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16:49: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翻译文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近代
该理论还认为,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其中的翻译文学在三种情形下会出现繁荣,甚至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即文学还“幼嫩”,正处于创立阶段的时候: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者处于“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点、危机或真空的时候。
【关键词】学术文本 异化 表达形式 语句 术语
一、引言
论文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阐释和教学法》(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Interpretation, Pedagogy)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最具代表性的12篇论文,属于学术文本。
该论文集的译著已于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笔者承担了部分篇章的初译。本文是基于对该论文集《绪论》翻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意在该翻译项目的基础上,讨论学术类文本的特点、翻译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解决对策。
二、学术文本翻译的主要挑战
本项目原文属于学术文本,主要面向文学批评研究人员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有兴趣的读者。从文本内容看,文章主旨明确,结构清晰,交代汇编背景,概述学理脉络,提供导读性评论。由于作者文学素养深厚、文字功底凝练,全文毫无阻滞,浑然一体,使译者面临三大挑战。
1.表达形式多样。原文虽是学术文本,但其表达形式并不单一。《绪论》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集的汇编背景和汇编依据,是叙事;第二、第三部分概述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相关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是描述;第四部分阐明该论文集的结构安排、章节主旨和编者的评论,是议论。翻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三种表达形式准确地再现,并如原文自然切换毫无阻滞,是一大挑战。
2.语句凝练。作者多用长句,信息表达密集,语言凝练;而汉语多用短句和散句,这使译文与原文在句式上很难保持一致。在翻译时,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否应尽量靠近原文,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是译者需首先思考的问题。故翻译策略的确定和语句的处理是第二大挑战。
3.术语频现。“术语”是指“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本项目中术语涉及面广,包括生态学术语、女性主义术语、文学批评术语等。如何根据术语的特点和术语的定名规则,综合利用各种文献资料,提高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是第三大挑战。
三、学术文本翻译的解决对策
学术文本的目的是探讨某一学科内最新的思想、视角和研究方法,以补充和启示相关研究做。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在国内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为让读者直面这股文学研究思潮,宜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境,让读者在译文中移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对策如下:
1.表达形式:分明主次,综合呈现。原文的表达形式看似复杂,实则在真实文本并不罕见。“真实文本所呈现的特点并不局限于一种类型。”“也许议论性的文本类型可以通过叙述实现,也许指导性的文本会采用描写的形式,等等。”翻译此类文本时,要分辨出“其中一个目的是统领性的,而另一个目的是一种手段”。
在原文中,作者通过叙述交代论文集的由来,通过描写展示理论的发展脉络,又由议论引导读者阅读。换言之,议论是此文的统领性表达形式,而叙述和描写是辅助议论的手段。因此,翻译时需把议论确定为主要表达基调,领会作者使用叙述和描写的用意,注意文中转换的节点,将三种表达形式不失主次地综合呈现。
2.语句:信息为主,易读为辅。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此篇《绪论》是“信息型”文本。翻译这类文本,“其目标是保证内容的不变,若转换过程中,信息保持完整,则可认为翻译是成功的”。其次,译著的目标读者是进行女性主义、生态学或文学批评的研究者或相关人员,他们对文本信息的关注是首要的。但《绪论》主要起介绍功能,除理论性外,也需兼顾易读性。
因此,笔者需以保证信息的传达为首要原则,不进行有损于原文逻辑的修饰与改动;在尽可能保持信息对等的前提下,再考虑译文的易读性与流畅性。
3.术语:语义溯源,统一管理。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术语的“单义性”和“稳定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去查明可能有的现存等价术语的情况”,“充分利用现存合理的等价术语”;术语的“理据性“要求译者采用语义溯源法,“术语的确定要符合其所代表的语义内涵理据,要确保其准确性”。
本项目术语涉及面广、语义专业,要求译者:首先,查阅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与术语词典、网络术语库等,对于已译介的术语,借鉴合理的现有译名;其次,对尚无等价语的术语,进行语义溯源,准确理解后,据其语义理据翻译,并与总项目负责人及其他翻译成员讨论,进行统一的术语管理。
四、翻译实例分析
1.表达形式实例。原文的开头,作者叙述了论文集汇编的缘起,语言简实,娓娓道来,并无学术著作的艰深晦涩,易于增加读者对本书的兴趣。因此,翻译时必须体现这种简实的叙述风格。例1:
原文:“When that proposal was denied, Gaard approached Patrick D. Murphy with several fine conference papers and the idea for a special issue of ISL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which Murphy had founded and was editing at the time.”
