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文化论文

城市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30 09:32: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文化论文

篇(1)

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在1956年发表的《乡民社会与文化》(PeasantSocietyand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对概念。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创造和代表的文化,即精英文化;而“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2]徐州市在进行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时候不仅重视传统的主流文化———两汉文化,同样关注民俗文化,下文将以彭祖饮食文化、徐州伏羊节为例进行分析。4000多年前,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相传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华饮食文化及养生文化的鼻祖,作为彭祖文化的栖息地,徐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彭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遗产。彭祖的母亲是大漠的丁零族人,有食羊的习惯,可以认为彭城吃羊的习俗发端于五六千年前的彭祖,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2002年7月11日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正式命名。首届伏羊节是由罗广金先生创意策划、全面组织的,在中山饭店、彭城啤酒厂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有100余家饭店参与,徐州民俗学会、《彭城晚报》作为主办单位,《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徐州电视台给予了大力宣传,《新华日报》在2002年7月13日刊登了徐州伏羊节的报道,江苏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放了徐州首届伏羊节的热烈场面,以后每年入伏之日举办伏羊节,成为徐州公认的民俗文化。

2005年,徐州市政府将此民俗活动纳入徐州饮食文化范畴;2008年,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获“中国优秀节庆品牌”称号,被评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烹饪协会认定徐州为“中国伏羊美食之乡”,确定了徐州伏羊节在国内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一年一度的伏羊节开始于入伏的第一天,持续时间为一个月。这一个月中徐州当地百姓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有人曾经描述徐州伏羊节的场面:“徐州伏羊节极为喜庆,没到日子就开始张罗,置酒肉,添桌椅。白酒要高度的,啤酒论箱、论捆。满街红、黄的条幅,即使是平时不起眼的小餐馆也要用红纸黑墨写上相关的字样。平时生意就红火的羊肉馆甚至在门口搭起大篷,多放几张桌子,热闹情形如同乡下娶媳妇坐大席。”[3]众所周知,在严寒的冬天喝着热腾腾的羊肉汤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可徐州人偏偏选择在夏天,其目的就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达到以食养身的效果,因此徐州民间早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徐州的其它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比如戏曲艺术中的柳琴戏、徐州琴书等,民间工艺中的徐州剪纸、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沛县封侯虎、汉王石刻、邳州木刻版画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徐州市在城市审美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强调传统主流文化的作用,同时也注重发展民俗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余论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审美文化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发展城市审美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弘扬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设城市审美文化,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城市传统主流文化与城市民俗文化的共同建构。所谓的城市传统主流文化主要是指在国家的大文化背景下,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情况,由城市政府推动和弘扬的一种主流文化,旨在凝聚城市民众的精神共识,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精神动力。如何做好城市主流文化的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首先,明确城市的传统主流文化是什么。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历史中积淀的特定文化内涵,城市在进行审美文化建设之前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归属有定位,明确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所指,这样才能把握住城市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其次,深入挖掘既定的主流文化内涵。在明确城市传统主流文化的基础上,每个城市应该深入挖掘传统主流文化的史实资料,比如徐州,在确定自身的主流文化为两汉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徐州的汉文化史实资料,先后发现汉代大小墓葬300多座,汉代兵马俑4000余件;再次,注重主流文化的宣传与弘扬。

城市的审美文化建设应该本着开放融合的精神,将自身的主流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积极弘扬文化精神,使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样才能将城市的文化形象竖立在世人面前,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徐州市将已发现的汉代文化遗存开发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对城市的汉文化精神形象进行了很好的塑造和展示。城市的审美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以传统主流文化作为基础,更需要城市民俗文化作为支撑。所谓的城市民俗文化是指依附城市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同样担负着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城市文明的社会责任。所以城市在建设审美文化的时候应该注重民俗文化的作用,将其与主流文化共同构建,发挥其在建设城市审美文化、弘扬城市审美文化精神、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城市民俗文化的开创性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发掘城市民俗文化。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且每一个城市的民俗文化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有的民俗文化已被发掘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有的则不被众人所知,处于消失灭绝的境地,因此,城市在进行民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掘各类民俗文化,争取做到没有遗漏;其次是要对已发掘的民俗文化进行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民俗文化的处境:虽然被发掘了,并被人们所认同了,但很少有人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与传承。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民间艺人传承民俗文化,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中,让民俗文化得以推广和流传,为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光溢彩。

