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镇企业论文

乡镇企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1 18:43: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镇企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镇企业论文

篇(1)

1.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坚持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思想上的指导,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外部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坚持组织结构管理。管理组织结构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大部分三部分形成树状结构,使得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更加的清晰化,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坚持管理制度。制度能够规范各个组织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普遍的适用于各个人员,是企业的一般准则,最终起到的是约束作用。同样管理制度还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坚持作风管理。作风管理是管理各个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约束在作风管理下的行为,个人的作风管理受到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影响。通过作风管理使得企业成员形成以企业为重的观念,坚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目标。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决策,不同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个人的决策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策者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完全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结果,决策是否正确,决策者能否正确判断,这对企业的成败也具有重要影响。

2.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是转变观念迫在眉睫,逐渐形成以管理的唯一主题,成为当今时代的特点。过度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严重的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知识、技术产品等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已然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的课题研究对象。新的世纪,企业之间逐渐形成虚拟的合作,合作网络集团,供应链合作,国际战略联盟,不只是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技术合作的专业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弥补的缺陷与局限性。员工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是竞争的优势,同样是重要的资源,员工的互相协作、知识管理、组织学习能力等成为企业培训的核心。

二、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管理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理念会使企业越来越落后,严重的违背市场的发展规律,只有采取新的管理理念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样高管的创新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管们必须明确责任和义务,坚持管理掌握和了解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

2.企业组织的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全新的理念,新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现阶段乡镇企业多采用集权制,组织结构采用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导致协调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所以新的组织结构能够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的长远,组织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坚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进行技术创新。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使资源配置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并且改善高耗能、污染重的问题,使生产出的产品更具有科技含量。技术的创新更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持,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是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途径。新世纪,企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了解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出优秀的产品。

4.坚持营销方法创新。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是企业面临的挑战,国家化的市场环境必须运用各种营销的方法,掌握市场行情和消费观念,明确市场定位,采用多变的营销方式,推销出自己的商品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服务体系的创新。充分的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化和改进。例如进行网络技术,搜集与乡镇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善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

5.健全规范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构成成份比较复杂。

员工缺乏积极的行动性,领导管理较难很难管理,不敢管、搬不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很多员工劳动态度不好,技术不好,待遇分配不平衡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劳动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创造性。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关键,现阶段乡镇组织宏观调控及审计、监察管理。坚持巡查,科学地、客观地、明确地、定岗、定员,进行直接的劳动定额分配管理。公平,实现公正,公开的竞争,适者生存,坚决杜绝人员腐败,如不适应工作条件,就直接下岗。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进入较完善的阶段,规范的、合理的人员分配制度是企业具有坚强执行力的重要标志,它是乡镇企业经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结语

篇(2)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篇(3)

[关键词] 乡镇企业 员工流失 对策研究

江西省是中部地区六省(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之一,同相邻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省相比,经济发展很落后,但是由于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江西省90%的外出务工人员都集中在这三个省,经历了近20年的打工生涯的江西人不少带着在外务工获得的经验、技术,以及人脉,依托江西的地理优势,回乡创业,江西省政府也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倡“全民创业”。

一、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乡镇企业的数量从1998年的143.5万个增加到2006年的151.7万个,而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822.7万人降低到2006年的815.5万人,2007年暑假笔者走访了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省的部分乡镇企业,四个省的乡镇企业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的流失,其中以江西省的最为重要,不少乡镇企业由于员工的匮乏导致生存困难。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经济比较发达,相应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中介服务市场比较完善,流失的员工在短时期内比较容易补充。江西省的乡镇企业需要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或者是通过企业家自身的人脉联系到的员工,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员工是远远不够的,不少企业家花费高成本从云南、贵州等省市聘请员工,但是这些花好价招聘过来的员工在半年之后往往会相继离职。一家企业在半年内从云南招来的70名员工流失了67名。就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企业主一致反映的问题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员。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员工的严重流失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乡镇企业陷入了“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圈子。

本文主要分析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控制员工流失的对策。同时因为政府在江西省乡镇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本文在分析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1.政府行为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

(1)对企业缺乏有效监督。江西省的不少政府更多的是偏向企业主的利益,对于乡镇企业主未及时执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保防护用品不齐全。员工即使受到企业的不公正待遇也难以及时得到改善。

(2)对乡镇企业主管理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乡镇企业主因为知识水平,以及资金方面的原因,在发展中难免有点短视,缺乏长期发展的打算,缺乏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对员工缺乏人文的关怀和正确的用人理念。政府对企业主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的培训。

(3)对本土员工缺乏相应的培训。本土员工是乡镇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留在本土的员工都是年龄较大,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只有经过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单个企业往往支付不起高额的培训费用,政府集体进行培训的措施比较少。

2.企业自身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

(1)薪资福利低。薪资福利是员工最看重的,由于国家一些保障劳动者利益的规章制度企业主执行不到位,导致员工薪资福利低。企业内部的罚款措施很多,不少员工的工资一半被企业主以各种形式扣除,拖欠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