译文:在戈德的建议遭到否决后,她将其中几篇优秀的会议论文转交给了帕特里克・D・墨菲,建议在墨菲创办且时任主编的期刊《文学和环境的跨学科研究》上刊登一期特刊。
在第三部分,作者追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回顾其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用描写展现事件的具体细节和发展的波澜壮阔之势,翻译时须将这种态势在语气上表达出来。例2:
原文:“Since 1990 there has been an eruption of ecofeminist literary analysis. Although individuals have been working in this vein for decades, the majority of 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being practiced by younger academics who have received their degrees since 1990 and doctoral students who are building on the wealth of materials.”
译文:自1990年以来,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分析不断涌现。尽管个别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了数十年,但从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力军则是1990年以来获得学位的更年轻的学者和依靠丰富材料进行研究的博士生。
在第四部分,作者对各篇论文进行导读性评论,带领读者鸟瞰该论文集,是全文的精华,翻译时要呈现严谨凝练的论述风格。例3:
原文:“While ecofeminis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have develop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twenty years following d’Eaubonne’s first book, her work rem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ecofeminism's Western articulation.”
译文:尽管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德・奥博纳的首部著作问世后的20多年中不断发展并日渐丰富,但其著作始终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语句处理实例。对长句的处理,笔者采用“信息为主,易读为辅”的对策,力求最大程度地无损原文信息。下例中只将介词短语提前,并未对长句进行切分和重组,虽稍显冗长,但能更大程度地保留原文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离原文更近。例5:
原文:“Likewise, definitions of literature, its genres, and its canons that attempt to establish timeless universals by relying on a few male authors and ignoring the contextual, historical, thematic, and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literary production can also be only distortions.”
译文:同样,通过依靠一些男性作者并忽略文学作品的语境、历史、主题和审美维度的方式,来对那些试图确立永恒而普遍适用的文学及其体裁和标准进行定义,也只能是曲解其意。
3.术语翻译实例。针对原文术语具涉及面广、涉及领域专业型强的特点,笔者采用语义溯源的方法。例6:
原文:“We can relate ecofeminist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 to existing literary study by building on feminist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the “other”.”
此例中,“other”是一特定概念。根据语义溯源法,通过查阅,笔者发现,汉语中已经存在与“other”对应的等价术语――“他者”,与作者表达之意一致。因此,根据术语翻译的稳定性要求,笔者采用“他者”这一译名。
五、结论
本文是笔者对自身参与翻译项目的反思。该项目原文属于学术文本,表达形式多样,语句凝练,信息密集,术语频现。学术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决定译者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文体学、术语翻译研究等应用型理论为本项目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结合实例,本文认为翻译学术文本时,应对其表达形式进行主次分明的综合呈现,对其语句的处理以保留信息为主、照顾易读性为辅,对其术语翻译须采用语义溯源和统一管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2]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4.
[3]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7.
[4]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4.
[5]Baker,Mona,and 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econd ed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48,116.
[6]Baker,Mona,and 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econd ed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48,116.
[7]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外语学刊,2010(6):165.
[8]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外语学刊,2010(6):166.
[9]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1.
[10]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5.
[11]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8.
