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05 08:59: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科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

篇(1)

>>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 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质量提高策略 省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基于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初探 衡量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的研究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 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体育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 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探讨 提高农业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提高应用型高校工科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刍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浅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如何提高园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5][1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2004-07-13).[2013-04-0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篇(2)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教学质量 实践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理工科教学中最重要的集中实践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检验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一学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直接反映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严峻性,各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普遍都存在下滑趋势,如何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针对当前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为了规范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我们学校建立了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宏观地管理;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使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指导教师则具体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保证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要真正做到对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管理和监督,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监控,前期学生完成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中期重点检查工作进度,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英文文献翻译和进展报告,指导教师提交工作日志,学院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能按时按质完成。终期检查包括学术不端检测、答辩和成绩的评定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材料的归档。三个阶段的检查都分为两个层次:教师自查和学院督导专家检查,对不能及时完成各个阶段任务的学生首先提出警告,在规定的时间内仍然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经指导教师和督导专家审议,不能参加答辩。这既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

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院完善了评阅制度。学生的论文(设计)除了由指导教师评阅外,还邀请相近课题组的两位老师进行交叉评阅。在答辩环节,学院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答辩阶段采取三级答辩:预答辩、小组答辩和公开答辩。预答辩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相近课题组的学生进行答辩;小组答辩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各专业分小组正式答辩;参加公开答辩的是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学生和答辩成绩为及格的学生,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各专业负责人、教授等组成公开答辩委员会,如果二次答辩不能评为优秀,则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评定成绩,从而保证了优秀论文(设计)的名副其实。相反,如果在小组答辩中成绩为及格的学生不能通过二次答辩,则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

二、加强思想教育,做好动员工作,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扩招后导致师生比例失调,一名指导教师要带6~10名学生,同时教师承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因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对于学生来说,找工作、考研面试、工作实习正好和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冲突,学生无法保证能用心做好论文(设计),加上工作单位、考研深造的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也不重视,学生也就应付了事。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第一,学院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和师生见面会,一则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明确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二则让指导教师和学生能面对面沟通交流,对课题的性质、要求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减少了学生选题的盲目性。

第二,学院调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从第七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提前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课程不多,课余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特别是选择就业的学生开始一些阶段性的实验或毕业实习等工作,避免了学生忙于应聘或考研造成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的缺失。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也带来了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论文(设计)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三、严把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关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也是影响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选题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选题过大过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或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满意的结果;有的选题过窄,工作量明显不足,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设计类选题过少,一则是因为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二则学校更重视论文。因此,学院采取了一些方法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首先,学院严格遴选具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初次带学生的教师,还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对于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可以加入到相关课题组辅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不仅使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也减轻了指导教师的负担。对于工科的指导教师普遍设计能力弱这一现状,学院一方面在制度上保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进入工厂或设计院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锻炼,同时也与企业联合,聘请有能力的专家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有助于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制定科学的选题审查制度。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选题逐一进行严格审查,保证课题的质量。选题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基金项目、企业攻关项目等,体现了选题的多样性原则,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要求。选题实行一人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工科专业,设计类题目要求达到80%以上,要求选题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指导教师要带学生进厂实习,提高设计的实用性。

四、强化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指导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在任务下达书中明确任务,召开小组开题报告会,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实验方案、时间安排提出建议,最终明确方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仪器设备的培训。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实验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中期检查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做阶段性实验的汇报,总结前段时间的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计划,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更多地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每年都要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并把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装订成册。

经过3年的改进和探索,学院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了这一实践环节的顺利展开,教师积极申报选题,认真指导学生,发挥了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能够按计划出色完成论文(设计),文献检索和综述能力、初步地开展实验或设计的能力、论文撰写、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事实际生产、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2]黄世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2003,(3):81-82.

[3]田玫,王晶,姜艳丽,杨丽娟,陈宝久.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2):142-144.

[4]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56-157.

