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5: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造能力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造能力培养

篇(1)

美术教学因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实践性等决定着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中体现的。

一、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艺术欣赏在开拓视野方面又显得尤为重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因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能启发人的思维,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要扩大学生欣赏范围,尤其要增加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比如在“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中,我重点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时期所创造出的不同艺术形式,并将它们进行比较,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创作上,让学生多学多看一些不同创作形式、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的作品。比如在“水彩风景”中,我将水彩的一些特殊技法介绍给学生,学生对这些特殊技法的兴趣非常大,对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的作品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才能谈的上创造能力,否则谈创造能力是空洞的、苍白的。正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思维上先有创造性,那么才能谈及在能力上有创造性。

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迁移。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并对创作意图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等进行分析。比如,毕加索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创作了多幅关于牛的艺术作品,每幅作品的艺术风格给人的感受都不同,但每幅作品又有内在的联系,充分展示了毕加索思维方式上和艺术上的超凡创造力。作品从开始具象写实的“牛”到最后抽象的只剩几根线条的“牛”,用最简练的手法创造了最生动的形象,以致他后来用自行车的坐垫和车把创造出《公牛头》的杰作。正是这些具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才会使美术不断向前发展,同样具有创造性的社会,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在“水彩静物”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表现性色彩表现方法的运用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同一组水彩静物的写生中,我先出示一张范画,同时在课堂上又示范一张,这两张范画色彩的运用方法截然不同,与真实静物也不相同,其中一张范画我突出表现环境气氛对色彩的感受和影响,而另一张范画则突出表现内心情绪对色彩的感受和影响,这时再启发学生用表现性色彩去描绘静物,不要只是看见什么色彩就画什么色彩,要鼓励学生用脑去画色彩,不只局限于固有色的表现方法,要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大胆赋色。当作业收上来时,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比我预期的还要好的多,色彩表现上减少了束缚,发挥了想象力,学生的作业都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各自的创造性。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创造能力首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核心。在教学中,应少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左右学生的思维方式,多给他们一些自由,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把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创造能力。仅有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开拓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要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结合起来。比如在中国画学习中我突出了中国画笔墨技巧的运用,每幅作品中以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特征的事物,不同的笔墨表现相同的事物,同样的笔墨又表现不同的事物,利用不同的艺术风格、创作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运用,来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

篇(2)

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何等重要。

首先,允许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

其次,转变旧观念,淡化成人权威,正确评价好孩子。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他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会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定能有所收获。总而言之,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二)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励幼儿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所谓创设情景,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需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景,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他们正在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操作活动,这时老师问他:“你发现什么了?”他说:“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孩子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思维活动,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三)发展语言,促进思维。

众所周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早期的语言训练,不仅促进语言本身的发展,还可促使智力超前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主要是听和说的能力,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就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对话,这样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启动思维,即兴表述生动的语言。如教师讲述故事时,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作品,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还可利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刺激幼儿思考与语言表达,让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形成的原因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并不是幼儿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当代我国特有的人文现象造成的。首先,当代这批儿童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使儿童在家就是养尊处优,平时就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转,有时还有外公、外婆的特殊照顾,使他产生了优越心理,他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养尊处优久了,养成爱发脾气、撒娇,凡事就动口不动手的坏习惯。其次,家长认识不足,许多父母认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大人做的清楚就连幼儿自己能做的,能代办的就代劳了,反正小孩子长大后就会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反正大人会帮忙,就是想做也没得做,不如不做。所以一旦到了幼儿园,由于家长不在身边,马上就出现自理能力差的现象。恐惧、陌生、自卑感也就伴随而来,对儿童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三、培养儿童生活独立能力的正确理论

三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此,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了这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

四、培养孩子自立的几个原则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自我决策,能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地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行为地一种个性品质。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首先要坚持以下认识:

(一)孩子想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试着做

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的中心会逐渐从父母转向外界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独立意识大大增强。这时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需求,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让孩子获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二)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从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做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洗脸、刷牙、梳头、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自己洗手娟、袜子……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尽早学会自我服务。如果从小不作要求,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能力。

