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血压的预防治疗

高血压的预防治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5: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血压的预防治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血压的预防治疗

篇(1)

关键词:高血压;临床防治;问题;对策

高血压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对高血压的系统预防与规范治疗是控制高血压发病率与致死率、减轻医疗机构压力、避免并发症的关键[1]。本文针对50高血压患者与30例血压偏高患者防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患者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5.6±13.7)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病程(6.1±3.7)年。血压偏高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8.9±16.4)岁。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均在我院就诊、体检时发现血压异常,入院后建立个人档案。

1.2 方法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档案资料分析得出高血压预防及治疗工作现状,高血压患者就诊及治疗方案、治疗状况及时收录在案以便分析,血压偏高患者遵医嘱开展高血压预防工作(调整饮食、作息、运动习惯,科学用药)、定期复检,检查结果录入档案[2]。针对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疾病防治现状对疾病防治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药物干预: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及并发症状况、年龄、相关病史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患者文化层次及治疗态度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鼓励患者配合医生规范用药预防和控制病情。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长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实际灵活选择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维持正常的血糖、肝肾功能,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尿常规及血脂变化情况。对于血压偏高者,根据实际血压监测情况及糖尿病的相关疾病情况灵活药物预防。

非药物干预: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含盐量、注重营养均衡、少食多餐,遵医嘱积极体育锻炼,保持正确的运动量,合理选择运动类型、控制运动时间[3]。指导患者及家属自行检测血压并规范记录;予以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2 结果

2.1 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日常生活控制效果不佳。高血压的发生本就因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不良、长期饮食不均衡、作息不规律、运动不足而引起,很多患者患病后并没有对高血压形成高度重视,仅仅认为吃药、治疗便可,尽管国内临床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问题高度重视,仅仅对患者提出简单的生活建议,并未追踪指导、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患者日常生活中饮食、睡眠、运动不达标,不按时测血压、不了解高血压基本知识,治疗效果事倍功半。

用药依从度不高。本组高血压患者50例,因惧怕药物毒副作用、对药物作用持怀疑态度不肯规范用药的患者有7例,4例患者听信广告、他人言论同时服用其他降压药物,此种现象与患者治疗态度、对高血压病机病理及治疗方案了解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医务人员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有关。

2.2 高血压防治效果

针对性制定防治工作方案,予以全面防治工作干预后,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态度得到纠正,用药依从度上升至90%以上,均未见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血压控制效果良好。30例血压偏高患者血压水平控制效果良好,基本稳定。

3 讨论

高血压发病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且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临床治疗工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实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及文化程度、治疗态度科学制定治疗方案,积极实施药物联合治疗,强化追踪指导,开展疾病健康宣传教育,帮助患者更有目标、更有意识地配合疾病治疗工作。

体检发现血压偏高的人群,医院要建立预防工作档案,向患者讲明血压状况及诊断结果,鼓励患者遵医嘱调整生活习惯、均衡营养、控制盐分摄入量[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措并举,控制血压水平。

医院应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病痛、心理负担与经济问题,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防治服务,真正提升高血压防控质量[5-6]。

参考文献:

[1]李瑞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重点内容介绍[J].中国临床医生,2012,02:69-72.

[2]张廷杰,徐俊波.从几个更新指南特色看当代高血压防治基础与实践[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2:101-106.

[3]施仲伟.血压目标将有回调,综合干预必须加强:从指南更新看高血压防治新动向[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6:512-514.

[4]李瑾,唐海沁,李结华,周忠冉,宗晓娜.安徽基层医生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调查分析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2,07:1119-1120+1122.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卫生 防治干预 体会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而逐年上升。高血压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导致心、脑、肾、血管、眼底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和损害,进而引起相关疾病。卫生部已经把高血压的控制正式列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任务。

实践证明,控制高血压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个体化指导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对人群高血压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防治高血压的一种有效途径。

确定干预目标

初期目标:提高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定期测量血压率、提高人群运动参与率、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服药率。

中期目标:提高高血压管理率和控制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药物依赖性和由此产生的并发症。

