学生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就是混日子,整日无所事事,从而产生了应付厌倦的情绪。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去理解学生心里到底想什么,只要学生不好好学习,就会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很少去理解学生。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甚至体罚,导致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敌对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存在不正确的行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具体情况而盲目的教育。各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我们必须对当前家庭的教育方式、职业高中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认真寻找解决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1.明确定位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3]
必须重视对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清晰定位他们的心理健康目标和任务。狭义上来讲,职业高中心理教育应该包括的目标有:使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勇于面对挫折,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应变的能力;培养职业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职业高中学生,要能正确对待,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每一位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呼吁职业高中学生所在家庭也要能够相互协调,让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起一个引导作用。
2.职业高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系统
建立包括身份资料、个人详细情况、学校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职高生的个人资料档案,同时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心理辅导信箱和心理辅导教室,让每一个同学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在学生中培养心理信息员,有时因为学生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师,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贴近,通过学生心理信息员,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心理辅导教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注意保密问题。心理辅导系统每隔几个月或者一个学期进行一次统计分析,绘制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轨迹曲线,制作统计报表,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完善心理辅导系统的功能和效果。同时,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系统起到了较好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监控的作用。
3.定期举办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职业高中学生的素质较低,违纪行为较多,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为此,可以专门制定学生礼仪规范手册供学生们学习,并且进行考核,让职高生具有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做到知礼节,懂礼貌。另外,通过全校学生在课间做礼仪操、举办礼仪知识竞赛、评选“文明高职生”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4],让学生通过和周围优秀同学的对比,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朱海林.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Vol.15No.2):95-97
关键词 综合 素质
现代社会具有向综合性高素质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需要的是适应面广的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呢?
一、教师自身讲究修养,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若想严于待生,必须严于律己,这是一切育才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只会“言传”,不会“身教”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德以修己,教以导人。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要害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指导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⑴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它不仅只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所能完成的只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团队合作精神就成为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如果每一位员工都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就会取得巨大的利益。应聘者要想积极贯彻团队合作的精神,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管理组织能力,这样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给管理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生的我们,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会倾听和沟通,谦虚做事,不搞小团体,诚恳待人,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综合素质评价要用新视角看当代初中生
在一个多元、个性、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初中生则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互相帮助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消沉,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正是这个时代的呼唤。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烈,接收新知识的速度非常快,求知欲,探索性,活泼开朗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所以我们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2、综合素质评价要更慎重、更合理、更有可操作性
不要轻易评价孩子的好与差,升学不再唯学习成绩而论,看上去是教育观念的进步,可一提到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我这个当老师的就先头疼了。我个人只希望这个“综合素质评定”应该更慎重、更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不要轻易评价一个孩子的品德是好还是坏,也不能一不小心就制造出一批年纪小小的虚伪的“好学生”, 我考虑是否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或分不同的纬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完成;创新与实践领域主要由微机老师、综合实践老师等来评价;审美领域主要由语文、音乐、美术等老师来评价;运动与健康主要由体育老师来评价等。
关键词:初中学生 违纪处分 教育方法 班主任管理
一、档案管理法
档案管理法,即当一个学生违纪被学校宣布纪律处分时,班主任应建立专页档案,记录其处分时间、原因、种类以及家庭住址、家长姓名等。
班主任还应记录:处分后每次教育的内容,包括进步的表现,诸如好人好事,学业成绩的提高,各项活动的表现及赢得奖励等等。并在日常教育中,运用对其历史的记录,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纪律等教育。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历史荣誉感,一般都希望自己有一夜闪光的青少年历史,尤其受到纪律处分者,更希望自己有新的光荣记录,也亟盼以此淡化同学及老师对他们过去的不良印象,洗刷其过去有关不良的历史记录。
二、心理稳定法
要教之,必先安之。往往在处分的学生中,有的心灵突然受到这种撞击,可能出现情绪不安或有退学的念头;有的则趁机逃学,破罐子破摔,与他们的哥们闯荡世界。因此,当一个学生被学校宣布处分前后,班主任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心平气和的同他进行谈话教育,务必使他放下思想包袱,认识处分是治病救人,是学校关心、爱护学生的一种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即正确对待处分。同时也要鼓励他今后向良好方向发展,争取早日撤销处分……这步工作不可忽视,它为日后逐步对他施加系统教育,直至撤销处分,完成学业,先令他胸中点头,打下一个心理稳定的基础,这就是心理稳定法。
三、教育网络法
教育网络法,即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有关部门等共同配合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以促使他们逐渐转化。具体有政教处配合班主任做好日常教育工作,诸如找他们谈话,组织上思想品德课、指导对正反教育教材的阅读等等。
