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5 15:25: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恐惧心理
肢体突然受到意外创伤,缺乏思想准备,超出了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极端恐惧心理,表现为烦躁、紧张,痛苦,易暴易怒,哭闹喊叫,难以自控等,而且疾病本身对患者也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如血气胸患者可产生极度的胸闷窒息感、呼吸困难,休克患者胸闷、气短、创伤性疼痛等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患者外伤出血,紧张不安,多见于年老者;害怕缝针带来的疼痛,以女性居多;患儿看到家长紧张,容易造成恐惧心理。
1.2焦虑心理
疾病是躯体与精神的双重负担,突如其来的打击,患者不了解病情与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使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产生焦虑心理。(1)患病性焦虑:急诊患者对疾病的一种心理应激的反应。所有的急诊患者都担心清创后的后果而表现为精神不振,卧床不起、徽言、食欲差甚至拒食、失眠、暗中落泪。(2)分离性焦虑:急诊患者清创后离开与其所熟悉或所依赖的人和物。受伤后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可能因此中断工作和学习。有的担心容貌变丑难以面人;还有的担心失去配偶或恋人。老年人则担心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儿女,因此这些急诊患者大多数拒绝清创治疗,情绪烦燥。(3)适应困难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诊患者清创前后不适应病人角色和不适应新的生活规律和方式。
1.3抑郁心理
伤情已诊断明确,已脱离危险期,肢体及头、面部伤残已为患者了解。心理由恐惧转为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对周围事无兴趣,对手术效果持怀疑态度,顾虑重重等。
1.4失望心理
失望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此时肢体及面部伤残已成定局,即使医生妙手亦难恢复患者昔日风采,必然为以后的择业或婚恋等造成困难,使患者心灵再次受到打击,产生严重的失望感,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甚至萌发轻生念头等。常常表现为目光逼人,呐喊不止,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1.5过分紧张心理
这类创伤患者受的伤势并不重,但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事故发生的估计发生偏差及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而产生过度紧张心理,强烈要求医生作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有的还可产生激化,情绪异常激烈,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使抢救工作很被动。
2根据清创的不同时期进行心理护
2.1术前心理护理
创伤多是由意外事故造成的,所以起病急,病情重,患者面临着生与死,伤与残,多有恐惧感,不知所措,反应比较迟钝,甚至产生过激心态。应加强患者的心理观察及护理:(1)首先,向患者解释治疗效果,疾病预后等有效积极明确的信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2)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同情其感受,与其一起分析焦虑和恐惧产生的原因及不适,尽可能消除引起焦虑、恐惧的因素。向患者婉言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3)争取其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解除因受伤后对社会地位、生活能力及经济状态等发生影响的后顾之忧。指导家属不要在病房谈及经济困难等类似问题。(4)帮助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应用松驰疗法如按摩、听音乐等。允许患者哭泣,以帮助其祛除肌肉紧张。(5)为患者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限制其与具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及亲友接触。指导家属对患者做一些理解、安慰开导及积极的心理安抚帮助患者总结以往对付挫折的经验,鼓励其积极、健康的处事方式及行为。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6)正确引导患者正视伤残现实,与其共同探讨人生目标,使之身残志坚,稳定患者情绪,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中心理护理
病人一旦进人清创室,便感到孤立无援,患者往往表现很敏感,容易猜疑,对生、死、伤、残猜想的很多。特别是在手术当中对医务人员的动作、表情甚至走路速度也特别注意。所以护士不能离开其身旁。(1)协助病人处在一个既舒适又利于手术的,同时给病人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2)告诉病人手术中不会感到疼痛,使其放松。(3)手术进行中,要密切观察病人,重视其心态,关心其感受。如病人感到孤独和紧张时,要嘱其放松,并教其深呼吸;病人感到口唇干燥时,用湿棉球湿润其口唇以缓解不适之感;心理暗示止痛和采用抚摸、与病人交谈、欣赏音乐等转移注意力,降低痛感。如果非必要,则不要先给病人打上输液针,以免增加其心理负担。让病人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使他们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产生安全感,从而缓解紧张、孤独的情绪。(4)手术中所有人员要表情如常,集中精力配合手术,动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金属器械的碰撞声,也不要说使患者产生误解的话,以缓和紧张、恐惧的气氛,保证手术顺利的进行。
2.3术后心理护理
清创手术后,要进行适当的术后心理护理:(1)患者关心较多的是手术成功与失败,是否影响今后工作、生活、家庭和事业等。忧虑重重,思想压力很大,尤其是多处外伤、骨折的患者,很关心创伤处功能的恢复。特别是术后疗效进展缓慢者,值班护士应多巡回病房。根据不同年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和所受教育不同的心理微环境,了解病情及时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主动协助患者排忧解难。(2)由于术后部分患者伤口疼痛难忍,表现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此时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此手术正常反应的表现,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予关心照顾,使其有充分的休息,促进伤口的早日愈合。(3)术后康复指导,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向患者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适当活动关节,动作要轻柔,以不使切口疼痛加重为原则。分类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对在校学生,伤口未愈合前勿剧烈运动;对老人要强调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随时有人陪护,特别要注意直接涉及切口位置的运动。(4)护理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并取得家属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1.1选择高年资优秀的带教老师进行带教
