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学发展论文

文学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3 15:28: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学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学发展论文

篇(1)

“反科技”的声音

“反科技”的声音早已出现,提出“回归自然”口号的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就科学技术对人的道德产生消极的社会道德功能展开批判。他指出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中,逐渐成为支配、控制人的工具,人类丧失了自然人性与美德。至19世纪,马克思比卢梭更为深刻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率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4]77520世纪被公认为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加速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却摧毁了人类自身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即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全面爆发的危险,人类又一次遭受着空前的危机考验。于是,一些学者和思想家继续对科学技术展开批判,从而审视、反思科学技术,儿童文学界以捍卫孩子未来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己任,也积极传达出他们的隐忧与预警意识。

(一)对受控与异化的揭示

周锐在《遥控健身操》中传达了人类被科技所掌控和异化,必须对科学技术有所限制的观点,他提醒人们对科技的潜在巨大风险应保持警惕。小说中的“阿嗡”大夫发明了一种遥控机器,在机器中输入做健身操、表演、讲课、背诵课文、洗脸、刷牙等等各色各样的程序后,再给被遥控的人服下“里应外合剂”,就可以准时准点、准确无误、身不由己地把设定程序中的各类行为“演练”出来。起初,遥控机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舞盲”们吞下“里应外合剂”,就可以潇洒自如地跳“探戈”、“恰恰”;两个刚入门的乒乓球爱好者通过遥控技术保证对打三百回合也不会失误……但弊端也随之接踵而来。尝试过“遥控门诊”技术苦头的阿嗡大夫意识到:“遥控健身操无疑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但如若这种创造的结果恰恰只是防碍了人们的发展和创造,那么,尽管已经付出了不少努力,也只得抛弃它。现在差不多每个人体内都存有‘里应外合剂’了,也就是说,大家随时随地都会身不由己地接受遥控。要是盗贼设法遥控银行职员、侵略者遥控了边防军……那该多可怕。”(《遥控健身操》)更可怕的是,如果技术被战争狂人或恐怖集团所掌握,那么后果不堪设想。由此暴露出科学技术具有统治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无疑会严重抹杀个体人的自主创新性。哈贝马斯也认为科学技术必然具有消极的作用,主张把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批判对象来加以批判。在周锐的这部短篇小说中,也开始深刻表现技术异化人类的问题了。人们被禁锢在看得见的装置和看不见的控制中,“越来越少地与人面对面打交道了。电脑自动化管理、自动取款机、自动验票系统、自动驾驶仪……我们实际上逐渐把自己的日常行为‘托付’给了机器来‘照看’”,甚至于哭、笑等精神活动在小说中也受到了技术的控制,正如生态批评家鲁枢元所言:“先进的科学技术正以它的巨大威力渗透到人类个体的情绪领域和精神领域,并力图以自己的法则和逻辑对人类的内心精神生活实施严格精确的、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管理。当科学技术日趋精密复杂时,人却被简化了,这又是热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人们始料不及的。”[5]269这无疑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给人类内部带来的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精神污染”。我们如今确已生活在一个机器智能的时代,电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当代的机器人保姆,而信息技术目前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人类已从中产生了受控感、异己感和非人感,如果我们不想变成冷冰冰的机器,反思是必要的。

