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5 15:25: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工作论文

篇(1)

如果你所选择的题目是有关社会工作理论分析方面的题目,我们希望你能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与科学素养。

二、论文的具体要求:

根据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我们对06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论文提出如下要求

1、论文内容必须与专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论文不能偏离专业方向

2、论文必须要反映学生自己的专业水平,以调查研究报告为主要形式

3、以来理论分析为重要内容的文章,必须体现撰写者的实际理论水平,坚决杜绝网上拼凑与抄袭他人的文章

4、论文字数要求在8000字以上,以10000左右字为宜;

5、一些题目的范围较大,撰写文章和与指导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尽量把题目具体化。避免过分空洞与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的出现。

1. 个案管理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2. 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3. 校园学生文化现状调查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4. 大学学校社会工作需求的实证研究

5. 大学教育本质研究:社会工作学的视角

6. 网络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方法革新的

7. 社会工作在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

8. 司法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与分工

9. 二本院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之思考:学生视角

10. 上海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1. 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工作现状调查

12. 社会工作课程对学生自我成长的价值与影响:一种质性研究

13. 大学生就业困惑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14. 上海地区社会工作者生存现状调查

15. 艺术教育在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

16. 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17. 上海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18. 上海市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19. 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

20.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21.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问题研究

22. 生育保险问题研究

23. 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24. 社区教育与新市民转换研究

25. 社区教育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研究

26. 社区教育与外来人口生活适应性研究

27. 社区教育与外来人口生活融入研究

28. 80后婚恋观调查

29. 社会工作在家庭问题中的介入

30. 社会变迁与家庭生活-----以本人家庭为例

31. 老年婚姻问题调查与研究

32. 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33. 空巢家庭状况与研究

34.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研究

35. 养老机构状况调查 36. 社会工作价值观、冲突与对策研究

37. 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38. 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戒毒工作中的经验与分析

39. 医疗社会工作的个案研究

40. 我国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41. 中外医疗社会工作比较研究

42. 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43. 劳动争议的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44. 社会工作行政方法与企业管理影响机制研究

45.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与困境分析研究

46. 社区资源对城市养老方式的影响

47. 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教育的回应

48. 上海社区建设研究

49. 上海社区服务发展研究

50.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研究

51. 上海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52. 上海征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

53. 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

54. 上海养老设施发展研究

55. 上海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状况调查

56. 外来民工子弟享受上海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57. 在校大学生专业意识与转换专业的困境调查

58. 上海外来移民史个案调查

59.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60. 改革以来城市邻里关系的变化

61. 城市家庭代际之间的冲突与一致

62. 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63. 上海城市青年世博会参与研究

64. 上海市民世博会态度研究

65. 上海市民对外来农民工态度认知研究

66. 上海市民对钓鱼事件的认知研究

67. 市民对子女教育的认知研究

68. 上海市民养老方式的选择

69. 上海市民对房价认知研究

70. 上海市民与社区关系研究

71. 社会(群众)组织研究——以**组织为案例

72. 房产改革对上海市民生活影响调查

73. 社区邻里关系调查

74. 互联网与社区生活

75. 社区建设与市民生活(社区建设对上海市民生活影响调查)

76. 居民委员会与市民生活

77. 居民委员会选举调查

78. 业主委员会与市民生活

79. 业主委员会选举调查

80. 市民维权行动调查

81. 世博会对上海市城市文化资本的影响

82. “月光族”的住房消费模式研究

83. “啃老族”的住房消费模式研究

84. 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

85.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86.   上海市80后大学生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87. 上海市80后大学生移民的城市认同研究

88. 上海市持居住证的外来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篇(2)

1.加深和巩固已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双语进行社会工作操作的能力

3.了解和熟悉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动态,分享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