篇(2)

部分达斡尔人给子女讲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知识。但是,和他们父母给自己讲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情况相比,比例有所下降。 家中有达斡尔族历史文化书刊数量。看,回答“有10本以上”的有196人,占17.16%,“有几本”的有337人,占29.51%,两项合计占46.67%。在城市达斡尔族中有近一半的家庭有达斡尔族历史文化书刊,但是也有一些人家里缺少达斡尔族历史文化书刊。 家里有达斡尔族歌舞音像磁带、光碟数量。由表17看,回答“有几盘”至“有10盘以上”的合计占53.50%。在城市达斡尔族中有一半的家庭有达斡尔族歌舞音像磁带、光碟,但是还有一些人家里缺少达斡尔族歌舞文化的音像磁带、光碟。

二、城市生活对达斡尔族的影响

(一)对达斡尔族日常生活的影响

日常生活更便捷。现代化的生活使得达斡尔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更为方便,如电代替了煤油灯,自来水代替了打井水,高楼代替了泥瓦房,柏油路代替了泥土路,小轿车代替了牛马车,天然气代替了炉灶坑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城市的达斡尔人甚至对乡村达斡尔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生活更丰富。生活的便捷节省了人们很多劳作的时间,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思考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在达斡尔族居住的很多地区,如尼尔基镇、巴彦托海镇、腾克镇等地区,人们早晚去公园散步、打球、跳达斡尔族广场舞、参加达斡尔族歌舞比赛等。就业机会更广泛。城市是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们能够在此接触和参与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事业。达斡尔族人口城市化有利于民族成员开阔视野,增强时代意识、观念,在城市中获得多样的职业和更多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教育环境更优良。城市化也促进了达斡尔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民族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城市中的教育资源及相关社会信息丰富,受教育的环境更好,更有利于子女上学受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成就达斡尔族各类人才。

(二)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城市生活给达斡尔人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达斡尔人丢失了很多东西,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城市中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趋同,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大量流失。保持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程度逐渐减少。根据上述的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生活的达斡尔人除了饮食文化保持的较好外,衣、行、住等方面的风俗习惯逐渐社会化;他们吸收、接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方面逐渐增多,本民族性特点逐渐减弱。城市达斡尔人的社会生活基础发生了变化,加之其远离了民族聚居地、居住分散、与异民族的文化接触、与异族通婚等原因,传统文化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发生转变。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个方面的力量来传承。在城市中,达斡尔族人口的居住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聚居变成散居和杂居,族人之间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少,达斡尔族文化展演的舞台也越来越少,人们更多的是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城市文化。家庭教育是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重要而坚实的途径。在达斡尔族传统家庭中,长辈很自然地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角色,在家庭中从饮食、服饰到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都保留着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人们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地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保持和传承着达斡尔族文化。由表14至表17我们可以得知,现在在城市生活的达斡尔人为了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在家庭中越来越少地传承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另外,城市中的现代家庭结构一般都是核心家庭,很少有和祖辈共同生活的联合家庭,长辈们传授传统文化的机会自然也就减少了,这无疑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关键而有力的途径。在城市中,尤其是达斡尔族散杂居的城市中,汉语是通用语,一般学校(除极个别民族院校外)完全是汉语授课,课程设置也都是通用教材,学校基本不扮演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角色。在学校里,师生之间用汉语交流,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只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至于这个民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就一无所知。社会教育是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主要而有效的途径。为了推动达斡尔族研究事业的广泛深入开展,在莫旗、海拉尔、呼和浩特、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新疆等达斡尔族居住的城市成立了达斡尔族学会、联谊会,这些学会开展了达斡尔族经济调查、民俗采风、文化教育等专题研讨会,开展达斡尔语演讲比赛、达斡尔族歌舞等活动,活跃了学会的学术研究气氛。各地达斡尔学会的建立,带动和组织起更多的学者、干部群众参与到达斡尔族研究的行列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从事达斡尔族研究专业科研人员的不足,为达斡尔族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加强各地达斡尔人的交流合作,开辟了一条新路。莫力达瓦旗和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在每次举行的敖包会、重大节日集会上,都要有达斡尔族歌曲、舞蹈、曲棍球比赛或表演,还有摔跤、拉棍、颈力、骑马等项目。散居在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的达斡尔族,在敖包会、鲁日格勒节上也举行相同的比赛或表演,这些活动为城市的群众节日娱乐活动,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此外,达斡尔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网络这个新途径来了解和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达斡尔族网站的建立为了解和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很多达斡尔人在论坛上发表帖子,讨论和交流达斡尔族语言、文学、历史等问题,各抒己见,同时也加强了各地达斡尔人的联系和了解。也有很多达斡尔人加入达斡尔族UC聊天室,在聊天室里学说、学唱达斡尔语言和歌曲,用达斡尔语进行交流,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很多年轻人喜欢学达斡尔族语言和歌曲,在网络中逐渐掀起了学习达斡尔语的热潮。可见,在城市中,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而坚实的堡垒也已经越来越脆弱,关键而有力的阵营也已经渐渐地退出舞台,社会传承的重担逐渐加大,传承方式也有所改变。

