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8:1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探究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CAI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动画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的教学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而是在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探求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在课堂上要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达到手、脑并用,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猜猜自带的圆柱体物品的表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然后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到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的乐园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集体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我们力图“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以猜想――验证――结论的顺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归纳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量,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与取值,最后引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的结果。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在主动参与猜想―验证―设疑―解疑的活动中,明白了数学知识可以先依据旧知进行猜想,再对猜想进行验证,然后在验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直至获取真知。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次在学生体验到探索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时,我也体验到“做中学”这种科学教育理念给工作带来的快乐和丰硕的收获。事实上,当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我也在“做中学”,我们都在“做中学”的科学乐园里一起经历着探究和发现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镜中,愉快学习,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他们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有了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争论中活跃了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朵朵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时,有一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然后沿着半径剪开,再拉直,求出圆周率。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能够发挥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迸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初中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关键词:初中 生物 高效 教学
新课标的改革,对建立高效课堂越来越重视。高效课堂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最多的教学方式。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学习、思考学习来实现的。实现高效的课堂既需要恰当的教学原则,又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教学原则
1.能力性原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也就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到教学的细节过程之中。除此之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求生物教学课堂的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和审题能力等。
2.基础性能力。初中的生物教学是为以后的生物学习打下基础,是以后学习的入门,所以初中的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只有保证了基础知识和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才能使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逐个地对知识点进行排查、讲解,尽力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探究性原则。新课程标准公布后,提倡学生建立探究性的学习能力,用探究性的方法去学习生物,从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学习方法之一就包括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的学习之中,学生既发展了善于动脑思考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合作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更加强调师生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师生在交流中会发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和老师对这些问题和情况进行探讨,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在教师中,也要增强教学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课标分析、教材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方法在多个领域搞好进一步的合作。
二、建立高效的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式方法
1.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和老师对着干的情况。对于这种现象,老师不应该盲目地采取“堵”的方式,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让其认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他们不认为学习生物有什么用,因此不认真学习。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要将生物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才能调动其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使课堂上师生合作和谐。
2.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学习了植物的生长原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花卉的培植,实验无土栽培等。
3.改变教学观念,实行高效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新教纲则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加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要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去设计教学策略。一方面,要实现教师从指挥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结构,实现结构的优化。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4.加强直观教学方式,发挥生物课堂的特色。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其中,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生物课堂上,要使学生对课堂的印象更加直观,就要合理地选择图像展示、观察模型、观看录像等手段,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生物的生命活动情况。运用直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科的兴趣,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立体的方式,多维地展示了生物的奥妙,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5.提高检测的质量,调节检测数量,对检测结果认真评估。学生对知识是否有效接收,要通过日常的检测测试出来。但是测试也不宜过于频繁,当一个独立的知识结构的讲课结束时,可根据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选择的测试,用来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测评完成后,教师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讲评。
总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建立一个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物课应结合其学科特色,不断在教学中体现其独特的魅力,让学生通过高效的课堂体味生物的魅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效课堂的建立也愈发地显现出其重要性,我们应该结合时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地探索高效课堂的建立,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孙慧贤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设计策略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6),77-78。
一、“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概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自主探究是指在课堂上不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依据知识点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索,教师进行引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方式,则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知识点或难题进行集体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能够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逐渐由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在机械化地讲解,而学生则只是被动地接受,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达到理想。但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则有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独立地思考、探索并与同学进行探讨,去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也让自己的思维条理更加清晰,而且学生的个人观点与思维受到了启发与尊重,学习的热情自然更高了。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1.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小学数学教育是为学生所有理化科目奠定基础的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教育缺乏实效性,无法让学生融会贯通,在之后的理化科目进阶学习中便很容易出现知识点理解困难、学习进度落后等问题,久而久之,所有理化科目的学习效果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因丧失信心而导致厌学。所以只有对这一阶段数学教育的方式进行改善,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而且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中,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以及团队合作,自主性在于教师巧妙的引导。在讲解知识点前,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设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与同学展开讨论,并用自己的方式主动找出答案,甚至能够举一反三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思考。这样的教育要比教师的强硬灌输更有效。
