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8 09:03: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lternation of study and work and dual-card combination, construct the course system oriented by work tasks and work process, create double capability teacher, construct construction training base integrating teaching, training,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improve socio-technical service.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学;课程;实训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engineering;courses;pract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26-02
0 引言
我国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随着我国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现代化的工业与民用工程项目的建设,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并经过职业技能训练的从业人员,而通过高职技术教育培养人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自2000年开始设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在建筑工程企业调研的专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建筑工程建筑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具备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安全、质量、施工技术)、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监理能力等,毕业生主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计量计价及监理等工作等。在专业建设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专业建设。
1 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专业建设,实现实践性、先进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以“学”指导“做”,以“做”促进“学”,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期最大限度与市场无接缝接轨。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为就业岗位群。
下表为根据施工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经综合分析确定施工员的岗位能力。
注:带的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
2 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我们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建成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1门、达到上海市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自编教材6门,125规划教材2门。
3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3.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在职学习、进修培训,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加拿大等国进修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与国际接轨。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硕士研究生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3.2 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
在复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下,理论教学由理论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或通过引进经验丰富的现场技术人员到学院任教,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3.2.1 专业理论课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应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及工艺知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配合关系、主辅关系,掌握好相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深浅度,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某一教学内容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的讲解,并熟练地用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计算问题,做到各种教学内容的密切协调与渗透。
3.2.2 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生产实习教学水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最优化的实训方案。实训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问题感知能力与实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又要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能力形成的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能力。
4 建设完善集教学、实(培)训、开发、鉴定为一体的建筑实训基地
为尽早将我校建成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职业教育基地,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建筑类专业为重点,兼顾相关专业的设施齐全先进、功能多样并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具备社会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区域资源共享,且在我校乃至上海市相关专业职业群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中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
5 结束语
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085工程),已毕业学生千余人,在校学生三百多人,每年培养在职学生千余人,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部分学生工作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成为就业单位的骨干。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力争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全国高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良好途径,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难点。本文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结合河南建筑业的行业背景,阐述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顶岗实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其他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是学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全面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经阶段,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是培养施工、管理、服务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必备过程,是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就业的根本之路。近年来,我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群,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顶岗实习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1 顶岗实习现状
1.1 教学计划设置
在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者是最后一学年的最后一学期,根据学制的不同,安排27~30周或12~15周时间。大大超过了半年的时间要求,不仅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针对具体岗位工作的内容,从岗位实践中探讨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将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的质量。
1.2 学生实习岗位分布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与毕业后的职业岗位基本一致,主要是工程施工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和监理员等,再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具备二级建造师助理工作的能力。因此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也就集中在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造价咨询企业和少数的房地产企业。而建筑工程的单件性、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又决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及不同的施工场所。在长达半年以上的的时间里,许多学生的实习岗位还会因工程的进展、岗位的适应性、毕业就业等原因发生变动。
2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学生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顶岗实习的学生一方面要接受学校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受到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约束。对比之下,又觉得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再加上大多数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时并不是按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失衡。部分学生过高估价自己,“眼高”现象较突出,一是由于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已受高等教育,让其从事具体的操作,有“大材小用”之感,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二是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在其中输入了一定的劳动,要求以相应的工资与自己的付出相配套,在思想上有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的倾向,而现实与其要求不符,则在行动上表现不积极,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2.2师资力量不足,管理难度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少之又少,尤其是“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极为稀缺,仅有的几个实习指导教师除指导实习外,还要担任其他班级的授课任务,对实习指导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只能派出非专业人员协助,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具体的技术环节不能做具体的专业指导,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能起一般的组织作用。此外,学生实习岗位种类多、人员分散,指导教师到各个实习点指导学生不够深入,往往只能起到巡视、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
2.3企业配合力度不够、顶岗实习的企业不够稳定
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性较大,很多建筑企业发展良好、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出于安全生产、管理、生产效率以及新设备与工艺技术保密等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太欢迎接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企业顶岗工作。即使是允许某些特殊关系的院校学生实习,很多岗位是不敢让学生真正顶岗操作的。因此很多院校学生实习变成了到企业参观和调研活动,真正体验式顶岗实习的学生很少。
2.4顶岗实习考核体制不健全