篇(3)

[关键词] 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冶金和材料专业;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70?02

创新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收集资料、思维、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1]。高校应该强化毕业环节在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综合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2]。国内外高等教育围绕这一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3-4]。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也是对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测试。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我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本科毕业论文操作模式,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模式已严重阻碍了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进程,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5]。

冶金、材料等学科主要研究从原始矿物冶炼到金属材料成品生产的复杂工艺流程和相关理论,根据教育部对冶金和材料类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和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开发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一现状,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支撑未来冶金、材料等行业。因此,探讨冶金和材料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实施模式,培养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目前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毕业人数太多,无法做到一人一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不断跨越,各大高校逐年扩招,原有的各种设施包括实验室建设无法跟上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教师人数也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由原来一个老师带3~4个毕业生,到现在的8~10个毕业生,学生数量的激增,已无法保证每人一题,只能几个学生共一个题,或者每年做的题目都一样,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实验设备不全,很多课题无法开展

虽然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越来越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这些经费基本都用来添置基础实验室设备来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很多大型的、价格较高的分析测试设备没能及时添置,例如SEM、TEM、XRD等的分析测试设备。对于冶金和材料专业的实验,这些设备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些设备,很多实验结果无法获取,也就不存在后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导致很多有意义的课题无法开展。

3. 课题缺乏实用性,学生没兴趣

现在很多指导教师为了省事,随便给学生一个意义不大的课题,例如让学生到网上模拟一个冶炼过程,或者直接给数据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计算,这些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只是一些纯理论性的研究,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自然没有兴趣,也达不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4. 学生不愿动手,数据直接抄袭

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或者对专业不感兴趣,当然对毕业论文的课题也只是勉强应付完成任务。这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投机取巧,到相关文献中摘抄数据变成自己的论文,这样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应有的意义。

二、冶金和材料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实施模式的创新

1.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实验条件及国际合作等资源优势,通过带入产学研联盟,实现互补多赢[6]。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学生融入社会的进程,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学校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企业深度合作、全面合作,推动学生规模化实习,切实保证毕业实习有数量、有质量、有保障,切实保证毕业论文有数据、有支撑、有结合[5]。

2. 与科研项目挂钩的模式

让毕业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挂钩,使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课题成为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中。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让学生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3. 变换实施时间的模式

借助教学科研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计划。对学习成绩优秀、专业知识扎实、热衷于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同学,通过选拔,提前进入实验室,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对保研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可结合硕士总体培养计划,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推免的同学也可适当将毕业论文答辩后移。这样,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前、中、后3个批次,分流大量毕业学生,而不是都集中在最后一段时间内完成,这可大大缓解实验室和教师的压力,显著提高论文质量[5]。

4.“三阶段逐级提升”模式

分析国内冶金、材料类本科生教育比较成功的大学,例如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等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情况,结合我校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将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论文过程划分为创新意识和知识结构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实施和创新能力迸发的“三阶段逐级提升”模式,针对不同阶段提出本科生创新意识获得途径、表现形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构建一套能够反映冶金、材料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环节控制模式

要建立和完善论文质量监控程序,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不同的质量监控措施[7]。无论是在开题论证、科学试验还是数据分析处理都要严格控制、全面督导,环环相扣,特别是在论文评阅和答辩时,要有标准,有规则。坚持质量优先、宁缺毋滥,切实保证教师论文指导的质量和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

6. 毕业论文的创新与激励模式

通过对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选题、指导及考核的改革,在确保学生基本知识功底扎实的前提下,将目前的适应型毕业论文转变为创新型毕业论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 毕业论文与教学过程的关联;② 毕业论文的灵活选题;③ 毕业论文的协同指导;④ 毕业论文答辩方式多样性研究;⑤ 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

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立论新颖,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且有实际指导意义,或者能涉足于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或前沿问题,应给予较高的评价;二是鼓励学生根据三性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已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可替代毕业论文,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三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提出优秀论文的申请并进行答辩。

参考文献:

[1] 黄金. “90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2):150-151.

