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家经济形势论文

国家经济形势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3 15:27: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家经济形势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家经济形势论文

篇(1)

成本会计论文2500字(一):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和实施策略论文

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的诞生与现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品生命周期、全球竞争态势息息相关,并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现代成本管理法的推进实施中,诞生诸如价值链分析、零库存准时生产、作业成本法等内容,并在诸多管理方法中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具体成本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如下:

一、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更具比重优势。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在市场中,由单一产业发展到多元产业的全面发展。相较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在旅游经济、信贷货币、基金保险、通讯电器等领域的产业结构化调整及发展,也迸发出了活力。基于此,企业关于自身生产方式和成本管理方法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并在高科技产物如計算机、数控机床、人工智能等技术密集型生产成本中归于新成本会计管理的信息化产物之中。

二、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关键点

(一)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主要体系组成目的旨在提高经济水平、满足客户需求、满足市场研究需求、满足设计要求、便于制作和售后服务的过程,其质量高低与相关活动自成一种有效的管理内容体系。主要管理意义为:以产品质量提高为而核心,以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为引导、以生产化、流程化管理为重点、以职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保障,以完美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通过低成本、低能耗、低维修成本和低事故发生为管理目标。管理理念适用于为实现管理目标而从事信息活动的协调过程。

(二)成本会计管理理念

物价的变动,催生了资产成本计量属性对象的确认,并注重计量和报告等程序管理。该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核心旨在提高企业资产成本利用有效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确保各方利益趋于一致化和等效化,并在降低成本中随技术理念、管理核心等发生质的变化。

(三)约束理论管理理念

该理论英译为“TheoryofConstraints,

TOC”主要作用为辅助企业识别目标管理中的相关制约因素并进行整改。约束理论的作用是有效发挥出现代企业产品生产中的管控能力,并实现实际工作技能掌握水平和工作技能需求的相吻合,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优化生产工序等整体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渐趋归于完善和规范。现代成本会计管理及其相关发展中,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在产品供求关系、新工艺及其产品更新换代中,以短运营周期和成本核算工作的精密化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之知识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有利影响,使得成本会计的多样化、个性化及其集成化和多元化趋势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具体来讲,在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进程极快,使得成本会计研究的系统性、独立性得以上升到思维层面,且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体系融入到成本会计之中,无疑使得该领域的著述及其论文和专著趋于详尽化、体系化、智能化、标准化,并在以往的成功经验分析中,从成本会计报表与分析、成本会计管理策略、成本会计可操作性上趋于完善。而在成本会计信息上的质量管控中,以成本会计的发展管理阶段、核算阶段、实施有效管控,以能够将会计信息应用在企业决策中,从事后管理上升到整体管理,并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会计管控提供相关参考意见。

四、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实施策略

(一)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方法及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及其管理技术的变更,无疑对企业生产价格调整、成本主导、额外盈余、产品研发、目标利润成本值变更、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渐趋成熟,且在管理体系、制度、理念、模式中以其先进管理经验和成效获得了比之常规管理较为成功的管理模式,以此来从经验、模式上加以借鉴。国内企业应以此为借鉴,在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中以及时变革和成本缩减,确保会计管理成效最大化。

(二)会计电算化管理进程加快

加快会计制度研究与改革步伐,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法规。以信息化市场发展为饵,在企业业务范围、业务种类拓展及其会计管理技术高效化中,寻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最佳助力。管理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奉行财务信息互动交融、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化等措施。在管理环节,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成效突出,适度以激励制度、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理念作为问题解决的关键。避免过度管理造成管理成效下降,有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提升,违背现代管理思想的初衷。

(三)成本管理全面启动

现代成本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需要在成本管理方案设计中进行全局掌控,并鼓励各参与方全局动员并配合上述价值链分析、零存货与及时生产、作业成本法管理方法,囊括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理念、持续提高理论的管理理念、约束理论管理理念并进行合理设计,最终协同不同层级相关管理人员、基层车间人员的全面支持和身体力行。持续深入全面对标,形成管理、技术、财务成本三大生产经营指标对标体系。围绕安全、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推动成本、技经、管理等指标持续改善,整个管理过程中保“安全零事故,环保零污染”,关键指标达到或领先行业先进水平。