(三)孩子不会的事情引导孩子学着做

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独立入睡,第一次学洗袜子,这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教育者一定要以积极的评议和行为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要经常对孩子说“自己试一试”“我相信你能做好”。同时还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注意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他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而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能力。

(四)孩子能做的事情督促孩子坚持做

篇(3)

关键词:幼儿;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74-01在幼儿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断的教学教学中发现,幼儿教师利用音乐、美术的途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和艺术气质,促进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1.幼儿审美的特点

1.1幼儿注重对一些鲜艳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比较容易产生美感,并且喜欢有趣的,特别是小动物富有故事情节的事物。对于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欣赏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1.2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培养,只有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情感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孩子在郊游时,看到花草、小动物,就会高兴的又蹦又跳,有的幼儿还会直接在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兴趣。

1.3在对幼儿的美术活动教学中,幼儿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造型夸张。绘出的图形也是很具奇特,有的幼儿可以将鱼画成游在天空中,把太阳小鸟都画在地上,对于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随之审美想象在创造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2.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幼儿对其美的事物接触时,在审美的活动中积累了各种知识的经验,同时在审美的过程中,他们的直觉能力和想象能力非常活跃,对于那些抽象事物的理解也会快速有自己的想法,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在不断的教学整合中表明,如果学生在幼儿时期经常参加审美活动,他们在上学以后对于学习的固定知识也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想象力更加丰富且动作灵敏协调。

3.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策略

所谓审美能力就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着艺术的欣赏,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因此,对于幼儿来讲,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1引导幼儿发现美并去感受美。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和去感觉美,只要有发现随之就会有感受美的机会,让幼儿去发现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的事物和现象,让幼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常带孩子深入到大自然中,让幼儿学会在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喜爱的色彩,以及去发现世界的美,蔚蓝的天空、白云,自由自在飞在天空中的小鸟,这些都是美妙的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在春天,孩子在绿绿的草地上奔跑,孩子与草地间形成了一种色彩斑斓的美,这是一副多么富有情事的画面啊。在此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作一副自己喜欢的画,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富有特点的作品,对于幼儿形成了色彩的美感。

3.2通过艺术作品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创造能力。幼儿时期是发展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对事物观察时,还要通过语言对其观察进行描述,因此,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语言能力,以此来通过表情、语气和语调来描述出所要表达的意向。这主要是因为,相同的一句话如果带上表情和语气把它表达出来,那么它的效果肯定会很好,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进行意思表达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在语言表达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表达要规范,注意适当的语言修饰,让语言真正表现出美感。进而让学生去领悟其有的内涵,激发其幼儿的创造能力,通过创造能力的发展,来表达审美能力所带来的兴趣。

3.3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对于幼儿来讲,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要将美育具体化,丰富化,才能真正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幼儿接触大的艺术作品,让幼儿从作品中去感受艺术的美,并通过审美去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另外,教师在对幼儿教课时,必须在创设环境的同时与幼儿教育结合,让学生真正在审美的同时接受到教育,比如,教课时,教师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课堂,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像与喜好去布置教室,让孩子真正置身在美的环境中,以此来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并在学中玩,从而让学生去懂得审美,并发现美。比如,在教授这堂课时,可以先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幼儿先了解云彩,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让孩子明白云彩是由风带来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把自己想成是一片云彩,想像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此时,教师可以伴随着钢琴曲,让学生在此优美的环境中去深深体会,充分发挥其想像力,他们有的会说:我要成为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等等,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另外,在生活中,幼儿喜欢看电视模仿,在这时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去寻找美,去发挥美。这就要求,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多采用图片、媒体进行教课,让孩子易于接受,让孩子参加到审美活动中。

3.4经常为幼儿提供审美的机会,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生活过程中,要经常为孩子提供一些审美的机会,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其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幼儿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参加一些审美活动。比如,让孩子作画、折纸、制作小玩具等,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有就是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歌舞表演等。让其在活动中去发现美,让幼儿真正感受到不同活动带来的美感,让幼儿在美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发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在审美与创意活动中去开拓视野,欣赏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同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楼必生,涂美如 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1