关键词: 多元系统 英美女性文学 翻译 “她者”
一、引言
在翻译界内有这样一种说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则是联通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作为译者,首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忠实再现源语作品的内容。作为翻译家,除了要达到以上基本目的外,更深的要求则是做到准确传达文字的美与雅。自古理论是指导实践前行的明灯,这在翻译界也不例外。自翻译理论诞生至今,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各有所长,但是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理论能够突破语言层面,将翻译放入一个宏大的版图中去研究。直至多元系统论出现后,才为译界带来了清新之风、革新之风。与此同时,在文学领域中也悄然出现了一股新风尚――女性主义文学,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共鸣和喜爱。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关注女性地位,女性健康,更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促进了女性主义文学更加繁荣,随之兴起了与之相关的女性文学翻译的热潮。两种崭新的事物,两种带来革新的力量,如果二者相遇,将会诞生怎样炫目的新成果?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提出的一种理论。早期是在研究以色列希伯来文学这一种模型时,基于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该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应视为系统而非由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充分的解释。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却又相互依存,且共同构成一个有组织的“大多元系统”。因此,佐哈尔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只有当做系统而不是毫无联系的因素构成的混合体时,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得世界各国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掀起了一股翻译文学研究热潮,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到世界文化,小到国别(民族)文化的活动图,但这一理论运用最早却是在翻译研究中[3]。多元系统理论中存在三组重要的对立观念:1.经典化与非经典化阶层: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构成一个多元系统的各等级成分为获取主导地位相互竞争,是文学系统进化的原因。2.中心与边缘:该理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既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意识形态)视为系统。3.一级与二级类型:埃文・佐哈尔提出的主导(primary)和从属(secondary)模式的对立“是支配着转移(以及多元系统的整体分层)所牵涉的程序的原则”。他认为,主导和从属的对立,就是形式库里革新和保守的对立。根据左哈尔的理论,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目标语文学中的一级(主导)模式,这时,译者翻译时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要不惜打破本国(民族)的传统规范,译文在“充分性”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当翻译文学处于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从属)模式,主要取归化的翻译策略[1]。
三、英美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一般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执笔写作的文学,是女性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女性们呼吁在政治、社会、经济及学术上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最终在所有领域中实现男女平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大批优秀的女性作者和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崭露头脚,在以后的时间里更让世界为之折服。这其中,当属英国和美国的女性主义作品在质与量上更胜一筹。英美女性文学的产生以1929年英国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的《自己的房间》为标志。此外,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艾米・谭(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和金斯顿(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都是英美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坛也具有重要影响。英美女性文学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品格,这主要源自作者的基督教文化观念和宗教道德的情感体验。这些作品在宗教与哲学的层面上赋予女性文学一种宏大的、视域开阔的、关怀人类的人文精神,而它的宗教色彩及由此生成的“圣经式”的叙述方式,又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类文学的话语。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英美女性文学的翻译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2]。
论文关键词:主位结构,文学翻译,衔接连贯
一、主位结构理论
“主位”这个术语由Mathesius首先提出,被其界定为话语的起点、既定语境中的已知信息。韩礼德进一步把主位解释为小句作为信息的功能、信息的关注点以及说话者说话的出发点。主位占据小句的开头的位置,剩余部分为述位,它们共同表达小句的语义,通常由已知到未知传达小句的信息。因此主述位的概念不属于形式范畴,而属于功能语义范畴。[1]一个个小句由主位到述位,由已知到未知,形成一波又一波各种形式的信息流。
一个信息单元的主位位于开头,比该单元其他部分更具背景性,自然与语境或前文有着联系,从而产生语篇关联性。因此文本的主位结构系统往往能提供其背景信息和文本的脉络或是线索。在句法层面上,英汉语主位都可以由名词词组、副词词组和介词短语充当;汉语中的主位还可以由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和后位结构担当;英语中还可以由形式主语it和存在句引导词there充当[2]。通过这个简单的比较,可以发现汉语的主位更具灵活性,英汉语的主位发展规律也有些不同,这对于翻译来说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二、文学翻译和主位结构理论的关系
在任何翻译语境中,译者要成功完成的最重要的宏观任务就是在目的语文本中映现原语的主述位结构。如果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翻译的努力就会失败衔接连贯,因为不保留主述位结构,就会搞错焦点,破坏连贯,衔接的目标便得不到保证。[3]
文学作品是面向想象力的艺术,靠形象说话,对于现实世界并不提供现成答案。如果作者给作品填满信息,读者便会失去想象的空间,作品将失去魅力。成功的文学家会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空白,即作者自叙语言和文学形象对话中的隐含。如果译者改变、取消原来的隐含意图,虽然也取消了读者的脑力劳动,却也同时取消了审美过程,也等于取消了文学。[4]
那么如何保留原作的文学形象和隐含意图呢?在译作中映现原作的主述位结构是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原作主述位结构的保留给译文读者提供了原作人物、事件、叙事方式等方面的文学形象,使得译文读者得以保留欣赏原作风姿、增加审美情趣的机会怎么写论文。下面给出选自中英对照版《阿Q正传》中的译例。