(2)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江西乡镇企业大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和个人出资建立,所以资金投入有限,企业作业环境简陋、劳保防护用品不全,员工发生工伤的几率很高。由于江西乡镇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机械化水平低,员工作业主要靠体力,每天工作时间经常在12小时以上,节假日也基本上没有休息,工作强度非常大。

(3)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江西乡镇企业人才激励手段单一,只强调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上,也只有薪资部分,且薪资水平往往也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对内,家族内外人员薪资水平相差悬殊,分配不公,难以实现内部公平性;结果员工业绩得不到体现和奖励,必然导致员工流失。

(4)员工缺乏被尊重感、归属感。由于江西乡镇企业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和江西乡镇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导致他们不能摆正在企业中正确位置,不能公平对待员工和家族员工,使员工不能融入企业,总是感觉自己是外人。

企业主一直把员工当外人看,不少员工想多了解一点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的时候,往往会收到企业主的猜疑,办事积极性受到打击。

(5)缺乏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大多乡镇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足,没有了培训员工也就失去了学习新知识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不少年轻的员工离职率高都是因为在这个企业学不到新的知识和技术。由于江西省的乡镇企业需要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或者是通过家族成员介绍的朋友,对于外来员工很难有提升的机会,很多企业都是任人唯亲。外来工作人员的能力强的经常受到排挤,使得外来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上没有前景。

三、控制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对策

1.政府改善员工流失的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规章制度执行状况的监督、新的《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给员工利益带来了一个更全更完整的法律保障,但是很多企业主根本不能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来保障员工的利益。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加大监督,对没有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企业主进行处理。

(2)政府应对乡镇企业主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由于江西乡镇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乡镇企业主在用人上往往存在错误的认识,政府对乡镇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能提高他的管理水平,改变乡镇企业领导者的用人观念,让其明白不是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对员工多点关心,而不是用惩罚制度来威胁员工。

(3)政府应对乡镇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的技术水平。江西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同时,各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呈现出企业群落的趋势。比如说在江西省金溪县的乡镇企业主要有两大块,一是种桑养蚕;一是水晶加工。单个企业一般难以承受对员工培训费用的支出,政府则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费用平摊到每个企业就比较低,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2.江西乡镇企业自身控制员工流失的对策

(1)提高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严格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切实提高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企业为员工及时办理各项社会保障福利,如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失业保险及社会养老保险等等,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赖。同时因为物价上涨的幅度大,企业应该的工资水平也应该考虑到物价的原因。

(2)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企业应该以人为本,克服困难加大投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购置完备的劳保用品,提高企业的机械化水平,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环境及时改善。

(3)改变管理者的用人观念。任人唯亲也是导致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江西乡镇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管理者的用人观念如果不正确,往往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心里感觉不平衡。改变管理者的用人观念,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管理者能做到公正公平,使有能力的员工晋升到更好的职位,待遇也相应提高,这样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容易融入企业,与企业一起成长。

(4)完善激励制度。乡镇企业的要留在员工,完善激励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只有物质激励,没有精神激励,也不能只有精神激励,没有物质激励,而应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使用。首先,在提供薪酬和福利等物质激励时,要调查市场薪酬,了解市场薪酬水平,据此制定出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同时,将员工的薪酬与业绩挂钩,通过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薪酬和绩效的公平分配。其次,乡镇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更要加强精神激励的价值,实现激励的多元化,采用多元化的福利和利润分享,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进行精神激励创新,真正地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的目的。

总之,江西省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员工足够的好,才不至于导致招人难,留人更难。

参考文献:

[1]贺佳:重庆国有企业技术人才流失内在动因与对策研究[D].学位论文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论文摘要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文章介绍了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的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提出了5点具体意见。

1山西农村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主的基础,而我省发展农业面临着土地减少、水资源贫乏、人口增加等诸多制约因素。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使我省5年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农村达小康目标,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加速沟通科技部门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联系,加速农业和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商品形态、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缩短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科技兴农。

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一直较好,特别是国家科委于1992年确定洪洞县、襄汾县为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县后,我省农村技术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市场先进县和乡,如朔州城区、夏县、侯马市、寿阳县、大同市小南头乡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技术市场管理薄弱,大多数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缺乏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普遍没有实行技术合同,现有的技术市场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四是技术信息少、资金少,难以转化技术成果;……。

目前,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就必须逐步解决农村技术市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同时要加强和开发农村技术市场的服务功能,扎扎实实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办一件或几件实事,转化一项或几项技术,推销一个或几个新产品,逐步把农民及乡镇企业吸引到技术市场上来,靠技术市场求生存、找出路、谋发展。

2关于发展山西农村技术市场的几点意见

(1)紧紧围绕山西省科教兴农的5大重点工程吸收、应用、推广新技术。

种子工程、节约灌水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程、人才开发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点工程的科技成果,应及时汇报、积极吸引、认真推广。其中:种子工程:应抓选育,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有条件的县,应逐步形成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生产一条龙服务。节约灌水工程:应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可引进高效节水技术设备。旱作农业工程:应抓改土和保墒新技术和设备。农畜产品加工工程:应抓农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技术和设备。

