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8:1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景区的规划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闲暇, 人们都有一种渴望回归自然的想法, 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但是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就是要把地理自然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而在规划建设中要靠什么来指导呢? 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把具有空间属性的景观作为研究对象, 以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为目标。它能很好地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使旅游景区永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 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 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 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 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观生态学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景区规划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媒介则更多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对其规划的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品质,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与功能,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区规划与设计应未雨绸缪,在其开发模式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紧扣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正是当今生态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体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从而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密切相关。旅游景区规划是对基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遵循景观生态学二大基本思路: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和设计空间异质性结构。同时景观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景观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要对旅游设施和游客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要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要对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等。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修复。
1.2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
景观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重复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景区的个性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指旅游景区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景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应进行有效保护以及规划设计再利用。
1.3 保持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个理想的旅游景区应是含有各种景观成分所组成的综合体,这样既可增强景区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性,又能保证旅游类型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1.4 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态和谐美、生趣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这在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再把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生产价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景观生态学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景观品质以及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在其开发中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设计。其中,“旅游”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对游客行为心理进行揣摩、分析和设定;“景观”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和设施设计;“生态”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和缘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同样可以以这四元素建立一个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体设计上。景区斑块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破坏自然保护区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应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而在对自然风景区进行斑块设计时,除了考虑其旅游美学功能外,对于负有保护物种的功能区域,应该注意保留一定面积的斑块,避免因生境面积过小而造成物种灭绝。对于廊道,斑块内廊道的设计要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一、引言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防盗、救护的需要,同时注意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危险地段标志明显,并且必须设计安装齐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在特殊地段要有专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关键词】药王山;文化;景区规划