原文[5]:远远的走来了(T1)一个人(R1),他的对头(T2)又到了(R2)。这(T3)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R3)。他(T4)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R4),半年之后(T5)他回到家里来(R5),腿(T6)也直了(R6),辫子(T7)也不见了(R7),他的母亲(T8)大哭了十几场(R8),他的老婆(T9)跳了三回井(R9)。
下面分析该语篇的主述位推进结构。下划直线表主位(T1-9),波浪线表述位(R1-9)。T1是汉语特有的动词短语做主位,也是整段的主位,交代话语事件的背景,暗示这个小语篇的主人公“假洋鬼子”从远方回来,不仅指向空间距离,也指向心理距离。R1指假洋鬼子,为新信息。从这个述位中派生出T2/T3/T4,指他同一个人,R2/R3/R4进一步提供关于这个人的相关信息即他的人际关系及其学业背景。T5用了表时间的后位结构,提供事件的时间背景,已知信息这个人“他”又出现在了述位,便又有了隐含意图,旨在说明这是一个留学归来的样样不同的新人。T6/T7都是他身上的一部分衔接连贯,R6/R7是描写他外形上的变化。T8/T9是与他相关的亲人,R8/R9叙述了她们绝不容忍他的新变化。总的来说,除了T1/T5这两个表时空背景的主位外,其他主位都是假洋鬼子及与之相关的事物、亲人,该主位结构作为话语的起点很好地提供了解读的衔接线索,表达了极连贯的语篇意图。
译文[5]:From the distance (T1) approachedanother of Ah Q’s enemies(R1). This(T2) was Mr. Qian’s eldest sonwhom Ah Q thoroughly despised(R2). After studying in a foreign-styleschool in the city(T3), it seemed he had gone to Japan(R3). Whenhe came home half a year later(T4) his legs were straight and his queue haddisappeared(R4). His mother(T5) wept bitterly a dozen times(R5),and his wife(T6) tried three times to jump into the well(R6).
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以英译的主述位总数少于原作。英译中T1/T2/T5/T6保留了原作的主位,其他主位略作调整,但也保留了原作语篇要素作主位。原作T6/T7改作译作R4的次一级主位。译文读者能通过映现出来的主述位结构获得相似的文学形象和审美过程,领略原作该段的语篇隐含即“假洋鬼子”外表上的变化就足已令其亲人和乡邻反感,更别说真正的革命精神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了。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7-38.
[2] 黄国文,王宗炎.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1-83.
[3] Hickey, Leo.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7.
[4] 钱冠连.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52.
[5] 鲁迅.(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38-39.
参考文献部分)
论文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汉英,翻译
文化负载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一般简单地分为民族专有词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普通词汇和习语[1]。一般来说,包括替代式翻译、音译、解释性翻译、和意译。
1.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指代意义不同但比喻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2]。例如:开夜车(burnthe midnight oil);钻牛角尖(split hairs);低声下气(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战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墙一战);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边风 water offa duck S back;当电灯泡(play gooseberry);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
2.音译
汉英文化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汉语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音译过去。音译的词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英语文化中,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的翻译。“福娃”最初翻译成“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friendly作为形容词意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但是作名词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文学艺术论文,必是名词无疑,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3]。其次,friendlies听起来像是friendless(没有朋友)。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这样的翻译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能体现了民族特色。
3.解释性翻译
音译只取其音、不取其义,虽然能让读者从语音上准确地接受,但译文成了完全的记音符号,原词的内部意义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种空壳。对于这种情况,在音译之后如果辅以一定的解释,则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如:“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项基本原则”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释性翻译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详尽、清晰,但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因而这一翻译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就表意而言,这一翻译方法与音译可谓两个极端。折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意译。
4.意译
中文读者因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能够通过词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际信息的全部内容,而英语读者通常不熟悉中国文化,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误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国话里的“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按中国人的心理, “山羊”是个褒义词,如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的人”。
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译文必须改变形式,以表达或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比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标题翻译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当了。“祝福”是指旧历年底文学艺术论文,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为题,写的却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揭示社会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译成wish,英语读者就会费解,因为英语wish仅仅是一种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灵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把“祝福”译成sacrifice(专指供奉,献祭之意),并加上时问限定词the New Year,更能体现其所有的隐含意义。