三、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文化框架

城市在吸纳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人口的同时,也融汇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多样性是城市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城市生活的达斡尔族以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氛围的方式,传承和展现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据上述问卷统计我们可以得知,城市达斡尔族的家庭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民族礼仪、饮食等风俗习惯。他们把自己民族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等带到了城市,为他们所在的城市增添了一分色彩。城市生活的达斡尔族积极参与城市的文化活动,增进了达斡尔族与其他各民族多方面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了城市文化多样性。

(二)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是最具吸引力且不可再生的稀缺的旅游资源。达斡尔族传统的歌舞、竞技体育、饮食、服饰等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达斡尔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大轱辘车、桦树皮制作等可开发成为旅游工艺品,既能丰富旅游内容,也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智慧启迪

篇(3)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场所都是由国家资助,靠政策扶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公共文化场所被推向了市场,形成了纯公共文化与准公共文化这两类公共文化形态。纯公共文化场所仍然是由国家投资支持;准公共文化场所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商品优势,以文化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加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场所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树立自身文化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入。这是新时期公共文化发展道路上的有力探索。但是,缺乏后续资金支持仍然是我国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例如,我国目前在纯公共文化设施、场所的管理上,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依托,广场与雕塑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负担,阻滞了更多高品位雕塑的继续建设与持续维护,也就无法真正带动公共文化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公益性作为公共文化的根本特性,标志着公共文化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因此,资金障碍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最大阻碍。

2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呈现上升势头

在现阶段,精英文化可以说是以超越现有水平的、富有创造性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为主,以“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此类文化最终也要进入消费领域,甚至有的还将逐渐融入大众文化的范畴,但在经过必要的转化之前,其成果被用于消费时往往表现出与受众的距离。例如,某些文艺作品(如戏剧、高雅音乐演奏等)具有可观赏性,但受众数量较之通俗文艺形式而言明显较少。就公共文化而言,在各国公共文化都是既以大众需要为指向,同时又含有明显的精英文化成分: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与哲学、科技、社科等非通俗读物并存,广场上的大众健身娱乐活动与环境艺术雕塑、各类高雅艺术展演并存,音乐厅里的流行歌曲演唱会与高雅音乐演奏会并存……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公共空间,使人们能够平等自由地享受文化。在我国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市民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都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导向作用,这就使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越来越多。反映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建构上,不仅强调规模扩张,使绿地、公园、文化场馆得到数量上的提升或是面积上的扩大,同时还强调美观,也就是要满足现代人的视觉审美需求;不仅强调数量多,也强调质量高,要带有明显的文化品位,使市民享受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欣赏自由与选择自由;与此同时,还更加强调公共文化内部的精神含量,力求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高雅艺术形式通过公共文化的方式走入市民群体当中,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与审美水平。

