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8:43: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高职学生对英美国家概况缺乏了解
英美国家概况包括英国和美国国家概况,主要的内容包括美国和英国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美国的文学、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对于这些基础性知识,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了解。但作为岛屿国家,英国是由哪几个岛屿所构成,这些都属于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其中涵盖着国家发展的历史因素。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对这些文化知识有所了解,以便为学好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职学生对英美文化历史缺乏基本的认识
文化内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一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历史的了解往往是从影视剧情节中了解的,但是对其中的历史内容缺乏逻辑性了解。特别是英美文化中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如果缺乏概括性的了解,对于英语语言就会缺乏驾驭能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针对性地讲解与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没有对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加以正确的认识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并被作为文化载体存在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却将语言作为了解文化的工具。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孤立地存在着,如果失去了其应用性,同时也就丧失了其价值。但作为一种文化表达,语言的社会历史性也是文化演习下来的一种表现。透过英美语言,可以了解英美文化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体现为两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文化对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性。可见,文化是社会风貌,也是一种生活信仰。针对于英美文化,学生往往具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并没有从英语语言的角度对英美文化加以了解。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从文化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就可以从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明确了英美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就会发现,文化推动着语言的形成并促进发展。那么高职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从英美文化的角度讲授语言,让学生从文化意识中形成对语言的悟性,提高语言敏感度,充分发挥文化教学的作用。
二、反思英美文化缺失现象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将英美文化内容穿插其中,使英语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英语语言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而不可以单纯地强调语言学习成绩。英语教师首先要能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英美文化的角度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那么高职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融入英美文化知识
目前高职学校所采用的英语教材,内容上都是以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主,形式单一,内容多以应试为主。比如应付CET考试的英语练习题等等。要扩展学生的英语视野,就应该遵循大学英语教学规定,将专题栏目充分地运用起来,添加英美文化内容,以扩展知识空间。高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而且课后阅读美国的历史文化、英语学习技能以及相关科技领域的英文资料等等。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语言,并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2.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这就需要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有能力接受外来文化,以从文化层面对英语语言加以充分理解。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上,以对文化现象有深刻的认知。以语言的方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能够接受文化,产生文化的适应性。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语言交流,进而发展为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使学生对不同的社交活动具有适应性,在认识本土文化的同时,对文化的差异性能够接受,并具有较强的思维敏感度。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不仅要理解英美文化,尊重英美文化,还要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一改单向文化流入的方式,形成流入与输出的双向交流。那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强调英美文化,实现多元文化思想的融合,以为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奠定基础。
3.英美文化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目前正在推进高职教学改革,英语教学课时有所较少,这就需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以在有限的英语教学时间内保证教学质量。使英语教学摆脱课堂的局限,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将英语知识传输给学生。比如,将英语语言教学转为英语文学欣赏教学,利用英美电影欣赏向学生普及英美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介绍英美概况。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英语教育,提高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就意味着,要适当地调整英语课程设置,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文化辅助活动可以填补英语课堂的不足,以英美文化作为主要的活动内容,通过阅读英文书籍、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视等,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节目和内容引导学生观看,然后在课堂上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的体会。这种基于英美文化知识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终身英语学习的习惯。
4.英语教师要具有文化教育观念,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要在英语教学中赋予英美文化以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师就要首先树立文化教育观念。针对英语文化,英语教师要进行内容的筛选、分类,并对文化的主题确定下来,将教材内容融于其中。与主题文化相关的英美风俗习惯和各种典故可以贯穿于文化辅助活动当中,以通过创新英语文化理念,转变英语教学观念。那么为了促进高职英语教育的转变,就要注重英语教师的素质培养。加大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让英语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跨文化活动当中,接受英美文化的培训,参与文化讲座以及英美文化交流活动,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英美文化讨论会,聘请专家来校讲学,使英语教师有机会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加深对英美文化的理解。此外,高职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在教学课堂中随机性地补充英美文化内容。英语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有计划分阶段展开的。将英美文化渗入其中,就要注意内容的契合点,以使英美文化内容能够很自然地融合到课堂内容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根据高职英语教学调查显示,在各类语用知识中,文化知识内容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已经超过了50%。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英语语言授课中,对英语语言和文化能够相互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可见,英语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以及高度重视英美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李曼丽,汪永铨,96),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人”(a well-rounded person)。在西方国家通识教育一直受到重视,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也逐步盛行。