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3-05-05 08:59: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完善的室内环境设计,可以营造人们心中向往的居住环境。设计的人性化,能够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人性化的室内环境设计需要注意到一些最基础的原则。
1.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原则
居住的安全性,是所有设计师和居住着最先考虑到的问题。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改进,能够使房体的安全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在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坚决杜绝违规装修。不得随意的拆改建筑结构和框架。装修进行前需要根据其不同的面积和功能,对各个区位进行合理的人性化的分工设计。规划好平面设计图,能够有效的保护建造结构,提供给住户一个安全的环境。
2.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舒适性原则
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除了温度适宜、通风采光较好这些活动的舒适度外,对室内的各种家具、配套设施也是相对讲究的。家中要尽量采用一些柔软的布料,才能布置的温馨。家中的家具、陈列品等需要有设计感,这样能使人居住中感到更加舒适。
3.经济性原则
虽然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反对铺张浪费、坚持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要装修的安全、舒适、更加要注重经济性原则。室内的空间,要得到合理的人性化的考量。一些不大容易注意的角落,可已经过设计,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装修材料和家电等产品的选择上,要进行多方面对比,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在能源的使用上,可以通过采光、通风、一些自然因素来降低其使用的成本。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设计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是虚设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基本尺度的要求。不同的地域或空间,拥有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城市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光与热、空气与声音,都能根据不同的设计产生不同意境。但是因人而异的心境与审美,就需要去研究人的情感意识与性格特征了。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就体现在很多设计的细节之中了。在很多设计方案中,需要结合户型的特点和主人的喜好,特定人群的生活特征,如家中的老人与儿童,需从人性化的方面进行考虑。简约而不简单的视觉效果设计、主题风格突出设计、整体和谐设计、实用设计、方便舒适设计、功能至上设计都能是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人喜好做出的风格设定。合理的布局,合理的运用,能做成实用性强又不失时尚稳重的设计。
二、结语
【关键词】交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0 绪论
1)研究背景
城市是人们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它作为文明的群居环境,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环境艺术设计在新时期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复杂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但却包容万象的时代,根据环境设计的发展历就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设计的意义与内容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变化,设计的目的和对象始终是把人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把人作为主体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性的回归”,安全感、领域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等多种心理感受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在信息社会,媒介引领一切的时代,人的参与感”更应得到极大的重视。在新时代的景观设计中,把人与景观的互动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与数字媒介等手段创造出新体验、新感觉的景观作品是适应时代特色、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之一。
2)研究意义
首先,“交互设计”的概念的介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关注景观设计的交互设计的问题。
其次,关注时代热点问题,突出时代紧迫感。迫于人口持续增长、爆炸式城市化进程和空间资源限制的压力,平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空间需求使得对空间景观设施的问题日益重要。
再次,追源溯本,找到景观设计的本质的突破口。摒弃以往通过技术手段为依托的可持续,深层挖掘景观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万变不离其宗。
注重景观设计的交互设计,不仅仅能充分的对空间进行完美的利用,同时能够使得使用者和设计者,以及居住环境进行完美的交互,在设计的参与中达到交互的作用,体会到设计,生活的乐趣,做到准确的信息反馈。
3)内容及框架
交互设计在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本文从交互设计的概念入手,围绕交互设计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优势和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对其在此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以期促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本文着重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交互设计”。以公共环境中各种“交互性”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在室外环境中的构成要素,增进自然环境,建筑和公共环境以及住户的交互性的联系。论文整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阐述现代公共环境交互性设计的关键性和现实意义。
1 交互设计方法的提出以其内容
1.1 交互设计方法的提出
“交互”源于英文“interaction”和“interactive”,泛指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信息交流的过程以及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除自然造物外,一切人类造物都以“用”为目的,其创造过程的主要环节就是设计。它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合理的使用方式。交互设计正是体现这一方式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就是创建新的用户体验。
1.2 “交互设计”的组成
交互的主体与对象是人和产品。在人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人是交互的主体,产品是交互的对象。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交互设计是在人机交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成功的交互设计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小组协作来完成。
1.3 环境艺术设计中交互设计方法的目标
交互设计应首先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明确设计的主要目标。即“可用性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