引言
药王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著书之地,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因此而得名。它是以人文景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南庵、北洞的古建筑群、碑碣石刻、摩崖造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隋墓石棺、元代传说故事壁画,一直延续到明清历代的历史文化沉积,其涉及范围之广,保存实物之多,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实属国内罕见。这是药王山景区资源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本文以药王山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药王山建造成为能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旅游胜地。
一、景区现状分析
1、景区综合分析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南北旅游轴线的交叉点,是南北轴线的最南端旅游景区,距离铜川城区较近。景区以西为水泥厂区,其工厂皮带廊由西北角穿越主景区而过,且东面有较大面积的采土采石区,对景区的景观影响较大,景区的主要交通道路——药王大道,是连接主景区西面的主入口。烈士陵园位于主景区西北角,景区东、南、北面为自然山地和林地,自然环境较好,仅零星村庄散布其中。
景区现有北洞、南庵、碑林和磨崖石刻四片景区,大小景点分布其中,在入口处有中医养生园、石大医、法水神井、虎守杏林等景点。此外,主景区内还有起云台、齐天台、瑞应台和关东庙等遗址区。景区南庵东南方向现有较大面积的墓群区,以及景区内北面多年前的采石区,岩石,严重污染视觉。
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保留了众多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气势巍峨,殿宇轩昂。景区的古建筑群中南庵是当年隋唐时期著名的道教观庵,也是孙思邈晚年归隐著书之地,又是明代中叶以前历代祭祀孙思邈活动中心,北洞则是明代中叶迄今,祭祀孙思邈的活动中心。西麓与山道两旁,现存石牌坊12座,木牌坊1座,以及通元桥、戏楼等古建筑遗址群。
药王山的古迹文物,都与孙思邈密不可分,体现了他的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他晚年在药王山的医学巨著,充分表现出极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宝库。北洞的医方碑护罩着《千金宝要》、《孙真人三方碑》、《历代名医神碑》等6通,刻录医论、单验方1027个,这是我国古代医药的珍贵史料,引起了医药界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药王山碑碣、石刻、造像,是我国古代书法、石刻艺术的珍宝,驰名中外。现有历代碑碣350余通,以及摩崖石刻23处、摩崖造像45尊。各类碑碣、石刻、造像,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水平,为研究中华民族史、宗教史、文字书法史、地方史、中医史,以及古代民俗、美术、雕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药王山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旅游开发投入不足,仍有许多资源尚未转化为景区旅游景点,且景区缺乏明确并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没有带头的人文景点及核心人文主题。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适度的规划设计已有资源,并继续深入挖掘景区人文潜力,使药王山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潜在的优势展现在大众面前。
3、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清耀州知州顾曾吐亘曾诗赞曰:“古柏千株翠作堆,城东佳气若浮来。非关黄白飞升事,胜概莫如北五台”,这是对药王山自然风景的真实写照。景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其特点:丘陵起伏,原面破碎,沟壑纵横,峡谷深邃,这些典型的地貌决定了药王山景区明显的地域范围和自然风光特色。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地貌特色,扬长避短,强化植被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栽花,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药王山的自然地貌,以适应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药王山景区地处温带阔叶落叶林地带。天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有少量刺槐、油松人工林以及天然旱生灌草群落,自然界限明显。景区内侧柏林立,四季常青,但景色单一,四季变化不够明显。观叶、观花、观果植物较少,因此,宜适度进行林相改造、景观抚育,利用宜林荒山、林中空地,填空补稀,营造补植观叶、观花、观果乔灌木,以丰富森林景色,提高美学观赏价值与森林景观品味。
二、总体规划构思
1、总体布局与规划结构
规划强调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城市、景区共生的绿色生态建设理念。将所在城市生产生活与景区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与山体自然生态环境相互渗透,使景区的人文及自然空间资源得到有序发展,因此,在药王山景区原有的旅游景点基础上提出“一谷、三区、五台”的总体布局和规划结构。一谷:药王山谷沟(以药王山沟谷作为景区空间发展轴);三区:景前盛世(西部景区 现代功能及入口形象展示区)、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历史遗迹及人文景观旅游区)、涧灵佳境(东部景区 自然景观及休闲娱乐游憩区);五台:五台核心(围绕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台打造药王山核心景区)
2、功能分区规划
为了理顺各个功能区块的关系,有序组织游客,功能分区将与交通路网结合,保证各个地块的相对独立性与可进入性。在规划结构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安排项目及景点的空间布局可分为“七个功能分区”
入口区:位于景区西入口处,也是景区的主入口。结合景前城市道路条件,逐步建设完善各类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作为整个景区的服务中心,配置综合接待服务设施,设计入口服务中心、交通换乘站、自行车租赁点等。
峡谷景观区:贯穿药王山景区,长1200米,自入口区以“凡尘——修行——仙境”为主题,渐进设计三段带状生态景观区,形成天然氧吧和峡谷步行旅游线,沟底铺设木栈道,两侧雕刻摩崖石刻,辅以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峡谷尽头豁然开朗,与谷地景观片区相接。
药王山文化展示区:规划设计以药王山核心人文资源为主题的“医道同源”真人宫道教建筑群和碑碣石刻艺术馆。主要功能是作为药王山庙会活动场所,以及收藏和保护药王山珍贵的碑碣石刻资源。