人文通识教育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通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随着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在外语教学界,不少学者认识到了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王文艳(2010)从教学目的、内容和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理念在文学课程中的贯彻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笔者以“英美文学课程改革”这一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3605条记录,从这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者十分重视对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调查和反思;第二,对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的思考;第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第四,各种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可遗憾的是,鲜有学者关注了英美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因此,从人文通识教育理念视野下来研究和探讨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测评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考试的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受教育观念、应试教育、过级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仍采用封闭式的知识型检测的试卷来测试学生对于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测试的内容仍是一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的背景知识、文学术语、作家作品和流派的分析,多数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去获得分数,在学习中就只机械地为应付考试而死读课本,死背笔记,而不是主动地去接触文化思想方面的有意义的读物,而在完全地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关的教育体制下拼搏冲杀过来的学生,显然其创造力受到了抑制。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测试方式制约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把学生框进一个死记硬背的架子里。突显人文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的英美文学课程,不应只把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作为唯一的考试评价标准,而更应努力把它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让它成为传递人文思想的教学平台,唯有如此,英美文学课程才能重塑人文学科的核心地位,真正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实现“通识”之真正的目的。
三、英美文学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应该进行考试改革,才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可能。当前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已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关注的主要是考试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测评模式的改革。
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美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广泛地阅读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能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此,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测评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它能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经典作品,强化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从而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高分低能的状况,实现英语专业的学生从技能到智能的转化。
四、人文通识教育视野下英美文学测评模式改革研究
从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目的出发,通过对现有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模式的反思,探讨一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测评模式,改变以往封闭、单一、呆板的考核方式,使课程考评方式更具科学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这一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
第一,加大课前预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
通过检查学生对教师所布置预习的情况来给予成绩。此外,学生可充分利用英美文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加强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网上教学视频和试题库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强化学生课堂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通过检查学生在课堂内对presentation work的展示、小组合作性的主题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实践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给予成绩。
第三,注重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量和课外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查。
对于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来说,阅读量是学习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只凭教材中的阅读是学不好英美文学的。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要求,教师可在学期开始便明确提出其阅读标准,列出必读书目。考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写读后感、写小论文、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等,本文由wWw.LWlM.cOm收集整理,通过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到大量课外实践活动如话剧改编、话剧表演、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翻译等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查,给予成绩。
第四,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按学生论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定不同等级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另外,也可根据学生参与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比赛获奖情况予以酌情加分。
五、结语
将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目标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相结合来对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模式改革进行研究,这一视角与高校教育质量工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标不谋而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方式的研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指导相结合,通过考查方式的变革强调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本专业学生既能掌握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还能进行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真正实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达到“全人”培养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为完成考评而进行的对话与合作,既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又培养和建构起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425 “通识教育视野下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模式研究”);2012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2012] 17 号)-17“通识教育视角下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为例 ”
参考文献
[1] Husen,T.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Changing roles,current crisis and future challenges[A]//In Z. Morsy-&P. Altbach.(eds). Higher Educ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ritical Issue[C].UNESCO: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1996.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5.
[3]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38(5):243-47.