应选择品德、业务、优秀的人员。既要熟悉掌握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和一般护理技能,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操作和急救护理,熟悉临床监护指标,综合观察病情变化,不机械执行医嘱,有超前的抢救意识。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2带教中的分层管理
在对NICU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中,应注意分层管理的应用。新上岗护士因为学历、动手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突况的应急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这就要求在带教中进行分层管理。如对学历高、动手能力强的护士应该根据情况缩短培训时间,并提高其培训目标和要求,而对学历低或动手能力弱的护士应该针对其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2综合培训
对NICU新上岗护士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模拟操作、教学查房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2.1NICU基础培训
对新生儿病房上班工作环境及制度、NICU消毒隔离、护理工作流程等基础培训。如NICU消毒隔离培训:①入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认真洗手。操作、护理患儿前后均要求流动水洗手或用速效手消毒剂。②空气消毒:常规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紫外线照射,每周用乳酸熏蒸1-2次。③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吸痰器管道,湿化瓶等每次使用后均消毒。④感染性患儿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区放置,分类隔离。
2.2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培训
对NICU新上岗护士加强儿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疾病特点、并发症等学习,并进行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及观察技巧学习。
2.3专科操作培训
因为新生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和NICU的要求,新上岗护士必须熟悉掌握专科的护理操作。如新生儿静脉穿刺、动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等,在培训中注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对在操作中出现的意外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采取集中讲授、讨论、模拟、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新上岗护士在“做中教”中去观摩和体会;在“做中学”中去实践和不断提高。
2.4观察能力的培训
2.4.1观察意识的培养
护理观察是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护理专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合格的NICU护士,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新生儿护理不同于儿童及成人护理,新生儿是用肢体动作(信号)告诉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语言。要识别新生儿是用肢体动作(信号)一项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临床护理技能,是新生儿护理的专科特色。所以要重视新生儿是用肢体动作(信号),加强对NICU新上岗护士观察意识的培养。
2.4.2观察方法的培养
引导NICU新上岗护士学会将观察贯穿于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教导其在巡回中、执行医嘱时、给药时和基础护理时进行观察,并注意不同观察时候的观察要点,如给药时重点观察患儿的用药情况及用药反应,而巡回中主要观察仪器的状态、各管道通畅情况、患儿的皮肤颜色等。要求做到时时留心,处处观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提高NICU新上岗护士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患儿都是独生子,患病后烦躁、哭闹机会增多,再加上家长情绪激动、出言不逊,护士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对于新上岗的护士,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厌烦心理。所以应该提高NICU新上岗护士心理素质。提高NICU新上岗护士心理素质首先要引导新上岗护士能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遇事冷静,学会自我疏导;其次面对家属的质疑和不理解要善于学会交流与沟通;最后提高业务水平和应对能力。
3科室鉴定与考核
NICU新上岗护士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及理论知识的考试。护士长、带教老师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保证新护士的质量。对确实不能适应NICU护理工作的由护士长递出报告上交护理部,严格把好留用签约关。
1.1调查方法患者入院后,管床护士向所管辖的患者进行说明,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配合后向其讲解问卷填写需要注意的事项,若患者不能自行填写,需要调查员或其家属逐题向患者读出,待患者自行选择。出院后6个月患者复诊时再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
1.2评估指标及方法
1.2.1生活质量情况在人院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欧洲癌症功能与治疗研究机构制作的针对肿瘤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core30,QLQ-C30)[6],该量表由5个功能子量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3个症状量表(疲乏、恶心呕吐、疼痛)、1个总体健康状况量表和一些单一条目构成,共30个条目。总体健康状况分7个等级,评分从1~7分;其他条目分4个等级评分,评分从1~4分。将各个领域(子量表)所包括的条目得分相加即可得到该领域的得分(粗分),为了使各领域得分能相互比较,尚进一步采用极差化方法将粗分化为0-100内取值的标准分得分:其中5个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而症状量表和单项项目的得分则相反,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明显。
1.2.2自我管理采用施小青等[7]构建的自我管理量表,包括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得分总和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入院时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实验组患者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较入院时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得分也均提高(P均<0.05)。出院6月后,对照组各项症状评分较入院时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各项症状评分也均较低(P均<0.05)。见表1。