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阶段安排得井然有序,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由于受时间和其他客观因素制约,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和总结,对取得的成绩不能上升到理性。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对学生顶岗实习很重要,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忽略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使得评价内容缺失了重要环节,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性[2]。实训基地的评价往往是一纸公文或寥寥几句评语,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
3 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建议
3.1加大顶岗实习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首先要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动员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脱离学校环境,处在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中,繁重的生产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事先预测的人和事,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甚至产生很多不适。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敬业观教育和责任感教育,使他们能敬业爱岗、安心本职工作。对于单位的选择,应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愿望和职业规划。此外,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对职业的认知、知识技能储备、身体状况、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到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比较大。我们尊重这些差异,对学生做好心理调适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适度分流[3]。
3.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长久的优质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需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能满足顶岗实习需要的优质校外实习基地。要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本着“双赢”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在目前建筑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譬如学校可优先为合作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利用自己的师资、设备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专业教师深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参与技术攻关,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这将促进企业更乐意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
3.3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顶岗实习的技术支撑
一方面,从校内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以及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管理部门要在实训人员组成和资金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进入实习一线,为实习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舍得花大力气从企业聘请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
3.4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确保顶岗实习质量
顶岗实习由于实习地点、实习项目、指导教师等诸多因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以必须创新考核评价的办法,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评定(包括职业资格的认证、优秀顶岗实习生的奖励)等相结合的办法,分别确定定量和定性的权重。定性评定包括: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实习日志、周汇报、转岗小结、实结、论文答辩等“结果性”评定,评价的主体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定量考核包括:针对岗位能力目标、实习任务内容而进行的“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1]殷翔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10-11.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经过走访建筑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各岗位的主要能力要求见表1。
2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个专业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见表2。
3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时,我院根据“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的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符合建筑施工岗位需求,构建出了一套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专业拟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生入学时要组织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2)职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接下来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有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授课的。(3)职业技能课。我专业的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4)实践环节课。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有认识实习、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施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简单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他们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5)职业选修课。建筑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我专业开设了很多职业选修课程,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4我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关键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全民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不断涌现的现在,更多学子得到就学、就业的机会。国家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如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1理论知识教学不完善
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以实践为主,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却使得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种教学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整体设计中缺乏完整感,并且对于其中的细节难以掌握,甚至有些学生对于造价方面的认知十分浅显,对于大多数知识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并且整体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很有限,即使学生“临时抱佛脚”也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1.2毕业时间安排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其在通知学生开始毕业设计,直到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并且是在3~5月份期间,毕业设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个大工程,并且学生需要做整体设计、构思、收集资料、后期修改等多项工作。另外,此阶段学校并未停止授课,有些学生依然要去学习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则已经参加实习,此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毕业设计时间,时间、精力方面均难以平衡,如此也就导致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出现。
1.3毕业设计过于流于形式
鉴于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因此对理论知识传授有所忽视。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将毕业设计与理论知识相挂钩,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重要,毕业设计时存在敷衍的态度。另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度不足,难以就毕业设计中的各个框架做深入的扩充,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难以符合教师的要求。部分学生会存在抄袭其他学生构思、设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找“”代为完成的情况。
2相关措施
2.1做到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合理选题方面应兼顾教师、学生两个方面:①教师是毕业设计的拟题者,其应根据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拟题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的同时对相关方面有更深的了解;②学生在最终进行毕业设计之间往往会经历选题阶段。当学生面对教师提供的各种题目时不要眼花缭乱,在正式选题前学生应对自身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并以此为依据为自己选题,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在设计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能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有一定帮助。
2.2毕业设计训练
鉴于毕业设计的困难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前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包含多个方面,如建筑、造价以及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的讲解往往会被安排在主要课程之后。知识较为复杂,且对于毕业设计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些方面开展专门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知识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拟题,并自行进行相关设计,在设计完成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出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明白自身不足之处,同时也能使学生不再对毕业设计感到陌生。
2.3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
鉴于学生在毕业前期较为忙碌,学生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毕业设计的整体时间较长,学生会存在时间还够的认知,因此对毕业设计也会存在管理松散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微信、网络或电话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意见。另外,教师也应对学生做出规划,使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有质量的完成节点任务。
2.4协调设计、实习以及就业的关系