[4]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边缘化;教育本质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这一挑战,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就成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神圣使命。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英美文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文学课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无需赘述。然而,在以科技和商品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英美文学课不断被一些‘实用’的课程挤向‘边缘’,其影响力不断被削弱”。现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学生抱怨文学难学,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师也满腹牢骚,文学难教。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对文学教学认识不足的深层原因,也有教学策略等技术层面上的局限。本文旨在反思国内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期冀为文学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学生对学习文学的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伴随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实用主义思潮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首要考虑的是就业的难易,很少有人会真正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近年来在英语专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选择英语专业(部分是被选择)的学生经常会抛出这样的问题:“学习文学有什么用?”笔者对部分高校60名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对文学的兴趣、阅读的英美文学原著的数量、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课堂形式的期待等15个方面。收回有效问卷55份。结果发现:关于学习文学的动机,有25人表示是为了学分,占45%;49人承认读过的文学原著不超过十本,占89%;12人表示对文学不感兴趣,占22%。由此可见,学生选择课程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2)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英美文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涌现出灿若星辰的大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风肆虐,众多院校在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压力下,不断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增加“实用”类课程或课时。据调查,大多数院校把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的课时压缩在一个学期内(36课时),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实行课程小型化,英美文学教学各只有30课时,除去必要的课程导入、复习迎考及节假日的冲突,实际教学时间不足30个小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把长达数百年的人类文化成果展示出来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在有限的课时里欣赏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就变成‘蜻蜓点水’式的解读”。虞建华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国内文学教学只是“跑马观花”,连“走马观花”都做不到。课程结束时,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
(3)英美文学教材建设有待优化。目前,我国出版的英美文学方面的教材已逾数十种,文学教师有了“充分”选择的空间,然而真正适合本科教学的优秀教材却不多。有的教材过分注重史的叙述,有的选读的内容太长或是选读的内容不能体现作品的精髓之所在。以史选结合的教材编排体例也较单调:文学史、作家作品简介、作品选读、注释。据调查,“大多数教师对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不太满意的”。
(4)教学手段等技术方面受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虽然21世纪已过去了十年,出于教学设施及课件开发的不足,大多数学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还是沿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媒体通常难以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虽然也用课件教学,但对课件的依赖过大,上课成了教师读PPT的表演。此外,课堂教学方式单调。由于学生参与性不足,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灌输。在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教师讲得无精打采或是自我陶醉,另一方面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或是心猿意马。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文学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从教师方面来说,现阶段英美文学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专业起点不高,知识储备不足。由于他们所在学校的条件有限,也没有机会去国外或国内其他著名学府访学进修,因此进步较慢。此外,目前部分地区高校教师在经济收入方面还差强人意,加上教学任务繁重,生活压力很大,很多人静不下心来读书、做科研。对他们来说,文学教学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上课缺乏必要的激情。由于缺乏独到的见解且教学方法、手段单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提高对文学教学意义的认识。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精神教育越来越受到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的冲击。由此,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引起了国人的热议。毋庸置疑,大学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面向全校13个学院设置的核心课程涵盖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数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共7大类11个领域。要求本科生至少用近四分之一的学习时间选修至少7个领域,计32个学分的核心课程才能毕业,其中各个专业必选一到两门文学与艺术课程。其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是:“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美国普通高校英语系的教育目标也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正确写作和有效交流”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文学、文化与写作。文学作品是作家与其所处时代思想的凝结,是人类巨大的思想宝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学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文学课教师是文学教学的发动机,现阶段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制约文学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各高校应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在职进修或攻读学位;有条件的应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多方筹措资金,多渠道选派一些教师到英美国家进修;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应经常性地请一些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或组织一些学术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掌握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的新动态,有分析地吸取新的文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教师自己也应该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在教学理念、文学修养、教改能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各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教研、科研促进教学。