远期目标: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干预对象

干预对象:笔者于2006年3月~2006 年9月对旺苍县静乐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该社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达到了29%,其中患有高血压病及高危人群占人口比例的16%。本调查以213例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其中683例高危群)为干预对象。其中男性117例,女性96例;50~69岁161例,占75.5%;合并有 2种及以上并发症者 52例。平均血压152/92mmHg,最高收缩压(SB)169mmHg,最高舒张压(DB)113mmHg。

干预方法

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重问卷调查法进行。先通过宣传单、发放高血压知识问卷、居委卫生干部宣传等手段进行社区动员,随机地将自愿参加者分为干预组(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课程及医生定期随访)和对照组(日常的三级管理服务)。干预前共填写并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其中高血压患者144份、高危人群76份。干预后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其中高血压患者134份、高危人群71份。血压测量由社区医生完成,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来了解干预效果。所有调查结果均输入EpiData,并运用SSS工具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开展免费测量活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指导。控制高血压是慢性病防治的首要任务。在具体措施上可以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与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建立合作关系,由管理经验丰富的医师强化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的饮食、运动、服药给予个体化指导并定期填写随访记录,参照血压动态变化调整措施;开展社区血压免费测量活动,对初诊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排除假性高血压,使高血压的检出率有所下降。

结 果

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普遍关注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高血压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比较关心。85.3 %的患者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77%的病人了解长久症状,81.6%的病人能说出所用药物的名称与用法。这些调查结果说明患者对疾病比较关心,希望得到健康指导,掌握相关保健知识。

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在相关知识知晓率方面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尤其是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掌握程度有明显上升,自我技能掌握方面比干预前普遍有所提高,控制体重由原来的41.2%上升至71.3%(<0、01);限盐由原来的62.4%上升至89.1%(<0、01)。经过干预,患者顺从性提高显著(<0.05);血压值差异显著(<0.01),各年龄组SB、DB干预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SB以45~84年龄段显著(<0.01),DB以45~74年龄段显著(<0.01)。1年内测量过血压的人数由40.6%上升为67.2%,从未测量过血压的人数由31.2%下降为7.5%。干预组、对照组6个月血压值变化比较可见,干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6个月的平均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上述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讨 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为了遏制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压的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的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

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个性背景,因人而异地作最佳选择。

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经过长期的综合治疗和居民自身的努力。社区是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也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场所。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血压预防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把血压降到理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从而促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水平。

强化健康教育,重视饮食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鼓励社区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祛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保证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良好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和前提。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逐步减少对药物依赖,从而减少药品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媒体中,用不同的方式对高血压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进行宣传,强化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能,从而吸引重点目标人群,使社区居民和高血压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树立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意识,增强治疗信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社区卫生服务可以通过宣传使居民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使病人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对于一般人群,应该使他们能够了解到良好的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如低盐、低脂低热量的饮食原则,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预防高血压,做菜少加盐;鼓励患者戒烟限酒;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鼓励居民学会血压的自我监测等等。另外,可以通过组织高血压病人俱乐部进行病人的自我教育。通过病人的自我教育与病人间的相互支持,来促进病人调整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增进病人的相关知识。