[2] 吕义,卫绍元,张东旭.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1-83.

[3] 阎桂芝,都治国.加强“SRT”计划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52-55.

[4] 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5] 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162.

篇(4)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 综合素质 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应该看到,目前很多硕士研究生到工作岗位之后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往往在具体的工作面前束手无策。主要表现为动手能力差、组织管理能力弱及处理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问题。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交等综合能力,还应当具有关心他人与合作共事等多方面的素质。

对于工科本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的能力、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1.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既是出科研成果的需要,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围绕着指导老师的课题进行的,指导老师可以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组织本科生和硕士生定期举行和课题有关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如可以让硕士生先给本科生上一次课题的入门课,即作一个关于课题的较为详细的背景介绍。没有任何方法能像讲授课程那样帮助人去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要想讲好这次入门课,就要做大量的知识储备。硕士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主动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主动驾驭知识,有利于启发思考,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这个过程可以使硕士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对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有充分的了解,如目前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硕士生在科研中最可贵的“超前性”,使他们永远不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既尊重知识,又勇于创新。同时结合课题的实验进展,安排本科生和硕士生作阶段性的课题报告,并安排质疑和讨论。在这种学术讨论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既定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权威的压抑,硕士生在与他人的全方位互动、反馈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教育水平,在多元、开放的人际互动和学术领域碰撞中激发灵感、创新研究、丰富人生。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也充分体现了硕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听取报告不仅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供了研究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报告后的集体讨论中也解决了不少研究难题。本科生在听报告时不但学到了报告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别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老师在享受这一过程中常常也会受益匪浅。

2.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硕士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引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工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此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硕士生就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确定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处理会给硕士生提供很多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为了达到目标,硕士生需要掌握适当的激励方法、需要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让本科生在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和毕业设计有关的社会调查,通过指导本科生的社会调查,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独立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许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求学与就业及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多重压力,是一个亚健康的群体,大多只是啃书本,埋头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不去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不注重与周围人的交流,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些基础的实践能力不强。在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中,硕士生需要和包括本科生、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的老师在内的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协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事件会带来突发的问题,需要硕士生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协调,从而极大地锻炼研究生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硕士生走出原来的单一的小圈子,趋向于全方位的开放,并能较好地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接受多方面的挑战,适应多方面的变化,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培育多方面的能力。摆脱了有些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的不良评价。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时,本身也可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自身对科研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能力、讲解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同时,本科生可以更多地获得专门的一对一的讲解,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此外,这种模式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友爱团结、协作公关基本素质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4.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硕士生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通过指引本科生一步步地达成目标,增强了自信心,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传道、授业、解惑的历程,将产生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多用正面评价激励硕士生,为硕士生提供心理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奖励自己。指导教师不仅要嘉许学习努力、学习效果好的行为,更要嘉许遇到困难不气馁、能坚持“一天学习一点,一天积累一点,一天提高一点,一天发展一点”的态度,以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科研文化,不断地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进取的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校学习时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而且能使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面向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又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可以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富有创新精神的硕士生群体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最富活力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刘维民,刘鹏.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发挥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08-109.

[2]于长青.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10-12.

[3]于忠海.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学术资源构建与教学理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44-46.

[4]张学义,史立伟.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09,(9):71-72.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6]冯晓丽.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7]常宝英.关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7,(5):165-168.

