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4: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2)

一、“动网文化产业”新时代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动网文化产业”一词不是对于文化传播平台的定型,它更倾向于描述一套全新的文化产品生产理念与产品传播(亦可称之为消费)方式。这种生产理念是指完全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生产,追求文化产品的个性化、体验性与互动性;而传播方式则是以微型的移动网络为接受终端,用户可随自己的特定需求主动选择接受的传播内容,同时用户亦可随时成为传播内容的提供者。由此可以看出,动网文化产业是以微型移动网络为依托,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业化的方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是网络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延伸。近年来我国从各个层面支持3G建设,手机网民迅速增加,动网文化将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形态,也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十二五”规划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就凸显了文化产业在结构调整中的重任。而动网文化产业是在新技术大规模商用的前提下,媒体汇流并走向移动终端的新的产业形式。《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预言:围绕“三网融合”这一重大发展课题将出现一轮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尤其强调了要支持发展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在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文化部颁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十个重点领域及其发展方向,就包括了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业。对于这些新兴领域,文化部门将给予高度关注和密切跟踪,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另外,国务院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推进以3G为核心的“三网建设”,并形成60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有专家预测,未来3年内,这个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文化产业作为这个产业链内容提供商,有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局。因此,如果我市能够抓住这一轮动网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那么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好时机从2008年石家庄市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报告的数字看,石家庄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很严重。以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等为主的核心层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08%;以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为主的层仅占9.32%;而以文化用品、设备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所占比重达60.6%,是本市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核心层和层比例较低,也就意味着我市文化产业数字化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创新力度和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层级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而核心层和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素质起决定性作用。这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必将成为石家庄市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瓶颈。《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作者张晓明提出:新一轮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在这轮数字化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中会获得重大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动网文化产业新时代的到来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核心层和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我市如何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获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我市文化产业获得后发优势的难得机遇。

(三)市场机遇进入21世纪后,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具有便携性、即时性、互动性、全息化等特点的动网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并逐步开辟出一片新的消费市场,而且正逐步成长为一个消费额数以亿计的巨大消费空间。在动网文化产业时代,内容将直接影响3G业务对用户的吸引力,成为动网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主要文化产品如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动漫、手机广告等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投资机会。“根据KPMG的测算,在2G时代移动运营商作为网络运营商和门户提供商将分得95%以上的收益,而在3G时代,移动运营商只能分得50%的收益,内容提供商将分得接近40%的收益。”[4]由此可见在动网文化产业时代,文化内容市场将更加的活跃,市场空间将会不断增大,文化内容提供商将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石家庄文化产业在“动网文化产业新时代”的成长路径选择面对动网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如何抢抓机遇,将其打造成为我市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必须有一个适合石家庄市情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与动网文化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提到,2009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数字内容”作为“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正式确立。在3G的推动下,媒体汇流并走向移动终端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过去这些年的发展,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还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出自市场本身的、内生性质的产业发展还没有普遍出现。因此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抓住动网文化产业新时期带来的机遇,找到一条适合石家庄市情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我们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我们应尽快出台适宜动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政策规章,与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和电子信息产业政策相对接,将动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真正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动网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要从政策上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寻找与动网文化产业紧密关联的产业生长点;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为文化企业和机构跨行业、跨媒介、跨地区经营保驾护航。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全社会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为动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法制保障和社会环境。