鼓励病人学会自我管理。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也有利于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积极和正确的行为来控制疾病。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所指的是,病人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活动。这种疾病管理模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克服了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覆盖面不广的弊端。它非常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及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及潜能。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咨询、讲座和小册子等形式把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方法告诉患者,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实践,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控制血压。实践表明,造成高血压疾病的因素很多,但如果能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地控制或避免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鼓励和指导高血压患者和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疗法,控制饮食中食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杜绝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如大量吸烟、嗜酒、饮食多油腻等等,还要注意鼓励社区居民加强体育锻炼,从而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施分级管理。高血压防治是一项全社会参与并对健康负责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政策、环境、经费以及个人行为等多方面的复杂活动。政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成效。社区高血压防治需要卫生、财政、民政、计生委、老龄委、妇联等多部门的协作,使干预计划能够得到及时的修订。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综合干预,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和体重,按血压水平的定义分类,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分级管理:对重度高血压病人采用一级管理,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并且密切观察,每周最少测量1次血压;对中度高血压病人采用二级管理,先观察3~6个月患者的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变化,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对轻度高血压病人采用三级管理,重点是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可以定期进行随访高血压患者,将随访记录的有关数据存入高血压病人档案,以便对慢性病的发生进行监测,为进一步掌握社区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做好准备。只有在政府重视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进行各部门间的协调,才能形成合力做好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从而建立和完善从预防、检测到治疗、反馈的防治体系,才能够对社区高血压病人做到早期发现,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和管理,从而保证干预质量,保证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要有效的实现高血压防治的干预工作,就必须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由于当前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于高血压控制与治疗的经验知识不足,给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带来不少困难。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必将降低高血压防治的成本效益,也会削弱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的积极性,对以后的社区其他慢性病防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定期定点给高血压病人测量血压就成了进行高血压社区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通过对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调查发现,有些测量血压的医生只是在为检查其工作量提供依据,他们只将测量的血压值记录在册,告诉病人也只是正常与不正常,而不是让病人知晓自身的血压值,这并不利于高血压的控制工作。 还有些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于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指导不到位,有相当部分的高血压病人其血压持续数月异常,而所服抗高血压药物并没有丝毫的调整。反之,部分高血压病人已经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数月,反而调整药物,结果其血压就增高。因此,在当前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注重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对高血压防治专业队伍进行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高血压病防治研究新进展,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由专科向全科发展,正确指导社区居民防病治病从而使高血压病防治工作持续、有效地落实,使高血压这种常见的社区慢性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吴锡桂.对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建议.高血压杂志,1997,5(2):79280

2 张莹,王宪,颜小朗.成都市黄瓦辖区初级卫生保健基线调查报告.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1997,10(112)

篇(3)

唐新华:首先,高血压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很高,由其导致的心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因此始终居高不下,高血压及其相关不良事件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患病人数达1.6亿,较1991年增长了31%。200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如下:新发脑卒中病例为每年200万例,现有脑卒中患者为700万例;新发心肌梗死病例为每年50万例,现有心肌梗死患者为200万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还将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中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也有专家预测,至2025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将达到27.4%,患病人数将多达3亿。然而,当前我国高血压的防治依然呈现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低”的态势,情况令人担忧。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亿患病人群,以及面对成千上万参与高血压防治的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我国必须建立标准化的高血压防治技术、流程及对防治效果的评估。因为只有在标准化的指导下实施各项防治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治效果,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其次,高血压防治亟待标准化管理我国在卫生部直接指导下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最权威的高血压防治技术的标准化指导文件,是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其他国家指南,结合我国国情,经全国著名专家反复讨论论证后达成的共识。《指南》规范了血压测量、高血压的分级诊断和危险评估标准,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标准,降压药物应用强适应证及血压达标标准,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置原则和标准,以及双向转诊、健康教育、患者随访指导内容和标准等。《指南》对高血压的防治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技术是相当成熟的。在实施高血压防治时应尽可能按《指南》中要求的标准和指标进行。

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和循证医学的进展情况,相关机构和专家将对《指南》进行不断的修订。任何一名医生在为患者制定诊疗措施时,都必须遵照《指南》进行。正如《指南》指出的:“治疗目的是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如果只注意开出一张降压处方,而不关注血压是否达标,或者只注意降低血压,却并不关注降低心血管病的总体危险,都属于非标准化的管理范畴。有些基层医师甚至不知道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更不知道伴有糖尿病、肾病时的血压控制目标,以至于某些社区在高血压防治工作开展4年后,依然有20%的3级高血压患病率,说明在防治工作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和执行《指南》中的标准。再如《指南》指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并提出要“根据基线血压水平以及有无并发症,采用小剂量单一药物治疗或两种药物的小剂量联合治疗”,“大多数慢性高血压患者应在几周内逐渐降低血压水平”,《指南》还制定了高血压诊治的标准流程。这些都是高血压治疗的标准和原则。然而,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单一降压药治疗率仍达80%以上,联合用药率不足20%。医师在治疗高血压时仍存在不留意病人的血压水平、不关注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不考虑是否需要联合用药、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即开降压处方等诸多问题,凡此种种显然是违背了标准化的管理原则。

当然,要实现高血压防治的标准化,就必须一切按《指南》的要求进行。虽然推广和实践《指南》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但为了使全国高血压防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指南》,使《指南》原则变成标准化的实际行动,实现从《指南》到实践的转换。

《心脑血管病防治》:那为什么又强调高血压的防治必须个体化呢?