二.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不是新鲜事情,自2001年起,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就建议过有条件的高校专业课可以进行双语教学。所谓双语教学就是用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进行教育。就目前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英语,所以社会工作教育的双语教学除母语汉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即为英语。社会工作教育为什么要用双语教学呢?首先,这是由社会工作这门专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工作的发源起于英美,其发展与完善直至形成一门专业也是在英美等英语国家完成。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来的。经过多年战乱与社会动荡,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一度在中国停顿下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教育才恢复起来。也可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基本上是重新从零开始。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港台学习。教材的编写也是多借港台的帮助。但是,港台社会工作教育毕竟还是为本地区服务,它们深深打上了其各自地区的特性,很多方面与我们本土社会工作教育有较大差异,而且港台的教育也基本上是借鉴欧美教材和教育经验,我们从他们身上学的东西可以说是二手东西,并不能让我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社工教育的脉络。同时,目前中国本土虽然编有相关社会工作的教材,但由于时间仓促和经费的原因,这些教材均存在简单粗糙之瑕疵,我们对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的精髓与本质就未免有囫囵吞枣之嫌。因此要真正了解和进行社会工作教育,我们必须要直接向西方学习,而学习的便捷途径一方面要大量使用西方各大社会工作专家的经典原著,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多的直接到这些国家学习。然而,目前条件所限,使用社会工作专家的原著是目前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一个必由之路,故目前中国社工教育进行双语教学是顺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实际。

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作为服务于人的工作——社会工作与国际接轨也是势在必然,一个只会一门语言的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和多文化人群的交流中必然会力不从心,甚至会适得其反(CharlesZastrow,1995)。社会工作者一专多能甚至全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语言能力当然是必备素质之一。所以,会双语甚至多语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本专业的要求。所以社会工作教育也应该进行双语教学为塑造这种素质提供了一个机会的舞台。

三.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是可行的。首先,从学生英语水平来分析,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是学生必修课之一。基本上各高校要求学生必须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有的高校还要求学生过六级考试。国家教育部要求,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由于听说读写能力。在这种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的培养下,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所以用英语进行社会工作双语教学,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是可行的。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国语教材的学习已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如社会工作的理性与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实务。这种对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让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不会感到十分吃力。母语教授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与实务可以说是他们进行双语教学的基垫,双语教学从而更为可行。

四.具体操作

按照教学目的,我们对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进行了以下操作。

1.课程设置与安排。根据学生学习进展,从大学二年级下半年开始安排双语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大一起开始涉及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课,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在这一年半的学习中要进行英语四级水平考试,至少要学完《大学英语》第三、第四册。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都能使学生准备好进行双语教学。。

2.教学对象:社会工作1999年级,两个班,共99人。

3.课时。每周六个课时,全学期共120个课时,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充分的时间。

4.教材选择。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我们首先选择了介绍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知识的专著开始,如,由MeredithPublishingCompany于1964年出版的,由RexA、Skidmore主编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再在此基础上在三年级开始难度较高、理论性和实务性更强的著作作为教材。如,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出版由JoséB.Ashford编写的《HumanBehaviourintheSocialEnvironment》。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择由浅入深,学生也容易掌握。

5.对老师的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首先应该是用母语进行过两三年社会工作教学的、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有较深掌握的老师。其次,应该是有相当高英语水平的老师,老师本身能自如地进行英语的阅读和讲解。所以我们选择的老师还应该是硕士学历,有讲师的职称。再其次,老师要有十分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教训经验,所以我们选择至少有两三年专业教学经验的老师。

6.教学过程。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教材的知识点如概念、方法和原理有个预先了解。同时要把预习时遇到的难点逐一记下来。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有目的,效果会更好。教师也要认真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理出来。

其次上课时,老师的作用就是列出并分析和讲解知识点。双语教学尽量用英语,同时切忌对英语逐字翻译,课堂教学尽量注意互动式教学,即发动学生的参与。因为,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要点和重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说到底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再次,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后要给学生提供实务的机会。老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的优势,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在使用某种原理和方法之时,要有意识地回忆英语是如何表达。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如网络资源,叫学生多浏览相关社会工作网站,了解国际社会工作的动态与发展。一方面加强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时局的把握能力。

五.教学结果

本专业双语教学共对社会工作专业两个年级三个班开展,教学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接受度。对两个年级三个班共一百六十多位学生的抽样口头问答中,对开设双语教学的接受度为90%。

