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8 08:58: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固定资产投资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篇(1)

一、基本情况

(一)新开工项目及投资完成情况

2006年累计新开工项目14036个,同比增长33.8%,占开工建设项目总数的68.1%;计划投资5523亿元,增长35.3%,占投资总规模的43.4%。

全年完成投资5382亿元,同比增长41.1%,占计划投资的97.4%。在已完成的投资中,建安工程费占投资额的38.8%,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占45.2%。完工投产项目8634个,增长45.7%;新增固定资产2968亿元,增长36.6%。

2006年机械行业开工项目、完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同比增速均在40%左右;其中用于建筑设施增长40%,用于购置设备及器具增长42.2%。继续呈加速态势。

(二)投资来源构成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占78.4%,同比增长46.8%;国内贷款占8.5%、同比增长39.6%;国家投资占0.4%,同比增长27.8%;利用外资占8.3%,同比增长4.4%。据了解,企业自筹资金中,一部分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大部分是以土地置换的资金。

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内企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6.5%;港澳台商投资占5.5%,外商投资占17.7%,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占0.3%。

国内企业的投资中,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占投资总额的53%,国有和国有独资企业的投资占7.8%

二、主要特点

(一)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近年来,机械产业被多数省区市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后,各地支持机械行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机械企业加快改扩建进度。此外,国家出台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政策,使部分投资者开始转向机械行业。有的乡镇、个体企业开始承接生产机械产品。由于专业细分程度高,适应中小投资者投资需要,机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区域集聚效应,使技术比较成熟、生产工艺和装备较单一、投资门槛较低的产品投资总体规模扩张很快。

(二)自筹资金渐趋主导

近年来,由于政策稳定,市场兴旺,机械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为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开展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打下一定基础。此外,利用城市土地置换,机械企业获得资金和土地,纷纷投资建设新厂,并借机改善工艺装备、扩大生产规模。2006年自筹资金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近80%,一改以往依靠银行贷款或国家拨款的局面。

(三)形成一批高水平制造能力

通过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2006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加工能力。新增生产750万伏及以上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和核电的机组、70万千瓦水电机组,1000千瓦级以上的风力发电、大型冷热连轧机、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加工机床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所需的重型、超大型、高精度、高等级加工设备。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的建成,解决了我国核电等大型发电设备、石化装置、船舶所需的大型锻件的锻造加工瓶颈。机床、工程机械、内燃机、减速机等产品批量生产,形成了一批先进的现代化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形成了一批光伏电池、变频器、环保设备、资源再利用设备等新型产品生产能力。

(四)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在2006年投资中,一部分技术成熟、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短的传统产品生产,以及产业聚集区中的同类产品生产,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加剧了机械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有的企业只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扩大系列产品范围;有的企业由配套产品生产转为主机产品,虽然扩大了生产总能力,但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并没有改变。

三、有关措施建议

(一)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

随着宏观调控、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出台并逐步完善。各地政府要加大贯彻力度,积极引导投资者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引导投资发展方向,防止落后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违反产业政策采用淘汰设备和工艺的企业,要按照产业政策和国家相关法规坚决予以限制,并逐步加以淘汰。

(二)尽快修订并出台能耗、排放和再利用等标准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数量界限进行研究,并揭示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它是一项系统知识比较强、专业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记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通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反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生产总规模和固定资产活动的全过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是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社会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家管理、检查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细则,按照从认识上提高、从组织上加强、从制度上健全、从全面上深入、从现代化上发展的原则,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统计工作制度,作为行动标准。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机构设置要本着确保完成国家各项统计任务、确保统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还应遵循机构要精简,效率要提高的原则。人员配备要坚持按统计法的要求,统计人员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统计法”办事,把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为衡量统计工作好坏的标志。

二、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网

每个单位必须有一个上下连贯、畅通无阻的统计信息网络。统计人员只有按照传递程序和规范的进程工作,才能提高统计资料的实效性、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良好的硬件设施能为信息的交流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能保证投资统计数据上报及时、准确、完整,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综合反映。准确、及时地上报,是企业和每一个统计人员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各个单位统计资料是否及时、准确全面是关系着国家全局的大事。所以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信息网是其保证体系。