人才开发工程:应抓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宣传普及实用技术,培育农民科技人才。

(2)积极为省科委确定的龙头企业服务。

山西省科委为了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搞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约100个以科技为先导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农村技术市场应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现状、农户要求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尽快研究掌握龙头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工作,引进科技成果,帮助技术改造等,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协助龙头企业引进人才和资金,促进龙头企业攀登新高峰;四是发现和培育各行各业的新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五是不断总结农村技术市场为“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服务的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究。

(3)建立农村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

农村技术市场受县域和地(市)域的影响,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较困难,因此建立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十分必要。

交流情报。即要求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科技部门各指定一名技术市场管理人员负责搜集农村技术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级传递,每传递一次,接受部门应整理、过滤一次,对本地区能够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传递。反之,仍应向上传递,一直传递到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省市场办对下边传递的供求信息应认真对待,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并尽快将供求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然后将供求衔接情况逐级或直接反馈回去。

开展联销。联销是技术市场服务的一种形式,负责农村技术市场技术信息供求的人员可兼任联销员。联销员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技术成果和新产品的销售。联销方法同情报交流。联销侧重推销县“龙头”企业产品、各种优良品种、各种新肥料、新的农作方法以及适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成果。

(4)开展技术市场“结对”活动。

技术市场“结对”是指省、地(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协、高新技术企业等具有新技术开发能力或拥有大量技术信息以及能够开展技术咨询或服务的单位与县结成一对,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1996年,太原市科技咨询中心与平遥县结对,该中心到平遥县技术信息,平遥县到太原市考察技术,彼此建立了感情,取得了信任。“结对”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农村技术市场并肩发展。今后应把技术市场“结对”活动列入各级科委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1997年年底,各地市均应建立一个技术市场“结对”试点。“结对”的对象可以自已找,各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亦可牵线搭桥。根据情况,1998年将召开一次技术市场“结对”经验交流会。

篇(5)

论文关键词:苏南模式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后集聚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创立了苏南模式,30多年过去了,苏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为此,我们重点考察调研了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晨东农庄和苏州吴江市同里静思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无锡苏州经济发达的现实出发,结合两个个案所在乡镇非农产业高度集聚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后集聚时期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模式这一重要观点,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能有所启发。

1、两个案例分析

1.1晨东农庄

晨东农庄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占地1000余亩,以园林、茶叶、花卉、苗木综合开发利用为主题旅游论文,集园林观赏、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农庄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农庄建有茶园、孔雀养殖园、灵芝养殖园、鱼塘、苗圃、饭店、灵芝研究基地等。目前农庄主要收入来源于茶叶销售、饭店经营。去年农庄开始灵芝养殖和深加工,将成为农庄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灵芝养殖剩余物(培养基)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处理污水厂污泥。农庄吸收劳动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节工。

农庄所在锡北镇,是以生产摩托车、电动车及其配件的产业集聚区而著名。农庄主人拥有一乡镇企业进行摩托车、电动车配件生产,农庄投资资金来源于该企业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个“生态农庄”、“绿色蔬果基地”、“农家乐”等等。可以看见当地推行的一村一园、一乡一景初见成效。

1.2静思园

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市同里镇往西3公里处。1993年开始建园,历十年始成,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奇石馆陈列着大量灵璧石等奇石。园中建材多收集全国各地在建设、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进行异地恢复、保护论文格式。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承和古建筑保护有一定的意义,目前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园主人拥有乡镇企业,从事玻璃钢生产。造园资金基本来自于该企业的盈利。

2、后集聚时期的农业发展

苏锡常的经济发展跟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前期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阶段;90年代末集体经济衰弱和外资经济腾飞阶段;以及2002年后民营经济崛起阶段。而目前形成民营、外资和国有三分天下的经济格局,因为在全国具有独树性,而被专家广泛称为“新苏南模式”(相对于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苏南模式)。

以晨东农庄和静思园为代表,体现了苏南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后集聚式农业”——它是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到盛期后,许多企业主曾经从事于农业,又开始产业转移,一部分资金又转回到农业,集群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农业新发展。而苏南后集聚式农业就是以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无锡以晨东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无锡目前上规模的正常经营的已经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机提出一村一园的思路和战略,虽然每个农庄、农场的特点不同、经营项目不同,发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投资者均是利用经营工业企业的盈利,投资于农村、农业,投资的农村、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种植业,一般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更高层次的农业旅游论文,在农业中融入新的要素,体现了农业新的价值和收入来源。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休闲旅游景点,增加了农业经济收入,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也是苏南后集聚式农业的特色,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但是,在新苏南模式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后集聚农业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发展后集聚式农业,才能促进苏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工业反哺农业,怎样反哺?怎样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抓住当今苏南农村的关键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反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动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苏南的地理气候优势,打造苏南天然粮仓。