北山古迹观光区:为了便于游客参观和旅游组织,将现有的北洞景区(显化台)和磨牙石刻、碑碣景区等文物史迹合并为北山片区,不再新建景点,对现有古建筑、碑碣石刻进行归类、整理和保护,作为药王山核心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南山古迹观光区:以现状南庵景区(升仙区)为起点,以瑞应台、齐天台、起云台等台地地形为基础,向东、向南扩展景区空间。复建、修建宝云寺、崇福阁、三圣殿、三教堂等古建筑群落,与北山(显化台)片区组成“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谷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峡谷景区东尽头端。以自然景观肌理和村落布局为原型,规划设计“仙人坊”自然景观群落。
源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东部景区的源地,规划设置纪念园林(药王植物园)。采取退耕还林措施,种植乔灌木、果树、药材等。内设名人种植园、名医长廊、药材园、纪念雕塑园。
3、景观系统规划
根据总体布局和功能,景观系统规划将水体、山地、植被等自然生态元素与人工环境塑造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药王山“幽谷、灵水、圣山”景观已有的山水格局,以“峡谷景观、山体自然林地景观、道路绿化景观、院落庭院景观、形象标识景观”五大景观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与各片区功能紧密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格局。
绿化种植意向:以本土植物为主要品种,并具备水土保持、防风、降尘、观赏等特点。以现状侧柏林为基础,以林地为主体,结合四季变化进行植物配置,采用自然林、色叶林、树阵林地、带状防护林等具体形式。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在总体规划范围中,不设置大型餐饮、娱乐和住宿设施。规划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餐饮、商业网点、服务点、医务点、厕所、游览车停靠站点等设施,并根据近、中、远期高峰日客流量的大小、游览路径、人均建筑面积和周转量、场地条件等因素规划设置。
5、保护培育规划
依据风景区风景资源的价值、级别特征、生态敏感度的分析结果,以及对缝进去生态环境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的要求,将规划范围划分为一级、二级两个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包括药王山风景区南庵、北洞、碑碣、关帝庙、关平牵马、摩崖石刻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自现有围墙向外延伸50米,这是风景区最核心的人文景源,也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旅游价值高,以保护为主。
保护内容及措施:除保护景点自身原有风貌和完整性外,同时对保护区内整体环境进行控制保护,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工具及其设施进入,区内浏览交通以步行为主。控制人流,保持合理容量,制定有效的防火措施,确保重点文物的绝对安全。
二级保护区:规划范围内除一级保护区以外其他区域,是药王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核心区域,生态敏感性和视觉敏感性都较大。
保护内容和措施:对本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动物等应严格保护,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采取迁旧坟、退耕还林、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和开山采石;合理引导游人规模和活动性质,加强游客的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在集雨、流域范围内营建水源涵养林,保护水源环境,严禁污水、污物直接排入水体。除必要的生态修复、安全防护、景观服务、景点建设设施外,不得修建其他任何建筑构筑物,并且其设施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风格、体量、尺度、色彩、规模和选址。
规划范围以外的其他区域(以药王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为界)划定为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结语
药王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中医药养生文化、宗教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宝库,是历史留给铜川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药王山景区是以药王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孙思邈药王文化为特色,以保护风景区的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为规划总体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药王山景区现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科学性的规划建设国内一流景区,发展提升地区价值,推动所在城市资源有效利用发展。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康文凤,李东和.济南市华山风景区传统文化景区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6).
[4]王赵民,秦凤岗.关于建设药王山旅游文化名胜的构想[J].现代企业,2008(2).
关键词:自然;生态;规划设计;因地制宜;两型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随之带来的是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现阶段的中国,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日益面临挑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1]。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政府提出了“两型社会”的构想,在湖南成立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积极倡导“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在这一大环境下,作为城市的绿肺――城市公园,承担的不仅是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生态效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为前提的“两型”园林是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人性回归自然需求的重要决策。
2项目概况
2.1规划背景
西湖文化公园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位于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范围内。规划用地东至滨湖路,南至枫林路,西北以龙王港为县(图1、图2)。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65.1hm2,净用地约面积158.4hm2。现状水域面积约116.3hm2(其中龙王港水域8.7hm2)。公园在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风景名胜区双重大背景下,规划将其定位于一个开放型的城市公园,一方面融入岳麓山游憩系统,使之成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能适应当下时代城市市居民生活,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游乐的公共空间。