(二)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升级石家庄作为沿海省的省会城市,与其他沿海省会城市相比,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较为严重,文化产业结构层级偏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就要抓住动网文化产业新时期带来的大好机遇,以科技为引领,创意为先导,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高科技元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动网文化产业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移动网络和数字科技等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创意文化代表了动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据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是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创意产业也是国际贸易中最有活力的新兴部门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米建国指出,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从工业经济时代到创意经济时代,而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新引擎。哪里有创意,哪里必定会有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目前除了北京、上海争做中国的“创意产业之都”外,前不久广东省提出了“文化加法”的发展战略,提出在文化产业方面,最核心的一块就是“文化+科技”,而科技领域最核心的就是“文化+互联网”,要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天津也把创意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我市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当中,要选择具有未来前景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改变注重技术而忽略内容的做法,注重内容产业、“数字文化产业”、“3D技术与3G技术”,动漫、网络游戏、软件市场,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园。以经济政策提供对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对网络游戏、动漫原创和开发单位予以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网游、动漫产品的生产。并且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努力开发动漫、网络游戏的周边产业,促进衍生产品的开发,扩大和增加我市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真正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力争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市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三)以动网文化改造和提升我市传统文化行业随着3G业务迅速推广和手机上网用户对PC上网用户的超越,也就使得文化产品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移动网络必将成为文化产品输出最有效的形式。通过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增加我市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展现其文化魅力,必将成为我市传统文化行业做强做大的良机。首先要认识到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有些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知名,例如:赵州桥,大佛寺、西柏波等,还有大量的地方戏曲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等。但这些文化资源基本上还是原生态的,没有以文化作品的形式出现,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够,制约了资源的转化。动网文化产业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途径,使得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可能。要将石家庄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就必须立足本地特色文化的要素禀赋,通过网络技术去开发利用这些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亮点整合,并经过创新和包装升级,然后向其他非核心价值层不断扩展,塑造我市文化产业的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我市文化产业走向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同时不能忽视民间工艺的民族化特点,我市虽然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存在一些劣势,但是在传统民间工艺等领域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如藁城宫灯、无极剪纸、辛集皮贴画、辛集农民画……是我市进行品牌塑造的现实基础。

(四)理性科学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明确提出: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尤其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曾经备受冷落的文化产业一夜之间变成白天鹅的同时,结构性泡沫化的趋势日益显。”文化产业报告称之为“一种与经济领域同样性质的‘GDP挂帅’和‘增长主义’倾向导致的虚胖”。政府之间非理性的攀比将导致重复性的建设,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不说,也将毁掉刚刚勃兴的文化产业。“有些地方的园区,就是一块牌子一片地,根本无产业可言,更跟文化挨不着。”针对这种形式,如何科学理性的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就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动网文化产业是对现有文化资源借助移动网络平台进行的资源再整合,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仍将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已经将建设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在“十二五”期间,应当将提高文化产业集聚园建设的质量和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作为建设重点。充分发挥园区的平台功能,在公共技术服务、创就业服务、渠道服务、投融资服务、版权保护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孵化器,开展行业培训、研发、产业孵化与对外合作等。一方面针对我市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缺乏的现状,重视企业集聚,放弃狭隘意识,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广泛聚集社会资本,打破界限、着力培养几条主要的文化产业链,如电子刊物出版、版权服务、动漫网游制作、设计咨询、创意策划等创意行业。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组建起1—2个有实力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同时认真查找和弥补现有文化产业链的不足,如针对我市动漫游戏产业盈利模式不合理的问题,努力推进衍生产品开发生产,拉长和延伸其产业链条,包括图书音像制品、文具玩具、游戏展会、食品服饰、娱乐设施等。真正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做到做大做强。另外,政府不能忽视对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功能。处理好大型文化企业与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关系。《文化蓝皮书: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今后几年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个人创业、建立中小企业的最佳时期。”中小文化企业是吸纳和转化高科技成果的最有效载体。在动网文化产业时期,文化传播成本降低、交流速度加快,个性化消费成为用户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向内容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产品的多样性,灵活性,也就为中小文化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篇(3)

关键词: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06

1 沧州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1.1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面临的环境特点

1.1.1 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

沧州东临渤海,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北靠京津。古老的大运河孕育了沧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依托运河,打造独具特色的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沧州具有沿海临港、区位交通、土地资源等诸多优势。放眼沿海,构筑环渤海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利用这一优势,该对接京津,助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1.1.2 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沧州的发展潜力更加明显的显现出来。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沧州文化产业将迎来千载难逢大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文化为支撑,让沧州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重要城市的目标。

沧州文化底蕴悠久、深厚,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随着“五城建设”特别是文化之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迎来沧州文化产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为了体现海洋文化特色,截止到目前,沧州已在东部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以农业文化和友谊文化为主题,中捷产业园区引进并兴建了包括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世博馆、世博长廊、中华风情体验园、布拉格广场、欢乐岛项目,以及尼特拉酒庄、中捷斯友谊博物馆等一批诠释欧洲风土人情和友谊特质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了区域影响力。黄骅市加快了海盐观光业方面的项目进展进展。南大港产业园区把“湿地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以绿色环保、“天然氧吧”为特色的现代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实现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深度融合。

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谋划建设文化产业项目90多个,总投资1500亿元,涌现出文化旅游、民族乐器、红木雕刻、工艺玻璃、传媒印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