5.结论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冲突的焦点。为了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不仅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翻译文化负载词。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译林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论文关键词:戏剧翻译,归化,异化,翻译目的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策略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813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文中提到,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另一种是“the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author towards him”(Shuttleworth&Cowie, 1997: 43-44)。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为“异化法”,第二种方法为“归化法”。归化和异化是意译和直译理论的延伸。
1.归化策略
归化,即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与读者靠近,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翻译理论家E.A.奈达,他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Nida,E,A&Taber, C.R., 1969)。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判断译本的好坏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点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本的程度。因此归化的特点就是重视读者,采用地道的通顺英语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怎么写论文。
2.异化策略
异化文学艺术论文,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读者所采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摘要体现了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功能,译者引导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进一步欣赏源语文化。
3.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关系
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的策略,然而近两个世纪以来,围绕翻译是走向归化还是异化之路,学术界却争执不休。归化和异化策略各有有优劣。翻译的目的不同,语境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归化和异化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应该在翻译中得以统一,以促进翻译的发展。
二、王佐良、巴恩斯《雷雨》译本的归化策略
由先生创作的《雷雨》以其交织错综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戏剧舞台上长演不衰。而人物与情节塑造的成功与其简洁易懂又含蓄深沉的语言有直接关系。关于其语言艺术美,钱谷融先生有如下评价,“我确实太喜欢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王佐良和巴恩斯(A.C.Barnes)的英译本《雷雨》不仅再现了原作的戏剧艺术魅力,也再现了原作精炼含蓄的语言特点,使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舞台表演。关于剧本的翻译技巧,笔者认为,归化策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下例子为证:1. 鲁贵:四凤,别――你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你现在手下方便,随便匀我七块八块好吗?(王佐良&巴恩斯,1958;p21-22)
LU:――don’t be like that, Sifeng. When did Iever borrow money and not pay it back? Now, what about a little loan of sevenor eight dollars, now that you are in the money.
在原文中,中文的货币单位是“块”,鲁贵说,“匀我七块八块”;此处,译者并没有采取异化的策略,例如解释“块”这个货币单位在汉语货币中的地位,或是在英文中找出其对等的货币单位;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策略,直接将“块”以为“dollars”, 使作品走向读者,从而使读者轻而易举的理解文章文学艺术论文,更加适合舞台表演。
2. 贵:你看你这点骨头!老头说不见就不见,到下房在等一等算什么!我跟你走,这么大院子,你别胡闯乱闯走错了….( 王佐良&巴恩斯,1958;p38)
Lu: 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 If theold man says he won’t see you, then he won't. Now, why not go down and wait abit longer in the servant’s quarters? Come on, I’ll take you along, otherwisein a big house like this you’ll be losing your way and losing your way andblundering into places where you shouldn’t be.
在此文段中,鲁贵说,“你看你这点骨头”。“骨头”,这个词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其独特的含义。在旧中国迷信的说法中,有一条称为称骨论命,即一个人的骨头越重,说明他的命越好;而骨头轻,说明这个人出身低下,命不好。这里,鲁贵是骂鲁大海的出身低下,不配和周仆园讨价还价。译者同样忽视了“骨头”这个词的文化含义,采取了归化的策略,直接将其译为“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high horse”是英文的一个典故,它表示的意思是“趾高气扬、自以为很了不起”,相应地,“to come/get(down)off one's horse”意思即为“谦和一点,别摆架子了”。译者使用的是原滋原味的英文,使英语读者在读译本的时候感同身受。
3. 冲: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人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怎么写论文。并且我们这样幸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王佐良&巴恩斯,1958;p106-107)
CHONG: I thingk we ought to sympathize withthem. After all, they’re only doing their best to help their own people. Besides,it’s not right that people who are as well off as we are should grudge themenough to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And it’s not a matter of fashion,either.