2.2现状分析
规划用地内现状场地四周高,中间低,成盆地状。南、西、北场地标高高出湖面8~11m,东部场地与湖面高差3~11m不等,见图3。
规划区内的现状用地为西湖渔场,是湘江水系在长沙城内面积较大的湖泊之一,与岳麓山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格局(图4)。但由于周边内的水质严重受周围环境污染,导致湖面垃圾遍布、恶臭难闻。整治景区环境,恢复生态自然面貌,使之真正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周边城市道路均高于景区用地,整治规划需要衔接好景区与城市的交通。由于该景区的整体景观风貌较差、地形特殊、可利用的自然景观单元少,对于重塑与岳麓山系于一体的山水场景,回归生态自然风貌,建设成“两型”城市公园有一定难度。规划设计从现状分析入手,尊重场地特性,因地制宜地把园林构成五大要素轻轻置入该场地,使之符合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内示范性城市公园。
3以回归自然为重的规划设计对策
对于城市公园来说,使用的主体是人,自然要以人为本,然而人是自然的中一员,自然却不属于人,所以人们常用“天人合一”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性需要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则是天人合一的境地,也是风景园林设计追求的最高境地。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人,以人为本;二是对场地,因地制宜。因此以回归自然为重的设计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设计者一般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来体现人文关怀;用“因地制宜”来描述对目标环境的认知和利用的智慧。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考虑的。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与其他生物一样,生存离不开与生物一起协同演化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而生存。所以我们在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以回归自然为重,还自然一片净地,对自然破坏降至最低,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考虑的。即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以考虑人的尺度而设计的各种小空间、小品等。“因地制宜”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设计者用来描述对目标环境的认知和利用的智慧。其包含了两个基本面:一方面指的是场所利用的最大化,即尽可能利用场所中的既有资源,发挥场所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是对于场所扰动的最小化,是指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完成设计目标的同时最低限度地对场所进行干预,反对过度化设计与营造。因此,“因地制宜”的设计可以实现对场所的集约化利用,体现了可持续的节约型风景园林设计理念[2]。
3.1以回归自然为重的总体布局
规划通过对景区资源及其自然地形环境的分析,提出三维立体空间设计,即立体空间的思路出发,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优势,达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立体的“两轴三区”空间结构(图5)。
两轴分别指城市中轴和水轴。城市中轴是指从市政府延伸至岳麓山的一条山水景观主轴,该轴从本景区通过,成为风景名胜区与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景观通廊。水轴是一条虚轴,意指景区内贯穿东西的水面与龙王港、湘江融为一体,强调水空间的纵深感。三区分别为南岸滨水区、北岸滨水区、水域体验区。南岸以连续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滨水生态休闲区,作为岳麓山山脉的延伸;北岸以营造观赏山水相映场所的人文景观滨水区;水域体验区是多种水域休闲的聚合地。
3.2以回归自然为重的设计举措
“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是“两型”社会倡导的建设主题,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重视的实质举措。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肺腑,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元素,更应注重自然环境,应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园林规划设计者要着重考虑的。笔者有幸参与了长沙市西湖文化公园规划设计,该规划设计以“回归自然生态”为重,全力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以符合大河西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规划设计通过对长沙市西湖文化公园现状条件分析,综合考虑建筑的节能、游路的交通组织、水资源环境、植物、新能源运用等几个方面,从园林设计构成五大要素着手,探索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更优方法。
3.2.1还原自然空间的三维地形设计
自然的才是美的,一处原始自然景观被人利用之前都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心里深层次的愉悦。因此尊重原有地貌,尽量做到不破坏原生态环境,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也是人性回归自然的需求。景区地形成盆地状,与四周有近10m的高差。尊重自然场地特性,利用地形自身的特性,相地布置,改造地形,恢复自然生态,成为地形设计的重点。
陆地地形设计与场地利用相结合。“以自然为重”的地形设计应采用三维立体空间设计法,即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条件从地面、地下、土方三方面考虑,设计成立体的活动空间。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1)地面自然放坡。利用景区现有地形特点,地面整体成盆地状,从四周向水体逐级叠落或自然放坡,在局部平缓地设计微地形,以丰富场地空间变化。
(2)人为干扰活动空间转入地下。首先是建筑隐藏,景区的建筑是人流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为干扰最突出的场地。结合场地特殊地形,将这些场所藏于绿色台地或活动广场之下。建筑一面朝湖水,一面与周边场地相接,一方面使建筑空间和水体之间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把建筑屋顶利用起来作为公园绿地活动空间,不但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了公园绿地面积,而且具有节能减排、释氧固碳的功能,发挥了更大的生态效益,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其次对环境有污染的交通场地隐藏,结合场地特殊地形地势和人流活动的主要场所设计组织对外交通,并处理好与周边道路的竖向关系,使内部环道与车库及周边道路能够顺畅的衔接。机动车环道、地下车库等设施采取半地下或局部覆盖的方式的布置(图6、图7场地剖面图)。