(3)优化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设置。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方面的教材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还有些差强人意。各高校除了选取现有的优秀教材外,还可以结合本校学生水平编写自编教材作为补充。教材应选取难度适中、长度适宜,能代表作家经典作品中最出彩章节的内容。此外,必要的启发性思考题、文学术语介绍和评论范例也不可或缺。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妨以文学史为纲、以文学分期为线、以文学流派为模块、以经典作品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对于每一流派,教师可精选一到两位作家为代表,精讲他们经典作品的代表章节,同时穿插介绍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及作品。
此外,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有助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扼要地介绍一些批评方法及理论。例如,在教学《嘉莉妹妹》时,除了传统的自然主义批评,还可以从消费社会的观点出发,联系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来评价嘉莉;结合《女勇士》可介绍女性主义、文化身份等批评方法……存在主义、后殖民、性别理论、心理分析等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文学作品教学不是教师自我陶醉或自作多情式的分析评价,而应唤起学生的内省。
首先,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42%的学生(23人)表示学习文学的最大困难是时间不够;另有69%的学生(38人)认为教学中需要多媒体。文学课信息量大,课时少,如果想对某个作家有个全面的了解,2课时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为了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教学气氛,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多媒体课件应包含:讲课提纲、背景资料、作家作品介绍、作品选读、文学评论视角、讨论思考题、相关网站等内容,注重图文并茂、音/视频相结合。在制作、使用课件时,要把握“度”的原则。一是要形式多样,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二是不能过分依赖课件,课件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
其次,采用“合作—参与式”教学模式。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3-5人的小组,课前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资料,写成书面报告,上课时提交课堂讨论;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做些必要的评价与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营造一种讨论、交流的氛围,激起学生的表达欲、交流欲,畅所欲言;课后根据课上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简短的评论。此外,每学期可安排2-3次的学生课堂展演(presentation),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原著,找到切入点,制作PPT,在课上展现出来,全班围绕展现的内容和展现本身进行评价与讨论。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英语教师除了是大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有必要把英美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本文通过考察几种主要的英美文化渗透策略优势,就有效实施文化教学做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有效增强学生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广泛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而且还应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 ),因为英语所表达的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风俗民情等必然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意识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美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首先,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人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了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却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其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人,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再次,文化的导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渗透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适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大学英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如在讲课文“Big Bucksthe Easy way”时,可以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而且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哪一个方面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目的语。
二、英美文化意识渗透的三个方面
(一)注重渗透英美民族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解应强调英美文化的渗透。在大学里,不少学校已经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有《英美国家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和《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同时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语言。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英美民族文化中多数与宗教信仰有关,它们多数信奉基督教,有很多典故,理语,谚语和俗语都源于宗教。例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四课中有个短语raise Cain,只要读过《圣经》了解基督教的人就知道(Cain )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第一个儿子杀死了他的兄弟亚伯(Abel),所以此短语的意思是大闹一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意识是不知道此含义的。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英美文化意识,多了解与英美国家文化密切相关的宗教文化。
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逐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习惯,比如在英美国家,每日与熟人见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点头打招呼、告别等,这被认为是最简便、礼貌的致意动作。在听报告时,中国人喜欢低头倾听,而英美人士会注视对方鼻子以上的部分,这是在表示礼貌和倾听。人们常说“出国问禁,人乡随俗”,这都是跨文化意识的体现,了解了这些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轻松应对,做到礼貌得体。
(二)渗透英美风俗习惯意识
风俗习惯是指被广泛接受的渗透在日常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所要遵循的规范。风俗习惯一般都是传统的、长期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相互关心,因此见面打招呼时常用“吃了吗?”“你上哪里去?”“你在干什么”,甚至还问及对方的工资、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等,以示友好,表示关心。而英美人士往往对这些招呼用语和社交方式难以理解,认为这是自己的私生活,你是在干预他们的“隐私权”( privacy )。在英美国家,干涉他人私事会被视为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行为。英美人士在交际中使用恭维话的频率很高,尤其是赞美女士的长相、衣着等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而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男性当众赞赏女性的容貌被看成是“不怀好意”的表现。英美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把please 、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父亲叫儿子拿个东西,妻子要丈夫倒杯开水," Please 、 Thank you”也不离口。但如果中国人在这种场合下,会感到“对方是不是有病”。