学生在进入毕业季后往往会较为迷茫,其既想要快速就业,又不想耽误到毕业的相关事宜,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实习方面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以上两者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白无论是毕业设计,或是毕业实习,均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毕业实习经历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单调、枯燥,其能够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而优质的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实习、就业的敲门砖。当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充满兴趣时,学生的机会就会比其他学生大很多。
2.5改变传统毕业设计组织形式
在传统毕业设计中,每个学生单独负责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形式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衡量,也是其对于自身在几年的求学中获取知识的有力体现,但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压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合作设计的形式,如根据学生各自的题目、学生的兴趣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各个学生均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并全权负责。而整体的设计工作则由所有学生共同探讨,如此一来各个学生均能够对整个设计有一定了解,并且也能加强自身个别技能的提升。在进行最终的答辩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负责的部分来向教师介绍毕业设计,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该专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也与该专业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甚至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经历教育改革后,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实际的设计中依然会出现些许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情况。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而言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使毕业设计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
作者:李奇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建筑人才市场上所需要的建筑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以福建省泉州地区为例,“十一五”期间,本地区所需要的各类建筑高技能人才至少达6万人,而且常常要求施工员不仅具备现场施工技术指导的能力,还要求同时具备测量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等相关岗位能力。这充分说明,社会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一、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4年10月28日,教育部、建设部联合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倡导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就业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兼顾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4+x+l”的人才培养模式:第1~4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强化阶段,学生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自身兴趣,自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强化,获得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6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通过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获得初步工作经验。又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构建“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模块”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造就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2005年起,黎明职业大学土建系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的做法是:
第一,明确了以建筑行业紧缺的“六大员”为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多岗一体、能力递进”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施工员”能力培养为主线,“材料员”、“质检员”等其他“五大员”能力培养为辅线,实行教学计划逆向编制法,按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按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虚拟施工工艺演示、施工现场录像演示等,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互动性。
第三,为保证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位,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由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核心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六大员”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以及多岗位的综合训练,达到“学习、实训、顶岗、就业”一条龙的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第四,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专任教师中具有全国注册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资格证书者10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的教师15人;聘请了8名中级职称以上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当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存在的不足一是没有明确“以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现有的教学改革侧重于就业培训,知识迁移水平差,单纯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改革理念,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缺乏深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还不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仍在采用“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复习考试背笔记”仍普遍存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仍缺少主动性,最终形成理论知识硬、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差、职业素质低的现象。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一是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有待规范。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多是原则性的意见,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而且多为弹性灵活的内容,还无法完全适应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求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实习实训时间便常随意缩短。
二是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由于校企双方在利益、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许多实训基地很难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也难长久。这使得学校不得不减少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次数和内容,导致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对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项目、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3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
“双师型”教师依然缺乏。在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为“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而且这些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本文按照“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提出以下六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
要培养出创业型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理念,积极进行探索和试点,一方面以专业特长为主,在开展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创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创业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分层次开展不同创业知识、创业内容、创业能力的讲座或课程,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要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无论是教职工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形成一种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这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习惯。学校还要扩大宣传“闯市场”精神,努力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竞争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学生各项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用证书考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首先,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确保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目进行优化重组,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其次,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重心,研究与调整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可以重点进行施工员工作中“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控制、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等实务性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融入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同时将实际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及时地引入教学内容中。
第三,实行技能模块化教学。要减少一些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一些综合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项目,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练中学”、“在干中学”。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
第一,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建设教育信息资料库。要始终把软件库的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为了完善“课岗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力量开发各种应用教学软件,在教学应用中摸索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一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等组成的开发团队,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