(二)考试检验教学成果。学期末对双语课程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满意的。以本院1999级两个社会工作本科班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为例,及格率为100%,平均分在75分,最高能拿到92分。

(三)学生双语教学的收获。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双语教学,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理论与方法的更深更准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最后,学生还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加了自己的素质。

双语教学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本院社会工作1999级两个班共99名学生,在2003年毕业时,共有四名学生分别考上了北大、人大和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其就业竞争力也有相对提高,在本院就业的统计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最高的,达到了47%()。

六.结论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时代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特点要求的使然,本院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尝试证明它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工作本身的特点为社会工作双语教育提供了舞台。本文就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进行了严密的论述,认为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果

参考书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对策

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谓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服务理念看,民政工作代表党和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服务;社会工作则遵循“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等专业伦理,更强调和服务对象地位的平等使服务对象能够自立自强。从服务方式看,现阶段的民政工作主要是救济型救助和服务型救助;而社会工作主要是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等专业方法进行服务型助人。从服务功能看,现在我国民政工作多侧重于救济性、保障,而国际流行的社会工作更多侧重于福利性、服务。

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职业化水平不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迎接挑战,需要政府机关、事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职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现代社区管理的运行中,社会工作者起着策划、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实践表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成正相关的关系。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加快,同时,也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因此,运用专门的理论与方法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成为迫切需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社会工作后,由于制度结构中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大部分活动是由政府行政体系(民政、劳动、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来承担。然而,这些行政型社会工作人员大都未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仅凭热情的“粗放型”工作方式。不难发现,这种“粗放型”工作方式,面对需要专业性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心理疏导、矫正工作等问题难免束手无策,这就客观上向社会工作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

涵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在内的社会治理,无疑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管理和服务都由政府直接来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政府的职能和功能事实上是有限的。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来说,“政社分开”是前提,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是结果,而关键则在于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成熟。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可能建立起“政社分开”的体制。同时,离开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则失去了可以托付的对象和载体。政府从包揽的或不该直接从事的社会服务职能及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剥离出去以后需要各类社会公共组织来承接,而这些组织的主体则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不难看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可以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把微观社会管理交给社会工作机构承接,以改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专注于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美国社会学家法利指出:社区服务“需要最优秀的人来从事这一工作,他们需要正直、有成熟的人格并接受专门的专业训练”。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以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的人才偏少;社会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缺乏现代社区服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水平偏低,对现代社区组织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等。因此,只有依据形势与发展的需要,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步伐,切实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才能造就一支能出色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实践来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社会认同度较高;二是要有系统健全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三是要有相关法律、规章对社会工作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对照这三个条件,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领域尚未明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者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现在我国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从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定位仍未确定,造成了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尴尬局面:一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从而把社会工作“泛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会工作视为自发的志愿帮困济贫行为。由此可见,职业领域定位不清不仅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能与其他部门重叠或工作覆盖面不到位、产生工作冲突等情况,既影响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又损害社会工作职业的权威性。

(二)工作模式单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将其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视作一种准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战略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少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准确把握人才战略的理论实质和实现机制,无法适时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人才决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实践上还未能在社会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考核中,难以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的双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通过薪酬竞争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更难以维系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五是社会工作者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业务量繁杂,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安排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的培训;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重视物质激励、工资激励的多,而对精神激励、社区组织文化建设和人才环境的优化重视不够。

(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他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劳动保障部于2004年6月15日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并在上海首先试点,但这些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仅限于部门规章,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同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缺乏相关部门的共识和配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导致执行《国家职业标准》变成了一场没有对象的“宣战”。

近年来,出于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另有部分政策法规虽然较为明晰但缺乏权威性,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如社会工作者的权利及义务、任职资格、考核评价等制度都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制度规范的缺位,导致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无章可循的境地。因此,社会工作立法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应采取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应依据社会的需求,加强特色塑造和专业宣传,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寻求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有鉴于此,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问题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现在这个任务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协会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界定的指导者。专业协会除了有义务和责任保障社会工作者享有相应的权利之外,还要担负起制定职业守则、职业操行、颁发职业证照等职责,把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再次,社会工作机构是提高社会工作职业领域认同度的践行者。社会工作机构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机构中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工作机构应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工作者潜在的能力,使其产生职业成就感,更加积极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职业认同度。