2.22组自我管理得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自我管理4项评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4项指标及总体评分较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实验组4项指标及总体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得分也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3.1院外延续性护理教育可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宫颈癌患者对疾病复发及后续治疗的身心压力使得其出院后应付能力、应激适应及社会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必然会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8]。一方面大多数患者远离大型医院,院外专科护理中断,且宫颈癌术后的社区护理人员通常对本疾病的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且社区护理目前在国内较为落后,所以患者在家中出现症状后得到及时合理的专科护理较困难,从而容易导致患者出院后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延续性护理则要求医护人员定期与院外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能更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及突发状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规的护理教育及注意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再次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提高患者病后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通过干预,患者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得分较入院时均有提高。
3.2院外延续性护理教育可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的自我管理水平自我管理是通过患者的行为来保持和增进自身的健康,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和征兆,减少疾病对自身功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一种健康行为[9]。它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指导,使得患者有能力对自身疾病病情变化进行监测、有效的避开危险因素,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自身身体状况及行为[4]。既往已有报道指出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使其能正确及能更主动的参与到自身疾病的管理和决策中,能很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2组患者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出院6个月后,实验组4项指标及总体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提高,与同期对照组相比也均有提高。综上所述,宫颈癌术后患者出院后,在延续性护理的基础之上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是控制宫颈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倡导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方法。宫颈癌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是一个较新的实践及研究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其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以后应当因地制宜,多从患者的自身情况出发,探索适合宫颈癌患者院外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最终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护士要想搞好与患者家属或者患者本人的关系,在具有优秀的临床护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这样护士才能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重用语的科学性,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得到病人的认可信任和配合,把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病人身心才有利于达到护理治疗的最佳状态。建议学生交流中多用礼貌语言、多用商量口气。非语言沟通技巧主要体现在与有听力或视力等感知觉障碍的病人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细节问题,要注意举手投足和语言沟通的技巧问题,护士职业的准则规范都要严格遵循,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
2在日常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贯穿于人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活动中,人们把护士美誉为“白衣天使”,这个形象不仅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内心美,两者综合体现的。护士职业“白衣天使”的形象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培养。学校的美育教育对护生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影响。虽然学校开了《护理美学》及其它一些人文素养课程,但其它护理学课程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教育渗透在护理学课程中,可以使美育具体和直接的体现。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和学习护士职业形象的美。所以,这也就要求护理学教师,不仅仅要有美育的理论知识,还要美育修养比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给学生如何认识护理专业,怎样面对服务对象,在学习护理知识时美化学生心灵。在示教活动和与病人的交往中培养学生美的语言,从课堂行为、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美的行为,从日常交往和专业行为规范中培养学生美的观念。把这些因素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不断积累,逐步渗透,护生创造和表现审美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校内的实验操作课程,我们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要摆放整齐所使用过的物品和仪器,要清理干净废弃物,实验室的卫生要保持清洁,把良好的习惯在学校期间养成,这样有利于参加工作后给病人主动创造美的治疗环境。