1.3.1 可用性
可用性通常是要保证交互式产品易学、易用,能给用户带来愉快的过程体验。它不断优化人与产品的交互方式,使得人们能更有效地进行日常工作和学习。
1.3.2 用户体验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强调”交互设计”加强人与环境这样一个大产品之间的交互,同样也是人与人人与空间在创建新的用户体验。
2 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交互设计本身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研究重点多是狭义的“产品”,因此,目前国内往往关注在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或者相关联的领域,而其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研究者也不多,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应用项目寥寥无几。虽然已经有了相关的交互式多媒体设计软件出现,但是在系统性、人机交互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从而没有得以推广。
交互设计在国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应用的现状:
尽管现今的国内室内设计领域在经历了20世纪80很多设计师仅仅在材料、年代的起步和90年代的混乱发展之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逐步规范和不断求新求变,但是技术、施工手段、表现手法上追求创新,满足于视觉的新、奇、特,并且这种局面在不断的扩大化。即使在理论界有越来越多交叉领域的设计理念、思维形态被不断引入,其中也包括了交互设计,但仅仅在理论方面有所展现,很多设计师并没有重视起来。
3 交互设计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室外环境设计中交互设计的发展:
室外环境设计多包括对景观、园林、公共空间等的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别要求生态化、绿色化、地域化。交互设计理念及其系统也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学科的参与是其相对明显的特点。
3.1 交互式自然景观设计
交互式自然景物设计系统随着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会应运而生。采用这种设计系统,在各类室外环境场景布置中用户可以随意设计自然景物及建筑小品,并按用户的意愿布置场景,进行实时全景预览。同时在保持景物真实性的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多样化的调整,利用各种测试虚拟进入空间中,增加用户操作时体验的能动性和趣味性。
3.2 交互式环境信息的传达反馈
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实施中增加互动性的体验装置及相关服务。体验者在进入这个空间之后,就能获得相关的场景或者信息提示,得到需要了解的信息或感受到环境对个体的进入作出的改变。这些信息的反馈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并有针对性地加入信息中进行互动和改进,这样不仅能提高公共环境空间的作用,及时通过空间和环境信息和收到反馈。
4 结语
交互设计这个新兴的概念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而提出的。在未来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交互设计这一理念及其系统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它关注了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可用性、环境使用者的应用性及用户体验,对现今国内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希望受到广大从业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普里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刘晓晖,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世国,华梅立,贾锐.产品设计的新模式: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07(4): 90-95.
[3]李世国.交互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的新视角[J].艺术设计论坛,2007(2): 12-14.
[4]李世国,费钎.和谐视野中的产品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 2009(1): 137-140.
[5]舒艳红.管窥未来的设计走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05-109.
[6]何召锋.室内设计与多媒体互动平台的探讨[J].装饰,2006(5): 103-106.
[7]朱诗孝.基于Cult3d的室内交互式虚拟漫游系统设计[J].福建电脑, 2007(6): 135.
[8]尤川宝,胡维平.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系统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6(21): 7-8.
[关键词]伏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66-03
一、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
(一)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
伏羲又作虑牺、宓羲、包牺、庖牺、炮牺、皇牺、羲皇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古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创八卦、结网罟、制嫁娶、开田地、制礼仪等十多项发明创造,使伏羲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和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开创了中华文化与文明。追根溯源,伏羲成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原因就是他有着非凡的功绩和特殊的贡献。因此,伏羲也就成为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称为“人文始祖”。
(二)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皇五帝之中,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其实质就是中华龙祖(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许多原始文化遗址都发现了龙文物,如河南濮阳的蚌塑龙、红山文化遗址的碧玉龙和黄玉龙,这些文物可将崇拜龙的历史推进到6000年以前。从而可以映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伏羲之后,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黄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三)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天水伏羲庙挂有一块“一画开天”的匾额(图2),是赞颂伏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的。“一画开天”就是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众多哲人学者推演说解就形成了易学。易学中的“天人合一”、“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二、伏羲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有意义的元素
(一)龙图腾
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称天子为龙始于伏羲,“龙的传人”实为龙文化的传承人,也就是由伏羲开创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二)虎图腾