(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参照香港经验,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会工作者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激励方面,除采取物质激励的之外,还应采用职位轮调(jobrotation)、工作扩大化(jobenlargement)、工作丰富化(jobenrichment)、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完善考核升迁制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发展机会以及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使其安心积极地工作。

(三)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建设应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一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一部类似《教师法》的《社会工作者法》,从法律上确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工作立法,不仅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会工作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条件。民政部及其有关部门要在今后的相关立法中增加有关社会工作的内容,引导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事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团体开展社会工作,逐步从法律上规范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能力要素条件和行业准人资格制度,建立岗位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和考核认定制度。可选择若干地区先行试点,由地方政府制定条例或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进行职业定位,比如核定编制、划分职称等级、明确待遇等,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整合社会资源以扩大社会工作的辐射面

整合社会资源,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和其他的社会机构与专业人员结成联盟共同来帮助案主。社会工作者有时承担的不仅是直接提供辅导或治疗,还需要扮演个案管理者的角色。个案管理就是协调和管理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联盟共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现实中,弱势群体一般需要全面的服务与资源,如医疗、教育、住宿、就业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很难靠一己之力来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联系各种资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务传递给案主。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个案管理的角色,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共同讨论个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协助案主获得所需的资源,避免服务的缺失和反复而且可以培养社会工作者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辐射面得到相应的扩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对案主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弘扬社会工作宗旨,对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尹保华.试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社会主义研究,2008(1):116—1l8.

篇(4)

(一)医务社会工作定义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医院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必要的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以便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不同的国家的定义并非一致,也反映出各个国家的结构特征和福利制度,因此,不同国家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尽相同。随着医务社会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也具有反映医务社会实务客观发展规律,而以不同名称出现,先后经历了:医院社会工作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和健康照顾社会发展阶段。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起源 

医务社会工作萌芽起源于英国济贫法时代医疗救助站,主要的任务是帮助穷人获得医疗救助,实现社会公平。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具,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民贫富差距拉大等,导致穷苦人民看不起病,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时便出现了以专业的济贫者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慈善组织,他们帮助穷苦病人看病,这就是早期医务社会工作的雏形。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医务社会工作问题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医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日本又是借鉴美国医务社会工作经验最成功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已相当成熟,有明确的组织章程来规定相关组织的工作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而且从事此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与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摆脱伤病的阴影,同时能够起到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而,国外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支持相关人员从事医务社会工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过分析知网检索到的资料,以“医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自2006年开始出现,迄今不足20余篇,被转载、引用次数较少。以此题支撑硕士、博士论文的数量不足10篇,获得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理论还处于理论论证的初期阶段,虽然也出现了关于对策研究的部分论文,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难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医疗体制改革需要 

为了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现状,我国大力实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个人包括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医疗服务[1]。然而,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处理对疾病的担忧又多出对报销情况的困扰和担心。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国家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医院内进行报销。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医疗保险政策和方法,使国家优惠的医疗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患者身上。 

(二)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社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医患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医院最棘手的问题[2]。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医患之间基本的信任度的缺失,医护人员未很好地履行治疗照顾的义务,是医患之间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第三方的身份,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生的治病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和家属理解并及时治疗,同时让医护人员提高自身职业理念和工作伦理和道德,让患者在医院有温馨家的感觉[3]。 

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社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力度 

由于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一时也不可能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政策。同时在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律法规层面都没有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岗位要求,这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极为不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把医务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在财政政策、法律法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流畅的个人奉献的渠道和空间[4]。 

(二)加大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在我国,由于社工知识、理念没有普及,许多人还不明白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不知道医务社会工作是何物,更不明白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所在。还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在岗人员多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特色,难以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和服务病人的应有功能,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当务之急[5]。首先,要在相关的医学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业性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务社工人才,既要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素养又要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发展 

长期以来,应用型和务实性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较为侧重的因素,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把建立在充分社会福利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于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于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于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6]。同时在借鉴西方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迫切需求,尊重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有规律,找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务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为医务社会工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融合进行理论支持,为政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做好决策参考,使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娥.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医患关系研究[J].南京大学,2012年. 

