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7 16:47: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设施农业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农科院系;毕业论文;培养计划;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1]。因此,尽管毕业论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2-3],如: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创新性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不够到位、场地、经费严重不足、论文质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废除[7],只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学的解决存在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农科专业受专业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影响,试验周期长、实践计划安排难度大,费用高见效较慢,不同课题(如小麦、玉米、棉花、中药材、果树、花卉和各类蔬菜)难以在同一时段实施,加之实习经费及实习场地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农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论文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在这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整本科教学计划中关于毕业论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主要考虑到所有的专业课第七学期才能学完,学过专业课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指导,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实验,这种安排从理论上讲也比较合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实验周期较长的问题,只好把与种植有关的毕业论文提前一学期开题,其他专业或室内实验仍在第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学生就业压力远大于毕业压力,学生认为论文可以将就而就业不能将就[8],所以论文质量下滑在所难免。

在当今新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保证论文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对现存管理及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合理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按照这种思路,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农科学院将所有专业课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第七学期安排综合实习或科研训练,第八学期做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学生可以从第六学期暑假开始选择留校或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一来拉长了论文实验时间,同时给学生留下考研复习与联系就业较大的时间自主空间,从根本上避免了考研与实习、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理论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时间。

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新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经师生双向选择选定导师,第六学期3月开题,第六学期4月至第八学期实施,根据课题类型及作物种类,师生自定实验开始时间和进度,第八学期3月统一中检(实验基本完成为中检合格),第八学期6月初答辩。这样的实施方案比较切合农业类专业特点,照顾到各种实验的差异性,便于适时开展研究。部分室内分析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考研面试或就业灵活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或第八学期初进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工作以补充实验、资料整理和撰写论文为主,时间足以保证。这样的安排,在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较好兼顾了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

三、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成立论文题目审查小组。从多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情况看,开题一直是最不受重视的教学环节,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开题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影响不大[9],以致使有些论文题目太大或太小或缺乏研究价值等严重问题。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以学科为单位,以系主任为领导,成立3~5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审查小组,负责本学科论文题目审查工作,审查不合格的要求改题或换题,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题目的“大、小、难、易、空、旧”问题再度发生,确保论文题目的科学、合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矛盾与对策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所有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发展特色经济就要突出抓好“三农”这个重点,解决“三农”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角度,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没有一定的规模作支撑是脆弱的,必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淘汰。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抓特色经济、抓规模经济。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项举措不公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心理负担,农民不再为乡村干部催缴税款而忧虑。取消农业税,加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对扶持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土地纠纷问题: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沉重,对土地的依赖热情不高,土地矛盾没有凸现出来。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村承包土地的矛盾开始显现,要地、争地的现象普遍,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土地界端不详、面积不实、合同不完善等产生的矛盾增多,土地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农民因地上访的案件逐年增多。

1.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问题:由于受村民素质的制约,议事主体消极被动,“一事一议”存在着事难议、决难行的情况。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意见难统一,二是认识不够,三是钱少难办事。这将影响农村集体公益、福利事业的发展。

1.3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换问题:有的干部认为“农民全部减了负,农村干部无事做”、“农民种田不再纳税,农村工作万事大吉”,表现出沾沾自喜、茫然失落、消极等待的现象,还没有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地税所工作量大大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突出。

1.4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问题:农业税停征后,财政收入渠道更加变窄,刚性支出又必须保证,加剧了乡镇收支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尽管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一定弥补,但也非常有限,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村级公费主要用于了征订报刊,没有直接拨付到村,村级的一些正常支出难以保证,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有的村组无钱购买账簿表册,一些村组也有两年时间没有进行财务核算,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1.5过去农业税费征收遗留问题:税费改革政策明确规定“暂停向农民催收改革前税费尾欠”,“不准强行追收追缴农民负担尾欠或税费尾欠”,负面影响较大。

2.对策及建议

2.1转变乡镇政府工作职能。农村经济要立足于县域优势的发挥,在更大的领域进行资源整合,挖掘潜力,提升档次,降低成本,加强管理,营造新优势,创造高效益。要注重优势转化为成果,见实效,见效益,使其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脱贫的效益,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效益,城乡经济、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效益,乡镇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专心致志思考怎样为“三农”工作服务。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2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针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依法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妥善调处各类土地纠纷,全面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切实搞好承包地的确权发证,做到农户承包的地块、面积、合同和经营权证“四到户”,农户的承包地块、面积与合同记载、社存本、登记表、经营权证“四相符”,经营权证书入户率达到100%,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2.3探索多种途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农民一事一议搞建设。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活生产条件与加重农民负担之间的政策界限,对农民直接受益的村组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农户自愿、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办好管好自己受益的事。对村范围大面积受益的重大事情,需要全村农民筹资筹劳的,必须通过“一事一议”,并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议程序》报批。对改善公益设施,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的,可通过乡镇、村向上争取,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2.4明确各级政府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计划生育、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事权财权划分,加强各级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责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公平宽松的环境。

