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型企业论文

中小型企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1 18:43: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型企业论文

篇(1)

1.企业投资风险在中小型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中,投资风险是构成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对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辨识,由于缺乏对投资的认识,容易导致盲目投资的现象,造成严重的投资风险,影响企业财务的运转。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是中小型企业的必要手段,科学、有效的投资会为中小型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实现对中小型企业结构的优化和资金的高效配置,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投资的风险性很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型企业缺乏系统而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不到位,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2.资金结构风险资金结构风险是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是由于企业资金机构管理不合理而造成的。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资产负债的现象,向银行进行借贷,过度的依赖银行所提供的资金,是对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规模比较小,资金能力比较薄弱,必须依靠向银行借贷的方式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外部融资风险,使得融资成本越来越高,最终会对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产生冲击,进而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正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对资金结构管理不善,才会导致资金面临风险,为企业的财务带来负担,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3.资金回收风险在企业的财务风险中,资金回收也面临着严重的风险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中,很多企业为了提升业务量,增强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会采用赊销的形式开展销售活动,利用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促进销售额的增长。但是,其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小觑,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会吸引大量的顾客,在赊销时,如果企业不能对顾客的信誉程度做到全面的了解,会使得大量的赊销款项难以回收,回收难度加大,会为企业资金的运转带来严重的负担,缺乏资金进行周转,财务风险不断扩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打击。

4.收益分配风险收益的分配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结构,如果企业对收益分配不均,会对企业的财务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财务运转失衡的现象,进而导致严重的企业财务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的收益分配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开展合理的收益分配,如果不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收益的分配,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机构发生混乱,产生严重的财务失衡现象的发生,从而形成间接式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在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由于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对财务风险的发生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够做好提前的风险预警措施,当财务风险来临时,束手无策,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对投资风险、资金结构管理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的意识比较淡薄,意识不到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性,是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例如,一家小型的焊丝生产商,为了增加销售量,采用赊销的形式来吸引顾客,这是提高企业利润的有效方式。但是,当企业运营需要资本时,由于对顾客的信誉度了解不够,意识不到资金回收存在的风险,最终导致资金回收困难,企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这是对风险认识不足的重要体现。

2.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科学而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影响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小型企业中,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不能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做好有效的管理,缺乏严格管理制度的约束,不能够对企业财务运转、财务人员的行为以及风险预警措施等方面实施管理,是导致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企业中,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会让财务人员对财务目标的管理产生误解,部分企业过于追求利润,只是针对企业的短期发展设定目标,不能立足长远考虑问题,缺乏对财务目标管理的战略性思想,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3.筹集资金的渠道过于单一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筹集资金的渠道过于单一。其一,资金管理与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企业还存在严重的信誉问题,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放贷条件,以此来严格要求企业的资格,保障中小型企业的信誉问题。其二,由于中小型企业缺乏严格的财会制度,对财务信息、财务数据的审计不够严格,对年终财务报表不能够做到实质性的分析,企业运转的透明度不高,会让企业产生严重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从银行方面进行贷款会存在困难。其三,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其经营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经营风险相对较高,财务运转能力比较脆弱,经受不起市场经济的波动,资产的负债率会不断升高,很难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和支持,对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产生冲击,造成严重的资金压力。

三、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融资风险管理加强融资风险管理是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比较小,信用程度比较低,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境地。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当下的情况,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实现中小型企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了实现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减小融资风险,企业可以出资兴建融资机构或由政府出资兴建中小型企业专项融资机构,是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方式。同时,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经济的发展,解决融资难的境况,可以适当的推动大型商业银行来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银行可以放款企业进入银行的标准,在当地合理的兴建民生银行、贷款机构、村镇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运转而服务。另外,中小型企业应当保证财务资金结构的合理性,不会存在过高的负债,若果企业出现负债现象,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偿还能力,以免导致过度举债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2.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加强投资风险的管理是有效保障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基础。投资具有很强的风险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加强对投资风险的管理是当前中小型企业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任务。首先,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在企业中,应当建立投资专项小组,能对企业所投资的项目进行预期,对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和预警。投资专项小组应当由投资理财专家、教授,企业高层等专业人士组成,对投资展开专业的决策,以此来减小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在企业中,应当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系统性的控制与管理,建立成本控制中心,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涉及其中,像企业的生产、销售、负债等部门共同参与到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系中,保证企业财务合理、健康、稳定的运行。成本控制小组要将资金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企业的各项支出和物质的消耗都要予以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进而加强了对企业投资风险的管理。