3公共文化人本理念逐渐得到重视

篇(4)

随着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发展,城市居民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年轻一代以及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会更多地使用电子产品、网络资源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和知识。成都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41572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为16.7%;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353250人,占比16.7;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946832人,占35.2%;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3407433人,占24.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必然带来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文化贫困人口”获取文化产品能力不足的情况,现有的图书馆(室)、美术馆、文化馆(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很多是农民工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使用的。

二、成都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成都市政府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出台了一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文化活动,初步探索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道路。政策资金保障方面。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成都通过成立工作调协小组及各部门联合发文高效地推动了公共文化建设。同时,成都市建立了全覆盖、分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还设立了1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都市315个乡镇(街道)均建立最大4000平方米,平均8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配备了100多万元的设施设备,所有乡镇还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另外,中心城区还将建295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以引导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均衡布局,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服务内容方面。为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成都市推出了如“文化四季风”、“金沙讲坛”、“百姓故事会”等文化活动,在一些企业或社区开始成立针对农民工的青工文化驿站,推行免费的社区教育,向市民提供优质的公益培训课程。专业队伍和志愿队伍建设方面。成都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等项目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百千万工程”就是开设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和文化艺术辅导站,培训1000名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骨干辅导员队伍,吸收10000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舆论宣传方面。成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进行了多方面宣传,如在《成都日报》每月一期“报纸上的文化馆”专版,媒体滚动播出《成都公共文化公益广告》宣传视频,制作了《成都公共文化公益广告》30秒、15秒、5秒三个视频版本,在成都电视台、广播电台、公交、地铁、城市LED滚动播出,建立成都文化短信平台、成都文化微博等方式。监督考核方面。成都市将区(市)县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市委目督办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和群众满意度纳入第三方测评。市委、市政府还将重大文化活动及项目纳入“民生工程”,纳入各级目标管理;并建立了重大项目绩效考核机制。

三、成都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框架,推动公共文化的各项立法进程

一是推动制订《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明确政府职能职责,明确责任主体,实现政府职能转化,明确市民文化权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鼓励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法治框架。二是推动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立法。例如,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促进办法,以及相应的政府购买制度、税收优惠制度,对志愿组织发展的促进办法以及规范化、制度化的组织管理等。三是完善成都市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消除其中不匹配、相互冲突的条款,让现有政策可以落到实处。四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及立法的理论研究,总结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规律,推动形成相对稳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资源协调机制,制定公共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是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政区公共文化资源协调机制,提高配置效能,实现优质文化资源流动共享。二是要对《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进行修编,基于城市空间及功能的不断变化,以及城市公共文化资源总体缺乏且分布不均的情况,突破部门格局、利益格局和行政格局,为未来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留出发展空间。三是要制订《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及资源的省情调研和课题研究,摸清公共文化的家底,结合成都城市发展中长期规划、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对成都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中长期规划,确立远景目标和近期任务。规划别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动态化发展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因地制宜建设基层社区文化设施。对发展中新区,要预留足够的文化空间;对正在变化和拆迁中的社区,多使用流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动态服务;对旧城区特别是设施明显匮乏的社区,要尽量协调公共文化场所或利用现有民营空置场所或设施,多提供流动服务。第二,差异化发展原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设立老年人活动室或儿童阅读室;区级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可根据本地区行业、区位特点发展特色图书、特色文化馆藏;省、市级图书馆则走精品路线,发展精品馆藏。第三,一体化原则,推动系统内部、资源之间的整合、联动和共享。组建剧院、博物馆、出版发行、影院、影视产业、图书馆联盟,统筹现有文化资源;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集合功能,图书馆可以同时是社区活动中心、信息中心、教育中心、政府服务中心,博物馆可以同时是教育馆、活动室、探究地、休闲地。第四,均等化原则。要按照服务对象的喜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考虑不同人群的工作生活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段提供服务项目,保障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等。