[2]李英玉,3~5岁幼儿审美能力发展及培养的实验研究.教育科学。第23卷 2007.12

篇(4)

[关键词]高中生;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57-01

高中阶段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主要指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其中创造能力是其核心衡量指标。本人以学生视角,浅谈当前高中生创造能力的现状以及创造性措施的采取。总之,高中生在培育自身创造力的过程中,通过淡化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加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断培育其创造性思维。

1.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概述

1.1 什么是创造能力

根据资料查阅可知,创造力主要指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社会与人力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剔除不合事宜的成分,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探究当前事务发展新型因素,从而产生对社会价值的独特判断。在当前学习教育方面,高中生创造力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突破落后观念与原有规则的束缚,不断自主探索新问题,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创造应有的社会价值,包括在对学业的贡献性。

1.2 高中生创造能力的现状

在对当前高中创造能力的探究过程中,本人通过在查阅资料和身边同学的情况看,发现目前在创造力培育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1)创造意识不强。在高中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以往学习模式的束缚,加之学习压力较大,缺少主动的创造意识。(2)创造能力不高。就我就读的宁城县高级中学情况看,大部分高中生的学业能力较高,但在涉及具体创造能力的时候,其创造水平还处在有待提升A段。(3)创造发明不多。在当前高中生的学习教学活动中,学校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积累和思维逻辑的提升,由于其创造意识不强,创造发明作品不多,没有能够足够挖掘其发明创造潜力。

2.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原则

2.1 坚持自我的个性

我认为,在高中生创造能力培育过程中,学生自身要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维护其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同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求新求异、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培育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坚毅不拔的人格品质。

2.2 培育自身非智力水平

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培育自身的非智力因素,通过集中注意力不断去觉察周围的事物,并专注自身不受其他事情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培育自身的观察兴趣与主动观察事物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记忆力,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考虑其问题解决的途径,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2.3 坚持自我实践的习惯

在高中生自我发展过程中,高中生需要不断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创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最终促进各种能力的提升。

3.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只有不断发散创新思维,才能帮助高中生重组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与程序,创造出新型的科研成果。在当前高中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培养高中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创新能力培育的有效途径。高中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向积极主动探索,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育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在创造思维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放手去探究,主动去探索,不断促进思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其自身个性的发展,通过个性化的探究,不断增强探索性。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3.2 培养高中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背后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而且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转化,包括相互联系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于高中生群体而言,在自己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其逆向思维的能力,包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不断活跃各种思维活动,其中包括思维的含金量,尤其在当前高中生思维能力提升上。

3.3 培养高中生的类比能力

根据当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个体智能的发展主要是将新知识同化到当前认知结构中的一个过程。在传统学习过程中,高中生通过被动接受教育,然后再通过做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在自己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活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其中包括主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概念。同时,为了更好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不断设计各种情境性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培养高中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3.4 提高分层学习的能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理论可知,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每个个体性格特征不同,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与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认知结构也必然是多元性,也是不尽完善的。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个性,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利用思维开拓的特点,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当前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不同的原因,最终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增强高中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断将高中生自身个性特点与其学习方法结合起来;(2)不断将高中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3)不断将高中生学习环境与其成长经历结合起来;(4)不断将高中生学习能力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通过上述几个结合,才能从本质上促进高中创新能力的形成,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评价导向――基于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的分析[J].冯志刚.教育导刊.2016(4):78-79.

[2] 浅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J].宫啸.教育教学论坛.2015(41):98-99.

[3] 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与学校教育现代治理研究[J].冯志刚.创新人才教育.2015(3):67-68.