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了仰韶文化时期蚌砌龙虎图案,印证了虎图腾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伏羲开先河的传统文化也称为龙虎文化。
(三)八卦图
八卦是阳爻“―”和阴爻“--”的组合。先民认识到世界的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存在,便有了阴、阳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础的单、双来表示阴、阳观念,这就是“―”和“--”。如果把两个爻相替迭加,便会出现四个卦,再加一爻便会出现八个卦象。
(四)太极图
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期,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又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五)河图
伏羲在黄河上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作河图。
(六)洛书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三、伏羲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伏羲文化内涵的借鉴
伏羲文化元素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形态变化和发展。但是,其思想精髓却一直贯穿其中,成为一条主线指引着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手法的运用只停留在浅层,要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传统装饰要素,还要抓住其文化内涵,来指导手法的运用。
1.集美思想的体现
集美思想是图腾崇拜的来源。所谓“集美”,通俗的说就是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就是传统集美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的题材。
2.趋吉纳福的表达
趋吉纳福的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未见淡薄,吉祥图案、吉祥色彩、吉祥观念长盛不衰。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为伏羲文化的元素符号在当今社会的运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条件。
在室内环境中,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和虎图腾常常作为装饰元素,寓意吉祥、正义和威严;在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龙图腾、虎图腾、八卦符号、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也是常用题材。
3.以人为本的宗旨
《周易》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基本物质材料,所以称之为“三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从这种直观的认识中,不仅得出人是整个宇宙的构成部分,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结晶。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凝视和解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不断推动环境艺术的发展。以人为中心,对地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承认与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从简单实用到实用之外蕴含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
4.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就是“天人合一”。伏羲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都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断向对立面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方圆、阴阳、浓淡等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转化过程。这一规律揭示的是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过程。现在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体现这些元素的对比,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让元素形成互补,造成一种心理转化,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比如粗糙未打磨的沙石墙面,搭配材质精细光滑的地面,就会产生原始和人工相碰撞的现代效果;或是整体灰暗的色调,辅之以大红所形成的视觉冲击,使暗的不沉、亮的不艳。
(二)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通过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来进一步体现其精神实质。
1.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直接应用
设计中运用伏羲文化元素的视觉形态如造型以及纹样等,按照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以元素形态的整体或局部与现代事物相结合进行组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图3)。
2.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抽象和重构
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挖掘传统的精华,有效地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
如北京奥体中心区域内的大厦建筑,就是对龙图腾形象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将华夏五千年龙图腾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机融于一体,成为北京的一张经典 “城市名片”(图4)。
再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雕塑“水龙”,将龙的威严形象和水的柔韧形态结合重构,大气而柔美,震撼人心,抽象地张扬着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水龙”塑造了一个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新形象,代表了民族的腾飞,演绎着文化凝聚的力量(图5)。
3.对伏羲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演绎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需要设计师寻求其思想根源,传承其精神实质,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推陈出新,创造有文化价值的环境艺术空间。
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由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构图以方和圆作为基本母题,用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将儒学“仁”、“和”观念融入规划之中,借签“洛书”、“河图”、“九宫格” 及风水学说理论,将现有的地段匠心独运、合理布局,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图6)。
四、结语
用现代手法诠释伏羲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羲文化,让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从内而外被人们接受:一是要体现它的文化内涵;二是元素符号的运用不拘泥于传统形态;三是用现代材料和物质技术来搭配协调使用,使之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永昌.论易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当代艺术.2007,(4).