[2]王卫平.医疗体制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J].医学与社会,2004年. 

[3]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2006年. 

[4]袁敏,朱惠蓉,李赣,等.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年第8期. 

[5]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J].医学社会学研究,2009年2期. 

篇(5)

数控车床技师论文谢辞一:

写这篇后记时,有许多感触,最为深刻的感受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本文所采用的劳动过程理论为例,一开始,我只是阅读到了几篇关于布洛维的文章,在写作的开始阶段曾尝试套用布洛维的一些概念,后发现因为自己理论功底薄弱,难以成文。布洛维的文章实际针对美国福特制生产的社会背景,而围绕着这一社会背景着书立作的人又大有人在(譬如鲍尔斯),一开始写作的困难实际就是自己阅读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尽管自己在后期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并最终把这篇博士论文写出来,但这一过程已经给本人一个警醒,要敬畏知识,人的一生不能停止阅读。

我的老师--XXX教授就是一位不停止阅读,不停止写作的先生。他会在凌晨二点通过Email解答我当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会在教室外等候我预答辩的消息,会对我人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劝导。仇老师给我立下了标杆,激励我做好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对于我的论文写作,我要感谢上海大学的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他们对我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还要感谢XXX、XXX、XXX等同门师兄弟,他们都曾热忱的帮助过我。

一路走来,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虽然我不善于当面表达,但仍希望通过后记写下他们的名字。XXXX学院的X老师和X老师是我选择高考专业的引路人;非常感谢XX大学的XX老师、XX老师、X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我在生活世界里经常犯错误,是你们的帮助让我继续前行;当然,我还要感谢XXXX大学XXXX学院的XX老师,社会工作系的XX老师、XX老师及我的同事,是你们的帮助让我感觉社会工作专业的温暖,特别希望业已成为佛学居士的XX一切安好。

最后,我要把感谢留给那些接受访问的蓝领工人,你们是社会的基石,工人的职业是神圣的,不可替代的。而对于我的父母妻儿,我更多的是愧疚,我要努力多干活,把菜烧好,把家看好。

数控车床技师论文谢辞二:

本文在选题、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导师XXX教授的亲切关怀和细心指导。导师学识广博、治学态度严谨,工作要求上的精益求精,作者切身体会,受益匪浅。由于本人的知识面有限,设计工作经验不足,在研究复杂的自动换刀机械手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方面考虑不周,在研究阶段X老师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无论作者在理论研究还是控制方法中遇到何种困难,X老师都能耐心地帮助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作者能够顺利完成工程硕士论文。

在此文完成之际谨向作者的导师--X小刚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参与评审论文和参加答辩的专家评委。他们在论文评审中耐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我感触颇深,也使我重新反省自己。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工作顺利,平安幸福。

数控车床技师论文谢辞三:

随着本文的完成,研究生学习生活也要结束了。在这里首先向我的导师XXX副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在学习上、生活上和思想上对我的教育和关心。X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诚恳宽厚的品格令我受益终身,并将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三年多来,正是导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淳教导才使我最终圆满的完成了论文工作。借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导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感谢我研究生同学XX,XX,很高兴能结识他们这样的朋友,使我的研究生生活丰富了许多。同时,感谢单位领导及其他同事对我课题的帮助。

篇(6)

2011年6月25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成为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虽然民族社会工作“至今还没有成为一个严整的学科,但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却早已开展,并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研究,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仅限于实践活动并非是专业性的活动)在民国时期就始出现,当时边疆社会工作的议题得到一定的关注和讨论,最突出的代表是李安宅先生所著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著名的藏学家、社会学家李安宅先生是提倡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学者。他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的顾问指导工作,他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论述的边疆服务的思想既是其参与边疆服务的经验提炼,尤其是对历代治便的不当举措尤其是“目的不纯,手段错误”进行了批判,这也是今日我们观察边疆服务的重要视角。