2 影响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分析

目前,沧州文化产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现就针对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调研做具体分析。

2.1 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还不够突出

许多事实证明,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离不开金融工具的调节,我们要充分推动金融杠杆来促进产业增长,一般文化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风险意识比较敏感,不愿意过多投入资金,这样就束缚了文化产业集群的纵深发展。

2.2 民间资本进入门槛高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政府是唯一的投入主体,而政府几乎成为文化产业资源的垄断者,从政府层面制定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各项规定,导致一些小规模的企业积极性不高,进入文化产业的投资越来越少,从而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2.3 缺少创新、创意人才

现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劳动成果,更离不开人才的创新想法,文化产业集群内部有些创新人才的想法主要是严重脱离实际,缺少市场的实践考验,做出的想法一般比较空,很难付诸实施,带来良好的反馈效果,从而带动文化产业集群的飞速发展。

3 发展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对策

2015年是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与建设的关键年,在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们要把握好良好的发展机遇,勇于正确面对产业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政府还是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来更好的做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具体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要因势利导的发展文化产业

政府方面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加快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政策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例如在文化产业项目用地、资金、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等等。政府正确的引导和规划,要充分掌握本地经济的特点和资源分配状况,从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优化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打造沧州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从而让沧州文化产业集群有更好的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要积极优化文化产业环境

为了吸引一些优秀的文化项目,我市不断优化产业环境、做大平台、强化服务意识。把网络、文化和金融相结合,重新调整经营思路,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功能性的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发展,沧州市要做好有关文化产业基地的承接工作,建设一批适应京津消费需求的特色文化设施。

目前,市会展演艺产业园、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新区动漫产业园、河工大科技园、渤海新区教育培训产业园、肃宁乐器产业园、青县红木产业园、吴桥杂技产业园、河间艺术玻璃产业园等一大批建成或在建园区,正成为吸纳文化产业项目入驻发展的强大平台。

3.3 要建立、健全良好的融资环境

目前我市新增文化及相关企业比较多,其中大部分为小微企业,银行现有信贷与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够匹配,政府和专业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增信上投入有限,所以,政府要优化融资环境,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给予最大的融资支持。

3.4 加强合作,保证创新人才供给

要充分整合各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与高校等资源,通过政策倾斜,吸引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创意性人才参与到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中来。

3.5 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要做到尽快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提高思想认识;要深度开发沧州市文化资源,塑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形象;要以文化为载体,加强宣传营销,做好文化产业的推广与对外宣传;努力加强与高校合作,提高理论与技术的科学量化水平,联合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要为沧州市文化产业搭建招商平台,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与企业合作,运用商业模式积极策划一批独具品牌与影响力的有特色文化活动;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总之,为了打造沧州文化之城,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跳出区域文化的限制,把沧州特色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融合起来,与现代人们的兴趣点和关注度结合起来,讲好沧州故事,引领市场需求,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让人们快乐的生活在文化沧州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朱月华.沧州沿海区域文化资源及其发展模式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3,(24).

[2]翟海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5,(8).

篇(4)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机遇 ;影响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家和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力度。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具引导性,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转换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他们注意到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而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致力于发挥创新、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当前,美国、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等国,都把创意产业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形成了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全球创意产业勃兴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总体调整转换的新阶段。面对这一现实,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所有这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文化与产业的联姻是历史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新现象、新机遇,是信息时代社会资本积累的新源泉,抓住这个机遇就把握了信息时代。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及税收优势

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化部随后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北京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2009年又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同年7月,央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银监局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都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且已经开始制定切实的指导方针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打通脉络。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消息:“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日前《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这一消息的将使低碳经济深入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在今后无论出于经济原因或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倾斜和税收优势都将显现无疑,他们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矛盾论认为,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例如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这种单一的分类方式无法使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与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进行良好对应,由此带来的行业内低碳标准不统一,碳排放区别不明显,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分类时针对不同视角进行多角度分类。低碳经济要求以科学、准确的碳排放为标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碳”化分类以更好对应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控制自身的碳足迹的同时发挥更大的降碳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低碳产业,但不是无碳产业,只是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总体排碳量较低,作为经济范畴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依然离不开资源使用与能源消耗,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也必然直接或间接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研究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排碳量得到减少和降低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人们通常用“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来衡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足迹(carbonfootprint)”,它标示一个单位元素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的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CO2)也制造的多,“碳足迹”就会增大,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就越大,反之“碳足迹”越小,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越小。如何科学计算文化创意产业的“碳足迹”,从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以减少“碳足迹”的产生是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5)