(二)科技的尴尬与自然的胜利

如今科技的滥用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发了许多新的灾害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杀虫剂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害,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它也会造成食品污染和生态灾难。核能的开发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但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氟利昂被应用四十多年之后,科学家却又发现它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人类现在陷入一个怪圈,总是试图利用新的发明创造去解决现今不断显露出来的应用科技而遗留下的“祸端”。这一切都表明,科学技术存在致命的软肋,远非尽善尽美。因而生态文学家认为,技术终究不能替代自然界中活生生的生命体,一切都得服从自然法则的制约。周俊儒、古京雨等儿童文学作家以其作品表明科技不是万能的,技术制造品无法替代自然生命体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在周俊儒的童话《大红袍》里,人们用飞机喷撒灭蝗虫的化学药剂,虽然杀死了部分蝗虫,但也杀死了小鸟,杀死了原野上的许多生灵。这充分显示出科技发明的弊端,因为“鸟儿不但消灭蝗虫,还可以消灭其他许许多多的害虫”。(《大红袍》)而且长期使用药物灭蝗,也使蝗虫慢慢产生了抗体,药物越用越失灵,对环境的危害却越来越大。于是人们不得不回归自然原始的方法,借助生物链原理用鸡来灭蝗虫。童话中的老公鸡“大红袍”将军率领灭蝗鸡队伍经过几次战斗,彻底消灭了以“大叉脚”为首领的地下蝗虫大军,保证了草原的绿意葱茏,实现了鸡在自然链条上的本我价值。古京雨的小说《五月的草场》叙述的是类似的主题。锡林郭勒大草原闹起了蝗灾,一个夏天,几代蝗虫轮番争夺草场上牛羊的口粮,小主人公家承包的草场只一夜功夫就被蝗虫吃得只剩一个角,“诺大的草场上,聪明无比、无所不能的人却胜不了小小的蝗虫。”(《五月的草场》)在小主人公的启发下,大人们改变了策略,把灭蝗虫的农药变为了一千只大黄袍鸡。最终当广袤的草原上又一次展开人蝗大战的时候,来势凶猛的土蝗已在小主人公家的草场上销声匿迹了,自然原理战胜了科技发明。其实在《屎壳郎先生波比拉》中,我们也能读出保冬妮对于大自然雄奇伟力的称颂和对于科技力量的质疑。六十岁的公象对波比拉说:“自然万物都有它的规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像人那样为了达到像龟一样的寿命,一百年,甚至一千年,而去胡作非为,真是聪明反被”,“弱肉强食是非洲自然界不断进化的客观规律,没有谁可以改变……”科学技术未必能够有效排解非洲草原上每天都会留下成百上千吨的象粪、犀牛粪,而浩浩荡荡的屎壳郎队伍就能把这些垃圾迅速变成小粪球,转入地下,从而让非洲的原野肥沃起来,作家以赞美的口吻写道:“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草原清道夫,阿鲁巴平原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屎壳郎先生波比拉》)科学技术未必能够准确地控制屎壳郎家族的数量,而大自然的生物链即能做到这一点,作家写道:“是啊,从波比拉、坎丽鲁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许多危险在等着他们,他们的天敌更是想方设法要吃掉他们。大部分的屎壳郎,来不及生儿育女,命就断送在那些贪吃的家伙们的嘴里了。正是这些敌人,控制着阿鲁巴平原上屎壳郎的数量,让他们不至于太多,而造成象粪的紧张;又不至于太少,而无法打扫干净平原上的粪便。”(《屎壳郎先生波比拉》)由此可见再高妙的科技发明也难以真正替代自然界的原生态力量,所以曾经热切向往人类文明的波比拉最终丢弃了他视若珍宝的人类的“报纸”和他几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下来的模拟“眼镜”,愿意做回一只普通的屎壳郎。在周锐的童话《拯救伶仃草》中,2100年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通过时间网人们可以给过去任何时代的人发E-mail。而生活于那个时代的女孩“蜜枣”一双肌肉萎缩的腿却无法医治好。如果女孩生在一百年前,主人公“我”的中医父亲给她开张方子吃点药,很快就能治愈。尽管后来“蜜枣”收到了主人公父亲开出的药方,可她生活的时代,只能找到29种草药,少掉的那一味叫伶仃草,它灭绝在污染严重的21世纪中期。于是,尚处于21世纪初叶的“我”发起了拯救伶仃草行动,最终让女孩如愿以偿得到了伶仃草。未来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拯救女孩的病痛,在一株自然界的植物面前黯然失色。周俊儒的童话《最后一只小鸟》也表现了科技的脆弱,与大自然活生生的生命相比,科技陷入无用的尴尬境地。阳阳的爸爸是一个仿生学家,专门设计、制作各种机器鸟,原因是五十年前鸟类已灭绝,人们寻遍天涯海角也没再找见一只小鸟。虽然机器鸟制造得惟妙惟肖,酷似真鸟,拥有艳丽的羽毛和美妙的歌喉,可孩子们还是情绪低落,向往着曾在碧海蓝天间翩翩舞动的真鸟。那些机器鸟没有心脏在跳,没有血液流动,没有脑子思想,其实质不过是一堆冰冷生硬的铁片。高科技产品终归无法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只有最后一只小鸟——鸟仙子告别世界的飞翔让孩子们终生难忘,他们惊异于挥动双翅翱翔于天际间自然生命的美丽。

篇(2)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面授为辅的方式,由此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较短,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情况缺乏有效的指导,可以说这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出现众多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学习经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学生而言,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掌握的理解能力不同,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不同,因此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当前要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其根本在于梳理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对症下药优化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1.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电大教育采用宽进严出的办学方式,并且所有的课程学习可以在3~8年完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远程教育,完成学分选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较为丰富,其在日常的一些学习时间会被其他的各项工作、交际等取代,这直接导致学生对电大教育抱有一种错误的看法,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偏见。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平时学习靠积累的学科,汉语言各个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考试考核成绩可以检验的,而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却是需要学生调动其平时的知识积累,发挥文学审美能力、文学评论创造能力等完成论文的选题、论文材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而事实上平时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错误的看法,使得其并未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累性特点。导致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完成论文时无从下手,既找不到要写的论题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挖掘。与此同时,这些错误的看法使得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写作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没有提前积累材料,准备论文写作。而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想要完成一份有分量的毕业论文,更是使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

2.学生未能掌握汉语文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重难点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调动各种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才能够正确认识汉语言毕业论文,完成科学的论文写作。但是事实上,当前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课程并不是强制性的有学分要求的课程,其仅仅是一种参考指导的课程,而电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学习时间限制等,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地完成对毕业论文写作是什么、怎么展开毕业论文写作这样问题的探究,在真正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中面临众多问题。第一,毕业论文的论题选择不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根本,蕴含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学内容,也闪烁着一些耀眼的文学著作、文学明珠,而这些内容刚好是没有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人都普遍掌握的知识。如大多数人都知道《红楼梦》、李白的豪放诗,因此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文学知识,没有展开独立思考,则在最后论文定题目的时候,会直接选择自己熟悉的论题,但是这类题目范围较大,使其无法在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中清晰地概述这些内容,使得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有实质性内容。第二,论文题目的制定缺少独创性。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缺少自主创新性教育,学生仅仅需要照搬教材内容完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即可,因此在论文的题目确定过程中,学生往往从知网等文献网站中直接抄袭一个题目作为自己的论题,其中所涉及的论文内容也仅仅是对于别的学者的研究的重新阐述,整体上缺少创新性。第三,未能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定。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程序而言,首先展开开题报告写作,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明确写作的重难点,其次是经过文献资料、数据等的收集,编写文献综述,如此才能够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念,让自己的毕业论文具有可读性和文学价值。但是事实上,电大专业学生仅仅是确定论文题目就直接开写,并没有收集文献资料,因此整个论文即便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但也可以看出是对于前人研究的浅薄复述而已。第四,论文的写作格式不标准。对于大多数的电大专业学生而言,其论文写作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更重要的还有格式要求,如此才能够让整个论文更加简洁明了。但是不少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不会自己调格式,不懂得生成目录格式。