具体而言本文针对当下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有创新性的从当前的具体国情与政策层面出发,立足民族特性与传统文化等方面分析现状当中存在困境的原因。与此同时本文更试图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构想。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可持续环境设计;发展困境
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的提出
我国第一次把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远期目标的提出是在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主持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当中我国首次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具体包括:近期具体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等等。以此为起点,我国节约型性社会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呈现出初步的系统框架和发展路径。
从涵义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其核心概念“节约”有两层内涵: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又是背道而驰的。
二、生态危机是当前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无法回避的时代背景
然而,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虽然掌握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有力的科技武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强,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对自然的敬畏,到农耕时代与自然的相互妥协,再到工业时代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做翻天覆地的改造,人类在这改造中仿佛看到了人力量的伟大,人定胜天的古老预言的实现。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带来了消费的无节制,并直接间接引发自然资源的枯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变的愈演愈烈:大气污染、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水污染、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森林消退、固体垃圾污染、矿物燃料减少等等……
生存环境的恶化在提醒人类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由此引发人们开始反思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重建生态,这些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当前的自然环境危机也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要想真正实现节约型社会,当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省、绿色能源的利用以及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贯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对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国际组织,众多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今比较流行,又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89年5月举行的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上得到广泛认可。
三、深度剖析中国可持续设计出现发展瓶颈的内在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由上文论述推理可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出发点,引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是我国当下整体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俗语中“对症下药”在一定角度其实也呈现了一条解决学术问题的清晰思路,通过对已有文献查询可见,多数是对国外已有可持续理论的简单介绍、或者是对某生态建筑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却往往忽视了造成当前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困境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在可持续设计实践方面,对单纯对外国的先进经验的介绍而忽视我国特有的国情与文化差异,这种“拿来主义”容易使设计师流于表面的模仿,将更无力抵抗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因此本文致力于填补本项空白。
1、中国可持续设计出现发展瓶颈的内在原因――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使节约型社会下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陷入困境
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的环境设计领域整体上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猛烈冲击,而这可谓是目前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过程。全球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因为工业文明与信息时代前所未有的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汽车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卫星、网络等数字化传媒使得麦克卢汉畅想中的“地球村”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环境。这种文化全球化既发生在物质文明领域也无法避免的渗透到了精神文明领域。
从人类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物质文明的全球化带来了高新技术及先进文明,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精神文明的全球化为我们打破东西地域界限,传播了新的材料与结构,为营造人类共有的审美趣味和流行取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新的美学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艺术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师带来了可借鉴的创作灵感。
然而,反观文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步呈现。不可忽视的是全球化同时也催生了社会消费的城市,鼓励并刺激人们消费无意义的东西,导致大量资源消耗,造成环境危机;再进一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领域,全球化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文化趋同”现象,传统的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文化多样性的缺失也导致文化的生态危机。
可以说,在中国目前的可持续设计领域中,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打着“现代化,现代主义”为标杆的单一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千城一面”,使得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消失,文脉的断裂以及地方文明的逐渐消亡等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首先,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欲望的觉醒,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奢侈性空间,政绩式建造,开发型拆除,建筑寿命的缩短,都成了当今中国建设活动的缩影。而设计师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设计过程的分裂,设计周期缩短,设计单位要求利润最大化,业主的不合理要求等实际问题,设计师们也采取一种更为“便捷”方法,绕开了设计的本源问题,直接奔向漂亮的效果图,设计不再是设计本身,而是一种谋生手段。
其次,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等概念的混淆与滥用同样值得关注。在现实中这些概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切实的贯彻,而仅仅成为一种口号,甚至成为用于牟利的,带有欺骗性的虚假宣传策略。