唐新华:从总体要求看,高血压防治策略必须要标准化,这是指原则上的统一。但对每一例具体患者而言,高血压防治则必须个体化。《指南》所提出的防治原则是专家们达成的共识,其中包涵了高血压防治中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针对具体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则取决于每位医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判断和对指南的理解。

由于高血压是由多种复杂的尚不清楚的病因引起的,所以在不同病因的作用下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例高血压患者对不同降压药治疗有不同的疗效反应。而且不同的高血压患者所伴有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疾病也不相同,用同一种药或同一类药物治疗所有的高血压患者显然是不科学的。

《心脑血管病防治》:您认为高血压个体化诊治包含那几层含义?

唐新华:高血压个体化诊治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1.对患者进行诊断时

在诊断时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除总体血压水平及危险分层不同外,还要考虑到每例患者伴有不同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心脏、肾脏及血管疾病,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或白大衣高血压的可能。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或继续观察,若需治疗应选择适当的起始治疗时间。

2.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

在决定患者治疗时,应考虑到不同患者对各类降压药的治疗反应(效果、不良反应及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伴有与某种降压药作用相对抗的疾病(例如哮喘、心律失常、代谢异常等),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每例患者不同的降压目标,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例如《指南》指出:“五类降压药都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而且一些循证医学研究也证实钙通道阻滞剂(ccB)能有效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是高血压患者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其使用比例占我国降压药物的4l%。但CCB有可能加重伴有快速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尤其是短效CCB还有可能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对这类患者应慎用。

3.制定个体化降压目标时

在制定患者降压目标时,更应注重个体化的效果。《指南》要求降压治疗数周后的高血压控制目标是:一般人群<140/90mmHg,伴糖尿病、肾病者应<130/80mmHg,蛋白尿>1g/d患者的血压目标值为<125/75mmHg,65岁以上老年人的收缩压目标值为<150mmHg。上述目标是针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定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

例如,老年患者如果在降压治疗时舒张压已<60mmHg,而收缩压依然>160mmHg(并未达到《指南》要求的降压目标),此时若再继续降压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心血管风险。

再如,在对高血压急症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降压时,不能短期内降压达标,降压幅度应控制在用药前基础血压的20%,迅速降压可能骤然降低脑灌注量,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加重梗死区域的缺血,从而引起再灌注损伤。针对这类患者,应先度过急性危险期,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降压,逐渐达标。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作用,需要在区分患者的同时慎重选择降压药、控制降压速度和幅度。

对那些没有并发症、合并症及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相对较少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那些已出现严重并发症,有糖尿病、肾病、卒中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其心血管危险显著增加,尤其是老年患者,必须制定个体化的降压速度和降压幅度,同时更应注意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效应的降压药物,这样降压治疗才能获得更大益处。

《心脑血管病防治》:请您谈一下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应掌握的要点?

唐新华:临床医师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治疗:

1.合并不同阶段的冠心病

降压药物的选择应有所不同,须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例如ACEI被主要用于合并冠心病高风险、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因为对EUROPA、HOPE、PEACE等大型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ACEI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所以ACEI应做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首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来进行初始和持续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仅作为ACEI不耐受时的替代药物。β受体阻滞剂更多用于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

2.合并脑卒中

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各类降压药物治疗均可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但是不同类的降压药物对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存在差异,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PATS、MOSES、PROGESS)证实了利尿剂类和ARB类降压药物及ACEI联合利尿剂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作用。冠心病往往是卒中患者的隐匿性并存疾病,需引起关注,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ACEI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卒中复发,还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无论是脑卒中急性期还是稳定期都不宜采用短效CCB来降压治疗,因为这会增加再出血和梗死的风险。