二、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优化措施

在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对于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分析其所面临着的写作问题,可以窥视电大开放教育现存的教育不足。因此电大开放教育必须以毕业论文写作所反馈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做好专业教育指导。

1.将毕业论文指导当作教学重点

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平时的资料收集以及小论文的写作当作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所在,由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如在展开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学期作业为要求学生能够展开现代汉语教育的毕业论文的拟题,并且初步形成论文的写作大纲,并将这些作业邮件传给教师。由此提升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正确认识。即该专业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学习,展开思考探究的,而非完成课堂作业即可。

2.要求学生注重写作教学积累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的论文写作思路混乱,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主要与学生平时的学术素养不高以及论文写作能力不高息息相关。因此在电大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专业课教师要提前做好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管理。如训练学生完成资料的收集、撰写文献综述等能力。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应用熟练程度。

3.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展开专业化的指导管理

毕业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学生要先选择导师,确定论文方向,展开论文题目的确定,明确自己的写作意义,然后才开始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尝试写作,更改成稿。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展开专业化的把关指导。如确定时间节点,让学生展开自主选题,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且与教师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由教师把关该题目方向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的指导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展开独立探究学习。其次,教师要展开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在论文写作之后有的学生是论文的内容不合格,有的学生论文的格式不合格。而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展开分类指导,与学生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对其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展开跟踪分析,避免出现毕业论文抄袭等违规现象的出现。

4.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培训,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篇(3)

一、问卷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问题,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在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取消。[1]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是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要改革以往管理中不合时宜的政策,管理中心要下移,要赋予教学院系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要实行分级管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监督,院系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和推动,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形成上下齐动,共同推进的局面。

篇(4)

1.对当前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2.谈电大中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3.非英专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英译研究——以鲁东大学2010届非英专部分毕业生为例 

4.谈中文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技巧——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

5.对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原则的思考 

6.高师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之我见 

7.中文专业本科生课程论文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8.中文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9.提高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0.我院中文系、数学系举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11.华中师范大学中文试验班毕业生毕业调查及对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12.中文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立论摭谈 

13.高校文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的几个问题——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生为考察对象

14.河西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写作及指导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

15.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片谈  

16.独立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索 

17.福建广播电视大学84届中文直属班举行毕业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18.我院中文系首届研究生毕业 

19.我院中文、政教两系首届工农兵学员胜利毕业 

20.教学、科研、管理三丰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焕辉教授,1956年中文系毕业

21.怎样写好文学评论——兼谈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22.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方向选题指导  

23.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指导对策

24.文科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以中文学科为例 

25.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

26.独一无二的松子——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7.启迪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关于中文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思考

28.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苏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第二届博士研究生毕业 

30.夏威夷大学和美国的中文教学 

31.中文分词模型的领域适应性方法 

32.使用二级索引的中文分词词典 

33.中文分词技术综述 

34.面向中文文本的情感信息抽取语料库构建 

35.中文分词算法研究综述  

36.一种快速中文分词词典机制 

37.中文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实践探索 

38.中文文本分类反馈学习研究 

39.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

40.中文搜索引擎中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41.中文分词技术及其实现  

42.一个中文实体链接语料库的建设 

43.自然语言理解的中文地址匹配算法 

44.中文文本情感分析综述 

45.中文数据清洗研究综述 

4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中文期刊采购策略研究

47.中文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类目组织系统的比较分析 

48.中文印刷字体单字与字库软件的著作权辨析 

49.基于Lucene的中文分词方法设计与实现 

50.中文姓名的自动辨识  

51.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简化版的效度和信度 

52.基于词典和词频的中文分词方法  

53.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动态势研究 

54.面向领域中文文本信息处理的术语识别与抽取研究综述

55.族裔特性、社会资本与美国华人中文学校

56.中文分词对中文信息检索系统性能的影响  

57.中文自动标引、全文检索及中文搜索引擎三者关系的探讨

58.中文微博情感分析研究综述 

59.港式中文语序问题略论 

60.公共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实践与探索——以深圳图书馆为例 

61.中文文本的地理命名实体标注 

62.基于规则的中文地址要素解析方法 

63.一种基于多重哈希词典和K-最短路径算法的中文粗分词方案研究 

64.澳大利亚的中文教育环境及专项中文教师培训项目个案分析

65.中文文本的地理空间关系标注 

66.中文分词技术的研究 

67.中文分词算法在搜索引擎应用中的研究 

68.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69.中文DOI路在何方——从参考文献著录与DOI的关系探讨中文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的发展方向

70.中文叙词表本体的形式化表示与SKOS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建立中文知识组织系统形式化表示标准体系的建议

71.一种基于Lucene的中文分词的设计与测试 

72.KNN和SVM算法在中文文本自动分类技术上的比较研究 

73.《同义词词林》在中文实体关系抽取中的作用 

74.中文微博命名实体识别

75.中文比较句识别及比较关系抽取 

76.统计与词典相结合的领域自适应中文分词  

77.支持智能中文分词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构建 

78.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

79.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80.美国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应策略  

81.LanguageTool中文语法校对XML规则定制方法 

82.基于中文搜索引擎网络信息用户行为研究 

83.中文分词技术及其应用初探 

84.基于免疫的中文网络短文本聚类算法 

85.中文文学作品中数字使用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 

86.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与智能检索 

87.基于演化超网络的中文文本分类方法 

88.基于卷积树核的无指导中文实体关系抽取研究  

89.基于Lucene的中文字典分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90.一种中文分词词典新机制——双字哈希机制  