[8]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篇(5)

论文关键词:应用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应用性本科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这与工科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能力有关。应用理科人才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得以凸现。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兰州大学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保护基础、加强应用、分流培养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理科人才,为我国理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今,理科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虽然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原来的基础理科中直接衍生出了如计算数学、信息光学、生物技术、信息管理等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它们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因此,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另外,理科人才与工、农、医各类技术人员搭配起来协调工作,往往能收到显著功效。即使在管理工作中,理科人才也能起到独特作用。可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仅需要大量工、农、医专业应用型人才,也更强烈地呼唤理科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应用型人才。其中,前三种对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第四种对应于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2]应用理科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大多可以成长为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如:项目经理、职业经理人等。

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尽管理科基础型学生占据相当大比重,却一直没有放松对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发展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理科本科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符合社会及学校自身实际。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都应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理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定位上都应有所侧重。在知识结构上,与重视理论知识并强调知识系统化的基础型理科人才的培养不同,应用型理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重,注重理论知识的广、浅、新、用特点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在能力目标定位上,理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应用能力主要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学习、工作和创新能力等。在素质目标定位上,理科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使其不仅重视学科技能的提高,还重视市场、信息意识的养成。

比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掌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按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理科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原来的高等理科教育单一的基础学科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地发展应用学科,设置一批对口、急需的应用理科专业,培养直接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理科应用型人才。然而,要把基础理科改造成应用理科,明确合适的专业方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通过国际、国内的社会调研,从原有各专业的基础出发,发挥基础理科的优势,不断开拓应用方向,大胆突破旧有的框架,构建应用学科和体系,并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逐步调整和完善。

应用理科是一类有自身特色的新型专业。一方面,作为理科,它应当保留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的优势,给学生以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另一方面,它作为应用学科,更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际工作,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建设应用理科专业应当遵循“保证基础、注意应用”的原则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应用理科专业建设。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方针指导下,各院系实行“按大类招生,联合培养,学科交叉,基础打通”的培养模式。比如,按物理学类、化学类招收的学生,进校后1~2年打通培养,然后按社会人才需求及学生自身兴趣分方向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对多学科知识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了物理、化学交叉的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化学与生物交叉的化学生物学专业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应用能力好的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多个专业开设了国际班、中美、中法联合培养试验班。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建设应用理科的课程体系,似乎要增加很多偏重应用的课程才能解决,而教学的时间又是固定的,这就出现了矛盾。因此,我们必须统观该学科的全局,洞察其发展趋势,在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保留最基本的;加强反映科技发展总趋势的;更新反映科技进步的;增设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但无论课程体系怎么变,必须要“保证基础”,这样不管科学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也不管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如何变动,只要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拥有基础训练所培养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就不难掌握新技术,不难应变一切实际问题。因此,绝不能丢掉原有的优势和长处。当然,在内容上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

建设应用理科课程体系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和融合;三是构建模块化的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四是开拓建设综合性课程。[6]

另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实施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应充分考虑应用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用理科的教师要像应用工科的教师一样,既擅长教学和研究又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也称“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也可以从企业、事业单位或机关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聘请一批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理科本科的课堂教学特别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其他的现代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行动导向式教学等也值得提倡。

再则,根据应用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配合应用性课程改革,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成果的传统评价体系和课程考试方式,倡导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侧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注重过程考核,激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主动学习者。最后,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

我校为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打破了学科壁垒,拓宽了专业口径,并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在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打通培养渠道,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校重新审定、合理调整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精选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同时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条件。 转贴于

目前全校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639门,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共最低修满12个学分。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另外,我校还制定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与华中七所部属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设了“七校联合”培养等,提倡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第二学位。

总之,要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适应范围广、应用开发能力强的应用理科人才,关键是要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动向,探索和建立与人才培养要求及知识能力结构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引进“双师型”教师、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

建设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仅纸上谈兵不行。首先,要拓展专业的应用方向,并使其学科趋近前沿,必须不断探索学科的应用前景。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其次,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具有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具有开拓应用成果的能力,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生产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是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实验课程应统筹兼顾,将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实验有机结合。科研训练应与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连贯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等。