一、民族社会工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的相关研究

最早以民族社会工作为主题的论文是张丽剑、王艳萍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的《从民族角度审视社会工作》一文。文中指出民族社会工作是“以案主为中心,以民族为主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针对少数民族的助人工作。”其中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将有关民族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将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实务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从民族的角度审视社会工作,即民族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既包括与民族有关的社会工作,也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郑杭生在其主编的《民族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明确谈及了民族社会工作,他认为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的交叉,并将其界定为:政府和群众团体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务活动。

李林凤博士论文《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以场域―关系―资本理论和民族福利文化的概念进行论述。以广西桂林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个案,探讨了少数民族福利文化资源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三是她着重探讨了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能力和嵌入式发展的具体路径。

王思斌认为民族社会工作主要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理解为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社会工作。这里既包括面对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也包括在此空间内从事的面对非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二是把它理解为针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在非民族地区,也可能有民族社会工作。任国英认为,民族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依据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对面临困境的各民族群体和个人实施救助服务的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王旭辉提出民族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为指导,以“案主”的族群归属、族群文化及族群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与技巧,采用适切性的问题解决机制或助人模式,调动所介入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帮助其解决社会性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学科和职业体系。

二、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视角

张丽君在其文《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运用》,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时应该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注重提升少数民族能力。李林凤认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对案主文化背景的知识基础,提供服务时,能展现对案主文化的敏感度,还要具备分辨不同人群和文化族群间的差异。古学斌认为社会工作要在中国乡村扎根,必须处理社会工作者主置,审视在实践中出现文化识盲的原因。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该地区文化的内涵和运作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时要反思专业的盲点和陷阱。王旭辉认为我们在吸纳国外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敏感”视角基础上,要引入另一个发展视角“边界跨越”来应对,“提升我国民族社会工作覆盖面及专业性”的问题。我们要善于从民族融合及族际互动角度来整合资源,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突破固守于民族自治地方和各“民族”社会文化边界内部的工作方法局限,通过“边界跨越”来推动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文化敏感”视角下,则强调社会工作者应了解、尊重并善于利用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对相关的民族文化议题保持敏感性,提供具有文化适切性的民族社会工作服务。

王思斌认为站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社会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问题,政府制定出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政策,社会工作的职责是将政府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将社会福利政策真正传递到民族群众那里,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他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传递体系。从制度视角审视民族社会工作,既要注意到其与一般社会工作的共性特征,又要关照其不同于一般社会工作的个性特征,而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根据郑杭生(2005)曾经给民族社会工作下过定义,在他看来制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强调“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开展民族社会工作的首要前提。如果忽视制度因素对民族社会工作的作用,就等于把民族社会工作与一般社会工作混同起来,不利于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实务的开展。

三、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陈倩、南燕认为当前社会工作服务于民族工作存在不足:一是本土性的知识普及和运用不足,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没有长效机制以及缺乏有经验的师资力量,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对此,作者提出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民办非企业的社会组织的支持。生杰卓玛提出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有:一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规章制度;二是开展民族社会工作时要重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三是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个提议在总体上提出一个宏观的看法,并没有具体的建议,对我们现实的参考意义并不是很大。在民族地区开展实务工作,要注重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果社会工作者是一个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外乡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陈宇鹏认为限制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民族地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够,社会工作者在民族地区开展实务时热情不高,民族地区的群众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配合缺乏默契。目前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设置不合理,民间组织力量薄弱,组织松散等。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面临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

篇(7)

研究领域。具有心理学和管理科学工程的双重学术背景,长期从事应用社会心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社会态度与群体心理、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性别偏见与女性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咨询辅导等。

主持项目。曾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协重大调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两项)、教育部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二十余项。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年会;200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荆其诚基金”奖励和资助,赴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担任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并宣读论文;2008年7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青年心理学家国际交流活动。

社会服务。先后为湖北省妇联、武汉团市委、深圳城管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建筑设计院、凯迪集团、红桃K集团、武汉科技学院、三峡商报社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从事过员工测评、培训、讲座及管理咨询。

学术成果。独著《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影响》、《个案社会工作》、《大学心理学》等著作和教材80余万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人类工效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五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