91.面向新闻领域的中文文本分类研究综述

92.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版的信效度 

93.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引文分析 

94.中文系教师信息行为之研究:以辅仁大学为例 

95.中文分词现状及未来发展 

96.中文歧义研究25年——以《中文信息学报》论文为例 

97.美国大学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习得差异及教学法探索 

98.现状和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 

99.江苏省科技类中文核心期刊统计分析

100.中文数字学术期刊用户价值模型实证研究  

101.路在何方——中文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刍议

102.中文词法分析与句法分析融合策略研究 

103.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04.一种中文分词词典新机制——四字哈希机制 

105.中文搜索引擎的原理剖析及开发实现技术 

106.自然语言检索中的中文分词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107.中文分词算法研究 

108.中文个人学术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基于153个中文个人学术网站的调查与分析

109.基于中文维基百科的领域概念相关性研究 

110.基于字表的中文搜索引擎分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1.汉语传统语法及其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展望 

112.中文文本中时间信息解析方法  

113.顶中区N200: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114.近年来中文网络信息分类研究综述  

115.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16.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

117.基于叙词表构建本体的中文叙词词间关系细化研究 

118.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信息比较分析

篇(5)

[关键词]伊朗文化;伊朗文学;伊朗朗电影;文化交流;“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国和伊朗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公元前2世纪开通的丝绸之路将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对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没有中止过。1971年,中国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两国高层互访增多,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6年1月,访问了处于“一带一路”中转站的伊朗,中伊关系翻开全新篇章。随着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我国学者对伊朗的研究也渐趋广泛、深入,中国的伊朗学研究蓬勃发展。

一、关于伊朗文学的研究

对伊朗(波斯)文学的研究始终都是我国伊朗文化研究的传统和重点所在,在上世纪未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里,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学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学的论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自本世纪初起,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学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关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对伊朗文学的研究有所减少。

㈠对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如林姝的《一路荆棘,一路阳光――中的悲伤与美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专刊)介绍了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伟大史诗《列王纪》反映出的悲伤基调和人物及语言的优美。魏丕植的《读鲁米》(《黄河之声》,2013.10)介绍了波斯大诗人鲁米及其诗歌。王汝良的《在中国》(《东方论坛》,2014.5)认为,《阿维斯塔》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宗教、神话学、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对其译介和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广阔的空间。穆宏燕的《主线故事探源》(《国外文学》,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线故事从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发展演变轨迹。

当然,对现当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穆宏燕的《两大奖项与伊朗新世纪小说》(《外国文学动态》,2013.6)对获得古尔希里文学奖和贾拉勒・阿勒・阿赫玛德文学奖的新世纪伊朗小说进行了梳理。《20世纪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与女性诗歌》(《职大学报》,2015.3)论述了伊朗几位女诗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为20世纪伊朗诗歌的繁荣做出的重要贡献。武磊磊的《赫达雅特研究在中国》(《雪莲》,2015.21)对伊朗著名小说家萨迪克・赫达雅特的生平概况进行了介绍,对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㈢中国文学与伊朗文学比较研究

中伊两国的文学都非常发达,这就使得文学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以及互动。张广兴的《酒里人生――李白饮酒诗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比较》(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探讨了李白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思想内涵的异同,并从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异同的原因。韩文慧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对的影响为例》《昌吉学院学报》,2013.1)将波斯英雄史诗《列王纪》与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比较,指出《列王纪》对《玛纳斯》在外部结构的谱系式与内部结构的悲剧意识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李丹的《从波斯文学中的儒道精神内涵看文化的相似与沟通》(《学理论》,2012.3)指出从中世纪波斯两位作家海亚姆与萨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认为这种文化相似性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共同之路、现实政治的被动引导以及两国文化的客观交流等因素所导致的。

㈢对伊朗文学名著翻译的研究

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代表作《鲁拜集》,因英国学者菲兹杰拉德的英译而闻名于世,“五四”时期经、郭沫若等人的译介传入中国。90多年来,《鲁拜集》的汉译层出不穷,它所引发的关于诗歌翻译的讨论也经久不衰。邵斌、缪佳的《互文性与诗歌衍译――以菲茨杰拉德和黄克孙翻译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王一丹的《跨越东西方的诗歌之旅――从(鲁拜集)的最初汉译看文学翻译成功的时代契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张建伟的《主要译本比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等论文对《鲁拜集》的各种译本及诗歌翻译的相关理论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伊朗电影的研究

伊朗电影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和几代电影人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品频频在世界各主要电影节上获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伊朗电影现象,引起中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㈠对著名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朗影坛涌现出贾法・帕纳西、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马基德・马基迪等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为伊朗电影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赞誉,我国学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唐灿灿的《从遮蔽到解蔽――解析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电影评介》,2014.17)用存在主义理论从叙事角度解读了的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梅云慧的《贾法・帕纳西・节制的现实主义大师》(《电影文学》,2015.1),结合帕纳西的生平经历及电影作品,探讨了隐现在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往返运动中的旅行者: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电影新作》,2014.1)论述了阿巴斯导演利用往返运动的主题深刻反思了伊朗现实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个体的生命哲学。

㈢对某部电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在2011~2012年大放异彩,斩获了包括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40多个奖项。我国学者撰写了大量论文,从电影的主题、拍摄手法、叙事风格等多个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述,仅中国知网收录的就有40多篇。如唐灿灿的《“私欲”与“道德”的博弈――论中宗教力量的镜语表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5),王向辉的《西敏的离婚诉求――从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浅析电影(一次别离)叙事中的新现实主义色彩》(《环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对其他电影作品分析的论文也有一些,但数量上远远少于《一次别离》。如赵鑫、黄兵的《寻找与希望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读解》(《电影文学》,2012.24),黎燕敏的《电影(天堂的孩子)的叙事艺术》(《电影文学》,2012.14),张爱民的《残酷与爱的双向书写――(背马鞍的男孩)评析》(《名作欣赏》,2011.17)等。