3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奉献和服务社会,但为了完成这些学习任务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多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在这个基础上其他素质也相伴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参加晨练、课间活动和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集体主结的思想,为日后从事护理工作打好基础。总结,护理学教师对护生职业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对象
随机选择护理专业2年级A班学生97人为观察组,B班学生95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都为普通高考同批次录取,均为女性。两组年龄、入学成绩、生源地、入学后第1学年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观察组
开课时,明确一页开卷考试形式和实施要求,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与考试重点一致性,强调对合理用药的积极思考与灵活运用,每单元都布置学习思考题,鼓励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与交流。
1.2.2对照组
与观察组教学尽可能齐同,即同时开课、同样讲义、同样大纲、同一位教师授课,同样强调教学重点、布置思考题和组织小组讨论,但明确告知采用传统的开卷考试。
1.2.3考试与问卷
观察组学生考试时允许自主携带一张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印发的专用A4纸,该纸的正反面可事先自行记录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A4纸上记录的内容及其内容的多少不加限制,但规定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该纸连同考卷一同上交,并且这张纸上记录的内容也将被阅卷教师作为打分的一项参考。两组开课时都明确告知学生考试题目从每教学单元应用型用药案例中随机抽取,考试题型为案例分析和问答题。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和科学,两组学生同时参加考试,试卷采用流水作业批阅,授课老师不参与组卷、监考、阅卷。在考试同时对观察组作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本考试的教学效果和认可度。考试结果均以百分制进行统计,成绩≥85分为优秀。问卷调查同意率=(同意人数+基本同意人数)/n×100%。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
2.1一页开卷考试能提高学习效果
一页开卷考试以适度的压力,能有效缓解部分学生对闭卷考试的焦虑[4],也避免了学生对传统开卷考试的麻痹心理,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培养创新思维。教学双方共同实现从重知识记忆到重综合分析和应用处理的理念转变。对于临床应用类考题而言,这种考试更能考出水平、考出差距,从而引导学生重视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比较本研究两组成绩,观察组的成绩无论是问答题还是病例分析题都较对照组高。而且平均分和优秀率都是观察组高。不少学生考后表示,针对这类应用型考题,如果事先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临床思维的训练,就靠考场上抄书、抄笔记是肯定抄不及和答不深的。有专家认为抄一页开卷纸确实比抄参考书更有利于学生考前复习[5]。合理用药与进展作为一门专业技能拓展的课程,仅靠背诵药物作用、副反应、适应证等知识点是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这类对分析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课程是比较适宜采用一页开卷考试。
2.2一页开卷考试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页开卷考试通过鼓励学生在听课、摘记、复习、讨论、备考各环节,运用和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种资讯、团队共享与公共资讯平台技术等,通过收集、甄别、概括、交流、综合等过程,达到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与加深理解。整个教学及复习备考过程既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会思维、学会想象、学会记忆等的“学会学习”也称“元学习”的能力培养远比知识本身的学习更重要。
2.3一页开卷考试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2.3.1精选开考课程规范组织管理
一页开卷考试课程应在教务处统一指导下,经过认证审核方可实施。一般开始实施时以高年级深层次的课程比低年级基础性课程更适宜实施,如合理用药与进展比药物学基础更适宜,前者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后者则突出知识点的记忆。总体而言医药类课程还是比较适宜实施一页开卷考试的,这与张宇光[6]的相关研究相吻合。刚开始时可先在选修课中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可能更妥当。在整个教学与考试环节中要做好教学资源的充分准备,教学团队要缜密设计教学组织,严格教学规范操作。
2.3.2严格命题质量
命题质量是考试组织成功的关键,要基于医学与护理类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题型以选择题、问答题和综合分析题等为宜,避免采用名词解释、填空等纯记忆类题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对命题原则、命题范围、题型、题量、考试时间等精准设计,并让教师和学生都事先明确,让学生知道必须由自己通过一页纸的准备来精选、浓缩和升华所学内容,才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3.3严格考试纪律
一页开卷考试并不能杜绝作弊,因此考场纪律和诚信教育必须加强。复习迎考中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团队合作是应当鼓励的,这本身符合临床职场的实际,视点与观点的碰撞还能激发思维的火花,但个别学生偷懒搭车现象也时有发现。因此考场只允许带教务处统一印发的由学生自己手写的A4纸一张,考试结束后和试卷一起交上,供阅卷参考或记平时成绩,不允许带复印件更不能抄别人的一页纸。考前说明对于完全类同的一页纸在记分时要适当扣分。其实这一页纸既反映了学生的复习历程也是考试质量的保证。
3结语
关键词:科研 建设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80-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却不断下滑[1],中职教师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难题。科研是立校兴校之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科研质量,提高服务体系建设。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重视科研服务体系的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科室――医教室,主要负责我校科研及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增加, 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数量在全国中职卫校医学教育论文中名列前茅,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存在问题