一、 中韩影视贸易逆差巨大

(一)中韩经贸交流现状

2015年12月20日是中韩经贸交流史上划时代的一个崭新节点,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开辟了中韩之间自由贸易的新篇章。[1]此次中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所涉及的贸易额最大且经贸覆盖领域最广,可以说开了中外经贸交流史上的先河,在中国对外经贸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该自由贸易协定将彻底改变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将最大化激活中韩之间的经贸往来。从实际经贸数据来看,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的数年之间,中韩之间的经贸体量即已由百亿美元体量快速发展为千亿美元体量,中韩极速发展的经贸交流每年都为中韩两国的消费者节省了百亿美元的关税支出,中国也因此而成为韩国最大的进出口国,韩国则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国与第四大出口国。

(二)韩国文化现象

中韩文化贸易由来已经,虽然历史上中国曾是韩国最大的文化输出国与邦主国,但是,随着韩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并晋身为发达国家,韩国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反哺。最早从20世纪初叶韩国的《情书》这架“流行制造机”开始,韩国即已经掳获了中国的海量拥趸,《江南style》的风靡更是形成了一种傲视全球的“韩流”,《来自星星的你》则将韩国影视作品进一步塑造成为一种来自韩国的文化范式的规训,此后韩国的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在中国的文化娱乐产业圈内形成了难以抗拒、难以阻挡的真正意义上的“韩流”,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韩国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娱乐文化的幕后主导者。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韩国早在1998年提出的“文化立国”战略已经卓见成效,韩国已经成为世界五大文化强国之一。

(三)中韩影视贸易逆差

影视贸易是中韩文化贸易至关重要的核心,在这一文化核心贸易中,韩国文化目前在中国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数据观察,近年来,我国的影视贸易出口额与韩国影视贸易出口额的逆差已经由最初的十几倍,逐年放大至百余倍。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这种逆差额度越来越大,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出口额度增长极为缓慢,而韩国对我国的出口额度则每年都在大幅增长,从数据对比来看,事实上,我国已经沦为绝对意义上的对韩文化输入国,同时,“韩流”已经成为一种较难阻挡的泛文化现象,许多年轻观众更是已经成为“韩流”文化的严重依赖者,而中国文化在韩国则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连根基都未能扎稳,处于严重的文化弱势地位。

二、 中韩影视贸易逆差探因

(一)文化产业意识与文化产业定位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但与韩国的文化产业的几何级数的发展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中韩影视贸易逆差仍在逐年增大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2]但是,从根源上来看,中国缺乏一种文化产业意识,而这种文化产业意识是驱策文化产业呈几何级数无级发展的真正的元动力,韩国的文化意识也并非是一种原生态,韩国的文化意识的勃兴源自政府所大力倡导、全民所积极奉行的“文化立国”,可以说正是“文化立国”使得韩国在短短的20年间即以其经济优势酝酿出了全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并有文化产业意识的驱策之下形成了超乎想象的强大的文化优势。同时,由韩国政府所主导的文化产业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优势与其经济优势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为韩国打造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文化产业定位。

(二)文化产业驱策与文化资源共享

韩国一直是制造的发达国家,而据韩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令人吃惊的是韩国的文化产业增长率已经是其制造业的两倍,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看到,韩国文化的极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其国内较为严格的著作权保护以及文化企业的雨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而且更得益于其扎实的文化专业人才的着力培养与其举国文化资源的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同时,更得益于其文化资源的公平、公正与全民共享。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与良好发展基础之上,韩国的文化产业才有可能获得几何级数的可持续成长。[3]而反观我国,无论是文化驱策还是文化资源的全民开放共享等,都处于相对而言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这样的氛围与基础显然完全无力支撑中国文化产业获得与韩国同等的几何级数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引申延展与三位一体