㈢中伊电影作品比较研究

中伊电影作品的比较研究,既有具体电影作品的比较,如肖鹰的《中国电影要国际化视野,不要全球化模式――与的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3),张金尧、韩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一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电影评介》,2015.21),唐仁跃的《真情摹写与矫情错位――和之比较》(《当代文坛》,2014.3);地有类型电影的整体比较,如王春鸣的《伊朗与中国的儿童电影叙事风格比较》(《电影文学》,2013.19)。

三、关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丝绸之路的打通为两国文化的接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从政府到民间,从双边到多边,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检索的结果来看,有三篇硕士学位论文以中伊文化交流为题进行了研究。分别是田鸿坡的《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李巧茹的《论蒙元时期中国和西亚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师大硕士论文)和张欢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区与伊斯兰地区文化交流状况研究》(2013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前者回顾了中伊文化交流的历史,论述了交流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对交流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后两者则论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和伊朗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

还有论文对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进行了研究。如余朝霞的《元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风格》(《中国陶瓷工业》,2012.3),认为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是中国文化与波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穆宏燕的《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伊斯兰细密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回族研究》,2015.1)阐述了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波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起到的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林梅村的《波斯建筑艺术巡礼――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三》(《紫禁城》,2012.7)结合中国考古发现与在伊朗的实地考察,介绍了波斯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篇(6)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对sci-E数据库收录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期刊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编译整理,介绍了60种期刊的刊名、语种、出版国、出版周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影响因子、领域内排名和JCR分区。并对2013年我国学者天文学天体物理学SCI论文的主要发文期刊进行了计量分析,详细描述了载文最多的前10种期刊的创刊年、主办方、网址和内容范畴,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天文学;天体物理学;SCI论文;计量评价

Introduction of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Covered by SCI-E

WANG Li-xian ZHANG Xiao-yun

(Library of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Xinjiang 830011,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60 journals o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covered in SCI-E database, including journal title, language, journal country/territory, publication frequency, ISSN, Impact Factor, ranking and quartile in category. Then 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top ten journals which publish the most papers by China in 2013, namely the first issue data, sponsor, website and scop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Key words】Astronomy; Astrophysics; SCI paper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0 引言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目前SCI印刷版和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CDE)收录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3750种,网络扩展版(SCI Expanded,简称SCI-E)收录8654种[1]。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SCI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

为了增进国内学者对SCI-E天文学天体物理学领域期刊的了解,促使广大科研人员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国际性科研成果,并在具有较高影响力水平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现将SCI-E收录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期刊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编译整理,并对我国学者的重点发文期刊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能够通过本文快速了解目前天文学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发文情况。

1 SCI-E收录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期刊简介

根据汤森路透网站提供的SCI-E主期刊列表[1],编译整理出SCI-E收录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期刊60种,并利用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数据库和来源期刊网站等进行了补充检索,向广大科研人员提供60种期刊的刊名、国际标准刊号(ISSN)、出版国、语种、出版周期、JCR分区、影响因子等信息,具体如表1所示。

60种期刊中,美国出版的有17种(28.3%),荷兰9种,英国7种,俄罗斯6种,德国4种,法国3种,其余澳大利亚、日本、中国、波兰、新加坡、塞尔维亚、墨西哥、印度、韩国、亚美尼亚、立陶宛、印度、乌克兰、斯洛伐克各1种。

语种为英语的期刊有51种,占全部期刊的85%,其余全部为多语种期刊。

从出版周期来看,月刊最多,为37种,其次是季刊8种,年刊6种,双周刊和半月刊各有3种,此外还有不定期出版的期刊3种。

所有期刊中,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共5种,最高的是美国Annual Reviews, Inc.主办的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评),影响因子为24.037。其余影响因子介于5-10的期刊有6种,1-5的期刊34种,影响因子在1以下的期刊共15种。

2 我国天文学天体物理学SCI论文主要发文期刊

分析2013年我国学者在天文学天体物理学领域发表的SCI论文,对其来源出版物进行排序,可以得到我国学者的SCI重点发文期刊,列表如下。本文对这10种来源期刊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补充说明,以便我国学者能够快速、准确地选择期刊来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3 结语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天文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在天文观测和研究中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但在近代陷于停滞,落后于西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国天文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太阳活动及预报、银河系磁场与化学演化、剧烈活动天体研究、高能天体爆发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宇宙中物质分布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国际显示度的科学产出。但从论文数和引文数来看,依据1998~2009年天文学领域论文、引文的统计数据,中国在论文数上排名第7位,引文数排名第11位,篇均被引8.4次,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美国相差悬殊,与英国、德国也有不小差距[12]。未来我国学者还需继续努力,在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和质量方面双管齐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天文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快速选择高质量的发文期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OL].2014-8-22.

[2]journals.aps.org/prd/[OL]. 2014-8-30.

[3]iopscience.iop.org/0004-637X/[OL]. 2014-8-30.

[4]raa-journal.org[OL]. 2014-8-30.

[5]aanda.org/[OL]. 2014-8-30.

[6]journals.elsevier.com/advances-in-space-research/[OL]. 2014-8-30.

[7]jgr-spacephysics-submit.agu.org/cgi-bin/main.plex[OL]. 2014-8-30.

[8]iopscience.iop.org/2041-8205/[OL]. 2014-8-30.

[9]link.springer.com/journal/10509[OL]. 2014-8-30.

[10]iopscience.iop.org/1475-7516[OL]. 2014-8-30.

[11]iopscience.iop.org/1538-3881/[OL].2014-8-30.