3.加强收益分配风险管理加强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是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方式。在对中小型企业收益分配风险管理与控制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律因素、企业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都是影响企业收益分配的重要因素。首先,法律是企业进行收益分配的重要依据,应当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收益分配,保证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法律层面,对中小型企业都予以了一定的约束,债务偿还能力、资金保全方面以及财务积累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约束,为加强收益分配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其次,公司内部因素是决定收益分配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财务的收益分配,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现金流、资金筹措能力、利润、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实现对收益的合理化分配,能够有效的减小由于企业因素而带来的收益分配风险。最后,中小型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会受到外界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加强对债务契约、通货膨胀等市场因素的防范,是控制收益分配风险的有效途径。

4.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为了实现对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应当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系统性控制与管理。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对企业财务运转过程中投资风险、资金结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进行监督与管理,以此来减小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中,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监督小组,对财务的运营进行监督,减小财务运营所带来的风险,对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的投资决策、企业的资金结构、企业销售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监督,制定相应的监督标准,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此来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权责问题,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

5.加强政府监督与审查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也应加强外部的控制与监督,实现对企业财务的内外监查。加强政府对企业财务运行的监督与审查,以此来约束中小企业的财务运转情况,是降低中小型企业财务运营有效方式。政府应当在不同的地区派遣监督小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企业财务的负债现象、资金现金流、会计人员等都要予以审查和监督,明确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衡量财务运转情况,减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财务环境。

6.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在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决定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重要基础,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对资金结构管理风险、利益分配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资金筹资风险等要提高警惕,利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来评判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为企业健康财务的运转提供优质化的建议,做好风险防护措施,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发挥财务人员关键作用的重要阶段。企业应当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对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降低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渠道,融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各大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快,这带动了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他们发挥了自身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成功的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上有了较为明显的体现。然而近几年,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都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企业自身不能很好的进行内部革新,达到扩大发展的目的。这与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面的融资渠道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只有更好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逆转局势,最终达到发展的目的。融资风险一直是解决银行与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银行的贷款利率也直接影响的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应该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提出有力的解决方案。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

(一)中小型企业内部结构问题

1.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资本实力弱

既然属于中小型企业,顾名思义产业规模就远远比不上大型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经营规模上看。生产上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陈旧,技术不够先进,所以产品质量不能有所保证。那么产品销售就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从而不能为中小型企业积累更多的资金,没有充裕的流动资金和生产资金作为保障,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就不能放心的将贷款发放到这些企业的手中。

2.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管理缺陷

大型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和严明的规章制度,而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这种亲属的连带关系,使其在管理上比较不好下手。人员务工过于随便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其次就是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够透明,信息的真实度不高,商业信用没有保障也是银行不愿意贷款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中小型企业的还贷意识较差,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管理成本比正常的大型企业要高出5倍,这也使得银行不断提高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标准,使得融资的困难加剧。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问题

融资渠道一直是中小型企业寻找融资的主要途径,但近些年融资渠道匮乏,导致融资状况越来越难。

1.直接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窄

直接融资渠道有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和收购上市公司。一般来说发行债券会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然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规模提不上来,发行债券的信誉度就没有保证,即使债券得到审批最终是否能筹集足够的资金也是个问题。发行股票和收购上市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小型企业是否能驾驭得了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和风险还有待考证,资本能在其中做大做好是机遇,但是无法其带来的风险也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

从表格1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对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渠道的融资情况占了很小的比例。这也说明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不宽广,对于其他方式还不够纯熟。

2.间接融资标准高

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小型企业贷款的主要途径。贷款不足是企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普遍较高,会以高于市场正常的利率水平发放贷款,甚至会拒绝有些中小型企业提出的贷款。这使得本来渠道狭窄的中小型企业更无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融资渠道,这也就间接的把中小型企业排除在外,金融机构从而也就降低了自己的风险程度。

三、中小型企业贷款的优势

近些年,金融机构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整。

(一)部分银行加强了对中小型企业支持

一些想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已经出不采取了一些可行方案,而且在08年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就超过去年的总贷款额。而且针对国家人民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调查,08年前五个月贷款额的增加量中中小型企业就占到了16.2%,比07年同一时间要高出1.6个百分点。这些银行提供的贷款缓解了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难题,而且以良好的趋势在前进。

(二)票据承兑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保障

贷款和票据贴现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常用途径,然而近些年票据承兑也有所增加,票据承兑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帮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尽快取得资金保持企业良好的运转,才能够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且票据承兑缓解了中小型企业的部分压力,提供了保障。

(三)中小企业的专门化金融服务

首先中小型企业一般需要的资金额度较小,期限也较短,所以这种贷款也相对也大型企业的贷款较为灵活,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短期的贷款,既可以缓解企业短期之内因缺少资金流动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又可以为银行带来收益。而且部分银行开始专业化对中小型企业的服务,尽量的简化复杂的贷款程序,为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提供高效的服务。这也使得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更为顺畅。