文化产业意识与文化产业定位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框架支撑,文化产业驱策与文化资源共享则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具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与无极拓展的宽泛空间,然而,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传统的其他产业,或现代的“互联网+”产业,文化产业自有其发展的最关键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特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特质相对传统的其他产业,诸如制造业而言拥有更大的溢出效应,同时,也因此而拥有着更为宏大的产业链引申延展时空。此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文化产业对于知本、资本、市场三者的要求远比其他任何传统产业或现代产业都要高得多,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一个基于三维量子的由知本、资本、市场三个维度最佳整合而成的产业概念。

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一)树立产业意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的影视作品在制作人眼中是作为艺术品而诞生的,然而,在发达国家,令人吃惊的是,影视作品早已经被视作商品,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的韩国更是如此。[4]这种产业意识源于韩国本土文化的不断积蕴,而反观我国文化,目前则处于一种“文化真空”状态,在异文化的强烈冲突与碰撞之下,年轻一代已经为异域文化所彻底浸染,底蕴丰厚的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已经失去其原生的先天沃土,变得无法可持续成长,这也是之所以在中国本土会出现“韩流”“哈韩”这些词汇的根本原因所在,本土原生文化的贫弱饥饿必然给异文化带来千载难逢的乘虚而入的发展良机,文化发达国家的强势介入使得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同步出现了一种岌岌可危的文化新常态。当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略就是树立起文化的产业意识,并为文化产业营造开放、公平、共享的发展空间,以快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品牌与模式成熟依托的国际竞争力打造

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来看,美国之所以能够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长的半数以上,并雄踞世界2/3的票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品牌的打造,以及影视文化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两方面的优势,韩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强势性也可以归结为这两个方面,而我国在品牌方面却显得不够重视,有过观影经验的观众想必都会对我国的大明星、大导演略有兴趣,而对我国的制作公司、影视品牌等一概采取忽略的态度,这就更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品牌标识化建设方面的欠缺。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则在品牌与成熟模式的打造方面更加重视,至少绝大多数观众都能在熟知某些发达国家明星的同时,也能对品牌略知一二,比如,好莱坞相必绝大多数观众都有所耳闻,这就是我国所缺乏的国际竞争力打造的成功实例。

(三)对国际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深度融合及交流

中韩影视贸易由最初的几十倍至近年来的百余倍的巨大逆差,再次显示了文化优势地位下的文化产业市场规律下的经济要素更加活跃的流动作用,同时,亦将文化产业市场化诸经济要素的趋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我国文化产业,面对文化产业未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地迎接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更加自信地面对来自包括韩国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国际竞争,并以产业意识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借以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释放下的“硬发展”。唯有对国际市场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方能为我国赢来更加深度的国际化融合与国际化交流,针对国际文化语境的差异化切入、选择化嵌入、无缝化融入等诸多举措更能为我国文化产业带来更加蓬勃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结语

诚然,文化大而言之是国家之魂,小而言之也是社会之魂,乃至每个公民之魂。文化决定了一国民众的意识形态与精神信仰,同时,也是一国民众生活态度的集中反映,文化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元动力与外在驱策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与韩国等文化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确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距,但是,发展的机遇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文化仍然是我国潜在的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重新挖掘大国文化,重新构建大国文化,在大国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点,将能够帮助我国快速撬动整个世界文化产业。

虽然文化发达国家存在着某些已经固化的先天优势,并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以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度量,目前世界上的任何发达国家都不具备同样的潜在优势。虽然韩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其文化的强势地位目前较为显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与国际文化经济规约相同步,早日跻身成为世界文化发达国家中的一员,借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在并轨入国际快车道上的极速发展,则赶超文化发达国家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文春英,刘小晔.“韩流”是否是国家意识推动的结果?――从《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看韩国文化产品与国家软实力[J].对外传播,2014(4):51-52.

[2]刘杨,曲如晓,曾燕萍.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文化产品贸易――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证据[J]. 国际贸易问题,2013(11):28-29.