篇(7)

关键词: 西域文学 新疆旅游 研究价值

新疆古代被称做西域,是中国最大的行政自治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风俗奇特,其历史、民族、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充满神奇色彩,因此令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翻阅古今中外关于西域的书籍文献,其浩瀚博大令人咋舌,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将其以西域文学研究为中心做了梳理。

一、国外研究西域文化历史的情况概述

国外学者研究西域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日、英、德、法、俄等国家。如,日本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和《西域文化史》,阐明了古代西域各国的人种、东西交通的意义、与汉民族间的关系现状,以及各国间宗教和美术,整个回鹘时代的文明。羽溪了谛的《西域的佛教》,论及了佛教在中亚及土耳其斯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德国沃尔特施密特(Waldschmidt,A.)的《贵霜,库车・吐鲁番――中亚中世纪早期艺术导言》(莱比锡,1925年)对西域各国的艺术问题做了概述性论述。针对西域“丝绸之路”进行考证的还有日本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下)》,就特定时期内的新疆历史情况进行了研究。田宅米吉的《古代亚欧大路交通考》(《地理与历史》1900年)、一雄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研文社,东京,1979年)和长泽和俊的《丝绸之路史研究》(图书刊行会,东京,1979年)等著作,则涉及古西域的历史和地理交通情况。德国赫尔曼(Albert Herrmann)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柏林,1910)探索了《汉书》中所记载的西域各国的名称及其里数的特点。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年11月26日-1943年10月26日),于1900年至1931年间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考察的重点地区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其《西域游历》系列著作中的《重返和田绿洲》、《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穿越塔克拉玛干》,考古范围包括今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在这些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等遗址,米兰佛寺遗址和吐蕃城堡遗址,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焉耆明屋及其附近的石窟寺和遗址。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基本上涵盖了前述诸多学术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在考古调查和挖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这部著作中提及了发现的佛经残本,为后人研究西域文学提供了材料。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图录》涉及新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此外还有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imore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其中有关于新疆的内容,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展现了新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法国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史著,对古代西域草原上的民族作了描述。新疆人民出版社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把中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对西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编定系列,出版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共14册,其中有11册是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斯文・赫定的《罗布泊探秘》,详尽地记录了塔里木地区水文、地质、人口的状况,以及扑朔迷离的罗布人,神秘莫测的楼兰古国。瑞典贡纳尔・雅林的《重返喀什噶尔》,则以一个东方学家的眼光,通过对喀什噶尔的回忆思考,对喀什噶尔历史性的变革做了准确、客观、入木三分的描写。这些文献分别从各自的着眼点对西域的地理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和介绍。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德国新疆吐鲁番考察队的勒柯克(A.von Le Coq)发现大批写在棕榈叶上的梵文佛教写经。随后,德国著名的梵文学家吕德斯教授(Heinrich Lüders)对这批写经进行了研究,并于1911年校刊出版了《佛教戏剧残本》。

据笔者收集的不完全资料,国外研究涉及西域的著作非常多,研究内容较为丰富,范围较广,并有其精深度。但是,国外的研究多在史学考古的层面上,重在民族、历史、人文的考察研究,对西域文学的研究和考察还比较薄弱,并且多是在考古探险的专著里有所涉及,关于西域文学的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还未见到,对新疆各民族历史和文化价值及其旅游资源的挖掘也较欠缺,能够从西域文学层面上关注文学与经济、与旅游的关系,目前还没有见到。

二、国内研究西域文学的情况述评

国内最早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汉代以公主身份嫁乌孙昆莫(王)的刘细君的《乌孙公主歌》(又作《悲愁诗》)描写了西域的居室与饮食,可算是西域汉文诗歌最早的杰作。汉代至魏晋时期,有传播佛教的僧人,经过西域留下一些释教的诗文,如西汉高僧安世高等。东晋时期康国高僧康僧渊,写下了描写胡人容貌的诗歌《答琅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相戏》。唐代,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了许多文人先后进入西域,其中有骆宾王,因为西域的经历而写《从军行》,岑参的边塞诗最丰硕,《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描绘了西域奇丽多姿的生活,《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则描写了边塞的奇俗异景,别有一番景象。高适《燕歌行》,描写沙漠的荒凉环境,雄厚豪健、悲壮浑朴、豪迈动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出塞作》、《陇西行》、《从军行》、《凉州郊外游望》等,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边塞诗派,他们的诗作传颂千古,其诗句中的西域,西域广袤奇异的自然景观和神秘多样的文化习俗,令人称奇。至北宋时期,维吾尔族伟大思想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于公元1069年写出了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是当时用回鹘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1072至1074年维吾尔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编写出了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词的大型著作《突厥语辞典》,内容极其广泛、明确,收录了大量的猎歌、战歌、挽歌、春歌、夏歌、情歌等三百多段,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元代,耶律楚材的《阴山》,描写了西域天山的形象,回回人马祖常,其诗文中也有对西域的描写,最著名的是西域少数民族诗人贯云石、萨都剌等,其作品极富西域民族与地域特色,被古今的学者津津乐道、高度评价,还有西域散曲家马昂夫,其作品颇为人称赞。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堪称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并且在以汉族作家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占重要地位,享有极高声誉。