四、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劣势

(一)金融机构进行博弈避免承担高风险

中小型企业本身的信用缺失,让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其失去融资信心,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想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时,存在博弈的可能性。金融机构会通过与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关系中,用博弈的角度分析,从而降低于中小型企业交易的成本。而在正中情况下,如果有良好的司法制度作保障,那无疑是一种双赢,但是当交易费用昂贵和没有法律保障时,就会增加交易的成本。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型企业都是不利的。

(二)融资渠道的瓶颈

现在的普遍状况是中小型企业需找融资契机,但是市场供应一直打不到需求的水平。同时给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弹性小,也给中小型企业造成了不小的难题。

由图1可知,当中小型企业想要提高贷款额度时,忧郁贷款供给缺乏弹性,当只有小幅分额度的增加也会带来大幅度的贷款利率增加,如图D1向D2方向移动,最后引起的是小幅度贷款额变化,和大幅度的利率上升。这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小型企业融资途径需要不断地拓宽才能得到改善。

五、解决中小型企业问题应对措施

(一)形成信用担保体系发挥融资优势

据09年的统计,在国内拥有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金融机构4800所,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担保资金达到了2500多亿,总共为115万多个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2、6万亿。这些为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机构,给这些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他们的资金流通,也发挥了集体的优势,为中小型企业今后走的更远拓宽了道路。

(二)将中小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转化成资本进行抵押

现在在银行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抓紧改善信贷财产抵押尤为关键,中小型企业本身资金实力不够强大,加上大部分都跟不上技术创新由于资金的限制,所以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他可以使企业资金的状况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地进行技术性的改革,从而加大了自己的信誉,也拓宽了自己其他的融资渠道。

(三)建立适应中小型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

小型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针对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小的金融机构可以针对性的为中小型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服务,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资金来时自己摆脱技术落后,小型金融机构能够着实从中小型企业的性质出发,给予更多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双方的合作,所以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四)政府加大完善司法制度的力度

在大环境下,政府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和良好发展环境最可靠的依托,只有完善的司法制度建立起来,才能使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客观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这也是对金融机构的一种保障,司法完善对中小型企业的行为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检验,它提高了企业的信誉程度,为中小型企业今后进行融资发展提供了外部的依托。

六、结论

中小型型企业应结合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进行技术改革和生产发展,做到真正的自强不息。另一发面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尽量减少外因对中小型企业影响。在充分考虑到外因与内因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与周围金融机构的战略结合。让金融机构更好的为中小型企业服务,为以后的发展做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何雯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商业研究2003,(2):79—81.

[2]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研究2003,(2):95—96.

[4]孟菲,段玉峰。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探析[J].企业经济2003,(3):109—110.

[5]黄飞鸣。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经济论坛2003,(5):6—8.

[7]杨俊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3,(3):96—98.

篇(3)

金融风暴致使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历经前所未有的困局,同时也表明这些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方方面面的痼癖。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不当尤其突出。

1.1管理理念陈旧,功效低下

中小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短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完全暴露,陈旧的管理理念导致企业效率低下,不能把劳动力资源最大化,危机来临,只能以裁员、倒闭应对,由此,人力资源无法全面化为企业力量,也就无法全力应对危机,外来人才更难被企业吸引而加入进来,助其度过劫难,一旦全球性经济调整时,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就不足为奇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规模、性质限制;地缘、血缘影响;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思维干扰。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有公司负责人、管理决策层的全面支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能在中小企业付诸实施。

1.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刚性有余,企业文化意识不足

日前,管理科学发展较快,企业员工文化意识提升明显,但因企业仍然仅关注自身效益,忽略文化建设,现代企业价值观、文化观难以形成,导致企业理念与个人价值观产生错位,企业认同感低,职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等,干扰了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降低了企业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同时,忽视人才培养、储备、挖掘,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升级改造能力,制约了企业发展活力,降低风险抵抗力,风险来临时,中小企业苦无应付之招,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

1.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陈旧,激励、考核机制缺乏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等是当代企业显著特征。但国内的中小企业制度陈旧,致使它们面临着以下困境:其一,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这种陈旧、单一、刚性有余的激励特点决定着职工的收入水平一旦达到某种上限,不再有提升空间。而且,无论企业效益如何变化,经济大环境如何改变,受制于政策、法规,职工收入死板、固定。其二,提拔、选用人才制度落后。由于中小企业精神、物质福利制度缺乏,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职员,尤其是管理、技术人才特征难以发挥,个性需求难以满足。同时,这类企业考核标准变化频繁,人的因素干扰过多等,易形成奖惩失衡,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公平、效率。