(3)现场土方平衡,降低城市环境干扰。地形营造必先通过土方工程对原地形进行改造,才能满足场地功能的需求。因现状用地主要是水域,而建设公园需要大量的硬质活动场地,填方是必然的。为了减少土方,实现土方平衡,顺应“两型”建设要求。一方面对现场土资源内部调配,另一方面将创意文化街建筑群、地下车库、地铁2号线、地下环道、地下商业建筑、地下雨水净化中心这些设施设计于地下或半下地下,以减少填方。
3.2.2回归自然的水环境设计
水是自然生态的第一要素,水环境污染给自然生态带来灾难甚至毁灭,因此水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恢复,是公园景观环境回归自然生态环境的关键。景区水面积占公园面积的绝大部分,建立生态保环的水环境系统是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
水质净化系统规划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和自然生态净水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分为人工净化工程、自然净化工程两部分内容。
(1)人工净化工程。设计水处理净化中心将西湖内的水体提升进入水处理中心,通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处理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后再回注湖内。
(2)自然净化工程。一方面采用植物净水,即设计集中人工湿地雨水净化区和环湖设计生态驳岸净化带,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如菹草、大水芹、水筛、水盾草等,以植物净化湖水。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滚水坝及景观喷泉的富氧推流设施,产生的曝气效果,达到改善湖体水质的效果。
3.2.3还原自然形态的植物种植规划
保护和治理景区环境,回归自然生态原貌,植物配置主张向大自然学习。即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3]。
规划在保护与利用基地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有机复制现有生境。植物空间营造满足景区内各节点功能景观要求,植物选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注重植物天际线与周边城市轮廓线的协调,植物配置与岳麓区风景名胜区风格相统一,在南侧以色叶木为主,从岳麓山顶俯瞰层林尽染的景象,发挥植物的最大生态效益及景观效益。
3.2.4恢复生态,营造绿色建筑
多一片绿地,多一些绿氧,多净化一片空气。景区内建筑提倡绿色建筑,一方面结合现状盆地式地形特色设计覆土建筑,尽可能把建筑融入到景区的环境中;另一方面运用绿色生态技术,建设成节能、减排型建筑。
(1)生态建筑利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等,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合理组织建筑与周围的关系,使建筑隐藏于环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休闲舒适环境的需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使之符合“两型社会”先导区的建设要求的生态建筑。主要措施有:设计立体绿化和绿化隔音带。立体绿化即是在建筑外侧做垂直绿化、在屋顶做屋顶绿化;绿化隔音带即在建筑内设计天井庭院、周围设计绿化带以达到隔音、调节小气候的目的。
(2)绿色生态技术主要通过现代节能技术,如结构保温材料太阳能光热、绿色照明等技术等,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2.5回归自然生态的绿色交通规划
人类到某场所活动,必需经过道路联系,有路必将会对生态环境干扰,以自然为重,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做到节能、环保,倡导低碳生活。景区的采用立体开发模式,立体交通系统与之相应。一方面减少土方量,节约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减少碳排放量,建立了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在不影响景区地面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地势形成人上车下的立体交通格局。交通组织分为地面交通组织、地下交通组织、上下转换节点组织、无障碍设计四大部分(图8)。
(1)地面交通组织。地面交通即园区的游览系统。景区以步行交通方式为主,其它均以采用低能耗、零排放的绿色交通系统。在园区内设置电瓶车场、自行车出租点各一处(图8)。
(2)地下交通组织。地下交通主要指公园与城市的外部联系的交通,包括机动车交通系统、静态停车场。地下交通系统设计与建设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湖土方量,让出更多的绿化空间,方便使用为原则。利用地形高差及景点功能设计成半地下或半开敞机动车道和半地下停车场。使机动车交通系统隐藏于绿化之下,达到回归自然,还原自然,置人为干扰降至最低的目的(图9)。
(1)地面交通组织。地面交通即园区的游览系统。景区以步行交通方式为主,其它均以采用低能耗、零排放的绿色交通系统。在园区内设置电瓶车场、自行车出租点各一处(图8)。
(2)地下交通组织。地下交通主要指公园与城市的外部联系的交通,包括机动车交通系统、静态停车场。地下交通系统设计与建设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湖土方量,让出更多的绿化空间,方便使用为原则。利用地形高差及景点功能设计成半地下或半开敞机动车道和半地下停车场。使机动车交通系统隐藏于绿化之下,达到回归自然,还原自然,置人为干扰降至最低的目的(图9)。
3)上下转换节点。即景区地下交通与地下交通的
转换点。通过在主要节点设计下沉广场和转换节点设置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等进行交通转换以实现立体交通系统的无缝对接。
(4)无障碍设计。景区作为公共活动场所,无障碍设计非常必要。规划在景区四个主要人行出入口及主游路中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并通一定的无障碍工程措施,确保景区主要活动场所的可达性。
3.2.6环保型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是园林构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丰富园林景观表现力,甚至在有些景点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园林小品使用越多人工化味道越浓,因此园林小品设计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宜,并采用多环保型材料;另一方面园林小品数量以少而精为原则。
4结语
“两型社会”建设倡导“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表明政府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人们对环境品质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肺――城市公园,应把自然生态放在首位,人的游憩娱乐次之,反对过度人工化园林景观。园林景观从园林构成五大要素入手,在每个设计环节均以人的生态环境为重,“以人为本,应地制宜”,利用生态学原理及绿色生态技术,营造低成本、高生态效益的“两型”园林景观。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倡导以自然生态为重,将人的干扰降至最低,建设“两型”园林景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使公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是建设可持续园林景观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佚名.低碳经济――中国的必然选择[J].涟钢科技与管理,2010(5).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意义;分析