2.2发展生态农业产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集聚式农业缩小了城乡差距,在经济(产业)结构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辖区、县市、城镇、乡村多点网状的产业集群。将苏锡常在地域上连绵一片,市区趋于相连,与乡村界限模糊,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被打破,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而苏锡常早年的城镇化趋势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旅游论文,乡镇变城,大有燎原之势。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应以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链和新概念产品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和开发新需求,创造农业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态米、茶油、有机蔬果、食用菌、原生态家禽、天然矿泉水等。把农产品开发和经营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农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以踏踏水车、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转转、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提供旅游服务。

后集聚式农业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并可以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是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有效途径。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3开发新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加深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了解农艺知识,体现农家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生活方式融入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苏南一带地处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能够最早触及最新市场。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进新观念、走在创新前沿。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比如苏锡常有发达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两旁有丰富的景观,可以开发汽车宿营地满足当今汽车时代的新需求。

3、问题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企业主没有真正了解生态农业和旅游意义。他们不是把环境、时间与经济优化结合,不了解生态农业与旅游具有长效性,不是短平快项目,而是以办中国农村企业的观念,以效益最大化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问题旅游论文,主要有: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在规划中没有或很少考虑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整体和结构的规划,把主导农业、农业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的设计论文格式。现在有像上世纪发展乡镇企业时的一哄而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趋势,再次把大量的耕地变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没跟上。对如何保障主导农业、适度发展二、三产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着生态农业开发的旗号,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高于50%的企业主,以买地囤地为目的,没有真正的去搞生态农业,实际在生态农业投资的企业少于30%。

(3)管理亟需规范。在管理上要宏观和微观两头抓。市场行为、设施建筑、卫生安全、税收上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要与国际接轨,遏制欺诈、不诚信等不良竞争行为。

(4)扶持力度不够。体现在资金、舆论宣传、政策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统一规划、规范发展。确定新型农业的经营范围和重点项目,编制新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制订并推广相关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整体规划和论证,加强指导。

(2)创新农业旅游经营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旅游产业。

(3)加大对新型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会等各类有效平台和资源,不断为新型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资金以及各种服务支持。

(4)按照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特性规范用地以及落实具体生态环境指标或规定。

参考文献:

[1]唐为首,“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经济丛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规划师》2007-2

[3]杜传忠,郑丽,任雪,我国农村工业化三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与启示,《德州学院报》,2009-2

[4]董正秀;周晓平,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4期

[5]孙冬玲,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1期

篇(6)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在农村实行之后,一些原有的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政策被削弱,但新的保障制度却又未建立,农村老年人不得不面临着严峻的生活风险。由此可见,滞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危害。因此,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的趋势下,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和至关重要。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上,农民可支配的收入十分有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而且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般是在一个县的统筹范围内进行的,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也很大,再加上农民手头可支配的钱少,造成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少,而且缴纳的保费很低,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需求。湖南省邵东县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该县有人口113万,其中农民有一百零几万,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仅为5万,占农民总数的5%,且大多数农民选择的都是养老保险中层次最低的一次性缴纳200元的投保档次。如果按照20年投保期计算,每月只能领取几十元的养老保险金,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养老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设计有误,范围笼统,且阻碍社会发展。

现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由于设有具体规定集体缴纳养老保险调剂金的义务,并且对国家的责任也设有具体规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以个人缴纳为主”变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如山东省《平阴县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就规定:保险费“集体确无力补助的,由个人全部缴纳”。这已经连社区保障的性质都不具备了,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自我保障。而且农民的个人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形式上与个人银行储蓄账户相同,但实际上不如银行的储蓄账户,因为养老保险账户不可以随时支取,必须在退休年龄后才能支取。农民要承担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费用开支,以及保险基金被违法挤占、挪用的风险。这样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减轻农民负担相违背,导致农民无力接受和农村养老保险并未落到实处。同时,现行《方案》将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全部纳入保险对象,这就将实际上脱离农业生产的务工、经商人员再次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以前的户籍制度与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固定化,也最终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受阻碍,社会结构的转型速度大大减缓。由此可见,只有对农村社会的保障对象进行科学的划分,为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建立适合自己的保障体系,割断他们与土地的联系,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国家投入不足,社会保险退化为商业保险,而且基金保值增值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的原则。这项政策扶持对乡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具有益处,集体补助部分可由乡镇企业税前支出。而现实中大部分农村务农人口享受不到这一待遇。当前,乡村两级负债严重,可以利用资金非常有限;尽管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组,其养老金积累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集体补助为辅就成了空话。实际上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成了纯个人储蓄积累保险,社会保险退化为商业保险。而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与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样的投资运营问题。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采取存银行、买定期国债,非常有限的投资渠道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极难以度过承诺较高的养老金的支付风险。

二、对策。

1、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根本。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和低。因此,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然而我国的经济又不够发达,再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按照现实情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障。