篇(6)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之所以把xx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专门研究,主要是向大家传递两个信息:(1)虚功只有实做,真招才能实落。文化这一“虚功”,只有凝聚到文化产业这一“实活”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更好地发展。(2)发展文化产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而是事关xx科学发展、超常发展的大战略,从现在开始就要集结队伍,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加快推进。刚才,xx同志就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发展文化产业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抓实。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始终是决定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资深产业。xx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地域、新兴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我们不仅具有较好的基础,更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社会进步的现实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

第一,xx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xx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天下九州,冀州为首;夏铸九鼎,冀鼎最重。在中国历史上xx曾是中原政治文化的核心,由此孕育的xx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武强木版年画、xx内画、xx法帖拓印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阜城剪纸、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xx特色相互融合,为世人所珍视,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成为我们发展的独特资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在我们手中得到充分发掘和弘扬,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既对不起前任,也对不起后任。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弘扬历史上深入发掘,深入研究,用心工作,用力开发,这样,才能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变为当今xx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财源。

第二,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点。历史经验证明,经济萧条时,文化消费反而会逆市上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使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分别占gdp的17%和13%。日本的动漫产业已超过了汽车产业,韩国文化如电视剧等,则在我国掀起了“韩流”。当前正在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加速人才与资本等要素向文化产业转移,使文化市场面临着重新配置的机遇。机不可失,遇不再来。如果我们不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将失去一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三,打造“水市湖城”品牌,需要与文化产业相互借力、互惠共赢。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历来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能增添城市魅力,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的发展,影响力、吸引力的增强,又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城市经济,提升文化产业就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当前我们正在围绕xx湖做文章,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水市湖城”。把“生态+文化”这一城市品牌打造好,不仅要有“硬景观”,还要有“软内涵”,不仅要有影响力,更要有亲和力和美誉度。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增添文化要素,不断增加“水市湖城”的文化内涵。唯此,“水市湖城”的品牌才会更响、分量才会更重、名号才会更名、亮点才会更亮。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xx超常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业,具有不消耗资源、不污染环境的显著特点,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呈几何倍数快速增长。而且事实将越来越证明,缺乏文化产业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缺乏文化品位的城市,是不健全的城市;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还能够使文化要素融入其它产业发展之中,提升各大产业的发展潜力,强力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加速区域产业集群的成长和产业链的延伸,使各种产业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推进xx超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硬双重支撑。

总之,xx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机遇在即。只有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档次;反之,就会在新一轮文化产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影响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鼓足实劲,硬措真举,以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xx经济的以快补慢,为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提升

文化既是生产力,也是发展力,既反映软实力,也体现硬实力。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必须把“软实力”作为“硬资源”,把上层建筑当做经济基础,来大谋划、来真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特色。从现在开始,要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合理规划,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要重点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挖掘整理。我市的文化产业有历史没有提升,有“名气”没有规模,有影响没有效益,下一步必须在进一步挖掘上下功夫,在进一步整理上用气力。要组织得力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对xx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典故、传说、故居、故地、遗作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追根探源、寻祖问宗,整理残存的记忆,粘接文明的碎片,还文化以灿烂的色彩,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二是注重塑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影响,品牌就是效益。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一方面,要立足xx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打“四牌”,即九州文化牌、湖(xx湖)河(滏阳河)文化牌、历史名人牌、特色产业牌。另一方面,要高点高位打造品牌。在品牌打造上,既要有“大家”气质,又要有大将风范,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本地实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品位和产业影响,冠以不同名号,使其各就高位,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提高其价值品位,让xx的文化产业走出全国、享誉全球。三是注重宣传推广。xx文化有特色,历史有传承。酒香也怕巷子深,醋好还得会吆喝。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加强研究,搞好策划。在这方面,要舍得下功夫,舍得花本钱。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推介xx文化,全面提高xx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占领市场高地,提升文化效益。要围绕推进xx超常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重点在“三个抓”上求突破。一是抓项目。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没有项目作支撑,一切都是徒劳。当前要瞄准文化大市、产业强市目标,围绕内画、乐器、年画、毛笔、剪纸、黑陶、金鱼、雕刻文化产业,培育、包装、打造优势文化品牌项目,特别是以内画、乐器、毛笔为主的标志性项目,既要注重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又要注重谋划推进一批文化产业的大项目和好项目,做大规模,提升效益。每个县市区都要确定各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并从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抓招商。要着眼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招大商、引大资,聘能人、请高人,引进集团投资者,参与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稳妥地吸收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借助外力把xx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抓龙头。xx不缺少文化,但缺少龙头文化产业,特别是缺少实力强、影响大的龙头文化企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增资扩股、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打造“航母”型文化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搞好产品对接,发展龙型经济,影响和带动整个产业的大发展、快提升。