(三)渗透词汇的文化内涵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外延。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社会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翻译时遇到“穷困潦倒”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f poor as abeggar”而事实上应译成“as poor as。church mouse"。从字面看,我们很难理解,因为church mouse在中国人心中是最肥的,因为中国人信奉佛教,寺庙佛完面前总是供奉着各种瓜果点心,庙里的老鼠总是长得很肥大,而且人们都认为庙里的老鼠多少也沾点灵气,一般不会杀它们,简直是无优无虑呀怎么会穷困呢?这就源于词汇内涵的宗教文化,事实上英美国家多数人信奉的是基督教,教堂里没有供果,教堂的老鼠就会无食可觅了。在汉文化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狗”等,狗是“为人效犬马之劳”,但好狗没有好报,狗常被用来骂人,就连小孩赌咒都会说:“如果??我就是小狗”。而在英美文化中,“狗”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甚至还有亲切、可爱的味道。所以英语中有诸如a gay dog(快乐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等表达方式。英美人士怎么也理解不了中国人为什么会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也难怪当“走狗”一词译成“runningdog”时,不但没有能激起西方人的愤慨,反而使他们觉得这样的狗又蹦又跳,可爱极了。
三、结语
论文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合理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文件及网络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1]英美文学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属流派跨越了多个时代,所归属的政治、历史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知识量特别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颇为重要。[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遇的障碍
课时不够。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根据统计,目前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为二至四门,有的只有一至二门,每周只有两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结构单一,选修课少,英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好。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课时量的需求很大,而实际课时偏少以及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学课程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学史方面,教学目的是讲述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在英美文学选读方面,教材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读性、代表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所选的作品应能体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应有作者、作品介绍以及重点、难点注释和思考题等,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学习,但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窥见整个英美文学史的全貌,更难分析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特色。
学生兴趣不浓。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不但对教师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也不例外。首先,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减少障碍;其次,学生对英美文化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语言表层技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但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望而生畏,从内心就有着一种抵触感,觉得自己离英美文学的国度太遥远,认为英美文学的语言生疏,用词陌生,难以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更是极为陌生,这就进一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反而使学生认为文学课程非常枯燥无味。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
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大胆的改革,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多媒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 文字和旁白;2) 图案和插图;3) 静态的照片;4) 图表和图形;5) 视频和动画;6) 音乐和音响;7) 网络。[4]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幻灯片的运用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通过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图像中得到的。[5]英美文学课程中所介绍的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对于中国学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忽视的。越是陌生的内容,就应该以一种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讲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着的兴趣。PPT课件的制作可以将跨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对比,可以引入更多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作者作品的罗列,作品中精彩选段的呈现,从而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了解文学文本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的英美社会文化。
(二)视频文件的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量根据英美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被引进到国内,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英语语言文学,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英美文学所体现的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时的视觉享受上,而应该借助视频文件这座便桥走入英美文学的国度。英美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课堂时间很难逐一详细分析单个文学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之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在没有把握作品全貌的情况下分析作品,只会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观看由英美文学原着所改编的电影,在学生大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及人物后,再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分析教材上作品选读的内容,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可以较轻松的理解原文,也可以在对比影视作品和文学原着时,形成自己的文学观点,大大提高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影片,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就文学选读教材中的选段进行讲解,这时可以请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文本选段,讨论电影中的苔丝与哈下的苔丝这一人物性格表现有何异同,进而拓展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音频文件的运用