2、范围的划分合理化。

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村人口按照其实际生活和工作情况可以划分为四类人:第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全部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是其的农业收入,这些人是最为标准的农业人口;第二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移的农村人口,农忙时节回乡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荷,而且农闲时进城从事流动性较强的工作。第三类是生活在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其非农业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乡镇企业职工和乡镇个体经营者是这部分农村人口的典型代表。第四类是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他们的工作相对稳定,而且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生活习惯实际上已经城市化的农村人口。因此,我们不能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混为一谈,并且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要消除一切不和谐的因素,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所以要区分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入相对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笔者认为第一、二类人应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三类人应选择加入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四类人应选择加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3、建立正式、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养老保障的经验来看,一个社会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30-40年是以储备积累方式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最佳时期,时间越短暂越被动。我国农村如果现在不抓紧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因此,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正式、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第一、二类人应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第三类人应加入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现行《方案》将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做法。一方面,这样做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把小城镇作为发展之地,减少向大中城市的盲目流动,而且可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与城市的相区别,因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参照系的标准高、项目全,然而小城镇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按照这一标准实行。所以要做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不能减损因缴纳保险成本增加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采取乡镇企业职工个人缴费与乡镇企业缴费相结合的基金筹集方式,建立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只有构建相对独立的,合理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体现乡镇企业在我国的独特作用,促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3)、第四类人应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现行《方案》将第四类人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做法,不仅不能够减弱农民流向城市的热度,反而增强了他们的流动盲目性。对于有相对稳定经济来源的进城农民,他们已在城市居住多年,而且有能力加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但对于进城时间短,且求职不易的农民来说,支出这笔养老保险费用有利于限制他们的盲目进城。因此,将第四类人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拓宽城市保险金的筹集渠道,而且打开了为中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进城农民踏入城市社会保障的大门,割断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4、加大政府重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投入。

社会保障原则上要求国家出面组织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在社会保障这项工作中,国家不但是非营利的,而且应该保证此项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应从群众所缴纳的保险金中提取,否则就难保证社会保险的给付率高于商于保险。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国家补贴的方法,通过调整现行政策的目标,把现在主要用于粮食流通环节的大量低效财政补贴,以对实行产品换保障计划的农产品进行定额补贴的方式,逐步转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承担起建立农民养老制度的财政责任,达到加快建立农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目的。国家财政提供的支持额度和农民缴纳农产品的一定比例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不仅可以保证财政开支的可控性,而且可以使农民直接感到国家的财政扶持,进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样政府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也可以成功地构建。

5、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和核心,是以强制性为基本特征的。而社会养老保险的这一强制性又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证。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举步维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险立法的滞后。例如,在许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由于一些企业主和民工的知识水平低,造成了企业主以政府有关强制社会养老保险的文件不是法律为由,拒绝给广大农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由此可见,要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快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法可依,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孟醒。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机别、实践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 210

2、何平。 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 273

3、张思锋、温海红、赵文龙。社会保障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2003 .306-307

4、周志凯。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5)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42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 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抑制; 非正规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12)02-0020-07

一、文献综述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却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很多学者讨论了国家整体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多数文献是从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认为中国整体金融发展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从农村自身金融发展出发,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则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张立军、湛泳(2006)[1]运用改革开放后与农村金融相关的经济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该研究中仅采用了农户储蓄加上农业贷款之和除以农业产出的比值作为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忽略了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两个方面,所以结论中仅提出要扩大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节制农村资金外流,而未提及农村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姚耀军(2005)[2]从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相对滞后的视角出发,选择了城市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比的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指标,对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张立军、湛泳(2006)[3]在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机制的三大理论假设,并运用1978~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通过门槛效应、地区与城乡的非均衡性以及降低贫困效率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与理论假设相符。

然而上述文献仅仅使用农村金融规模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忽视了农村金融中介的效率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为了更完整深入地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从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以及结构三个方面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1-1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1JZD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付荣(1982- ),女,河南安阳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博士生。

二、 农村金融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根据农村金融体系的自身特点,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涵义给予界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指增加农村金融的相对供给数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对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规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在规模上,突出金融相对规模的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有能力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在效率上,防止农村金融资金的流失,并在农村自身经济生产中有效率地对资源重新配置,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在结构上,提高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自主性,同时,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形成合理的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金融结构。

1. 农村金融的相对规模

国际上常用金融相关比率(FIR)[4]来衡量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即在某一时点上现存的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为了方便,常用金融资产总额与一国的GDP之比来计算。衡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对规模时,以上述表达式为基础,结合实际加以变动。在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中,银行业具有极强的垄断地位,它对各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此,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总和作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额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同时选取农村GDP总值来衡量农村经济生产总值,定义农村金融相关比率RFIR(Rural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为全部农村存贷款总和与农村GDP之比,即:

RFIR=RC+RDRGDP(1)

其中RFIR为农村金融相关比率,RC为农村存款总和,RD为农村贷款总和,RGDP为农村GDP农村GDP根据各年的《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整理而得。。