2、如何解决当下发展问题的探索性思考
面对当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圈内的不合理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使我们能在日后的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中更好的贯彻可持续设计理念,形成经济、社会、文化与不断发展的平衡,这可以看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就是因地因时制宜,提出如何解决困境,并探索适合我国当下国情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在此方面笔者也初步做了一些思考。
(1)首先是要正本清源,通过文献梳理,廓清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做到正确的认识究竟何为“可持续设计”。这其中要做到更准确的理解可持续设计,以及区分可持续设计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等概念,使其不致混淆。另外要以可持续的眼光来审视一些当今流行的概念,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最后要深入挖掘可持续设计的精髓。结合国际上关于可持续设计的先进理论,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可持续设计理论框架。
(2)其次,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现有的和经过整理与挖掘的可持续设计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出当下问题设计的共性误区。例如:当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形式主义泛滥,欧陆风、民族风、现代派、古典派、哥特式、田园式,对装饰符号信手拈来的的滥用代替了对功能的推敲、对使用者的关怀、对材料的斟酌和对工艺的要求;已建成功能空间使用寿命的缩短,使用功能的频繁变更,材料、设备的快速老化,人们不断改变的审美要求和粗糙低劣的施工工艺,促使功能空间寿命缩短而造成极大浪费;对设计中附加元素的无节制欲求,追求高档、奢华、辉煌造成对空间、对材料、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对可持续、生态、绿色等概念的滥用;不顾人文、经济等因素盲目建设超大、超高,或与当地气候、地理因素相矛盾的功能空间等。
(3)最重要的,尝试结合当代哲学、美学的相关理论,从历史,社会与民族性格等层面来深入挖掘,阐释当下中国可持续设计发展的举步维艰的原因,这样才能在理论高度上另辟蹊径,发展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如传统文化中对人个体的忽视,忽视个体的本源需求,转而更在乎他人的评价等特性,在今天易造成盲目攀比,奢侈性的空间建设与消费;社会评价体系的失衡,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富人与穷人都有认为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力;传统文化中对子孙后代的狭隘理解,认为子孙就是个体的、家族的子孙,缺乏全人类的集体意识,易造成顾小家而舍大家,为一己利益而损害全体利益。
(4)与此同时,希望通过具体案例的设计操作,从施工、材料、工程建设流程等实际操作层面寻求解决当前可持续设计困境的适当策略。
综上所述,全文简要概述了中国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下,环境艺术可持续设计这一领域的缘起、发展现状,着重剖析当前存在的发展困境,并尝试提出解决困境的几种有效策略。由于篇幅有限,文章有些部分难免存在论述的欠缺。但笔者相信,在当前大的社会发展轨迹中,可持续设计这一放眼未来的文化领域必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周浩明.《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
2. 程亚军.《浅析当前中国可持续设计的四大误区》.《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11
关键词:环保软装;室内设计;基本应用;发展历程
一、室内软装
1、软装的概念
软装顾名思义,就是指基本装修完成后,不改动房屋格局,用工艺品和装饰物,比如窗纱、花瓶、抱枕等物件对室内做第二次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房屋空间、样板间的后期装饰和陈列设计,用于体现文化内涵和审美品味。
2、软装的意义
室内软装的意义体现在多方面。首先,也是最浅显的一个,就是软装可以美化室内环境,美化家居环境,表现艺术性;其次,室内装修可以表现出消费者的品味和审美,将人们的志趣在多种不同的装饰风格上一一表现出来;最后,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一个自己所喜爱的温馨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使人的身心处于一个最放松最舒适的状态,有助于身心健康。
3、室内软装的发展
软装饰最初起源于欧洲,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人们的审美观念传统,软装饰的图案花纹也都是简单的几何形状和一些线条,所用的装饰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天然的石材和金属。20世界40年代,室内装饰材料加入了玻璃、塑料等人造物质,还有丝绸麻布等,装饰图案也丰富起来,动物人物形态各异。但是由于二战的原因,室内软装的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60年代,室内软装才得以复兴,再加上经济的不断提升,才有了今天的室内软装。
二、室内软装现状分析
1、室内软装的现状
由于室内软装风格各异,所以可选取的装饰物品也种类繁多,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爱程度酌情选择,搭配风格,但是,商场一般提供的大部分都是装饰成品,需要自己去搭配和协调。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愿意向别人展示自我,而软装和硬装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软装可变动的部分多种多样,能更直观的表现消费者的爱好特点。除此之外,通过装饰物的造型和色彩的搭配,也能表现出人们的性格特点,比如喜爱暖色调的人性格就温柔恭顺,喜爱造型奇异的人就热情奔放。室内软装更容易使人表达与缓解自我,所以软装饰也更受大家喜爱。除了以上两点,大众还喜爱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装饰物,就是我们常说的DIY。人们可以在空闲时候,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来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装饰物,既符合个人的审美标准,又节俭开支,还能体验动手的乐趣。甚至可以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起完成,不但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培养感情,放在房间作为装饰也更加温暖和亲切。
2、室内软装的未来发展趋势
室内软装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愈加发展起来。特别是当代人们都在追求自我和个性,更使得室内软装逐步走向成熟。随着经济条件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重视也越加突出,体现在装修方面的就是装修材料的绿色环保,低碳减排。由此看来,未来的室内软装方面,那些绿色的无污染的环保材料一定会更加得到顾客的喜爱。相应的,对这方面的材料要求也会提高标准。时尚风潮还在不断推进,除了环保材料外,年轻人更加追求的就是个性时尚。所以,面对青少年人群,装饰品的风格也会趋向于设计化。随着流行的改变,装饰物的制作也有很大变化。现在的人们更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装饰物,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到了行为乐趣,又能将自己的独特想法亲手实践出来,不但能表达心中所想,也能突出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都有属于自己的对居住环境的憧憬和幻想,有的人选择在房屋的格局上体现,有的人就寄托在自己的装修风格上。越来越多的人把目标转移到了软装上。为了能够让这些想法实现,大多数人都热衷于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这就促使室内软装独成一派,发展成一种更现代的文化和风潮。
三、室内软装的基本应用
1、软装的装饰原则
室内软装虽然能给家居增色不少,但是同样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房屋面积,户主要求,家庭成员数量等。所以,室内软装还是要多结合实际情况,安排适当合理。为了能达到这些要求,家中美观舒适,实用完整,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2、设施的功能性
软装虽然是为了使我们的室内看起来美观,但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我们居住起来更加舒适、更加安心。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得使软装达到人类要求的生活需求。不仅要放置一些增加美观的装饰物,也要合理的增加一些实用性的生活设施,例如厨房和餐厅、衣橱和摆设、娱乐和学习,都要相辅相成,进而满足休闲娱乐和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