三、建立、完善具体、全面的管理制度及办法

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制度(包括: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统计数字管理制、统计台帐管理制、原始资料管理制,统计报表管理制等),使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在原制订制度和执行制度上做了大量工作,对原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进行了完善和修订,重新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办法》,对项目管理部门、设计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要求进行了划分,明确了责任,并规定出严格的考核条款,使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做到分清部门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四、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原始记录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最初情况的记载,是计算各项统计指标的依据。因此要结合项目特点,为满足企业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要求,设置各种原始记录,把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记录完整。如何收集原始资料,建立原始记录,我公司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基层统计不仅要完成向上级统计机关报表的任务,还要向本公司领导及时提供有关的统计信息和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核算数据,因此收集原始资料的范围不应过窄,对于工作所需的资料,具备条件时,统计可以存一份复印件(原件一般是要存档的)。不具备条件时,可以将所需资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摘录,特别是涉及工程造价、设备价格、概算预算、合同金额、用地面积、规划面积、设计建筑总面积等数量方面的数据,要记录准确,关于有些文件的编号、批发文机关、发出日期等也要搞录。这些记录,对于今后的查询是很有用处的。

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统计报表的要求建立各种不同的统计台帐。做好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至关重要,定期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汇总,分门别类的记入相对应的台帐。这是充分利用统计资料的有效方法。统计台账是整理归纳原始资料的一种科学手段,是计算汇总指标数据的有力工具,它是介于原始资料和填制报表之间必要的和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统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的台账之前,统计人员就应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统计台账。当统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的台账之后,统计人员应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自动地编制一些明细性和辅账页、表格来充实、完善现有统一的台账。而且统计台账还是保存管理统计资料的重要方式。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查阅核对、研究分析各种指标数据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统计档案。统计台帐在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健全原始记录和及时准确地编制统计报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年底,统计工作人员都将本年的投资项按项目性质、实施单位进行分别统计,建立完善的台帐,使资料的查询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五、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培训和更新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技术现代化的途径是从微机抓起,由小到大逐步建立统计信息自动系统。这样有利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就地、及时处理,所以,广大统计工作者都应努力掌握计算机技术,使其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计算机代码填报统计报表,为实现全国微机联网,年报报送软盘或直接传送打下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不仅要求统计工作人员具有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专业知识和投资分析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统计人员要定期参加省、市统计部门的学习班,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投资和统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开拓视野,提高素质,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六、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建立工程项目监查制度

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整理分析,为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提供依据,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办好“开放式”统计,必须搞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提高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政策性。围绕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反映建设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新课题对基本建设中规律性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在宏观上为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及最终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在微观上为企业生产、经营、确定发展计划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服务职能。定期对工程项目的情况进行通报和分析。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计划、绩效进行检查,从中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过程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考核,杜绝项目开工后资金失控的问题,真正做到项目管理的闭环,同时能为后续开工的项目提供借鉴。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篇(5)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用计提折旧,购置的资产一直以原值的形态存在,过程中的磨损与消耗在单位资产核算中无法通过计提折旧进行体现,账面反映出的固定资产信息不是资产的真实价值,相关的会计核算也会出现一些不协调。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费用开支管理较为关注,而忽略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内控制度,其实际实施的效果也不尽理想,同时,监督机制的缺乏也导致内部控制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亟待单位对其进行完善。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事业单位的高管层应该首先提升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要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转变传统方式下形成的轻管理、重购置的陈旧意识,可以考虑通过一系列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以及财务、法律、税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思想认识,发挥出其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单位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使单位上下形成合力,促进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共同完善资产管控。在管理的过程中,应按要求配备具有高素质能力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加强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做好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应该尽可能地健全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资产管理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而言,应该完善固定资产的购置、入库、使用、报废、处置等全过程的制度建设,做好从“入口”至“出口”的层层把关。另一方面,健全岗位责任制,强化固定资产的盘点与清产核资制度。明晰财务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的权责,将责任分解与细化,使其各尽其责,防范相互推诿情况的发生。资产部门的日常盘点也应实现制度化,保障账实相符。实现单位全体上下都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用制度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制度一旦被指定出来,还要切实保障其能够顺利实施到实际工作当中,切不可使制度成为单位的一纸空文,流于形式。同时还可以考虑配套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并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以期激励作用的较好发挥,使单位全体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来,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三)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管控