第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先系统地介绍经典的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施工现场录像,而脚手架搭设、模板制作安装等教学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现场通过教师讲、工人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在施工现场协作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填写质量验收报告,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质量缺陷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拟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方法。
(五)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
第一,建设实训基地,模拟工程项目施工的真实职业环境。要实现“教、学、做”合一,就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全过程参与工程实践,逐步掌握测量放样、材料检测、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等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如在建筑施工实训馆内,由能工巧匠进行钢筋绑扎、安拆模板、墙体砌筑、墙面抹灰、脚手架搭拆等工序的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最后分组进行实操训练,以掌握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第二,深化产学合作,促进校企双向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的硬件条件,锻炼提
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订单式或二加一培养模式,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强化学生特定方面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将一个学期甚至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放在企业进行,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更强,岗位适应能力更高。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第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以满足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求教师懂得多种教育技术的应用,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并具有讲解、操作、示范的能力,最终达到具有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
第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在企业设立培训基地的做法,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制定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上来,形成正确的导向,为加速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教学的方法,实现多样化。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转变为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教学手段从“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努力将教学场所从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和“全真”职场转换。
三、结语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人才的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以“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为目标,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包括: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等等,希望能为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172-01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土建类专业,最常见的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出于专业群建设壮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需要,同时开设两个专业。但若问起两个专业的区别,大家往往只能大概说一个侧重技术,一个侧重管理。但做过现场的人都知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分隔清楚的。如果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势必影响到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再多的教改举措都只是无用功。同时开设有两个专业的院校,必须认真分析两个专业的不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抓准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
1 专业现状对比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同属于建筑大类,前者属于其中的工程管理类,代号560501,后者属于其中的土建施工类,代号560301。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对于两个专业的主要区别建议见表1。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土建教指委认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的初始岗位是建造员,工程技术专业的初始岗位是施工员,但我们国家很多省市并没有建造员这一实际岗位,大部分都只有施工员这一职业岗位,或是建造师这一注册执业资格。从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也没有很大区别。
2 专业特色分析
要办出不同专业各自的特色,关键在于抓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方能办出专业特色。两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分析如下:
①就业面向不同。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工程咨询服务方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为面向施工单位的一线施工员,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则面向包括建设方、施工方等各方在内,从事如建设单位项目报建、招标工作;施工单位内业、投标及合同管理工作;工程咨询服务公司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
②培养目标不同。如表1所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侧重培养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培养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需的项目投资策划、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人员。
③专业核心能力不同。一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组成,以循序渐进、逐层递增的方式形成。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对比见表2。
从上述分析可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侧重经济类、管理类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侧重施工技术类、施工组织类能力的培养。
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许多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有所区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等各类施工课程,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⑤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不同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手段――实践教学体系是不同的,两个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比见表3。
两个专业开设有许多相同实训项目,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训项目的侧重点、深度及广度要求是不同的。以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为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同学只要求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完成工程测量简单任务即可,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除了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模拟完成施工现场的实际测量放线任务,满足工程建设过程测量需求。实践体系的不同,正是不同人才培养需求、不同人才能力要求的体现。
3 不同专业和谐发展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里同时开设多个相近专业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出于扩大专业队伍、提升专业群影响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考虑。但如果没有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准确定位,就会出现专业概念模糊、专业特色混淆、专业建设重复的现象,要不然就是出现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教学总量过剩、专业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使得同一所院校里的相近专业各自健康发展,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院校所在地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本校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充分论证不同专业的人才定位,准确把握不同专业的人才核心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专业群,才能实现教学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效益最佳化。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 专业课程群
[作者简介]肖凯成(1966- ),男,江西永新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蒋春霞(1980- ),女,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杨波(1979-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土建类高职专业设置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31-0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就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尊重个性,照顾特点,发展天赋。为此我们针对进入职业教育学生形象思维的智能特征,及毕业半年后学生以测量、预算、施工为从事最多岗位和测量岗位为薪水最多的情况,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对学生眼前负责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三者进行高度统一,探索一套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主体集合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体系,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校内和校外二位一体的建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规格与专业教育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阅读、人文知识,具有工程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识图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建筑现场施工资料管理、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创新精神,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建筑设计等建筑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等,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技术员、项目质检员、安全员、材料检测实验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学习与职业成长相结合,形成新手—合格、合格—骨干、骨干—技术专家三个阶段的课程群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下表)。