(四)综合持久的管理方略

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要应用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需以合理存货模式避免存货流通速度过快对企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在持久成本管理中,以完善的思路运用于管理理念之中,以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己任,全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本文分析了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的基本理念,进一步阐述了成本会计管理的实施方法,旨在总结企业以现代成本会计理念为基础,以减少成本、提高利润为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以为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探究提供依据。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企业成本会计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认知和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目标成本管理与调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成本会计如何有效发展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同时针对企业成本会计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认知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成本会计新经济形势认知和发展策略

一、新经济形势下对企业成本会计的认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一场信息化产业革命浪潮,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经济体制发生巨大改变。经济发展核心是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依托信息产业,实现科技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有形化资本经济社会逐渐转变为无形知识结构。新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日益激烈,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创新产品、新工艺的产生与应用,帮助企业缩短生产周期,但成本核算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低成本战略管理理念成为企业管理核心,帮助企业掌握市场经济发展准确信息,成本结构更加完善,减少成本支出。

受到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企业制造环境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市场经济变化生出的新型产品制造、资源规划以及集成化系统,给传统成本会计带来巨大冲击,新经济下,传统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再适用。

由于受到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经济物价出现波动现象,这时企业成本会计要以现有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确认核算对象,采取正确计量方法,规范报告流程。

预测、核算和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支出的成本费用,工作产生的数据信息可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管理控制的方面的参考依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同时融入成本管理理念,跟随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体现企业价值变化,决策性更高。

二、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策略

(一)加强理论研究

加强理论研究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基础,以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在企业成本会计理论方面没有形成正确认知,忽略其重要性,导致传统会计成本缺乏理论支持,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果缺乏有利理论支撑,企业成本会计会很难发现问题并解决,不能站在理论角度分析市场局势,最终导致企业发展与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立足之地,只能被淘汰。所以,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在理论指导下,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深刻探索,找寻问题最佳处理对策。

(二)借鉴国外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成本会计的作用与优势逐渐显现,在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新的时代环境下,企业成本会计采取有效对策,确保自身成本会计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方面并不够完善,相较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对此,企业首先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基于实际,有目的选择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符的国外先进成本会计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市场形势和基本国情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成本会计改革提供保障。

(三)更新思想观念

传统企业成本会计在新经济形势下已经不再适用,因为传统企业成本会计陈旧僵化,在评价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对成本评价,将成本看作唯一评价标准,企业成本会计思想观念落后,企业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增加盈利,一味的减少成本消耗,节约成本是每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所注重的,但并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企业长期受到这种错误、滞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严重阻碍自身发展探索脚步的前进,新经济形势下,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无法有效应对,适应能力渐渐降低。所以,企业必须要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丰富成本工作评价标准,全面加强工作力度,促进成本会计发展,才能总体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立长效企业成本会计机制

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是企业首要工作。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指引下,完成企业成本文化的建立。新经济形势下,市场环境风云突变,企业每天可能都会面临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要想稳中取胜,必须采取低成本战略策略,企业全员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另外,企业可通过成本会计工作,利用数据辅助管理,企业决策更客观,成本管理思维更具全面性。

其次,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组织体系,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成本会计组织体系的完善,要求企业先建立专门的会计部门,并设置相关会计人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成本會计人员全面了解掌握生产流程,并数量使用成本控制方法,利用各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实现对企业成本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以上要求的满足,不仅需要成本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手段等内容,而且还要数量操作、正确使用先进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自主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养,确保成本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五)建立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虽然有大多数企业已经建有财会核算系统并日趋成熟,但在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方面水平较低。基于传统手工成本核算增加功能板块最终形成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效率提升。信息反馈可以说是闭环效应企业理念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增强信息反馈速度,还能够保障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的准确性。成本控制和预算功能充分展现,确保企业成本会计工作高效运行。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少不了对计算机的使用,所以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篇(2)

[论文摘要]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均有着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当前这场金融海啸的袭击下,脆弱的巴基斯坦经济正逐步走向崩溃的边缘。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协助巴基斯坦走出当前的困境,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双边的经济合作,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扩散而成的全球金融海啸,已经席卷全球。在这场金融海啸的袭击下,不少国家面临经济崩盘的危险。巴基斯坦就是深受其害的国家之一。由于国内局势的长期动荡,经济实力的薄弱,巴基斯坦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受金融海啸冲击的巴基斯坦经济