到了清代,因为旅游、流放、戍边等各种原因,更多的文人涉足西域并留下诗文,如洪亮吉的《天山歌》、和瑛的《题巴里坤南山唐碑》、裴景福的《三月十四日夜至长流水》等,赞美了新疆的奇异风光;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则涉及了新疆的景观、宗教习俗等;纪晓岚贬官新疆期间也有《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其中大量关于新疆风土习俗的诗歌,反映了新疆的各个方面;游历新疆二万里的萧雄长期接触并深入考察新疆的风土人情,写下了《西疆杂述诗》,其中有许多关于新疆地理风俗人事的诗歌,如《歌舞》、《丧葬》等;的左宗棠不仅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著名的左公柳,而且留下了屯田守边的爱国诗《燕台杂感八首》之三;其他如李銮宣,流放新疆时写有《浮云》等百余首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诗歌,王岂孙的《西陬牧唱词》六十首,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民俗描写非常精彩。这一时期还有许多描写新疆各地风景民情和戍边生活的西域诗歌留存于世,就不一一罗列。在现代的一些作品集中也收录有关西域新疆的文学作品,如旅游作品选方面,张《中国旅游文选》中的《穆天子见西王母》,茅盾的《新疆风土杂忆》等,均用文学的笔法再现了西域的风土文化。

二十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对古代西域文人及文学创作的研究,我国史学泰斗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从文学、儒学、佛老、美术、礼俗等各个方面考察了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色目人)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同化的情况,其卷四文学篇专门讲到了西域之中国诗人、文家、曲家等,对这一地域孕育出的杰出文人及其创作做了分析。在多个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中,都论及西域的文人并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西域文学研究的专著也陆续出现。新时期以来,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余太山主编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西域通史》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做了勾勒,其中也都论及了西域的文人。何芳川、万明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在研究考察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时发现,作为中西交流的陆路唯一通道,丝绸之路所处的西域,必然成为东西方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西域在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与西域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游牧民族、文人官宦,他们的事迹作为创作素材延续千年,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想。

现代的国内学者研究西域文学的专著和论文则更为纷繁。范友悦的《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对西域文学的特点做了总结,对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视。郎樱的《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段宝林编的《笑之研究――阿凡提笑话评论集》、李国香的《维吾尔文学史》等,主要表现在对西域的维吾尔族文学研究非常具体深入。黎蔷的《西域文学艺术的戏剧化》,对新疆的文学艺术的形成和特征做了论述和分析。研究有关西域边塞诗人与创作的论文也非常丰富,这些论文和专著,以及一些山水旅游文学的研究专著,都从不同的层面,分析探讨了古代西域的作家和作品,对西域文学孕育的土壤和生存发展的空间进行了研究。因为篇目实在太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新疆研究西域文学的现状

对古代西域的文化名人和文学资源最为关注,投入最大热情、进行执著研究的当属新疆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身处新疆或者曾长期生活工作于新疆的一些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倾力出版了历代西域文学家作品研究丛书,包含诗抄、选注、评传、游记类十本书,囊括了古代西域著名文人及作品。钟兴麒、王有德选注的《历代西域散文选注》,旨在介绍自汉代至明清反映西域风土人情和开发建置的优秀散文,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西域的过去。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的《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和《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主编的《维吾尔文学史》、王堡与雷茂奎主编的《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郝延霖主编的《西域文学论集》、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的《玛纳斯研究》等,一系列书籍相继出版,推动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成果日趋深入和全面。周珊与朱玉麒主编的《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第1辑收录近30篇关于西域文学的论文,其中有18篇涉及了西域文学具体的作家、诗人、作品和文学艺术的样式,尤其对生活在西域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的文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张玉声的《试谈西域文学特点》和《谈西域文学的两翼》两篇论文,对西域文学的发展特征及分类做了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述。胥惠民的《各族人民团结建设和保卫边疆的赞歌――漫论西域诗的爱国主义》和《古代西域文学论纲》,认为“西域文学由三部分构成,即各族人民用自己母语创作的作品,或者他们到中原以后用汉语创作的作品,以及内地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到西域后创作的描绘边疆各族人民生活以及山川风貌的作品”。新疆龟兹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杰的《中的龟兹史迹》分析了西域诗歌对龟兹的描述。陈冬季、蔡宇知的《西域文化论稿》,详细阐述了西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包括西域民族原始文化――岩画、西域民族精神的原始形态――萨满教、西域民族精神的艺术形态――古代文学及西域民族人生历程的宗教化――人生礼仪等。沈子华的《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对新疆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做了分析和论述。薛天纬、朱玉麒主编的《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收录了近30篇学术论文,围绕着地域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研究者们不仅把地域理解为文学创作、作家活动的客观背景,而且看做渗入文学内质中的能动因子。其中有不少篇目涉及西域文学中的神话传说、诗歌的发展及西域文人和艺术等内容。近年来,疆内的一些高校还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成立“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并创办学术论集《西域文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一辑,是新疆本土与世界学术潮流相呼应的集刊,显示了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学科已经跻身于该领域世界学术之林,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朱玉麒教授的《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对截止到2004年以前有关徐松的生平、学术及西域著作和其他著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与评价,《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认为吐鲁番文书从外形到内在的“双重碎片”模式,以其丰富性、多样性,构建了中古时期吐鲁番汉文文学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与现场。这些成果令人振奋,也鼓舞更多的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中央文史研究馆吴蔼宸先生选辑的《历代西域诗钞》,共搜集了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代内地部分诗人文士吟述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人情风物的诗歌一千余首,材料颇为丰富。当代学者星汉所著《清代西域诗研究》,对西域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更细致和深入,该书对西域历史、民族、文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谓丰富,从中可见古代西域诗的大体面貌。还有胥惠民教授选编的《现代西域诗抄》,将西域文学作品的研究延续到了现代。2000年孙钢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庚辰版),2012年邓世光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等,则集中收录了当代文人描写、讴歌西域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诗词。

2012年8月31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新疆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唐代西域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的140余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及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会议。与会者就唐代西域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等地的唐代文明遗存。这些活动表明西域文学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史学界和文学界共同关注的对象,西域学(或曰丝绸之路学)已经成为国际“显学”,“西域热”高涨。