(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机制,提高服务人才素质

人才吸引上,合理引入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参与基层文化服务,吸纳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在人才培训上,采取蹲点指导、培训指导、城乡互动指导等方式,与社会培训机构(专业机构或公益组织)合作,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提供文化志愿者培训;在人才保障上,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职称制度,推进公益性文化机构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

建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政府办文化、去行政化的问题。可借鉴日本的委托公益性财团法人管理办法,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独立经营管理,公益性、盈利性兼容并蓄,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和压力;建立文化非营利组织培育制度,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范围;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托管”制度,引入专业文化管理机构解决基层又管又办的难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共治分权”制度。对于文化资源的分配、文化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服务的提供,形成基层党委和政府、农村居民、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的共治格局以及分权模式。(五)建立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搭建统一资讯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站,加强与媒体合作,开展对全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剧场的集中统一宣传,每天最新展览、讲座和活动信息;延伸社区宣传渠道。透过红旗、互惠超市等社区零售店终端,配送文化信息宣传单,每月一换;在社区报栏张贴海报;利用短信、微信、微博、网络、报纸、宣传片等实现全方位覆盖;扩大对外影响力。加入全国、国际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网站。

(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

篇(5)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居民和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维系政府与百姓之间和谐的精神纽带

现代社会高楼大厦,人们居住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但铁门却关得越来越紧;社会越来越开放,但人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即使是邻居之间关系也比较淡漠,缺乏互信。邻居之间都彼此不认识,还何谈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多心理实验都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冷漠、冲突的交往环境或气氛中,就可能逐渐变得言谈谨慎、情绪压抑,甚至性格暴躁、易生猜疑等。反之,和谐、融洽的交往环境就会使粗野者变得文雅,怯懦者变得勇敢,自私者逐渐懂得关心和体贴别人。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互相联络、增加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大家基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不分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家庭贫富,没有功利和矛盾,共同活动,其乐融融,因而交往起来特别顺畅,联系也相当紧密,这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活动,会把社区成员吸引在一起,加强邻里相互交流,创造友善、和睦的氛围,密切群众与群众、群众与社区及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利于巩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的归属感、自豪感。很多文艺骨干都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政府和社区工作的有力支持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打造城区品牌、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同步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滞后,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底气不足。在城市发展中,文化这种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环境文明城建设等都是在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未来发展的衡量指标当中一定有文化指标。城市社区文化工作是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区不仅需要有繁盛的经济,更需要有强盛的文化。所以,文化品牌建设对增强城区的综合竞争力这种促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扎实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思考与探索

当前,南昌市正处于经济增速、发展增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提出了要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创建国家文明城、创建国家园林城等等这些大背景下,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正逢其时、正当其时,既与上级的要求合拍,也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相辅相成。所以,必须高高举起文化建设这个旗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首先要强调,文化建设不简单的就是文艺活动,要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文化建设。这里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积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很丰富,应拓展开来,最基本的应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读书看报、各类教育培训,也包括邻里关系、家庭和睦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区的整体建设等等,这些都包含着文化的内涵。所以说,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体系,而是一个与外界密切相联、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全市的大局工作中统筹考虑,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推进。

(一)要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努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在“大众化、群众化”上下功夫,促使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与推广并最大化发挥其功能效用,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在“大众化”上下功夫,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体现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性、群众性的关键作用。所以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它只是一条线,但是可以关系到、渗透到各个方面和领域。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这个大的系统工作中,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其中,并充分发挥出其群众性、基础性的作用。

(二)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文化工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和一条主线。在这项工作中,文化战线即是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也是主力军、主战场。所以,要抓住主题,周密部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直观的事实,大力进行“中国梦”系列宣传活动。要通过社区艺术节、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激励广大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要与城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南昌市的制定了“五城同创”工作任务目标;文化战线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主力军作用。文化战线在创建工作中的重心就是要落在突出提升市民素质这个重点上,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全面、系统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创建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创建工作赢得人心,让老百姓对创建工作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让大家有参与创建的热情,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要与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篇(6)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我的论文《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

篇(7)