1.4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管理粗放,缺少核心技术、劳动密集、高污染、高投入等依然是国内诸多中小企业基本特征,而跨国公司以金融及产业资本掌控了国内相关产业,又逼迫中小企业只能停留于产业链低端,激烈竞争环境中的这些企业没有长远的危机应对信心、措施,其生产、管理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不愿投入员工培训,担心没回报。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人才市场目前供大于求,花钱培训员工划不来。搞员工培训的企业也是盲人摸象,没有系列科学培训制度,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时,人才短缺现象凸显,最终体现为核心竞争力不强。

1.5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弱化

众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仅有27.02%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规范的用人机制,在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前提下,假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不引起相应重视的话,隐藏风险只能更大。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依然在蔓延,给各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损失在持续,我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且影响巨大,同时,国内中小企业会面对竞争加剧、需求不足的两难困境。因此,国内这类企业既要争取更多的政府层面支持,也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变危机为机遇,这样才能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2.1以人为本,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发挥更大功能,全力争取负责人支持,与其它机构通力协作,积极赢取职员信任、理解。在加强此项工作时,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理念,尊重、依靠、信任员工,将员工置于企业管理首要地位,把员工当成企业内部最重要资源,做到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来进行,充分激活员工创新精神与活力,使员工素质可以自由、全面提升,把员工自身发展目标与公司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统一。

2.2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增强企业人力资本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内的中小企业招揽人才要注重面向世界、市场、竞争这些规律,坚持“外招内挖”原则,通过聘用、竞争等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全让市场来配置自身的人力资源。尊重高级人才,在薪酬待遇上实现接轨市场价位,持续发掘人才资源配置效应。坚持人才聘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避免人才聘用时的主观性、随意性。要看到金融危机让海外高级管理、科技人才回流这个事实,及时把握人才抄底良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要利用时机,增强人事制度创新、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对高级科技人才,不但要给予他们优厚的福利、薪酬,更应在其吃、住、行以及家庭等问题上给予其充分便利,以此来发挥其潜能,带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进行人才选拔、聘用时,企业应当在引进、聘用高层次人才时申请政府机构介入、协调,以免形成一拥而上,出现恶性竞争,加大引进成本;同时,可以试行“捆绑引进”,发掘更全面的人才资讯,减少引进风险。

2.3构建合理的职员职业规划、培训体系

企业合理、有效的培训能拴心留人。所以,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拟定人才培养战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来帮助职员确立他们的职业规划,让企业、职工个人二者的发展目标吻合。

2.4构建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

首先,把红利、优先认股权、薪资、奖金等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所有员工自身利益需求,以此实现物质刺激的最佳效果。其次,打造积极的文化环境进行精神刺激。给职员营造较好的作业环境、氛围,力促职员间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让他们热爱公司、甘于付出;对典型人物及时表彰,让职员学有目标、有榜样,建立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最后,构建协调、严密的岗位检查、考评机制,实现奖罚有据、到位,以此促使职员全面发挥工作主动性。

2.5打造企业文化,营造友好氛围

企业文化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职员之间产生凝聚力,给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保障。所以,中小企业务必要高度重视这一点,把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当成企业自身素质增强等的主要途径,持续提升、整合、培育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和谐、有序、乐观的工作氛围、员工关系、生活环境,以此来激发职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6增强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基地力促产学结合,推动校企合作,发挥高校人才基地效能,给中小企业以全面、有力的技术、人才保障。国内这类企业有必要依据“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规则,健全合作体系,主动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校企协作,以此培育适应自身需要的人才队伍。

三、结语

篇(4)

中小型企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近几年来我国高度关注中小型的发展问题以及营销问题。中心型企业的营销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关注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和大型企业相比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和设计都比较落后。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盲目发展因此我国的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当前很多中小型企业领导层的营销理念比较落后,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时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因为中小型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流动资金比较少并且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是家族性企业,他们对营销知识的认知比较少。有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营销部门的领导认为营销并没有什么难处,只要花钱做宣传多跑跑市场就肯定能销售的出去。>>>硕士论文结构深入分析讲解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销,但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理念比较落后,这也是造成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营销是一个企业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一个企业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现如今同行业中,各个企业的竞争都非常的激烈,因此一个企业的营销理念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篇(5)