篇(5)

首先,教师要深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用鼓励的语言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进行美术创造。

幼儿的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世界是充满新奇和探索欲望的,很多事物在成人眼中是熟悉的、司空见惯的,而在孩子的眼中它们却是新鲜的、变化多样的。如:夜晚多彩的霓虹灯,会让孩子想起天上眨着眼睛的星星,因此在画星星时,幼儿赋予星星以新的生命力,五颜六色的星星在闪烁。天上飘动的白云,会让幼儿浮想联翩,天上的云像雪白的羊群,像起伏的山峰,像调皮的猴子……因此在孩子笔下白云姿态万千、形态各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幼儿眼中的世界,了解幼儿充满想象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想象的世界中大胆创造。如:让幼儿用圆形绘画出各种事物,当教师出示一个圆圈,提出问题:“它像什么?”这时幼儿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太阳、人的脸、熊猫的头、气球、妈妈烙的饼、巧克力……当孩子的想象展开时,在给孩子一个任务:把这个圆圈变成各种东西,我们来个比赛,看谁变出来的东西多,我们选出一个小魔术师来。接下来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积极动手画了很多很多圆的物品……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可以说当孩子的想象真的飞起来时,那么他们的创造力是超乎想象的。

其次,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美术创造潜能。

爱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个纽扣、一块手绢、一张彩纸,都会让孩子爱不释手,琢磨摆弄半天。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幼儿感兴趣的物质材料,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使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记得在小班美术活动中,我教幼儿认识曲线,我没有示范曲线的形状,讲述曲线的特征,而是让孩子们拿一根毛线绳进行摆弄,让他们尝试毛线的各种变形。虽然只是一根很普通的毛线绳,但在孩子们的手中,它变成了直线、曲线、弧线、小线团、圆形、三角形……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线绳进行探索,动手操作,并在实践中认识了曲线,知道他们可以用来表示水、烫过的头发、布上的花纹、小羊身上的卷毛……这样在指导幼儿画小羊身上的毛时,孩子们给小羊穿上了各色的曲线衣服,生活中白色的羊群被五颜六色的卷毛羊群所代替,那画面真的很令人感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而是良好师生互动环境的创造者,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在美术活动中,要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更加积极地参加活动,创造力才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再次,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发现幼儿创造的闪光点时,及时因势利导,给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篇(6)

1. 创新演示实验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杂志介绍的各种演示实验的原理、设计思想、选用的器材等,不断改进实验,设计出创新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将教师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给学生做出示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一个物理规律的再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要敢于对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引发探究的冲动和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内容时,我增加了演示“瓶子吞、吐鸡蛋”的实验。实验前,首先向学生讲明实验目的,设计思想,选用的器材以及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

“瓶子吞鸡蛋”实验如下操作:

①将圆底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口朝上。②把一块纸片点燃后投入烧瓶里。③把已剥好的去壳鸡蛋小端堵住瓶口。④用冷毛巾围住烧瓶周围。

现象:鸡蛋大端不断缩小,最后落入瓶中。

“瓶子吐鸡蛋”实验如下操作:

①把烧瓶调至口朝下,且使鸡蛋小端堵住瓶口。②用开水淋烧瓶。

现象:鸡蛋大端不断缩小,最后从瓶口吐出来。

当鸡蛋落入瓶中又从瓶口吐出来时,全班学生高兴地鼓起掌来,有的大声说:“真奇怪!”在对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后,为了继续诱发学生创新动机,我又拿出一个未充气的气球和带孔的橡皮塞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利用讲台上的器材重新设计一个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并亲自完成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巧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鲜明的物质现象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受,还应该注重在实验过程中的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加强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可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做“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介绍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②若筒内只有空气,空气内能增加能观察到吗?③怎样实现“不可见”为“可见”,以前哪些实验应用了这种方法?④为什么要迅速压活塞?⑤若实验成功后,继续下压活塞,能否再成功?⑥若迅速再下压活塞易燃物不再燃烧,筒内会出现什么现象?

这样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对实验揭示的结论及设计思想均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培养了创造能力。

3.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模仿式的实验虽能提高熟练操作程度,但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自行进行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发展。

例如,在完成力学学习之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家庭实验作业:自选器材,设计一个测量土豆密度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结果学生提出五、六个不同的实验方案,并测出土豆的密度值。这样探索教材、设计自由度大、自主力强的实验,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 开展探究性实验

篇(7)