2008-2009财年伊始,巴基斯坦经济就开局不利。前四个月(2008年7月至10月),巴基斯坦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48.5亿美元,其中出口67.6亿美元,与上财年同期相比增长16.6%,进口14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贸易逆差达75.2亿美元,同比增长33.3%。[1]从而严重恶化了巴基斯坦的金融形势。受贸易逆差影响,本财年头两个月,巴经常账户赤字高达25.72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63.72%。同时,巴基斯坦政府正面临严重的债务偿还能力的压力。据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巴基斯坦外汇储备仅为81.35亿美元,其中,巴央行外汇储备为46.86亿美元,外汇储备除去相关国际债务外,只剩下不到30亿美元,仅够支付一个月的进口费用。鉴于上述严峻情况,全球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最近将巴基斯坦信用等级下调为“垃圾”级别,其中,长期外币债务等级由“B”下调为“CCC+”,长期本币债务等级由“B-”下调为“BB-”,短期信用等级由“B”下调为“C”。这意味着巴政府债务偿还能力正面临巨大压力,如果商业、金融、经济条件恶化,且外部援助和贷款等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其拖欠债务的可能性将更大。

由于外贸赤字扩大、卢比下滑、外汇储备萎缩,加上人们对西方金融危机的担心,巴基斯坦股票交易量创11年低点。与此同时,受金融海啸的冲击,国内消费者购买力下滑,巴基斯坦的房地产市场也迅速萎缩。尽管目前房价降幅已高达25%,但购房者仍在犹豫和观望。[2]另据最新资料显示,巴基斯坦卢比已贬值21%,通货膨胀达到24.64%。[3]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巴国内安全形势影响,巴基斯坦的经济形势正步入严冬,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二、互利共赢:进一步加强中巴经济合作

从目前巴基斯坦的经济状况来看,单凭其一己之力显然难以走出困境,走向经济崩溃边缘的巴基斯坦亟需外界的援助。中巴两国一直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保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合作。在当前两国均面临这场破坏力巨大的金融海啸冲击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中巴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无疑是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中国经过改革开发以来近3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中国也受到金融海啸的波及,但由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丰富的外汇储备、广阔的内需市场和作为新兴市场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相对较少,仍然具备一定的抵抗金融海啸的能力,甚至还有一定的余力来协助其他国家共同应对这场金融海啸。但是中国毕竟也身处这场金融海啸所波及的范围之内,自然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这其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的中国对外贸易就受到了极大冲击。作为中国外贸产品重要市场的欧美等国,经济已经陷入萧条,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受到重创。外贸市场的萎缩,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形成了剧烈冲击。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和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缩水,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也愈益严峻。而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反过来又进一步对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造成影响,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一旦出现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架马车”中的两架---外贸出口和国内需求萎缩的局面,中国经济的前景将令人堪忧。因此,在目前这种处境之下,中国除了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市场,尤其是广阔的农村市场之外,也应该将目光投向外部市场,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扩大海外市场,谋求内外两个市场的合力,来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在中国应该积极开拓的海外市场当中,巴基斯坦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伙伴。

尽管从目前来看,巴基斯坦受到了这场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经济萧条,市场萎缩,但巴基斯坦毕竟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加上国内建设相对落后,商品、服务、技术以及资本等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长远来看,巴基斯坦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就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贸易往来,但从当前总体情况来看,中巴经济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在产业合作的大多数领域,两国还停留在人员的交流和讨论阶段,具体的合作计划还很少,进入实质性合作的更少。在投资合作方面,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数额与中国的庞大经济规模相比而言数额还太小,而且中国对巴基斯坦为数不多的投资还集中于制造业,对其它领域的投资则非常少;而巴基斯坦由于相对缺乏发展资金,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不具备增加投资的能力。因此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合作现状与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相比较是不相称的。