2.5妥善处理农业税尾欠问题:尽快解决农业税尾欠问题,建议将真正的农业税尾欠和农业税“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债务区分开来,将“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债务纳入乡村债务统筹解决。对真正的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和如何清收,在保证农民社会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6 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之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观念,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结合县域实际,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培育名牌产品,增强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建立新型营销体系。

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化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97-02

一、引言

应用化学专业[1,2]是分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着力于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作为工学专业,自成立起就以应用型为导向,以到企业就业为引导,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中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体现在于:科研合作及教学合作方面。对于科研合作方面,主要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及转让等;对于教学方面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共同研究确立未来企业用人需求,针对相关需求,共同制定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结合企业特长及专业所需,共建实训实践基地;(2)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企业产品及工艺技术,注重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介绍;(3)是在教学方式上要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如实践技能的锻炼;(4)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采用以校内实训实践为主,校外实训实践为辅的方式进行;(5)是在教学效果上要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一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3]

因此,为了改善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及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辅助教育,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停留在科研层面,要通过恰当的衔接,将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4,5]。

二、产学研联动的举措

自2010年起,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显著影响的实验实训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通过与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交流,决定共建应用化学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学校和企业携手的一次全新尝试。产学研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可以营造一个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建设方式一般为学校投资实习中心场地、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等,并负责实习基地的运营和管理;由企业投资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实习资料、企业案例等。通过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模式。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引入企业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等多方面都可为学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在与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提前了解并掌握该企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不仅提前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有赖于稳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机制,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有利于选拔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保持学生的毕业见习及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从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层面,着力于实习教育基地的建设,对于应用化学专业来讲,主要立足于黄山当地的多家精细化工企业为主,如永佳基团的相关企业如黄山华惠科技有限公司、艾仕得华佳化工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新力油墨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如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向荣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围绕着粉末涂料原料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等、印刷软包装材料方向为主,长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关系,约定相关实习基地企业的负责人,根据各个企业的实习内容共同修订见习及实纲;并在后续见习及实习的过程中,企业选派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包括理论全流程讲解培训、现场各个环节参观讲解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该产业的过程。同时,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着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见习、毕业实习的完成,学生在学校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一线一定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不断开拓学生视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毕业论文及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及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

环节。毕业论文及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适当向工程设计倾斜,鼓励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选题,采取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师结合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内容选择方面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行业及产品,从而学习企业对产品的制备及检测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在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里面,就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方面与企业技术人员达成毕业论文选题意向,企业技术人员在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开展征题工作的时候,根据企业技术研发及工艺改进的需要,可以给出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针对毕业设计类的课题,注重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尤其是在工程设计课题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企业,指导教师为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毕业论文全程在企业完成的方式进行,并按照应用化学专业教研室对毕业论文时间节点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内容,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这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实验实践环节,可以更进一步的认识企业的产品及工艺要求,锻炼了自身的实践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为后面到相关企业就业及更好的适应企业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于已经签约企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充分认识企业的环节,对于企业来说,在此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缩短就业适应期,通过实质性的完成项目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联动的效果

经过近些年的巩固与发展,在产学研联动项目的牵引下,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将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变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些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环节更好的认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加强及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实践技能更强,且所学技能与市场能够紧密结合,培养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改善,应用型技术得到加强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为后续就业打下了基础,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几年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双能型师资进一步加强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来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联动实践环节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地方产业的横向课题也明显增加,只有教师真正的走进企业,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生真正的带出课堂,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产学研联动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及时总结并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技术能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技能出众,实践创新能力强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魏子栋,魏锡文,黎学明,杨明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3,9(6):169-170.

[2]李杰,王俊,李翠勤,王鉴,张荣明.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61-262.

[3]霍冀川,雷洪,梁晓峰,叶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3-55.

篇(4)

“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的(一中心)、师资(双导师)、学生(三阶段)以及课程(四平台)4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1一中心“一”即一中心,是指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明确培养目的,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设施农业产业相关单位的工作。

1.2双导师“二”即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即根据双向选择,给每位学生配备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及日常生活。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学生以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为主,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在实践期间,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从事的实践类型,企业为学生配备专门的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