3、色彩的融合性
室内软装最直观的体现在室内的明暗色调上,相比于色调的对比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色彩的统一和调和。如果色彩视觉冲击过大,很容易让人眼睛觉得不适,影响心情,对室内的和谐和敏感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若仅是注重色彩融合的平衡,风格和对比就可能被忽视。所以,除了颜色方面,还有一些装饰物的形状和摆放。在合理的地方摆放适合的物件总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增加室内的艺术效果。
4、布局的统一性
使装修格局看起来舒适,最合理的办法就是风格的统一,这是设计者的最基本要求和目标。室内软装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房屋人们的品味和审美,布局如果风格不统一,会让人觉得室内装修混乱、复杂,对房屋人们的印象也会有所影响,围绕这一原则,设计者就应该合理的对饰品布局、装饰方法做出取舍,做到整个房屋布局完整。
5、摆放的有序性
装饰物有大有小,形态各异,为了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应该使这些大小形态各异的装饰艺术品摆放的合理有序,把饰品的摆放位置和人活动的空间区分开来,避免不必要的磕碰和损坏。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卓绝的装饰效果,在立体装饰上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也能保持格局的平衡。
四、软装的绿色应用
1、图案花纹的应用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在普通的物件上运用各种自然花纹图案,使得它们转换风格或者增色添彩。图案花纹和装修风格一样,数不胜数。有很多室内软装设计者都把花纹和一些有特点的图案运用进来,使得它们和装修风格相得益彰。比如,中国的经典的祥云纹、回纹、龙纹等,刻在实木家具上,可以完美的体现出古中式风格。
2、自然之美的应用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所包含的物种丰富多样,树木的不同纹理可以制作出不同效果的框架,不同色彩的植物可以加工成不同造型的盆景。大自然包含着丰富的素材,只要能细心发现它,就能给我们创造无限的财富。例如,植物的色彩美,四季的变迁美,建筑的造型美,自然景色的线性美,都能运用在不同风格的室内软装之中。
3、绿色装饰的应用
这里的“绿色”,并不是指色彩中的绿色,而是指地毯环保的绿色,现在全球都在倡导绿色环保。作为室内软装,当然也不能例外。绿色环保,也就是节能减排,比如,在生产中把一些可能排放有害物质的材料换成节能型的绿色材料,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例如,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不但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有害物质排放。
五、促进室内软装发展的方向
室内软装正伴随着经济的大幅度发展和时代的快速进步逐步走向一个新兴的时代,为了使室内软装更容易跟上潮流的脚步,也能最大限度的被大众所喜,针对以上应用方面的不足,特提出以下建议:
1、艺术品推陈出新
现今的室内软装大都是找设计公司或者设计师完成,设计师会有成套的设计方案备选。为满足顾客的多种要求,设计师自我搭配装饰物就是必要的设计工作。装饰物的购买途径虽然多,但许多装饰物都是成品出售,缺乏新意。装饰物和家具类物品不同,小件装饰物大多批量生产。但多数顾客注重展示个性,要求设计师挑选独一无二的装饰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装饰品也加入可定制的行列中。定制装饰品使设计师得心应手的设计方案,更加能够体现出消费者的个人品味与格调。
2、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
人类和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更要互相尊重。在装饰时适当融合进生态理念,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尽量不要强制性的违背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光或者太阳能采光,多安置落地窗用以增加亮度,以此减少碳的排放。减少空调开放的时间,融合自然规律来进行室温调节,用此来节约能源。在室内设计中,形成注重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正确装修理念,这也是未来室内软装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途。
3、民族传承文化在室内软装中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民族的结晶与民族的象征,不仅在美学上有深厚造诣,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将民族文化融合进室内软装,无论是在设计风格、装饰手法还有材质选择上,都会给房屋一种新的韵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具有民族文化的设计融入进室内软装,不但能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也能使设计的层次感加深细腻,将带有本国特色的风格扩大,更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六、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脚步愈加迅速,人们对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自身环境的要求。近些年,人们总要求要重装饰轻装修;所以,室内软装在室内设计中占据主体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对室内设计早已不是单纯的要求美观了,而是追求更高层次上的目标。例如,文化的融合、环保理念的加入,细腻的表现手法和有层次感的设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所有业内人士的共同奋斗,在未来的时代浪潮中,室内软装一定能发掘出越来越大的潜在价值和作用。
作者:周丹阳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家具色彩布艺巧妙定格田园风——软装设计师话说田园风[J].建材与装修情报.2011(06)
[2]王斌辉,叶德辉.浅议中国传统座椅的现代设计之路[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
[3]杨承雪,《当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13
[4]裴仁伟,《论自然美的优越性》,学术期刊《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5]李昕燕.基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的林语堂英译作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
[6]樊丽娜.装饰艺术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J].艺术百家.2008(S2)
[7]吴倩,王闻道.现代商业展示中的陈设艺术设计[J].商场现代化.2006(06)
[8]张绮曼,郑曙栘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刘思雨.高铁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10]王伟.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11]朱希.家具展览会展示设计中的软装饰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库;课程;环节;解析
一 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实践意义
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主要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训——就业几个环节掌握知识。对于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设计经验和设计经历。设计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于课堂训练和校内、外实训,设计经历主要来自于时间的积累。设计经验的获取需要比较漫长的阶段,要靠学生在实习单位不断地碰壁获取,并且获取的信息还不一定全面。如果我们把这个环节当成是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把设计经验总结成学生学习的设计师手册,学生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样以来大大地缩短了校内实训和就业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就业。
二 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思路及应用思考