3.高品质的教学水平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以往的传统观念中,我们通常认为学生的成绩才能证明教学的质量。但在现今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思维广度、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才是教学质量最好的佐证。所以只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自主合作教育模式,才能够切实保证小学数学教育的品质与成效。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模式实施的方法及意义
1.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教学的本体是学生,这也是近年来的教育方针中始终在强调的。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今社会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只有应时而变,将自己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转变成学生的朋友、亲人,认真倾听学生遇到的问题,耐心地进行引导,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创设情境,灵活导学。小学生的图像化思维决定了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必定大多依靠想象,而并非依照严谨的逻辑路线进行思考。所以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创造出教学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比如教授平均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春游分蛋糕的情景,让学生按照屏幕中小朋友的个数分配蛋糕,这样才能进一步带动学生的想象。
3.搭建协作平台,培养合作精神。与同学的协作是让学生拓展自身思维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起合作的平台。在课堂中,可以添加更多的小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4.积极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性更高。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点拨拓展,注意课后指引。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并未建立好,所以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应当以耐心、温和的态度进行引导,而不是责备与训斥,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观念。
【关键词】化学实验 导入 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18-02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化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高中化学知识也更加抽象、繁琐,因此,许多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不理想,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不能忽视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教师把化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之上,忽视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化学学习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实验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通过实践认识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活动,谈谈自己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一、利用化学实验,导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开始时就吸引住学生,抓住学生的心,一定能够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深深吸引住学生。
在化学课堂上,运用实验进行导入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运用实验进行课堂导入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通过一些趣味性、启发性强的化学实验,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小实验。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生活当中,通常是用水来灭火的,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用水生火的?”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不可能。接着,教师继续说:“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个实验吧。”接下来,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教师在包着少量钠的棉花上滴上几滴水,马上棉花就燃烧起来。学生们看到这个现象,都感到不可思议,都想一探究竟。然后教师引入今天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学生们都兴致高涨,积极投入到了课堂活动当中。
二、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是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但是,学生也不是无所事事。在教师进行实验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从直观上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本课演示实验的目的、演示实验中所需要的药品以及工具、实验的操作步骤等等,只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
为了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做几次演示实验,并且做到从实验中深入挖掘其内涵。
三、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缺乏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这是不符合时展的需求的。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使合作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小组的划分做出精心的安排。实验小组不是随意组合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学生合理分组。在一个小组当中,各个成员之间要发挥出优势互补的作用;各个小组要水平相当。只有这样,每个小组成员才能够在分组实验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体会到自己的实验当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实验的环节中,教师要发挥好每一位学生的作用,要在最大的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只要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亲自参与,他们就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不仅是指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象征。通过将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予以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而自主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并进行自我监督和激励。创新能力是在当今社会对各个领域的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它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及时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地理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了解基础地理知识、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知识跨度大、知识点细、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等学科特点,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加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论讲述时间比重大,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地里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也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授知识,往往只能顾及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这就会导致部分地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而基础很好的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进步和满足。但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究,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不同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自身状况出发,更能满足自己对地理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3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究,保持自身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会注重将地理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而初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中不仅收获了乐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地理知识。
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若想提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应该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落实:第一,根据课堂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中的“国家篇”时,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安排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不同国家的情境,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不同国家的地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第二,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地理知识和水平的差异,实行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教师可以加强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逐步培养其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2.2对地理教材进行系统化改进:教材是课堂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的初中地理教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求。主要是在前内容设置上,往往进行知识描述和讲解的模块比较多,设置的探究性课题比较少,也就使得学生进行自学时缺乏资源。因此,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应该增加探究性学习模块,比如在学习各个国家的地理状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表述等,并且可以在每一章节设置探索专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难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应该更加重视。教师可以首先将地理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注重引入新颖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开阔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充分认识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对于提升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及时采取措施以巩固和提升这种效用十分必要。这样最终将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伟超.浅谈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01-201,202.