2. 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

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主要分为农村金融资源的转化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5]金融资源的转化效率衡量农村的大量存款是否有效转化为农村贷款,是否满足了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村金融的配置效率是指农村金融资源即农村贷款是否根据市场利率自由流动,在重新配置中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1)农村金融资源的转化效率。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中,金融资源的供给来源多是农户在银行中的储蓄,通过银行转化为贷款流入资金市场。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金融资源转化为农村贷款(包括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投入到农村自身经济的生产中。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效率中的转化效率,应着重考察农村金融机构对储蓄的转化能力,即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能力。

因此,选取农村存贷款比率(SLR)来衡量农村金融转化效率:

SLR=RLRS(2)

其中RS和RL分别为农村储蓄和农村贷款。

(2)农村贷款的配置效率。衡量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另一方面是农村贷款在生产中的配置效率,即金融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重组是否实现了帕累托最优配置。

我国农村贷款分为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两大部分。其中,在政府主导的农村信贷体系下,农业贷款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向国有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贷款,农业贷款效率较为低下,而且增大了农村金融风险。[6]而乡镇企业贷款主要是为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的,用于创建各种企业来支援农业发展。农业贷款的配置效率往往低于乡镇企业贷款的效率。

因此,采用乡镇企业贷款与农村GDP的比率来衡量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亚洲开发银行(1992)以对私人部门的信贷量与名义GDP之比反映资金配置状况,King和Levine(1993)提出指标PRIVY等于提供给非金融私人部门的信贷与GDP的比率,两个指标的上升均表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ALLOE=RELRGDP(3)

其中,ALLOE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REL和RGDP分别代表乡镇企业贷款和农村GDP。

3.非正规金融的相对规模关于农村正规金融在拙作《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中已经给予全面的讨论,因此,对于衡量农村金融结构的指标,本文选择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算。

与正规金融不同,非正规金融由于缺少政府部门的正式监管以及大量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隐蔽性,无法对其进行统计,缺乏准确的官方数据。因此,要衡量非正规金融相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必须先对非正规金融贷款总额进行测算。

(1)非正规金融贷款总额。由于缺乏公开准确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总额的统计数据,所以一般采取抽样调查研究或者模型估计进行测算。本文利用田光宁等[7]估计出的农村非正规贷款的上下限,求其平均和来代表农村非正规金融渠道贷款额。

IRL=IRL1+IRL22 (4)

IRL1为非正规贷款总额的下限,IRL2为非正规贷款总额的上限 IRL1和IRL2数据来自田光宁、李建军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结构演变》中的测算结果。,IRL为农村非正规金融贷款总额的测算。

(2)非正规金融相对规模。[8]依照金融发展理论中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设计方法,得到一个相对准确地衡量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相对规模的指标,即农村的非正规金融相关比率,采用非正规金融贷款总额与农村国民收入的比率。

IRF=IRLRGDP (5)

其中,IRF代表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对规模,IRL代表农村非正规金融贷款额,RGDP代表农村GDP。

三、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以及非正规金融相对规模见表1。

表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及非正规金融相对规模

年份RFIRSLRALLOEIRF年份RFIRSLRALLOEIRF1978年0.27 0.89 0.01 0.26 1994年0.44 0.79 0.79 0.18 1979年0.28 0.79 0.01 0.29 1995年0.35 0.78 0.78 0.20 1980年0.32 0.87 0.01 0.28 1996年0.46 0.79 0.79 0.16 1981年0.34 0.82 0.01 0.32 1997年0.49 0.78 0.78 0.21 1982年0.35 0.77 0.02 0.34 1998年0.54 0.82 0.82 0.20 1983年0.36 0.74 0.03 0.32 1999年0.57 0.82 0.82 0.19 1984年0.42 1.03 0.06 0.30 2000年0.57 0.73 0.13 0.17 1985年0.39 1.02 0.09 0.27 2001年0.60 0.72 0.13 0.16 1986年0.47 1.08 0.12 0.29 2002年0.56 0.71 0.12 0.14 1987年0.50 1.10 0.13 0.27 2003年0.59 0.70 0.12 0.13 1988年0.46 1.14 0.13 0.24 2004年0.57 0.68 0.10 0.13 1989年0.49 1.12 1.12 0.27 2005年0.59 0.63 0.09 0.10 1990年0.52 1.08 1.08 0.31 2006年0.57 0.54 0.06 0.08 1991年0.57 1.00 1.00 0.27 2007年0.55 0.53 0.06 0.07 1992年0.59 1.01 1.01 0.21 2008年0.57 0.48 0.06 0.08 1993年0.52 1.04 1.04 0.17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农村金融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农村金融的相对规模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的金融相关率体现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货币化水平。该比率从1979年的28%提高到2008年的57%,其中农村FIR在2001年达到最高点为60%,进一步表明经济货币化程度在农村是逐渐加深的。