利用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促进课程资源进一步建设,加以合理利用既可以发挥资源的优势,又可以体现教学特色。通过对我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阶段、课程设置的调查,反映出我院的设计教学模式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对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中教学环节设置、教学过程体验,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积极作用的重要性。
(1)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①研究课题的来源:本文将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中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切入点,以室内设计10-271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并对比本院前几年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此课程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室内设计教育的内涵及发展概况,继而分析了本院室内设计教育中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情况及课程模式的设置;其次论述了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最后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个人的建议,讨论了关于引入本土文化带来的启示。
(2)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发展概况及课程模式
①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居室空间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高度综合的整合艺术,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本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居室空间设计一和居室空间设计二。居室空间设计一主要针对住宅的室内进行设计教学。包括住宅的空间特征、起居室设计、餐厅设计、 厨房设计、卧室设计、书房设计、卫生间设计、公共走道楼梯设计及储存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在课程中需要学生在考量住宅室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功能及设计的实施与材料、技术和经济的制约条件上,把握比例尺度的合理性。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色彩的搭配、灯光的布置和细部处理的效果,体验设计效果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更要注重住户文化状况与生活习惯、心理和生理的感觉。
居室空间设计二的教学内容包括室内环境、住宅建筑设计和室外景观的设计,是对居室空间设计一的巩固、扩展与提高。在我院居室空间设计的这两个阶段中,通过对传统及现代风格的典型设计实例的介绍、观摩、分析,对艺术手段、材料、工艺、细部做法的讲解,培养学生具备对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②本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概述:教学内容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专业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具有多教师轮换制、时段长、综合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教学成效对专业建设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关系。该课程建设发展和改革始终以服务和实现室内设计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为宗旨,专业建设的成果也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
自2006年我院成立室内设计专业以来,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一直都是教师课程教学和改革的重要对象。教师始终围绕该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进行科学教学,并以系部为依托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居室空间设计,是本专业学生社会就业后参与的最为广泛的设计内容之一。在教学伊始,老师们考虑到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本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发展概况及课程模式与实际相联系,在传授知识时强调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尝试,这门课程开始向“以教学带实践,以实践促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教学时间也由原来教学和实践相分割的形式调整为现在的整体模块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体验到就业后的工作内容,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阶段。我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从开设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课程实践的探索和开拓,教师们始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有自身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近几年来,本课程教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摸索实施阶段;2)初步提高阶段;3)调整发展阶段。④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本课程也以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标准来进行定位。目标定位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的思想及课程目标。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课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在强化专业性质的层面渗透专业教学内容的各要素。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专业设计要求为目的。实践课教学的基本教学内容。1)市场与基地调研。2)概念设计——包括基地的建立划分、空间环境的确立、功能流线分析、形态元素分析,平面布局初稿。3)深化设计——包括风格与形式的构思,立面设计,生活空间、交往空间、垂直空间、枢纽空间的设计,绘制住宅平立面,进行方案阶段完善。4)细部设计——包括会客、居住、储物、门窗、家具等细部节点大样。平立剖面和详图设计按照制图规范要点完成设计表达,达到施工图表现深度。5)成果展示——完成总图设计与说明,打印施工图册,成图排版布置。
实践课教学的考核方法:居室空间设计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有明确的评分标准,用来全面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分的标准通过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过程的学习,综观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与评价。考核以课题项目为单元,以学生完成设计的构思、表达及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力等为标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系统地学习,提高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式与手段: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讲授与同学讨论相结合教学法。第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第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应是平立剖与详图设计等部分,内容较多,学时较少,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学时数的调整。在教学上主要是点评学生所创作的方案,指出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在不同的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方案的沟通和讨论,开展设计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住宅结构、构造、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是本课程一难点。因此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不定期开展实质性的跨学科交流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并在交流和合作中促进教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教师应在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下,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观摩和现场讲解,从感性上理解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及其重要性。通过对装饰材料的观摩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学知识和结构常识,以便在设计当中更好的发挥材料的特性,扩展设计思路。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循序渐进地串联起相关的居室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上,培养学生在完成课程设置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以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