中巴两国之间开展深入而广泛的经济合作不仅有着地缘上的先天优势,而且两国在资源、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特别是在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工业、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电信、投资和科技等领域,中巴两国有着相当大的合作和发展空间。未来两国如果能以这场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危机为契机,通过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外汇资本援助,协助其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境,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两国间的经济合作,有效结合中国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和巴基斯坦的能源、市场潜力,将对于无论是中国还是巴基斯坦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经济上的更紧密合作,将对中巴两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合作和文化交流,以及两国间的互信起到十分重要的稳定和促进作用。对中国而言,一个经济上稳定而健康并与中国保持政治、军事上友好合作的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存在,是中国所十分乐见的,也是符合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巴基斯坦本财年前四个月贸易逆差为75亿美元增幅达33%》2008-11-12

[2]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巴基斯坦房地产市场已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波及》,2008-11-05

篇(3)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择业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逐渐走向市场。由于受到就业观念滞后、择业心态不良、用人单位要求渐高、就业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时感到困惑和忧虑。

一、就业观念滞后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到国家政策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与之相适应,各地区及高校相继举办了“供需见而会”和“毕业生人才市场”,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通过相互竞争落实就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同时对就业政策不够了解,以为学校已把他们完全推向人才市场,在整个就业过程中,既得不到学校的任何帮助,也不受学校的任何限制,是完全自由的自主择业。毕业生的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错误理解。其实,作为现行的就业制度,所谓在一定范围内,是指必须在国家就业方针、原则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实行“自主择业”,学校负责推荐,并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由于现在非公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用人不规范的现象也随之增加。加上毕业生对劳动合同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相比用人单位而言处于弱势,所以为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维护毕业生的利益,学校在指导毕业生择业、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办理就业报到证等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调整,所以这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时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从而感到极大的困惑和忧虑。

二、不良择业心态的影响

(一)自卑和失望的心态

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即将来临的毕业就业,面对不可避免的职业选择,存在着较重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在职业选择中缩手缩脚,表现怯懦,甚至不敢与用人单位交谈;认为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面对适合自己的单位,只是因为别人联系了,自己就不敢再联系了;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未找到合适单位,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加上受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有些单位宁愿要各方面条件较差的男生,也不要条件较好的女生,所以女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普通弱于男生,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和示弱心理。怀着自卑和失望心理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会产生一种怨天、怨地、怨父母的情绪,从而大大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二)依赖和侥幸心态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择业的信心不足。有些毕业生不注意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增长和各种能力的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他们认为就业主要依靠父母、依靠社会关系,依靠学校和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朋友代替自己与招聘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另外,有些大学生因受了“进了大学门,就是公家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等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平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也极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和进取心,加上其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的名声较好,产生了毕业后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侥幸心理;还有些毕业生心理素质不稳定,面对良好的就业机会,左右徘徊,举棋不定,总抱有后面会有更好的单位供自己选择的心理,致使他们错失了许多良机。正如我校举办的双选会,有的参会单位不仅地理位置好、专业对口,而且单位效益也好,但是当单位选中几名学生要与其签协议时,学生却提出要考虑考虑然后再说,结果使几家单位在会上没能落实一名合适的毕业生。当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观望后,见没有他们十分满意的单位,又想回头联系这几家单位时,这些单位已经选择了其他高校的毕业生。

(三)自负和实惠心态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具体表现为:第一,他们在就业时对地区的选择由原来的“四面八方”缩小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改革力度较大的地区,而自愿到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第二,注重工作单位的经济效益的福利待遇,他们把目光较多地投入到效益好、收入高的单位,而不愿到艰苦行业,特别是那些农、林、化工、地矿等本来就急需人才的行业工作,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大学生面对学校提供的众多信息无一中意,迟迟不作选择,造成大量信息的浪费;较多的大学生趋向于热门行业,以致造成这些单位人满为患。而急需人才的单位门前冷冷清清,形成了“分不出去”和“要不到人”的矛盾状况;还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多挑剔,高要求,最后没有落实十分满意的工作单位,就大发牢骚、情绪急躁。这种只从个人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不考虑社会的需求的发展的择业心态,是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潮的。

三、单位要求过高的影响

从这几年的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高层次,需求不客观,用人机制不科学。一些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他们一看学校牌子,二看学历层次,三看学习成绩,四看综合能力。有些竞争力较弱、吸引力不强的用人单位提出要名牌大学的、本科以上的党员毕业生;同时提出毕业生要一专多能。在专业技能强、外语好的前提下,还要看是否持有计算机等级和其他辅修专业的证书以及获奖证书等。加上一些单位有点名要与该单位有关系的学生、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市生源、不要外地生源,没有用人指标,无法解决户籍关系等特殊情况,使得学生在联系工作单位时增加了许多困难,加大了学生就业的自卑和失望心理。