农村金融资源转化效率逐渐降低,存贷款比率缩小,说明银行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减弱,农村储蓄与农村贷款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农村资源的转化效率在1984~1993年普遍较高,甚至有些年份大于1;但是在1993年后转化效率逐渐降低,到2008年底降至0.48。农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差距越来越大,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流失。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ALLOE区分了农村贷款总量中投向乡镇企业的部分和单一投向农业的部分,指标值越大代表投向乡镇企业的贷款比重越大,农村贷款配置效率越高。我国农村金融贷款配置效率经历了先上升,再平稳波动,而后下降的变化过程。从1978~1987年,十年间从最初的0.01增加到了0.13,其原因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多是经营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农村贷款使得乡镇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贷款的配置效率较高。从1988~2003年配置效率一直在0.15~0.12之间平稳波动,但2003年以后开始下降,2008年下滑至0.06。在这个阶段农业贷款大大超过了乡镇企业贷款,2003年农业贷款为8 411.35亿元,2008年底升为17 628.82亿元,增长了110%,而乡镇企业贷款数额基本保持不变。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造成了农村贷款配置效率下降。

非正规金融相对规模在长期内呈下降的趋势。从1978~1991年,由于农村金融资金流失,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规金融资源的供给短缺,使得一大批非正规金融借贷发生。IFIR在0.30左右轻微波动,说明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1992~2000年,政府出台取缔非正规金融的政策,但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地方经济有着有利帮助,使得地方政府与非正规金融“合谋”,出现了非正规金融屡禁不止的状况。因此IFIR在0.21到0.17之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是下降趋势并不明显。从2001~2008年,受信息、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劣势。[9]同时正规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经济方面不断完善,农信社采用浮动的存贷款利率,上调了农村贷款利率,减少了金融资源供给方面的抑制性;而且小额农户贷款的大量发行,使得农民更容易在正规金融机构取得符合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小额贷款。IFIR从0.16快速下降到0.08,下降的幅度达到50%。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金融规模相对较小,农村金融需求受到抑制;[9]农村金融资源的转化效率低下,农村金融资源严重流失;用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乡镇企业贷款短缺,农业贷款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发展遭遇“瓶颈”,相对规模逐渐缩小。

四、 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运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建立半对数模型如下:

lnCJ=c+α1FIR+α2SLR+α3ALLOE+α4RIF+ε(6)

其中,CJ为城乡收入比率;FIR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SLR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源转化效率;ALLOE为农村贷款的配置效率;RIF为非正规金融规模;ε为估计误差。

1. 变量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使用ADF检验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金融资源转化效率、农村贷款配置效率、非正规金融规模均是非平稳序列,而且这些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平稳,故这些变量是一阶单整的。所以可以对这些变量进行下面的协整检验(见表2)。[10]

表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检验类型ADF临界值(1%)临界值(5%)平稳性Problncj(c,t,0)-2.8995-4.2967-3.5683不平稳0.1767D(lncj)(0,0,2)-2.5741-2.6534-1.9538平稳0.0121RFIR(c,t,1)-2.7664-4.3098-3.5742不平稳0.2199D(RFIR)(0,0,1)-3.4193-2.6501-1.9533平稳0.0013SLR(c,t,1)-0.6777-4.3098-3.5742不平稳0.9655D(SLR)(0,0,1)-2.9184-2.6501-1.9533平稳0.0051ALLOE(c,t,1)0.7129-4.3098-3.5742不平稳0.9625D(ALLOE)(0,0,0)-7.9491-2.6471-1.9529平稳0.0000RIF(c,t,0)-3.5313-4.2967-3.5683不平稳0.0540D(RIF)(0,0,0)-4.8474-2.6471-1.9529平稳0.0000资料来源:作者利用计量软件计算得出。

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效率以及非正规金融规模的长期关系。

首先,构建包含城乡实际收入比率对数、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金融资源转化效率、农村贷款配置效率、非正规金融规模五个变量的VAR模型,用AIC、SC信息准则和LR等统计量作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数的检验标准。检验结果见表3,最优滞后期数为1。

表3最优滞后期数的选择

LaglnLLRFPEAICSCHQ0 185.8747 NA 2.63e-12-12.47412-12.23838-12.400291 299.9373 180.9268* 5.83e-15*-18.61636-17.20192*-18.17338*2 326.019632.37811 6.41e-15 -18.69101*-16.09786-17.87887资料来源:作者利用计量软件计算得出。

其次,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非正规金融规模的长期关系。结合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采用包含常数项、不包含趋势项的协整检验形式,同样选取滞后期数为1。

表4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迹统计量)

协整关系个数特征值迹统计量5%临界值置信概率None* 0.742973 87.92802 69.81889 0.0009At most 1* 0.561219 48.52942 47.85613 0.0431At most 2 0.481348 24.64051 29.79707 0.1747资料来源:作者利用计量软件计算得出。