3.合并糖代谢紊乱

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将ACEI、ARB作为首选的降压药,以对抗RAS系统的过度激活,缓解胰岛素抵抗,延缓肾脏受损。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对于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选ACEI、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4.合并微量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

在没有禁忌症时,应首选ACEI或ARB,以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病进展。由于肾脏受损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极高,通常需考虑给予综合干预,而AECI类药物因其确切的心血管保护和非血压依赖的肾保护机制应优先考虑。

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首选CCB和噻嗪类利尿剂。既往的研究表明,6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以上降压药的联合治疗才能达到目标血压,如果合并脂代谢或糖耐量异常,则应同时联合调脂降糖治疗。因此在联合用药时更应考虑患者并存的上述各种情况,采取降压作用相加,副作用相抵的合理联合方案,从而使患者除降压外获得更多的益处。

《心脑血管病防治》:最后,请您谈谈在高血压防治中怎样做到标准化与个体化有机结合?

篇(4)

卫生部、诺华制药:联手行动防治高血压

前不久,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和新闻办公室于第十个全国高血压日当天召开了“从观念到行动――全国高血压日十年回顾”座谈会。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齐小秋在座谈会上积极倡导全民积极参与高血压防治工作。据了解,这次座谈会是今年高血压大众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之一。其他活动还包括王府井步行街专家义诊,功能社区高血压调查活动、功能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及媒体专题宣传教育节目等。

立足今天,回顾过去,近年来,卫生部在高血压防治方面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加强大众的高血压防治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004年底诺华公司全球总裁在北京受到总理接见时,提出希望对中国的高血压防治进行支持,温总理表示支持和鼓励。2006年8月,“卫生部―诺华高血压预防控制教育项目”得以于2006年8月在北京正式启动。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琼丽女士介绍说,这个项目通过开展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对患者和公众进行认知高血压的宣传教育,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医务人员专业能力,使医务人员能有效应用《高血压防治指南》,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加强对高血压疾病的控制;二是提升高血压患者的认知率、治疗依从性和控制率、控制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从而共同降低社会经济负担和患者医疗费用。据了解,整个项目为期2年,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全额出资,跟科技发展中心共同开展和实施这个项目。

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该项目在北京、上海、广东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10个城市建立了高血压预防控制培训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基层和社区医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给当地带来了新思想、新学术,初步计算受益的患者超过千万名。项目开展期间共举行了将近120多场全国巡展,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全国70个城市一共组织召开了1 53场培训会,除了、青海、内蒙古以外,整个培训活动涉及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受培训的医生一共达到了21500人。同时,对公众进行以提高高血压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在此期间频频展升。

黄琼丽女士表示,这样大规模广泛深入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水平,从而有助于改善目前医疗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活动采取卫生部领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形式,解决了基层医疗知识水平不高等相关问题,收效很大。

阜外医院的白冰冰医生作为“卫生部―诺华高血压预防控制教育项目”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谈起自己的体会来,热情洋溢。她觉得,这次培训活动的每一次讲课都有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实践方法传授给大家,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了临床医生的心血管和高血压方面的诊治水平。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而且发病率越来越低,控病率仅为6.1%。作为医务人员,我也见到很多由于高血压病得不到控制而痛苦不堪的患者。有一些患者因为高血压引发了心脑血管的发病,我感到无奈而痛心,如果做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使病人更早得到全面控制和有效治疗,结果也许会不一样。

同时,像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疾病,社区医疗非常重要,如果广大的居民可以在基层社区的医疗机构得到相应的防治和治疗措施,将是高血压患者的福音。基层医院医生的能力,以及他们所能覆盖的人群多少,直接决定着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诊治的水平。

关注特殊人群 防治高血压

谈到具体的高血压疾病,参加此次培训的高血压疾病诊疗专家强调,高血压疾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儿童,青春期少年,妇女等特殊人群也要加强高血压疾病防治意识。