1.3三阶段“三”即三阶段,是指把学生学习的整体工程划分为“基础—提高—强化”3个阶段。第1阶段:基础阶段,主要通过书院制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人文素养。时间为1年,安排在第1~2学期完成。学习公共课,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遵纪的品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2阶段:提高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方式为边学边做,时间为2年,安排在第3~6学期完成。主要学习专业课,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第3阶段:强化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主要进行集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1年,安排在第7~8学期完成。在集中实践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轮流在不同的岗位进行生产实训,掌握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安排专业教师常驻企业,会同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实训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和爱好进行选题,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1.4四平台“四”即四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创新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开设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等系列的选修课程,达到全面素质养成的目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专业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该平台的课程设置要加大跨学科选修学分比例,增加专业基础课比例,拓宽专业口径,以实现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社会的职业生涯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课程设置时根据学生就业的不同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系统设计课程结构,实现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加大开设反映不同学科前沿的课程,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实践创新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该平台包括课内实验、研讨课、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2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方式方法的改革,总结形成了“双主体”、“双导师”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比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辩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学生课堂印象深刻。多门专业课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视频、图片、习题资源丰富,有较强的互动功能,为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在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选聘基地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把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学院和企业双导师共同考核的办法,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实践内容的选择突出与生产实际、教师科研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方面,首先打造教学团队。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制度,教学团队至少由1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负责。其次坚持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再次,坚持严格的校、院、同行三级听课和信息反馈制度,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每学期结束后,除了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学情况作出书面评价,提出意见建议。最后由主讲教师对自己本学期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构建设施农业学科梯队

3.1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为重点,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经过近几年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团队中80%具有博士学位。通过国外研修、国内高校进修及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培养。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境外培训,学习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先进经验和专业技术等。

3.2“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每年选派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锻炼,丰富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双能”素质。其他教师也轮流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每年不少于10人次,每次不少于2个月。通过这样的措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双能”素质教师比例提高到63.6%,并有50%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4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篇(5)

[关键词]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1 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1.2 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1.4 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课堂上提,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2 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篇(6)

论文摘要:就目前农科类高校实戏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性途径

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坏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农科类院校的专业大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农科类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更为重要。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智能型农科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农科类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等农科类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普遍有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其它形式教学的现象。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实践内容、方式和手段上都从属于理论教学,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不少农科类学生包括部分老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把书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光看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践能力没有太高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很低,出现了学农不爱农的现象,更有一些学生以学农为耻,认为自己十年寒窗图的就是跳出农门,结果到头来还得和庄稼、动物、土和粪打交道,与农民没什么差别。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只是敷衍了事,不愿动手。

(二)教学模式落后,学生积极性不高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三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是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的操作,学生只是被动的演练一遍,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创造性更难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得到锻炼的只是简单的动手能力,而创造性的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实习基地不足,经费短缺

近年来,高等本科院校不断扩招,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以往的一些实习基地被用来扩建为教室、宿舍等场所,校园内有限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校内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越来越困难,但目前,由于农业生产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大多数的农民和科研单位不愿意接收可能会影响其生产效益的实践教学活动,这就导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困难,学生在科研实习中无法真正的投人到生产第一线。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也相对不足,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跟不上,一些仪器、设备、化学药品经常出现空洞,许多实验和实习都无法正常进行,实践教学成为一纸空文。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花费相对较大,为节约开支,不少学校想尽办法减少学生校外实习的次数,校外实习改在校内进行,实地观察的项目改为看录像,学生的实践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积累.农业生产实践的时效性很强,教学实践和农事生产紧密相连,如果经费短缺或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错过作物的生长时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实践目的。

(四)实践教学环节执行不完善

实践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实践性环节质量标准较差,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多年来高校教学经费投人不足,实践性环节的条件没有多大改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培养应具备的条件.同时,由于大多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只是要求学生自愿参加,有些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特别是毕业实习阶段,部分学生忙于就业,或忙于应付毕业论文的撰写,因而造成学生整体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的缺乏。同时,由于教学单位、教师缺乏严格的指导和考核,使得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操作的技能较弱,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显的更为重要,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进人12世纪,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需要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变化,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践教学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单一型人才逐渐转变为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前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才”越来越无用武之地,而实践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参加生产、接触社会,写实习计划、实结、调查报告,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可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培养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缩短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社会实践还可检验学生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同时还可养成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找出已形成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有助于心理素质的加强

青年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认识自然和社会,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客观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久而久之,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以科学的态度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学生从实践教学中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并在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学生通过实践,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和坚忍不拔的良好素质,为他们的成才奠定了重要基础.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培养不断进取、拼搏的精神和不气馁的信心。

(三)有助于道德品质的提离

高等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希望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思想。提高农科类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致力农业、服务农业的人生观和从事艰苦工作、献身农业的敬业精神以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就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对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就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极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就会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进一步坚定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念。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既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加深同广大农民的感情,还可以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以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保证,失去农业的强大支持,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底子薄,常常是高投人低产出,人力和物力都是很大的浪费。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真正了解学农的重要性,既而服务于农业生产。