协整检验结果由表4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五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表明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农村金融资源转化率SLR、农村贷款配置效率ALLOE、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RIF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3.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构建如下VEC模型:

lncjt=αlncjt-1+βrfirt-1+γslrt-1+ηalloet-1+λrift-1+ecmt-1+C

rfirt=αlncjt-1+βrfirt-1+γslrt-1+ηalloet-1+λrift-1+ecmt-1+C

slrt=αlncjt-1+βrfirt-1+γslrt-1+ηalloet-1+λrift-1+ecmt-1+C

alloet=αlncjt-1+βrfirt-1+γslrt-1+ηalloet-1+λrift-1+ecmt-1+C

rift=αlncjt-1+βrfirt-1+γslrt-1+ηalloet-1+λrift-1+ecmt-1+C(7)

其中ecm为误差修正项。如果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为如下形式:

lncjt=θ1rfir+θ2slr+θ3alloe+θ4rif+C(8)

则误差修正项为:ecmt=lncjt-θ1rfir-θ2slr-θ3alloe-θ4rif-C(9)

长期均衡关系为:lncj=84.75rfir-18.92slr-85.39alloe-38.93rif-0.24(10)

没有差分的协整模型表现出城乡实际收入比率对数、农村存贷款比率、农村贷款配置效率、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等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代表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金融相关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的影响,即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包括金融资源转化效率SLR和贷款配置效率ALLOE)和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RIF均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的影响,随着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和非规模金融规模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将会缩小。而且这四个有关农村金融发展的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

在差分后的方程中误差项ecm系数反映了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的影响。在城乡收入差距方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数,而且显著。这说明当城乡收入差距偏离其长期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对其有负向的调整作用,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模型以-0.006985的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4. 格兰杰因果分析。

Granger(1988)指出,如果一对时间序列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非正规金融规模是存在协整关系的,因此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非正规金融规模是否具有短期的因果关系。

表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考察变量零假设F统计量置信概率RFIRRFIR不是LNCJ的Grange原因26.47232E-05LNCJ不是RFIR的Grange原因1.168540.2893SLRSLR不是LNCJ的Grange原因0.473120.4974LNCJ不是SLR的Grange原因9.954960.0039ALLOEALLOE不是LNCJ的Grange原因18.18280.0002LNCJ不是ALLOE的Grange原因7.578590.0104RIFRIF不是LNCJ的Grange原因15.19770.0006LNCJ不是RIF的Grange原因0.298960.5890资料来源:作者利用计量软件计算得出。

格兰杰检验结果说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RFIR、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中的贷款配置效率ALLOE以及非正规金融规模RIF的变动都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会影响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中的资源转化效率SLR。

5. 脉冲响应分析。

利用VEC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LNCJ对于一个标准新生信息的脉冲响应。图1为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响应程度,描述了城乡收入差距LNCJ对其自身、RFIR、SLR、ALLOE及RIF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各期的“响应”。

图1城乡收入差距脉冲响应城乡收入差距LNCJ对于自身信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影响为正,在第1期影响最大,约为0.045,随后逐渐下降。

LNCJ对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RFIR信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影响也为正,意味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将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其影响在第1期为0,第6期达到最大,此后基本不变。这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滞后效应在第6期得到完全的展现并长期保持。

LNCJ对于农村金融资源的转化效率SLR信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影响第5期以前是负的,而从第6期开始影响变为正的。这表明在前5期扩大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能力有助于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ALLOE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前8期是正的,到第9期逐渐变为负的,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企业贷款的比重、增强资金的配置效率,是可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但是有着较严重的滞后性。

LNCJ对于非正规金融规模RIF信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影响是负的。在第1期为0,而后负的影响逐渐变大,到第3期达到最大,为-0.0074,随后保持不变。说明合理地规范和发展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这种负效应将持续保持。

五、 结论性评价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这符合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贡献度高达49.53%。其隐含的政策结论是:农村金融相对规模的扩大放大了金融城乡非均衡效应,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所以不能单纯地增加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只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资金外流的状况,才能扩大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金融资源的转化效率SLR与城乡收入差距是负相关的,SLR的一个标准差的扰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前5期均是负的。这表明通过加强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能力来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减少农村金融供给的抑制性,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金融贷款的配置效率ALLOE与城乡收入差距是负相关的,并且农村贷款配置效率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但是这种负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表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向乡镇企业、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倾斜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缩小城乡差距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应强调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

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RIF与城乡收入差距是负相关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而且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知,非正规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影响是长期有效的。这表明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和扩大非正规金融,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进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1]张立军,湛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6,(4):53-60

[2]姚耀军. 转型中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张立军,湛泳. 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分析及其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73-81.

[4]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张薄洋,牛凯龙. 金融发展指标的演进逻辑及对中国的启示[J]. 南开经济研究,2005,(1):79-85.

[6]温涛,王煜宇. 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5,(2):78-83.

[7]田光宁,李建军.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结构演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0,(3):7-8

[8]郭沛.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 中国农村观察. 2004,(2):21-25.

[9]刘民权,等.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J].世界经济,2003,(7)

[10]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mpact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Fu Rong

(Economics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11003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