资产投资也是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单位有必要对其加强重视与研究。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下述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好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分析与报告,完善工程申报阶段各资料与文件的备案,方便财务部门了解与掌握项目情况,为后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单位财务部门应参与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对其中的内容展开审查,检测合同责任是否明确,合同金额和项目概算规模能否匹配。第三,要做好投资后的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工程竣工后要认真核算工程量及工程单价,确保工程任务与建设资金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要定期维护和检查,延长固定资产的寿命。此外,要做好投资分析工作,对新投入的固定资产给单位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分析投资实际效果与可行性研究的差异性,从而指导后续投资决策。

(四)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健全资产折旧制度

在会计核算中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也可以参照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因此结合事业单位构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遵循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实现会计科目的拓展,即“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损失”,同时将其当作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使其可以准确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此外,还应合理、科学地对资产类别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应将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特点对其进行资产计提折旧,在进行资产计提折旧的同时,逐渐摒弃传统方式的年限平均法,运用好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从而保障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高效性,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五)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审计监督

篇(6)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经济 一体化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潜力巨大,分析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研究制定区域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均GDP情况分析

GDP是一国或者某个区域的综合经济水平的直接体现,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综合经济水平。研究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对于考察当前经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看,在2004-2013年10年间,河北省地区GDP明显高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每年的总量都几乎相当于北京和天津的总和,但就人均情况看(表1),却明显偏弱,北京和天津的年人均GDP都高于全国2-3倍,而河北低于全国平均值。就经济增长速度看,北京市增速在京津冀地区中最快,其次天津,再次河北。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大规模组织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实现程度能直接影响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该投资涉及国有企业、城乡集体经济单位、其他经济成分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在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加,且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其投资仍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的问题。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然较小,个人投资的无序化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三)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各种新兴服务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制造业工业经济开始陆续退出区域经济。天津产业结构与北京的不同,第二产业是支柱产业,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比重上十分接近。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成熟程度也明显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从总体特征来看,三地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完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一)破除行政分割下的经济合作壁垒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行政体制上的相互独立而产生的经济合作壁垒。三地行政分割十分明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固定资产投资调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立化倾向。这种相互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的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三地之间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为此,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对行政壁垒做出统一的规划处理。可以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一个协调三地合作发展的统一组织机构,将行政体制上不利于合作发展体制障碍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整顿。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环境、硬件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等。首先思想文化环境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认同对于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全面启动,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成为一种促进合作交流的途径。通过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加强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共融性。其次,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如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该地区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提升该地域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等。另外政策制度环境是影响一体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三地政府协调下应当尽快出台产业发展的共同政策,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规范,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在促进三地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是现代经济体综合实力的体现,它的优越程度将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要分布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转型升级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在推动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当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始终遵循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原则。

三、结束语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体制的系统化还是在功能的完善性上都与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这两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带有明显的不可复制性,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摸索中推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 现金流出

项目投资是指企业以形成或扩大生产经营能力为目的,以特定项目为投资对象,直接与固定资产新建或更新改造相关的对内长期生产性投资,如购置机器设备、研究与开发等。项目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资金投入多、对企业影响深刻等突出特点,因此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项目投资决策评价中,由于现金流量指标更符合财务管理的价值理念,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通常作为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依据。如何正确认识并科学估算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是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关键和难点,本文着重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量的含义及构成

所谓现金流量,是指项目投资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的增减变动量。这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范畴,它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而且还包括项目所需投入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而不是其历史成本(账面价值)。其中,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是指投入项目不具有货币形态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资源出售变现的现时价值。

新建项目的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CO)、现金流入量(CI)和现金净流量(NCF)三个构成部分。

(一)现金流出量(CO)

现金流出量是指项目投资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量。一个项目投资的现金流出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用等构成。工程费用是指项目工程建设的主体费用支出,如新建车间的土建工程费用、引进生产线的购置费用以及安装调试费用、设备基础费用等。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是指从项目设计施工到竣工投产整个建设期内,除了工程主体费用支出外,使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开展正常生产运营所发生的各项合理而必要的费用之和,如工程前期准备费、办公费、监理费、保险费、管理费等。预备费用包括基本预备费用和涨价预备费用。