“底层共享”就是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系现有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构成,将各专业共同的制图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工程测量操作技能、CAD制图技能等课程内容在理论、技能基础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平台,将专业共同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相近的课程进行融合优化,形成职业能力平台,以上两个平台构成“底层共享”能力平台。本能力在第一学年,以“砖混结构新建部件变电室”项目为引领任务,通过对“施工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组织”等共享课程群的学习,了解专业概貌,掌握职业工作基本技能与程序,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的能力。
“中层分立”就是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进行优化,形成 “中层分立”的职业能力模块。在第二学年,以“工程学院天工楼(框架)”项目为载体,通过对分立的课程群学习,训练学生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同时将课程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实施延伸至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企业科技服务项目为内容,提高学生在“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等不同目标方面的能力。
“高层共选”就是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形成(多个) “高层互选模块”, 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工程造价专业、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协同发展。在第三学年,以“施工现场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互选课程群的学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
针对“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我们将“项目贯通、标准融入”,即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贯通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1.“项目贯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学习载体,依据建设单位按图组织施工的要求实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贯通。以此我们建立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群体系开发的基础上,每个项目都有鲜明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每个项目间的知识和技能层层递进,前一项目是后一项目的基础,后一项目提升了前一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课外平等项目逐步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目前大量的建筑产品主要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小型工业建筑产品的排架结构,我们在教学中以这四种结构类型的工程项目为主,建立贯穿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如在施工图(包括建施、结施、设施)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依托建筑构造与识图等学习领域的知识识读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图部分,结合建筑结构学习领域识读同一项目结构施工图部分,按照建筑设备学习领域了解同一项目设备施工图识读部分,一个工程项目的三部分识读能力分阶段连续进行。为巩固识图能力,在识图训练周同步进行另一个项目施工图的绘制,加强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也如施工图识读能力培养进行。同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等真实环境和模拟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能力。
2.“标准融入”——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群建设中参照现行行业、企业标准要求,将其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将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作为开发课程群项目建设的充分依据。另外,为解决目前本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课程群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强制性措施、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并按照建筑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同时结合本行业发展现状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实时修改课程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
3.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已经取得中专文凭的单招生,按行业和岗位群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体系要求,依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已有多位同学在校参加了江苏省造价员资格考试和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并拿到了资格证书,开创出一条在校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的渠道。
4.创建校内决策与校外实战二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所开发的课程群中每个项目,将工学结合选择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其他企业工作现场、社会等环境下轮流完成,如在学生识图能力的课程群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从最简单的砖混结构项目出发,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识图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据此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实物观看—实物图形表达—图形解读。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现场教学等手段,同时将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项目布置下去,延伸到第二课堂,达到同步训练。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楼板构造识读教学中,在参观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从受力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现浇楼板的特点和使用,从整体性角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预制楼板的加强措施,配图表示。图片演示地面形式和构造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楼板构造的识读。为保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施,在教学中要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依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学生识图表现、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团队协作和成果来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
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我们选择了“岗位教学”。“岗位教学”就是对关键类课程实行打破班级、分散到各个岗位上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室集中上课,边讲边练,“项目实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分课程、分工程部位、分模块结合多家企业、多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完成。通过选择来源于现场的真实项目,先进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室分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分解来架构项目的思路,并把其他项目在第二课堂和现场延伸开来进行实战,如我们与常州武晋造价事务所合作,带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与了总二车间扩建厂房工程预算书的编制;与戚机厂建筑公司合作,带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柴油机试验站辅房及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同济装饰公司合作,带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建设银行铜陵分行工程装饰设计工作。通过这些实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又达到了课程群教学的目的。
三、学业评价
(一)课程考核原则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构建中,首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每次上课要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能力。其次,要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按相关岗位真实过程的实际项目进行,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所学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摈弃“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能按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方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考核中,主要采用了六种考核方式:(1)实训室在线测试。通过自主开发的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考核,在配备服务器和终端电脑的实训室进行测试,由电脑从题库中抽卷、收卷和改卷,自动给出成绩。(2)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3)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现场实践。在操作现场采用抽签的方式从给定题库中选择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操作。(5)展示与答辩。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或兼职教师)组成考试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并讲解项目成果,考试小组相关人员提问,学生及其项目组成员作答,最后考试小组按评价标准给分。(6)企业专家测评。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项目成果给出评分。
四、结语
课程群开发后的实施效果比较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校企之间师资的培养及互动,打造了一支“工学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重视“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群建设,打造了一批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造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在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及时解决了企业的难题,这既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训实习,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实现共赢。
总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开发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化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得到了体现,学生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培养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池丽华.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12).
[2]周明儒.谈谈如何搞好课题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