论文摘 要 中小型企业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由于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种种因素的制约,融资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学者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归纳整理,对“融资难”的现状、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中小企业业主的融资有所帮助。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大致包括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类型。往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灵活、市场竞争力差等特点。当前,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及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其中融资的问题是制约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的"瓶颈" 。本文通过分析和整理国内学者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不同学者对造成问题原因的探索,希望能对中小企业研究融资问题提供帮助。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融资环境差、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关系欠佳。吴杰(2006)指出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观念落后, 方式单一;时效管理欠缺, 风险意识淡薄;信用度不高, 抵押担保不足;企业效益较差, 负债率较高;企业财务不规范, 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袁霁(2008)等人着重指出了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两大障碍。第一,缺乏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方面。内部融资主要通过创业者个人储蓄、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 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这类资金一般数量少,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产;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由于企业融资存在着“规模歧视”,因此, 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通过商业信用获得资金,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十分有限。第二,缺乏权威中立的信用评级、管理和评价机制。我国缺乏权威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信用进行评定,因此企业债券的定价机制也明显缺失,这使得企业融资难,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也不敢贸然投资。

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学者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原因的分析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考虑就有很多不同的视角,为了更好地探求融资困难的影响因素,作者从微观角度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整理。

(一)企业自身条件限制。

尹立莉(2009)指出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自有资本偏少,自身薄弱的资本积累不能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面临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加之经营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倒闭率很高,银行不敢贸然向它们放款。朱燕萍、陈德昌(2004) 认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是企业难以获得融资的主要原因。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自有资金不足,资本弱化严重。此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健全也成为阻碍企业获得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融资环境方面的原因。

融资环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结构单一,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缺乏完善的资本交易平台。具体来说,中小企业往往找不到为其发展提供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致使其出现融资困境;另一方面,以纵向信用体系为主的国有垄断融也排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也限制了内生性民营融资机制的产生,阻碍了企业融资。(王西亚,2007)此外,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因素。

(三)融资需求方面的原因。

陈孔军(2008)通过对东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证分析指出,导致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要求的不对称,二者之间的矛盾很难协调。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断扩大与融资渠道狭窄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规范运作程度与银行的信贷条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相对于主流贷款业务而言,中小企业贷款普遍金额不大,这和银行本身的发展思路是有冲突的,部分银行对这种小额、高风险的贷款不感兴趣。

(四)银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王兴焕、耿喜华、杨荣本(2008)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存在经营思路偏差、信用评级方法不适用、信贷操作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由于害怕手续繁琐而不敢贸然贷款。钟菁,陈建军(2007)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指出目前国内部分银行都是以服务国有企业、追求规模效益为宗旨,往往只将资金贷给那些大企业、大项目,缺乏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此外,也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探索。刘晓敏(2009)指出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较高,而造成借贷成本较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诉诸法律成本过高、担保制度不健全、最终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贷款的困境。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就需要建立信贷双方信息传导机制、健全社会信用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探索

通过前文对学者研究的总结,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难题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原因,企业自身、政府及金融机构,因此也就有学者从这三个角度来提出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措施。

徐立民(2009)指出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融资,首先是要健全自己的管理结构,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就应充分考虑各种问题,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资金结构上追求配比性、资金运作上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筹资、筹资渠道上追求以信誉取胜、融资方式上要选择最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融资方式。张红雨(2006)从银行的角度分析,认为银行应进行相应的信贷管理创新,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正确处理执行信贷政策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加信贷投入与化解不良资产的关系、自身发展与支持中小企业搞活的关系,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尽快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组织体系。申珂(2007)指出要想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政府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鼓励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给予担保公司税收优惠;建立和健全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适时获得商业性融资;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更多的运用市场手段来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 转贴于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对比美国及日本中小型企业融资模式,提出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之道。彭媛媛(2008)对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在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到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同时由中小企业管理局提供贷款担保,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资公司,对于那些融资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政府也会提供资助;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主要是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民间的中小金融机构能能够成为解决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力量。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更好的融资,政府应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四、中小型企业融资新方式

除了企业加快自身结构调整,银行进行信贷管理创新,政府加强管理职能以外,部分学者还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资本库融资模式。

张潘(2007)认为中小型海外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以采用资本库融资模式(Capital Pool Company 简称CPC)进行融资。该融资模式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在一个有成长前景的公司中,高素质的领导层是最重要的资产,他们知道如何找到所需要的人,整合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将创新的技术、构思转化为生产力,并以此吸引到风险资本的投入。CPC 方式本质是已经上市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并购方式投资的模式。从实现过程看,该模式可以概括为“目标企业通过与上市的投资基金公司(即CPC公司)合并,从而获得上市资格”。对目标企业而言,该CPC 公司是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也是买壳上市过程中的壳公司;对CPC 公司而言,目标企业是其风险投资的对象,并且CPC 公司的投资方法是采用与目标企业合并的方式。但该学者同时也指出该模式仅适合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及高成长性、或是长期稳健成长性的企业,适用性不是很广,但也可作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新途径。