2.无形资产投资

无形资产投资包括项目所需要的土地使用权投资、商标权投资、专利权投资、非专利技术投资、特许权投资等。

3.递延资产投资

递延资产投资包括开办费投资和其他递延资产投资。其中,开办费投资是指项目从批准筹建之日起,到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止的筹建期间中发生的人员工资、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办公费、培训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支出等费用。其他递延资产投资包括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投资等。

4.流动资金投资

流动资金投资又称为营运资金投资,是指一次或分次投放于投资项目的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增加额。流动资金一经投入,便在整个经营期内围绕项目的生产运营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周转,当项目处于终结点时,所有垫付的流动资金都将退出周转,资金得到收回,并用于其他投资方向。

(二)现金流入量(CI)

现金流入量是指项目投资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量。一个项目投资的现金流入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营业现金流入量

营业现金流入量是指项目投产后,开展生产经营所增加的营业收入与付现成本的差额。在估算税后现金流量时,因为所得税是一项现金支付,应当作为估算营业现金流入量的一个减项。

营业现金流入量的估算公式,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营业现金流入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1)

营业现金流入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所得税)+折旧=税后净利+折旧(2)

营业现金流入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所得税)+折旧=(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1-所得税税率)+折旧=营业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所得税税率(3)

上述三个公式,是相互贯通的。其中,最常用的是式(3),因为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基础是企业的利润总额,而在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并不直接获得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应缴的所得税税额,因此式(1)和式(2)不便于直接运用。式(3)并不需要知道企业的利润总额是多少,直接计算税后收入、税后付现成本和折旧抵税,更为方便、快捷。

2.回收固定资产残值

回收固定资产残值是指当项目处于终结点时,将项目进行出售变现或报废清理所形成的残值收入。

3.回收流动资金

回收流动资金是指当项目处于终结点时,将流动资产项目收回或出售变现所形成的现金流入量。

在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将在终结点回收的固定资产残值和流动资金统称为回收额。

(三)现金净流量(NCF)

现金净流量是项目计算期内某年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序列指标。当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时,现金净流量为正值;反之,现金净流量为负值。

二、项目投资现金流量估算的原则及要点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量估算的原则

在项目投资决策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意味着只估算增量现金流量,与投资方案无关的现金流量不作为估算的内容。其中,增量现金流量是指与某投资方案存在依存关系的现金流量。如果无论采纳或拒绝某投资方案,企业的某项现金流量都不会因此发生增减变动,则是估算范围外的无关现金流量。只有采纳或拒绝某投资方案,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实际增加量,才作为相关现金流入予以估算;只有采纳或拒绝某投资方案,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实际增加量,才作为相关现金流出予以估算。将相关的现金流入量减去相关的现金流出量,则形成该投资方案项目计算期某年度的现金净流量。

(二)项目投资现金流量估算的要点

为了准确估算投资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注意成本项目的区分与判别

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应正确判断与投资方案是否相关的成本项目。一般来说,机会成本、专属成本、未来成本、可分成本等属于相关成本;沉没成本、联合成本、共同成本等属于无关成本。正确区分不同的成本项目,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保障项目投资决策结果的科学性。

例如,某企业购入一批价值30万元的专用材料,因规格不符无法投入使用,拟以20万元变价处理,并已找到购买方。此时,技术部门完成一项新产品开发,并准备支出100万元购入设备当年投产。经检测,上述专用材料完全符合新产品使用,故不作对外处理,可使企业避免损失10万元。请问在是否购置设备的项目投资决策时,是否需要考虑这部分专用材料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该企业若不购置设备,这部分专用材料就可以出售变现,取得一定的收入,只是由于购置设备才放弃了这笔收入,这笔收入代表购置设备使用材料的机会成本。因此,在评价该项目时,第一年的现金流出不仅包括100万元的货币资金支出,还包括专用材料的变现价值20万元。