在这句话中,周冲提到“争饭吃”,译者使用了很形象的一个英文成语,“to keep body andsoul together”, 它的意思是“Obtain one’s basic living expenses, to earn engouh money to keeponeself alive.”,意思是“赚到刚够维持生计的钱,不被饿死”。译文非常贴近英文读者,译者又一次使用归化的策略,使译文走向读者。
这只是笔者从文中截取出的三个例子,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窥豹一斑。可以说,王佐良和巴恩斯先生的译本文学艺术论文,译文中广泛应用了英语中的俚语和成语,文笔流畅,可以称得上地地道道的英语。这就是归化的策略,译本完全贴近英语读者。
三、结语
戏剧作品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剧本来指导舞台表演;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因此戏剧作品的翻译不同与其他题材作品的翻译,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用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果剧本是为舞台表演服务,那么为了使广大外语听众不被文化差异所干扰,更好更快的理解原文,译者可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作品走向读者;如果剧本是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向读者传递原语文化,使读者读到原滋原味的原语表达。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归化和异化策略之争,也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就戏剧作品翻译而言,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Nida, E.A. & Taber, C.R..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Brill, 1969
Shuttleworth & Cowie. Dictionary ofTranslation Studies [Z].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1997.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鲁迅 翻译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 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译文在“充分性”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说,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译者则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二、鲁迅翻译策略的多元系统理论阐释
1.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翻译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翻译活动从1903年翻译雨果的随笔《哀尘》开始。当时的中国处于晚清时期,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仍盲目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际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已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而且体现在文化,尤其是在文学上。西方的文化和文学变得繁荣,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作家及作品。相反,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的国力衰败,加上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和文化也几乎进入停滞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学习西方。而学习西方当时最可行的办法便是翻译西书。起初,他们把西方的强大归因于其先进的科技。随着与西方列强的进一步接触,他们觉得是西方先进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使其繁荣。最后他们意识到文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梁启超等人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认为文学,尤其是小说有改良社会、唤醒民众的作用。于是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译介,由此,文学翻译活动便活跃起来;到了五四时期,人们高举“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大旗,通过翻译改造中国的旧文化,使翻译活动达到了。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剧变,在文化和文学系统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文化曾经在世界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到了清朝,中国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停滞。另一方面,随着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其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文化也繁荣起来。因此,中国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文化,在这个新的文化多元系统中也处于落后地位。中国的文学多元系统也不能继续保持其原来的中心地位,而在这个大多元系统中逐步走向边缘。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时,翻译文学会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从晚清到五四前后,中国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
2.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的第一部翻译作品是1903年从日文转译的雨果的随笔《哀尘》,后来他又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路易斯・托仑的《造人术》。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受当时翻译风气的影响,鲁迅在翻译这几本书的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即“意译”的方法:对原文任意删改,用文言文进行翻译,并借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比如他在翻译《月界旅行》时,就把原来28章的小说改成14回;《地底旅行》原文有45章,翻译后仅剩下12回。后来谈到这些翻译时,连鲁迅自己也说“虽说译,其实乃改作”。
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代表了鲁迅翻译策略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从这本书的翻译开始,鲁迅就放弃了之前的“意译”方法,而采用了“直译”。在《域外小说集・序言》当中,鲁迅说:“《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译亦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这里的“近世名人”指的就是林纾。这句话不仅表明了在翻译《域外小说集》时,鲁迅(以及周作人)采用的译笔质朴,还表达了鲁迅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当时的译意风尚的不满。所以在翻译时,即使人名和地名,也是直接的音译,而不是改用中国人名地名。此外,他又加入著者小传,并把小说中的一些典故,加以括弧注解,一些不太重要的资料,以及“未译原文”,都录在书末的“杂识”中。这样忠于原著的译法,与当时流行的“意译”法有很大的区别,代表了鲁迅“直译”的主张。在此后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坚持用直译的方法。1924年,在为译作《苦闷的象征》写的《引言》中,鲁迅说:“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原意一并保存原文的口吻。”在1925年为所译的《出了象牙塔之后》写的《后记》中他又强调:“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在理论方面,他也多次对他的翻译方法进行论述和争辩。1929年,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后附记》中写道:“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去了原来了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的‘没有出路’――了。”1935年在《“题未定”草・二》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如果还是翻译……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可见,自《域外小说集》之后,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鲁迅都坚持“异化”的翻译策略。
之前提到,当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时,译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而是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因此他们往往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鲁迅从事翻译的时期,中国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按照多元系统理论,译者应该采取“异化”策略,但是鲁迅在翻译初期仍是采用的“归化”策略,这是不是说多元系统理论解释不了鲁迅翻译这一“特殊现象”呢?事实上,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从边缘到中心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而且译者对一个国家文化地位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当鲁迅意识到中国文学的落后地位之后,便放弃之前的“归化”策略,转而采用“异化”的策略,这正论证了多元系统理论关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的文化地位制约译者翻译策略的正确性。
三、结语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基本确定了翻译文学跟译入语文化文学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关系,并认为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入语文化里的各个系统所决定的,从而为翻译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翻译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以及为什么他会从意译转向直译,并坚持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鲁迅.“题未定”草[A].翻译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5]鲁迅.域外小说集序言[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王宏志.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兼评晚清的意译风尚[J].鲁迅研究月刊,1995,(3).