为了取得家庭的配合教育,当一个学生在处分前及在处分期间,班主任与家庭应保持联系,经常互通情况,并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对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及了解学校校规等要求。
为了争取社会的配合教育,尤其是对那些严重打架、盗窃、赌博、及流氓行为的学生,学校在处分时,可与当地居委会、公安派出所联系,聘请村党支部书记、公安干警为校外德育辅导员。此外,还要有计划的请公安、司法部门的领导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这样,就形成了社会教育网络,也自然形成全社会关心这些令人担忧的学生健康成长的新风尚。
班主任在此期间要充分发挥其联系家长的优势,配合好学校工作。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即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教育法。班主任可有计划地搜集一些德育教育教材。比如乡土人物转略,各地青少年学习、工作、创造发明等先进事迹以及青少年犯案例,等等。印发到被处分的学生手上,并组织与指导他们阅读,读后写点感想短文,这样,对他们的心灵会产生很大的触动与向先进看齐的效应。
五、警钟长鸣法
警钟长鸣法,即对他们不时直接或间接敲敲警钟。往往管教稍有松弛时,在处分学生当中就出现重犯现象,因此,警钟长鸣是必要的,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有目的地提醒他们遵守纪律,同时注意采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材料,比如校外违纪现象、本校重大违纪史实、法制等报刊有关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提醒学生遵纪守法的教育材料。这样,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时,内容就丰富多了,也容易保持警钟长鸣。
六、活动转化法
被处分的学生,多数智力不算差,只不过是他们的聪明往歪处使而已。那么,要在一定时间内对之教育有效,可辅以活动转化法。即在班上、校内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时,要鼓励或安排他们参加。如此一来,他们心里觉得班主任没有偏见心理。二来,课余时间他们要与其他同学一道投入紧张的活动前训练工作,从而减少了出格念头的思想时间及做越轨事的机会。此外,他们在活动中的优良表现得到同学称赞或夺得优胜时,对他们今后各方面的奋起直追又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动力。
七、艺术陶冶法
一、钻研心理辅导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方法
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班主任首先要有辅导能力和辅导技巧,这是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前提。为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要求,班主任教师要潜心钻研多种心理知识,掌握多种辅导方法。
例如,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学生的情感特点、个性特点、在面临升学时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生理特点等等。根据这些特点钻研预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适应心理学,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关注学生团体的成长过程;了解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掌握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在活动中积极倾听学生的烦恼、身临其境走入当事人的私密世界,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运用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大胆质疑、用尊重与温情感化学生,使其走出心灵的迷茫区,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封闭走向开放,正方向发展自己的性格。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初中学生已不像小学时期那样天真烂漫、什么都说了,他们往往把秘密放在心里,有时连自己的父母好友都不知道。要想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首先要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呵护和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理性思考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比如,当学生有不良情绪时,班主任要主动去关心安抚,让学生在感受教师的关爱时敞开心扉,倾吐心事,教师在了解事情的起因后,应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当遇到内向固执的学生时,教师不能期望与他们谈话一次他们就向你吐露心声,要采取迂回战术。一方面跟他们个别接触,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保护他们的隐私,用情打动他们,另一方面,从另外的渠道,如学生家长、亲朋好友处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对症下药解除其心理障碍。在管理班级的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可以创建学生心理档案卡,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于对学生形成一个综合印象,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断进行动态的跟踪和心理辅导,让教师变成学生最愿意倾吐心声的对象。
三、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班主任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计划学习,能运用策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其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喜怒哀乐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学生中出现的不少心理问题,往往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诱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应作为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根据心理规律,学生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能不能学――智力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工作体现在要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指导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关注青春期身心变化,疏导学生恐慌心理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生理的变化会让他们感到莫名的烦恼。这时班主任教师要及时排解学生的恐慌心理,让学生了解他们现在经历的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引导他们做好青春期的个人卫生工作,特别是女生的经期卫生,帮助他们调控负面情绪,抑制冲动行为和叛逆心理。
例如,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活动,采取分析、疏导和支持的心理治疗法,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不再谈性色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常常爱幻想,喜欢异性,憧憬爱情,班主任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反应,消除他们的“犯罪感”心理,然后再加以疏导,让他们知道早恋的危害,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于个别学生的偏激思想和行为,班主任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倾听他们的“青春期烦恼”,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教育他们学会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因为有时候的放弃是为了今后更多的拥有,把他们从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五、加强情绪心理辅导,消除学生负面情绪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情绪具有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等特征。他们通常遇到表扬时就沾沾自喜、碰到困难时则垂头丧气、消极自卑,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的原因,教导他们遇事冷静,胜不骄,败不馁,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然后教会他们把控情绪的有效方法,“理性――情感”疗法。当遇到刺激性事件时,要保持理性,不要受情感的困扰而产生消极情绪,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教师则要时常为学生拨开心理的迷雾,及时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生活态度。
总之,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班级管理这个渠道,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只要教师拥有爱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正确的心理辅导方法,就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为阳光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