视频文件可以增强学生对英美小说的了解,而音频文件则更适合被应用在英美诗歌的教学中。听觉和想象力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英美诗歌中的格律只通过书面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只有当学生直接听到抑扬顿挫的格律时,才能感受到英诗之美。最古老的英语诗歌形式就是民谣,也称歌谣,这些民谣就是以声音的形式被传载至今,现在,随着人们对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视,朗诵英美名诗的音频文件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将这些音频文件利用到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蒲柏的英雄双行体或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时,都可以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一同感受诗歌韵律。除了运用音频文件来感受诗歌的格律外,教师还可以用它将音乐和文学联系起来。《友谊地久天长》是世人熟知的歌曲,它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语言,用这首歌作为一个引子来介绍苏格兰着名农民诗人彭斯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能以音乐的形式来亲近听众。
(四)网络的运用
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作为个体从读物中汲取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文学教学中,教师是不能代学生理解的,作品意义是学生欣赏作品本身的结果,它不在教师的头脑里,也不在作品的言语里,而只能由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而网络则是用来作为辅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来了解课堂上所要讲解的作家及作品,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考察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情况,可以以简单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也可以师生换位,让学生来介绍他所了解的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6]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关键词: 英美文化 特征 英语教学 方法
英美文化是附着于英语语言之上的广阔社会背景,渗透于英语句式、会话、阅读、写作之中,对英语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发挥英美文化对英语教育的辐射和影响,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情感投入。为什么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教育?原因在于英美文化有如下特点和意义。
一、英美文化的特征
①英美文化的国际性
当今世界,英美文化不仅是英语系国家的特有文化,也是全球范围内主流的文化体系,不仅流行于西欧北美等老牌英美国家,而且也扎根于拉美、非洲、亚洲这些原本并不属于英美范畴的国家。英美文化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礼仪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通行文化,深入世界各地,影响着不同肤色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英美文化有着最广泛意义的国际性,是国际社会的通行证,在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国际性社交礼仪,引导初中生提前与国际接轨,有利于走上社会后更好更快融入社会。
②英美文化的趣味性
英美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背景,和我国的儒家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在社交礼仪、行为方式、思维境界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异在成年人的意识形态中体会可能不强烈,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会迅速对这个不同于伴随自己成长的母体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产生浓厚的兴趣。探索新奇正是青春少年的最爱,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极大地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热爱学习英语,乐于学习英语。
③英美文化的时尚性
就目前来看,英美文化依旧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体现着最先进的文化理念。时尚、流行是英美文化的标签,也是当今国际文化的主题,这一点同初中生的心理要求是一致的,追求时尚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最显明的特征,对时尚的追求、对新鲜事物的热爱是青少年健康向上动力的源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把英美文化的时尚性、流行性渗透到教学当中,会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感情投入。
二、英美文化教育的教育建议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渗透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几点体会。
(一)、课堂上的方式方法
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教育,应该注意所引用英美文化题材的真实性。教师对于所引用的英美文化内容,应当有完全的了解,务必真实。只有真实的题材才能对学生心灵产生潜在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题材不真实,或者有虚构成分,无疑会在学生心里产生疑问,动摇其学习英语的信念,结果适得其反、大打折扣。
②课堂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教育,应保持有效性。找一些与所授课程密切相关的题材,有效地表达蕴含在课程中的英美文化内涵,不能东拉西扯,边缘化、宽泛化地引入英美文化题材,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有效的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③课堂英美文化教育,还应保持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以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来看待英美文化,并进行教学渗透,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我们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进行英美文化教育,而非以消极的态度看待英美课程中体现出的英美文化,以免在学生心中产生抵触情绪,打击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课堂下的办法
在课堂下进行英美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我仅举代表性例子说明。
①举办英语角
举办英语角,让学生参与其中,自由自在地进行英语会话,会使他们最大程度感受英美文化氛围,将自己的角色完全转换成一个普通的英美人,暂时忘记自己的东方身份,完全溶入到英语的语境之中,接受英美文化的洗礼。
②表演英语话剧
英语课程中有大量的英语名著故事,课下组织学生把英语故事演变成话剧,让学生们分担角色、倾情演绎。英语故事是最典型的英美文化产物,表演英语话剧无疑是最大程度接触并授受英美文化的方式和载体,应大力推广。
③观看英语动画片
英语动画片也是英美文化的产物,而且其观赏性又比较强,也容易被学生授受,学生们能够在英美文化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画片中的句式、单词。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下帮助学生学习共同英美文化,比如登陆上联网,听英语广播等,不一一枚举。
三、结束语
英语教师不应该将英语教学单纯看作一门学科,只是机械地教与学,应该将英语教学学以致用,推广到生活中,融合到社会中,接洽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让英语教学回归到语言学习的朴素真谛中。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试论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J]. 华章.2012,(8)
[2]牛晓亮.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初探[J].素质教育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