(二)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

当前农科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改革.众所周知,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加强基础训练和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之前自己先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有关知识,并与老师及同学交换看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基地建设,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以校内基地为主、校外基地为辅。在搞好校内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应积极的为学生在就近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教学基地,发挥学校的技术优势,为校外教学基地所在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培训技术人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校外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另外,加大资金投人,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的装备水平高低。在仪器设备、材料、药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验室没有足够的资金是很难开展好实验教学的,更谈不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了。为此,学校应想方设法,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人,为实验室添置相当数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购买足够的实验材料和药品,改善实验环境条件,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奠定物质基础。

(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首先应从整体出发,因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是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桥梁,其次是在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同课程紧密关联的实践内容,节省时间和经费,加强课程和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协调好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几个环节。教学实验是和理论课关系最密切的实践教学,一般在教学实验室里进行,其目标主要是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结束之后,是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而开展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劳动、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实践等教学环节组成,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主要是为了加强专业技术训练,提高生产(管理)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提商学生的动手能力

常规性、认识性试验是实验教学中最基本的实验,而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开设的实验可以加深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和熟悉所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性能,学会如何使用、调试、操作所用实验仪器,初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的原则,根据理论教学的不同阶段,合理、灵活地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老师可以提前布置实验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发现存在的问题后,以质疑的方式向学生指出问题所在,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解决问题,并做到检查及时、启发得当,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按照以评促改、奖励创优的原则,激励教师发挥特色,大胆创新.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员和教学督导员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坚持教学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教学状态加以及时调控。实施激励为主、监控手段为辅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保证实践教学有质有量的进行。

另外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作为一名12世纪的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量掌握与学科相关的信息,也应接受各方面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引导学生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以提高管理学生的能力。使教师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篇(7)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来源于实践教学[1-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3-4]。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5-6]。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培养层次和面向部门的不同,应构建起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7]。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气科学类重要分支学科,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农业气象学专业。自成立至今,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北方区域气象业务特征以及农业院校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几年,由于自身客观原因和业务单位需求变化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毕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表现出不能与时俱进,在适应实际业务工作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气象业务、科研用人单位也希望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增加学生实践性教学比例,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11-14]。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创新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多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5个方面介绍了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方面的探讨研究。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应用气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从事气象行业业务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气探测中气象测报的基本技能、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气预报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数据处理及信息处理能力、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业务,同时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具有辨别、判断各种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与归纳决策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计算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应用能力。

(3)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创新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等。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学校实验模块、实习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设计开发模块的总体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旨在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并且对没有实验(习)条件的课程进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见图1)。

(1)实验模块。实验模块分为信息处理类和业务基础类两类,主要为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实践能力。业务基础类包括应用气象仪器学、天气分析和预报2个实验课程;信息处理类包括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应用气象统计学实验、应用气象程序设计、常用气象统计软件应用等实验课程。

(2)实习模块。实习模块的设计考虑了气象基本业务的需要,设计了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属于气象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这2个实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测报和预报工作训练。

(3)综合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具体有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应用气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学生通过此模块的实习能够提升自己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4)设计开发模块。设计开发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需要。具体有课题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通过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设施环境调节和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实践内容,特别是设施环境调节是目前气象业务不断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区的很多气象业务单位已经开展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

3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起支撑作用。根据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1)实验室建设。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室面积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建设成为4个实验室,分别是气象观测实验室、天气分析实验室、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和专业综合实验室。气象观测实验室和天气分析实验室主要满足实验模块中业务基础类实验课程和实习模块中2个实习的进行。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模块中信息处理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综合实验室完成综合训练模块的教学任务。

(2)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①校内基地建设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和气象综合实习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可保证气象观测实习,气象综合实习基地主要用于满足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等课程的实习与实验、专业综合试验、毕业论文等。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以测报为主要内容的观测实习基地,以天气预报为主要内容的预报实习基地和以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习基地,这3类实习基地反映了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过程,依靠实习基地的现有条件,利用地方长处指导学生,特别是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可进入实战状态,能全面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配备以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每个实验室(实习基地)配备1或2名专职或兼职实验教师,负责本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的授课工作。

4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由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维护、实习准备等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习的开展。主要实验室(实习基地)除了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授课之外,主要的运行方式是对学生全年开放。实行以实验室或课程为单位进行运作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如地面气象观测场、气象观测室、天气分析实验室配备专职和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效仿气象行业实际业务,学生分组负责的方法进行全年的测报和预报;1个年级如果能够坚持1年,学生测报和预报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够达到实际业务的需要。气象综合习基地同样在配备专职和兼职老师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分组“承包”,挑选主要大田和温室作物种植,整个生育期内负责“承包”实验地的发育期观测和环境观测;同样1个年级坚持1年,学生也基本可以掌握发育期观测、环境(包括小气候、温室)观测的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指导教师进而加强引导,就会逐渐增强其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监控作用。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的特征,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检查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参考有关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1,15]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可执行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对专业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