(二)私募股权投资。

祝春山,王蒙(2008)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要靠市场手段。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进行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 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三)发行集合债。

袁霁等人(2008)指出可以采用发行集合债的方式来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具体来说集合发债模式主要采取“统一发行、统一担保、统一评级、各自负债”,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解决中小企业信用差、融资规模小而发债成本高的难题,能够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融资成本。该模式已于2007年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给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带来了曙光。

近年来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很多,不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探索,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来试图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作者在此仅是对以往学者的理论进行一定归纳,希望能够对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兴焕.耿喜华.杨荣本.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财会月刊,2008,2.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51-02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竞争机制,对于中小型企业,新的社会发展态势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在新的发展领域和环境中探索适合自身的管理机制。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有所局限,但是只要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选取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改革模式,就能保证管理模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社会的创新型发展,企业要借助科学技术进行整体管理机制和模式的改造,运用最优化的创新理念建立更加优化的企业管理决策。中小型企业在市场发展中占据的空间在逐渐减小,只有实现自上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才能实现竞争机制的增强,建立更加优化的项目处理机制。中小型企业在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逐渐转变了生产管理格局,实现了管理水平和管理项目的创新,需要管理人员有效的进行实际管理资源的优化利用,保证对企业经济管理结构进行集中的控制和布局。[1]

二、传统中小企业管理模式

在传统经济结构和运行模式中,企业的管理理念具备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有的企业由于管理者和公司所属人是同一个人,在公司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传统的固定模式,这样的模式或许会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却很难维持长久。在传统经营模式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由亲属组成工作领导层。由于一些小型企业的公司所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集中聘请自己家的亲属到公司工作,往往都是公司的主要职位,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人事人员等,诚然能节约一定的成本,但是那只是短时期的表面现象,这种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不仅企业内部难以管理,公司也不能建立严明的管控制度。其二,公司内部缺乏奖惩机制和管控机制。[2]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内部原有工作人员并不多,而且能坚持下来的基本都是公司的元老,往往就忽略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运行,这样就导致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依靠“人情”进行企业管理,也会导致企业逐渐分崩离析。第三,改革管理概念不一致。在针对改革项目的运行过程中,社会上的人群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还是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传统模式百害而无一利,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顺应经济的发展结构。中小企业要想获取更加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径,可以有效地借鉴大企业的经营理念,但是,事实证明,若是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仿制大企业的运营理念,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企业升级,还会导致企业在实际运行结构中成本提高,实际经济利益下降等问题。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只有保证项目运行目标符合实际企业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优化管理,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实现管理模式的最优化升级。

三、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体制创新发展分析

(一)优化选择管理模型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要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组织框架,并且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模式,在选择具体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思路时,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管理模式满足以下两种核心内容。第一,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和管理路径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企业在发展变化,外界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更新,企业在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动态化的发展模型。若是企业已经初见规模,若是频繁地更换管理模式会为企业带来不便,那么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更新化的管理方式,利用不同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变化也要依据基础的管理模式,并更具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的调整,不仅整体管理结构更加的健全完整。[3]

另外,创新型管理机制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需要在实际战略运行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效融合技术、市场以及组织结构的动态发展机制,并且建立一项优化的循环式管理控制系统。对于成功的管理者来说,要实现中小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就要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建立规范化规程和模型,以一项创新管理方式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管理能力升级,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运行现状建立管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统一。在实际创新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保证创新符合战略高度,创新结构是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纽带,顺利推进中整体创新模式建立建成。并且,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保证发展机制是建立在鼓励性变革发生的机制上的,创新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组织氛围,这有确保管理要素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发展不是一个短期过程,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企业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逐渐积累管理和组织经验,以实现在整体管理机制的改变。企业要在管理框架中集中分析创新管理理论框架, 并且有效的梳理Clture(企业文化)Technology(运行技术)Management(管理框架)三者对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影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助力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创收经济效益

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以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保证效益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制度是否合理化以及适应企业,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实现高效的迅速发展,管理人员和企业的经营者要在指定企业运行决策的过程中,都要集中考量企业的实际收益,只有建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项目,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才最大。相反地,企业若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每项决策的实际成本都高于市场,就会导致企业的实际市场竞争力下降,这样的企业在市场洪流中是不能顺利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更是如此,本身经济实力就较大型企业有一定差距,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以企业实际利润为根本出发点,从管理模式、管理结构到管理组织,建立统一化的管理机制,加之有效的项目处理和社会才能保证企业呈现出来年个性个的发展模式。在实际管理结构创新中,管理人员要针对规章制度进行集中考量,并且对企业实际运行成本、以及管理项目的效率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人员也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整体管理项目的升级,处理标准化结构和信息化管理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管理能确保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也能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变革,中小型企业在运行创新管理结构的过程中,会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优化的工作环境,促进企业员工进行自由发挥,甚至能根据自身的工作特质和兴趣安排适宜员工发展的工作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力,从而帮助公司创收更大的经济收益,也实现创新绩效发展。