高血压病因不明,但临床医学表明,高血压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日常摄入食盐多者发病率高、肥胖者发病率高。同时,高血压发病率还与遗传有关,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都容易发生高血压,因此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近年来,随着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和健康检查的普及,发现儿童高血压发病率不低,应该引起人们重视。而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正常血压已接近成年人。如在安静状态时,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高血压一般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据医学家观察,青春期轻度高血压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任何自觉症状,但它能在机体内慢慢地破坏血管、心脏、肾脏和大脑。对青春期高血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由于青春期高血压的发生是暂时性的,过了青春期,心血管系统发育迅速趋于平衡,血压就会恢复正常。因此一般不主张过早应用降压药物,但必须通过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使血压恢复正常的目的。

此外都市白领一族和妇女也要加强高血压的防治意识。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导致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引起血管收缩,最终导致高血压;而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高血压。临床医学证明,病情进展迅速,常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恶性高血压病,常常“袭击”年轻人。患病者常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心慌、气短、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

妇女与男性相比,有不同的生理特征。所以,也常发生一些特有病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病多发生于妊娠24周与产后两周,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会出现抽风、昏迷而威胁母子生命,因此要注意预防。预防工作关键在于做好孕期保健工作,了解妊娠前和早孕时血压水平。

高血压健康知识补充站

健康膳食 远离高血压

10月8日高血压日当天,在卫生部全国高血压日十年回顾座谈会上公布的“健康膳食,健康血压促进行动”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功能社区劳动力人群的高血压患病中38.6%就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此次调查从今年5月17日开始,历时近5个月,主要调查了北京市机关单位等功能社区的劳动力人群。

饮食对于人们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饮食更是重要至极。中西医一致认为,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改善膳食结构,合理膳食

是完全可以预防高血压的。

首先,在日常饮食中减少钠盐摄入,临床上经证实人们若食进过多的钠盐,可以因钠分子浓度的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肿胀,血管腔变细,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加;同时,由于血管内水量的相应增加使血容量增加,直接加重了心脏和肾脏的工作负担,从而使血压升高。WHO建议每人每日食量不超过6g。其实,肉类如鸡、鸭、牛、羊和一些蔬菜本身都已含有钠盐,烹饪时人们又习惯地加入各种调味品,如酱油、食盐、豆酱、辣酱等,都含大量的盐分,使菜肴内的盐量更高。所以人们应该尽量食用清淡的食物,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以减少盐分的摄食。

其次,避免进食高热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三高”食物。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容易致动脉粥样硬化,故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对高血压防治不利。长期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脑髓、蛋黄、肥肉、贝类、乌贼鱼、动物脂肪等,可形成高脂蛋白血症,促使脂质沉积,加重高血压。应当适量限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每千克体重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在1克以内。可常吃豆腐及豆制品、瘦肉、鱼、鸡等。

第三,主食宜多吃粗粮、杂粮如糙米、玉米。烹饪中宜多用红糖、少用或不用绵白糖、白砂糖。烹调食物应采用植物性食油如花生油、葵花油。因其含较多的不饱和性脂肪,对预防高血压及脑血管的硬化及破裂有一定好处,不过,当植物性食油经过长时间的加热时,其不饱和脂肪会因高热的影响,起化学反应变成对人体有害的饱和脂肪,譬如用来炸油条、炸鸡、煎葱油饼所用的植物油,由于重复的加热作用,终已变成对血管不利的饱和脂肪。故高血压者也不宜多食煎炸食品。

第四,注意补充钾和钙。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其次,还应多吃蔬菜和水果。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

最后,远离饮酒。烟酒都会促进血管的粥样硬化,所以吸烟和嗜酒者应尽早把烟,酒戒掉。饮酒还会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建议男性如果饮酒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20~30g,女性则应少于10~15g。

除了合理膳食外,要预防高血压,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应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减少心脏工作量。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每周跑步1小时或更长时间可使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42%:每天快走3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18%并可使患中风的风险降低11%。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达到减轻5公斤以增强减重信心,以后再根据自觉症状和有关指标决定进一步减重的速度和目标。