0 前言
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中,除了延续优秀的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型外,还可以从古典园林的本质出发,即追求自然,遵循自然。将园林规划从自然的视野扩大到乡村景观这一人工化的自然中,从地域的乡村景观中得到设计灵感与启发,从而创作出本土化的风景园林作品。乡村景观在人工景观设计之上,更多加入了自然情怀,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点突出。
1 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从发展角度上分析实际上是城市景观所或缺的,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被后天改造的较少,并且与乡村当地人文环境特点相互结合。如在乡村景观中比较常见的山川、河流、树木等,这些景观元素都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同时其景观内容与人们的生a生活相关,包含村落、耕种以及驯化的动物等,基于以上可见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生态性、审美性等特点。[1]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设计灵感上实现了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弥补了城市景观的缺陷,将乡村文化传统、自然景观呈现出来,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生态自然的重要性。从景观设计的手法上分析,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天人合一景观,与城市园林景观相比,具有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总体而言,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能够将景观的自然之美体现出来,也促进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2]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首先是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其次是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最后乡村经济发展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
3.1 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对于乡村生活而言,最具备田园风光特点的就是农事活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田园风光,能够让城市的人们近距离的了解农事活动,并且将传统的农耕模式演变为景观风景。因此,在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根据地域农事活动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将某成片的乡村草莓种植规划为草莓种植园,设置在景区内,以游客自助采摘草莓的方式,让人们品尝到最为新鲜的水果。基于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为的景观设计带来经济利润,也能够的将农事活动体现在景观规划中,即保持了当地居民传统的农耕方式,也能够丰富了园林景观设计。[3]
3.2 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发展以来的珍宝,伴随着乡村逐渐城市化,乡村样貌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原本的历史文化依然还在。在进行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规划依据,秉持着保护乡村文化为规划设计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地体现出乡村人文情怀。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环节中,可以将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延伸到乡村边界上,保留城乡相通的端口设计,保障游客能够在景区中看到乡村的耕田、房子等。例如,在云台山的景观规划中,该山与花果山紧邻,那么借助花果山的深化故事,与云台山的乡村景观设计相互结合,打造集古代、神话以及幽深等主题于一体的乡村景观。
3.3 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农村特色经济运行模式,实现风景模块。以河南云台山的一座半开放式的5A级风景区是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由于该风景区属于自然景区,从山脚下到山顶需要步行三天,游客在游玩时不能一天到达,而该景区的路途穿过村庄,在景区规划中将该村庄规划在景区板块中,为游客建造吃住行等一条龙服务。基于这样的模式即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也保障了游客的生活需求。乡村人家所开设的农家乐等都是保留了当地原始风貌,当地居民依然过着正常的生活。景观科学的景观规划,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景观设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该地区景区旅游项目规划如下:
4 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能够发现,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审美性、自然性等特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拓宽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在本文中介绍了三种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第一,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田园风光为景观设计主体元素,提升景观规划的自然性,并且保留乡村风情;第二,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背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第三,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参考文献:
[1] 陈玲.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延续[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下),2012(11):3-4.