第三,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产业单打独斗,既形不成效益,也缺乏竞争力。必须加大整合力度,让优势企业联合起来,把优质产品集中起来,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带动效应。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规划的文章。做大文化产业,谋划为先,规划为要。市直有关部门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认真谋划、精心规划,要敢于请高人、聘能人、邀大家。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近期有项目,中期有目标,长期有远景。二是做好园区的文章。园区既是聚合文化产业的平台,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舞台;既是产业集约发展的“孵化器”,也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剂”。要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上求突破,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整体实力。当前,要加快推进文化园区、文化公园、文化中心的策划和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高水平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成为xx“水市湖城”的新亮点。三是做好“借湖兴文”的文章。要紧紧抓住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环湖打造优势文化产业的对外窗口和展示平台,使xx湖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当前,要着手围绕xx湖筹划建设“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一园”即文化公园,“一院”即xx湖生态大剧院,“十馆”,即“水市湖城”规划馆、董仲舒纪念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世界内画博物馆、中国笔帖博物馆、中国古瓷器博物馆、中国年画博物馆、中西乐器博物馆、中国雕刻艺术博物馆、中国裘皮展销馆。“一中心”即国际会展中心。“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的建设要加紧推进。目前正在成立筹备推进小组,组长由有名望的懂行的原市级老领导担任,要把能干细活、能顶硬事的精兵强将吸收进来,真招实措,真抓实落,借力“水市湖城”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把文化产业做名做大。xx“水市湖城”在外扬名之日,必将是文化产业兴盛见效之时。

第四,打造文化团队,构筑智力支撑。文化产业是一项高端型、专家型产业,没有一批能人、高人、细人、硬人作支撑,是不可能实现大提升、大突破的,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靠人才提升层次、提高水平。要重点做到“三个一批”。一是立足长远发展,储备一批人才。要对我市现有的和在外工作的xx籍文化名人进行登记造册,经常联系,定期走访。同时,要把xx的“名人库”建起来。二是发挥院校优势,培养一批人才。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让高等院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技术研发的中心。三是要加强文化交流,引进一批人才。要邀请文化名人到xx办讲座、搞培训,传真经、授真招,对人才培养、产业打造进行指导帮助。同时,要用宽松的政策和优良的环境引人才、聚人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但求“管用”,共同推进xx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尽快见效。

三、戮力同心,强力推进,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速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关联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发展大局,涉及统筹兼顾,主管、分管、直管部门要精心运作,各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名人志士要协调配合,上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具体落实。

第一,要健全组织,加强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分产业成立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精干队伍。既要让领导挂帅,又要让“大师”出征。要把产业领头人、民间艺人、文化“大师”吸纳进领导机构,提升他们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作用。要牢固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像抓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既要做大龙头企业,又要兼顾产业提升;既要横向膨胀规模,又要纵向延伸链条;既要积极开拓市场,又要打造外部形象。

第二,要积极扶持,出台政策。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扶持引导。要结合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入研究和制定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促激措施。要注重从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从“宽”处着眼、在“放”上用力,鼓励和吸引非文化民营企业、省内外知名品牌文化企业参与进来,推动xx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整体提升。

篇(7)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为一个地级市批复规划纲要,这一举动标志着桂林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桂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桂林严格按照纲要 “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一本蓝图绘到底”,举全市之力投入到建设中。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十二五”收官之际,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但尽管如此,桂林的红色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整个红色旅游呈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困境,并不断涌现出发展梗阻。如何借助国际旅游胜地这一发展平台来促进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是一个值得深思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的发展机遇

经过桂林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桂林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硕果累累,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说来就是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大幅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投资热潮涌动。

(一)游客量增加,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市场

桂林是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从改革开放至今,桂林市的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条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已经在广大游客心中打上了烙印,漓江更是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桂林凭借着其独特的山水景观,以及经过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集山水观光、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系统,凭借着这些旅游产品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桂林,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桂林的消费水平,给桂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桂林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15年,桂林旅游接待总人数4470万人次,平均增长12.5%,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旅游总收入517.3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1%,高于游客人数增幅11.6个百分点。自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至今,桂林的游客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发展势头无疑不会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开拓广阔的市场。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综合通枢纽城