高血压急症病人:及时治疗最重要

高血压预防工作非常重要,但对于高血压急症病人,要当机立断采取相应治疗。高血压急症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如生气、动怒),使血压突然升高,病情急剧变化,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以及由于高血压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并发症,此时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可能危及生命的一种紧急状态。

篇(5)

【关键词】 农村;高血压;患病率;预防和控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降低人群残疾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解辽宁省鞍山市贺临岗村居民高血压流行及防治现状,为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血压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于2004年11月对辽宁省鞍山市贺临岗村2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流行及防治状况进行了横断面调查,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点与调查对象

贺临岗村隶属辽宁省鞍山市汤岗子镇,全村总人口1171人,25~85岁人口689人全部入选,占总人口58.8%,其中男性337人,女性352人,男女比例为1∶1.04 。60岁以上人口124人,占总人口10.6%。平均年龄48.4%,男性平均年龄49.9%,女性47.2%。

1.2 方法与内容

使用统一调查表,采取集中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询问、血压测量和填写表格。

1.2.1 询问

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及治疗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

1.2.2 血压测量

统一使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按操作规范测量右臂坐位血压,血压计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以Korotkoff第1音和第5音为准,血压单位为mmHg。测量前被调查者安静休息5分钟,精神放松,排空膀胱,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禁止吸烟或饮用酒精,咖啡,茶。测量1次血压后,应嘱咐被调查者适当抬高右臂5S,静息2分钟后重复测量血压1次,记录两次血压的平均值。如果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6mmHg,则相隔两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和控制标准依据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调查前有高血压史并服用降压药者均判定为高血压者,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标准为SBP/DBP≤140/90mmHg。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全部数据用epi-info2002建立数据库、数据清洗和统计分析。男女两组均数间的比较用t检验,患病率间的比较用χ2检验,不同年龄高血压患病率,血压水平趋势分析用相关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病率和血压水平

不同性别、年龄的居民血压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率,本次调查对象共689人,高血压患病人数289人,患病率41.9%(男性46.2%,女性36.0%),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45岁以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45~6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男女差异不显著,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表1)。人群收缩压平均水平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45岁以下人群收缩压平均水平男性高于女性,45~64岁人群收缩压平均水平男女差异不显著,65岁以上老年人收缩压平均水平女性高于男性。人群舒张压平均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男性舒张压平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40岁时达到并维持高峰水平,65岁后略有下降,女性舒张压平均水平也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50岁时达到并维持高峰水平,65岁后略有下降。人群收缩压平均水平趋势与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收缩压水平最高。

表1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

2.2高血压预防控制状况

本次调查共确诊高血压患者289例,其中既往病例88人,新检出病例201人,高血压患病知晓率34.7%,采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44例,既往患者和全部患者的治疗率分别为50.0%和15.2%,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患者20人,既往患者和全部患者的控制率分别为16%和5.5%,病情控制者占全部治疗者的36.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鞍山市贺临岗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41.9%,表明鞍山市贺临岗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患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表2)。此外,鞍山市贺临岗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血压的变化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1]。个体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持续增高;而舒张压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不同的变化,由于收缩压和舒张压有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同变化的特点,脉压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2]。

表2 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高血压是导致我国人群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与脑卒中、冠心病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降低人群残疾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后我们应加强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促进人们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情绪稳定等,避免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同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细良,王柳宁,韦春波,等.6565例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情况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1,20:1-2

2孙佳艺,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2740人的血压水平10年(1992-2002)变化情况.高血压杂志,2005,13:115-119

3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检测(中国MONICA方案):Ⅲ危险因素水平与心血管病的联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

篇(6)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是指控制好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的靶点通常是那些尚未发生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C:中医药 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三大药理特点:降血脂、通血管、抗血栓,这是传统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中的优秀药物。

中医认为,调降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疏通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抗栓溶栓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福心脑清软胶囊三重作用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五福心脑清;三高患者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选择五福心脑清,药性平和有效,可以长期使用;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也可选择五福心脑清,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卒中后遗症。五福心脑清疗效确切,安全性也高,使用方法是3次/目,2粒/次(偏瘫患者3粒/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这些中成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卒中、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D: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一般采用糖尿病饮食-低热量、低糖,适当应用降糖药。