1.科研制度不够完善
我校尽管成立由专门的科室,制定了《科研奖励制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暂行规定》等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但中职学校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能规范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2.1论文质量不高
中职教师大都迫于职称晋升要求,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注重了论文的数量而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多数论文属于教学方法总结,局限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探索等方面,科研创新意识不强,论文学术水平有限。
2.2 课题质量不高
中职教师因受学历层次、科研设备等原因的影响,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多为教学方式或课程探索方面,以市级社会科学或实用社会科学成果为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较少。
2.3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不强
科研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没有任何社会意义和价值。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职称晋升的影响,很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论文,而是在评职称前,功利性的东拼西凑一些文章发表,对自己的教学毫无指导作用。还有些教师盲目地承接课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结项评奖,准备职称晋升条件,课题研究的结果对学校的发展指导意义不强,也就很难能够转化为教学力和管理力。
3.科研精力不足
中职教师大多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我校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护理教师,周平均授课学时能达到24节(每周课时为32节),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备课和授课上,参与科研工作的时间不足,精力受限。
4.科研经费不足
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根本[2]。中职卫校大多为财政全供单位,学校各项开支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各地财政对中职学校扶持力度不同,造成各校资金投入不同。我校因资金有限,对科研投入主要用于教师参编教材、和参与各级课题研发获奖情况的奖励,缺乏课题研发经费的支持,这必然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5.科研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校医教室主要负责科研信息收集、、上报等工作,起到了上传下达及简单的审核指导作用。但因医教室仅有一名专职人员,且办公经费有限,我校科研服务工作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发展的需要,缺乏对校级课题立项审核、研发监管及结项鉴定,缺乏对省、市级课题研发过程的有效监控等较高层次科研服务工作。
二、改进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科研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学校的升格,科研在学校的综合实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保障。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契机,激发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的的正常进行和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将补充《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学校校级课题的立项审批和结项评奖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研质量
中职教师大多科研能力不强,要提高科研质量,首先就要加强对教师开展科研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会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规范科研行为。其次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引进一批科研能力较强的高学历人才,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学校科研的发展。第三对科研工作实行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额度,增加科研工作在教师百分制量化考核的比例,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科研并重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如大班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授课等,把教学任务重的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日常教学优先和科研工作为教学服务的原则[3],同时加大师资引进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某些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4.加大科研投入,购置科研设备
中职学校因受办学经费制约,科研设备往往落后于高校,这就加大了中职教师开展科研创新的难度,只有加大科研投入,购置相对先进的科研设备,同时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先进的设备资源,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
5.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意识
在学校医教室的基础上组建新的科研服务机构,增加人员数量,同时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构建科研信息平台,为教师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科研政策及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信息。调动科研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意识,进行主动式服务、参与式服务,做到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实行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这必然导致教师对科研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服务程序、强化科研服务意识、构建科研服务平台是提高中职学校科研服务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利萍,谭白梅,周轩,等.教师量化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