【关键词】素描教学;培养

素描也叫单色画,一直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这种对形体、空间、明暗等等一系列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源自于西方。素描的表现来自于眼睛的视知觉,而这种观察则来自于大脑的信息处理。通过素描训练,使我们学会了如何看,这其中包括了:培养视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于所表现的物象接受其信息能力、增强脑的分析能力,从而准确的把握事物的特征、通过对物象的分析感知内在的结构及未知领域,即创造意识的形成和表现能力的提高对于视知觉所观察到的物象一种准确的表达,技能与心志的一致性。

一、培养视觉敏锐的观察能力

所谓敏锐的观察就是如何看的问题。人们看周围的景物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没有意识到当你在看到一处每天都能看到的习以为常的景象时,人的大脑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例如骑车或开车遇到红灯时大脑会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并且是在很短时间里完成使你作出正确的决定。你会为自己的大脑如此的精密而感到惊讶的。现代科学证明语言和语言相关的能力主要位于左脑,绝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情况。

下面是一组左右脑的对照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功能:

左脑:分析性、象征性、抽象性、时间性、理性、数学性、逻辑性、线性

右脑:综合性、真实性、类似性、非时间性、非理性、空间立体性、直觉性、整体性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是右脑在支配我们深入的观察,并将所视物象局部放大。这样的观察训练使作画者能够有意识的感受右脑模式的转换。作为绘画的人应当具备整体观察的能力,这也是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物体的轮廓线是一个形体转折的部分,作为初学者往往只注意了物体的轮廓而过分的强调细节、局部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整体的看,局部细节服从整体。这样的引导就会使学习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视知觉,从一种习惯的视觉观察方法逐渐的转换成另一种视觉观察方法直至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要从素描训练开始的原因之一。“画素描时总有这样的感觉,你好象能在更有利的地方观察事物,更深入地观察事物,一些秘密将向你袒露它们的真面目。”

二、进一步增强分析能力加强对物象的表现

绘画中的各种行为体现了人们的表现性,并首先在知觉活动中显现。当我们看到物象时眼睛对外界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同时传输给大脑。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对物象的观看方式就会从表现性角度产生特殊艺术感。这种表现性恰恰是艺术家赖以寻找的传达媒介。

“艺术语言的真正奇迹并不是它能帮助艺术家创造真实错觉;而是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手中,物象具有了半透明性。在教我们重新观看可见世界时,伟大的艺术家给予我们仿佛已洞察不可见的内心王国的错觉――只要我们能像菲洛斯特拉托斯所说的,知道怎样使用我们的眼睛”。

学习素描的目的和关键是把大脑转换到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即一种意识模式的轻微转换。为你更好的看事物建立条件。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通过学习绘画,你将会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看事物,把你的眼睛叫醒并看到可爱形态的语言,以及使用这种语言表达自己”。在作素描练习时,将会深入探寻被日常生活无穷无尽的细节隐藏住的那部分大脑。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素描基础训练要解决的是人对物象所传达的信息最直接反应和处理,也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正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医学博士西尔瓦诺。阿瑞提说的那样“许多想去进行创造的人,尤其是艺术领域的人,他们愿意相信只有想象,灵感,直觉和才能是重要的,而不愿意使自己屈从于技巧的学习,实际训练以及逻辑思维的管辖之下。推说所有这些都会使他们的创造力丧失掉。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甚至象乔托,列奥那多,弗罗依德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当过教师。有一句话现已成为口头禅而又含有许多隐喻真理的幽默说法是,“创造力是10%的灵感90%的汗水。”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得来的。同时这个对物象的处理是带有一定情感的而且并具有理性的分析。在强调这种造型活动中充分利用右脑的功能既全方位、多角度的处理视觉信息。

四、结束语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训练手段,曾经经历了从全因素素描到符和各种专业要求的素描训练。包括结构素描训练、光影调子训练、线面素描训练等等。本文从素描这一基础训练方法出发,并从人的大脑构成这一特殊的生理反映,佐证基础素描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方法,力求解析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学会怎样以不寻常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通过对训练过程的分析解释从人眼的观察到“思维的眼睛”过程,试图找到视知觉、素描和创造之间的联系。 虽说创造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但是素描训练解决了一代代学习造型艺术者的观察方法问题,经过历史的验证它毕竟是符合视觉规律,而且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美]贝蒂,爱德华.〈新素描〉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