篇(7)

关键词:脑血管病;高血压;治疗;策略;预防

高血压病患者患上脑血管疾病几率非常高,是正常人的3~4倍。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当中指出,高血压疾病是引发脑卒中和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与体内血压的升高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若患者的收缩压每升高1.33kpa,即10mmHg时,患者患上脑卒中的几率就会上升45%~47%,从而大大增加了患病的危险;若患者的舒张压每增加5mmHg,即0.665kpa,患上脑卒中的几率则会上升46%左右。总的来说,若患者的收缩压从115mmHg开始上升,每升高20mmHg左右,患者患上脑卒中的危险性则会增加1倍。也就是说,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患上脑卒中的几率是随着血压的升高而上升的。此外,大部分个体,其血压是有节律进行变化的,其中清晨起床后血压会有明显的波动,在深夜时分,血压的水平值却较低。而相应的是,一些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疾病患者,其发病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的高峰期在清晨时分,与血压升降的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使用血压检测仪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做好预防工作。

1 抗高血压治疗对预防脑血管病的意义

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不断降压,让患者的心脑、肾等器官得到保护,因此,治疗高血压实际上是治疗患者的心、脑血管以及肾靶器官。抗高血压治疗能有效降低血压,并预防脑卒中,其疗效比较明显。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当中指出[2]:当患者的血压水平≤140/90mmHg,即血压水平为正常值时,可以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200000例测试中,测试的数据显示,抗高血压治疗能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即≤140/90mmHg,并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的危险性。其中男性可以降低35%左右,女性则可以降低4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的实践当中,常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ABBs(钙通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都可以作为降压使用。然而,同一类别不同的药物,其治疗效果也明显不同。此外,患者由于其体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药物产生的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不良反应的差异性也较大。医生必须要针对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2 血管紧张素的抑制对治疗心脑血管的影响

R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着人体内正常心血管系统发育、系统电解质、液体平衡,并对患者血压调节、心血管系统结构的重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血压疾病中,心血管系统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处于激活状态,血管紧张素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逐步分解成AngⅡ(血管紧张素Ⅱ),然后通过AT1发挥氧化应激、肾脏钠重吸收、交感神经激活等作用。AT2受体介导的功能可能与AT1受体介导功能导向相反,并起到调节组织、扩张机体血管等作用。因此,要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而实现。

根据临床的研究证明,ARBS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减少患者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患者脑微血管的增值,对脑部损伤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

3 ARBS防治脑血管疾病的依据

3.1 ARBS的一级防治作用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患者的血压降低幅度越大,其脑卒中危险性就越小,抗高血压治疗的药物都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治疗风险。因此,在脑血管病的预防中,进行抗高血压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不同的降血压药物,对靶器官有着不同的作用,在治疗期间必须多加注意。

3.2 ARBS的二级防护作用 上文已经表明,高血压无论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方面,其数值的增高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经过调查显示,亚洲人比西方人更容易患上脑血管疾病。临床的研究中发现,在抗高血压治疗中添加缬沙坦,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缬沙坦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以及心绞痛发病率的降低。

4 CCBS和ARBS联合使用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有学者研究抗高血压治疗药物,并得出CCBs具有延缓颈动脉病变,且比ARBS更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强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我国医学界也对CCBS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发现其在预防脑卒中方面极具优势,将CCBS和ARBS进行联合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抗动脉粥样硬化,还能有效预防脑卒中。两者的结合使用能有效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因素之一,要预防脑血管疾病,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抗高血压治疗。在高血压患者中,小幅度的血压增高有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反,对患者进行抗高血压治疗,小幅度的降血压也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的风险.因此,抗高血压治疗是最重要的。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必须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经过临床研究表明,单独使用ARBS,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脑血管;单独使用CCBS能有效防止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将两种药物结合使用,能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保护患者脑血管方面入手,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