如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系统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层次本科实验教学新体系:基础型、技能型实验;提高型、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并加强和落实学生的野外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从实验和实习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院在神农架、九宫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每年暑假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野外综合实习,相关专业教师亲自带队,随时给予指导。学院还与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如:东阳光药业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定了联合培养协议,每年选拔20名学生组成创新班,到华大基因研究院进行为期3个学期的学习和研究,以培养学生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院每年选派30个暑期实践小分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领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及解决方案,学院给予经费支持。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课堂教学、业余科研和毕业实践三部分。通过以下三个创新教育平台来实施:一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二是计划教学-开放实验-业余科研,三是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学研产)。并与中国科学院、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其他大学和大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实习基地23个。学院每年都派出优秀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包括本科毕业论文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另外,还与香港华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实验室设在校内,严格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每年接受本院学生进去实习。

目前,我校六个理科学院中有三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我们不断加大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的系统训练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在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方面理科学生要选修其他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学生一起上课交流;另一方面学校的各种文体、学术活动各个学科学生同时参加,理科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科特点等。在这样一个各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理科应用型人才,不仅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还熟悉其他学科特点,为其成为素质全面的高端人才或从事与本学科接近的其他学科工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在我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学生“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成果展中,每届展出学生创新实践作品约400件,其中大多作品已申请专利或以论文形式发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校六个理科学院本科生共申请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37篇,核心及其他期刊论文26篇;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6项,武汉大学创新实验项目61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48篇。我校学生自主创业者也不断增加。如: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周跃文,从大二开始从事校园兼职,逐渐积累创业启动资金,大四时成立了武汉文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网页制作与推广、系统及软件开发等,2009年9月又将公司业务拓展至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等,公司规模逐渐壮大。

五、加强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品德培育是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人才成长的灵魂。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摆在突出地位。因为品德可以决定人才获取知识的思想动机和刻苦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意志力,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亲和力、影响力及团队精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既要改革创新“两课”教学,使政治理论课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又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树立爱国报国、服务人民的思想,坚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

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着很大变化,并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长中的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我们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篇(6)

关键词: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9-04

通用技术是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自2010年以来,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在全国所有省、市及自治区普通高中的推行,社会及学校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通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通过借鉴新疆内外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成功建设经验,我校结合自身专业及学科建设情况,创建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具有民族特色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并发展成为新疆自治区级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中心在实验室环境建设与实验教学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验中心环境建设

1.实验中心基本情况

实验中心于2009年10月按照通用技术课程配备标准建立了通用技术实验室,于2010年5月获批自治区级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实验中心总面积达3200 m2,设备总值达299万元,经过多渠道的各项科技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已形成了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实验中心已被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

实验中心在原有专业实验室基础上,依据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通用技术专业本体知识的培养需要,与区内外专家反复论证中心配置方案,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前期投资40余万元的力度下,建立了12个基础实验室。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中,又获批110万元的项目经费,因此通用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的实验室,得到了进一步整合与完善,现有8个通用技术专业实验室,分别是技术探究实践室、金工实践室1、金工实践室2、木工实践室、机器人设计实践室、电子控制实践室、摄影与摄像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影视后期编辑实验室,目前可以满足通用技术方向人才培养和通用技术师资培训的需要,已基本具备较为完善的硬件条件。中心对我院师范类和理工科本专科专业学生实施通用技术实验课教学,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共存的模式,开设的实验项目达300多个。

2.实验中心管理体制

实验中心在“昌吉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采取实验室主任、实验任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勤工俭学岗)三级管理方式。实验中心在课余时间向实验班级开放,有学生专职负责开放管理工作。实验设备的准备、管理维护、卫生与安全等工作由任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完成,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监督、检查和验收等工作。中心基本上建成了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和管理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实验教学时间、内容和空间的开放,大大推动了实验室各类资源的共享共用,形成了良好、高效的运行机制。