具体教学环节:1)设计前期环节。2)专业设计环节。专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时间是7周,共112个学时。如何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因此,科学而又紧凑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必须的。这个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设计初稿、设计中稿、设计创意、设计定稿几个方面。这一环节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理论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主动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专业热情、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讨论问题的兴趣,组织学生研讨。现将设计环节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分述如下:设计初稿、设计中稿、设计创意、设计定稿。3)成果展示环节:PPT课件汇报、作品展示两个方面。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带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能力指向性、教学方法时效性、教学环节的开放性和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亲自参与和体验,注重设计实践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这些正好与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互补关系。同时这门课程,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下,注重研究性的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研究过程,每个课题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计研究,其学习过程表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学习状态表现为想做结合,理念与方法并重互动。学生也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是通过学生在深入生活、社会实践中,体验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取得能力过程,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的重要举措。实践性教学是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独特之处。旨在对学生已有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加充分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潜力,它增强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教学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提升设计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形成与其专业能力强势密切相关的设计能力强势。它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创作观念,同时也是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窗口,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和手段。鉴于此,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式将现有的教学形式及过程进行优化。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输,关注学生在研究性的设计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具体的设计原理和理论。主要是情境式教学方式、过程式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三 结论
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和本论文撰写过程中对设计发展走向分析得出设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针对本院的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发展历程提出以下几点个人建议。
(1)鼓励学生突破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式,加强原创性设计意识
在设计教育中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将学生的设计思维束缚在传统居室空间设计中,而是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上,提炼设计元素烘托设计主题,训练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传统住宅功能的不足。
(2)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思想观念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设计思想观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其一,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优秀理念。如何通过设计改善环境又能有效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需要在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其二,设计作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无论多么宏伟的人造工程,都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住宅建筑更是如此,探寻与本土生态相融合的景观、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是设计教育不变的审美诉求。
(3)回归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现在设计类高职院校教育多注重艺术的现状。现代艺术教育启蒙时就曾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我院艺术教育为前提的同时,一定要求学生亲自到建筑或室内装修工地去,了解建造过程和学习施工工艺。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灵活的课堂。
(4)加强设计教学与社会沟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受到社会的检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专业,其教育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管理规范的设计院和设计公司之间形成教学、科研和人才推荐一条龙的共同发展体系,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 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霍秉坤.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旅程.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 杭间,何洁,靳球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 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张绮曼.室内设计经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