又如,某企业在2010年曾打算引进一条生产线,并聘请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支付咨询费用6万元,后来由于企业决策层认为有更好的投资机会,该项目被搁浅,已支付的咨询费作为当期费用登记入账。2012年,企业决策层重新考虑该生产线的引进,请问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原支付的咨询费用是否作为相关成本计入现金流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企业无论是否引进生产线,此项沉没成本均已客观发生,不会引起当前企业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应作为无关现金流量予以排除。

2.合理预计投资项目所需的流动资金增加额

通常,当企业采纳新的投资项目后,对于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配套流动资产项目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公司必须投入相应的流动资金以满足新项目循环周转的需要。此外,当采纳新的投资项目后,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张,也会引起应付账款、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等部分流动负债项目的自然增加,从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流动资金占用的需求。投资项目某年所需垫支的流动资金增加额,是指增加的流动资产与增加的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某年需垫支的流动资金=本年流动资金需要额-上年流动资金需要额

其中:本年流动资金需要额=本年流动资产需要额-本年流动负债需要额

上年流动资金需要额=截止上年的流动资金投资额

(4)

3.综合考虑投资项目对企业其他部门及项目的影响

当企业采纳一个新的投资项目后,可能对公司的其他部门或项目带来影响,应当综合考虑这种影响,全面计量投资方案的影响效应。

例如,前例中,当新生产线投产新产品后,企业原有其他产品的销量可能也发生变化,整个企业的销售变动额由新产品投产和其他产品销售状况的变化综合引起。因此,在公司进行引进生产线项目的投资分析时,不仅应考虑新产品投产增加的销售收入,而且应减去(加上)其他产品因此减少(增加)的销售收入,以此作为该项目的增量收入。新产品投产对公司其他产品究竟带来哪种影响,要根据不同企业,具体分析新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

三、项目投资现金流量估算的方法及案例

根据项目投资决策评价要求的不同,现金流量的估算可采用两种方法:

(一)总量法

总量法一般要求估算某一投资方案项目计算期内所有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并确定各年的现金净流量。总量法主要适用于单一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评价。

案例1:美尔晶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购入B设备,以生产甲产品。预计设备价款68 000元,设备安装调试费5 000元,设备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设备报废变现净收入1 000元。该项目配套流动资金投资10 000元。设备投产后每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0 000元,经营期内,年付现成本均为28 000元。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为40%,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

要求:运用总量法估算该投资方案的现金净流量。

解析:该方案项目计算期为5年。

1.建设期现金净流量

该项目建设期为0,初始投资于0时点一次投入。

固定资产投资=68 000+5 000=73 000(元)

流动资金投资=10 000(元)

NCF0=-73 000-10 000=-83 000(元)

2.经营期现金净流量

该项目经营期为5年。

经营期年折旧=■=14 400(元)

营业现金流入量=60 000×(1-40%)-28 000×(1-40%)+14 400×40%=24 960(元)

回收固定资产残值=1 000(元)

回收流动资产=10 000(元)

NCF1-4=24 960(元)

NCF5=24 960+1 000+10 000=35 960(元)

(二)差量法

差量法要求计算两个投资方案在项目计算期内的差量现金流量,主要适用于两个互斥方案的择优决策。

案例2:金福康有限责任公司拟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投资。原设备尚可使用5年,其变价净收入为160 000元,如继续使用,5年后报废时的净残值为30 000元。新设备的投资额为350 000元,使用期5年,第5年末报废净残值50 000元。为配合新设备的使用,还需增加流动资金40 000元。如果使用新设备可使企业经营期内每年增加营业收入120 000元,付现成本增加50 000元。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为40%,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

要求:运用差量法估算该更新改造项目的差量现金净流量。

解析:本例中有两个互斥方案:继续使用旧设备和更新改造以使用新设备,项目计算期均为5年。

1.建设期现金净流量

固定资产投资差量=350 000-160 000=190 000(元)

流动资金投资差量=40 000(元)

NCF0=-190 000-40 000=-230 000(元)

2.经营期现金净流量

折旧差量=■-■=34 000(元)

营业现金流入量差量=(120 000-50000)×(1-40%)+34 000×40%=55 600(元)

回收固定资产残值差量=50 000-30 000=20 000(元)

回收流动资产差量=40 000(元)

NCF1-4=55 600(元)

NCF5=55 600+20 000+40 000=115 600(元)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 汤谷良.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J].会计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