3.实验中心团队建设

实验中心教师是一支知识、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总人数有27人(专职人员 21人,兼职(管理)人员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8 人;讲师、实验师12人;其他3人。具有在读博士学位实验教师1人;硕士学位10人。多数教师都是理论、实验教学和科研一肩挑,有丰富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实验中心采取引进与培养相并重、专任与聘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了实验队伍的建设,如聘任通用技术课标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博导顾建军教授、国家级通用技术课题组核心成员、高级培训师刘海林老师及新疆通用技术课题专家等。近几年学院组织实验中心教师30多人次分别进行了学历进修、外出访学、培训与交流学习等活动。

二、实验中心体系构建

1.实验中心教学体系

实验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训练基本动手能力,培养综合技术素养为指导思想;树立了“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养技术素养”的实验教学理念。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打破模块内容条块分割的局面,对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与融合,突出实验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特征,科学设置实验项目;并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载体,依托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提高的方式,充分凸显了实验项目的层次化、模块化特点;各模块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交叉融合,充分体现了实验项目的通用性和综合性特征;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综合性技术素养。

2.实验中心教学内容

通用技术各模块内容涉及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相互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实验中心依据“立足本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相融合”为培养目标,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载体,以教师科研成果、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转化为依托,对实验项目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开发、重组与优化,共有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科技创新实验3个层次。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侧重基础训练,高年级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和提高,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基本实现实验内容技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改革目标。[1]

基础实验,包括基本技能培训和理论验证性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实验比例一般不超过 50%;综合(设计)实验,要求教师提供实验项目名称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或资料,提出设计思路,自拟实验方案,最终完成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比例一般不少于40%;科技创新实验,以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为重点内容,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并设计实验研究内容、实施实验研究过程、分析实验研究数据、总结实验研究结果,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比例应达到10%左右。实验的考核采用操作、演示、项目设计、答辩及作品等方式。

3.实验中心资源开发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匮乏是制约课程开设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中心教学引领和服务作用,中心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实验中心在科学继承原有实验内容,淡化通用技术各模块学科边界的基础上,多样化发展本土特色实验教学资源。突出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现“立足本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是实验中心建设的特色。

(1)本土化教材

本土化教材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为了建设符合地方特色实验项目的教材,满足通用技术师资培训需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中心成员发挥集体智慧,编写了《金工技能训练手册》和《木工技能训练手册》,并针对新疆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工具和设备配备情况编写了《工具设备使用手册》,目前中心正集中力量编写教材《高中技术课程课标分析与教材教法研究》,并计划近期内出版。

本实验系列教材的特色是:以实验和实践项目为线索,把有关的知识点融合到实验和实践的每个步骤中,强调理论与实验操作的紧密结合[2]、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继承和发展了通用技术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视本土元素的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在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和各级培训中不断应用,其内容得到了逐步的修改与完善。自编教材不仅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填补了大学通用技术课程教材的空白。今后中心将根据通用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逐步完成系列实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出版工作。

(2)特色演示教具

结合新疆地域特色,开发和制作系列具有地域技术特色的教学演示教具,如:葡萄干晾房模型、坎儿井模型、蒙古包模型、清真寺模型、民族乐器模型、昌吉飞马转盘模型等,这些演示教具的开发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现有通用技术教具,弥补了新疆通用技术本土资源的空白。

(3)演示教学片

目前自治区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都配备了车床、钻铣床等大型技术加工设备,但设备台数相对较少且课时有限,为此中心成员组织学生对大型技术加工设备进行了演示教学片的制作,现已制作完成了《车床使用教学片》和《钻铣床使用教学片》,使用效果良好。

(4)典型多媒体课件

中心成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现已编撰通用技术必修课程的全套教案及教学课件,如典型多媒体课件《走进技术世界》、《认识常用工具》、《机械制图》、《技术设计套件的教学应用》等,既满足了日常实验教学的需要,又拓展了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的资源。