众所周知,“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行在吃和住的后面,足以见完善的交通条件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3年多来,桂林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式旅游大通道不断完善。在航空方面,自2013年起,我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航线培育与开发,复航了桂林至高雄、桂林至泰国曼谷航班,新开通桂林至泰国甲米和韩国釜山、济州、光州等国际(地区)航线和旅游包机,增开和加密19条国内航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枢纽机场。在铁路方面,2013年湘桂铁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桂林在广西率先步入高铁时代。2014年底,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广高铁与湘桂铁路复线在桂林交汇。2016年1月10,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桂林市新增桂林至西安北、桂林至百色、桂林至宁波的动车组列车。经过此次调图后,桂林高铁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1个区内终到城市和3个区外终到城市。此时,桂林市出省动车组列车连接的省外目的地将由现在的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杭州、上海、南京、深圳、广州共12个,增加到15个,覆盖范围涉及到全国14个省、直辖市;公路方面,相关县域不仅可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广州、贵阳、长沙、南宁等地,而且彼此之间也将有高速连接,灌阳经恭城至平乐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阳朔至鹿寨、资源至兴安、桂林至三江、全州至资源的高速正在加紧建设中,全市高速公路项目量、投资额和建设里程创历史新高。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单单使桂林的交通枢纽地位变得越发的明显,同时也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广大游客前往、驻足桂林带来了方便。

(三)项目引领投资热潮涌动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是一个耗资多、战线长的战略目标,为了使桂林国家旅游胜地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桂林市加强了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宣传推介。2013年3月起,时任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市长黄俊华就率领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深圳、南宁、香港、台北等地,举办了多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闻会和招商推介会,掀起了一阵美丽桂林“旋风”。桂林采取的勤吆喝策略,使得桂林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受到普遍关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影响力和热度一度升温,使得海内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桂林这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热土之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项目投资热潮,其中万达集团、港中旅集团、华润集团、保利集团、龙光集团、北汽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率先进驻桂林。在众多入驻集团中,尤以万达集团表现的最为活跃。2013年12月15日,万达集团与桂林市政府在南宁签订协议,计划投资240亿元建设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经过接近3年的筹备,2016年5月20日,总投资200多亿元的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广西迄今为止最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色彩较浓厚的旅游形式,资金来源想要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是寸步难行的,吸引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对于红色旅游的成功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取得的在项目引资方面的成就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使得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在融资渠道方面的范围更广,更有机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

二、桂林红色文化资源适应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策略

通过探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于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懂得将机遇转换为发展助力才是重点。基于此,笔者结合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域的具体情况拟提出“红色文化+”的形式来促进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一)红色文化+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之一,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仍然需要具备一般旅游的六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对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存在较高的要求。然而,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域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这也是造成桂林的红色旅游无法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桂林发展红色旅游必须首先解决好资源分散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桂林红色旅游可以采取与当地乡村旅游融合的方式。通过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方式可以完善各个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网络、饮水等基础设施,一方面既能够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在产业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流动,这又将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就业岗位,充分调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红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

桂林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龙胜、兴安、资源、全州、灌阳五县,在这五个县域中,都居住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左右;其中,龙胜县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住着42户,191位居民,其中红瑶占97%。当地环境优美,民风古朴,再加上鳞次栉比的吊架楼、传统服饰、长发装束、古老寨规、红瑶图腾、油茶山歌,这些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风情吸引着四方来客到此驻足。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民族风情,如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桂林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以利用,从内容和路线上融入少数民族风情游,将其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丰富桂林的红色旅游产品,又能使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得到很好的宣传,增加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进而增进民族团结。因此,将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风情游融合起来是一件能够实现双赢的策略,应该大力推崇。

(三)红色文化+文化产业

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阶段存在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桂林的红色旅游知名度不高,这就使得无法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来。为解决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式来提高桂林红色旅游在广大游客心中的知晓度。文化产业在我国又可以叫做创意产业,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处在以“创意”为发展动力的经济社会,创意作为现代经济的催化剂,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在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时,每个层次,每个产业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纵观在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成功案例,电视剧《红色摇篮》、电影《小兵张嘎》、漫画《漫画红都》、动画剧《黄河神》、延安的红色剧目《舞动延安》、《延安颂》、网络游戏《国威》、“到延安过大年”的春节文化旅游活动、湖南韶山的毛像红色产业等都为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吸取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桂林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提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与文化产业融合时,拍摄微电影宣传片、动漫、编排演艺剧目、制作网络游戏、与当地节庆融合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手段既能够改变桂林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更新产品形式、提高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知晓度,又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宣传桂林,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红色旅游的下一步开发建设中,最终实现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游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