[2]何淑萍.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4,(17):141-141.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课堂中,传统被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在课堂上,表面上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可能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接受。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也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显然,这种教学现状需要得到改变。本文进行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增加我们对高中生物课堂的认识,有助于高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学生不愿参与课堂的原因及简明措施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分析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在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不强。学生虽然明白高考的重要性,但是高中学生的压力过大,而生物又处在分数比重较少的地位上,导致学生对生物较为忽视,没有意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高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在繁重的压力下,学生可能会从采取抓重点的方式,在生物课堂上很多学生都采取懒散的态度,把生物课当做放松的间隙。如果学生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动机,就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定生物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那么行动上就会有所退缩。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得分度不高,因此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别的学科上,导致了态度上的轻视,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动力。一旦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没有学习目标,自然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有些学生由于初中生物不够优秀,导致对高中生物产生恐惧心理,失去了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事实上,初中生物较为基础,只是代领学生打开学习生物的大门,真正的基础知识也十分少。因此,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的关联度不高。只要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高度重视并产生兴趣,高中生物的成绩就会很优秀。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高中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就要向学生强调。教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认真学好高中生物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成绩,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应用。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认识到高中生物的重要性,自然就有了学习动力,从而减轻了学习压力,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思及简明措施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的很多教学方式也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课堂中,有些教师迫于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只关注到部分同学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要清楚的是,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至少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教学,对于小部分学生可以进行课后辅导等特别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中,某教师在某一基础普遍较差的班级讲解了一课时后,仍有大部分同学不能熟练掌握该小节的知识,此时该教师在选择讲解下一小节。该小节本来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学生也因此对后面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多花时间在重难点的内容里,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吸收能力,而不是自己讲解,学生被动听课。
在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都是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好机会,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衔接,但许多教师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利用好探究活动。有些教师认为探究活动的课前备课量较大,动手操作对应试教育得分没有帮助等错误思想,直接跳过探究活动。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生物愈加反感,一旦教师认为活动的作用不大,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积极性。有些教师虽然积极开展活动,但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活动的结果没有及时总结,也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只要教师认真做好活动探究的备课,在活动中做好组织活动,并且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活动内容,就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高中生能力与知识同样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性
1.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回答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学生缺乏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带领大家探究思考并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在《伴性遗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思考的过程带领学生探究本节内容。提问一:遗传与性别有关吗?提问二:你是否了解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在教授了基因与遗传的关系后,可以举例来引导大家思考。提问三:假设一个男人患有红绿色盲,那么他的子女是否患有这个遗传病呢?分别是怎样的情况?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知识,这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课堂的参与性,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2.联系生活,利用有趣的教学方法
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提高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内容中,教师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切入,介绍身边有哪些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并请学生回答,教师予以指正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高中生物与周边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也会主动思考课本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有趣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听教师讲课的现状,真正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小结
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对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究思考的能力,最终提升学习成绩。在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性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认真设计教学环节,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邢永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16)
一、主动探究的习惯
在“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导纲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学生扎实、深入地自学了,才能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导学归纳、反馈训练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真正实现交流思想、思维碰撞,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高。可事实上,不少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对问题的思考懒于动脑、浅尝辄止,寄希望于小组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发言。可想而知,这样的小组讨论有多少实效。所以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重要性。其次,在学生自学这一环节加强巡视、督促、指导,以促使主动探究习惯的养成。另外,在互动交流时应对学生进行赞赏性、导向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探究的乐趣。
二、合作交流的习惯
著名社会教育家、哲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我国,儿童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比较普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合作,不愿或不会分享。所以在小组讨论时,往往会出现互相推让、没人发言或常常是一人发言,其他学生随声附和或不加辩驳、不置可否的现象。这样的小组讨论便流于形式,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结果。儿童期正是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与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其次,加强指导,教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三、乐于表达的习惯
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孩子往往含蓄内敛,不爱表现自己,缺乏西方孩子的坦率直爽,所以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不张嘴,或说话声音小,或语不成句,或啰嗦重复,或词不达意,冷落了课堂气氛,影响了师生上课的情绪,更不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所以教师应在教育学生认识交流的重要性、表达的意义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表达的勇气,点拨学生表达的技巧,使学生在表达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乐于表达。
四、善于倾听的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中,听和说同等重要。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准确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准确把握对方的意图,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发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但学生往往重视了说,却忽视了听。所以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或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是领会错别人话的意思。这样就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妨碍了交流,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所以教师应首先使学生明白听的重要性,然后教学生善听,听懂理清教师的讲解,听明白同学的意见,听出错误在哪里,分歧是什么,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