四、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目前的就业制度,正处于一个改革时期,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完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度逐年增加,但是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一方面国家强调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实行“自主择业”;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维护社会的稳定。总的来说,在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市场还陷于行政机制的圈子里,尚未真正形成一种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转变,或者说是尚未转变为一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全社会的、尤其是毕业生本人和家庭主动寻求和参与的就业行为,还没有能够完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能够对高校的毕业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要尽快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同时招生、培养、就业这三个环节要形成联动,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适销对路,避免造成更多毕业生的“体制性失业”和“品位性失业”。

五、严峻经济形势的影响

篇(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经济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曾在《美国经济评论》、《欧洲经济评论》、《比较经济学》、《兰德经济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我国存在着复杂且多样性的社会矛盾,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挑战。

如今,我国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达4000美元。伴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大范围的争议局面就愈发明显;而国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均导致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社会上的不满情绪被放大。因此,出现在住房、腐败、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等问题上的矛盾成了此阶段的主要矛盾,呈现出多样性、激烈化、全面化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被激化。但事实上,社会矛盾的激化正是下一轮改革的推动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金融危机过后,依靠吸引外资以及出口这条路在我国显然已走不通。

由于我国在全球劳动分工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当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表现非常突出之时,这就值得全球各类经济体反思: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确实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担忧,因此中国在国际上承受的压力迅速增大。而中国在外贸领域遇到的一系列摩擦和矛盾,都是因依赖于过去吸引投资用于出口所带来的。此模式若继续延续,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国际矛盾。因此,利益的多元化,不仅要求中国妥善解决沿海及内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要将产能充分利用,不断满足各类利益诉求,而非单纯考虑出口带来的利益。

3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依靠不断地改革,抓住每个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取得了成就。如今,面对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压力,中国仍然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就是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改革不是革命,不是把整个制度,而是在不改变现有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进行制度的改善,这是改革的本质。

当前,国内外形势较30年前有了巨大变化,因此,此轮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呈现新的特点:改革的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明确、多元化导致社会争议增多、改革机制不同,以及以民生推动为主线。

中国过去改革的经验证明,改革需要经过一系列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方可成功。如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不能走回头路,而需要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即“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包括资本走出去与形而上的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就是要在全球范围之内配置资源,谋划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粮食的难题。当然,这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有国际化管理的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胸怀。其次,形而上学的走出去,就是思想、意识要走出去。在全球规则发生变化的时代,不仅需要人才、生意走出去,还需要让研究走出去。

此外,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学术的、理念的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而我国的教育在国际化上还没有完全转向,如何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评判现行的国际制度,教育年轻人学会辩论,学会去说服别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亟须要做的。

同时,如何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制度制订过程中的讨论,关系到中国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在国际上站得起来的大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订,在国际范围内据理力争,树立中国的理念,这是我国下一步要下大力气做的。

倘若要让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名副其实的大国地位,就需要做到中国人在国际上具有发言权并具有绝对的说服力,同时,独特的管理方式、改革办法以及社会管理体制也是我们追求大国地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在国家全面复兴的过程当中,总结经验,营造新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在国际上具有感召力的新的价值观、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5)

随着今年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铁路改革的深化和机车车辆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厂今年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基本上实现了扭亏的目标。但工厂的资金仍然很紧张,很多技改、大修项目欠帐太多,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很难组织。使我们科协工作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去年九月,工厂为了增加销售额,把我们科协的科技咨询业务全部上收到工厂销售部,使我们技协本来就不高的经济收入更陷入困境。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经济实体,我们的工资都成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下力量加强实体建设,调整我们内部的核算分配机制,在基本保证我们自己工资的前提下,尽量筹积一部分活动经费,力所能及地开展科协的活动。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展经济实体,落实经济责任制,巩固科协经济基础。