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是丰硕和颇有建树的,但是我们看到,新疆针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还是比较薄弱的,与内地的此类研究相比是滞后的。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域文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受到重视。金璐在《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和《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两篇论文中,以新特的地缘、人文优势为基础,研究了当前新疆文化旅游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应将新疆丰富的各民族文化融入到秀美的自然景观中,构建新有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新疆旅游产业中的现代文化内涵。还有一些关于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的研究的学术论文,如阚耀平、焦黎、蒙莉的《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提出了对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很有价值的建议。郑亮、王开元的《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认为唐代文人“开创了游边旅塞的航道”,他们的“边塞山水诗奠定了中华民族对西域旅游的审美情趣”,而清代文人“对历史、地理、风俗、人情、风土的详细记录,为今日的西域旅游增添了历史的民俗的文化内涵”。他们的诗歌“为今日的旅游风俗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凯旋的《新疆旅游景观艺术中的形象仿生设计》,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运用建筑学和仿生学的知识,对新疆旅游景观的设计提出了一些新想法,对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启发意义。道尔基、李煜辉的《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新疆现代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了新疆旅游业对“丝绸之路”的利用现状,指出旅游产品的开发对西域的“文化及历史内涵挖掘不足”。石利娟的《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则梳理了历代西域散文作家的作品对新疆地域、文化、风情的描述。盛春寿的《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考》,因其提到的遗址与中国唐代边塞诗人及作品的密切关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梳理文献时,我们注意到,国内一些学者专家重视文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注重挖掘文学资源在旅游景观中的价值,尤其内地这方面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很多,如张维亚的《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丁晨的《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徐秀敏的《浅论旅游文学在发展旅游事业中的价值》,喻学才的《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杨秀玲、王军华的《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张畅的《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余靖华、李江风、刘蕊的《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孙杰的《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陶少华的《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等等。这些论文都从文学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与旅游经济的关系,都意识到文学对旅游的影响作用,都在努力探讨开发文学旅游资源的途径和策略。因此让国内外旅游者看到内地的许多风景名胜点,在当地学者的关注下,努力挖掘文学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在许多景区都能够感受到文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内地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在新疆的很多景区,致力于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是极为少见的。内地的经验和成功之处对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极具启发的。

四、研究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

我们看到,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在新疆在学界已经取得瞩目成就,区内外学者从文学价值、文人创作缘由的角度研究西域文学的成果非常丰富,从民族、区域层面研究“西域文学”的价值和影响的也比较充分,从文学遗产的实用性层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角度关注“西域”的较少。到目前为止,把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发展联系起来,探讨西域文学对新疆旅游的影响及其资源在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开发与利用,这方面的成果还是很不够的。笔者认为,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西域文学作品对新疆的旅游业具有广告和宣传的作用。众多来新疆旅游的人,是被西域边塞诗中的“天山”和“大漠”所引领,是被《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所吸引,是被塞外的奇景和民俗所吸引。西域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是西域文学研究领域和范围的延伸和扩展。

2.西域文学能够向旅游者传导新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新疆这块宝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瑰宝是神奇瑰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文化内涵和价值,是需要西域文学作品向旅游者进行传递和解读的。西域文学资源能够成为许多旅游地的点睛之笔,重视并努力挖掘西域文学资源的旅游价值,是在开发一座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宝库。

3.西域文学提高了那些来新疆旅游的游客的兴趣。西域文学知识能够使游览者在面对新疆的苍茫辽阔、神奇雄伟的自然景观时,因为名篇佳句的引导和感召,心生豪迈、情绪高涨,为文动情、为景动容。可见西域文学对游客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旅行充满诗情画意,给游客增添无穷乐趣。

研究西域文学对当代新疆旅游经济的影响,借助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推进新疆民族文化发展的大目标,我们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西域”研究还可以从文学与旅游价值的可利用、可开发、可操作性方面取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译.重返和田绿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赵燕等,译.从罗布沙漠到敦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译.穿越塔克拉玛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英]奥雷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1994.

[5][瑞]斯文・赫定,著.凌颂纯,译,马忠英逃亡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瑞]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等译.重返喀什噶尔[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7][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可,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8]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9]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尚衍斌,西域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陈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论稿[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12]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4]拓和提著.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5]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荣新江著.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8]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9]钟兴麒.王有德选注,历代西域散文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0.

[20]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西域文史[C].北京:科学出版社,1-5辑.

[21]薛天纬,朱玉麒.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2]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3]袁志广,刘琳.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24]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5]周珊,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C].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26]张玉声.试谈西域文学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7]张玉声.谈西域文学的两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8]胥惠民.古代西域文学论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1):1-8.

[29]范友悦.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J].语文学刊,2012(13):10-12.

[30]阚耀平,焦黎,蒙莉.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J].干旱区地理,2000,2:149-154.

[31]郑亮,王开元.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03(4).

[32]黄耀丽,吴兆宁,郑坚强.基于区域竞争力对比的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3).

[33]道尔基,李煜辉.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现代新疆旅游业发展对策[J].文博,2010(3).

[34]石利娟,余红莲.新特的自然人文氛围与清代西域边塞诗[J].新疆社科论坛,2006(1):89-93.

[35]石利娟,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1).

[36]金璐、刘会强.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5):79-85.

[37]金璐,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3):38-45.

[38]孙杰,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J].赤峰学院学报,2006(1).

[39]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0]张畅,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1]余靖华,李江风,刘蕊.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1).

[42]陈学军.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的文学艺术的特征与功能[J].黑河学刊,2010(10).

[43]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3).

[44]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45]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1998(3).

[46]朱湘辉.试论古代山水文学作品的导游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