一、农村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特点我国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种类丰富,民族文化特点突出,地方性民俗文化差异较大,特别是南北方、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差异、南北方季节差异突出,这为农村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目前农村休闲景观普遍定位单一,缺乏自身地域特色,不能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所以,切实发掘农村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规划的重点。2.把握设计的品质现今,农村休闲景观规划过于追求城市景观的表面形式,景区的发展过多追求城市化、通俗化、美观化等表面的视觉效果。这种浅层次的规划设计,不利于景观长久发展。应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自身地域文化的实用性等,要把握住规划景区的文化特色,细心规划,才能被民众所接受,真正成为观者认可的公共空间。3.顺应使用者导向,开展特色性活动根据使用者的导向,不断变化主题形式,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区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甚至会扩大农村休闲旅游的市场。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等开展具有主题性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比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业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国庆秋收节、春节大联欢等。4.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破坏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景观规划发展的关键,在尊重自身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改变过大,尽可能地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宣传,提升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5.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农村农业体验区在设计上,要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进程,对人们进行农业科技的普及教育,搭建农业科学教育的平台,这对农业文明的发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1、完成了园艺场游客服务中心规划设计的编制及报批工作;
2、完成了西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编制;
3、完成了新农村太平片区整治规划和樟树桥、烧田村庄规划;
4、完成了康家垅门票所广场改造修改设计;
5、完成了庙西二期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6、完成了刘家台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7、完成了“南岳衡山”牌坊广场改造规划。
二、围绕区中心工作及时、优质做好规划服务工作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和客商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局秉着为民服务、为客商服务、为南岳经济发展服务的准则,对于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我局明确专人负责,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跟踪服务,为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献计献策,提供规划保障和服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南岳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是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申世遗工作和景区交通格局调整的重中之重,为加快工作进度,我局派专人负责该项目从规划选址、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等步骤的规划服务工作,积极协调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部门、业主单位之间的关系,多方与专家进行衔接,虚心接受专家对该项目的宝贵意见并督促设计单位迅速修改到位。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按时圆满地完成了该项目的规划报批工作。
2、西城区是核心景区村民搬迁安置地,为促进景区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优先做好西城区安置地的规划。我局组成了专门工作班子,积极参与实地调查,多方听取村居民、专家、领导的意见,协助设计单位多次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在区规委会上获得通过。我局也正在准备将该规划设计进行规划公示,听取搬迁村民和社会意见,为最终的规划实施工作做好基础。
3、为区重点项目开辟快速通道,及时为区人民政府和项目业主当好参谋、服好务。我局对区里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实行责任分工制,每个班子成员都联系多个重点项目,其中民营经济集聚区,新农村建设、衡山牌坊广场改造,祝融北路管线入地、景区环境整治恢复等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而我局工作人员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4、景区村民危房改造一度成为全区的焦点和难点,村民动不动就集体上访,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为解决景区村民“要建”与“不能批”的矛盾冲突,根据区政府相关会议精神,我局派人多次进行现场踏勘迅速拿出了初步意见提交规委会研究讨论。一方面,我们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一方面根据规委会研究的意见迅速组织选址规划设计,协调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做好景区村民危房改造审批和监管工作,妥善解决了村民危房改造的问题,既保护了京区风景资源,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规划审批工作有条不紊
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因相关实施细则尚未出台,配套的审批程序和相关表格还未到位,过渡时期我局不断完善规划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1、继续实行规划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事关城景区主要地段的规划、建筑项目及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召开规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半年来召开规委会4次,通过规划项目15项,否决2项,打回重新设计2项。