(5)科技文化宣传资源

为了更好地向各专业师生及社会等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中心成员及专业学生制作了中国技术名家、外国技术名家、中国古代科技、中国现代工程、现代高新技术五个版块的科技宣传板28块;为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设计了技术文化展板及工具设备安全使用守则;既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4.实验中心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3个结合:实验教学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以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校内外实验与实训基地有机结合,以拓展实验教学空间。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通常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和自主探究等方法,并应用本土化教材、特色演示教具、演示教学片、典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直观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2)统一衡量标准,科学制定实验项目

人才培养整体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并用企业家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办学水平,这就是质量标准和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3]实验项目的选择与开发方面,通过在与用人单位沟通与交流,以及大量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并注重科研成果、科技创新活动及竞赛产品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转化科研成果,丰富实验内容

在实验项目开发环节,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一种开放、流动、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围。采取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即通过科研实验项目和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带动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建设 。[4]

(4)创建实践、实习基地,培养创新精神

竞赛是引领大学生点燃创新激情的旗帜,能够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中心把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校、省和国家的各类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5]实验中心以通用技术专业社团为依托,以专业实践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IATA大赛、机器人锦标赛、机器人创意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大学生航模大赛、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机器人大赛、亚洲机器人VEX大赛等。以教育技术教研室为依托,以通用技术实验教学为载体,设计系列实践展示活动,如木工作品展示、金工作品展示、电子制作展示、计算机艺术设计作品展示、摄影作品展示、影视作品展演、机器人设计展演、车模设计展演、航模设计展演、课程论文宣讲、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展示等。组织学生策划并参与自治区大中专院校科技文化艺术节、昌吉市科技文化艺术节、昌吉学院科技文化节、物理系科技节活动等。

另外,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来增强通用技术方向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现已成立12所实习基地,乌鲁木齐市7所、昌吉州4所、库尔勒1所,平均每年可以满足40人左右的实习需求,通过对实习生的不断跟踪指导,一直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实习效果。

三、实验中心教学成效

1.实验中心建设及示范辐射成果

在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实验中心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9年10月,获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10年4月,建立昌吉州技术教育培训基地。2010年6月,我院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6月,我院成为国家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2010年7月,培养首届教育技术学(通用技术方向)本科毕业生,经跟踪调查,我们培养的通用技术方向学生大部分在一线从事并能够很好地胜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2010年至2011年圆满了完成新疆昌吉州14所、巴州地区12所、全疆地方与兵团系统等共500多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课程标准及设备使用的培训任务;另外,实验中心成员组织参与了多项通用技术课程相关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如参与昌吉州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选型及招标工作、参与昌吉州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验收检查工作、与昌吉州教育局联合组织了第一届昌吉州通用技术教学研讨会、昌吉州第一届通用技术教师技能大赛、应邀参加了自治区教科所组织的全疆通用技术教学研讨会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2.实验中心教学研究成果

实验中心通过不断培养提高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教科研素质和实验教学水平,形成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心成员主持和承担各类教研、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7项,地州级1项,校级9项。58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核心期刊7篇。制作课程资源讲座光盘5种,自编演示实验教学讲义4本。获得各项表彰奖励37项,获得自制教具专利2项。另外,学生在第二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项目大学组比赛中荣获银奖2项,最佳科技奖1项,最佳结构奖1项,最佳未来奖1项等。实践证明,实验中心充分锻炼和展现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新疆自治区及昌吉州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中心成员的不懈努力,实验中心在实验室环境、实验教学体系等各方面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6],因此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中心将加快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更新,逐步增加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现代农业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等选修模块,从而不断扩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心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关注通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加强学生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支持力度,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支撑环境[7];通过继续开发、研究、制作系列具有民俗特色的通用技术实验教学教具以及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地方教材的编写等,使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中心建设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晓风,施长君,陶亚兵,等.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7-9.

[2]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加强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23-27.

[3]钱波.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科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136-138.

[4]张玉平,田冰雪.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120-122.

[5]潘信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