关键词: 景观色彩;景观规划;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

中图分类号:TH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53-01

0 引言

景观空间源于生存需求,发展于自身特色。目前各地的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都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城市在塑造城市独特形象上费尽心思。景观形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视觉是第一要素[1]。色彩是附着于实体之上,体现实体功能、塑造实体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景观设计免不了要考虑色彩的选取与搭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跨文化传播,源于人类共同特征产生的文化同一性和源于千差万别的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的文化差异性,这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这就进一步需要将不同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视觉特征进行提取设计。

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1 色彩学 色彩学的这个部分涉及生理学、感知心理学,并且大量运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由此可将色彩划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倾向)、对色彩的好恶(包括对单色或复色、不同色调的好恶)、色彩的意义(象征性、表情性等)、色听现象(即联觉)等问题。简言之,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1.2 景观色彩体系 景观环境是一种更趋于自然,更多提取自然色彩的存在形式。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城市景观色彩与城市色彩的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都包含城市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景观,但城市景观色彩涉及的范围比城市色彩要广,城市色彩只是强调城市外部空间中的景观,而城市景观色彩则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由于城市景观概念既可以指整个城市整体风貌,也可以指城市中的具体景物,因此“城市景观色彩”所指代的内容则可从反映整个城市色彩面貌的“城市色彩”概念到反映具体城市景物的色彩,即从抽象到具体,涉及宏观与微观,有一定的层次性[2]。

2 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色彩属于心理与视觉艺术感受,景观色彩组合也应满足视觉与心理需求为原则。即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性,色彩分区原则性。虽然视觉与心理感受有着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不稳定性,但是它也有相对稳定的方面。视觉需求相对稳定的一面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不易变更。另一方面,在景观色彩的组合时,也应注意到视觉与心理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

进行景观设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在城市色彩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负担同时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城市色彩景观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之所在[3]。

3 景观文化中色彩提取与塑造的手段

3.1 研究区域景观概况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基址位于泾渭新区南部,秦汉大道东侧,兰池大道北侧。北依五陵塬,南滨渭河生态景观带。向南通过横桥可达长安城。东西两侧为渭北商务发展带。是泾渭新区乃至整个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核心区。

地块内绿化状况良好,大面积的农耕用地视线通透,秦宫墙遗址内有一定数量的绿化种植和林地。散布多个村庄,乡土风味浓厚,但风格特色多样。

3.2 总体形象建构 在规划设计中,协调景观风貌之间的关系,并与规划分区结构相一致,重点突出遗址风貌景观,保留自然风貌景观。景观规划目标:①推进发展,刺激增长,依托秦咸阳宫遗址,打造极富秦风秦韵的特色商区。②多元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休闲娱乐地带,营建促进和谐交往的动感空间。③重建滨水生态系统,构件泾渭新区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④保护和展示秦咸阳宫遗址,塑造泾渭新区大秦文化形象,形成大秦文化品牌。

3.3 研究区域景观色彩提取与塑造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规划设计的色彩提取方式主要以借鉴和概括为手法,收集大量秦文化遗存的文物典籍等进行归纳,最终选定凸显大秦气势的黑色与深灰色为主色调,饰以深红与暗金色,借以挖掘代表秦风文化的色彩内涵,直观地表达出规划思想有的人文精神。秦代文化中的黑色是大量典籍中出现描述的色彩,此处的黑色不仅受到美学因素的影响,还深深地打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进而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

在夜景模式上顺型起光,用不同造型和色彩的光环境打造大秦盛世的繁荣景象。并在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色光环境,同时强调当时“国”和“城”的概念,将色彩,灯光,形体,流线有机的融合。

4 结语

景观色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色彩还饱含着城市丰富动人的文化情怀,对色彩主题的确定和恰当运用,可以使景观既有整体美感又散发个性魅力,把城市景观渲染成高质量的艺术环境[4]。景观色彩的提取塑造研究为今后的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提供有益的根据和参考,本文只是对此进行了一个实践性研究,在今后的多个课题和项目中仍需进一步修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柳.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11.

[2]卢春霞.城市建设中的色彩问题一对扬州城市色彩的考察与思考[D] 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