(三)科学化管理机制

之所以有些中小型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建立自身的科学化管理机制,企业还在运行传统的管理过程中,在实际管理项目中,只是单纯地依靠经验,没有针对市场情况进行严谨的科学分析,也没有进行有效的项目认证,在实际管理过程别容易出现决策性的失误。企业要从本质上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就要利用有效的学习,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机制,并且要保证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具有创新价值,且实际管理结构符合时代和社会对于企业的要求,真正从管理内容入手,创设具有科学价值且收益性良好的项目管理机制。在进行管理人员配置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更加便于交流,中小企业在完善管理结构的同时,确保在管理机制和管控结构的优化。除此之外,公司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保证良好的管理制度,促进公司内部运行效率的提升,才能确保企业得到实际的收益。

(四)管理模式动态化发展

中小型企业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要集中关注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性质,无论是国有制还是私有化,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控体系,并且运行动态化的管理机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中小型企业要将大型企业的优秀经验进行有效的二次复制,确保管理结构和管理效果形成互相弥补的方式,要保证在陈旧的管理模式中注入新鲜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立不同的管控措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验证,以确保管理结构是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的,对于中小型企业管理来说,不仅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也要有效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若是管理人员本身能力不足,就要借助于第三方咨询人员,在充分融合自身特点之后建立合乎于企业发展的管理规划。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要适当融合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高效传递,促进公司实现内外融合,建立最优化的企业运行状态,真正提升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

另外,中小型企业要想寻求自身的突破,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型,形成自身特色化的社会竞争实力,企业要确保自身发展结构和发展趋势相符,呈现出逐级递增的发展进程,管理人员要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优化管理机制和措施,从而实现企业的正向发展。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我国大型企业的进一步壮大,也实现了中小型企业的迅速腾飞,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问题也凸现出来,这就需要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针对自身问题进行集中的考量,既要吸收有效的管理经验,也要建立科学合理化的总结,从而保证自身管理理念和措施符合发展需求,总而言之,企业要在发展中建立有效的发展规划,创新发展管理措施,助力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星.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蝶助力“北京中小企业管理升级系列行动”[C].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96-97.

篇(7)

关键词:保健品 中小型保健品企业

0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我国保健品市场年产值从不足20亿发展到目前的500多亿,生产企业从不到100 家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家。其中2/3以上属中小型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不超过18家。中小型保健品企业实力相对薄弱,资金短缺,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1 我国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薄弱

我国规定保健品企业每年投入科研费用不小于当年利润的3—5%,而我国保健品企业追求短期效益明显,科研投入远远小于这一比例,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所投资金也较少,对中小保健品企业来说,由于设备、资金不足,产品研发更是其先天不足的薄弱环节。其保健品品种结构失调,产品生存周期短,生存能力差,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在少数几个细分市场过度竞争,产品多集中在免疫调节、抗衰老、抗疲劳、改善记忆、调节血脂这几个领域,造成这些市场的严重透支,中小型企业自相残杀、发展极为迟缓。

1.2 过度依赖广告、营销

发达国家往往更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广告、营销费用投入并不大。而我国的保健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之所以对研发投入较小,是因为其资金的大部分都投入到市场推广上。据统计,国内保健品在各行业中广告投入一直在前三位,广告投入是科技研发投入的4倍以上,有的企业甚至达到了几十倍。在市场初期,企业需要投放一定的广告来培育市场,引导消费者认知。回顾保健品的发展历史,三株、脑白金等无一不是利用高密度的广告轰开了市场,密集的广告投放在短期可迅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销量。但如果只注重强势广告带来的短息利益,无意或不能潜心在产品开发、质量上下功夫,保健品企业无法从长远上创立出知名品牌。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急功近利、浮躁的市场。

1.3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生产采用相同原料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保健原料集中在螺旋藻、鱼油、虫草等几个品种上,保健品的功能也主要集中在补血、补钙、减肥、通肠润便等几个方面。这种盲目的低质化重复开发和产品同质化竞争势必会带来恶果。我国保健品市场本身的容量和发展空间是相当可观的,只是行业品牌非常分散,营销运作体系很粗放,整体竞争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致使企业仍然在较大的机会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就目前而言,中小型企业如果在这个阶段定位于单一的功效细分市场,只有同质化而忽略差异化,等于过早将自己局限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进而丧失其他更大容量的市场,同时也会失去快速成长的机会。