今年初,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和作用进行了调整,并相应制定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职能作用考核办法。打破了过去的统算统分,形成了按经济效益和职能作用独立的考核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指标和目标,并实行独立核算。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科协自己创办的机械加工厂在去年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经理和骨干的新老交替。使企业在年轻化、产品化、规模化方面有了新的进展。经济效益得到巩固。科技楼自年初施行独立承包以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寻求新得经济增长点,调整资产和人才的合理配置。经营和管理有了很大提高。不但承担起科技楼所有消耗费用和办公室一半在职职工的工资,还自费更新了一部捷达汽车。增加了科协的自有资产。办公室本部在搞好科协活动的同时,注意资金的合理利用和投资收益的回收。有效的保证了科协的经济来源。弥补了失去厂内科技咨询业务收入的损失。为科协的生存和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和了有利的保障。

二、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开展科协活动。

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的调整和独立考核机制的实施,使办公室本部的职能作用突出出来。使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协活动的开展。今年,我们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在科普宣传、科技论文评选、科技讲座、科技培训以及丰富科技人员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5配合社会形势和工厂中心工作,开展政治与科普宣传教育。今年我们的科普橱窗共出刊八期。(160个版面)

5春节前,我们与厂报社联合,搞了一期集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主要内容是一年来厂报上刊载的工厂科技信息、科技动态以及与铁路机车车辆行业有关的科普知识。全厂职工踊跃参加,共收到答卷846份,由于大家认真查阅有关资料,答卷的正确率很高。有124人获奖。

5今年三月,我们还组织全厂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知识答题活动。我们作为一个分赛区,把中国科普研究所出的科学知识竞赛题转载在厂报上。还买了80本《当代科学知识》发至各科协分会供大家参考。此次活动得到广泛参与,共收到答卷1860份。(全部报到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经验卷,95分以上的就有951份。我们为随机抽取的120名参赛者发了奖。此次活动获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组织奖。

5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科技论文评选活动。对征集来自科技一线的40篇科技论文,组成了包括总师、副总师在内的专家评审组进行了认真的评审。最后以打分的办法评出一等论文二篇,(各奖1000元);二等论文四篇,(各奖800元);三等论文六篇,(各奖500元);四等论文八篇,(各奖100元)。并将入选论文编辑成科技论文集印刷1000册,用于厂内外科技交流。我们还从中优选四篇推荐参加第四届__工业企业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其中两篇获三等奖,两篇获鼓励奖。

55月16日,协助__市技协在我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教授主讲的科技报告会。各单位参加报告会的有600多人,其中我厂职工有近500人参加。

5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我厂科协配合教育处,举办了工厂中层领导干部微机基础知识普及培训班。以适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其掌握、运用微机进行办公的能力。这次参加培训的共有196人,按不同的基础分为A、B、C三个班,每周半天脱产学习,有考核,有考试。大家感到收获很大。

5在“__科技周”活动中,我们组织科协、技协骨干50多人,参观了中国科技馆、观看了穹幕电影《梦想成真》并游览了居庸关长城。

5评选厂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6名,并又科协出资组织他们赴张家界、三峡参观旅游。

5今年,我们出资两万多元给全厂1400多名科协、技协会员每人购买了一本由我们总公司编辑出版的《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新技术》,做为日常学习的科普资料。也为 我们下一步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打下基础。

5今年我们还在全厂科技人员中,组织了业余飞标比赛。先给各分会配置了120个标盘,让大家练习、选拔,然后进行分组预、决赛。共有近千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项活动。三、配合厂工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

今年四月份,厂工会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以“技术比赛”、“创一新”和“征三绝”(绝活、绝技、绝招)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我们科技协办公室做为组织成员之一,积极配合这项活动的开展。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 就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的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有关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第三方数据机构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2014年度本科黄牌专业(需要预警的)。

造成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该专业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受当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才需求相对不旺盛。爆发于2007 年末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加之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大幅衰退,也致使我国对欧贸易严重缩减,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纠纷不断,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更大。虽然国家早有预案,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等多项措施,但终因进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被迫采取压缩业务、裁减员工、降低工资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突出,使得人才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要求,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理想合适的人才。

据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新的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外贸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数量呈增长态势

尽管当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也由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国际贸易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我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14年,我国外贸增长了约82倍。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然而进出口业务人员却没有得到增长。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达到79.344万人,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仍然有66万的人才供需缺口。据调查82%的企业表示当前亟需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市场需要“无缝对接”人才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准职工”和“零适应期”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理想选择。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新招聘的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三)“通才”与“专才”结合