2、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规划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我们根据区政务中心的要求及新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变更了办事制度和流程,实施了“一般事物直接办理制、特殊事物承诺办理制、上报事物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等政务公开制度。上半年通过政务大厅受理建设项目89个,我局共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12个,计用地面积10715.07㎡,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4个(其中正本6个,副本28个)计建筑面积28635.36㎡,“一书两证”发放率达100%。另外办理新建工程放线10户,办理竣工验收73户,共计113665.26㎡,整理技术档案34卷,档案入库率达100%。
3、全面实行公示制度。《城乡规划法》出台后,我局针对新的规划法中变化部分做了相应宣传栏予以公示。对情况复杂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公示制度。上半年已对《昌鑫协和苑项目规划》进行了公示,并就群众反馈意见做了相应协调工作。下一步我局即将对《南岳区西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对规划报批项目的内部审批程序我们实施规划红线、建筑蓝线、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及规划建筑方案的股室内部集体会审制度。全面实施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避免了因审批人员个人的失误和偏差造成的审批错误,使全局人员对每个建设项目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数,管理有方。
四、规划管理工作日益规范,规划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实施管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局管理人员克服矛盾多,经常面对纠纷等困难,继续严格规划执法,进一步加强了规划执法力度,有效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的严肃性:
1、广泛宣传城乡规划法,开展一系列城乡规划法宣传活动。一是组织上街开展咨询、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制作了宣传板报;二是在广播电视台刊登了宣传标语;三是组织培训,印刷了《城乡规划法》单行本1000册,并送法下乡。四是邀请省建设厅巡视员肖常锡、省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黄立为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授课。
2、在建工程批后管理实施从放线、验线到竣工全程包干到人管理,并纳入管理人员考核,并对施工过程中各阶段填写管理日志。
3、对规划巡查实行分片包干制,执法人员每天填写巡查日志,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半年时间内共下发停工通知书15份,查处违章建筑10起,其中景区3起,城区7起,涉及建筑面积643.8㎡,下达限期拆除书8份,限期整改通知书1份。办理竣工验收工程许可证73个,共计109812.28㎡,对验收中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按时进行了补办手续或处罚。
4、为保证违法违章拆除工作的顺利实施,多次主动联系街道、城管、居委会等职能部门对违法建设户仔细清查,了解思想动态,解释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化解矛盾。
5、对相关职能单位或个人举报的4起违章建设情况及时迅速到现场查处或制止。协调矛盾纠纷5起,如对岳东昌鑫协和苑项目矛盾两次召集项目部和群众召开现场协调会,使建设方和群众达成一致意见,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6、逐一清查我区的违法违章建筑,拟定了违法违章建筑拆除集中行动方案,近期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采取集中行动拆除影响较大的违法违章建筑。
五、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规划队伍综合素质
1、加强对职工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一方面派出人员参加省市业务培训,如派人参加了市规划局组织的城乡规划法培训班,全市档案工作人员学习培训班。另一方面,在全局开展业务学习竞赛活动,督促大家对业务钻研,熟悉新的城乡规划法,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每周五下午的政治业务学习是我局的例会,既对工作进行点评,又组织大家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全体干部职工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注意对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允许干部职工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红包礼物,要求每个干部职工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争创一支廉洁、高效、务实的规划队伍。
3、完善了单位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如实行工作日上下午考勤制度,周五例会制。各项规章制度的实行,使我局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六、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我局在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不顺,一些城乡结合部违章建筑时有发生;二是业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当一部分人员对新形势下的规划工作适应性不强,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不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不强;三是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执法难度大,存在个别未批先建现象。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七、下半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规划服务力度,推进区内各重点项目进程;
2、按照申世遗工作的要求,继续做好核心景区的环境整治的规划服务,主要有景区交通格局的调整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服务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