1.4 普遍遭受信誉危机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虚假广告的欺诈使得保健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狂轰乱炸,是保健品厂家打开市场用的最多的策略。这种靠广告炒作起来的火爆效应背后,隐藏着种种虚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不正当行为,使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信誉度越来越低。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调查表明,目前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另外,行业内伪劣产品现象严重。在保健品产业的高额利润驱使下,中小型保健品企业急功近利,不重视产品质量问题,甚至以假冒伪劣产品牟取暴利。中小型企业生产条件差,一些企业不符合《保健食品生产规范》的要求,不具备保健品自检能力,片面重视广告宜传和市场营销,忽视生产环境的改善,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不顾消费者健康,在保健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另外,一些企业非法生产经营保健品现象严重,盗用保健品批准文号、冒充使用保健品标志、未经批准擅自生产保健品。

1.5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首先,中小型保健品企业普遍目光短浅,缺乏战略指导思想,缺乏“品牌”意识。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薄弱。中小型保健品企业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机制以及与之对应的企业文化,对营销人才缺乏吸引力,在求才、留才以及育才方面有诸多困难,营销人才的缺乏成为中小保健品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根软肋。多数中小保健品企业的员工,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无论从知识上还是礼仪上都存在着差距,例如,某些保健品终端临时聘用厂矿的退休医务人员,不管其专业是否对口,统统称其为“保健专家”。

2 我国中小型保健品企业发展对策

2.1 注重产品质量,培育知名品牌

在同质化的产品市场中,产品的质量是名牌的基础。促使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需求是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产品的功效与安全性自然也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因素。高质量的产品可以赢得当地顾客的忠诚度,不仅是企业占领当地市场的支撑,弥补企业在品牌、广告宣传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其他竞争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企业要建立从原料生产,包装和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标签、包装、卫生等各方面必须符合我国以及国际上对保健品的相关规定。首先,企业的领导层要有高度的质量观念,培养企业内部质量为本的文化,使每位员工都树立质量意识,认识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与每个人的责任心密切相关,很多中小保健品企业的原料一般来自当地特产,确保原料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首要任务;其次,加强对现代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2.2 产品进行创新

市场上不存在常青的保健品,尤其是中小保健品企业更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以破除市场狭隘性的束缚。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在研发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新产品的问世。但研发新产品的成本巨大,风险高,受资金、规模、实力众多因素的制约,中小保健品企业的创新集中在更新和改造原有产品更为实际,即当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之后,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完善其性状、包装、功能和质量等基本问题,尽量使其精益求精。如产品原来固态的能否改成液态的,产品原来的功能是普遍性的能否改成特殊性的。中小保健品企业实行产品创新时应注意,前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挖掘市场需求以及顾客的潜在需求,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几率。

2.3 差异化经营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竞争激烈,很多产品都只是各领三五年,然后就销声匿迹。新兴中小型企业则不断涌入市场,行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为避免在同质市场上的竞争,中小保健品企业必须进行差异化经营,才能实现共赢。企业必须在品牌定位、产品功能、产品包装、价格、附加服务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还要考虑四个方面,消费者接受心理、竞争对手的优劣之处、自我企业的擅长点、可操作性。任何一个方面的条件不具备或者不成熟,很难说是有效的差异化。比如,自己独有的技术,但能轻易被同行业竞争企业模仿,则这种差异化是苍白无力的,很难出新。或者产品虽然独特,但是消费者不接受、不认可,那么差异化同样无从谈起。

2.4 建立企业诚信

刻意夸大产品功效、追求短期利益,使消费者对中小保健品企业失去了信心,如何重建企业信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保健品的信誉一方面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产品的宣传方面,中小保健品企业在产品功效的宣传上要切合实际,传递真实的信息给顾客,才能赢得当地消费者的信任,长期占据市场。对于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并不适合耗资巨大的广告轰炸方式,应侧重于选择成本低廉且具实际效果的促销方式。市场启动期间宣传上可在当地具权威性的报纸上刊登软文来突出卖点、强化功效,还可以在销售终端发放免费宣传材料、产品相关知识介绍等;当产品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则可减少报纸广告上的投入,在销售终端根据本地消费者的喜好,对应地采取打折、免费赠送、发放赠品、专家义诊等手段来吸引顾客;户外推广可采取社区健康讲座、科普报告等活动,并力争与当地的街道、居委或行业协会等联合举办,借助其资源以增加说服力;中小保健品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企业与产品的美誉度,获得良好口碑;定期回访顾客,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中小保健品企业也要参加健康产业或保健品专业的博览会,以扩大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寻求大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小艳.我国中小保健食品企业营销战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