因为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外语过关、专业扎实等基本条件,而是反映在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的全面性等要求上。

根据近两年外贸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才稀缺。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中国商务部报告说,中国出口商品已连续15年成为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反倾销调点,仅2009年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创历史之最,高达127起。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倾销与反倾销诉讼日益频繁,诉讼人才成为竞争的热点,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但是业内人士估计,现在中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特别是有执业证书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因此要求外贸专业毕业生不仅是合格专才,还要成为全方位的通才。

(四)知识结构欠合理 产业针对性不强

由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长期只注重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商品知识的培训,加之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学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对所经营的商品知识贫乏,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学生的外语、国际贸易的知识水平都较高,但因缺乏商品知识和对商品的认识而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甚至因翻译不准确而引起客户的误解,闹出笑话。笔者深感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针对具体产业,增加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另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这两种体系都存在缺陷或局限性,前者虽然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使命,但是不利于学生就业;后者实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上岗后后劲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一根主线”、“两个强调”。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协调发展。

(二)牢固掌握外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外语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工具,只有牢固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才能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据调查69%的外贸企业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要求能直接与外商沟通,进行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拟写电文。要求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基础英语、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制单、报关、报检等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增加教学强度,从而增加外语学习的分量。

(三)培养有产业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门类。

高校要利用本校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综合教学条件, 确定两个以上产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相关的商品知识选修课,突出产业特色,避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度同质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和相关企业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诸如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定制化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大都安排有6周时间的毕业实习,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但多数因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实习经费安排,无经验丰富的专门指导老师,无严格具体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特点――务实性和应用性强不一致,更与就业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开设实验室模拟教学、国际商务场景仿真实训、暑期市场调查、毕业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科目,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在当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应用知识和富有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更多地中国企业将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大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篇(7)

2013年12月7日,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2013昕年会、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国际经贸问题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系承办。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形势与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本届年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新一届理事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当选为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新一届会长。

在年会开幕式上,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恢光平教授、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朱乃新研究员先后致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刘志彪教授首先作主题报告。他全面阐述了我国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的必要性和路径,并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别与全球资金流动、经济泡沫、环境污染和创新资源流动的关系,还向与会者提供了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深入研究的思路。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刘惟蓝副主任在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外贸增值率,强化自主品牌,提高服务贸易占比,注重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发挥好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教授在报告中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之说得不到普遍性事实的验证,更不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律,增长“陷阱”与中等收入阶段并无内在联系,中等收入更不是“陷阱”的原因,而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和开放型经济“两头在外”的特点,揭示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主要变化,提出了我国开放战略调整的方向。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朱乃新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对策,他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特点是低增长、多起伏、深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努力营造积极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原会长程极明教授今年已经84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他系统总结了美欧大国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认为发达的高等教育和领先的科技水平是支撑美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而重视实体经济则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他还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中美欧大国关系的发展态势和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张为付教授分析了东亚一体化的纠结,即政治对抗与经济合作并存,他认为中美合作将决定东亚合作的进程。江南大学商学院武戈教授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将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分为直接效应、自溢效应、自给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认为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引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直接碳排放量,从而提出对长三角服务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睿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在不同的关税减让情景下中国加入TPP后的关税减让对中国宏观经济及产业部门的影响,他认为关税减让虽然降低了政府收入,冲击了农业部门,但对整个经济增长而言是有帮助的。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繁华教授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问题、碳关税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问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冰分析了我国FTA建设现状,并与TPP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FTA存在着开放度不够、谈判议题不够全面和深入、能力建设欠缺等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地方。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崔鹏歌通过对江苏省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业FDI依存度、服务业整体开放度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分析,提出对江苏省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林乐芬教授分析了中美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制约和促进因素,探讨了中美新型大国经贸关系的构建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中美互动。她认为,中美新型大国经贸关系的建立不仅扩展了两国自身利益,也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大国关系的模式。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庆萍从政治、经济、法律、劳动力市场、农业与环境、土地使用的可能性六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农业投资环境,认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投资吸引力,中国应该加强与这三个国家在农业投资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